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6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0篇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选择哪个

  毛姆说:“我知道苦难无法使人更高贵,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琐狭隘、猜忌。它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在细小事情上面,它没有使人超越人本身,却使人称不上真正的人;我曾残忍地写道,我们不是从自己的苦难,而是从他人的苦难中才学会了顺从。”其实,真的就是这样的。这样的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人人都经历过,但除毛姆之外似乎没有人把它总结文书写于笔端,似乎从来书面文字的道理是需要反复斟酌,然后再加以层层包装的,从来没见谁把道理写的这么赤裸裸。

  人类有从会说话到现在有几千年的时间,但人类那些为人处世、治国理家的道理似乎早在千年前就已经被总结的差不多了。例如我们现在还在讲的仁义理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理就是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总结完毕的。再后来,以至于现在,很多也都是一些聪明的人在那些朴素的道理之上加以延展,其本质的涵义也并无大变化。这个世界上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或者著作长久留下来的人,一种是聪明的人,一种是勤奋的人,而毛姆无疑是聪明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是传世之作故事发生在英国,书中的主人公叫查尔斯,他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地位美满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寻找灵感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其实这个人如果成功则罢,如果不成功,用现在的话来描述,就是一个典型的“渣男形象。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遭遇后,他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那个南太平洋小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天才关系艺术家社会矛盾等等引人深思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情怀渴望,以及在情怀与世俗之间如何取舍的思考。抬头是月亮,低头是六便士。我想,我应该找时间,应该把这本书再读一遍。

  "h�_�K0W+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从生活之茧中破蛹成蝶

  有两个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朋友向我推荐过这本书。一个人读过后极推崇,买了好几本毛姆的书;另一个人,虽然向我推荐,但自己读着读着就弃了。所以我也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一言以蔽之,本书讲一个中年男人追求梦想,不惜放弃一切也要走上绘画之路的故事。然而,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励志小说,还表达了其他的复杂思想情节一波三折,读书时我的感觉也随之一波三折。 这本书开头两章有点像随笔讽刺笔调无处不在,第三章才开始讲述故事。然而直至第七章,都只是铺垫,大体介绍了一下查尔斯的家庭情况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中间夹着大量作者的毒舌。戏剧性的情节从第八章才正式开始——查尔斯抛妻弃子,离家出走,远赴巴黎。看到这里时我想,你画画就画画,在巴黎是画画,在伦敦也一样画画,为什么非要去巴黎呢?为什么非要把家人抛弃了呢?你就不能和家人打声招呼吗?说不定家人愿意陪你去画画啊。这决断也是无比绝情主角决定,这时我还不能理解。 然后就是主角各种落魄,被各种瞧不起。他有一位伯乐——斯特罗夫,可他对伯乐态度糟糕无比,真是一匹尥蹶子的千里马,脾气坏透了。我非常喜欢那个伯乐,他承认自己画得不好,又非常推崇那些画得好的人,还一点也不嫉妒胸襟很是开阔。主角发烧,伯乐把他带到自己家里照顾,我想这下主角与伯乐的关系会好转了吧,结果根本想不到,这超脱人间礼法与道德的货病好之后居然把伯乐的老婆拐跑了。伯乐把他俩撵出家门大街我也能接受,可是伯乐居然把自己的画室都让给了主角和前妻仁至义尽到令我目瞪口呆。我从未见过心胸如此宽广之人。 看至41章结束时,我觉得《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太奇葩,过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生活呀,抛弃了自己的老婆,又勾引了别人的老婆,然后还害别人的老婆自杀,除去艺术天赋与追求理想的狂热以外完全就是个渣男。不过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毛姆的很多旁白很有道理,这些情节之外的金句实属上乘,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也深有体会。 后来主角隐居小岛,有了第三段情史,一直到他生命终结这段感情还算稳定,没出什么岔子。他在与世隔绝的小岛密林深处,一座简陋小屋里,享受着绘画带来的乐趣满足。病了也不肯放下画笔舍生忘死,只为追求艺术的极致全书看完之后回想,觉得主角是个怪异的天才,头两次恋爱是他没找对人。人们总要和相似的人在一起,简单的人只能找简单的人。多少人被生活之茧缚得挣扎不得,偏他敢放下一切破蛹成蝶。被内心深处的渴望召唤,以行动回应飞蛾扑火不顾一切地追求,只为接近那一点照亮灵魂的光芒。不过追求归追求,画得好归画得好,主角性格缺陷也是客观事实。天才之路只能当作传奇来讲述,无法复制和模仿,不止画画,放哪个领域都一样。 看完这本书之后,开始思考两个问题:1.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2.内心深处有没有对某样东西执着追求的强烈愿望? 我在心里回答了我自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时,我又出现了和上一本《完美婚姻》一样的窘境,怀着满满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结果,前两三章却做了拦路虎,让我苦苦的静不下心,读不过去,顿时失了耐心,扔到了角落,不再去看它。然而内心仍然抵不过名家大作的诱惑,几天后又开始重读了这本书。 读完之后,便开始庆幸自己坚持第二次捡起书的明智抉择世人都夸毛姆是天才作家,足见其文学造诣之高。毛姆笔下之作,语言简洁规整,叙事更是理性冷静,笔下的主人公总是离经叛道,写下的每一段对话更是潜藏着他的人生观和理想观,任何一个故事读起来都饱含智慧,给人的感觉不是轻浮表面,而是一种脚踏实地实在感。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同样是毛姆的经典之作。他以一个旁人的眼光来讲述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一生。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因自己的理想必须要画画,抛弃原有的稳定生活,去到巴黎寻找艺术的灵感,最后再去到塔希提岛,也最终在这里找到归宿,这个归宿不仅是指斯特里克兰德生活上的归宿,更是指他在艺术上的归宿,身体抱恙之际还坚持创作了最伟大的壁画,但最终还是让爱塔一把火烧掉了壁画,让一切都归于原始

  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这个艺术家,让我对他的感情变得复杂,从未有哪本书里的人物会让我产生和他一样的复杂感情。若是将他单纯的当个普通人,他算不上是个正直的人,抛妻弃子,还把视他为朋友的荷兰人斯特罗夫搞的家破人亡,对此也没有任何觉得内疚甚至于悔恨地方,若是站在道德的层面,我和毛姆笔下的第一人称作家一样感情愤懑。但是如斯特里克兰德说的那样,他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需要的只是灵感、创作以及自由。而在这里,一个方面,身体对于其他物质生活渴求是他没有办法控制的,若是能够像个神仙一样没有欲念,不老不死,他应该是很开心的。另一个方面,他需要自由,并不需要因需要满足物质生活而带来副产物——女人的束缚,所以,他的第一任太太,以及布兰奇的悲剧的产生,都源于她们自作多情的爱,妄图用小把戏男人束缚在身边,最终却作茧自缚。而反观土著女人爱塔,这个给足了斯特里克兰德自由的女人,就没有前面两位的悲剧。 而对这本书里另外两个人物——斯特罗夫和第一人称作家,我也生不出喜欢的感情。对于斯特罗夫这个平庸画家而言,我对他全部的感情便是同情怜悯,但也仅限于同情。他滥情到没有原则他的家庭悲剧,他助推99+,却浑然不知,可以说,布兰奇的死亡,便是他一手促成的。对于第一人称作家,将斯特罗夫视为朋友,却又做着伤害朋友的事——鄙视斯特罗夫的画作,尽管斯特罗夫并不是一个容易被伤害的人。 就《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而言,月亮是理想,六便士便是现实生活,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便是这本书最想要表达的主题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小说里面,月亮与六便士同样也是不可兼得的两样事物。但是这只是古老而狭隘的观念。换一种观念,如果本身家庭条件很优渥,月亮和六便士同样可以兼得,因为已经有足够的条件来追求月亮追求理想,六便士又算得了什么呢?六便士只是用来限制寒门或者条件一般的家庭的一个条件。 我为什么成不了像毛姆一样伟大的人,原因不言而喻伟人这样写作自有伟人的套路,如果什么都用权,钱和关系来衡量,这样写作既违背了作者的初衷,也毫无意义可言。

  (我总是想不到一个比较合适书评名字,那就姑且叫这个了吧Ծ‸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而脚边的六便士却在夜里无声的反射着幽冷的月光

  手边的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版本精美抽象绘画附着在书的封面仿佛冷冷的月亮闪着孤傲光辉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毛姆的作品,在高中时候第一次阅读毛姆的《刀锋》,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最大的爱好就是一本一本翻阅名著,现在回头想想其实很多书完全没有读到它的灵魂,甚至有很多书就连情节都是半懂不懂,可是却乐此不疲的一本一本读下来,须臾几年竟如一梦。

  我还记得刀锋里面那个面色苍白青年,他忧郁面容一直挥之不去,他放弃了高薪厚职放弃了全部的前途未来妻子远离白人虚伪繁华文明只身寻找永恒的哲思。

  看着面前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比较出名的渣男,他抛妻弃子的跑到了太平洋某小岛追求真正的人生理想然后开心的活到人生最后一天。他是对家庭的背叛者,对文明社会的唾弃者,但是他也是一个忠于自己的英雄人物,他可以为了那片海不顾一切,抛下一切只为了追求理想。

  这也是这本书家喻户晓的原因。

  因为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都是俗不可耐的人,为了家庭和孩子做一份把头发熬白了的工作,再累也不想放弃因为想给家庭多一份收入,想给孩子多买一件新衣,让孩子可以读更好一点的学校,可以早点买一套新房子….所有这些重担压在每个为人父母的人肩头,没有人记得我们当初的理想是什么,没有人甘愿抛弃一切去追寻我们挚爱的那份艺术和美。

  所以我们对毛姆一百年前的这本著作仍旧趋之若鹜,因为思特里克兰德做了我们永远不敢做的选择,他迈出了我们永远不会迈出的那一步,所以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去阅读它,吸取他释放出的勇气和执着。

  月亮的华美就是艺术家永远追求的挥笔时五颜六色的涂料闪耀的光华,为了这一幅幅闪耀魔力燃烧创意的美,艺术家必须放弃正常的家庭,一天八小时的工作,捆绑着他们的家人们,这些一切都成为了脚边的六便士,他们不能够弯腰去捡拾,因为为了五斗米的这一折腰,艺术的梦就只能永远只是一场梦,所有那些艺术作品都得不到了燃烧孤独养料,一个没有创意没有孤独的艺术家,没有得以燃烧的孤苦灵魂,他将无法创作出任何有价值的作品,这就是一切艺术和其他职业不同的原因,艺术不是职业,艺术需要一个人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去燃烧,直到一无所有

  艺术是魔鬼的梦,他是邪教,他需要信徒癫狂的走入他的殿堂,在那座殿堂只有赤裸的风险,不能有工作和家人不能有理智的情感,所以高更抛弃妻子,所以梵高先是奉献出了耳朵然后奉献出了他的理智最后奉献出了他的生命。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五):理想的代价要多大?

  据说,月亮象征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满地都能拾到的现实,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来历。毛姆的这本书早已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直至今日,才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读一下,体会其真正的想法。读完全书后,能够令人感到这个故事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的事实,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但至少对一些原本固有的思维、或者社会所认定的理所应当会有一定冲击。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离经叛道的一些做法也许会得到一些人的赞同,也许会受到更多人的反对,无论如何,作者只是诉说了这样的事实,没有过多主观上的指责对错好坏评判,留下了很多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索。从这一点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体面的工作,平稳的生活,可是他因为迷恋画画,忽然有一天就丢弃了自己所拥有有的一切,毅然只身来到巴黎,过起了流浪的生活,食不果腹,生活窘迫,然而他却无半点反悔之心,一意孤行;在经历以一次重病,差点丢了性命的时候,得到了朋友的热心帮助,然而他却恩将仇报,鹊占鸠巢,与朋友的妻子搞在了一起,不仅拆散了一个家庭,还导致了那位朋友的妻子自杀。在历经了这些波折之后,又流浪到了马赛,混迹于社会的底层,生活潦倒至极,在得罪了黑社会的老大后,又亡命天涯,到了遥远的法属殖民地,远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远离尘嚣的小岛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希望,重新组建了家庭,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生命结束前,在茅草屋的墙壁上完成了世人无法看到的“惊世绝作”,并在弥留之际,告诉家人在他死后将那幅壁画付之一炬。在生前,他的绘画并无人问津,死后,留下的画作却价值连城。这就是作者写的天才之路,或者用现在的说法叫作——天才是如何练成的!

  有人说,毛姆很狡猾,明明是有自己的观点,但却不说,只是把一堆事实呈现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考略;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写法,站在旁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才让本书有了更加无穷的魅力。忽然想到了木心曾经说过的话:“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是的,追求理想也是要有所牺牲的,只不过这个代价因人而异,看你是否承受得起、坚持得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六):草稿

  话说,“毛姆是一个对人性有敏锐的洞察力且擅长聪明的讲故事吸引读者,却不忘低调刻薄的嘲讽世人又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怀的作家。”带着这个目的,从此书中来品味毛姆的笔风。 开头的两章叙述着作者对艺术世界的看法,于是感觉这部图书应该算是毛姆的随笔吧。接下来,文笔一转,开始了故事的描述,才发觉,那不过是此书的引言。 书中的男主角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感觉此人普通无名,人到中年时,竟然离开自己的家庭,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投笔进入艺术的世界中。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 话说,这位主角的原型人物是画家保罗·高更,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是1848年出生,1873 年高更25岁开始绘画,1883年高更35岁成为职业画家。这下阅读起来就方便多了。作为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的查尔斯(高更),可以对号入座了。 忽然想起了梵高,又找来电影版《渴望生活 : 梵高传》,把涉及到高更的内容又重新体会了下。发现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那么喜爱高更(Paul Gauguin),最终高更还是选择逃离,让梵高悲痛不已,不惜自残自己,甚至因此而割下自己的右耳。当看到这儿,太恨高更了。 再回头来看此书,这位艺术家身边的女人不断,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七位女人相仿,这应该是艺术家的通病,女人或作为妻子,或作为情妇。只是可恨的是:这位查尔斯(高更),竟然因为女人,抢走了别人的妻子布兰奇·施特勒夫,让这位丈夫悲痛不已。自己呢?再和女人亲热之后,就将其抛弃一边,当女人因为爱而自杀时,查尔斯(高更)连看看都没有,逃之夭夭,好像这位女人之前和他没发生任何的关系。 做人,这么能这样呢?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 查尔斯(高更)的塔希提岛,在作家的笔下,是快乐而又健康的。这段内容,作家没有自己来描述,而是在斯特里克兰(高更)死后,通过采访周围人的看法来加以整理和汇总。查尔斯(高更)因为对艺术的喜爱,已陷入其内,只要有机会就要去深林中,不停的画画。没有因为金钱,没有因为舒适,只是因为自己的喜爱。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塔希提岛以一种文明人无法理解、他自己很快乐的方式,结束了人生。 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捡起一枚六便士,你又会如何选择?还有现实中的高更,真的如书中描述那样么?好奇之中。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