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浮生梦读后感10篇

2018-05-25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梦读后感10篇

  《浮生梦》是一本由[英] 达芙妮·杜穆里埃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梦》读后感(一):热恋中的男人

  看到《浮生梦》的书名,第一反应就是快餐文化,想起叶笑的图书《浮生梦·三生约》。待静下心来看看作品介绍,才发现原来是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作品,其《蝴蝶梦》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爱情经典

  这部图书出现视野之中的主要人物,也不过二三人,很符合电影之中的男女主角写作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庄园遗产继承人菲利普的角度讲述自己遭遇故事

  阅读起初,对这种手法没能适应。看到总是在讲述着菲利普的故事,心中好急。既然是小说,应该还会出现其他的人物介绍,啥时候才能出现呢?直至看到菲利普因其堂兄安布鲁斯去世时,才慢慢有了第一人称写作的感觉。这种手法,将菲利普的各种言行,以及心态转变过程,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来看看菲利普的心态变化,先是对堂兄妻子瑞秋的厌恨,感觉正是由于瑞秋的所作所为,才将其她的丈夫,也就是自己心爱的堂兄害死。堂兄之死,自己所居住的庄园还会是自己的么?瑞秋会来和自己分割遗产么?直到看到遗书,菲利普的心情才为之放下来。

  接着,瑞秋的到来,在庄园内做客。对女人没有任何感觉的菲利普,情窦初开,竟然为瑞秋所动。不顾其刚刚丧失亲人,就将自己的情感倾到在瑞秋的身上。先是给生活费,接着是给珠宝,之后是整个庄园,就是自己了然一身,也倾其所有。看着读者的心都为之愤慨或是担心,这或许是个骗局,要小心哦。

  瑞秋高兴地笑纳所赠财物,而对抛来的爱情,弃之一边。正合了读者的担心。菲利普,可怜的男人,没能得到所期待回报失败了。求爱被拒,心态失衡。于是走到另一个极端怀疑一切。想想着堂兄的去世,莫非是瑞秋的下毒么?自己是不是也被瑞秋下了毒呢?

  说到结局,总感觉那个浮桥的设置并不太好,老掉牙设计,太熟悉的感觉。肯定有主角会从浮桥上面跌入。先是想着心态失衡的菲利普,只是没想到会是心态转变的瑞秋。

  而瑞秋去世的部分,让这部图书升华了不少,没能想到的结局。她的所作所为,前面是旧情人的叙旧,接着是物品的整理。瑞秋所做的一切,也就是想离开庄园的举动,不断地被陷入情感的菲利普所猜测。最后就猜测到虚无的下毒!

  只是,没想到,瑞秋的心,最终会被菲利普的爱所感动。读到这儿对这段恋情还是有些伤感,为之惋惜遗憾

  这篇作者,如果能加入瑞秋的心态描写,或许会显得更加有意思自然这应该成为了另一部大块头图书。

  《浮生梦》读后感(二):因为爱你,“我”变成了一个疯子

  整本书看下来,终于明白为什么金庸老师说“相比于《蝴蝶梦》,我更偏爱《浮生梦》。”

  达夫妮•杜穆里埃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更是在故事中窥探人性的高手。《浮生梦》是1951年出版的故事,但是我们现在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因为年代缘故产生距离感。这就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魅力,无论将她的作品放在哪一个时空,亦或哪一个国度,我们都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在故事里面。

  虽然《浮生梦》的知名度远远不及《蝴蝶梦》,但是我个人觉得它的叙事手法更为流畅,剥茧抽丝的过程让人叹为观止

  故事一开始就营造出极度压抑氛围,关于死亡,以及“我”对于这个世界深刻的触摸。或许这也提前揭露了结局,安布鲁斯和拉吉奥逝去,只剩“我”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做着“浮生梦”。

  “我”是堂兄安布鲁斯抚养长大的,他是“我”的监护人、教师兄长,又像“我”的父亲,甚至是“我”的整个世界。所以在安布鲁斯出国修养旅行,在意大利邂逅表妹瑞秋并坠入爱河与其结婚之后,“我”滋生出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而后听闻安布鲁斯过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并且怀疑这是“我”表姐瑞秋的计谋。在瑞秋入住庄园之后,“我”冷眼旁观着这个杀害安布鲁斯的“杀人凶手”,却没想到在朝夕相处中产生了情愫,以至于让“我”成为了一个疯子。

  达夫妮•杜穆里埃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将这个故事有条不絮地铺展开来。让读者置身于在“我”的角度里,由此产生了 极大好奇并且一步步追查真相。真的是“我”的表姐杀害了安布鲁斯吗?

  故事的结尾和开头一样,处于一种极度压抑的氛围。“我”杀害了我的表姐瑞秋,深爱她的人是“我”,将她毁灭的人也是“我”。“我”认定是她杀害了安布鲁斯,现在靠近“我”也是为了财产

  事实上,直到故事结束,达夫妮•杜穆里埃也没有很明确地告诉读者,究竟是不是瑞秋杀害了安布鲁斯。结尾菲利浦翻到瑞秋的信和笔记本,并没有找到瑞秋毒害安布鲁斯的证据,而且瑞秋把那些菲利普送她的珠宝全部委托给银行保管。不难得出结论,并不是瑞秋杀害了安布鲁斯。

  因为爱你,“我”变成了一个疯子,甚至变成了一个杀人凶手!!

  《浮生梦》读后感(三):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写作原因: 个人本来没有写书评影评习惯,但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借鉴他人想法,加深对作品的全面认识。但是在能接触到的评论中,尚未有豁然开朗而浮生梦醒之感。出于对原著尊敬,后推计划事项,特此开篇事实不会悬疑,真相不会悬疑,写作叙述手法铺垫悬疑。何时始得悬疑之感,何时就是需要理解分析地方。 第一处矛盾:Ambrose的讯息。其室则迩。 Philip出于对Ambrose的25年的敬仰与爱,以及自己的无知嫉妒,执意认为那些控告Rachel的信,不是神志不清的脑瘤病人写的,而是认为相信这Ambrose是在“充满敌意极度无助时写的”。 文中对Rachel的直接描写(例如举止优雅神态温柔等)和侧面烘托(例如狗的示好、仆人的敬重等)都是塑造了一个自然而然属于这片庄园的端庄伯爵夫人形象。 第二处矛盾:Ambrose的死因。其人甚远。 原文第6章“一阵恐惧涌上我的心头,脑瘤?那我教父的推测是对的了,先是菲利普伯父,再是安布鲁斯,然后是......为什么这意大利人盯着我的眼睛?”脑瘤是这个家族的遗传病:后嗣甚微,长辈无存。他也意识到了这点,省略号省去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但对于一个24岁属于乡村庄园的大孩子来说,家族遗传病还是太沉重了;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太浅淡了。“居心叵测的”Rachel泡的“下毒的”的意大利茶,就是一个对自己、对Ambrose善良了很多的版本;也丰富了文学内容。 第三处矛盾:Ambrose的庄园。岂不尔思? 对于家族遗产、身份地位,Rachel不争,Philip也不在抢。他通过相处,因Rachel的个人魅力爱上了她。但并不被赘述的副线人物:教父和他的独生女Louise,才是最在乎财产和身份的人。Louise从小和Philip长大,人人都觉得他们会结婚,Louise会成为庄园的女主人。 教父和Louise对家里的一切了如指掌,然而Philip对她没有兴趣,没有和她组建家庭的意识。 原文第12章“我还是觉得心烦,丝毫没有情绪,她怎么会选择这样的时间地点谈这样的事(关于Rachel所有的一切)?而且她凭什么非得盘问我?” 也觉得让教父给Rachel分财产时他“一板一眼思维多么无情。他的笔在一些数字间划来划去,到底家产中能分出去多少,每一先令每一便士都要算进去。上帝金钱多么可恶!”。 第四处矛盾:子不我即! 作品高潮无外乎第26章Philip脑瘤发作,Rachel不慎身亡。抽象意义上看Rachel的死亡,也是Philip纯情内心被宣判了死亡。电影结局也合理的设置娶了Louise生儿育女可能有一点是观众很难注意到的:作品中,所有对Rachel的负面言语(如玩弄感情骄奢淫逸),都是从教父和教父女儿口中得来,并没有事实真相证明。 难注意到是因为,文章以第一人称“我”Philip的角度娓娓道来,跟着Philip的思路走。这些话告诉他,对于他来说只是信息,推动事情发展。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做事情是带有一定目的角色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 漂亮的短篇浪漫主义悲剧。作品侧面塑造了一位完美女性形象:美丽善良、优雅神秘有着深情爱意演员Rachel Weisz大气自然。 她有罪亦或无罪?作者无言的答案可能也是每个人心中的答案。真实,并非在人们口中流传,也不仅在眼中所见。以为自己绝不从众,结果只是殊途同归:又归到那一类喜欢在口中臧否他人,却又离真相甚远的俗人中。 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望共勉之。

  《浮生梦》读后感(四):浮生若梦,梦里梦外终不清

  读完后,我心中关于rahchel是否杀害安布鲁斯和菲利普的疑惑依旧不能解开,但是似乎这个谜团也不再变得重要

  安布鲁斯和菲利普如此相像,同样未经历过女人的爱恋,同样都为rachel所倾倒,同样爱的极端,只能得到rachel的肉体永远也得不到她的心。而rachel的人格也是因为环境所塑,她是如此地需要金钱,又如此地倾尽自己的魅力,步步为营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单她却在菲利普重病之时照顾康复同时结局关于金链花的线索说明rachel很有可能没有毒害菲利普。只能说rachel是一个需要金钱和社交满足自己生活的人。最终安布鲁斯没有提醒rachel注意石阶实际上是在心中认定她毒害了安布鲁斯和自己的情况下希望她死,这是爱到极端和恨到了极端,但是最终他没找到证据的时候,他又发现rahcel罪不至死,于是...

  最终我又回头翻看了开头,想起那个侥幸者,形容他是生活在天堂地狱边缘,其实我觉得也是菲利普现在的状态,那种对rachel疯狂纯粹的爱已经不再如此,而对她极端的恨也不再如此,只剩下他自己在孤独思索rachel是否有罪,作为读者我们读到的是菲利普的视角,读完,我也能理解我为何还在一直思索rachel到底是否有错。

  浮生若梦,梦中的人醒来虽然看清,但也看不清,记不清,只有梦外的人客观冷静,像露易丝如此看清她不简单,但她没有毒害他,像瑞纳提最了解rachel,说对于菲利普是一剂强药,他一定也一直爱着rachel。

  读后杂谈,还是没有理清我的思绪

  《浮生梦》读后感(五):那个笨拙少年,那个撩人的梦

  达芙妮的故事,似乎总喜欢在开头便营造出一种诡异神秘的氛围。《牙买加客栈》如此,《浮生梦》亦复如是。但每一个恐怖的故事开头,却都牵引出一个撩人而温暖的故事,这故事多与爱情有关,却又如梦如幻

  达芙妮·杜穆里埃的长篇小说《浮生梦》,光是这书名便奠定了这个这爱情故事的基调。这个撩人而又怅然的梦,只怕不仅是达芙妮笔下的故事,更是无数少男少女们在心中反复上演、汹涌已久的期盼

  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对那些笨拙、敏感而又纯情的年轻人来说,比如故事中的菲利普。初恋总是难忘,而难忘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它带有着一种不真实感。尤其是在一种奇诡的氛围中缓慢铺展开来的恋情,更给人留以别一种的感受。这种感觉就好比是,明知道心爱的人就在眼前,但却触碰不到。读着达芙妮的文字,就像是把自己年少时的关于爱情的梦又做了一遍。这梦看似破碎,却因纯粹而弥足珍贵世间最难得的或许正是这样的爱,它来的悄无声息,却在到来的那刻,不断地撩拨着人心中最隐秘、最柔软的那个地方。菲利普说这场经历如同梦幻一般,而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最美好的恋情也最是脆弱,惟其如此,我们才会想要紧紧地抓住恋情中的每一缕温暖,哪怕最后手中仅剩余温,也足以慰藉此后的余生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生命中没有回头路可走,不容反悔,也没有第二次机会”,所以,遇到爱时,请用力地去爱,因为它一旦逝去,就真的逝去了。或许,这恋情会把自己拖入万劫不复境地,但如果生命中从来就没有过这么一遭,那么这生命,这贫瘠苍白无力的生命,又有什么意思呢?

  当菲利普说:“她是我的第一个,也是我的最后一个”时,想必会有许多人同我一样,心头翻滚着柔情泪水眼眶里打转。正是读到了这里,我的心口似乎被什么给重重地撞击了一下。有些过往或许已经模糊了,但却禁不起媒介的勾引。一旦被什么勾起这种感觉,就真的会陷落到往日撩人的梦境中。或许,《浮生梦》读完了,我们各自的梦却才刚被唤起。达芙妮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说她是一个女巫,便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评价

  《浮生梦》读后感(六):爱,恍若浮生一梦

  达芙妮在《蝴蝶梦》中,以无名女主人公的视角描述出了一个奢侈荒淫的丽贝卡。在《浮生梦》中,通过堂兄的信件以及菲利普的所闻所见勾勒出一个爱钱爱奢饰品神秘的女人瑞秋。但和丽贝卡的虚伪和暴虐不同,单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瑞秋只是一个失去孩子后可怜得只能靠金钱来填满内心空洞的美丽女人罢了。

  全书中并未给瑞秋这个女人多少自己的心理活动,但我们还是能从菲利普以及其堂兄对她炽热不顾一切的爱和他们的角度中大致知晓瑞秋的经历。父亲去世的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过活,而后为了稳定的生活嫁给了第一任丈夫。在经历一系列苦难后,她的灵魂已然苍老,连说话的语调都变得有些老气;但这并不妨碍菲利普的爱,那炽热仿佛能燃烧一切把所有都同归于尽的爱,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当菲利普向瑞秋告白时,她并不怎么欣喜,而是想到了逃,只想逃离菲利普。也许是因为对安布鲁斯的迷恋,也许是因为菲利普身上有安布鲁斯的影子,她是迷恋着菲利普的,也是无法面对菲利普的。因为菲利普由于自己那炽热得不顾一切的爱,在25岁生日那天向瑞秋求婚,并且把所有珠宝都献给了她。在看到这里我想如果我是瑞秋的话,也许会答应。但细细想想,又觉得不可能,也会像她那样接受不了,因为谁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得了这样疯狂恍若一场梦的爱?虽然瑞秋最后还是爱上了菲利普,但一般情况下在旁人眼里也许菲利普只不过是个为爱而疯狂的傻瓜吧。

  在这个凡事以金钱论的社会,会有一个男人因为爱而变得疯狂,向那个女人给予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事物吗?包括家产、钱、珠宝,还有自己的思想、身体以及爱。

  也许是会有的吧,但在这样诡异的文风中他们之间的爱情徐徐展开,虽然充满了浪漫与疯狂,但也满载着误解和悲剧。或许是因为初恋吧,所以菲利普把这份爱视作全部,但或许也正因为是初恋吧,在这场爱中,充满了嫉妒和敏感的小心思,一点的话语和堂兄留下的痕迹都能令他们之间充满尴尬的气氛。不管瑞秋是否爱菲利普,还是在菲利普和安布鲁斯的怀疑和猜忌下不得不远离所爱之人,结局仍旧以一种读者无法猜测的速度进行着,悲剧发生了,最后菲利普不得不带着对初恋的爱与头顶的十字架活下去,或许他以后会继续找到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但瑞秋因为那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永远留在了菲利普和读者的心中。

  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得不感叹:也许那么炽热的爱并不适合现实生活,生活中细水长流的爱才能长久,这个道理谁不明白呢?但我们又何尝不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呢?也许吧,那种疯狂的爱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追求与热爱。

  爱,恍若浮生一梦,而燃烧得那么炽热感人的爱却只能在一度陷入疯狂与迷恋中令两人无法自拔得越靠越近,然后呈两条交叉线一样,分离。

  《浮生梦》读后感(七):《浮生梦》:是心机婊,还是清纯姐?

  《浮生梦》:是心机婊,还是清纯姐?

  《浮生梦》书名直译应该叫《我的瑞秋表姐》(百度百科里译成《蕾绮表姐》),但大概受作者杜穆里埃另一部更为著名的小说《蝴蝶梦》的影响,也在中译本的标题里围绕一个核心关键词“梦”字生发出一个与原小说名没有任何关联的书名,就像好莱坞电影里只要涉及到施瓦辛格都要加一个“魔鬼”,是凡是动画片都要加一个“动员”。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这一次为了阅读《浮生梦》,先把家里的上海译文版《蝴蝶梦》给找出来了,同时还发现家里有一本江苏人民版的《吕蓓卡》,译者都是同一人,内容基本一样。《蝴蝶梦》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叙述的相当的缓慢,关键是没有悬念,而故事的逻辑性也不能深想,因为小说里的“吕蓓卡”的所有劣迹,都是通过杀死她的丈夫口中述说来的,孰真孰假,小说的女主人公根本无从去论证,小说只是按照最脸谱化的流程,完成了对小说里的吕蓓卡的妖魔化的设置。因为小说里的吕蓓卡放浪成性,公然乱交,已经丧失了一个正常女人的基本品位。

  而《浮生梦》则完全不同,一打开小说,就被小说里的巨大悬念欲罢不能地牵引着,陷入到小说的情节里,基本是在两天的时间里读完这本小说。回顾一下,这也是近年来,唯一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小说。在自己的阅读越来越理智的情况下,已经很难被一本书所吸引,而《浮生梦》却出人意料地焕发出浓厚的魅力,令我后悔怎么没有一个人向我推荐这本小说呢?

  《浮生梦》里吸引我的一个巨大的悬念,就是女主人公瑞秋表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与《蝴蝶梦》相比,《浮生梦》的成熟之处,是作者不见了以前小说里的黑白分明的脸谱化。《蝴蝶梦》里的吕蓓卡十恶不赦,女管家也是阴险形于色,里面的人物,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型,在小说里基本没有什么性格的发展。但《浮生梦》一直到最后一页,也没有把瑞秋是否是凶手这个答案给交待清楚,令小说蒙上了一层层令人难窥真相的疑云。而这个疑云,是通过人物的感情不断进行着的移步换影的碰撞生成出来的,因此,小说里始终在心理层面上去探讨着人物的内心真相,这才是小说里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情节的惊险曲折,固然是吸引人读下去的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文艺作品的诱惑力,却是心灵的秘密。文学正是以揭示人类心灵的隐秘空间为已任的,能够把心灵的层层叠叠的丰润空间给予曲曲折折地展现出来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产生吸引读者寸步不离的巨大魅力。

  《浮生梦》可以说是《蝴蝶梦》里大致相同的配件的重新组合,但是这么一组合,顿时使原来小说里的故事走向与探讨方向发生了惊天逆转。这相同的配件有:濒临海边的庄园,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海浪喧嚣,一个四十多岁的庄园主,庄园主风情万钟却性格叵测的妻子(即两部小说的篇名:吕蓓卡与瑞秋),一场难辨真假的谋杀(《蝴蝶梦》里,庄园主杀死了前妻,而《浮生梦》里则隐约潜伏着一个毒杀悬疑),庄园主妻子突降庄园(《蝴蝶梦》里是庄园主的新妻来到了庄园,而《浮生梦》里则是庄园主的遗孀来到了庄园)。可以说,一个外来的女人来到庄园,启动了两个小说里的相似的故事脉络,但是,两个小说的视角却完全不同。《蝴蝶梦》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来看待庄园的前世今生,书中感受到的是积淀在庄园里的无形压力,而《浮生梦》却是以庄园的继承者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前庄园主遗孀不期而至之后的风情激荡,书中弥散着的是庄园外来者施加于庄园的隐形磁力。可以说,两个小说分别敞开了一个内在、一个外在的视角,但因为所在视角的不同,从而感受到了不同方向的压力。《蝴蝶梦》与《浮生梦》的叙述者都是“我”,“我”在小说里是透明的、敞开着的,但是“我”感受到的另一方,却是扑朔迷离的,真假难辨的。正是因为“我”的视角的启用,才导致了另一个被观看的角色的神秘感。第一人称的叙事魅力,在作者的两部小说里得到充分彰显,但又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趣的比较文本,可以让我们看到作者像魔术师一样,轻松地转换了一个视角,便让一个基本有着雷同元素的小说,有着南辕北辙的内在对立与背反。

  按照婚姻的‘围城’理论,《蝴蝶梦》里的敌人,是庄园主的新妻所感受到的旧妻影子的压力,它是一种“攻城”者必须经历的人生模式,而《浮生梦》则是一个“守城者”的叙事模式,庄园主继承人处处面临着如何守住城池的困境,开始的时候,他戒备森严,全副武装,怀着同仇敌忾的心情,面对着外来者——前任庄园主的遗孀。但是,一旦外来者即小说里的主人公瑞秋站到面前之后,“守城者”即小说里的菲利普少爷的心态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在爱情攻势面前遭遇到的最典型的标配式的反映。

  瑞秋的强大,并不是满脸横肉,杀气腾腾,菲利普所设想的她的可恶形象,在她出现的第一面之后,就灰飞烟灭了。第一眼的瑞秋,给人一种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感觉,菲利普立刻失守了戒备的防线,再也不把她作为假想敌了。之后,瑞秋表现出的对家世与庄园的熟悉,都可以看出,她曾经真心地关注过前庄主讲述过的一些微小的往事,成功地借助于菲利普对兄长的无限信任,再一次松懈掉了菲利普的防备,因为很难相信一个女人如果对一个男人没有感情,会记住男人不经意间讲过的微小细节。这时候,瑞秋已经让菲利普在心灵上不再设防了。之后,瑞秋欲擒故纵,并没有继续在菲利普身上扩大战果,而是曲线救国,从外围收拾掉她可能面对的敌人,于是,我们看到,瑞秋深入民众,与佣人打成一片,帮助家里的下层人,改造道路,设计园林,无声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并与周边的邻居睦邻友好,基本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从而营造了她的一片强大的气场,这份气场再反过来作用到菲利普身上来的时候,菲利普已经再也无法持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了,而实际上,菲利普早已拆除了内心屏蔽的栅栏,借着外界的一片歌舞升平的礼赞以及“从众心理”对自己的隐形作用,在瑞秋面前缴械投降了。

  既然投降,菲利普便来一个彻底的“无条件”,把家传的珠宝拱手相送,修改遗嘱,把固定资产全部交给瑞秋,他希望用自己的“臣服”来赢得女人的心,殊不知,女人心海底针,女人永远不愿臣服在一个“弱者”的膝下,菲利普在他馈赠瑞秋珠宝之夜、获得了一夕之欢之后,再也没有得到女人的青睐,自此,瑞秋反过来对菲利普冷若冰霜,采取诸如正言冷色、保持距离、招来女伴等等手腕,把菲利普打回原形。恼羞成怒的菲利普甚至采用了暴力性的还击,比如,他直接上去卡住了瑞秋的脖子,然而,他的这种暴力性动作,只会让女人更加远离他,让他更加痛不欲生,自此,他发热昏迷,陷入到典型的爱情病之中。爱的可怕,在小说里以一种层层升级、脉络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与深刻性,令小说里弥漫着一种窒息人的压抑感。一位女性作者把一个男人深陷在爱情之中不可救药的递进性揭示出如此细致入微、颗粒分明,正是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由爱到恨”的发展路径,在本小说里得到了经典化的展示。其实我们看看同类的男人的爱情小说,像《红与黑》,都沿着这同样的路径,此起彼伏地发展着。在《浮生梦》中,我们看到,最后,恰恰是痛不欲生的菲利普设计害死了瑞秋(正像于连开枪打死了他的情妇),他明明知道瑞秋走过一个危桥,但他没有加以制止,反而听任她前去散步,在绝望之中,菲利普让自己的爱以非同寻常的暴力方式呈现出来,亲手毁灭了自己无法得到的“爱”。爱是一种热病与昏病,它能够杀死自己(菲利普昏迷多日,差一点死去,而他的堂兄几乎可以确认是死于同样原因),同时也能够杀死对方(菲利普对杀死瑞秋的决绝态度)。

  小说中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瑞秋对菲利普有没有爱?其实,从小说里提供的背景来看,瑞秋并非善茬。她出入于名利场中,根本无法安心于平静的家庭生活,从她到庄园之后,能够与周围邻居谈笑风生,建立同盟,就可以看出她的巨大的周旋于世俗社会的交际能力。虽然她外表娇小玲珑,弱不禁风,但她的内心远比她的外表强大得多,而女人的强大,正是依靠她的“弱者”的外形作为武器来护卫的。其实菲利普的堂兄之所以在结婚三年后,就匆匆离逝,就是因为他无法操纵她的心,这是男人最感无力的地方,他可以拥有女人的肉体,但是无法得到她的心,这种巨大的失败,折磨着他,使他生不如死,在一封封留给菲利普的信中,诉说着她对自己的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折磨。男人如果没有强大到用自己的内心去拥有女人,必然会被这种痛苦感折磨着。就像《蝴蝶梦》里的德温特对吕蓓卡同样缺乏一种操纵的能力,而他之后宁愿选择其貌不扬的女主人公,就是因为他能够得到一种可以操纵的可以理解的平等的爱。瑞秋来到庄园,看似漫不经心,没有动机,但是,她的每一步所作所为,都深谋远虑。我们可以从她愿意奉出肉体的那一夜之后的解释清晰地看出来。当菲利普问她为什么能够允诺她给予她一夕之欢的时候,她竟然回答道:“你给了我那些珠宝,我只想谢谢你。”(P289)

  在她的心目中,她的肉体只是一种酬谢的砝码,根本不涉及心灵。这与“援助交际”的口号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瑞秋对菲利普根本没有一种爱,她仅仅把她的肉体的付出,作为一种感谢的方式而已,而且她说的如此振振有词,不假思索,可见她的灵魂里根本没有爱的概念,根本没有给他一种平等的安慰的潜意识。小说里的菲利普时年二十五岁,而瑞秋已经三十五岁,两个人不仅有着巨大的年龄悬殊,更有着人生阅历方面的巨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瑞秋心目中的菲利普还算是一个小孩子,所以,她经常用手抚摸他,吻他的额头,用语也多是斥责孩童的用语“不要闹”,这一切,对她这样的有过丰富情感历练的女人来说,不过是她操纵自如感情的一种常态,但对菲利普这个从未经识过爱情的少男来说,则是他的爱的全部,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是必然的。所以,瑞秋在菲利普面前是超然的,可以泰然地把肉体像扔给孩童的一枚水果糖,不要担心可能让对方产生“恋物癖”,可以轻易地说走就走,但对菲利普来说,她的每一个亲疏,都像是灭顶之灾。这种年龄之间差距导致的爱情的伤害,我们在屠格涅夫的《初恋》中也可以看到。这本小说里男主人公心仪的女人是自己父亲的情人,她对自己的那种爱,根本不是一种爱情,只是女人习惯性的逢场作戏而已。我们在莫言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在长于自己的女人面前的无力的爱情痛苦。可以说,瑞秋不可能对菲利普有爱。

  那么,瑞秋有没有谋杀菲利普?我想,这就是《浮生梦》作者的伟大之处。在《蝴蝶梦》里,每一个人物动机都是显明的,清晰的,但在《浮生梦》里,作者似乎在暗示着瑞秋想取菲利普的性命,构置了小说里的一个最重大的疑云,但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瑞秋这类女人可以玩弄男人于股掌,但她不至于真的欲取男人的性命,所以,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瑞秋在重挫了菲利普之后,还像一个长姐一样,为他治病,照应着他,如果她真的要害菲利普,完全可以在菲利普重创之后加害于他,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菲利普在昏迷期间她的悉心照料,这样,这个女人的所有作为,都像是对待一个小孩子不懂爱的宽容大度。在最后她留给律师的信里,也可以看到,她并没有把财宝席卷一空,而是留给了菲利普,可见,她还没有达到“阴谋论女人”范畴中的那个程度。而不管怎么说,这个女人的心,绝对没有放在菲利普的身上,所以,这才是导致菲利普对她恨之入骨的原因。但在最后明白了她并没有加害于自己的时候,菲利普幡然醒悟,她罪不至死,她不爱自己,只是她的习性与她的社会背景所致,所以,他立刻赶往危桥之处,但一切已经晚矣,一场悲剧已经发生,瑞秋这个他因为爱之不得而诉诸于恨的女人,已经无力回天了。整个小说里宣告着一个男人疯狂爱情的终结,爱情的自私、疯狂与变态,在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与瑞秋相比,小说里菲利普青梅竹马的女友路意丝要可爱与美丽得多,但由于两人相伴长大,太过熟悉,她并没有进入菲利普爱的视野,可以看出,女作家把男人的爱的猎奇性与好奇性把握得相当入木三分。而作为一个角色形象,温和而亲和、爱憎分明但更理智的路意丝代表着女性的良善的一面,只是她的身上缺少男人需要猎奇的神秘一面,所以她才遭受到男人的弃若弊履,关键时刻,恰恰是她疏解着菲利普的发热而失控的心胸,还给他一个正常人分清真假的理智,最后,是她从“有罪认定”瑞秋的立场上回到了现实中的客观看法,帮助菲利普在是非判断上悬崖勒马,但是正因为她表述的是一种客观的世界,根本不会如同瑞秋那般制造迷幻般的女人魅力,所以她的存在永远不是女人魅力的一种。她的身上正是折射出男人好奇所带来的对平凡忽略的一面的属性。从艺术的角度讲,一个贤良温顺的淑女远没有一个放浪形骸的女人来得那么富有魅力,所以,潘金莲永远是“水浒传”里技压群芳、令男人魂牵梦绕的女人。

  《浮生梦》和《蝴蝶梦》一样,最令人觉得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的叙述的细腻、敏感与通透。作者在书中留下大量的叙述空间,给予人物想象着另一种情境下的实境状况,这种敏感的心态,我们可以比拟于中国的林黛玉的心理敏感度。比如在《浮生梦》里,当瑞秋的律师来到庄园的时候,菲利普孤独地到花园里散步,但脑海里的想象始终纠结着室内两个人的一笑一颦,这种丰富的心理忖度,施加于小说里的往事、风景及他乡异域,借助于大段大段的闪回,给小说铺展开灵魂的深度,让这本小说的深刻性得到了心理层面上的支撑。《浮生梦》给出的心理复杂程度,使它具备了经典的文学的考量意义,只是奇怪的是这本小说在国内如此受到冷漠,实在令人不解。希望“读客”这一套系列书对《浮生梦》的重新发现,有助于这本小说被更多的读者认识与关注,在广泛的受众层面上,体味到这本《蝴蝶梦》作者巅峰时期代表作的更加深邃的人性气质与发掘。

  《浮生梦》读后感(八):我的表妹瑞秋

  我对于模糊性和暧昧不清的小说评价总是十分苛刻。因为小说除了针砭时弊等社会功用外,最基本的就是能让读者享受一个好故事。无论作者采用何种铺陈方式,都应该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然而很多的小说往往虎头蛇尾,情节松散,结构混乱。为什么在创作一段连贯情节时却处理的含混不清,还能称之为艺术呢?

  但也有的作家擅长将这种模糊的手法化腐朽为神奇,达芙妮•杜穆里埃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读过的她第二本书,对其喜爱程度不亚于《蝴蝶梦》。在某些方面超过《浮生梦》表现得更好、更微妙。

  菲利普24岁,自幼失去双亲,由其在英格兰康沃尔郡的一个终身未娶的堂兄安布鲁斯抚养长大。安布鲁斯将菲利普既看做是堂弟,也当做自己的养子和庄园的唯一继承人。一次,安布鲁斯因病去国外做短期疗养,在意大利邂逅了孀居的菲利普的远房表妹瑞秋。一见钟情的两人很快就结婚了。菲利普觉得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亲人,也害怕将要搬离庄园甚至失去继承权。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让菲利普开始怨恨上了这个素未谋面的远房表妹。

  然而,很快,菲利普就有更多理由憎恨她了,因为他开始收到显然是受到惊吓的安布鲁斯寄来的一些字迹潦草、语无伦次的信,“她一直盯着我,这里没人能够像信任,快来。。。”但是当菲利普赶到意大利时,安布鲁斯已经死了。

  虽然邻居和朋友都说安布鲁斯死于脑肿瘤,然而菲利普却坚定地认为这一切都是瑞秋干的,并发誓要复仇。

  从这里,达芙妮•杜穆里埃的风格全开。设置下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神经。为接下来的故事营造悬疑、恐怖的气氛。

  然而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就如同希区柯克的电影一般,超出了菲利普的预料(当然也超出了读者预料)。。。。。。

  《浮生梦》和《蝴蝶梦》的风格十分相近,整本书都笼罩着神秘的气息。杜穆里埃运用丰富的技巧,将悬念贯穿小说的始终。并交织着大量的迷恋,嫉妒,激情,和欺骗。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正义与邪恶,一切都凭读者自己判断。

  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小说中的一块瑰宝。这是一个易于阅读,并很难放下,一个完全引人入胜的小说,让读者有足够的思考。当代惊悚小说作家可以从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两部作品里学到一些技巧。看看她是如何讲述一个看起来模糊不清,但却又精彩无比的故事的。

  《浮生梦》读后感(九):点评《浮生梦》——有关瑞秋

  在kindle上看完的达芙妮的第二本书。《浮生梦》是继《蝴蝶梦》后达芙妮的另一本力作。全文的语言环境不像《蝴蝶梦》一样阴暗、压抑,文章情节相比《蝴蝶梦》也少了很多拖沓,语言更为精炼,刻画人物形象、内心更加成熟。

  在《蝴蝶梦》中,全文以女主人为第一人称描述出她如何一步步使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取代她的丈夫已故的前妻,吕蓓卡,并通过各个人物来了解并刻画出吕蓓卡的人物形象。而《浮生梦》则是以继承家族资产的青年男子菲利普为第一视角阐述了他是如何被他的表姐瑞秋一步步吸引。达芙妮的文笔真的不赖,看两本书时我都会不自觉得情景带入,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剧情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化和起伏。

  这两本书中都有两个非常厉害的女主人公,《蝴蝶梦》——吕蓓卡,《浮生梦》——瑞秋。吕蓓卡出身世家,心机颇深,很懂得人情世故,而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的印象是个“绿茶婊”,却象征着追求女权主义或者最基本的男女平等。瑞秋则家境贫寒,加上当时意大利社会风气所致,形成了奢侈的习惯。两个人都很懂得怎么讨人的欢心,更懂得如何讨男人欢心,吕蓓卡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平等,而瑞秋追求的是物质上的奢华。

  看完《浮生梦》后,有几点疑问:瑞秋到底有没有罪?瑞秋爱过安布鲁斯吗?瑞秋爱过菲利普吗?

  瑞秋有没有给菲利普下毒?安布鲁斯的死和瑞秋有没有关系?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没有。若瑞秋想给菲利普下毒,那在菲利普重病时何必要尽心竭力的照顾到他康复;若她问心有愧,最后她又怎么会放心大胆地单独留菲利普和露易丝在她的闺房里,她自己独自一人去散步,她就不怕他们俩在她房间里找到蛛丝马迹吗。若安布鲁斯的死真的和她有关,那她还何必要保留安布鲁斯的画像在自己房里,若你害死一个人,肯定会对他的一切避之而不及,若她害死了安布鲁斯,那干嘛不把画像扔掉呢。

  当我们不了解一个人,却被她吸引时,往往会在心里把她幻想成一个完美的人,但事实上这种人并不真的存在,接触了之后会发现对方不足之处从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对于安布鲁斯和菲利普这两个几乎没怎么接触过女性的单身汉(就算接触过也都是英国乡村呆板泼辣、毫无吸引力的妇女),遇到高贵优雅、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讨人欢心的意大利女人瑞秋时,就很快被她所吸引。而像瑞秋这么聪明、懂得察言观色,更懂得如何讨男人欢心的女人来说,肯定一下就能明白,况且安布鲁斯和菲利普都拥有雄厚的财产,能满足她在物质上的需求,和安布鲁斯的婚姻是必然的,菲利普的求婚也是必然的。当瑞秋成功一步一步卸下安布鲁斯和菲利普内心的防备时她得到了她要的奢华,而当安布鲁斯和菲利普发现了她这个不足之处后,他们心目中“完美女神”的形象渐渐崩塌了,从此之后内心的防备就一层一层栓回来了,就如菲利普的教父所说:一个真正优雅的伦敦女性是不会这么奢华的。谁规定优雅的女性就不能奢侈的,况且瑞秋也不是伦敦人;没钱怎么高贵,怎么奢华,怎么优雅? 就在这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开始怀疑瑞秋是个坏女人,怀疑她只是为了钱而接近他们的,怀疑她和瑞纳提关系不纯,甚至两人联手骗钱,怀疑瑞秋下毒想毒害按布鲁斯和菲利普。

  那除了物质之外,瑞秋到底有没爱过安布鲁斯和菲利普?先来说说菲利普,我个人感觉瑞秋对菲利普更多的是大人对小孩、或者说姐姐对弟弟的情感,加上菲利浦是自己丈夫安布鲁斯的表弟,瑞秋时不时会称呼菲利浦为“孩子”,对菲利浦说“乖”之类的话。我们假设瑞秋是对安布鲁斯有感情的,菲利普长得太像安布鲁斯,甚至连某些行为举止习惯都和安布鲁斯一模一样,那瑞秋整天面对那么神似自己丈夫的菲利普,怎么会一点感觉都没有,而且在最后瑞纳提的信中也说明,其实瑞秋是舍不得菲利普的,但是在她心中菲利普只是安布鲁斯的影子,文章中有多处都提到过。那安布鲁斯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点感情的,从她房间里被发现的安布鲁斯画像中除了能证明她没有毒害安布鲁斯外,也能看出她对他是有感情的,否则根本没必要留画像,也许有人会说,只是为了演给别人看,但是画像是被找出来的,如果她要演,把画像正大光明地摆在外面不就行了,干嘛要收起来呢。最后在瑞秋临死的时候,她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把菲利普当成了安布鲁斯,那在这个时候,到底谁在瑞秋心里,一目了然。

  那瑞秋和纳瑞提的关系呢?我认为纳瑞提是单方面爱慕瑞秋,简直可以说,他是世界上最了解瑞秋的人,他也自称他是唯一一个能治瑞秋的人,而且除了父母,谁会无条件得对另一个人好?父母有些还要求子女养老呢。瑞纳提对于瑞秋的要求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也许他没那么有钱,又也许他们俩对彼此太熟,就像菲利普对露易斯一样,因为太熟悉了,产生不了爱情的火花。

  有人说男的偏爱《浮生梦》,女的偏爱《蝴蝶梦》,身为一个女生,我确实更喜欢《蝴蝶梦》,也许是因为《蝴蝶梦》是以女性为第一视角,一些情感和事迹的描写和我有感情上的共鸣。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浮生梦》读后感(十):多么痛的领悟!

  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人为什么受另一个人吸引,乃至于夜不能寐、食之无味,甚至于交出自己的所有也在所不惜。

  除了宿命,似乎再也找不出别的答案。

  在遇到那个人之前,你聪明睿智、幽默大度、生活事业一切顺利。遇到那个人之后,你蠢笨迟滞、忧郁小气、生活事业如一团乱麻。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你认为这是一个错误。

  怎么能不是错误呢?曾经的生活、曾经的自我、曾经的理想现如今都只是因为这个叫做瑞秋的女人改变了,关键是,失去了所有,似乎并没有换来这个女人的心。

  她依然是她,谜一样的女人。你却不再是你。

  更糟的是,你却依然无法放手。于是,爱变成恐惧。

  只不过, 你恐惧的究竟是爱,还是现如今这个面目全非的自己呢?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令自身更美好的使命。我们遇见的每一段缘,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我们自身得以成长。孽缘也好,善缘也罢,都具备促使我们变得更完整、更积极、更坚强乃至更美好的契机。

  痛得领悟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

  从此,一个叫瑞秋的女人潜藏于曾经的纯真青年的心底,只在午夜梦回,怅然一叹。

  不过,那个谜一样的女人,那一场谜一样的爱恋,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不能消逝的,唯有痛过之后的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浮生梦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