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汶川十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汶川十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6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汶川十年经典读后感10篇

  《汶川十年》是一本由张凡 / 程亚铭著作,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汶川十年》读后感(一):失去方知珍贵

  2008年,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年。那一年里,初春是南方持续近月的大雪,仲夏是北京奥运会,而在5月12日,则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汶川大震。

  这本《汶川十年》,勾起了我们对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在那个普通日子里,一场四川盆地巨大的震动引发全球关注。对于我们,汶川大地震可能只是一场普通的地震,但是对于汶川周围的民众,那可是一场灭顶之灾

  这本书让我们回忆起,汶川大震中,震中虽然在汶川,但是受灾最严重地区却是北川,整个北川县城被一座塌下来的山压住。而北川中学则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北川中学有学生2883人,教师202人。据不完全统计,地震中遇难学生达723人,大约占据了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本《汶川十年》讲述的就是这些幸存者们在这十年之间的故事

  全书讲述了九名幸存者在这十年之间成长的故事,十年之前,他们都是正上高中年轻人,十年之后,他们长大成人,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十年,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两个字,对于这些幸存者来讲,他们经历了太多。他们由死到生,由健康变成残疾,一场大震,他们的整个世界改变了。

  作为正常人,我们无法体会这些幸存者变成残疾的感受,这本书恰恰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每一位幸存者都讲述了自己这十年来的经历。他们变成了残疾人,如何心有不甘,如何与病魔争斗,如何成功克服残疾的心魔,以及如何适应残疾之后的生活,又如何成就自己的事业。也许在你我眼中,这几名幸存者的事业未必有多么辉煌,但是对于他们本身来讲,能够走出那段抑郁时光,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汶川十年》不是心灵鸡汤,它只是几个年轻人的独白。《汶川十年》也没有教导我们去做什么,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几个身残志坚的年轻人作为榜样。《汶川十年》里面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只是这些正能量却是由那场大震换来的,而那场大震的背后,却是数以万计生命

  《汶川十年》告诉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不管经历什么苦难,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牢牢坚持,必定会走出阴霾,迎来阳光。几名幸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器质,那就是坚强,他们无一能被当年的苦难打倒,全都坚持下去,一路走来,迎来今天的好日子,走进新时代

  《汶川十年》读后感(二):十年过去,你们还好吗

  在我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的书桌上放着的是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汶川十年》,墙上的挂钟告诉我,今天是2018年5月12日下午14时。时间回溯到十年前的今天,再过28分钟,在祖国的四川汶川,马上就要迎来那悲壮的一刻,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无数的家庭在瞬间破碎,天人永隔,这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时刻。 2008年5月12日,那时我因为特殊原因早早的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中,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粗枝大叶的我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千里之外的震动,一直到晚间新闻联播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就在下午时分,汶川地震了,地震的惨烈程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当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地震现场画面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像被重锤狠狠击中了一番,无比悲痛,在那个月里,四川雄起中国雄起的呐喊响彻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五月,不断的有人奔赴灾区,不断的有人从废墟中被救了出来,但更多的,是失去亲人的哀号,是失去家园的悲叹。。。如今十年过去,他们还好吗? 当翻开《汶川十年》的时候,虽然时间早已过去了整整十年,但是在看到当年地震的亲历者在讲述地震发生那一瞬间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依然被震惊被感动,依然会因为十年前的惨状而心悸不已,依然会为了那些在废墟之下苦苦挣扎人们痛心,当看到那些幸存者们终于被救出来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对他们的坚持而感动的热泪盈眶。当我们看到十年之后的他们终于从悲痛中走出来,甚至比以往更加强大的时候,我们激动心情已经无法再用言语表达。每翻过一页,看着那些曾经的故事在眼前一一闪现,看着十年后的他们是如何的昂起倔强头颅,在爱的支撑中站起来,我们的内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似得。在这个时候,仿佛言语已经不再重要,满满的感动充斥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十年之后,重建的不仅仅是倒塌的房屋学校工厂,还有那些不屈的灵魂精神。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他们没有一蹶不振,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勇敢的站起来,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房屋可以被地震摧垮,但人心是地震震不垮的。在《汶川十年》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的脊梁,压不跨的脊梁!这些在当年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用了常人难以想象努力毅力,从废墟中走出来,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前进着。。。 《汶川十年》,带给我们远远不止感动,更带给我们一种生活的信念、生活的意义,那些饱受命运折磨的十几岁的孩子们已经站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成长接受了命运的馈赠,他们用更加热爱生活态度回报命运,去向命运呐喊:我们站起来了,我们依然在不屈不挠的前进着、努力着!

  《汶川十年》读后感(三):涅槃重生,要长出新的翅膀

  08年5月12日 7.8级的大地震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汶川这个地方,当时在这场地震中的死伤高达十万人以上。在当时那场灾难中,有一个为北川高中生还的孩子们义务奉献的下岗女工“王志航”,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干妈。这本书就是她曾经帮助并一直爱护的几个孩子在震后十年来的一些心理记录,很真实也很让人佩服。

  我一直觉得‘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死去’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当你把死亡当作活着的一部分的时候,心里面也就豁然开朗,那时我也长舒一口气,算是迈过了那道坎。”16岁的张凤说。她被压在坍塌水泥板中的33小时,经历了最好的朋友。一起上学放学同学身体满满的冰冷,一个一个的离开。真的只有经历过生死人才能说出这种话,尽管这个孩子只有16岁。

  对于他们这些幸存的遇难者,虽然活下来了,但都不完整,活着后的生活如何下去才是最考验这些孩子们的。他们努力融入社会,努力去做一个正常人,他们需要付出普通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好在他们现在都过得还不错,这除了自身的毅力外还来源于世界各地好心的人们,就像为了这群生还的孩子义无反顾付出一切的那些“王志航”们。

  我觉得这类的书非常有他存在价值,用文字记录那些在灾难性真实的人以及他们涅槃后如何重新长出的翅膀,非常有价值意义,可以传递这些爱和正能量。但是我觉得如果记录一些在灾难中没有站起来的人活着她们经历过程中的心理话,这本书的价值会更真实。就像切尔诺贝利86年的核辐射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影响,《我不知道说什么,关于死亡和爱情》就是几十年后采访当时受灾的人,文字很朴实,但是内容很真实,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角度声音让那场灾难以多角度呈现,帮世人警醒。汶川十年这本书也很好,现在文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内容更丰富更多层面就好了。

  《汶川十年》读后感(四):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勇往直前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勇往直前

  评《汶川十年》

  今天是5月12日,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日。十年前的汶川地震造成了约45万人伤亡,近2万人失踪,是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之后伤亡最重的一次地震。用文字做一次回顾与纪念,也是从灾难中再次汲取力量,展望未来勇往直前。

  一、回望汶川:苦难磨砺人生勇气催人奋进

  10年前的今天,我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场菜鸟,当天在北京工作的我也感到了所在建筑的微微颤动,后来从电视和网络上看到了汶川地震的现场,知道了当地的人们遭受到地震的破坏。我也参与了捐款,希望把我的一点心意,能表达我对灾区人民的一点问候。这两天阅读《汶川十年》,通过图片,通过文字,我仿佛再次回到10年前的汶川,看到地震带给北川中学学生们的伤害,看到社会各界人士伸出爱心之手,看到这个伟大国度在灾难中众志成城共建家园。

  那时的我还比较感性,看到灾难现场感到无比的震惊,看到受伤的人群感到非分的痛心,看到人们的勇敢又为他们感到振奋,看到从直升机上空降下来的救兵为灾区感到高兴,看到五星红旗到处飘扬、“多难兴邦”的口号觉得无比的自豪。因为地震,人性坚韧闪闪放光,在汶川唱响一曲又一曲的高歌;因为灾难,互助的旗帜高高飘扬,见证人间一次又一次的大爱。那时候的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有勇气去面对,这样才有可能渡过难关。自助者,天助!

  二、十年生聚:让逝者有那不朽之名,让生者享有那永恒之爱。

  汶川地震之后,生活慢慢恢复了平静,但从未停下脚步死者已经安息,因为如今的汶川又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样子时光荏苒,生者也在悄然生长,享有着那份永恒之爱。当时受伤的孩子们,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在自己的人生上续写着自己的篇章。《汶川十年》书中不仅仅有他们在灾难后继续前行的故事,每一次前行越是艰难,就越能展现出他们的勇敢;也有类似王志航妈妈那样为孩子们默默付出的志愿者,除了包容和淡然,那种不计名利得失的付出在这个社会中显得多么珍贵!他们共同续写着一种和平常人不一样的人生,虽有坎坷不平但依旧勇敢前行,写就了另外一种灿烂征程。 每认识一个人,就是重新活一次。

  十年之后,我又长了十岁,回想十年以来自己的历程,有在工作中的收获,也有在家庭中的喜悦,但在那些勇敢的人们面前显得如此卑微。慢慢习惯机械的工作方式,逐渐放弃了自己的青春梦想,虽然知道“无论任何,也要尽量去积极思考”,但是约束力和懒散总是让自己沉迷于日常琐事之中。或许在勇敢者的面前的警醒能让自己有所改变,或许一次又一次的回望能让自己回归初心,明天应该就可以出发了,因为总有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勇往直前。 2018-5-12

  《汶川十年》读后感(五):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十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04秒,发生了汶川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里氏震级达8级、烈度达到11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破坏性如何,已经有无数的视频照片、亲历者的讲述进行了立体式的呈现;而最有价值的,则是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自发迸发出来的赈灾热情激情,以及灾区人民从深重自然灾害中重新站起来的那一种勇气和信心。地震是天灾,但也如同一面镜子,几乎能够照出了社会万象值得一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成为了全国“防灾减灾日”。

  从成因上分析,汶川地震的爆发是因为,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即汶川地震。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仅为10~20千米,与地表接近,再加上持续时间较长(约2分钟),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特别强烈

  虽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的时光不能算短。关于地震、关于抢险救灾、关于灾后重建等,已经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但对于亲身经历了地震,并在地震中遭受了身心创伤的那些人,值得关注的点就在于,他们是如何度过这十年时光的,十年后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看待十年前的那次地震以及如今的一切……问题其实不算多,但回答起来却不易。由《小康杂志副总编、作家张凡与资深媒体人程亚铭合著的纪实作品《汶川十年》,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其中的残疾人身上。他们想知道的是,相比较肢体上的疼痛和创伤,他们是如何面对精神上的创伤的?当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当意识到自我的残缺将伴随终身,他们关于自己、关于人生的思考又将会是何等的一番光景?!

  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汶川地震是个客观存在,经历了那一切也是客观存在,勇敢面对也罢,不能面对也罢,都已经既成事实——所以,问题的关键反而在于,即使曾经一时察觉到了自己的懦弱,也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今后。而且一定要知道,“只有从内心生长出来的力量的种子才能在大地上生根发芽”!

  《汶川十年》中那些人、那些事,对于亲历者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姑且不说,即使只是作为一个读者,在文字与图片中“回到”2008年的那一刻的时候,依然不能自已,内心依然会感到一种无法言述的沉重!没有人愿意成为灾难的主角,但如果一切无可避免,那就去直面吧!十年前的汶川,十年后的汶川,不同的其实是心路历程!只有勇敢地站起来,才能真正完成灾难重建,才能真正迎来人生和命运的新生!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诚然如是。

  《汶川十年》读后感(六):《汶川十年》:所有流过的眼泪,都会变成钻石

  十年很短,短到山崩地裂后断垣残骸的旧景恍如就在昨日;

  十年很长,长到那些被震碎的荒山复又被绚丽的杜鹃花遮盖。

  2008年的冬天,五十年一遇的暴风雪阻碍了数万人回家的路;

  2008年的夏天,奥林匹克圣火时隔两百年来到了华夏文明的故土。

  在冰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之间,还有一个令国人难以忘怀的初夏。

  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天,你在做什么吗?

  那时候的我还只是一名小学生,时光翩擦,转眼我就要大学毕业了。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口的良药,但对于那些因为地震而失去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孩子来说,有一种无助和遗憾是伴随终生的。

  那些亲历生死边缘,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少年们回忆往昔与今朝,总是面带微笑地流下伤心的泪水——

  17岁的郑海洋身高有1米83,可时光仅仅用了22个小时,就将这个男孩之前依靠15万个小时累积起来的“海拔”削减了一半,双腿被高位截肢的他,不会忘记夹缝中的自己是如何求生的:

废墟里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死神在这里认真寻找那些意志消沉、懦弱的人,并将其灵魂毫不犹豫的带走……绝境面前可怕的不是身体被摧毁,而是内心求生的欲望被时间和疼痛消磨殆尽。

  16岁的李安强在废墟下为了救同学失去了自己的双腿:

在我们羌家,父母都希望男孩长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这种事发生了,我怕父母抱怨我埋下废墟下不首先想到救自己……最怕父母责怪我辜负了他们多年为我付出的辛劳。

  16岁的魏敏右大腿高位截肢,她曾在废墟下一直唱歌呼唤身边的同学,可惜同学们全部没有出来:

有人问我地震是不是一场梦,我倒觉得地震前健全的日子才像一场梦,因为它已经远去了……

  16岁的王虎因地震被截去双臂,那段时间自卑、伤心、暴躁、绝望的他被一个游泳教练相中,后加入四川省残运会并多次打破记录,他说:

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思考,大家说的“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这些词语加给我是不是恰如其分,到底是这些词语启迪了我,还是如果我不这么做,就活不下去。事实上,如果我不能学会自己穿衣,我就只能裸奔;如果我不能学会自己接水喝,那我会渴死……

  这些亲历地震的孩子,他们的经历被写在一本叫《汶川十年》的纪实读本里。

  《汶川十年》,书名取得很大,然内容的切入点很小,书中选取60余位在地震中被高位截肢的孩子作为访问对象,记叙这十年间,他们从地震中获救,然后接受康复治疗,到板房求学,面对高考这一重大转折点,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和情感归属问题。

  这些地震致残学生,因治疗不得不留学一年,他们在抢救时大量用药和透析,出现了记忆力减退,尽管地震后他们在学业上更刻苦,但普遍人的高考成绩并不尽人意。

  关于他们在震后面对身体上的残缺,所表现出的心理修复历程,也许书中只有百来字,但这背后的付出的艰辛与意志,非我们健全人所能想象。

  “坚强”是个形容词,对于这些被折断羽翼的少年们,坚强却需要深入到日常的衣食住行。

  没有人天生就是坚强的,坚强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后还能重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可能就在那一天一夜,或者那一瞬间,就让他们成为强者了,虽然他们并不想成为强者。

  强者是被逼出来的。

  读《汶川十年》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数度落泪,感动于这些在困境中永不放弃的年轻人,在苦难中重生,在灾后重新“站”起来,为自己,也为同龄人,诠释“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08年的《感动中国》特别奖给了全体中国人,除了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甚至死亡的人外,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向着灾区逆行的战士、医生、警察、志愿者以及未到现场的所有人。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华民族从未有过这般团结,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国有殇时,身为华夏子女的一份担当。

  《汶川十年》的书中,同样记录了这么一个团体,以志愿者王志航为代表的一群人,向地震中致残的孩子伸出了援助的手,不求回报的给予爱与善。

  不是那一天、那一年的帮助,王志航对伤残孩子给予的关怀延续了整整十年,当然,也不仅仅只是十年,正如王志航所说:

我希望每个伤残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假肢,走完自己漫长的一生。

  2016年1月7日,是王志航60岁的生日,这位一直无儿无女的成都市民,却在汶川地震中成了200多个孩子的干妈。王志航60岁生日那天,孩子们悄悄给王志航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个感恩视频。九、十年的光阴里,那些亲历地震的孩子早已被时光的洪流冲散到祖国的天南海北,唯有一颗感恩的心始终不变。

  所有伤残的孩子都不是孤岛,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许多像王志航这样的志愿者,用真诚与温暖搭起一座爱与沟通的桥梁,才让人间处处有温情,才让曾经的忧郁少年成长为逐梦青年!

  语言和文字有时很苍白,但不论走到哪里,请记住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请记住大雨里为你撑伞的人,请记住在医院彻夜陪你的人、陪你哭的人、逗你笑的人、总以你为重的人,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怀抱希望,昂起倔强的头颅,阳光终有驱散阴霾的那天!

  下一个十年,你会在哪里?

  当废址的荒草慢慢长高,当心怀抱负的青年迈入中年,愿我们都还安好!

  -THE END-

  2018.5.12

  《汶川十年》读后感(七):天灾无情,大爱无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整个四川盆地都被一股巨大的能量冲击。

  巨大的震波把龙门山脉撕开一条300千米长的大口。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

  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对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

  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千米。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这次地震被命名为“汶川特大地震”,许多人在这次地震后第一次听说了“汶川”这个地名。

  诚然如是,年少的我也是在当时了解了地震、知道了汶川。

  恍然如梦,依稀记得十年前,温总理抵达汶川的情景,数次言明要搜寻受灾群众,让群众不要失去生存的信心,众志成城救灾的情形历历在目。

  记得当时年纪小,午睡之后朦胧睁开双眼不愿上课,数学老师上课第一句话是:“汶川地震了。”继而班级轰动询问状况和听老师讲地震详情,那节课好像变成了类似自习的科目,老师也没讲什么知识。

  继而晚间时分,地震出现新闻联播,举国上下捐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响遍大街小巷,全国降半旗默哀三分钟,这段记忆清晰地记录在我脑海中,恍如昨日。

  在我印象中,只有2002年的非典发生过这样的情景,感觉大人的情绪动荡不安,一个个口中都在谈论相同的话题,我什么都不太清楚,宛如一个透明人置于世间。

  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感受是四川人太惨了,但是感觉还是离自己过于遥远。但大人们却不这样想,老师时时刻刻关注新闻,上课都是带有悲恸情绪,家长的心思也都不在自己孩子心上,真有种“天下人管天下事”的感觉。

  那一年的天灾太多,让人不敢回忆。

  那年感动中国奖项颁给了全体中国人。

  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毫无退缩,众志成城八方支援。

  十年后,再回想这些,离得太近了,受难人群中那些不幸残疾的朋友有可能就是街上碰到的、或者是网友、群友,旅行见到的驴友。

  这些年他们承受着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艰难,或许晚上做梦都会出现那个噩梦,被压的难以呼吸,彼此提起往事,会留下眼泪想起逝去的家人。

  家庭已碎,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身体已残,还不如当时一命呜呼?

  这些是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的真实想法,当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已然逝去,真的会去怀疑人生,在深夜里呜咽哭泣。

  幸运的是,这个时间是充满温暖的。

  2008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赈灾晚会上,天津荣获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当主持人请已经捐赠了3000万的张祥青说几句话时,张祥青拿过话筒,忽然涨红了脸,这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提高了语调:“我和我太太刚才决定,再追加捐款7000万元,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建最好的学校,震不跨的学校!”

  阿里巴巴集团及员工共为震区募集捐款6000多万元现金,以及数百万医疗救灾物资。在极重灾区青川,阿里巴巴集团成立救灾小组长期开展援建工作。马云说:“我们将持续7年支持青川的灾后重建,7年不够,我们就再做7年。”2018年4月26日,第59批阿里巴巴员工志愿者已经出发。

  天灾无情,大爱无疆,多难兴邦,中华有为。

  《汶川十年》读后感(八):不要让眼泪模糊了你的双眼

  昨天 的微信文章、知乎还有豆瓣等所有社交平台都充满了温暖和泪水两种氛围,温暖的是母亲节的祝福,令人悲恸的是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纪念日。2008年是极为特别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遭遇了连续20多天最为寒冷的天气,也是在那一年的春运中,寒冷的天气阻隔了许多回乡心切的游子。但也是在那一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燃起了熊熊火焰。那一年,汶川这个地方为全世界所熟知……

  在昨天,我翻开了由张凡和程亚铭著作的《汶川十年》这本书,微信读书上也有数十好友正在看这本书,如果是再早几天前或晚几天恐怕还引不起这么多的阅读量,在这本书中作者访问了60多位高位截肢的幸存者,记录了他们如何在社会和个人的帮助鼓励下,克服种种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

  很高兴,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许多的感动和光明,我害怕阴霾依然环绕在那些失去亲人朋友的幸运者身上,我害怕他们永远也不敢踏入高楼,永远将自己封锁在那一片不见天日的黑色废墟中。但幸运的是,许许多多的人在经历了人生最为黑暗的生死离别后,他们依然勇敢的走向光明里来,但是我的文字太过于苍白,我不知道怎么用怎么样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他们的那份勇敢和一路走来的磨难,也或许过了今天,再过几分钟,我压根就想不起他们的名字来,我不知道那个被救出来后想放弃生命,而在今天考上研究生的女生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那个幸存下来的男生因为拼命工作而又不幸离世的男生是谁,我真的无法记住他们全部的名字,但我忘不了的是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

  翻开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文章,《写给汶川地震去世的女友:“十年了,我还是单身,我还在等你结婚…》《汶川地震十年祭:亲爱的,对不起,我要去跟别人结婚了》《汶川地震十周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等等,这里的每一则文章都不断的触动着人们最柔软的内心,在新媒体时代,图片的给予人的冲击感会更加的强大,虽然朋友圈里的人很多,但我们总是能看到在同一热点出现时,朋友圈里所转发的总是同一张图片,而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今日最佳曝光率图片:在日夜奋战的军人们,用肉体筑成的人梯,将一条条生命从死亡的边缘中就回。

  战士不畏艰险理应值得赞颂,十年国之殇,愿生者坚强,死者安息,也理应值得我们纪念和缅怀,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确实彰显了人生命的价值和人性众志成城的力量。但是许多的文章中赚人眼泪的煽情字眼过多了些,不禁让人不得不心疑这是营销号在过度消费“伤痛“。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对受灾人群的祈祷和祝福的心愿再加上刻意营造的触动人心的故事情节抑或是过度渲染的英雄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这样缺少客观理性和真实情感的文章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让读者忽视幸存者真实的生活状态,误解现实中的灾后重建工作,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我受了伤,我坚强不哭,而你却向旁人哭哭啼啼述说着我的伤痛,继而得到了他人的抚慰,却留我一人,孤零零的,坚强不哭。因为新媒体煽情文章而引发的大反转事件,难道还少吗?我们可以今天感动于女儿生病,爸爸为女儿执笔筹集捐款,明天我们就可以声讨他有钱都不给女儿治病,要出来骗钱。今天我们可以骂骂网民的愚昧无知,明天就可以骂百度是帮凶。今天我们骂垃圾人,明天我们又骂你穿成这样,怪谁……

  我们需要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每一个事件,否则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只会让我们和真相越走,越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