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牛津拜占庭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牛津拜占庭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2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牛津拜占庭史》读后感精选10篇

  《牛津拜占庭史》是一本由西里尔·曼戈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5.00,页数:5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牛津拜占庭史》读后感(一):内容不错翻译质量不佳

  对拜占庭史做了概要的介绍,其中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比例较高;但是翻译质量不太好,我个菜鸟都一口气找出十几条错误。试举一例:

  346页

  His blinding of John IV immediately unleashed critiques of the legitimacy of his rule—in the capital, Patriarch Arsenios responded with excommunication (for which he was deposed in 1265, and replaced by Joseph I);

  译文作:“他刺瞎的约翰四世随即宣泄对他统治合法性的质疑,在首都大教长阿森纽斯为此负责而被开除教籍(为此他于1265年被解职,并被约瑟夫一世取代)”

  应做 他刺瞎约翰四世的行为 引发了对他统治合法性的质疑,在首都,大教长阿森纽斯对(这一卑鄙行为)的反应是开除了米哈伊尔八世的教籍(为此他于1265年被解职,并被约瑟夫一世取代)

  又如

  314页 原文 A generation later, c.988, Olga’s grandson Vladimir was baptized and a full-blown religious mission was sent to Kiev— ‘metropolitans and bishops’ according to a well-informed Arabic writer. Vladimir took as his Christian name that of the senior emperor, Basil II. Olga’s godfather had been Constantine VII and she had taken the name of his wife, Helena, as her baptismal name.

  译作 一代人以后,即大约在988年,奥尔加的孙子弗拉基米尔也接受洗礼,大批基督教传教士被派往基辅,根据消息灵通的阿拉伯作家记载,他们是些牧首和主教。弗拉基米尔按照皇帝瓦西里二世的名字自己取了个基督教名字。而奥尔加的教父则是君士坦丁七世。他还依照皇帝妻子的名字为自己妻子取名为海伦娜,作为她的教名。

  这里的译者似乎把奥尔加当成男人了,所以产生以上的错误翻译(这个不可能说的是弗拉基米尔,因为弗拉基米尔娶了瓦西里二世的妹妹安娜,安娜不需要再改名字;而瓦西里未婚,也没有皇后

  (由于奥尔加是女的)这句当作:奥尔加的教父则是君士坦丁七世。她依照皇帝妻子的名字,为自己取教名为海伦娜。

  《牛津拜占庭史》读后感(二):內容尚可,翻譯不行

  《牛津拜占庭史》跟之前介紹的《牛津古羅馬史》是同一系列的,同樣是邀請同領域的各個學者來一起編撰,不過這本較略為不同的是主編者的存在感鮮明。主線是敘述拜占庭國家政治史的,每章後面再穿插些補充時代背景的社會、經濟跟文化的論述,是個不錯的作法。不過,如果說是缺點的話,那就是本書一樣的,廣而不深,頗多東西都是點到為止,比起古羅馬史有一章節讓我稱道,這本就還好,大概就附圖比較多。

  另外要批評的是這本書的翻譯吧....

  顯然也是教授帶著學生的共同創作,領頭的是頗具聲明的陳志強教授,不過翻譯卻屢見瑕疵不通順,錯亂的地方。像鼎鼎有名的五賢帝之一的奧理略跟《沉思錄》,偏偏不按通行的翻,硬是來個“馬庫斯的《雅辨書》,要不是有附上英文還真不知道在說哪本,這算是硬傷吧?

  看完這本書,忽然想到之前大象出版社也出版過一本N.H.Baynes的《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坦言之,這本除了圖片之外都略勝過本書,雖然也是同一個人主翻的....

  不管怎樣,這本書還是可以推薦給對此方面有興趣但涉入還未深的朋友

  《牛津拜占庭史》读后感(三):随手挑的译文,对照原文

  首先说一下,本人一向无意于做给译文挑错的这种事,甚感毫无意义,懂英文的人会自己读,不懂的人自然看译文。写这个评论原因只在于,看不惯某些低级黑,以及什么私下发邮箱告知的行为,感觉很low,不如开诚布公来的痛快

  牛津2002版,【】内为译文, 第八章,288-289页, 1、【君士坦丁堡的文学教育】, 原文:“liberal education at Constantinople”,文学是literature,liberal education指的是继承的古希腊式的教育,文化教育文艺教育都好过文学教育。 2、【原因是帝国皇帝的统治极不稳定】 原文:“as a result of the instability of imperial rule”,“极”多余。 3、【尽管说毁坏圣像第一阶段(730-780)那些年代对应的就是拜占庭历史上最没有文化的时期看法是对的,但是文学的衰落真的与毁坏圣像运动没有什么关系。】 原文:“Tha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conoclasm as such, although it is true to say that the chronological span of the First Iconoclasm (730–80) corresponds to the most uncultivated phase of Byzantine history.” That指的是上一句的“the fact remains that literary production in the capital ground practically to a halt.”,而不是第一句提及的“衰落”。改:这一现象与毁坏圣像运动并无关系,虽然这样的观点真实的,即毁坏圣像运动第一阶段的时期(730-80年代)对应的便是拜占庭历史上最没有文化的时期。 4、第二段开头【相应地,】 原文:“Paradoxically,”意为:与之相反的,自相矛盾的。 5、【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十分活跃】 原文:“kept alive in Arab-dominated Syria and Palestine”,译文“十分”是多余的添加,此外kept alive宜译为“保存”之意。 6、【绰号为“曼苏尔”(Mansur)】 原文:“whose surname was Mansūr”,“Mansur”的“u”上有个短“-”,实为拉丁拼写的阿拉伯语,意为“the one who is victorious”, “victory”,也是常见的阿拉伯语名字,这里宜译为“胜利者”。 7、【稍晚几年,还有历史学家乔治·辛斯勒】 原文:“These were followed a little later by the historian George Syncellus (d. c.811)”,前面一位人物是Andrew of Crete,生于650年,逝世至晚于740年左右,而George Syncellus生辰未知,去世于811年左右,但总的来说,两人之间并无“稍晚几年”的关系。“a little later”宜译为“稍晚一些的”。 9、【并没有中断当地知识分子创作活动】 原文:“had caused little disruption to local intellectual life”,宜作“并没有破坏当地知识分子们的生活”。 10、【,还有哈伦(786-809年在位)和马蒙(al-Mamun,813-833年在位)统治下的巴格达,阿巴斯宫廷突然出现了文化活动的高潮,】 原文:“It is surely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Byzantine revival was contemporaneous with a similar movement in the West, which we call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as well as an upsurge of cultural activity at the Abbasid court of Baghdad under the caliphs Harūn al-Rashid (786–809) and al-Mamūn (813–33).” “突然”多余。“the caliphs”漏译,“哈里发”。 11、【君士坦丁皇帝及其继任者的基督教国家】 原文:“the Christian empire of Constantine and his successors”,宜作“基督教帝国”。 12、【两者都促进了学习古代语言方言的热潮,一方面这使得用于模仿学习目的的“古典”文学作品大量积累起来,】 原文:“both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a correct, i.e. ancient, linguistic idiom, which entailed, on the one hand, the assemblage of the relic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for purposes of imitation and, on the other,” 改:两者都促进了对纠正如古代习语、语言习语的培养/发展,一方面,这需要(entailed)以模仿为目的的“古典”文学遗存(the relics)的积累。 13、【在拜占庭帝国并没有成为主要的考虑】 原文:“a major concern in Byzantium”,“concern”宜作“中心”。 14、【当我们更为仔细地考察那些可以确定在8世纪君士坦丁堡能够看到的一批图书时,....(290页)....而是源于朝廷秘书部。】 原文:“When we look more closely at the trickle of book learning that may be discerned at Constantinople in the course of the eighth century....—but to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specially the chancery.” “the trickle of”应该指“少量的东西”,“may be discerned”宜为“可能会看到”,漏译“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specially”。 年表勘正, 426页,552年,漏译“in Italy”, 427页,590-591年,漏译“602年”, 622年,名词叫“徙志”,不叫“迁志”, 428页,君士坦丁四世,为“Constantine IV Pogonatus”, 查士丁尼二世,为“Justinian II Rhinotmetus”, 提比略三世,为“Tiberius III Apsimaros”, 429页,查士丁尼二世,为“Justinian II Rhinotmetus”, 菲利皮库斯,为“Philippicus Bardanes”, 阿纳斯塔修斯二世,为“Anastasius II (Artemios)”, 君士坦丁五世,为“Constantine V Copronymus”, 747/9年,应为747-8, 754年,漏译“Iconoclastic Council of Hiereia”,毁坏圣像公会于希勒里亚召开, 430页,利奥四世,为“Leo IV the Khazar”, 780-802年在位,应为“780-797年”, 米哈伊尔一世,为“Michael I Rhangabe”, 漏译“812 Bulgarians capture Develtos and Mesembria”, 432页,君士坦丁七世,为“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 漏译“997 conversion of the Magyars”,“马扎尔人皈依”, “1000年,吞并格鲁吉亚君主国”,为“Annexation of Georgian principality of Tao”,漏译“Tao”,宜作“陶王朝”, 433页,罗曼努斯三世,为“Romanos III Argyros”, 米哈伊尔四世,为“Michael IV Paphlagonian”, 米哈伊尔五世,为“Michael V Kalaphates” 君士坦丁九世,为“Constantine IX Monomachos”, 1043-1044年,曼尼亚奈斯,原文为“Maniakes”, 米哈伊尔六世,为“Michael VI Stratiotikos”, 434页,米哈伊尔七世·杜卡斯,为“Michael VII Parapinakes/Doukas”, 尼基弗鲁斯三世,为“Nikephoros III Botaniates”, 1082年,授权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贸易殖民区,原文“grant of trading concessions to Venice”,宜为“授予威尼斯贸易特权”,另译文的“(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贸易殖民区”只是“贸易特权”中的一小部分, 435页,依沙克二世,为“Isaac II Angelos”, 1191年,英格兰王理查德一世,应为“查理一世”, 436页,漏译“1219 Theodore makes peace with Venetians”,为“1219年 塞奥多利与威尼斯人签订合约”, 437页,米哈伊尔八世,为“Michael VIII Palaiologos”, 1247年,里昂第二次宗教会议,为“Council of Lyons”,宜作“里昂(第二次)宗教会议”, 438-9页,奥斯曼土耳其人,宜作“奥斯曼突厥人”, 439页,君士坦丁十一世,为“Constantine XI Dragases”, 1452年,修建“海峡卡口”城堡,原文为“castle of Rumeli Hisari”,“Rumeli ”为地名,应译出。

  《牛津拜占庭史》读后感(四):细细拜读,深入体会 - 拜占庭

  这本书涉及了拜占庭的各个方面,除了主要历史脉络,君士坦丁堡基督教教会,还有一些历史书通常涉及的领域。作者态度严谨,要求资料详尽,也因此搞得书很难读,不适合作为了解拜占庭历史的入门书,需要对这段时期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才能以这本书作为继续。基督教和教会部分,挑选了几个事件,缺少连贯性,许多疑虑读书以后仍然是问题,也反映了我们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以前读过其他拜占庭史的书,这次在读欧洲中世纪历史,找到这本牛津拜占庭史,作为补充辅读材料。从主要历史脉络来看,拜占庭史,前半段是努力恢复罗马帝国的强大,主要对手是波斯帝国;后半段面对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崛起,争霸地中海;最后被拉丁教会的一击打晕,羞辱而亡。

  喜欢书中对于拜占庭城市与农村的典型生活的描绘,作者通过现在土耳其境内以弗所和其他遗址观察,描绘了拜占庭城市生活环境。以弗所并没有到访过,但我也曾经看过一些罗马遗址,公共浴场,剧场和广场都很宏伟,有的城市还有斗兽场(或者竞技场),相比较市场和商店格局要小很多,一般城市可以容纳几万人,私人豪华庭院的地面和墙面装饰有马赛克壁画,罗马人建的城市大同小异。传说罗马人很矮,男的平均1.60-1.65米,不知拜占庭人是否要高一点。

  7世纪拜占庭和阿拉伯人交锋很有意思,阿拉伯穆斯林攻占了拜占庭许多领土,并准备直接围攻君士坦丁堡,而拜占庭则陷入兵变,叛乱,皇帝被割鼻废黜的怪圈。阿拉伯人几次围攻君士坦丁堡,都被击退,但拜占庭并没有跳出怪圈,继续内部动乱,皇帝更迭。阿拉伯看到拜占庭如此不堪,继续组织兵力,进攻君士坦丁堡,终于在718年,拜占庭借助于希腊火和运气,彻底击败阿拉伯人,使得阿拉伯人再也不敢发动夺取君士坦丁堡的重大尝试。这也是阿拉伯人崛起以后,第一次的惨败,而拜占庭也因此获得喘息的机会。从君士坦丁堡城市人口变化来看,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人口超过50万,而到8世纪中期,人口不到5万,可见拜占庭的衰弱。对于拜占庭最后200年的苟延残喘,这本书有详细的描述,值得一读。

  这本书细节很丰富,慢慢读,才能深入体会。

  关于教会,来自其他的资料,1)罗马成为西方教会的中心,罗马的主教为西部教会的首脑,西部教会使用拉丁语,也称拉丁教会;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控制东部教会,东部教会使用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2)381年基督教第二次大公会议确定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在罗马教会之下,其他教会之上;451年基督教第四次大公会议则明确君士坦丁堡教会享有和罗马教会一样的宗教特权。3)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主教的地位反而上升,逐渐演变成为教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