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10篇

2018-05-13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10篇

  《生命里最美好春天》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一):和世界上最美丽女人一起环游科嘉西

  这本书是二战期间十几二十个青年凭一己之力反法西斯抗争故事。我边读边问自己:如果现在发生战争我会做什么?我会当汉奸吗?我会当个普通老百姓任人鱼肉吗?我会冒险偷偷帮一把游击队员吗?说实话,我回答不出来。

  每个人抗争的底线不同的,比如书中的房东大婶,德国人占领法国了,她的想法还是“不想惹事”,但是当她在剧院欣赏歌剧被德国兵扰乱时,她觉得这事不能容忍。而我的底线是我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如果不是碰到这个底线,我都没勇气与之抗争。相比书中勇敢坚定的游击队员真是惭愧

  这本书和别的小说不太一样,看的过程渐入佳境,越看越好看,让诺和弟弟克劳德被抓进监狱以后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我有两个感悟

  一、 人必须有所牵挂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假如有两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惦记着家人家事,一个无牵无挂世上没有什么事让他放心不下,结果却常常是那个有牵挂的病人能活下来,因为他不肯咽下这口气就此放手,而无牵无挂的病人相比少了一丝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决心,有时人的意志力量确实是惊人强大的。

  让诺与弟弟克劳德在狱中、在被送往集中营的路上,真可以用“千难万险”来形容。而他们没有“一死了之”是因为彼此牵挂对方,让诺记得他答应妈妈保护弟弟,克劳德保证过战争结束后要让哥哥开上飞机。两个年轻人在最艰苦环境下仍然心存梦想和希望,在被德国兵押往集中营的路上,虽然又脏又臭连蟑螂都不愿亲近、前路更是生死不明,但弟弟克劳德仍然怀揣着“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环游科嘉西”的美丽梦想,不禁让人动容。

  这样的兄弟俩,除非命运非要让他们死,但凡他们有选择机会,他们都不会自己放弃生的机会。

  二、 不论是勇敢抗争还是自我保全,必不可少的是智慧

  当英国的飞机轰炸押送三十五兵团前往集中营的德国列车时,德国兵全都躲到防空洞里,但盟军的飞行员并不知道,准备二次投掷炸弹炸掉列车。紧急时刻,让诺等人把身上穿的红白蓝衬衫脱下来,红蓝相间,正好组成了一面法国国旗,顺着车厢被炸坏的缝隙随风飘荡,及时被盟军飞行员发现停止了轰炸。这种智慧和机智也是让人赞叹。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二):把希望播撒在春天应该被铭记的人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人们常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来形容春天。经过一冬严寒犀利冰雪的积压,春天雪化成涓涓细流、草绿了花开了,一片欣欣向荣,给人希望。二战时期,法国战场,一群没有正规军队组织年轻人聚在一起,为自己为明天而战斗,他们的事迹没有伟大到举世皆知,他们的成就没有惊天泣天,但他们每个人都无私奉献着自己,在有限条件创造无限的奇迹。他们是把希望播撒在春天的人,他们一生的事迹不应该默默无闻,他们应被世人知道,应被历史铭记。

  二战时期法国处于德国占领的阴影之下,犹太人大批被捕并被肆意杀害,法国官员多数沦为德国人的走狗,对抗本族的同胞,残害同伴。犹太少年雷蒙,化名让诺,带着弟弟参加民间抵抗组织第三十五兵团,展开各种抵抗活动。兵团组成人员很少,兵团的成员十分年轻,多数是十七八岁的少年,他们凭借自身,忍受饥饿和疲累,为反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作者化身少年让诺,以他的视角,把那那群年轻少年的故事,真实激动人心的将来。兵团里,除了几位领导,主要成员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战争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都是父母的精心呵护成长,晚上睡前有母亲温柔晚安、白天有父亲传授打猎的技巧,一切安宁而美好。战争开始后,犹太家庭家破人亡、普通家庭温饱难保。第三十五兵团的年轻人,没有屈服在德国的压迫下,他们秘密组织,用仅有的资源进行抵抗。他们只对抗罪有应得的人,不杀害无辜平民。他们自制炸药,炸毁运往德国前线的火车头、在石油里添加泥沙、炸毁通讯设备阻断德国联络。他们做的事似乎很小、很散、微不足道,他们却绝对是伟大的。祖国第一战斗第一,个人情感靠后,兵团财政紧缺,自己打工解决温饱,常常挨饿行动

  让诺和弟弟加入兵团八个月,他们和其他无数默默无闻战斗的英雄一样,千百次的小胜利最终汇总成大的彻底的胜利。多少次他们在点燃引线后快速的骑车撤离、被捕后即使被凑得体无完肤也不泄露同伴秘密,他们用年轻的活力、勇敢无畏的心,为抗战、为保卫家园做着自己的贡献,即使后来兵团成员被抓、第三十五兵团不复存在,他们有的人转移城市继续战斗、有的人在狱中不屈不挠获得自由,他们期盼满是希望的春天的到来,他们被历史铭记。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播撒希望的种子,站在春天收获希望。坚持下去,最美好的春天总会到来。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三):春天一样的少年们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这样的书名,带着深深珍惜、怜惜、美好和期待。这字名真的起得太好了,瞬间就会击中我们内心柔软地方。那样一群像春天一样勃勃生机孩子们,他们都二十岁左右的生命,鲜嫩翠绿。可是因为革命,因为要为全世界人民幸福,他们投入到了水深火热的抵抗组织或者游击队,有的人流牺牲了,有的人还在继续着冷酷的战斗,“一切就像儿童游戏一样开始了,可惜的是人,玩这场游戏的少年们还没来得及长大成人,便为自由献出了生命。”这便是《命里最美好的春天》中的故事基调,作者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美好又勇敢的春天一样的少年,他们的生命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光彩夺目的盛开过,而他们留下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样要倍加珍惜的,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分分秒秒,那些后人们必须铭记的分分秒秒。那些春天一样美好的时光,和时光里的永远漂亮热血少年,是这本书最重要灵魂,震憾我们,感动我们,又悲伤我们。

  小说家马克李维是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是他的最新作品,以主人公雷蒙口述历史为主线,来讲述这些战争背后的无名英雄们。准确来说主人公应该是让诺,因为从第一个章节的第3页开始,他就跟父母告别,同时也跟原来的自己“雷蒙”告别,投身抵抗组织后,他此后的故事和经历都是以让诺来进行的。中国的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都会想起《伪装者》,一样的地下革命运动,为了完成一项一项的任务努力跑起来,因为心怀伟大的共产主义梦想而流血牺牲。想起《伪装者》中的人物,想起那些革命者的眼神形象,于是对革命者们的敬畏增加了几分。

  他们不能谈情说爱,虽然他们春天般的年纪最应该去谈情说爱。可是投身革命后,爱情意味着更多的牵绊。他们甚至要单独居住,因为害怕某个人暴露后扛不住酷刑会暴露另一个人。不知道就意味着保守了别人的安全。但是,在没有任务时,抵抗者们还是会享受地下恋情或是暗恋带来的精神欢愉,他们会回味那些相遇的恋人,回味难得的相处的时光,一起为完成任务而走在一起的路。即使在逃亡的列车上,让诺问弟弟克劳德战后想做什么,克劳德的回答依然是:“我要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一起骑摩托车环游科西嘉。”

  他们是一群真实的春天一样的少年。那胸腔里跳着一颗颗年轻的心,不因时光的残酷而冷掉,也不因黑暗的降临而减少生命原有的力量。

  虽然,三十五兵团几乎全军覆没,大部分人在集中营死去,少数得以生还。

  但是,他们留在春天里。永远像春天一样美好。我只想这样去祝愿他们。

  迫害他们的军官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群人呢?我其实有不一样的思考,也许抵抗者们为了打压 这些军官的气焰,而策划恐怖袭击,或许应该向深层次思考。军官们迫害了抵抗组织的领袖,应该被暗杀吗?或者找不到高层的如吉拉德警官本人,就可以找同样是军层其它人来暗杀掉,来尝还同类们的罪过,这种理论也许有待辩证。只是最后迫害他们的军官还得到了傀儡当局的嘉奖,战争结束后继续被重用,是有点挺讽刺现实吧。

  只是怎么可以忘记而那些为了人民流血牺牲的年轻人呢?《命里最美好的春天》似乎就是为了这个而存在的。作者要用这样的故事来提醒我们,自由幸福的春天里,永远有更多阴影里的生命跟我们同在,一切的获得都曾经掩埋着沉重代价

  作者的许多语句,冷艳而动人

  “我不信上帝,但今晚,我相信,这些星星当中,一定有一颗是萨缪埃尔弟弟的灵魂幻化而成的。”

  亲爱的作者李维,愿你在每个春天里都幸福平安。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四):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马克•李维的描述总有一种轻描淡写诙谐人心真诚善意、互相依偎的温暖。 这群年轻人,为着生存和自由而战,抛却生命,顽固奋斗,却不知道黑暗何时退去。他们孤独、勇敢、坚韧,寻求希望的曙光。有些成了牺牲者,有些成了幸存者,他们的生命一起而得到延续。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又想得到什么?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份工作、一间房子、周日能休息小时,这便是所谓的幸福。他们觉得平静便是幸福,对是否活的有意义并不关心

  这个时代之所以疯狂,正是因为生活失去了原本逻辑,变得黑白颠倒。)

  什么是意识觉醒,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五):不在春天,在秋天

  文/叶子

  3月了,春天来了,少年们却没有等到他们的春天;8月底,秋天要到了,少年们终于在秋天遇见了他们的春天,这硕果累累的春天啊,真令人迷恋。

  从《偷影子的人》这本书知道马克·李维,也因为这本书爱上他的文章。如果说《偷影子的人》这本书写的是人间“小爱”,那么《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这本书,诉说的就是世间“大爱”。

  本书以作者马克·李维自身家族经历写就,细腻生动的再现了二战期间法兰西抵抗运动不为人知的一面。那样年轻的少年,为了自由,为了解放,自愿投入抵抗运动中,由一名平凡的少年变为一名伟大的战士。而他们身上那些少年的品格行为在残酷的战斗中显得尤为突出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马克·李维笔下的二战,淡淡的叙述带着惊心的残酷,读时只觉惊心,回味方知心痛。正如书中所说,“一切就像儿童游戏一样开始了。可惜的是,玩这场游戏的少年们还没来得及长大成人,便为自由献出了生命”。书中很多语句读来会觉得是青少年的“童稚之语”,然而那话语中描述的画面,却是很多人不曾遇见也不敢遇见的残酷场面。这样惊心血腥的场面,用平淡口吻叙述出来,因其极大反差,给读者留下难以遗忘感受

  同时,因其语言魅力,常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读者仿佛随着这群少年们,一起炸铁路,搞暗杀,体会战争的惊心动魄,体味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也正因如此,虽然本书描述的是残酷的二战,但是书中到处都充满着美好的情感路人的相助,警方的放水,成员之间的默契,不准恋爱却依旧一对一对在一起的恋人们,还有那家“野豌豆”饭店里的场景。这些,都是少年们心里的春天,是只要想起就好嘴角微微上扬的画面啊!

  比战争更残酷的是人性,正如笔者认为,比外敌入侵更让人痛心的是内部自相残杀。比德军更可恨的是那些帮着捧着德军做伤天害理之事的法国人,是他们帮着外人欺负自己的同胞。这是只要想一想就会痛心的事。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外国人”在法国与德军抵抗的美好人性。这样的美丽就犹如废墟中冉冉升起的太阳,终将照耀世间,照耀那个因自私自利导致第三十五纵队几乎全军覆灭的少校。哦,不,在那件事之后,他成为了上校。

  正如查理所说:“我们所做的事情应该被后人知道。我可以被枪毙,但不能被遗忘。”感谢马克·李维把这些故事写出来,阅读此书过后,我想,我将永不遗忘这群可爱的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的少年们!

  无论什么季节,只要等到生命里的春天,那便是百花盛开,万物复苏啊!

  2016.1.29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豆邮,谢谢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六):献给光辉的孤独——《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事实上,这本书曾有一个直译名——《自由的孩子》,Children of Freedom。不过,与此相比,“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这个书名似乎更对我的胃口

  十六七岁的少年,再普通不过了。常伴父母身边,兄友弟恭,享受着平淡但温暖的学校生活,勤奋地学习并且马上就要通过会考升入高级学府。我们身边一抓一大把的这种孩子,却一夕之间,就读被拒,升学无门,父母被捕,而自己和弟弟成了“通缉犯”,护卫平安的执法者们突然变成了夺命的搜捕者。而这一切,并非他们十恶不赦。不过因为,他们有着犹太血统。

  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就这样开始了,不得不说,马克•李维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文字,可以说他的文字是流动的,自然流到你的眼前,创造性地形成一幅画面,仿佛你在故事跟前看着它一幕幕发生。但故事中的人物又是朦胧的,仿佛一副只给出寥寥几片的拼图,剩下的待你自己来补全。让诺的关键性拼图就是那标志性的胡萝卜红发色和鼻梁上不知多厚的深度近视眼镜,他可能像你身边任何一个外貌类似的孩子,他的故事也可能是你身边任何一个类似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着的。

  孤独,是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感受。这种孤独,像是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像是几人共赴一条不知归途但又不得不走的窄路,像是男女明明彼此热望却必须苦苦压抑……

  不能让别人铭记自己引以为豪的本名,不能与彼此扶持的兄弟相依为命,不能对情意相投的许出承诺,不能让最为亲密的家人知道自己的行踪……一条注定布满苦痛的艰难之路,必须自己踽踽独行。死亡并不难熬,难熬的是孤独且困难的活下去。那么多主动背负的孤独,这就是这些半大的孩子们为自由所献出的最光辉的一切。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尽管在这一年来得太迟,太迟,迟过了春光,迟至了晚夏。它终究不负众望的到来了,埋葬了这许多为着法国的自由而奋斗的异国人的牺牲,复苏了这许多为了人类的自由而挣扎的抗争者的希望。当光辉闪耀,愿阴影不再。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七):春天总会来的

  “总有一天春天会来的”这句话很朴实,仔细想想虽然有道理,但似乎对重大的苦难没有太多安抚的作用。但在这本小说里,这句话就像信仰一样深住内心。虽然死神足够强大,令我们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但苦难总有结束的一天,怀着这样的希望抵抗成为了必须。这里面有一个情节要我印象十分深刻:

  在一列火车上,有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么说起来,实在平常,然而谁会想到这是一辆通往死亡的列车,几百人拥拥挤挤地竖立在这列火车里,想要休息只能互相轮换,没有水,没有食物,舌头肿胀,浑身跳蚤,呼吸困难,慢慢地人们倒了下去。我看到了通往集中营的场景。

  关于痛苦,我在这里读到的最多是,他们被叫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你看不见他死亡时的最后一刻,这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这要我想起了很多关于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有的在书籍的图片上,有的在电影里。形式不同,但我体会到的感受却是一样的。一方面数以百万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纳粹士兵们被掏空了大脑,没有丝毫的善恶观念。

  有些人觉得,我们中华民族也遭遇过这样的苦难,印第安人也曾遭遇过,在柬埔寨,在非洲,就在卢旺达,而且这个时间说起来要我觉得可耻,就是1994年。如此说来,仿佛是在比试苦难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反思这些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证明人类就应当是自相残杀的么?

  反思犹太人大屠杀如此,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此,我们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生命的逝去,之所以为独一无二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没有这种可比性。在无法形容的灾难面前,刽子手们把他者的生命当成了一样的, 普遍的,没有特殊性的,他在习惯性地以我的视角思考他者,思考他人的生命。结果是不以为重的。

  这部小说里面我看到了很多内心充满良善的人,在这列火车上,有这样一个情节。哥哥有着高度近视,眼镜坏了,看事物一片模糊,这要他对逃生的希望感到渺茫。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弟弟察觉到哥哥的问题,主动帮哥哥想主意,这主意听起来完全没有可能实现。但是哥哥却感到欣慰,因为在这个时候弟弟还能对未来充满希望。

  想此,有关新眼镜的结果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但是结局仍旧震撼人心,因为一副新眼镜的奢望成真了,做这件事的人是一位善良的红十字会的女护士。这部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情节,要你暗暗生泪,诚如这样的开篇:今天,我还不认识你,谁能想到,明天,我就将爱上你。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八):青春的号角响起

  很喜欢马克•李维的书,细致中带着小忧伤,小情怀,小感动。而《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这本书,却有别于其他的书。他在严肃,残酷的氛围里,留下了点点星光,让人看到了希望,即使是在痛苦之后,也会迎来春天。

  在战争的年代,无论对于哪一类人,都是有很多不公平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在他们心理生理正在发育的年纪,本来应该有好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他们。无论在食物上,还是在受教育方面,他们都应该享受最好的待遇,可在战争年代,这些都成为了奢求。

  连生命都有可能丧失的年代里,谁还有心思和资本享乐,没有了美好的童年,这些青少年过早地认识到了贫穷,饥饿,死亡这些名词,而且看着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幸福生活渐渐被剥夺,他们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变化。

  应该怎样面对今后的生活?《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这本书中的这群青年选择了战斗,选择了反抗。但这样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们失去自己的身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自己的伙伴,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的到来。就像书中说的,当恐惧日夜不停地折磨你时,继续活下去,继续战斗,继续相信春天终究会到来,这需要多么惊人的勇气。

  和平和希望,在那样的年代时多么的奢侈。但是这些年轻人义无反顾的战斗着。虽然这其中也有恐惧,有孤独,又意志薄弱的时候。可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撑着他们一步步前进,即使遇到多恶劣的环境,多么卑鄙残酷的敌人,他们都依然前进着。

  就像书中说的,只有真正迎来自由的那一天,你才会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多么值得。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与坚持,无论在多么残酷的条件下,只要心怀希望,就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九):二战中的红岩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论这本书,那就是二战中的红岩。看短评里也有人用了红岩这两个字,算不算英雄所见略同?

  当然,我没有什么太高深的见解,看这本书也非常偶然,老公昨天考到我的kindle里,让我看看好看不,说他想买,我看到60%的时候告诉他,可以不用买了,kindle看足够了,但是,今天看到80%的时候,我又有点动摇了,这本书,竟然还是有一点小打动我的。当他们一群年纪不到20岁的“外国人”为了法国的自由而忍受孤独,身陷囹圄,身心遭受巨大痛苦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相信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念,苦苦坚持,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摘录一段话,我想就表明了所有:

  告诉所有人:我们曾经为了他们的幸福浴血奋战。你要教他们懂得,我们不惜牺牲一切所换来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由。自由包含着对人类的爱,那些想要禁锢它的人永远不会得逞。胜利终会属于尊重自由、放飞自由的人。

  看了书评才知道,这本书还有个名字叫《自由的孩子》,我想这个书名更加的加分啊。古今中外,无数的人为自由而战,有的是为自己的自由,有的是为人类的自由,这几乎是个永恒的主题,是的,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东西,甚至重于生命。那些为了人类自由而献出生命的人,理应被历史记住,永不遗忘。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读后感(十):最基本的东西竟是一种奢望

  1943年3月21日,我还在圣保罗街上,我的名字还是叫雷蒙。但从12路电车终点站下车后,我就变成了让诺。就叫让诺。没有姓。我和弟弟克劳德也因此一起踏上了那追逐自由的道路。

  在马塞尔 朗杰的兵团里,我们一直在打巷站。负责人雅克告诉我们:“战斗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活下去,你明白吗?”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满满的希望。为什么只因为我是犹太人就要剥夺我生存的权利,便有那么多人希望我死去。我要维护我最基本的权利。

  之后从最开始的任务-偷自行车,拉开了巷战的帷幕。我和弟弟和兵团的伙伴埃米尔、查理、卡特琳娜、詹、鲍、斯蒂芬、里斯、罗伯特、阿索隆等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展开了一次又一次行动。

  1943年6月-7月,我们把一辆辆起重机炸的面目全非;一列列火车在我们改了道德铁路上脱轨;捣毁位于卡尔默广场上的“通敌联络处”;各种可以延迟他们行动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顶着饥饿一一去实现。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追逐自由的道路一定会有春天的,虽然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但我们会一直一直走下去。

  1943年7月23凌晨五点十五分,马塞尔被处死刑。我们决定在今晚就杀掉一个敌人,一点准备也不做。于是鲍里斯,在图卢兹的街道上,干掉了一个刚欣赏完街头乐队演奏的军官。这是一场情义的体现。

  之后在詹的要求下,卡特琳娜花了几周时间建立了一间情报室。她和她的朋友达米拉、玛丽安娜、索菲、罗西娜、奥斯娜一起负责搜集行动的相关情报。之后有了情报室,我们的行动更加如火如荼的展开。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已经加入兵团八个月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有行动。弟弟克劳德接到明天去邮局偷钱的任务。没想到第二天那个邮局的女职员至少一百公斤重,体重上的悬殊使弟弟没有占到任何优势,于是詹教弟弟一拳打碎她的眼睛,弟弟想到同样近视的我,于是不忍一拳下去玻璃碎片飞入无辜者的眼睛,逃跑之时不幸被抓。之后如同多米诺牌一样,我们整个兵团的人几乎一一被抓获。

  身陷囹圄的生活,并没有把我们击倒。我们仍旧相信着希望会扯一块阳光铺在我们身上。

  在经历的生不如死的监狱生活后,我们又被推上去一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去了。这一场如同地狱般的车厢旅行,让我们更加懂得了爱。狱友萨缪埃尔的离开人世的一段话:“请你答应我。你一定要学会爱别人。我做梦都想爱一个人。所以你一定要答应我,当你抱起自己的孩子,当你用充满父爱的目光望他第一眼时,请替我也放入一点感情,这样我会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痕迹。”我答应了。我还记得他跟我讲他善良的弟弟,从不拒绝参与任何行动,只是每次出发都不带武器。他的心不让他开枪杀人。所以他每次都两手空空地出发,平静地投入战斗,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在一次炸毁一家子弹厂的装配线的行动中,他们爬上围墙准备逃出时,一个守卫举起了枪大叫:“站住!站住!”在围墙上面的萨缪埃尔准备掏出手枪,可是弟弟不让。他微笑地对着守卫说:“别开枪,别开枪,我们战后会修一座新的工厂给你们,比现在这个更好。”于是,他转身爬上了扶梯,守卫还是不停地叫着“站住,站住”但弟弟没理他,继续往上爬。于是,弟弟倒在血泊里了。善良的他,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照亮他所关注的人儿。

  1944年8月25日,我们冒着生命危险跳下火车躺卧在死亡铁轨上,万般幸运的得救了。这一天,巴黎也解放了。故事书中的感人故事还很多很多很多,幸运的我们会给后来的孩子们讲诉春天到来前,那些可敬的为自由安息的伙伴们!因为你们,春天才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