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冯至评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冯至评传读后感10篇

2018-05-14 21:0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冯至评传读后感10篇

  《冯至评传》是一本由光明日报出版社著作,45出版的33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冯至评传》读后感(一):不曾远离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不曾远离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文/米雪

  前不久,冯唐译本的《飞鸟集》全面下架,此一举动引发了大量读者的讨论诗歌是最能集中呈现人的情感生活思想的体裁之一,诗人的世界是极为广阔丰富的。作为泰戈尔的经典之作《飞鸟集》,冰心曾说:“现在回忆起来,我不记得那时候我读过多少当代的别人的短诗没有,我自己写《繁星》《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尽管对于现今的快餐文学来讲,诗歌已经变得十分鸡肋,不过,其强大生命力,无一不在说明,人内在的精神需求,仍离不开诗歌。

  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我国诗歌的发展曾经经历历史变迁和炮火的洗礼。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他的变体十四行诗,是中西诗学的融合的代表,在中国诗学史上一直为人所称道,他的散文与文学作品,无不蕴藏着人生的哲思。

  对于冯至,历史鸿鹄卷帙之中遗留的雪泥鸿爪,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学者蒋勤国的《冯至评传》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蒋勤国,山西河东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冯至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上重要作家和学者冯至的专著,填补了学界空白。”

  本书共用十一章,以冯至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变化为主轴,从年幼到老年,从懵懂求学到成为一代大师作者以饱含真挚情感的笔调,对其一生道路成就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不是一部简单人物传记,为了更贴合冯至先生其人的实际形象,作者曾多次以与冯至先生会面的形式,或者书信的形式进行了深度沟通,并参考了冯至先生的意见而成书。如今,抚卷沉思,从书中的点点滴滴的记述,冯至先生的形象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被他的读者遗忘,相反反而真切起来。这归功于作者深厚的笔力和求实的写作原则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站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大师,他也曾是一位童真幼童,有一位温和善良父亲体弱多病坚持送他上学的母亲,母亲故去后,也曾经备受歧视白眼童年充满孤寂忧郁。他的青少年同样经历苦闷迷茫寂寞。求学过程中也是几经波折,在战乱中仍不忘文学创作。作者的精致文笔,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大师,他是如此内向,也是如此真诚

  文学上璀璨明珠,就应该绽放人类灵魂天空。这一部《冯至评传》 就是对冯至先生荣耀锦上添花

  《冯至评传》读后感(二):扎实,且浇一点冷水

  人物传记的写和读,都是让人困惑事情,全知视角难免有演绎成分,就好比《史记》,很多读者甚至学者都是不当做信史看,另外一方面,人物传记描形也不被看得那么重要,把握人物精神,点睛才更切中关键。斯通的一系列著名传记,显然有想象虚构,传主事迹追求无一字不无来处不够现实,受限于原始材料缺乏,有时并不能恢复或重现传主精神风貌。 带上“评传”二字,就好很多,既能保证忠实传主本事,又能一定程度上提供作者理解和创作的空间,所以看到这两字,就可以期待对传主作品的解读,这种解读往往是事无巨细的,分外扎实。《冯至评传》可以说是就一本作者用功而扎实的书。

  扎实在书中是遍迹可循的,比如对浅草沉钟二社的传承和辨析,值得文学史家关注。“事实上,《沉钟》周刊创刊时,浅草社由于 《文艺周刊》的停刊,实际上已终止文学活动—年多了,而且《沉钟》的宗旨和 《浅草》季刊的宗旨也大有不同。《沉钟》翻译与创作并重,而《浅草》则只发表创作。《沉钟》在发表创作时要求较严,比较整饰,不像《浅草》季刊那样芜杂。浅草社一开始即以文学社团姿态出现,先有社团后有刊物。而《沉钟》编者始终是冯至他们四人,并无结社的意识,更从无以社团的名义和形式活动过显然,从人的关系来看,浅草社可以说是沉钟社的前身—因为若没有浅草社 冯至就不会和陈翔鹤陈炜谟相识,也就没有沉钟社。但从刊物的宗旨、内容风格来看,《沉钟》确和《浅草》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不能也不应该视前者为后者的更名和改版。一句话,浅草社和沉钟社是两个在人事上有所联系但实际上各自独立的文学社团。“

  冯至是现代诗家中重要一位,本书作者有幸接触传主,冯至本人也批阅过此传,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经历上的真实详细,但相比较而言,冯至在一众现代作家中是缺乏传奇色彩的,相比郭沫若、徐志摩,他没有惊天骇俗的恋情,少了八卦书写,相比穆旦,他没有九死一生的从军历程。依“人生不幸诗家幸”来说,冯至是有些平淡的,更适为一名学者,从传记追溯而言,更多是描述幼年失恃对他的影响,一个诗人感官敏感总是十足的,可对于传记来说,看点少了些曲折

  既然传奇欠奉,另有一功就是前文说的详尽作品解读,通过每一篇文字分析勾勒出诗人的精神和创作来路。对于诗篇解读方式,抒情味十足,能看出是90年代初期成书作品,按现在眼光看,不够新颖,有些解读也有待更新。比如书中提及“《三叶集》中的诗学观对冯至的艺术趣味和诗学观的初步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等,写诗主张生活中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虽然强调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但是单看《三叶集》文字本身,甚至宗白华、田汉、郭沫若各自创作,都很难说贯彻了这一艺术追求。“又在解剖室中,常同小宇宙的微虫生命接近,宇宙意志真相都被你窥着了。你诗神的前途有无限的希望啊! 夜已深了,无限的情绪已同这漫漫的黑夜化入朦胧境界了,我们再谈罢! 你的旧诗,你的身世,都令我凄然,更不忍再谈他了。”这是宗白华致郭沫若的书信,仅几句话那种浪漫派的雕琢浮夸气息扑面而来。郭沫若本人的创作就更不用说,沈从文那篇著名的《论郭沫若》已经明示:“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位置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同情。小说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一株棕树是不会在寒带地方发育长大的。”虽然沈是评价郭的小说创作,但也明确了郭的诗意追求,以此探寻冯至本人诗艺心得,即便冯自己说受《三叶集》影响,我依然觉得这种创作上的由来,有点隔靴搔痒,或许有政治正确因素,和时代有关。作传时写作者完全依从,可无辨乎?

  读评传,晓得冯至也进行过历史小说《伍子胥》的创作,结社之情果然有缘,陈翔鹤解放后也写了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等篇,生命和成长的远因和缘由,总让人唏嘘,叹息不已。

  书中有一个观点了解人们爱情看法,可以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情诗明了时代的生活强度和情感温度。这些话都是解诗很好的角度,个人对传记优劣也有一个理解评判,如果一本传记抒情气息特浓,往往就称不上好传记,怀着仰视之情,很难有不偏不倚态度容易先入为主弟子子侄类的传文,难看也多因于此,为尊者讳,不吝笔墨涂抹。即便作者在前言中回忆冯至批改抒情以及夸饰的词汇,我仍觉得这本书热情了些,应该浇一点冷水。现代作家的评传,从笔者看过的算,曹聚仁《鲁迅评传》,依然堪称榜样

  2016年1月26日 夜

  《冯至评传》读后感(三):揭开”杰出诗人“的面纱,他是怀着赤子之心的文学之子

  拿到这本《冯至评传》的时候,沉甸甸的厚重感,仅仅是翻看书前那一页页冯至先生为作者蒋勤国的书稿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原稿,就可感受到这本评传是二人一丝不苟心血结晶,怀着对“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敬意好奇,跟随蒋勤国先生的文字,一步步进入这位文学大家的生长世界。

  蒋勤国先生可谓对冯至先生研究得极为透彻,从冯至的童年开始,不漏过一丝丝对冯至的文学之路产生影响的细节,不仅有真实的记录,也有作者对传主的研究评价在其中。在仅仅能看见“成功结果”的外人眼中的“杰出”之人,必有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自我修炼之路,冯至也不例外,在作者诗意的文字中,可以深切体会到一个幼年冯至两度丧母的内心苦闷,而这似乎就奠定了诗人一生的文学基调,形成了独特的敏感与浪漫的情怀

  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同时接受了古典文学的熏陶和新文化运动启迪,冯至对“新诗”产生了极为浓厚兴趣,但却只能独自摸索,在那个新诗还处于创业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而在北京大学的六年学习里,年轻的冯至度过了最美好年华,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伙伴,寻到了精神上的导师,加之自己的辛勤耕耘,冯至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了。参加浅草社、创立沉钟社,遇到崇拜前辈鲁迅也会拘谨不安,得到前辈的首肯也会欢欣鼓舞选择学习德语同时坚持自学国学思考过程,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青年的成长之路,点点滴滴的细节让冯至先生的形象立体起来。

  为了更加深刻认识社会,冯至放弃了留京教书的机会只身一人前往了当时万象纷杂的东北体验生活,《北游》便是他当时孤寂难捱的日子的真实写照。随后去德国留学,收获好的爱情,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熏陶。作者仿佛随行的摄影师,详实地记录了冯至文学之路的每一步,每一首重要诗作的创作背景、风格及优劣,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既有对传者极大的敬仰,亦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呈现出一个研究者真诚专业的态度。

  拥有着“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等众多身份的冯至,并不是携着天赋异禀从天而降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境遇,随着不同恩师和朋友邂逅,随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自省和努力铸造而成的,这本丰满的评传,极尽作者的用心细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冯至,一个让人近可观可敬的冯至。

  《冯至评传》读后感(四):他是诗人, 也是哲人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

  ——冯至《蚕马》

  给诗人立传,我一向认为这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而给诗人作评传,则不仅考量着作者对诗人生平资料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体现出某位诗人独特的“诗性”。诗,本就是一种看似虚无缥缈的存在,更何况是“诗性”这么一个极难把捉的东西。所以说,给诗人所做的评传最好既是厚重的,具有研究深度的,因为这样能够更加完整地体现出人物生平经历;同时,也是文笔充满诗意的,惟其如此,才能不辜负评传人物那“诗人”的盛名。

  蒋勤国先生的《冯至评传》便具有这两种特点,同时文字中还饱含着真诚的情感。从真实性和深广度来说,这本评传从冯至的童年开始写起,一直记述到诗人的晚年,而其中记述最为详尽的,则是诗人的艺术成长期。评传作者蒋勤国将冯至在海外求学、国内创作等人生阶段中所遭遇苦恼、所经历的变故记录得非常详细,这不仅还原出一个努力求学、不停思考的文学青年的形象,而且因为文笔细腻,更是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因为作者不仅写出了冯至的文学成就,也展现出他的柔弱自卑。他平和而善思,他像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对于生活的不解和追索。这种真实性,无疑地拉近了读者与诗人冯至的距离;而评传中所引用、转述的各种资料,也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学术研究上的份量。

  而且,评传中把对冯至的诗作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等也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这部分内容当作一种“扩展阅读”也未尝不可。

  就文笔的诗意性来说,作者也恰到好处表现出了冯至青年时期的苦闷、孤独迷惘、对人生的思考。在现实的刺激磨砺下,冯至在诗歌艺术上已经从浪漫激情转而向着感伤苦闷的方向发展。

  在这部评传中,并不是一味地罗列与冯至有关的种种资料,而是作者将自己的评述和思考等也融入其中。冯至本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沉思者。这部评传的整体风格便散发着情感和哲思并存的气息。

  冯至,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哲人,这部评传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正在于把冯至的这两种身份交待得极为到位。对于读者来说,这部评传足以了解冯至这诗性的一生。而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书中穿插的各种文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理论则对于文艺创作有着指导启发作用。

  作者在这部评传中说,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里尔克进入冯至的生命之中后便成为一座灯塔,

  “指示给冯至自觉努力的方向和具体道路”,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蒋勤国先生的这部作品,也能带给文艺工作者一定的启示。读一个人的传记,不正是因为我们生命中缺少某种力量,而恰好能够在这部传记、这个人物身上找到吗?

  《冯至评传》读后感(五):品读理性与激情完美结合的人生 ——读《冯至评传》

  文 /岸晓风

  冯至先生是被鲁迅先生称赞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十四行诗更是“独步中国诗坛”。对于这样一位在中国和在德语世界里拥有无数拥趸和崇高地位的诗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手头这本光明日报出版时最新出版的蒋勤国先生的《冯至评传》一书就是回答上述问题的“最好答案”,这本书是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研究评价冯至的学术专著。当然这个评价还显得稍微“平面”,读完本书,对于冯至先生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作者立传写作方面种种妙处也就在脑子里愈发清晰起来。

  现在有一句调侃的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说得委婉也有之,如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本优秀传记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传主”,还要有优秀的作者,二者缺一不可,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而这本书则是这种要求的最佳诠释,也是让人感觉尤为深刻的。

  如作者与传主的“亲密互动”。作者为了写好这本书,多次与冯至先生面谈、书信来往,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与当前动不动就能为明星写几十万字传记的“浮躁”形成了鲜明对比。至先生就曾多次给作者回信,如在1990年8月的一封信中写道:“你工作进展顺利,我很高兴。评《立斜阳记》一文实事求是,朴素无华,写得恰如其分,我甚为感激,对我也是一个鼓励。”这种让人感动的交流和碰撞为全书的耐读确立了基准。

  如作者的专业与激情。冯至先生自己曾经说过,写传记不要有过多的激情。这是冯老的一种谦辞,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文学巨匠立传,一方面是要求写作者要理性,要有专业的功底,但同时,面对浩繁的材料和博大精深的传主,没有一点激情是很难完成任务的。作者还在大学期间就能“骑自行车穿过纷乱热闹的人群”,见到敬仰的冯至先生,这不得不说既是当事人的一种幸运,也是广大读者的一种幸运。

  这本书既完整的介绍了冯至先生的生平,也较为精到的论述的冯志先生的作品和文学思想。这种理性与激情共存魅力让这本书也拥有持久的影响力,从本书自2000年后再次出版,也让我们见证了冯志研究的“永远年轻”。(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冯至评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