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重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重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0 20: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重启经典读后感10篇

  《世界重启》是一本由[英]路易斯·达特内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重启》读后感(一):上帝看世界

  《世界重启》的格局宏大,大灾变之后,如何快速再造人类文明?这是一本末世之后幸存者的圣经。不过这个末世有相当大的限制条件——仅是针对生物类的灾难而言,即人类大批量死亡,无生命物体建筑家具,或非人类生命如昆虫树木都不受任何影响情况而言,非此情况,本书所能发挥的作用将相当有限。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仍将这本书定义为一本高于人类视野的书呢?别急,先让我们脑洞大开,预测末世将以何种方式到来。

  《旧约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着诺亚方舟的故事,大洪水来临前,上帝为人类即其它生物预留了一条生存通道。假想倘若真有这么一天,人类将这本《世界重启》带上方舟,洪水退却重返大陆后,将会发现书中只有极少部分内容能在当下被使用,它的重要性可能要等到数代、数十代之后才能体现出来那时,前几代的人主要任务大概只能是维持生存、繁衍,加上不要让语言文字消失,要确保后代能够拿到这本书并看懂这本书,重新开启人类社会的文明。

  《后天》记载的是环境恶化,气候骤变导致冰河时期的到来。如果末世以这种形式到来,幸运的是人们也许还能如这本书所写的拥有短暂过渡期,保证人类物种延续不幸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会变得极其恶劣,也许此后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意想不到变化,导致前人经验之书在后世看来形同鸡肋。

  《2012》的灾难来得更加猛烈触目惊心,末世若是这样到来,请千万一定要有诺亚方舟,否则,不要说人类了,连同这本书,任一草木蝼蚁,都将消失在这个空间中。万幸有了诺亚方舟,那么情况又回到了上述两种情况,没有过渡期,想尽办法保存下这本书并确保后人能够读懂它,还得面临着可能味如嚼蜡的尴尬

  当然,也无需过分悲观,还有很大一种概率,末世是以《Last Man On Earth》里的形式出现,这可能是幸存者最幸运的一种方式,和本书中的灾难方式十分吻合,仅面对于人类生命个体的大灾变,其它生物或非生物不受影响。短期内,也许是幸存者的一生之内,都将衣食无忧,如果幸存者不止一个,那就更完美了,不会孤独,虽然会有些小争斗小心机,然而人类终将顺利得以延续,并能够迅速利用本书重启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

  有人会想,既然如此,末日时候人们如果保留大百科全书,不是比这本书更有用吗?首先得承认,百科全书确实更像一个无微不至保姆,几乎可以有问必答;其次,百科全书覆盖门类齐全,不像本书,重点围绕在人类重建相关度大的行业,而物理学、高分子艺术领域涉及的都不太多。不过,且不提庞大的百科全书是否易于携带保持,以重建社会的角度来看,百科全书的视角平行于人类,而本书则是在俯视人类。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说百科全书是支撑人类在重建文明艰辛道路上扶持的朋友,本书则是俯瞰世间棋盘,一招一步后果如何,清晰可见

  你是否会疑惑,这么一本200多页算不得厚的册子,就能帮助人类再造文明,那几千年的人发展的效率不是太低了?本书作者路易斯·达特内尔反复强调,本书是用来帮助人类再造文明社会,而不是手把手教导,复制出一个文明社会。作者十分理性,当然,非理性的人根本无法写出这样一本思维缜密节奏紧凑书籍,他相信这本书如果在某一天被派上用场,更大的成绩引导人们走在正确的发展之路上,至于用何种方式行走,并不需要由我们这些前人来担心。人一生中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再次生成的文明社会也不会和之前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相同先知的任务再于做海面上不灭的灯塔,给人希望、光和力量,却不把人当作愚昧、可操控的提线木偶。没准儿,幸存者们通过这本书能过造出一个更强大的人类社会。

  全书展现的是1+1=N的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后世的“爱迪生”们尽量减少找到钨丝的试验次数提升科技发展速度,是本书的最大诉求。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指导幸存者在灾难后如何尽量多的从当前获得及保存物质,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现在的文明已经确保相当多的人过上了还不错的生活,我们能过熟练应用各类器械,但让我们去生产材料?我们的工业有太多工作机器所承担,废墟中有哪些需要保存、如何保存,怎样徒手从自然界获取基础化工原料?也许连专业领域内的人都无法做到,况且,谁能保证幸存者一定分布于各行业领域?书内近乎原始的、基础性的传授十分有效

  人类信息库太庞大,而书本记录十分有限,有限纪录下来的领域,也有很多细节无法完整呈现,比如食物的保存,作者是英国人,记录的方式也是西方制式,真想向他介绍我大中华的腊肉、火腿、风干鸡,以及其它。纺织方面怎样纺丝如何织布,文字介绍的很清晰形象,配图不太易懂,但愿幸存者中有比较懂布料的人,比如我。肥皂制造,从原材料提取到最后成型倒是介绍的十分详细,好好看这一段,爱好穿越的妹子们穿越回唐朝也可以发家致富啦。另一个与重建文明十分相关的是——人口数量,加大出生率和成活率,产钳必不可少,可是作者怎么就忘了在那里加一个类似上冲式水轮那样的结构图呢,至少我完全无法从文字想象出它的样子,于是就去维基百科学习了一下……

  总的来说,本书瑕不掩瑜,确实值得一读。作者在最后高度赞扬了古中国的科技发展,并遗憾于后来的停滞不前,若果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中国是否会不一样?作者同样在末尾说明了本书选择记录领域的标准理由,最后贴心的奉上了全球进程最重要的——统一标准,长度(附有刻度尺)、容积、质量时间。路易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下这本书,让我们(也许还有末世幸存者们)有了站在上帝的高度看世界的机会。

  文/团团花哚 2015.11.29

  《世界重启》读后感(二):大灾难过后的你我应该怎么做?

  大灾难过后的你我应该怎么做?-评《世界重启》

  文/信实的精灵

  写作这文之前,我问了旁边的S先生一个问题,“假如把你一个人扔到火星上面,请问你怎么活下来?”这句话是问他的,同时也可以问问自己,“我行吗?我该如何活下来,我该如何生存,并且生存得更好?”

  24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

  日头要变黑了,

  月亮也不放光,

  25众星要从天上坠落,

  天势都要震动。

  ——《圣经·新约》马可福音13章24-25节

  6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7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

  8这都是灾难的起头。(灾难原文作生产之难)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4章6-8节

  没错,圣经上的上面两处经文都是描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前的预兆。不管是关于玛雅预言中2012年12月12日到而未到的世界末日,还是在基督徒眼中,现在败坏不堪的世界末日,都是人类将来必须面临的灾难。然而,大灾难过后,我们人类如何能够做到快速再造人类文明呢?这本书中,或许可以给出我们一些答案

  是的,在大自然无坚不摧之下,我们人类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甚至于我一直相信有全能的上帝在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在很久很久以前,败坏的人类使得上帝愤怒不已,一场大洪水灭绝了世界上的所有人类,除了诺亚方舟上的挪亚一家八口人和上帝允许他带上船的许许多多物种。

  谁知道在将来我们又将面临怎么样的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呢?起码我知道不是洪水,因为在挪亚之后,上帝用彩虹与挪亚立约,应许不再用洪水来灭绝地球,但是,是什么灾难呢,我不得而知

  人类对于未知的灾难总是充满了恐惧,我也一样。尤其是将来的某一天,即将面临着生存或者死亡的威胁,那我们就要学习在有限多的可能条件下来给自己创造生存下去的机会,如同当年漂流荒岛的鲁滨逊或者被队友遗落火星的马特·沃特尔一样。至少,他们俩都算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之一,没错,优秀的动手能力必不可少,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

  这是一本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甚至于严谨的书,里面涉及到的文明重建内容包括方方面面,甚至于封皮上的作者近照竟然是经由本书“高等化学”一章中介绍的简易相机和银盐底片拍摄而成。作者是个奇迹般的人物

  英国年轻作家路易斯·达特内尔,其实他的真正身份是英国宇航署莱斯特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天体生物学和探索火星上的生命迹象。他还会经常为《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等报刊撰写科普文章,也主持过BBC电视台的多档科普栏目。而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科普作家,他曾出版过多部有关作品,如《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e),并多次获奖。

  这都为他这部看似很有趣实则很有用的书籍提供了太多的写作经验。另外,他毕业于牛津大学生物学系,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天体生物学博士学位。没错,这跟马特·沃特尔竟然有着相似经历,起码马特在登陆火星之前也需要对火星进行周密的研究。有研究,才有发言权,才有征服权。

  对于刚刚看完《火星救援》这部电影的我来说,或许能够写的东西更多。首先,一场大灾难过后,最重要的就是食物供应。“学会土豆,走遍火星都不怕”,没错,首先,你要懂得自己喂饱自己,生存下来,其次才是如何再造文明。不仅仅是马特·沃特尔需要在荒无人烟的废墟上生存下去,我们将来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窘境。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资源正在逐步的减少,有朝一日,必将完全枯竭衰亡。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己给自己创造资源。

  正如“一项无与伦比成就。达特内尔用言简意赅的内容阐释了文明的基本要素。即便文明没有毁灭,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但如果文明真的毁灭,这将会成为新世界的圣书——达特内尔将成为那个世界的伟大先知。”——《泰晤士报》这些话语所说的,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任何灾难里还没有来临之前,我们要懂得未雨绸缪

  我们要善于在自己生存的基础上去总结经验,去储备经验和能力。假如马特·沃特尔不是伟大的植物学家,假如他没有get到强有力的动手技能不好意思,我要告诉你,他绝对会被活生生饿死在火星上的。然而,这种绝境总是难不倒肚子里面有货的人,他用自己的技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当全球的人都想要一睹他的遗容的时候,他竟然想方设法联系到地球,他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是的,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可以用自己大脑中的智慧来继续创造奇迹。这些大脑中的所谓智慧几乎在这本书中都一一罗列出来。说到这里,我要对作者达特内尔感到深深地折服,他对于知识的研究和概括总结能力远远超于一个常人程度

  “阅读一本末世重振文明的指南,重要的不是科学幻想。”如同《纽约时报》对这本书的评价一样,“一次让人热血沸腾的阅读体验,一次再造文明基石的伟大思维实验”。,当然,我希望,“在这书中,从头开始再造文明的思维实验,永远只是个假设”,是永远吗?不可能!世界末日迟早是要来临的。并且我们生存的地球迟早有一天是要面临崩溃的那一天,至于那一天究竟是哪一天,你和我都不知道。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预备自己,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天。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到底有那些技术非常关键,而这些东西又如何在一点点吞噬地球本身。”本书中给出了很多马特达尔关于这个我们赖以生存得地球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答案。奇怪的是,在狄德罗的《百科全书》(1751-1772年)中,我竟然看到了类似的话语,“若是发生了某种灾变,严重到足以令科学的进展停滞,让工匠的劳作中断,使我们这个半球的一部分重新陷入黑暗,那么紧随其后的时刻便是这样一部作品最为荣耀的时刻。”

  当然,书中涉及到的很多方面的知识我需要去慢慢消化,比如农业的知识,毕竟我不是农业学家和植物学家,虽然从小生长农村。但是,高等化学那一章节对我来说是个惊喜,因为赫然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可以在将来的某一刻拯救自己的生命,或许我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学得更精准学以致用,而不是还给自己的老师

  还有,更多的,比如食物和服装物资、材料、医药、为民供能、交通,等等这都是宏观范围的灾后重建。我们需要全力以赴齐心协力,共同为自己,为他人来营造一个可以生存的家园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世界重启》读后感(三):人类文明一旦被回档洗点之后该怎么重新点亮技能树

  这是一本Sheldon同款理工nerd写出来的有趣而癫狂的书,它讨论的问题有可能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同时也有可能狗屁不值。总之,这本书讨论的是人类文明一旦被回档洗点之后该怎么重新点亮技能树的古怪问题。玩过《文明》系列游戏的人知道,科技树的点亮顺序会影响一个文明的发展进程——《文明V》甚至加入了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演进,让科技树和政策树双线共同影响文明的进程。这本书的思想实验和《文明》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经在知乎上关注过一个类似的有趣提问:“人类历史上有没有点错科技树的情况?”里面有很多精彩回答。比如,玛雅文明没有点【冶金术】和【轮子】,爆点【宗教】和【天文学】,【农业】技能点数不够,最终消亡。再比如我大明朝,点好了【造船术】和【航海术】之后,居然在政策树上点亮了【海禁】,误国误民六百年。再比如咱们山东本土的东夷文化,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没有点出【轮子】技能,导致几千年内势力范围没有离开过山东。看完本书之后有三点思考: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革命性跃迁,都是由空间移动效率上的飞跃引发的。二、化学太TMD重要了,这几乎是我基础教育中最短一板,所以整本书看得很吃力。三、近十年人类爆点【金融】和【互联网】,我觉得是点错了技能树,应该爆点【航空】和【生物技术】。当然,人类文明这一万年也不值一瞬,无所谓啦,爱怎么点怎么点去吧,不过【VR】这种黑科技点出来以后,人类可能要走向自我毁灭了。

  《世界重启》读后感(四):换个角度审视人类文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追随者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着跳跃式发展的态势。特别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呈指数级的增长,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未来世界埋下了隐患。病毒、核弹、恐怖袭击以及卫星武器等等,都极有可能将人类文明消灭殆尽。

  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万一、一旦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幸存的人类该如何将文明的火种继续下去呢?当代社会大量文献资料都是以数字形式贮存,辅以文稿形式。但是一旦世界毁灭,电力不在,书籍焚毁,那我们业已成熟的技术又该如何保存并继续流传下去?当代世界是个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每个人几乎只对某个行业中的某一工序或流程熟悉,能够掌握技术全貌的人犹如凤毛麟角。灾后的世界里,又该如何将技术工人聚合在一起,重塑世界呢?

  所以,我们需要“一本初级科学读物,文字简明,含义清晰——适用于任何对地球的状态以及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并生活舒适感兴趣的人。”这本书要涵盖基本的实用知识,以便尽快恢复基本水平的生产能力和舒适的生活方式,并遏制住进一步的倒退。换句话说,就是要涵盖农耕时代、蒸汽时代、信息时代各个方面的技术,确保我们能够跳过逐渐进化的过程,实现跳跃式恢复。

  ——涵盖基本生活需求。要从人类生存的必需要素出发,记述如何获取充足的食物和洁净的水,保暖衣物、建筑材料、能源以及必备药物等等。没有这些基本保障,人类几乎无法生存。科技的发展进步已经使我们人类野外生存技能大幅降低,赤手空拳已经无法和野兽搏斗,更谈不上与大自然搏斗。

  ——涵盖生命可持续性。农业生产是最简单获取能量的方法,是确保生命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种子不是问题,储存在挪威世界种子库的种子可以保存超过1000年的时间。关键是农耕方面的技术,比如灌溉、施肥、杀虫、农具以及提高粮食产量、粮食贮存等方面,使土地的产出值能够养活更多的人类。更高效的农业还能够确保有更多的人从事其他手工艺和贸易,以及其他人类文明需要的技术。

  ——涵盖生活内在规律。主要是指历法和时间,在农耕时代,掌握了历法就掌握了季节变化的规律,知道播种和收获的最佳时节,为冬季或旱季的到来做好准备。而且当社会变得更加复杂,日常工作就会呈现出更加精细的层次,确定一天之内的时间就会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要记录测量时间和历法的方法,以及确定我们自身所处位置的方法。

  ——涵盖历次科技进步。在站稳脚跟、喂饱肚子的同时,就要开始人类文明的重建之旅,比如如何提炼矿物、制造药品、提供能源、铺设电网、发展交通、便捷通讯等等内容。这些技术是近百年来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技术重启的难点所在。几乎每个学科都有着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虽汗牛充栋也难以载明。因此,要提纲挈领地记录关键技术,确保灾难来临之后能够迅速启用这些技术。

  这本书就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天体生物学博士路易斯•达特内尔(Lewis Dartnell)所著的《世界重启》。他在书中记载了人类灾后重启的浩大工程,记录下人类知识的完整集合。一旦读完这本著作,你便理解了当今所有知识的精髓。

  因此,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本书更像是科学技术的进化简史,更像是现代科技的实用手册。在给我们提供了重启思路之余,更让我们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得失,让我们换个角度审视人类文明。

  《世界重启》读后感(五):没有金坷垃,也能种庄稼

  今日百科手册 末日生存指南

  近几年的电影和文学,常常以末日逃生为切入点,灾难片花式来袭,来自外星异种的能量攻击,莫名爆发的丧尸疫情,神秘组织的蓄意毁灭,于是我们也跟着主角一起经历了人间悲喜,大难逃生,为求得一张诺亚方舟的船票奔跑、挣扎、惊魂未定,然后迎着重重阴云下透露出的一缕曙光,重燃希望。

  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面对一片废墟,我们怎么活下去?

  钻进这本书里,仿佛是经历一次穿越之旅,一次township游戏,只是我们不是回到古代,没有了院墙内的宅斗宫斗;也并非涉足外太空,在时间与空间的寂寥中探寻生命的另一个寄居地;更不是虚拟互联网上简单的种菜偷菜赚金币建房子;这一次,我们是对废墟未来的拓荒与重建。当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不再运转,当我们触手可及的一切加速消亡,当我们千百年的文明毁于一旦,在社会分工细化中被定义为某一处螺丝的我们,要怎样获得重启这个世界的密码?

  是的,为此,作者制定了一份详尽的生存指南,当这个世界失去了它如今的面貌,幸存者们开启新纪元时应该翻开这本《世界重启》。

  在这样的基础上,铺陈开种种科学假设与实践,这实在很有意思。实话说,成年以后,作为一个学文学的死宅妹子,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动手做些什么了。我上一次拆电器的时间大概发生在五岁以前弄坏了家里的录音机被爸妈训哭后抹了满脸的鼻涕;生长在帝都的Z先生至今不知道土豆花的样子,更常常分辨不出种在地里的到底是庄稼还是杂草;吸引我十岁的小侄子仅仅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产品而非放在盥洗室那块舒肤佳的各类成分。

  这一本书,仿佛开启一个新世界。它让我回想起初中第一次看到无水硫酸铜溶液的下午,乃至更久远的小学种植在方便面面桶里郁郁葱葱的蒜苗,让我生出虽然自己仅仅是个纸上谈兵没行动力的家伙,但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做出点什么的壮志雄心。

  作者按照时间和重要程度分别介绍了后末日时代能够帮助我们生存的知识。从重新开展生产的关键缓冲期里,怎样找到避难所,如何获得和保存水、食物、燃料、药物,怎样发电。

  然后,是农业,食物和服装。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来说,这章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所谓的农家肥并不是直接将粪便混在土壤里,原来大麦小麦黑麦有着不同的模样,原来没有“金坷垃”也可以用别的方式帮助作物吸收氮磷钾,原来每天早上简单的奶酪配面包需要经过那么多工序那么多奇怪的菌群作用,原来并不是一边往下薅羊毛一边就可以织毛衣,就连成就了睡美人故事的纺锤也充满着奥秘。

  然后我们需要物资,取暖,照明,恢复化工。虽然没办法做出一瓶能够恢复活力、焕发青春、补充水分、深层清洁、充满海洋精华的沐浴露,但是作者依然提供了制作“手工皂”的独家技能。将木头灰烬溶于水中,获取水中的矿物质——草碱,将它们放入沸腾的油或脂肪中完成皂化。用同样的方法说不定还可以搞定甘油和胶水,感觉大自然真是赋予了太多神奇。(附豆瓣帖子一枚,说不定我什么时候也要自己做块手工皂显摆一下的。http://www.douban.com/note/523730360/)

  此外,医药、电力、交通均需要徒手撕鬼子的精神各种搞定。当然,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最吸引我的还是通信的恢复。小时候读诗里的名词充满了各式浪漫,鱼肠尺素、薛涛纸笺。好吧,又是草碱,还有熟石灰,又是需要小心翼翼从自然的馈赠中提取的化学式,但是采集颜色浓郁的浆果加盐做墨汁这样的做法听起来简直让人有冲动写两百封带着甜蜜果汁味道的情书,虽然因其容易褪色和消失不易长久,不过因此不是更有意味么(书中其实有提供了解决办法啦),此外还有用鹅毛或者鸭毛做羽毛笔的方法,这种中世纪的欧罗巴浪漫真让人向往,搞得我好想回老家河边搜寻一只大白鹅呢。

  炸药、摄影、时间历法等等也都十分有意思,作者普及了很多利用自然获取各式材料的方法,虽然也许拥有了这本书所有的关键技术,也未必搞得出一台能用的iphone。正像作者在文末所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文明的开启是必要条件而充分条件;创造出有效的发明所需要的,也远远不只是一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爆发,好学爱问,善于分析的思维模式,才是获得技术能力的核心。

  科学建造了我们的世界,重建它的,也必将还是科学。

  怪不得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看完此书,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底儿,但内心还是崩溃的。

  不过,即使并但愿世界永无大灾,我也愿意读一读这样的书,因为唤醒自己心中那个小小工匠真的让人觉得蛮温暖的。

  《世界重启》读后感(六):知识的归宿,获救的法宝

  如果人类文明将不复存在,搭上“诺亚”方舟时只能携带―件物品,你会选择什么呢?或许路易斯·达特内尔的科普读物《世界重启》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无论是生存最重要的庇护所、净水和食物,还是保障生活质量的燃料、药品和资源,携带的物资终有耗竭的―天。而科学知识是重建文明的利器,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可持续的来源。所以达特内尔说:“需要在消失之前回收的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还是知识。”

  《世界重启》像是―本百科全书,用最精炼的语言囊括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固然,短短的篇幅不可能把每门学科都系统地解释完全,作者奔着实用性而来,试图让读者略过漫长的研究过程,快速将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了解如何设计简单的蒸馏装置,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变成饮用水;学会种植和畜牧的技巧,便无需忧心食物来源;知道工业化的科学基础,寻找能源、制造机械、发展化学、钻研医药,生活物资渐渐也能自给自足……

  但《世界重启》又不仅仅是一本重建文明的工具书,达特内尔引导我们去思考知识的归宿。

  当我们设想现代文明的崩溃时,不由惊觉,维系生活的每个环节被孤立得可怕。“我们习以为常的每一项现代技术背后,都有着大量关联成网的其他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工业化的结果,个人的技术只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哪怕最简单的物件都可追溯到无数难以企及的环节。托马斯·思韦茨曾尝试从无到有地制作一台烤面包机,经历了在采石场和矿山挖掘原料、查找冶金技术、制作炼铁炉等环节,千辛万苦做出一台质朴原始、散发奇异美感的机器,巧妙凸显了问题的核心。

  科学知识是工业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工业化在高效促进物质生活发展的同时,却无意间阻挡了我们亲近科学。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似乎不那么容易,就像达特内尔一边告诉读者如何重建文明,重复工业社会的道路,一边又对工业化持保留意见,不敢肯定这是最佳发展策略。把科学的工具交给读者,把决策权留给读者,所谓的引导只能寄望于读者自己的思考。

  不过,读者仍然可以在只言片语中看见作者的暗示。他对元素周期表的描述就充满了对纯粹的科学、对万物特性的迷恋:“元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依据行为的相似性被归入元素族,就像家庭一样”。有些技能必得依赖跨学科的知识,缺一不可,譬犹制备氨气不仅需要化学知识,玻璃制造和冶炼金属的技术同样是保障严苛反应条件的重要因素。还有些常被忽视、误以为无关紧要的学科,也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比如天文学。天体排列和季节韵律之间的联系“可以让你计划农业周期,避免饿死,并防止你在野外迷失”。我们需要的知识何其多,当它们融入生活的时候,应当是可爱而不是生硬的。

  倘若“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乐趣还不足以吸引你,倘若“末日”于你是个如科幻小说一样不真切的概念,倘若在外太空寻找资源、建立文明有点儿遥远,那么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文明覆灭兴许令人侧目。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被彗星毁灭的亚特兰蒂斯文明、连年战火引发的文明倒退、统治者倒行逆施导致的退步,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相比之下,重建文明的过程漫长而卓绝,从容以对的都是未雨绸缪者。知识给予文明社会的人类更好的生活品质,也等待人类赋予知识生命力。

  热播美剧《荒野求生》的主人公贝尔到了中国,同样引发收视狂潮。观众对荧幕上的惊险刺激感同身受,同时熟悉着荒野求生的小知识。前阵子的社会新闻中,有个十岁的小男孩被绑架后,机智冷静地逃生,甚至考虑到可能再次撞见绑匪,故意没有循着来时的路。男孩称,这都得益于平时爱看的求生节目。书本和电视里的场景未必会真实发生,然而在需要的时候,潜移默化的直觉可能成为我们获救的法宝。这大抵也是《世界重启》想要教给我们的。

  《世界重启》读后感(七):世界毁灭后的生存必备手册

  当你坐在电影院里看着诸如《生化危机》这样的好莱坞大片时,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当我们真的突然间失去了秩序与联系,无数人在地球的毁灭中化为灰烬亦或是变成“僵尸”,而你恰好就是少数的幸存者。面对这令人绝望又沮丧的一切,你会怎么做?

  如果没有看过路易斯的《世界重启》而是盲目地相信《生化危机》里的“救世主”爱丽丝可以拯救世界的话,那么对于复兴世界的任务,无非就是一场空谈。在这本书中,路易斯从实际出发,对农业、医学、交通、通信等多个与人类生活最紧密结合的几个领域,提出了自己认为最实用、最有价值的建议和构想,可以说完全是一本世界毁灭之后的“生存必备手册”,它能够迅速帮助我们在整理好所有的负面情绪之后,冷静而理智地进入新的生活状态,开始真正的世界重启道路。

  在世界毁灭的最初,对于幸存者而言,眼前的一切既是地狱,也是天堂。虽然失去了秩序,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服务,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多是来自于大型超市、商店等等,是逝去的人留给幸存者们最后的“祝福”。但不要被这些眼花缭乱的资源给冲昏了头脑,认为未来无可担忧,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的。路易斯残酷地将这段时间称之为“宽限期”。在“宽限期”除了迅速储备各种资源以外,还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比如在食物上就要按照食品的保存期限进行排序,此外路易斯也提出很多保存食物的小窍门,试想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这一些真的小窍门可能会在紧要关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宽限期”过后,世界的重启才是路易斯的中心。靠着毁灭世界的物资生活只能是一时的策略,不可能延续到永远,想要人类真的活下去,就必须要掌握种植食物、使用火与电等等一系列的知识。面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显然路易斯无法用薄薄的一本书将其全部收录,他只选取了最重要也最核心的部分加以阐述,而这些内容与现代的高科技相比,可能要粗陋朴素得多,比如手工纺线制衣服,比如用人类最早的耕田工具犁,比如使用水车带动电力,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几百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只不过还是现代的楼房,好似路易斯自己的寓言:“文明2.0看上去大概就像是不同时期技术的大杂烩,和名为蒸汽朋克的文学流派别无二致。”

  但在《三尖树时代》也说过:“我们在一个新的世界里有了飞速的开始,我们被赋予了充足的各种事物来起步,不过这并不会持久……我们的飞速起步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便是知识。那是令我们得以在祖先开始的地方起步的捷径。”

  《世界重启》毕竟只能依靠如今最先进的人类智慧来解决一些生存的初步问题,它是一条快速摆脱困境与迷茫的捷径,但是真正能够帮助人类走得更远的,依然是我们的智慧和我们未曾发现的知识。

  《世界重启》读后感(八):大灾变后我该做什么

  末世题材一直是科幻小说的关注点,最近辐射4发售引起大批老粉丝激动,为此国内最好的游戏podcast:Gadio,专门做了连续的节目介绍辐射的相关知识。看完本书,我想也许会有类似的主题会被游戏化:在大灾变后,该如何在废墟上建设家园,重新启动人类的文明。

  作者从多方面,对重新开始建设人类家园进行了讲述,原书名本身就是知识指南。作者假设真的发生了灾难,也许是核爆、疾病或者行星撞地球,假设有少数人——包括你存活下来,而自然环境能够继续生存,在此条件下该怎么办。除了开始的几十年,可能依靠灾难前剩余的物资存活,后面的日子,人类必须重新攀过漫长的科技树,把文明恢复到灾难前的水平。

  假设一个普通人活了下来——不知活下来是幸运还是倒霉——比如我,该做什么?

  按照这本指南,首先是一个过渡期:先利用现有的资源。这一点和游戏“我的战争”类似,依赖现有的原材料、给养活下去。

  这一阶段,可能要先找个地方住下来,搜集干净的水,去超市或者仓库搜刮食物,还有基本生活物资:药物、燃料、衣服、武器等等。可能要寻找一些残存的工具进行简单的加工,例如搭建一个火炉煮熟食物,或者练习用锯子、斧头修正破损的门窗。如果运气好,这个阶段可能会比较安逸,现代战争影响下的某些时期人类就是如此存活的,比如书中举了古巴被禁运后的例子,繁育耕牛替代拖拉机、自制零件维护老旧的美国汽车等等。

  但是,真正的困难在于,必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前一阶段有足够保障的情况下,我可能会这么做:

  首先,我不是一个人战斗。如果像电影《我是传奇》里那样,估计也没有复兴的可能了。要组织足够的人手,这些人要有劳动能力,最好也有技术能力和特长,以便在某些技术领域加快进度(不过过度细分导致很多人只掌握很少部分的知识,即使很深但并不适合从零开始)。更重要的是,人需要繁殖来获得进步。所以下面,就以“我们”称呼这些人。

  然后,从农业开始。采摘和狩猎被农业替代,文明才起步。灾变之后也许自然会慢慢恢复活力,能够更重的土壤够多,无论是谁都要重新当农民,通过植物重拾太阳带来的能量。

  我们需要找到可繁殖的种子(而不是人工杂交的),以简单的工具开始耕种,在种子银行有库存,但如果找不到,就必须实验任何能找到的种子。

  显然,我们已经不必重复前人的路:尝试各种植物,我们要把努力放在那些高产出的作物上,并且使用合理有效的耕种方式,比如轮播、垄耕;同时,复制出趁手高效的农具。还有,化肥和除草剂没有了,我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绿色农业,虽然效率很低。这意味着我们要收集粪便来制作肥料,否则只能依赖土壤慢慢恢复肥力。

  农业的复兴让我们温饱,然后,才可能有人去做更多事情。还记得《帝国时代》游戏里,要先保障食物充足吗?无论如何,人口增加和城市出现都仰赖农业的繁盛。

  《鲁滨逊漂流记》里,主人公除了吃沉船遗留下的食物,自己慢慢的种植麦子并且养殖山羊。我们也必然如此,要把植物可食用的部分改造的可口,同时学习如何保存食物。

  吃饱了还要穿暖了,植物和牲畜可以用来制造衣物,遮体保温。同样,也要想办法取暖,如果科技水平无法轻易获取化石燃料,只能先从木头开始。取暖和照明,燃烧还能够把化学工业恢复起来,制造碱、酸以及更多复杂物质。在灾难前,石油和煤炭可以轻易提炼化学品,但灾变后的我们,只有先重复费力而简单的方法。

  这样,我们可能需要基础的材料来恢复工业,比如混凝土、玻璃、金属。这些材料对居住、农业都有帮助,也能用来生产化学产品,比如只有器皿合适才能保存酸液,而足够强度的熔炉会提高冶金的效率。

  在人口数量极低的时间段,虽然原有的药物早已失效,但很多因密集人口高发的疾病可能不存在。也许我们的难点在于,没有足够高度化学工业来制造药品,只能看着身边人死去。制造青霉素不像制造玻璃那样,无法跳跃。但好在我们的卫生和防病意识远好于过去。

  在灾变前人类依赖电力,灾变后我们的能源会慢慢恢复。从依赖植物、畜力,到风力、水力,也许我们中某些工程师能快速的制造出发电机和内燃机,因为这些科技爆发点的发明都坎坷曲折,但复制起来会非常容易。也就是说,恢复到工业社会初期不会太难。

  我们在聚集生活时,通信绝对是个大问题:手机、网络没有了。写信,要制造纸张和墨水,或者无线电爱好者可以借助前人的经验,把电报、电台恢复起来。当然,重新恢复互联网、甚至GPS还非常难。

  也许我们可以接受现在的发展,当然,我们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来的。这些基础,还包括重要的两点:时间和空间。时间概念来源于对天体的观察,我们可以从观察太阳开始,逐渐过度到制作发条时钟,以及重建历法:也许需要定位某一恒星在天空的位置,才能知道我们身处公元多少年(如果没有人划正字记录的话)。而空间位置,除了防止我们在自然中迷失方向,还要重新建立经纬度信息并开展更远的活动。

  前面说过电力的恢复,好像忘了蒸汽机(以及工业革命),到底要不要让科技发展的更高,我们也许会产生分歧,或者我们能够达成一致意见,选择另一条路。重点是,科技的水平与我们的需要达到平衡,就算没有互联网和手机。

  返回到本书,虽然建立在假设基础上,而且作者也在书的末尾强调本书略过很多重要的知识和技术进步,但这本书依旧只是一个知识参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人类进步的点滴和乐趣,同样重要的,你也会不自觉的反思人类文明对地球的影响,这样会不会让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人为引发灾变,让这个世界延续下去。

  《世界重启》读后感(九):从世界重启到莱伯维茨的赞歌

  “遗址在我心中投下巨石。万物自无中来,向无中去,一切终将消逝,只有世界继续,时间永恒。我总能看到周围的事物宣告逝去,使我只能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全盘接受。峰峦拔地而起,森林被夷为平地——与之相比,我短暂的存在渺若微尘。”

  1767年,狄德罗在沙龙随笔中如此写道。与我们固有的印象不同,这位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生活在一个新思想蓬勃喷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但他对于文明的未来却实际持有悲观看法。如果18世纪的西方文明像罗马一样崩溃,并复归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那又该如何?这就是狄德罗和他的学派编纂百科全书的初衷——在未来的黑暗时代为人类保存知识,为文明的复兴保存火种。

  这也是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或至少是作者声称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本新时代的<百科全书>,一部重建文明的纲要和指南,一部关于文明重建科技树的必要索引。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如果现代工业文明的劫难果真会到来,那么本书作者将会成为一位先知。如果没有,那么他至少是一位成功的畅销书作者。

  阅读本书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体验,但掩卷思考,接下来的问题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衰落或毁灭——启示录式的末日预言——果真会发生吗?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人类文明的前景抱有乐观态度。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爆炸式进步给这种乐观主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基础。科幻小说和电影幻想着星辰大海,人们陶醉于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为生活方式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二战以后的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并且将会永远繁荣昌盛下去。少数情况下我们会谈论“挑战”和“危机”,不过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实际上主流舆论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文明崩溃的可能性——除非是宣传末日恐惧的邪教组织。

  我们当然应该欢迎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但前提是乐观主义必须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乐观并不是盲目的理由,只有正视危机,才有可能避免崩溃的发生。

  在<崩溃>一书里,戴蒙德列举了诸多历史案例,他告诉我们,历史上文明的崩溃绝不罕见,如果一个文明不能与它所依赖的环境和谐共处时,它就很有可能面临崩溃的结局。

  可是不幸的事实是,这正是现代工业文明目前的处境。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扩张性的经济秩序,为了发展它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并且陷入周期性的危机。这个体系建立在对地球资源(矿产、环境、生态)无止境消耗上,它本质上是不可持续的。人类消耗的能量大多数来自于几亿年前植物积蓄的太阳能,甚至连农业生产也依赖于石油工业,同样是一个消耗大于产出的负产出过程。如果没有化肥和农药,现代农业根本不可能维持当前的高产。

  戴蒙德在书中列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十二种危机,包括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这里不必一一赘述。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要解决人类面对的危机,我们需要的不是某项新的技术进步,而是强有力的政治意愿。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技术工具,我们所缺少的只是治理和改变的决心。

  lt;崩溃>的结尾照例表达了一种政治正确的理念:尽管形势十分严峻,但如果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事情仍然大有可为。然而在这里作者根本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根据他自己的理论,人类文明的未来恰恰是悲观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世界政府,我们根本无法凝聚足够的政治意愿。我们所有的只有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狭隘的利益纠葛,一切议题,即使被讨论,也不过是口号而已,很难落实为行动。

  举个栗子,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已经被科学家认为是事实。但时至今日,美国共和党——军工复合体——仍然拒绝承认此事的存在。在国际上内,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被高度政治工具化,欧洲想收碳税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美国和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拒不合作,为自己争取增长的空间,每一方都在出于自身的利益进行政治博弈,最后巴黎峰会决议等于一张废纸。

  巴西亚马逊森林每年被砍伐16万平方公里,谁来约束巴西政府?没有人。

  日本年年捕鲸,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群众纷纷表示抗议,那又如何?谁能去约束日本政府?

  这才是目前国际政治的现实。“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已经被喊了半个世纪,但环境仍然持续恶化,也许在部分领域内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面对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逻辑,“环保”显得何等虚弱和无力。

  “环保”不产生任何利润,“环保”仅仅是企业生产的一个附加的成本。

  抛开环保不提。

  1)尽管目前石油产量仍然维持在历史高峰,老油田却在纷纷枯竭,新发现油田大多位于高纬度或深海等恶劣地区。也许石油彻底枯竭在未来几个世纪都不会出现,但由于开采成本,能源价格提高到一个无法接受的程度,是否是可能的?

  2)核聚变自从二战以后就被预言为50年后实现,至今仍然是一个永远的50年。即使不说产出投入比例,以及磁约束难题,ITER项目的完工已经被延期到2025年,核聚变的前景绝对不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那样确定。这很可能是一个<文明>游戏里无法建成的奇迹。

  3)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美苏签订协议削减核弹头,一时间核冬天的阴云似乎在大气层上空散去。但另一方面,削减的核弹头并未被实际销毁,另一方面,核武器扩散的趋势根本没有被遏制。先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然后是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现在是北朝鲜。试问,距离一个恐怖组织制造出脏弹究竟还有多久?

  如果现代文明的危机到来会如何?这是一个假设,但绝对是一个应当被认真对待的假设。

  我们不知道危机是否会到来,我们不知道危机可能会出现的规模,我们甚至不知道危机可能发生的形式。一场核战争?未知病毒?能源危机?假设仅仅是假设。一场核战争可能会毁灭人类主要的工业城市,以及人类大部分书籍文献,而一场类似于<猩球崛起>中的变异流感可能仅仅会抹去绝大部分人口,而保留下足够的资源和极其珍贵的知识。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抱有信心。不论是哪种情形,人类都仍然是一个顽强和适应能力绝佳的种族。一场灾难都不太可能彻底消灭地球全部的人口,最坏的结果只是文明倒退到农业时代,幸存者经历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直到重新开始一次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世界重启>这本小册子就将会发挥它至关重要的作用。

  乐观的说,我们应当相信人类。即使最坏的最悲观的情果真出现,人类也值得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文明将会重建,人类将会重新崛起。地球文明偏离了道路,但仍然会走向正轨。

  但还有另一个更黑暗的可能性,这个未来真的存在吗?如果后启示录时代的地球已经没有足够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人类无法再重建工业文明,又当如何?

  或者,即使人类重建了文明,人类也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性,动物性缺陷的烙印深深印在这个种族当中。贪婪,仇恨,敌意仍然可能会使人类再次走上同样的道路。就像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会吸取历史教训。

  就像<莱伯维茨的赞歌>中所描绘的:核战争发生了,黑暗时代到来了,人类文明复兴了,但又第二次陷入核战争的浩劫。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我们永不知道我们是否是“人类中心论”所断定的“天选之民”。

  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否突破大过滤器,迈向星辰大海,就像我们不知道星空为什么无言的沉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