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酷儿电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酷儿电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9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酷儿电影读后感精选10篇

  《新酷儿电影》是一本由[英] B·卢比·里奇 / B. Rubby Rich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酷儿电影》读后感(一):同志凡人

  酷儿电影当然不仅仅等同于同志电影,关于性别,关于性,关于不同大众认知的新事物,都可以称之为酷儿电影,但,提到酷儿电影,第一时刻脑海中浮现的仍是他与他或是她与她的爱情故事

  本书不是影评集合,而是关于酷儿电影出现发展浮沉脉络史,我们可以从中知道酷儿电影是多么不容易才逐渐走进主流大众的目光,从小成本录像带到世界各大知名电影节也为其开设奖项,当然,这其中要感谢很多位导演演员用心创作表演

  我最早接触的一部是在本书中也提到过的泰国电影《热带疾病》,士兵普通乡村青年的相遇相知相爱,虽然两人都不美型,可故事甜蜜缓慢推进,来到电影下部,故事急转直下意识流、象征性应用,故事陡然间拔高到哲学层面,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甚了解导演的想法,但看完后,还是可以看出这一切与士兵少年同性之爱有着莫大的关联,互为表里,第一次在同志电影中看到这种发人深思神秘主义现实描绘,很带感。

  《新酷儿电影》读后感(二):她们的电影成了一枚自制燃烧弹,像新娘的捧花一样,扔像人群

  1月31日是德里克·贾曼诞辰75周年。在《新酷儿电影》这本书中,作者B·卢比·里奇用一篇名为《酷儿之王》的文章写了贾曼,关于贾曼的《爱德华二世》,她是这样评价的:“宫廷尔虞我诈和备受唾弃地皇后复仇情节在贾曼的塑造下,演变成了酷儿欲望异性恋谴责之间的战斗,正是因为贾曼将17世纪艺术导向结合了‘狂怒’式的抗议游行,《爱德华二世》成功地将过去和现在进行融合,成果颇丰。”

  包括贾曼在内,这本书记录了酷儿电影生命历程中整整一代酷儿艺术家、电影人和活动家,以及由他们和其作品引发的历史性,决定性的时刻。在讨论这些决定性时刻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为大家简要整理下新酷儿电影的历程。

  虽说新酷儿电影的正式命名是在1992年,但在此之前它已经有长达半个世纪的蛰伏期和萌芽期。以1969年的石墙暴动(1969年6月27日夜间,同性恋的标志人物朱迪·加兰举办葬礼,同性恋群体为了朱迪奋起反抗,由此宣告新时代诞生)为节点,在此之前,“同性恋”电影在美国可以说根本存在,只有一些零星的男女同性恋导演和只表达男同性恋的前卫电影。在欧洲,公开的同性恋电影人及其作品却在深深影响一代人,这一时期最具生命力的电影是让热内的《情歌恋曲》。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同性恋电影主要是一些纪录片试验性作品,纽约成为同性恋电影坚实阵地,电影、亚文化艺术和人物百花齐放。此时的欧洲同性恋电影依旧在发展,也凭借法斯宾德等电影人达到了巅峰时期。

  上世纪80年代是让新酷儿电影成为可能的时期。对于艾滋病的广泛关注诞生了包括男同志身体健康组织在内的各类同性恋组织和运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以总统里根及其新保守派在大肆宣扬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在同性恋群体和政府的斗争中,摄像机和有线电视的出现,致使电影和录像作品成为“酷儿群体”发声的有利武器。1989年,酷儿电影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正式向公众发声。

  步入90年代,“酷儿”概念开始浮出水面,1992年,B·卢比·里奇在一篇文章中命名了新酷儿电影,《村声》和《视与声》等印刷物展现了强大力量。1992—1997年新酷儿电影势如破竹般的呈现,一些质量上乘的同志电影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说回那些具有历史性,决定性的时刻,它属于在国会山上引起巨大轰动的《毒药》(1991);属于“她们的电影成了一枚自制燃烧弹,像新娘的捧花一样,扔像人群。”的女同电影《钓鱼去》(1994);属于乔纳森·考伊特“让人回想起新酷儿电影兴旺日子”的《诅咒》(2003);属于太多太多的酷儿电影。理所当然的,它更属于《铁丝网之吻》座谈会上以贾曼为首的那群人;属于新拉美电影时代的奥图罗·利普斯坦和杰米·亨伯托·赫莫西洛;属于旧金山市长丹·怀特和公开出柜的同性恋城市主管乔治·米尔克被刺杀的那一天,1978年11月27日。和由此诞生的里程碑式的《哈维·米尔克时代》(1984)和《米尔克》(2008)。

  然而,对这些历史瞬间是否应该一直维持盲目式的自恋和狂欢?本书作者除了抱有“发现业内新声音和新方向时的兴奋”,也在以“作为一个学者对新作品的严谨审视和剖析”去看待它们。

  1999年,由主流电影公司发行的《男孩别哭》好评不断,获得了包括小金人在内的多个奖项,甚至被评为1999年的第一酷儿电影。而《男孩别哭》仅仅是上世纪90年代晚期酷儿电影热潮的现象之一,这一时期,酷儿观众、酷儿分销商和酷儿影院层出不穷,有多达一百多个电影节以同性恋或酷儿为主题。对此B·卢比·里奇抛出了一个问题:比谁更酷儿?

  她冷静地指出:在这股热潮中,身份认同政治因素被抛弃,爱情、出柜和群星云集的浪漫故事迅速增多,都在以传统戏剧手法表现创意和早期作品中强烈社会同理心消失了,这股热潮和其电影作品开始沦落为针对某一特殊消费群体的量产产品。以至于《男孩别哭》被作者否认为新酷儿电影,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也出现在《断背山》(2005)和《米尔克》(2008)身上。

  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它带给我的触动一次高于一次——不是那种稍纵即逝的猎奇和新鲜感。在写这稿的时候,我无数次的停下来,在房间来回走动,或走出房门看看,喝口水继续写。原因在于,从书中所述的那段历史中察觉到的兴奋、震撼和崇敬感,在我的指尖和随之敲出的每一个字都变得那么难以承受,它似乎在这一秒钟就要把将我击溃。而我唯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能在短短一两天之内集中的读完它,想必那该是多么高密度不可名状心灵冲击

  1992年之后,新酷儿电影依旧在前进。21世纪的前十年里,来自拉丁美洲的胡利安·埃尔南德斯和亚洲的阿彼察邦·维拉斯哈古在重新发现全新的新酷儿电影。新世纪,跨性别电影也在急于成为新酷儿电影的新角色网络和画廊也在成为“酷儿”新的舞台。2011-2012年间世界各地出现了女同性恋和酷儿电影的复兴潮,对此B·卢比·里奇认为变革即将到来,“这不是回到以前的风格重新炒一遍冷饭,而是继续跨越那些曾经被打破又重新树立起来的界限,找到新的开始。”

  而在2000年登载于《视与声》的文章里,B·卢比·里奇对新酷儿电影的定义:“它本意是赶上新电影的潮流制作新鲜边缘题材、低成本、有创意、特立独行、充斥性爱和风格大胆的电影。”我想,这样的定义也会在未来被不断修正吧。

  新酷儿电影代表导演(部分):

  1.托德·海因斯,艾拉·萨克斯,

  2.德里克·贾曼,格斯·范·桑特,

  3.艾萨克·朱利安,萨迪·班宁,

  4.罗伯·爱泼斯坦,胡利安·埃尔南德斯

  新酷儿电影代表影片(部分):

  1.《情歌恋曲》(1950) 让·热内

  2.《哈维·米尔克的时代》(1984) 罗伯·爱普斯坦

  3.《爱的甘露》(1985) 唐纳·德奇

  4.《寻找兰斯顿》(1988) 艾萨克·朱利安

  5.《发胶》(1988) 约翰·沃特斯

  6.《巴黎在燃烧》(1990) 杰妮利文斯顿

  7.《毒药》(1991) 托德·海因斯

  8.《爱德华二世》(1991) 德里克·贾曼

  9.《钓鱼去》(1994) 罗斯·崔奇 吉娜·薇特纳

  10.《安然无恙》(1995) 托德·海因斯

  11.《少男情狂》(1996) 艾拉·萨克斯

  12.《寻找西瓜女》(1996) 谢丽尔·邓耶

  13.《春光乍泄》(1997) 王家卫

  14.《一千朵云》(2003) 胡利安·埃尔南德斯

  15.《诅咒》(2004) 乔纳森·考伊特

  16.《断背山》(2005) 李安

  17.《米尔克》(2008) 格斯·范·桑特

  lt;原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转载请告知>

  《新酷儿电影》读后感(三):新酷儿电影背后

  新酷儿电影得以确立,与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地位相关。相伴随的主要词汇有:疾病、死亡、传染和冷漠。疾病通常指的是艾滋病。在艾滋病没有确定前,称为“同性恋癌症”。直到1984年,人们研究出HIV病毒为艾滋病的罪魁祸首。1986年,艾滋病解放力量联盟成立,为同性恋群体在社会谋求平等地位,提供医疗帮助。

  冷漠不仅来自于普通民众,还与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里根总统在任八年,他担任了新保守派基督教共和党的代言人。缺乏同情心道德指南,对酷儿艺术没有好感。里根政府忽视同性恋群体中的病患,对他们表示轻视。称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罪恶的惩罚。这种观念影响着全民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

  本书作者亲身经历过这种充满偏见恶意言语,他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次旅行途中的飞机上,我升至商务舱,没过一会儿便和一位耶鲁大学校友激烈争执了起来。他喝了几杯,坚持认为艾滋病人应该以文身进行标记。更为糟糕的是,1986年,最高法院认为警方持枪突袭一对同性恋人卧室属于合法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同性恋主题的电影自然会受到不公待遇美国家庭协会负责人唐纳德·怀尔德门抨击《毒药》中(并不存在的)“同性恋者肛交的色情场面”。后来他承认自己从未看过这部电影。里根——布什政府前十个年头,欲摧毁“同性恋议程”,停止对相关艺术的资助。一位国会议员妻子在电影反映之后说,场面太过污秽,她需要用消毒液来清洁自己。

  后来索尼生产的摄像机要此事发生了逆转。群众通过这种简单方便设备,成为电子媒体的制作个体。在这种背景下,《人之常情:性、性别和其他失实表述》首次公开展示了关于艾滋病的视频,震惊了公众,得到了真诚反馈,对公众的一贯看法起到了撼动的作用

  之后,电影和录像作品逐渐成为主流。新酷儿电影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1年为初始阶段,1992——1997年数量增多,是集中爆发阶段。也在这个时期,质量上层的同志影片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新酷儿电影在创造性批判性中成长起来。作者写道:有了新酷儿电影作为宣传标语,接下来几年里发行的电影获得了制作经费,得以在电影节上进行放映,并得到发行,以及——最重要的——与它们正确,甚至不正确的观众产生联系。这些电影和录像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们跨越了新的界限,只为寻找属于酷儿的新声音。

  《新酷儿电影》读后感(四):新酷儿电影的积极转变

  “什么是新酷儿电影”?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但是在看完《新酷儿电影》这本书之后,我清楚了酷儿人群的真实存在。无论他们是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或者转性人,只要他们通过微妙的特殊习惯,着装打扮或者是说话方式暗示这种怪异酷儿性,这类电影就可以归类为新酷儿。

  当然,新酷儿电影的代名词就是新鲜、刺激,不仅转变了艺术表现形式,也找寻到了新的语言和媒介。作为新酷儿电影的记录者,卢比.里奇从90年代初提出“新酷儿电影”这一电影类型,记录的并不单纯是电影本身,还有亚文化群体的生存状态。作为对艰难时世的文化回应,新酷儿电影也是突破性的美学运动,从初识的无人喝彩到现在的逐渐欣然接受

  有时候,一部电影记录的并非同性恋或虐恋的电影,而是演员或导演有过这种经验,打上了标签,这类影片也被成为新酷儿电影。换而言之,无论什么类样的电影,都可能是潜在的酷儿电影。

  这本书没有单纯讲述酷儿电影的理论和历史,而是通过新酷儿电影的起源延伸开去,结合实例让你产生画面感,近而找到共鸣。《钓鱼去》《断背山》《女权俱乐部》和《米尔克》等著名电影,都跃然纸上,刺激你的视觉神经,勾起你往日的回忆。可能在某些人眼中,新酷儿电影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充其量只是小众电影。但随着酷儿问题和更大的社会问题相联系,新酷儿电影的跃进已经浮出水面,成为大众电影的关键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转变,也许很多影迷还没读懂新酷儿电影的真实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你已经在默默接受新酷儿电影的艺术表达形式,并兴奋地在为其点赞,某种程度上看,这是新酷儿电影的积极转变,也是新酷儿电影孕育多年的一次爆发。

  文/阿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