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读后感10篇

2018-05-21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读后感10篇

  《别在该动脑子时候动感情》是一本由采薇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读后感(一):当生活如意的时候确实也是需要鸡汤

  买这本书我是被书名吸引了,因为一次性买了12本书,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觉得蛮触动我的,顺便带了。看完全书只用了3个小时时间,我一直看书速度很快,但是没想到看完这本书会用时这么少,因为之前没读过采薇的作品,对她一无所知,所以没带任何先入为主思想开始的,真的开始读发现这本书确实挺容易懂的,基本上没有什么需要去停下来细细琢磨的地方

  书本内容简单易懂,鸡汤类型的。人在生气或者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其实得适当得看点鸡汤类的书籍特别女人,就这点而言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起码作用效果明显故事内容简单易懂,特别时候没心思思考太多东西的时候看。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推荐给了我一个每天跟怨妇式的抱怨全世界朋友看,她看了一百页作用感觉个人都是精神了,应该是说她的生活的营养已经被各种不如意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急需鸡汤类的营养来补充心灵的肥力。

  这本书对于自己实际作用呢其实也还是有,有些东西都是自己知道了,但是没去总结过,这本书都给总结出来了,每个章节篇幅短,易懂,但是总结得很到位。都是生活中常见到的道理而已。如果真的需要可以选择拿张纸把主题抄出来,给自己做个备忘录。这个应该是使用这本书的最佳办法吧。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虽然都是鸡汤类的,但是主题都在表达女性应该有独立的生活方式,得有独立的心灵模式还有独立的人格。当今社会虽然总在提倡男女平等,但是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还是很大的,女人在生活中在感情里往往容易处于弱势,特别是在婚后。这本书中关于独立这个的篇幅很大,从内心的自我修炼到对外部事物对待方式上面都有涉及到,女人想独立首先思维就得改变的!

  这本书章节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看完一章是一章,看完一节是一节,所以如果有空可以一次性看完,如果没空分开看也无碍。这本书对我来说其实是没有二次阅读必要的,但是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如果感情或者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也是不错的选择的。

  《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读后感(二):《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理智情感,谁主沉浮?

  《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理智与情感,谁主沉浮?

  《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是一本人生哲学读物,每一篇文章篇幅都不长,大致在一千字左右,这样的文字,应该出现在“××妇女”、“ ××青年”的杂志上,然后会被《读者》杂志转载。这本书的标题相当的冷静,俨然是把动感情作为一个贬低与砭斥的对象,我想,它的对应的状态,应该是“胸大无脑”,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明显的性特征,但却没有思考的能力,这本书的标题里的“动感情”,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气用事一意孤行,而实际上,人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修复器,就是由“动脑子”决定的“理智”在左右着人生的选择,因此,本书思考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我们在爱的取舍方面,究意是倾向于“理智”,还是期冀于“感情”。

  我想,作者本意,是在我们习惯于更加相信感情的时候(这个时代一见钟情”被多少人奉为可遇不可求的圭臬),还要多一点理智,多一点清醒,千万不要过分沉湎在对于感情的信赖中而不能自拔

  本书的读者对象,明显是针对女性,这也是我说书中的文章更适宜于刊登在妇女杂志上的原因。而在作者列举的事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作者在心理咨询接触到一些女性,而女性的很大的一部分困惑,都是纠结在男人忠实与忠心的问题。因此,纵观整个书中的文章,作者一直试图去解决如何面对男人的出轨与好色本性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上来。

  作者写道:“按生物世界观点,男人往往是资源的提供者,只有这样,女人才安心孕育后代”。(P169)

  这句话,可以说是作者在全书立论的基础,既然男性是掌握了各种资源,那么,女人该在哪些方面“动脑子”。

  在文章中,作者强调,女人只要拥有了能够养活自己的资源,才能得到幸福。正是出于这样的推理,作者认为,武则天远比甄嬛来得成功,因为甄嬛依然仰仗于帝王的鼻息,而武则天“跳出了甄嬛的圈子,用与男人同等的姿态,获得了想要的东西。”(P212)。作者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无法像武则天那样手握所有的资源,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不去依赖别人,努力保持一个独立的自己。我们让自己变得强大也是为了保持被爱的资本,不论我们强大与否,我们都需要爱。”

  由此,我们看出作者在书中的一个推理公式:“男人有资源——女人想拥有被爱的资本,必须也尽可能地手握资源——有了资源,就不怕男人的背叛,就能够自立——如果男人依旧背叛,那么,就让男人离开吧。因为爱不是唯一。

  在作者看来,男人在拥有资源的同时,还有更多的“性之恶”的表现,如:“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P137),“当我们用最悲观心态理解生活时,会发现不少男人都有出轨的天性”(P52),“男人往往比女人更理性冷酷”(P103),“男人们誓言不能过分相信”(P108)。这些对男人的分析,很像是一群遭受男人“欺凌、伤害侮辱”的女人的怨词的集萃,她们会把男人的缺点累计叠加,从而把男人推向女性群体敌人位置”,从而展开女人的自卫战。

  这样,男人本身掌握了资源,加上个性上的“劣根性”,便使得女人面对男人的战斗,变得有一些悲怆。

  在这一双重的对男人本性的洞若观火的认识支撑下,作者产生了一系列的对女人的忠告

  ——爱不是唯一。作者的论调里,认为男人的天性里就有“出轨”,怎么办?本条就是对男人背叛这一花心终极杀器。很多女人最怕被男人抛弃,但是,作者告诉我们,爱不是唯一的。作者明确地提出:“婚姻已不再是女性的唯一出路。”作者列举了英国小说家傲慢偏见》的作者简•奥斯丁一生没有结婚,认为她“内心深处对爱有着透彻完美领悟期待,才放弃了一段世俗的婚姻关系,选择了守护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引用 了晚清才女陈蕴哲说过的话:“我以为,一个女子,当她的思想超出这个时代一般人的理解范畴时,独身主义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上面所述的一切,在作者的书中都若隐若现的出现着,陈述着一个理由,如果世俗的世界不能提供爱,那么选择独身吧。也许只有对男人彻底无望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此绝决的人生信条,但是,一个女子选择一条单身道路承受痛苦,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对作者的这一观点我持保留态度,下面会从正面认识男人的角度作一点分析。

  ——爱要有经济支撑。这是针对作者的立论基础“男人掌握了资源,才变得那么强势”而作出的应对之法。作者认为女人不能过分依靠男人,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才能获得属于女人的自由。作者说:“自由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具备的不可替代的能力的大小。”作者声言:“靠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女孩独立的第一步。”(P166)面对男人的出轨“我们只能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去约束他们。”(P52),“当我们有足够的资本负担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慌不择路地进入一段婚姻时,就有机会慢慢寻找这片叶子和另一片叶子的区别,体悟出情感的罕有、精细。”这句话颇有意思,作者认为“女人的强大才是女人的幸福”的根源,因为只有强大,才能有幸福的选择可能。而这种强大,本质就是钱包里要有钱,“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他(她)的卡里面要有足够的资金。不用为明天而发愁,才能有底气宽容别人。”(P58)

  ——爱不要怕离开。作者认为:“如果相爱是一场缘分,那么离散也更是一种缘分。”作者在文章中忠告那些被抛弃了女人,不要沉湎在对过去情感的回忆中,而要快刀斩乱麻,离开那个抛弃了自己的男人及有关他的所有的记忆,开始新的生活。“一旦他离开了,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坚强。要获得这种坚强,首先要做的就是忘掉他曾经的好。”(P100)。作者的这一段心理分析颇有意思:“一个迟迟下不了决心去结婚的女人,……一想到离婚后,他就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了,做我们曾经喜欢做的事,我就觉得心痛无比。”这可谓是女人的心底之痛,也是失恋之痛。总以为幸福在之前是唯一的,现在想到那份同样的快乐,竟然在曾经的幸福共享者那里依然如故地重演着,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感,便会成为女人的噩梦。英国女作家在她所写的《火车上的女孩》中,中西如出一辙地写出一个离婚的女人,一想到过去的丈夫在他们曾经的爱巢里与另一个女人恩爱爱的时候,便会内心隐隐伤痛。可见,男女当年的每一份恩爱,都会成为分手后内心的一柄利刃。恩爱愈烈,伤痛愈深。最近,刘晓庆出版了一本新书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前夫陈国军竟然在新书发布会上莅临捧场,这说明当年刘晓庆离婚后对他的伤害经过这么多年的修复后已经愈合了。本书作者一直用她的优美文笔,为那些无奈地重新走向孤独的女人打气,其实,对男人同样适用,比如对我们刚刚提到的刘晓庆的前夫。作者是这样开导的:“学会了和孤独相处,我们就不必害怕任何人的离开……每一场邂逅未必都是完美的结局,孤独才是人生的真谛,我们只有体悟自我、理解孤独、做回自己,才能潇洒自如地行走世间。”

  作者用她的优美而辩证的语言开导着我们,用历史的事例启迪着我们,用文学著作来疏解着我们,经过这一番立体式、全方位古今中外合力地劝告之后,作者为我们的人生划出了一幅最佳的蓝图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应该过得充实有意义。这样,到老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后悔,暗自嗟叹自己的一生白过了。”(P93)

  这句话,我们太过熟悉,其实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会看到极其相似一句话

  当然,对作者的立论,我们也不得不提出小小的异议。作者的立论基础,是来自于男人的生物性本质的定性,男人的确有“出轨”、“花心”、“冷酷”等等劣根性,但是对付男人的本性,是否可以通过女人获得同样的“资源”就能够对付他们?实际上,在作者的关键词中,只有那个空洞而无力的“爱情”,连“性爱”在作者的笔下,都作了某种程度的回避,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纯粹的“爱”,爱的背后必然是“性爱”,如果纠结于那种高纯度的“爱”去苛求男人的话,的确无法解读出男人“冷酷”的本性来。所以,婚姻的里子,外面看上去永远是难以一目了然的,就是因为爱的背后还有“性爱”的作祟。作者只看到了女人的金钱所支撑的自立,但却没有给予婚姻关系中的性爱基础以应有地位,以及温暖情怀之间的互通互联,只看到了婚姻基础的经济性,显然是不够工稳的。况且婚姻关系中还有更多的相处的技巧,比如如何给予男人以家的温暖,给予男人的生存世界以女性的呵护,包括对男人的家庭关系以女性的维系,这都可能让男人得到一种离不开女人的依赖性与习惯性,这样的关系对维护婚姻的稳定应该也是有极强的凝聚作用的,而非作者指出的女人只有一味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本质上讲,作者过多地强调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对立,仿佛男人与女人之间只有“两伊战争”的可能,而没有看到他们之间源自于肋骨传说的契合的天性与需要,从这一点上说,去重新整合调适婚姻关系,可能会开辟出另一种巩固与滋润婚姻关系的有效方式。

  总体来说,《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这本书的语言是优美的,富有思辨性,采用的事例紧扣最新热点,一些段子也是风行朋友圈的,给人一种与时俱进、紧扣现实生活的时尚风格,虽然作者的立论受到她所处环境的影响,带有某种局限性,但整本书的确能够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苦闷,帮助女性丢掉包袱轻装上阵畅快前行,至少可以看清楚自己生存问题的一些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们不能指望一本书能够包治百病,如果一本书里给予了自己一点生活的力量方向,这本书就已经是非常值得拥有的好书了。《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应该算是这样的一本书。

  《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读后感(三):人到情多情转薄

  山花子·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莲泥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看完采薇的书,莫名地就想到了纳兰。

  喜欢纳兰词,因为纳兰的功夫没有浮在表面,看似明白如话,却情真意切,看似素面朝天,却句句锥心。也喜欢李义山,但义山用典太深,读到个别句子时,脑海中总浮现一个遍翻诗书、苦心搜罗的瘦削老头形象,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何苦来哉。

  采薇无疑更像前者。取譬设喻,多半不离寻常日用,一个熟人,一番交谈,一则新闻,一部电影,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虽娓娓道来,但体悟不可谓不细,用情不可谓不深。采薇有女性固有的敏感,说到动情处,文字中似乎都有哽咽声,但这种敏感远远不是神经质,而是恰当好处;采薇有旁观者的冷静,但这种冷静不是尖酸刻薄,也不至于让读者产生太强的疏离感,而是与生活的互相研磨。

  据说容若有一方印章,上面四个字是:自伤情多。不只因为“我是人间惆怅客”或“多情自古原多病”,更因从“情”字入手去体悟人性和人生,实在是终南捷径。

  自觉不自觉地,采薇也是在“情”字上百般打量、琢磨。

  说回“人到情多情转薄”一句。

  把整句连在一起,苏缨的解释是:情太多了便物极必反,如今也开始后悔当初的多情,但表面如此——这是容若的真心话吗?当然不是,只是他的自我开解而已,因为下边马上就是多情得无法自拔的句子: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想来,苏缨的解释是不会引起太大争议的。

  不过,所谓“诗无达诂”,一则因为字句古奥难训,只好见仁见智,再则因为断章而取义,借别人机杼,舒自家胸怀。

  “人到情多情转薄”一句的“物极必反”义并不新鲜,笔者本人最初对这句的理解是:太多情即是无情。

  情感太强盛,往往就没有了道德的地盘,康德老人家明明白白地要从道德的基础中剔除出情感。

  君不见网络时代的我们,上一秒还在为公共事件义愤填膺,下一秒就被漫天的娱乐节目逗得大笑不止,很难说前一个“义愤填膺”真的就是道德,恐怕只是一种情感消费。娱乐至死的时代,没有了真正的伦理道德,只有审美,没有了公共议题,只有私人情感,没有了“我们”,只有“我”。

  一味沉迷于情之美,必然忽略了理之善。

  采薇的主旨,也在于此,恐怕这就是我联想到纳兰的原因。

  说回采薇的这本《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不缺少“道理”的时代,这句话讲出了我们最大的困惑。

  《别》娓娓道来,显然不是想说教或宣传什么,它平视的叙述姿态,来自作者本身的性格和文字修养,也是最易于被青年人所接受的。

  真正能够改变人生的“道理”,一定不是来自外面的,它们是一个人无数次尚未能清晰表达的反思与总结,是阅历和经验的重新体认,它们代替不了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

  《别》没想过也不可能代替你的思考,它只是物无声地滋养你的思考,等着你来回溯自己的生命历程,捡拾那些遗失的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