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8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科技想要什么》是一本由凯文·凯利 (Kevin Kelly)著作,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4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一):我们只能被科技拉着走,没有回头路。

  君不见,智能手机连起来可围绕地球数圈?

  君不见,微信绝地求生王者荣耀装机必备?

  睁眼看吧,祖国花朵正沉迷智能科技无法抽身事外。

  反观其身,谁又不曾刷抖音快手内涵段子难以入眠。

  仰天长叹曾经美好的过去已然成为过去。

  夏天萤火虫再也无法来临,

  电视机等待《西游记》《少林寺》已沦为回忆

  躺在樱花树下怀念曾经的爱情,我们也都明白

  时间不会眷顾任何人,不紧跟潮流,唯有被淘汰的命运

  花费时间怀念过去是失败者做的事情,我们只能痛定思痛制作计划面对不确定未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智能科技的车轮滚滚而来,我们害怕、惶恐迟疑,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与之作战。

“虽然对科技存有戒心,但我们仍然要在自己能够应付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选择科技产品。”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声名远扬,在国际之中享负盛名。绰号k.k.,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第一届世界黑客大会发起人。Kk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在中国互联网界引起巨大轰动,所预料的猜想有许多已然成为事实,宛若科幻界大师凡尔纳的名声作派,成为当今时代的风向标。因为科技潮流无法躲避,这本著作的价值在于使人找到自己的方式,让科技以最小的代价造福人类

  言归正传,如题,科技想要什么?

  换言之,我们想要科技帮助我们做什么?

  很简单的的答案,我们想要利用科技更简洁便利解决问题

  比如打字比写字迅速机器人打扫卫生比人工便利;用手机看电影电脑简便。

  肯定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科技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吗?

  肯定不是,举近代现代史的例子,第一次第二次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毫无疑问都属于科技,那么这么说来,科技最初的标识就是距离当下三四百年前的“蒸汽机的发明”喽?

  答案也不对

  科技是为了人类服务的,为了提供简洁便利的方式,而且是在同时进行比较的。

  从赤手打猎到发明弓箭在当时这应该属于科技的范畴,从冷兵器时代进化到枪支炸弹子弹也是科技,所以kk认同计算机天才冯诺伊曼的观点:科技是一个动词,而非一种物事。科技一步步进化,但其本质发生改变,只是形式发生了转化。

  举个例子,拿音乐来讲,原来的二胡琵琶古筝只能通过吹拉弹唱到达欣赏耳朵,再到后来装在打碟机、mp3,到如今的手机app里,音乐本质没变,变的只是媒介形式而已。

有几个离我们很近的问题:“我们购买最新的发明,究竟是我们想要他们还是不得不去买?人们是受到都市里机会吸引,还是因为绝望而违背了自己意愿?如果不是被迫,为什么有人愿意离开村庄舒适,蜗居在都市贫民区腐臭陋水的小屋里?”

  这些问题与当下的我们息息相关,非常值得大家思考

  拿最后一个问题来讲,北京蜗居问题很严重,归根结底最本质的答案是什么?

  显而易见的是,现代的巨大都市狂吞猛噬能源物质世人注意力,将我们俘虏。

  世人有如棋子被科技拿捏,迷茫置身于偌大棋盘中。

  我们都想要美好的世界,都想要科技为人类服务,可自古“此事两难全”,万物有利弊,我们又怎敢妄想用人力改变时局趋势

  未来科技发展速度必然加快,人工智能将充斥人类基础生活,如家务机器人、天猫精灵、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大数据的时代必然无疑,只是不知道智能科技究竟是想为我们服务还是想毁灭了我们?

  凯文凯利说:“乍看之下,科技只是人类的产物。没有人类,科技就不复存在。它只能按我们的要求行事。但是,对科技发明的整体系统研究得越深入,我就越发认识到它的强大和自生能力。”

  科技究竟是好是坏,我们不得而知,科技界分为两大阵营,笔者比较支持威胁论”的观点,因为我们并未真正得知人类是银河最高级的动物,我们只是各自为营认为我们人类比较特殊罢了,万一真有或者即将存在比我们更高级物种也不得而知。

  不管未来如何,当下我们只能被科技拉着走,没有回头路!

  让我们跟随凯文凯利的想法祈祷吧: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是一个充满温暖人性自由的“进托邦”!

  《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二):人类是自然和科技体之间的过渡状态

  凯文凯利是科技的先行者,有高度的预见性,但是在生活中喜欢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在生活中避开科技,不看电视,最后一个购买必须的设备。这样的视角产生了这本书。

  网络让很多人自由发表想法,这些想法聚沙成塔,慢慢促进了网络体的自我学习形成更好的人工智能。科技体把我们的思考像海绵一样吸收。

  发明按照限制需求而在一个方向产生,就像山上留下来的溪水水流向下的方向是必然,用什么样的方式是随机的。科技的产生是必然,历史上同时发现同样的技术的例子比比皆是。手机的出现时必然,但iPhone的出现就是随机的。

  数字科技的发展能否与不持有的生活方式结合实现的设想是数字产品不断升级,但个人使用的总数严格限制,并尽量通过科技减少实体物品,过一种少而流动更新的生活。如果是增加物品的科技,如iWatch,则默认的选项是不。替代物品的科技,如谷歌眼镜,就是根据情况的可选项。减少物品的科技,如kindle,就应该敞开怀抱去使用。

  《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三):《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

  凯文凯利的书还是一如既往晦涩一句话我经常要反复读几遍才能大致意会到其概念

  好不容易才能从他的书中读出那一如既往对科技、互联网保持敬仰乐观大叔形象

  常说现在越来越多人信奉“科学宗教”,要真是如此,我会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教宗之一。

  要谈论“科技想要什么”,首先要知道“科技”是什么。

  此书定义是相当广义的科技,大叔甚至将其判定为一种新的生物

  这里涉及到常被讨论到的一个哲学问题,什么东西才能被认为有生命

  现代人社会道德水平上升第一个体现是,人类越来越愿意平等对待植物尊重它们的生命。

  动植物中不乏由人工设计培植的,但却都能被视作生命。

  而科技体即便能自我决策、繁衍,能通过图灵实验在此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所谓的哲学问题,大概不像数学题有标准答案,而是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作者站在“科技有生命”的一边,并且还有个很有意思比喻:将科技比喻为人类的小孩,基于人类,而成长无法完全受人类掌控。

  而现代人对失控的担忧,常被用作科幻电影的题材

  乐观的大叔反而暗示,在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减缓的当代,科技体的出现正好作补充,确保社会的进化不停滞。

  并且用“科技的必然性”来反击这种“无用的担忧”,

  他认为科技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延迟,但它必然会出现。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百年展览,展品是世界各地的发明物,常见差不多时期两个相隔甚远的文明产出相似功能的发明,现在看来,这正佐证了作者必然性的观点。

  并且,作为生长于90年代互联网兴起成的一代人,我还记得当时电脑连接电话线的拨号声,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政府镇压不许使用,也无法永远阻拦的。的确现在有些文明互联网还尚未能够渗透,但我想我们都会同意那只是迟早的事情,这不也是承认了科技的必然么。

  绕远了,回到主题,让我们继续顺着作者的定义往下走,也就不难回答“科技想要什么”了。

  它所求的也将其他生物一样,比如人类,如下三点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些诉求

  第一,多样性地繁衍。正如人类一代又一代、各地不同的种族的繁衍从未停歇,科技网络从巨型机到现在数不尽的终端,也将不停歇地继续蔓延开;

  第二,对于智慧地寻求。人类总想要作出对自己更好的决定,科技也如此,因此通过源源不断信息输入务求获得更高的智慧;

  第三,专业利基的趋势。人类越来越不能单独生存,原始人可以自给自足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人类赖以生存食物水电,往往都是由第三方提供的。这个观点放在科技里,最先发明剪刀的人,大概不会想到目前剪刀种种的分类,裁剪布料和剪头发的剪刀已经截然不同

  要知道它是谁,知道它想要什么,大概是因为正如我们与其他动植物共生,我们终究也要(其实已经)与科技共生。

  而当承认世界增加了一种强大的生物的时候,就像当灵长类动物第一次出现在地球,现存的很多规则就已经不适用了。

  学会摒弃旧有规则,保持开放性,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学会与新生物共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观念

  《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四):所以科技到底想要什么?

  怀着朝圣的心情买来KK三部曲,毕竟张小龙推荐嘛,我等互联网民工还不人手一套。

  目前看了《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这两部。考虑到《失控》是20年前写成的,可以说是一本思想领先的神书了,在我看来唯一的毛病是啰嗦。

  至于近几年成书的《科技想要什么》,则既失去了新鲜有力的思想,又保留了啰嗦的毛病……一遍读完还是弄不清楚科技到底想要什么。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作者大大扩充了“科技”一词的外延,把语言文字等都强行归类于科技,似有偷换概念之嫌;创造了“科技体”这一高大上的专有名词,说科技体是第七种生命形态,却缺乏严谨论证;堆砌了大量例子,通篇都是“我有一个朋友”bla bla,车轱辘话来回说……好了好了知道您老人家博古通今交游广泛了,可是能不能好好把主线说清楚?

  书中倒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小洞察,比如说历史上重大的发现常常在某个时期由不同人各自独立地做出,说排斥科技的人实际上离不开对科技产物的依赖。可是用这些来论证作者抛出的宏大观点,似乎比较牵强。

  总体来说,本书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时间不充裕的读者可以浏览一下开头和末尾几章,也就窥斑知豹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