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里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弗里达》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里达》读后感10篇

  《弗里达》是一本由[美]海登·赫雷拉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里达》读后感(一):他们说,我是个超现实主义者

  1953年,弗里达·卡洛在自己的国家墨西哥举办了第一次重要的画展。此时,四十六岁的她,离生命旅程的终结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当时她的健康状况相当糟糕,无人指望画家本人亲自出席这次画展。

  晚上八点,正当墨西哥城当代艺术美术馆的门向公众敞开的时候,一辆医院的救护车开来,一个女人被用担架抬到了一张四根帐柱的床上。这张床是那天下午放置在美术馆里的,并按女人的意图做了布置,挂上了她丈夫的照片。还有她政治偶像马林科夫和斯大林的照片。纸做的骷髅摇摇晃晃地从帐顶垂下来,床上躺着的人唇色鲜艳,发辫整齐,穿着大红的墨西哥刺绣长裙。她微笑着对身旁的众多仰慕者说,“小心,这具尸体还没断气,别把我搬散了。”说话的人正是弗里达·卡洛。

  一直想讲讲弗里达这个人,因为她的画作,因为她的传奇经历,因为她被痛苦耕耘过富有层次感的生命力。但同时她也令我苦恼,因为她身上有一些我无法启齿的东西:她的极度自恋,她的虚荣,她的自虐倾向,还有酗酒,同性恋,与托洛茨基的婚外情等等。直到读了今年三月份新星出版社重新出版的这本《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后,我终于明白弗里达色谱上复杂的灰度,正如本雅明所说,一个男人会爱上一个女人的软弱,怪念头,她脸上的斑点,皱纹,寒酸的衣着,崴着的步子。可能潜意识里吸引我的其实正是她纯黑的那部分。

  弗里达出生在1907年的墨西哥,注意这很重要,因为那里不是纽约、巴黎、中欧或者日本。在拉丁美洲红色的热土上,不仅盛产龙舌兰,还生活着众多爱喝龙舌兰酒的人,他们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波拉尼奥……不同色彩、文化、思想、信仰在方寸的土地上互相融合碰撞,滋养了无数个太平洋和大西洋彼岸的人们魔幻的夜晚。

  弗里达出生三年后的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开始起义,他们持续了大约十年的游击战争。1911年5月,年迈的独裁者迪亚斯倒台并被流放,革命领袖马德罗于后年被选为总统。在以后的岁月中,身为坚定共产主义者的弗里达将自己的出生日期改为1910年,这不失为一种虚荣。不过,当你熟知弗里达不仅信仰共产主义,还可能属于“垮掉的一代”,朋克文化或嬉皮运动,以及她的生生不息的反压迫斗争,便也就能将她的种种“不合理”行为一笑而过了。

  正因如此,一般画家也将她的特立独行与作品混淆,将她列入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殿堂。我倒是没在她的那些画上看到一丝一毫虚假的叙事,还有附着太多意义的象征符号,画了20多年自画像的弗里达,不正是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向别人表达自己?

  破裂的脊柱

  6岁时弗里达罹患小儿麻痹,致使右腿萎缩。18岁那年她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她的右脚脱臼,粉碎性骨折,肩膀也脱臼。虽然活下来了,但终身不能生育。此后,她先后做了32次补救手术,近乎失去右腿,很多时候是靠插管维系生命。在医院观察一个月后,她被送回家休息,这期间男友离她而去。弗里达身心备受折磨,但傲慢让她不肯接受朋友一丝一毫的安慰,于是她故意对人又是玩又是笑又是品头论足,还发表十分刻薄的批判,那时候的她自我状态极强,倨傲、寡情。

  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父母特意为她做了一个支架使她靠在床上,还在床帏处安了一面镜子,让她能看到自己。弗里达内心的深渊渐渐具化在画纸上,绘画源源不断地给予她补给。《破裂的脊柱》是那之后不久画的。

  画中许多钉子钉入女人身体使痛苦具有一种活生生的效果。一道像地震裂口一样的裂缝将她的躯干分开,开裂的两边由钢质矫形胸衣固定在一起,那胸衣乃是病人受到禁锢的一个象征,打开的躯体也许是指手术。在她的躯干内部原本是她那破碎的脊柱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一根有裂缝的柱子,代表生命中的飞来横祸。那锥形的柱子残忍地刺入弗里达身体上红色的裂口,从股直刺到头部。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根柱子类似于男人的阳具,此画也暗示了弗里达的头脑中将性与痛苦联系在一起,这正好暗合车祸中刺破她阴道的铁棒。铁棒使脊椎破裂,但也使她变成钢铁铸成的人。弗里达在画中将自己置于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镶入其中的沟壑是对她身体的折磨。不远处,晴朗的天空下还有一片蓝色的海,这也许代表微薄的希望,距离很远,但胜于无。这幅画至今仍挂在我的墙上。

  飞翔的床

  歌德在他的《论色彩学》的前言里是这样阐述的:“色彩是光的行为,有行为就有痛苦。”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光遭遇某些妨碍它自由运动的存在物之后便以色彩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这种遭遇可以理解为是那所谓的痛苦。直到看到这段话我才理解了为什么弗里达那么善于用色彩作画。这些色彩勾勒出各种动物、静物,但其实大部分都是体现她思想状态的东西,是她的快乐和悲哀,是她经历的活生生的表达。

  车祸后两年,弗里达才逐渐康复,随即加入了当时墨西哥艺术界盛行的摒弃欧洲模式、扎根墨西哥文化民俗、创立自己民族独立艺术的新兴艺术家小组,很快她成了大学中的激进政治分子,也结识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里维拉。用她自己的话说,如果她的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一次是车祸,那么,“另一个就是遇见我的丈夫。”

  实际上,弗里达作为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的艺术大师里维拉的妻子,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几乎完全生活在丈夫盛名的阴影下,大部分时间她都只能自称为业余画家。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运动史和艺术批判界对弗里达艺术的重新认识,弗里达所受的评价才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她的丈夫。但这并不是弗里达口中所谓的“灾难”。

  但也正是这些灰心和失望使弗里达的画超越了以前的作品。《飞翔的床》正是她流产后的作品,女子赤裸着躺在病床上,鲜红的血在床单上流淌。一大颗泪珠淌过女子的脸颊,她的肚皮因怀孕而肿胀着。她的手放在鼓起的肚皮上,拿着六根血管一样的红色带子,每根管子的末端都漂浮着象征流产后的感情的东西。里维拉在谈到弗里达这段时期的作品时曾这样评价:“弗里达开始创作一系列的杰作,那是此前艺术史上所没有的——这些画赞扬女性对现实、残忍和磨难的承受力。此前绝没有人如弗里达此时所做的那样将如此极度痛苦诗意的表达到画板上。”说这话时,不知里维拉可否意识到自己正是这种种痛苦的施予者呢?

  小鹿

  1940年“国际超现实主义美术展”在墨西哥画廊开展,弗里达的自画像《两个弗里达》被邀参展。但她对自己被列入超现实主义画家殿堂感到非常惊讶。我多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魔幻、超现实主义无疑是最时髦的,就好像拉美艺术家唯有这样,才不辜负世界人们的厚望似的。

  弗里达一生的画作有2/3都是自画像,她那浓浓的一字眉、炯炯有神的双眼、轮廓分明的五官,身上穿的鲜艳的墨西哥服饰,都是她对自己生命每个阶段中的体验和感悟。的确,如果不是活得这么多灾多难,她恐怕画不出这么血淋淋的心脏、腐烂的下肢、断裂的脊柱、被刺穿的身体、死在腹中的胎儿、病榻上的裸女……比起超现实主义,我更相信每一幅画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恨情仇。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画的不是梦,我画我的现实。”

  1946年,弗里达已经穿着石膏胸衣缠绵病榻,为了记录一次脊椎移植手术,她画了一幅《小鹿》。在这幅画中,弗里达将身体化成一头年轻的鹿,头是她自己的头,但是长有鹿角。跑过一段林间空地的时候,小鹿被九支箭射中,将慢慢死去。小鹿的命运和弗里达极其相似,遭受了各种残害,渐渐地摧毁。虽然小鹿的身上在流血,但弗里达的头却异常平静。

  想起一个人——卡米尔·克洛代尔。在中国,写她的书被翻译成《罗丹的情人》。当卡米尔跟罗丹在一起时,来看她作品的人都意味深长地看着罗丹,而不是她的作品。她的雕塑被罗丹的阴影笼罩,她的爱情毁掉了她的旷世才华。同样的还有波伏娃,这个一生都在反抗的女人终究还是在萨特的怀里化成绕指柔,所谓的智力联盟随着年老色衰而溃败,而萨特呢,到死都不乏美艳的追求者。忘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天才都是一些被上帝选中的人,他给了你才华,敏感度,就会拿去你世俗的圆满。天才的情感,就像吸尘器,会吸吮别人的生命力,他们所爱之地,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会片草不生。

  ■作品简介

  弗里达·卡洛是墨西哥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1907年出生,1954年去世,短暂一生的创作让毕加索也自叹弗如。《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是公认的有价值的弗里达传记,也是传记电影《弗里达》的原著。作者是有名的艺术史学家,详细地记叙了弗里达从出生到去世的传奇一生。弗里达终生与磨难为伴,曾接受过三十多次手术,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但依旧成绩斐然,作品价格更高居全球女画家之首。她信仰共产主义,同时又吸毒、酗酒、双性恋,有着众多的男女情人和风流韵事;她和她的丈夫相爱,却彼此不忠,过着互相伤害的生活;她渴望重生又迷恋死亡,永远用挑衅的表情,掩盖着孤独而沉重的灵魂……《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诠释了她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的传奇一生。

  《弗里达》读后感(二):美是敢于做自己

  今年的第一本书是今年“十个女性传记”计划的第一本《弗里达-传奇女画家》。

  我也确实是在看《寻梦环游记》的时候,再次看到她,所以想起来读她的传记

  ---她是美的那么不同!

  两条眉毛连接在一起,“像是乌鸦展开的翅膀”--迭戈(墨西哥国宝画家/弗里达的丈夫)。

  小时候患小儿麻病症,走路时候左腿有点瘸。

  18岁,出了车祸,对盆骨和脊柱都造成了破坏。还好,她最后战胜了病魔,康复了。并开始画画来排遣。但是她失去了生育能力。

  即便是我们这一代标榜自由独立的女性,遇到她的情况可能也无法接受。首先接收不了的就是她标志性的2根粗壮的眉毛。不得赶紧做个全身除毛都不敢出门。生怕跟别人美得不一样。(今天看到新闻,才发现连美如天仙的娜扎都去做了鼻子手术。)

  两相对比,才看出,我们对美的定义是有多狭隘;对抗苦难的承受是有多限。

  更有意思的是,她跟随丈夫去美国体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亨利-福特的妹妹家里,问福特:你是犹太人么?其实众所周知的是,福特是著名的反犹分子。接着还大谈社会主义。

  在她的一生中,能看到她对爱的热情追求,对身体折磨的抗争,但是看不到她的自卑与自怜。

  quot;what doesn't kill you will make you stronger!"

  《弗里达》读后感(三):符号之后——画家的一生

  文 | 刘立尧

  新版海登・赫雷拉的《弗里达》最叫人喜爱的是封面,一直认为画家的传记多多少少不光要内容精彩,书的封面也该有对画家趣味的理解,新版的外封用了几种考究的颜色,好像弗里达最喜欢穿的颜色,也像墨西哥国旗的配色,简单的色块将画家本人的黑白照片包裹其中,弗里达左手轻托面颊,似醉非醉般地、一如既往地用嘲讽和神秘的眼神注视着读者。横着看书,画家卧于宛若墨西哥旗帜的中心位置,好像在强调了画家的民族性。

  但讨论画家的民族性,有时就像讨论画家的性别一样,从一个层面的理解,常会使我们在另外的层面对画家产生误解。弗里达身上有许多著名的符号,她的磨难,她的故事,她的情感,都是足可媲美她的艺术的谈资,她作为墨西哥最出名的女性画家也足够成为民族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艺术代言人。但这里,我只想把弗里达看成一个单纯的画家。讨论画家和作品的关系,常常会得到一个叫人泄气的答案,作品一旦脱离了艺术家,便与艺术家没有关系了,它成为独立的存在,可以流传于世,而艺术家会死去,被人遗忘,他们所创造的作品则引发新的想象。

  可是,我们不难想到,还有这样一种画家——弗里达·卡罗,她属于一个书写自我的群体,将整个灵魂与命运通过肉体产下的子嗣献祭给世界的艺术家,她的一生与其作品互为注解,与其说作品是她开出的花,不如说是这些花以弗里达的方式盛开和记述着画家独特的命途,最终,鲜花围绕着它们的缪斯,画家本人塑造的自我便是她最好的作品。

  如此说来,不妨把这本传记看成是弗里达借他者之手缔造的作品也不为过,她一生充满故事,多灾多难,却也是那个时代的社交明星。在根据本书拍摄那部电影里,弗里达的故事被尽可能浓缩了,原本书中悲伤和绝望的片段,在电影中的墨西哥小调的映衬下荡然无存。也许电影表达了弗里达乐观的一面,也许我们置身历史与地域之外,无法切身理解那个时空的美妙乐章,而画家本人不论身体的破损,还是爱情的背叛,这里都没有过剩的忧郁和粘稠的阴暗,像墨西哥热情的大陆一样,弗里达始终充满一种比坚强更纯真的力量,这种东西超越性别和民族,才会使之令后来的世界动容。而弗里达天性的部分,也是超越性别和种族的,她混血的身份,在家族照片中男性的装束,让弗里达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自我的基调——她不是肤浅的墨西哥女性的化身,而是一个时代中伟大灵魂的自我突破。

  弗里达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很难定义弗里达的作品,如果非要用一种风格来定义其作品,那就会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作品产生误解。尽管布列东形容她为“炸弹上的彩带”,超现实主义者们也把她划分到自己的阵营里,但画家本人有对自己的解释,“我从不描画梦境,我描画的都是我自己的现实” 。弗里达的现实是什么?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仅从弗里达的生平来看,她本身就活在一种超现实的状态中(与平常的健康人相比),好吧,我们又要提到她遭遇的那场不幸的车祸了,它给弗里达带来了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创伤,令她随后的生活几乎是活在死亡的阴影里。而生命往往却是在逼近死亡的时候,才会最为繁盛。弗里达在她破碎的身体里重生,这几乎是自动的,在并不非常有意识的情况下,她开始了绘画。这种非常态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超现实的经历,促成了弗里达绘画的某种现实。“为了希望而重新品尝痛苦,那破裂的脊柱,以及向前望去,不能走路,不能走在那宽广的路上……使我的生活变成了钢铁铸成的。”健康的人无法想象这种异于寻常的肉体痛苦,所以也无法结出媲美这血染的土壤里结出的硕果,弗里达站在这破裂的痛苦之上书写现实,这于人来说却是超越现实的。而她一生中的另一个磨难——迭戈·里维拉,她的丈夫。这个给予她爱情与痛苦的天才画家,也统统为弗里达在画布上创造了可供描绘的素材,她对他的爱以及他们之间感情的纠葛是如此刻骨铭心。

  从某个方面来说,弗里达不需要技术,所以也不需要束缚。而另一方面,某种极度的禁锢发生在她身上,那么也就打开了她另外的自由之门,在这里她施展美和生命的种种相互嫁接的可能,在技术中将无法发现弗里达,但在美学意义上,弗里达无限放大了自我,绘画令她自我重生,它的作品显示出了超出现实的部分,神秘、伤感,甚至带有恐怖的绝望气息,那是我们这些处在另一种现实里看到的弗里达的现实的幻象,如果简单地把弗里达归纳为超现实主义画家,未免显得肤浅,并伴随一种冷漠的无知。

  如里维拉所说,他是弗里达的仰慕者,这不可能是一句讨好女人的简单的恭维。说出此话的里维拉已不再年轻,不是情犊初开的少年。风流如里维拉,能用一辈子守留在弗里达身边,其实便是对弗里达才华最好的解释。也许从一开始,大概就已经注定了,阅女人无数的天才画家里维拉,满怀甜蜜地称弗里达与他是天生的一对,也早就认可了弗里达的绘画天赋,他们互相欣赏、爱慕和伤害彼此,在复杂的感情悸动中宣泄和重归于好,这是凡人眼中的情感闹剧,也是天才彼此的心照不宣,能让一个天才留在此地的,不是女人的美貌,而是足以匹敌的才华,也难怪里维拉总是夸耀毕加索写给他信,信中是这么说的:“不管是德朗、你还是我,都不能画出像弗里达·卡罗画的那么好的头像来。”

  所以本书不妨可被看做是弗里达绘画的一个几近完美的注脚,但又不得不承认,弗里达的一生就是一个足够传奇的故事,所以笔者又不得不慨叹,弗里达的绘画也是弗里达传记的完美图像注解。解刨完人云亦云的象征符号之后,不妨静下心来,简单而纯粹地品读一位被诸多伟大作品环绕的画家的一生。

  《弗里达》读后感(四):伴着死亡起舞

  在墨西哥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弗里达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位连高傲的毕加索也赞赏有加的同时代女画家,其人生故事与她的名字一样复杂,她的全名叫玛格达丽娜·卡门·弗里达·卡罗·考尔德伦。而她一生中大部分的时光,不仅与艺术相伴,更与死亡相生。当读完弗里达的同名传记,真正体会她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生经历,方能理解她的那句离世前最后的记录:“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相比200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弗里达》给人的惊艳与跳跃,海登・赫雷拉所写的传记《弗里达》则顺着时间轴,还原了一位传奇女画家的成长与匆匆过客的一生。特别是对于弗里达家庭与成长背景的详实描述,对于理解弗里达的人生走向颇有启发。

  在十八岁时遭遇致命车祸之前,弗里达原本享受着让很多人羡慕的人生。虽然小时候的小儿麻痹症使她落下了右腿的残疾,但弗里达仍然获得了家中极多的宠爱,她成为了墨西哥预科学校中凤毛麟角女生中的一员,受到了当时墨西哥最好的教育。在学校中,弗里达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萌芽,弗里达甚至将自己的生日进行修改,以让自己的革命意志更为纯粹。这与她之后和革命党人迭戈·里维拉的结合大抵不无关联。在弗里达的骨子中,是叛逆而革新的,并且富有革命的激情,她渴望投身于自己所认定的美丽新世界。

  弗里达曾说,车祸和迭戈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两个事故。因为车祸与丈夫,弗里达一直感觉自己在死神身边起舞。

  对于那场可怕车祸的记忆,女艺术家的感受伴随着浪漫主义:“死亡是金粉洒满裸露的身体的那种记忆,伴随着尖厉的恸哭和那种畏惧惊撼。”阴差阳错,当年的花季少女与彼时的男友登上了绝望的公车,而突如其来的冲撞对她娇小的身体造成了多处贯穿伤,经历了三十多场手术,才奇迹般生还站起,而她的余生,正是生活于此场车祸的阴影中:男友远走高飞、学业就此中断、病痛深入脊髓……她的生命从此改变,放下了医生救身的理想,而拿起画笔,开始了画心的旅程。同样,在与丈夫迭戈的婚姻中,两人在艺术与革命的精神方面极为契合,但对于性与欲望则常常格格不入。弗里达无法为迭戈生育子嗣(这点似乎并没有太困扰他们的关系),同时,面对将性爱视为与握手一样的丈夫,迭戈甚至将魔抓伸向了弗里达的妹妹,弗里达心伤不言而喻。所以,当人们谈论起她后半生放荡不羁的双性绯闻时,竟无法明了她这样狂野的两性理念,究竟是为了报复,还是本性使然。

  在弗里达生命的最后一年,病入膏肓的她由救护车送至了自己的个展现场,一时轰动全城。这位传奇的女画家,即使到了生命倒计时,依然我行我素,无惧死亡,充满了艺术的荣光。

  《弗里达》读后感(五):与其凋零,不如从容燃烧

  文/夏丽柠

  “1953年4月,弗里达•卡罗在自己的国家墨西哥举办了第一次重要的画展,此时,四十六岁的她,离生命旅程的终结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当时她的健康状况相当糟糕,无人指望画家本人会出席这次画展。”

  由美国艺术史家海登•赫雷拉撰写的《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开篇便如上所述地宣告尽管弗里达去日无多,可她的人生却依然备受瞩目。那么,弗里达是谁?生命如此短暂,却仍有人乐意为她著书立传。

  弗里达生于1907年,6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不治而落下残疾。18岁时,与男友外出又遭遇车祸,致使身体多处骨折并失去左腿。命运无法轻易打败她,当她奇迹般地活下来以后,她依靠绘画来派遣自己的病痛和寂寞。她的画风有浓郁的墨西哥风情,色彩运用大胆,自成一派。超凡的表现力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她说她画的都是自己的现实而不是梦。

  从血统上来说,弗里达属于欧洲人。她的父亲是德国裔犹太画家与摄影师,其家族来自罗马尼亚。可其画作里刮起的“墨西哥风”,不得不说与墨西哥著名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的影响密不可分。弗里达嫁给这个身形高大肥胖的“糟老头”时,只有21岁,而里维拉已经43岁了。由于弗里达瘦弱矮小,朋友们戏称他们是“大象与鸽子”的结合。

  尽管,弗里达的父母允许女儿嫁给曾经结过两次婚,还有私生子的里维拉,多半出于为女儿解决后半生医药费的考虑,可这场婚姻却彻底改变了弗里达的情感世界。“爱恨相生”是弗里达与里维拉一生婚姻的写照。里维拉的才华、私欲,甚至是革命态度都是弗里达的劫数。她只有用创作、滥情告慰自己的孤独。她的每幅自画像都足以说明:那个孤独的人,她就在你身旁。

  除了爱情以外,艺术和革命都不是弗里达的主动选择。她身处的时代,正值革命的火种在墨西哥蔓延,人民运动正如火如荼。她与里维拉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家庭”。在跟随里维拉去旧金山、底特律以及纽约的过程中,里维拉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而弗里达是他最忠诚的支持者。在里维拉为墨西哥城教育部所做的壁画中,弗里达正在向革命战士分发武器。画中的弗里达表情严肃坚定。

  里维拉说过,弗里达最令他匪夷所思的地方是,她从不幻想。这也是他喜欢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里维拉的丰富想象力,却令弗里达讨厌。她觉得善于编造谎言,是他不忠的帮凶。对于她们的婚姻关系,赫雷拉在书里这样评价:“如果说他不为她开车门的话,那他是为她打开了世界: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她选择了做崇拜他的伴侣”。可里维拉却在自传里说:“我越是爱她就越想伤害她。”

  经过与里维拉离婚复婚的折磨,弗里达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最后的画展,她奇迹般地被担架抬到了现场。画展很成功,她终于发现自己属于艺术,而非爱情和革命。她说:“我破碎了。但只要能绘画,我就很愿意这样活着。”她的一生可以用“艺术、爱情和革命”来概括。但是,另外一句话也许更恰到好处:与其凋零,不如从容燃烧。

  转载请豆邮联系

  《弗里达》读后感(六):破碎的灵魂诠释出的完美画作

  文/文小妖

  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迭戈和弗里达》一书中,曾记录下了关于墨西哥传奇般的女画家弗里达·卡罗日记的最后一页,弗里达画了一个显示死亡的黑天使,并在旁边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离去是幸福的——我希望永远不再回来。”这个美丽的女画家把自己浓烈的一生都献给了绘画和丈夫迭戈·里维拉。

  最近在读美国艺术史学家海登·赫雷拉写的关于弗里达·卡罗的传记《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他以客观细致的笔触向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弗里达。

  在我看来,弗里达·卡罗是一个身体与灵魂破碎的女人,她聪慧美丽,但从小却多病多灾。六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十八岁的车祸导致痛苦贯穿一生。据悉,有人曾统计过,弗里达一生大概做过三十多次外科手术,以至于车祸发生后的二十多年,她一直生活在病痛折磨与死亡笼罩的阴影之下。病痛毁了弗里达,同时,也成就了弗里达。她开始绘画,将她支离破碎的灵魂融入一笔一线之中。她擅长人物肖像画,画得最多的便是自己的自画像。

  弗里达的天才骇人之处,一在画中,一在视角。她的绘画色彩浓烈,画风诡异,经常让人第一眼就注视到那些被放大的某个器官或旁枝末节,她用这样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经历以及喜怒哀乐,其中也渗透着自己微妙而自我的意识。弗里达绘画的视角犀利独特,作为一个充满个性、神秘早熟地领略了人生形态的画家,她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心灵思想了如指掌的同时,也能抽身其外,如同旁观者一般,用极其诡异的绘画方式使自己的画表现出本我、自我,也体现出一种超我的状态。她直接热烈,从不隐藏自己,她的自画像中的弗里达如同弗洛伊德理论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最好诠释。

  弗里达曾经说过,“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一是被车撞了,二是我的丈夫。”如果说绘画是弗里达一生之中的三分之一,那么她的丈夫迭戈则是她一生之中最重要三分之二。这对夫妻对艺术有着共同而又执着的热爱,这个目标是他们携手不弃的原因之一。然则,迭戈的世界更多是他的壁画艺术,而弗里达的世界更多的则是迭戈,正因如此,迭戈的风流成性对于弗里达来说是巨大的灾难。迭戈深爱弗里达的同时,也时不时与其他女人有染,他给予弗里达最大的伤害便是与她的妹妹克里斯蒂娜之间的奸情,这一次事件导致两人离婚,然则仅仅一年之后,两人又再次复合,因为他们发现彼此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些情感经历也一笔笔融入到弗里达的绘画之中,特别后期,虽然每幅自画像中的弗里达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但她画中的眼眸却能让人看到更深一层的涵义,里面有疲惫、孤独、无奈、也带着一丝丝的绝望。诚如她自己所说,“我画我自己,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迭戈的不忠,更加深了她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虽然在生命的最后,迭戈一直陪伴着弗里达,但身心俱疲的她,内心已是伤痕累累,再加之脊椎手术的失败,右腿被截肢,病痛的折磨,一步步加快了弗里达走向生命极限的速度。

  1954年7月13日,天使带走了这个身体和心灵都支离破碎的女画家,但她留下的一幅幅画则成为了最经典的永恒,证明着她的传奇一生。

  《弗里达》读后感(七):Freda

  Knowing this book by the leading reading of 趁早 TM.

  她觉得她已经被撕碎了,外面的世界还在轰然前行。

  《弗里达》读后感(八):钢铁与蝴蝶

  2002年,有部传记电影《弗里达》,以弗里达的画作为线索介绍了她痛苦而绚烂的一生。

  影片的开场拍得非常好。背景是这样:1953年,劳拉•阿尔瓦雷斯•布拉沃决定在安布里斯12号的当代美术馆组织一次弗里达的画展。这次画展是弗里达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第一个个展,她非常渴望参展,而她的身体状态已经非常危险,医生嘱托她不能离开她的床。接着出现了一个让人震惊而又忍俊不禁的场面,弗里达差人将她连人带床搬上车子,去往展馆。她束缚于床榻之上,经受旅途的颠簸,但享受着喜悦。在床的顶部,安置有一面镜子,我们看到,镜像中的她如同在树林与天空之间飞翔。影片给了异常轻快的配乐。

  这个场景极富象征性,弗里达的一生几乎受困于苦痛,而她试图用画笔将苦痛剥离出体内,诉诸画作之中。正是通过作画,她尽力摆脱苦痛的折磨,想象力也得以施展,她一生热烈地拥抱和感受生活,活出了蝴蝶般的轻盈。

  画家、诗人及著名的品论家乔斯•莫雷诺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要将她的生活和她的艺术分割开是很困难的。她的画就是她的自传。”电影从她的画作切入,是非常正确的不二之门。不过,限于时长,很难细述种种生活的细节。

  这部电影根据海登•赫雷拉的传记作品《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拍摄而成。很显然,影片做了善意的处理。影片开始于弗里达晚年最开心的片刻,在结尾,她拥有丈夫迭戈的拥抱;而死亡,导演使其画作动态化,弗里达在烈火中燃绕,露出安详而幸福的微笑。这时,熟悉的欢快旋律再次响起。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毅、果敢、拥有自主判断力和永远乐观的弗里达。这有意地隐去了背后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苦痛。

  这本传记中,则有更为详尽的描写。

  弗里达的一生是不幸的,6岁时,她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腿肌肉萎缩,只能跛行。因此曾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遗弃。她在日记中谈及,从6岁开始,她有了一个想象中的朋友。她们共同玩耍、取乐,弗里达靠着它摆脱孤独。这样的经历成为了日后《两个弗里达》的创作缘起。

  《弗里达》读后感(九):美女艺术家弗里达(Frida Kahlo)

  对于艺术家弗里达·卡罗,之前自己很少了解到,在网络上虽说也看到过她的作品,然而却很少关注,只是简单的浏览,记忆中留下的是胸前的乳房上充满了血管,正在喂养着怀中的婴儿。

  去年,无意中关注篇到“纵欲”的短文,提到了许多的艺术家,自然还有艺术家弗里达,介绍说:“弗里达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女权主义者,尽管一生放荡不羁地周旋于各个男人,但她的作品却不像别的男性艺术家那样乐于将自己享用过的女色情欲跃然纸 上,而是更多地用少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苦痛。”这才慢慢的开始关注。当时很好奇,配图上的这位女人,奇异的服饰(现在知道是件胸衣),露出美丽的乳房,画面的中央显目的能看到粗粗的管子从下直达头部(原来是自己的自画像)。

  进入2016年,出版社雅众文化开始进行图书《弗里达》的宣传推广,自己也开始全面关注到这位女艺术家。记忆中,艺术家的传记内容文字内容居多,而此书配有许多的插图,分三部分来系统介绍弗里达,书中名画解读所涉及到的许多作品都放入在插图中,让读者能边读边欣赏,加深对弗里达作品的理解。

  自然,弗里达的作品寓意很深,如果没有解释很难去读懂它。有艺术圈把她的作品归入超现实主义,感觉应该这样,虽说画家是拒绝此看法的。

  图书中还将弗里达的书信放入其内,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原汁原味的来认识弗里达。看到后来,越来越有点悲哀,可怜的弗里达,被病魔不断的折磨,虽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最终还是因病去世。在阅读中,很好奇,去世后的弗里达,作者是否有观点陈述了,看到最后一个字,1954年弗里达离开人间,小说也戛然而止,让读者自己去联想。

  今年五月份,在纽约佳士得上,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的《Dos desnudos en el bosque (La tierra misma)》(1939),以800萬美元成交,创下艺术家作品的世界最新记录,弗里达的作品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荐弗里达的故事继续在讲述着。

  图书中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少了艺术家的画作附表,如果能改版时建议添入,这样能更全面的了解弗里达。自然收集起画作的工作量较大,也可以只列出本书所涉及到的画作信息。

  将图书合上,仔细想想,现在还有哪位女艺术家能达到如此的地位?中国的女画家有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