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证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10篇

  《消失的证人》是一本由吕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一):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恶”从一个世代贩毒的毒枭口里说出,但如果没有那个夜晚,也许他也只是个怯懦小鬼

  一切从渔村开始,又最后在渔村里结束渔民利益冲昏了头脑走向城市离开了渔村,四个拜把子的兄弟,三个飞鸿恒达,身居高位,不愿与之为伍的大哥永远的留在的渔村,坟头的草已经一米多了。

  书中的台风在我看来有着更深的寓意,台风很快就过去了,也很快就会被淡忘,又有谁会记得前几个月的台风叫什么名字。当然,哪些被伤害过的人,也许多年还会心有余悸,天灾如此,更何况比之更为恐怖的人祸呢。十年,二十年,很快一眨眼就过去了,内心怨恨种子早已发芽,上辈人的恩怨,不仅牵连到下辈人,还有许多与之无关的人。

  幸好故事结束,不然又要纠结了。结局是最为讨喜的,反复看了几次,才把人物一一对上,每个人完成自己心愿,呐。

  期待作者新书,续集什么的就不要写了。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二):未知真相永远出人意料,这个故事给我意外的惊喜

  原本以为是悬疑小说,便有的排斥,胆子太小也不怪我,之前看过吕旭的《控制》同样是惊悚悬疑的,但是情节环环相扣,很是吸引我,倒也读了下去,而这次的《消失的证人》也没有让我失望,幸好看了,不然是不是会遗憾自己错过了这个好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出现的人物有些小多,不过幸好作者有交代的很清楚,至少在我看来没有感觉到混乱。我觉得一个故事重要的是对于人物的刻画,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十分的丰满,每个都像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人物很多发展出去的故事线也丰富起来了,错综复杂,多而不乱,推理情节有条不絮,还有对于人物内心戏的描写,两者结合恰到好处。故事中的人,却又似乎活到了故事之外的真实世界里,可以看出作者还是很不错的。

  撇开情节、人物来说,作者的文字干练,故事中的环境的点到即可,恰到好处的描写,其实留给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不会像那种文绉绉的小说那般,一个落日一阵风吹,可以写出一长串,这个或许是吸引我读下去的一大原因。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夏安”就会想到现在身处的这个城市,正巧的是这里也有一个双子塔刚刚建成,故事中有这里的倒影,莫名的熟悉感,读起来很有真实感。

  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没有看到故事结束,都无法预测结局是什么样子很优秀的作者带来了一个很棒的故事。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三):情节精彩但不严谨

  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是恶人最后得到恶报并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个人的同态复仇。警察张林总是想调查事情的真相,最后却为了爱人王晓雨成了恐怖分子,左大立被大人物老钟杀了,张林通过车上安装炸弹杀死了大人物老钟。

  原本小渔村出来的吴全、左大立、柳权和程青是结拜兄弟,左大立、柳权和程青跟着老钟贩毒,被警察吴全知晓劝阻,几人将吴全杀死。后来又杀死了为他们提供船的王晓雨的爸爸,因贪得无厌杀死了毒贩张青桦的父亲。左大立当上了市长,柳权成了公安局长,程青是学校校长。王晓雨为复仇做了左大立情人,挑唆左大立于程青杀死了柳权,将程青是变态的事情告诉体育老师姜态,为了掩饰真相中学生程兰用音乐老师的指挥棒杀死了姜态。

  小说情节精彩,但依然有很多细节合理:1.体育老师姜态是武术冠军,中学生程兰如何凭借一根指挥棒杀死她?2.指挥棒被偷走好久音乐老师都没察觉,直到音乐会开始?3.马双双爸爸马令居然是自己玩sm作死的,居然为了讨好程青把自己亲儿子送给对方玩。4.刘腾飞失踪到底为什么?一会说他是为了丽红自愿去做杯子运毒,一会又说他是杀死姜态的嫌疑人在东躲西藏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四):转载自作者吕旭文章《四次别离》

  文章讲了作者为啥要在书里写了一个艰苦家庭的原因。

  那个家庭的故事,是小说里最动人的一个部分

  四次别离

  写在新书《消失的证人》之后。

  文 BY 吕旭

  一

  北京南站,G117次等着检票。车站空调开得很大,但是还是汗如雨下。我站在队的一侧,不断的提醒着他们注意事项

  “16是车厢号。8是车座。AB能分清吗?”

  “身份证拿出来,跟车票放一起,右手拿着。”

  “等会车票塞进去,会从那边出来,拿了票再走。票收好,出站要用。”

  “高铁上有纸巾,也有热水。”

  ……

  我爸昂首看着前面红色的LED,只言没有。

  我妈突然过来抱我,说:“走了啊。”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抱我,以前都是我撒娇抱她。我爸嫌丢人,把她拽了回去,瞪了她一眼。

  我看到我妈眼圈红了,在抹眼泪

  我笑着说:“国庆我再回去。”

  检票了,他们进了站,下电梯时候肯定朝着我张望,那时候我已经跑开了,上班要迟到了。

  我出了地铁爸妈已经到了天津,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发展,我还在一个城市里奔波,他们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我打了他们电话

  “妈不晕车吧?”

  “饭吃了吗?”

  “座位舒服吗?”

  ……

  他们很开心言语中露出满意。相比来京时候坐了11个小时的硬座,高铁显然会更舒适

  我停了一下说:“你们包里我今年新写的书里面夹着东西,你看看还在不在。”

  我听到我妈在一边唠叨:“怎么又丢三落四啊。”

  她以为是我的东西,其实那是一摞钱。

  我知道我直接给他们,他们肯定不要,所以我只能这么做。

  钱不多,够他们生活几个月的。夹在我新出版的书里,有一种不一样感觉

  爸爸今年50岁整,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他的确切生日,因为要给他们买火车票妈妈今年53岁。人生经过去了大半。

  哥哥的儿子女儿即将去县城上学,妈要去带孩子可能以后再无时间出来,所以我提出来北京一趟。爸身体不好,本不想来,但是怕妈迷路,跟着一起。我极力央求买高铁,但是他们却坚持买了硬座。我在凌晨的时候在火车站门口接了他们,没有疲倦,而是一脸笑容

  妈的手凉,爸的手热。超乎寻常的凉,超乎寻常的热。

  在地铁里,我才看到,爸剃了光头,是为了掩盖白了的头发,妈的胳膊上开始有了老年斑。

  来北京,我做好了计划。天安门、故宫、前门;颐和园、奥体公园、雍和宫;南锣、天坛,还有一场IMAX电影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实现。爸的身体难受一家三口窝在家里睡了两天,赶上下雨,看电视成了我们唯一的消遣。

  来北京五天,只带了他们去天安门一趟。

  在毛主席纪念堂门口,他们坐在花园边,我爸留着虚汗,问我。

  “下一本书写啥?”

  我说。

  “《小情书》”。

  我爸想了想,没说话。许久才说。

  “好好写。”

  然后我看到我妈一直在旁边给他捏着麻木的手和腿。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的状态只有争吵,而在那一刻,我才觉得,相濡以沫是这样的。远没有我们影视剧中写的那样矫情

  整个下午,我爸的手都插在我妈的臂弯里,就那么的任由我妈拽着。我走在前面,他们像孩子一样的对天安门周围那些骗人的小商铺充满好奇

  26岁,父母来北京看我。这次分别,虽无人生真意,却让我老了一会。

  二

  上一次面对的别离,是四年前。2011年,我刚离开校园,在郑州做一个普通的老师,终日围着学生转。

  11年中秋节前夕,哥哥的第一个孩子刚出生没多久,爸妈还算比较清闲。爸在南京的工地做小工,一天不到200块钱,妈在工地旁边的饭店里掌勺。我没去过那个地方,不知道妈形容的饭店是什么样,但是我总觉得,饭店面对的顾客是旁边工地的人,也不算好。

  半年我攒了一点的钱,要请爸妈来郑州跟我一起过节。三天的假期,我也盘算好了所有的行程

  行程仍旧没有实现,因为大雨

  我在郑州站混乱的人群中找到了他们俩。他们从地下通道走出来的时候,很疲惫。那时候的爸妈还没有老的那么快,看上去精神抖擞的。

  妈晕车,所以坐公交车宾馆的时候,在车上几乎要吐出来了。于是我跟爸商量了一下,下了车,一家三口走了11站公交,到了宾馆。

  那是爸妈第一次住宾馆。也不算高档,普通的快捷酒店,但是他们一直唠叨着我浪费钱。

  那时候还有团购,我带着他们去吃涮锅,因为熬了13个小时,所以都没有胃口

  在从饭店回宾馆的路上,大概要走9站公交的路程。我拉着妈的手,爸走在前面。我像个孩子一样的叫喳喳的跟妈说这个说那个。

  我们在畅想人生。

  那个时候应该也算是家里条件比较艰苦的时候,因为我的毕业,我跟妈说,以后就会慢慢好的。

  我妈在跟我计算着我们每年能挣多少钱。她的工资2500,爸的工资日结,但是并不是每天都能有活干。其实满打满算,一年下来他们两个人挣不到3万块钱。可是他们依然对此充满希望。

  我说,以后你们的债交给我吧。我帮你们还。

  实际上,那时候我的工资,也不过是3000多一点。

  我说这话很简单,妈手已经龟裂了。摸上去,扎扎的很疼。

  修了一下午,总算是有了精神。我带他们去吃了郑州烩面。

  大海碗,放上辣椒和醋。于是这就成了他们接下来五年一直念叨的美食

  第二天下着大雨,爸妈坚持不住宾馆,要跟我回家住。

  那时我与别人合租,不足10平米的房子。我们顶着大雨回到了家,一家三口在床上窝着。我跟妈闲聊,看雨,爸抱着我的笔记本春晚小品

  第二天雨停,我说出去逛街,给他们买东西。

  但是去了很多的店,都是摇头就走了出来。他们嫌贵。

  最后,爸在一个批发市场买了一双皮鞋,妈在地摊买了一双运动鞋。爸的鞋80,妈的鞋25。

  那一刻,我其实心里是难受的,可是他们的决绝我也无力。

  晚上,他们要回南京了。

  我们排着长队进了郑州站,正好检票。爸妈进了站,我在栏杆外面等。

  爸没回头就往里面走,妈却回头看我。我伸手,要抱她,她却被人流挤走了。

  后来,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的鞋穿了三天就坏了。我问你的鞋呢?

  妈含糊不说。

  我也懂。

  也是在那一天,我发誓,我一定要活的好一点。

  所以后来,我来到了北京,站稳了脚根。

  三

  2007年,又是一个四年前。妈骑着借来的三轮车把我跟爸送到了国道旁边,跟我说了一声:“到大学好好好学习。”

  我跟爸等车,妈回家了。家里老宅在盖新房,她需要回去看着。

  我考上大学,亲朋好友给的钱,几乎全留给了家里,哥那年25岁,嫂子怀孕了,再不结婚脊梁骨就要被戳穿了。

  我跟爸买的是最便宜火车,从徐州到郑州。我半价14.5,他全家29。

  在这之前,我跟爸关系紧张。他从我初中开始就颓废工厂倒闭之后,他像个老头一样的蹲在墙角,吃喝赌玩。我鄙视他,所以我跟他一点热度都没有。

  辗转到了徐州站,火车深夜11点开,那时候我已经困乏的不得了。到了车上之后,就睡着了。

  那是现在已经消失了的绿皮车,开着小风扇。车厢里连过道上都睡着人,四处都是汗臭味

  座位很硬,几乎就是软皮子包着木板,所以我睡得特别难受。在意识朦胧中,感觉有人把我的头掰了过去,枕在他的腿上。后来醒来之后发现,那个姿势,他肯定特别难受,但是他一动没动。

  到了郑州是凌晨4点。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提前买票的意识,临时买的火车只有到了早晨8点才有。、

  那时候郑州火车站门口还是一片空旷的地方,到处都是小贩在拉着你住宾馆的,一旦看出你有意思,就会死拖着不放。爸看我确实累,就说找个宾馆住吧。

  我们去了对面的一个巷子里,上了4楼。给了100块钱。进了屋之后,发现,那是一间放进了10张上下铺的屋子。我实在难受,就睡下了,但是爸却左右在看着。

  我差不多睡着的时候,他推推我说:“咱们不住了吧。”

  他说:“我怕有人进来偷东西。”

  我清醒之后才发现,这里的不安全。我们带着行李下了楼,钱也没要的就走了。

  下楼的时候,我看到,前台的那个男人,光着膀子,刺着慢慢的刺青。

  我们最终买了一份报纸铺在地上,我躺在上面,爸看着我坚持到了早晨。

  火车到了许昌的时候,我的心里凉了半截。爸不说话,但是他应该也跟我一样。

  那时候的许昌,可能还不如我老家的那个贫困的小县城。

  到了学校,我所在的院系是老校区,那更是火上浇油的情境。

  我去办理入学手续的时候,爸问:“你要是后悔,还来得及。”

  我想了想说,我自己选了这里的,就在这儿吧。我办手续的时候扭头看了一下他,我看到爸蹲在路边,漫无目标的看着四周。

  可能,这个学校,他比我更失落。

  家离得太远,我没有从家里带铺盖,都得去买。爸掏完了身上的钱在学校后勤那里买了一整台被褥。他给我铺好。那个宿舍看上去像是个危房,8个人上下铺,比我高中的宿舍还要差很远。爸全程一句话也没有。

  我们在路边随便吃了一碗面,爸吃得很香。我却没胃口。

  我们从学校走到火车站,车票早没有了。许昌到徐州的火车票,一天只有已办,只有13张票。

  我问爸怎么办,爸说,我去坐汽车。

  火车站旁边有写着去商丘的骑车。爸说,商丘离徐州近,到那里转车。

  爸跟我说,给我点钱吧。我把卡里的一半300块钱取给了他,问:够吗?

  爸说,够了。

  然后他就上了那趟开往商丘的车,连一声:“好好学习”都没说。

  一个月后,国庆节假期我回家,我才知道,那趟车半道把他扔在了高速路上,他是一路步行,一路拦顺风才到的家。

  四

  再往前四年,是2003年。那一年我考上了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那时候还需要择校费,我的成绩没到公费标准。

  我原本打算去旁边的一个镇中学上学的,那里看上去也很好。可是爸妈不同意,让我等。

  8月份,学校已经军训了,我却在家里呆着。整日坐在床上,看着我家14寸的熊猫黑白电视机,无所事事。

  9月份,学校正式开学了,我却在家里呆着,无所事事。

  同村的学生都已经去上课了,我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我怕见到村里的长辈,问我考上了哪里,我却无话可答。

  明明是考上了最好的学校,却说不出口。

  那段时间爸妈不知道去哪里了,有时候一天不在家。

  终于等到了他们跟我说,去报道。

  我带着空的书包,里面只有笔和纸来到了县城。在市中心等了5个多小时,从早晨9点到下午。爸妈等来了一个人,掏了一个信封给我,说:“好好学习”。

  他跟我爸寒暄,问我:“这是不是那个会写小说的那个?”

  我爸说是,但是他紧接着说:“乱七八糟的,不正紧学习。”

  我在学校报到,是妈陪着我去的。我问爸去哪了,她不说。

  我后来猜测,给我钱的那个人看上去,并不是善茬,我爸到底会跟他做什么去呢?

  交了钱,领了书,老师带着我去教室,安排好的宿舍妈帮我去整理。

  等到下了课,我回到了宿舍,看到了整齐的铺盖,妈已经走了,我跟她道别都没有。

  床头的箱子里,有四颗葡萄,很大粒,那是妈留下的。

  我记得交完钱之后,妈的钱包里已经没钱了。那应该是她留下的仅存的钱买的。

  那四颗葡萄,我留了一个星期。已经开始烂掉了的时候,我才用水洗了洗,吃掉。

  再见面,已经是2周之后的放假。妈却没跟我提过任何一句关于学费,关于葡萄的事情。

  上了高中,我扔掉了我之前写过的所有神神鬼鬼的小说。我开始写父母、写孩子、写生活。那时候笔下的生命,其实就是给了我生命的人。

  在新书《消失的证人》中,我深爱着刘朝阳、刘腾飞、刘东方和李淑萍一家。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五):谁错谁对,利益纠葛

  《消失的证人》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很纯粹的推荐破案小说,很兴致冲冲的申请了阅读,读后才发现,这跟我以往看的那些,推理破案,再推理再破案那些是完全不同的。

  一开始出现的那个中学生,我以为就是本文的主角,越看越发觉不是,看得越多,感觉越复杂,这本书我花了差不多一个礼拜才看完,平常我都是一天一本这样的速度,因为文中人物关系复杂,所以我一边看一边梳理。

  套用庄秦的一段话:这是一则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小说,众多人物形成一个纷繁复杂的关系网,推理丝丝入扣,剧情节节深入。

  刚看开头,你会觉得很无聊,因为自己开始在那边猜凶手,可是,随着调查,慢慢会发觉,越来越多不可道破的秘密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你会更想搞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越看越觉得有劲。

  文中,中学生刘朝阳对着刑警张林说:如果你执着地追求一样东西,那这个东西很可能是你过去缺失的。

  张林缺失的是什么?亲情?爱情?连他自己都忘了,自己做警察的初衷。最后的最后,我想他应该是明白了自己缺失了什么,应该此生无憾了。

  最近一连看了很多的推理小说,就《消失的证人》这本,比较不像推理小说的小说。给我感觉就像是慢慢的在讲诉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太多人失去了性命,有很多权力与金钱的物质东西存在。为钱开始,以命结束。

  从社会底层,到政治高层。作者的写作手法,真的很厉害,感觉每个人物都写的活灵活现。

  上一辈的利益纠葛,下一辈的报复,作者真的很会写,不到最后,真的永远也猜不出那个结局,猜不出那些错综复杂关系。看一边很难看出感觉,建议可以多看几遍。

  一个可以说皆大欢喜,又可以说是BE结尾的小说,这个关键看个人怎么理解了。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六):真相归于人心

  最近犹爱悬疑小说,在看过几本日本的悬疑小说之后,带着特别的期待去读了下这本比较新的中国悬疑小说。在我看过的几本日本小说里,总觉得他们的犯罪动机并不与我们正常人一样,而读到这本悬疑小说的时候,却觉得这本书也比较不一样,普通的杀人案件并不稀奇,却意外掺入天气的效果,以及官场的种种恶果,着重描写这些书里的人物的猜疑和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不是想要炫技地设计一个连环案或者巧妙的案件,让读者惊叹,而是以一种富于人文关怀的态度,让读者与故事中的人物发生共鸣。

  故事的一开始的导向并不是让我很清楚,很好,它用了声东击西的法子已经成功骗过了我,一开始,看着所有人都有作案的动机,根本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看着即使是警察也有他黑暗的一面,可是越往后看,越清楚这个故事的走向,但是随着前边疑惑的积累,结局乍然而至,虽然心里看到了结局而豁然开朗,可是,却总觉得有一种绷不住的感觉,匆匆结尾的感觉,也许是因为看得比较酣畅淋漓,所以觉得结尾太过匆匆,仿佛要收不住一般。但是结尾的人物的无力感,令人感动。

  作者擅长对人物的刻画和描绘,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在我的脑子里显得很立体,究竟谁是凶手,证人为何消失,新任局长的权利欲望,张林的对破案的渴望,却又不得重用的悲伤,小孩子的虐待悲剧,每个人的长处和缺点都无疑地剖析在一起,让自己觉得他们的缺点都能带着他们去一个无法回到正途的道路,仅仅单独地把他们立于读者的脑海中并不高明,但是每个人物关系组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人觉得他们的羁绊仿佛又会生成另一种杀人的动机,就只这样,让人吸引着。

  夏安这座城市,随着台风的来临,席卷着一具尸体的到来,令人感到无休止的压抑感,而最后,也令人动容地怀疑,究竟是法律,还是人情的力量足够强大。作者避开了烧脑的智力设计,而是一针见血地把人情世故呈现在眼前,仿佛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虽然它不是高智商犯罪,但是它却把一个普通的案件放进一个极为残酷的世界里,让人忍不住去想,自己的世界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人心是真的这么难以捉摸吗?

  这个小说出乎我的期待,也推荐了很多人,也让我特别想看看吕旭的电影作品《控制》。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七):引导的罪恶与被引导的惩罚

  《消失的证人》我读了两遍,结局出乎意料,这也与我以往读的中文式推理小说有很大的差别。全书的疑点串起来就像是一个圆环,故事起、故事落都在书中第一章的尸体,以此连接。

  然而,我觉得有趣的一点就是,全书中看似每个人都知道内幕,无论是体育老师的死因,校长的变态嗜好,市长的过往,毒枭等等,他们似乎能掌控着全局,但却有一个例外,唯独主角不知道。也因此,所以我们很容易将自己带入主角中,因为我们读者也不知道。

  一本好书离不开人物的刻画以及内容的描写。主角,一个想当英雄的男人,内心的正义感使他不能忽视案件背后的故事,但也是因为他一心想当英雄,却被小说中的大boss引导着怎么去破案,这对一个内心充满正义感的英雄是多大的耻辱。当然,之所以称他为英雄,当然是他有当英雄的资本,就是逆转全局的能力,是不是英雄都是如此? 还有,为什么这本书为什么会和以往的中国式推理小说不一样?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人性的描写会多一下,阴暗、残忍、狡猾,即使如此,也有温柔的一面,这也是然我产生“这世界也并不是让人这么绝望”的想法。

  回归标题,为什么我要用“引导的罪恶与被引导的惩罚”呢?是因为一本好的书是可以向人传递一种能量的,无论是正或负,引导者最后落网,是因为被引导者对他的惩罚。在前头我说了,本书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圆环,每个扑朔迷离的案件就是一个个点,连接成一个环,英雄始终是英雄,案件始终是要破的。

  也许结局惨烈了一些,但尾声就像是一幕乡村暮景,炊烟袅袅,简简单单,那就是复杂性最后的避难所。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八):真相背后隐藏的故事

  吕旭这本《消失的证人》是不同以往的悬疑推理小说。杀人,解脱,利益,情感纠葛穿梭其中。友情与爱情,亲情,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不到结尾,无法得知其中的真相。作者会带领读者走上一个个谜团,到最后再慢慢打开其中交叉的结。

  过分早熟的中学男子目睹死尸,事发之后,死亡事件逐渐迎来。而中学男子的亲哥被怀疑,警官张林认为这位目击者的哥哥是关键,可他却莫名其妙的消失于城市中。一件事与另一件环环相扣。这不得不让张林头疼,陷入这复杂的杀人迷局中。

  当破案的关键人物逐渐消失,真相是否会石沉大海呢?自然不是,无论一个凶手的杀人手法有多么的高明也会露出破绽,真相早晚大白。杀人事件接连不断,而牵扯的人都是高层人物,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联系?

  张林自幼在孤儿院长大,而长大后当警察有一个原因是找到自己双亲,而另一个自己的同伴小关则是为了不受欺负。张林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但是人总存有私心的,一直想要找出真相的他真是为了找出凶手吗?可见这一切在最后都得到了解释,他深爱着一位女子,而这个女子抛弃了他,他依旧相信事出有因,而最后他为了帮助昔日情人,违背了内心的正义。

  他的朋友小关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但他知道兵不敌将,以张林与他的力量就算找到了真相,除了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一切都是白搭。但张林坚持要找出杀人事件的真相,这无疑在与权力作对。

  手握大权的局长,处事断然,无疑在众人眼里是一位好警官。可人不可貌相,脸皮之下的另一张面皮又是如何,都会被张狂的心暴露出来。背后的真相,则令人匪夷所思。

  高层人员的死亡,学生的自杀,这其中隐藏的关系都逐渐展开。张林旧日情人的如意算盘,大毒枭与高层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破裂,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一场纷争中,有的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有的牺牲了自己的感情,一场父辈的利益纷争,引发了一系列的伤痛。

  张林带着种种迷惑,去查证,收集资料,而这一切好像又没有任何意义。他沉浸于这样的过程中,当真相揭开,与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又是如何的情绪?在多人的帮助之下,逐渐掌握了更多揭开谜团的事实,而他却做出了意外的选择。

  费尽心思想揭开谜团,却做出另一番的选择,感情与正义在内心挣扎。似乎凶手是谁已不重要,这背后的关系与故事才是真正的意义。情感与利益,都是人难以分离的一部分,都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但感情有时又大于自身的利益。

  情感与利益之间的纠葛,权力,正义又该如何抉择。当揭开真相却发现与自己预测的截然不同又该如何处理?看似疏而不漏,但真相始终会被揭开。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九):一场情与利的较量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当头,人心莫测,谁才是你真正值得信赖的人呢?家人,朋友或同利者。比人心更难捉摸的是人情,友情、亲情、爱情,当一场关乎利益与人情的较量,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呢?吕旭携他的新作《消失的证人》,编织了一场普天盖地的利与权的大网,拷问着人性最深处的情与利,让读者坐看情与利下的人生百态。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巨大的利与权面前,人们可以迅速的抱团结伴,也可以顷刻间分崩离析。尔虞我诈,都离不开一个利字。在攫取利权的路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也注定权利之争是一场死亡之争。

  故事也就从一具男尸铺展开来,目击者是过分早熟稳重的中学生,目击者随后去向不明的哥哥,瞬间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本来看似一场平淡的杀人案件,却因为新闻报道变动扑朔迷离。死神的幽灵一直晃荡在这座小城中,紧接着警察局局长在空荡荡的教堂离奇死去,接替的新局长难脱干系。更离奇的是本市商界大亨在自己的办公室半夜悬挂吊死,留下孤独犹豫的上中学的儿子。中学校长遮遮掩掩似乎暗藏不可告人的秘密,女儿是不是发现了他秘密,父女关系紧张到极点。这些混杂在一起的命案,看似无联系,却又存在藕断丝连的秘密,如此重大的案件却被一拖再拖,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干着急。

  不管是哪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凶手的理由,但也有无法完全证明的证据。警员张林急于解开这层层谜底,却碍于上司的忽视,这样更加重了他对新任局长的怀疑。当警察内都可能暗流涌动,那谁会揭开这最后的谜底呢?往往最不可能的凶手就是幕后的凶手,最不可能的行凶理由却昭然若示。旧日恋人,弑父之仇,孩童最纯粹的友情,在这些的混杂下,是否暗藏惊天的阴谋。

  层层推进的故事,却无法推知最终的阴谋者。看似嫌疑最大的凶手,却无直接证据。环环相扣的证据,递推出后面的更大的阴谋。慢慢拂去这层层跌宕在一起的阴谋圈 ,赫然呈现在最后的却是对情与利的较量。为了利己的诱人面包,可以是抛却兄弟情;为了纯粹的友情,可以挺而走向;为了弑父之仇的亲情,可以出卖肉体和色相;为了无疾而终的感情,可以东躲西藏;为了恋恋不忘的爱情,可以执迷不悔和同归于尽。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让人愕然的结局,也让一切作孽者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一切新生的力量走向了新的道路。轮回的情与利的较量中,利可以一时春风得意,但最终难逃情的制裁。

  《消失的证人》读后感(十):如果这是一部电影……

  据说作者吕旭当过电影编剧,无怪乎本书读起来很有电影式的叙事感和画面感。如果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的话,质感大概与近期很火的《烈日灼心》《心迷宫》相近,都是发生在二三线城镇的犯罪故事,色调都是灰蒙蒙的,就像剧中的人心一般。

  抱歉的是,本书优点到此为止就说完了,下面开始详述缺点,包含深度剧透未读慎入。

  作者很明显想讲一个错综复杂的关于人性的故事,所以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每个人似乎都有一堆背后的隐情,然而由于作者掌控力不足,同时进展的支线却太多,每个章节都对各条支线情节蜻蜓点水般交代一下,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切换到下一条支线去了。假如还是比作电影的话,就是剪辑过于细碎和凌乱。表面上看似布局庞大,信息量非常高,但由于内容过于碎片化,同时欠缺深入挖掘,读者很难完全吸收和认同。

  除此以外,作者掌控力不足还表现在故事线拉得太长以后导致前后文很多不一致,甚至出现很多低级错误。比如一开篇就出现的台风,居然过了整整一个月以后才登陆,而号称史上最强的台风,登陆后下了一场不疼不痒的雨以后就没了,与剧情几乎没什么关联,不晓得铺垫了半天是为什么?又比如男主张林的竹马小关,好歹也算前半本书的重要配角,都当上刑警队长了居然连个全名都没有,而张林的助理未卜先知的喊了一句“张队”,而到下一章张林才被委任为刑警队长。个人猜测大概是作者几易其稿,很多设定和情节都改动了,这些细节却忘了调整过来。

  如果说这些问题还无伤大雅,就算扣掉一星还够得上四星水平的话。那我们接着看看一下书中发生的案件。纯以数量论,还真不少,7件案子,6死1失踪1残1疯,看起来是不是很劲爆的样子?日系推理的连环杀人事件也很少有一本书发生这么多案件吧?那我们来逐一具体分析。

  一、姜态被杀

  这是贯穿小说始终同时作者花费最多笔墨铺陈的案件,但也是槽点和bug最多的案件。

  槽点1:根据伤口形状和深度,JC最初判断说凶器可能是笔,后来说是钢筋,最后真相说是指挥棒。姑且不论一个女中学生用一根正常来说是木质的指挥棒怎么捅得死一个习武的成年男子,作者你是欺负我们读者没见过以上三样东西不知道他们的粗细差别吗?要是请法医秦明来做尸检,大概就没后面什么事了。

  槽点2:死者死前买了榴莲味巧克力,男主不假思索就做出他买巧克力是去见女人的结论,后来还不厌其烦地再重申了一遍这个结论,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这误导未免做得太低级,最后果不其然,见的不是女人而是小孩。如果你外出约会还胆敢买榴莲味巧克力送给女人,我猜你一定是单身狗,而且注孤生。

  槽点3:死者衣服上没有伤口这个疑点做过很多猜测,最后随便糊弄了一个极其勉强和生硬的理由,再用人都死了无法再查证了搪塞过去。既然如此你还不如干脆说死者突然想QJ女孩,既能解释脱衣服还能强化杀人动机,一举两得,反正人都死了无法再查证了嘛。

  槽点4:死者全裸并大字型这个略带猎奇成分的梗,最后同样以极其暧昧含糊的方式,暗示是发现者刘朝阳为了掩护凶手干的。首先刘朝阳虽然是个内向孤僻的天才,但前文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强迫症的征兆,反而作者一直在突出吴河的强迫症,再一次用低级伎俩转移视线,因而最后突然冒出这个结论十分突兀而生硬;其次开篇明确写到刘朝阳发现死者时就已经是“一整具光裸着的男人尸体”了,作者自己打脸下手也够狠的唷!

  槽点5:刘朝阳最后承认凶器指挥棒是他拿走并擦去血迹,可是直到案发后一个月的音乐会上,吴老师才发现指挥棒不见了,并且很快又还了回来。这位音乐老师在演出前整整一个月居然都没发现指挥棒不见了,还真是尽职啊,而刘朝阳把指挥棒藏着掖着一个月却迟迟不还回去也是奇葩。善意猜测又是作者把文章做了大幅扩写却再一次遗漏了这些细节吧。

  二、刘腾飞失踪

  相比杀人案,刘腾飞失踪确实在性质上是小案,可是疑似凶器的钢筋属于他,后来干脆说他是杀人嫌疑犯,追查嫌犯下落这还能说是小案吗?即便他可能是清白的,那也是案件相关人吧,怎么说也应该找到人调查清楚才对吧。男主口口声声说一直努力在查姜态被杀案,却在没有其他线索之前对这么大一条明摆着的线索不闻不问,真不晓得他到底在查个P?刘朝阳你鄙视他是不对的,应该抽死丫的。至于刘腾飞失踪的原因也是前后不一,按说他是为了丽红自愿去做杯子运毒,也不论这个逻辑说不说得通,既然是自愿的那后来为何又玩失踪一直东躲西藏?这时候背叛又不怕对丽红不利了?

  三、马双双跳楼

  以狗血程度而论,这大概是全书最狗血的案子没有之一。富商为了勾搭市长把亲生儿子送给市长拜把兄弟当玩具,这个头条标题简直有日系社会派推理的神韵。只可惜因为案子太多,内幕太深,这条线还来不及深入描写就被作者匆匆带过,很难给读者留下多少印象。

  四、柳权被杀

  这个案子本身乏善可陈,最大笑点是案发后得到消息说神父和玛丽都出国了(当然实际上是一死一疯),然后就没下文了,居然也不联络和要求他们回国协助调查。难道现在还有治外法权,出了国就没法调查了么?一开始作者还能搪塞说市长改选在即所以要保密,可后来这事已经被公开了,还能这么轻描淡写地被无视和掩盖过去就无论如何讲不通了。作者你还以为我们生活在上个世纪吗?就当媒体可以被压制,也不考虑网络的传播,一个城市的公安局一把手被谋杀如此严重的恶性案件,省公安厅甚至国家公安部都不可能装不知道的好么?只能说这是典型的不了解实际而想当然,以为政府阴谋论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头装。

  此外按书中所说杀柳权是左大立和程青亲自下的手,然后派吴河杀神父和玛丽灭口,再让王晓雨当发现者。简直多此一举,全都让吴河下手就行了,左大立好歹也是市长,犯得着亲自动手杀人么?而且吴河既然也在场,王晓雨伪造证据嫁祸给吴河就很难行得通了。

  五、马令死亡

  三/五两个案子放在一起实在喜感满满。马令和程青,一个SM一个Gay,这两个没能凑成一对CP实在有点可惜。其实何必送儿子呢,自己亲自上估计还更合校长大人的胃口。不过就靠网络解析一番SM绳结打法然后就破案了,JC们的心也真是宽。顺带一说,姜态被杀时,马双双和张青松的行踪成谜,小说里提到“解释合情合理”,但具体是什么根本没讲,估计是作者手滑不小心删掉了。不过考虑到马家父子的血统遗传以及文中对马张两人超友谊关系的暧昧描述,醒目的读者们大概也能猜到他们干啥去了~~~

  六、被砸死的流浪汉

  存在意义成谜的一个案子,除了讽刺一下豆腐渣工程以及引出后面的贩毒集团用杯子运毒,似乎就没其他作用了。但实际上调查刘腾飞失踪自然而然就能引出多起男子失踪事件,根本不需要再增加一个流浪汉,纯属画蛇添足。

  七、程兰烧死

  一个中二少女自作多情的无聊自杀案。以上。

  7个案件,要诡计没诡计,要伏线没伏线。男主张林表面上不竭余力查出各种线索,但几乎没有一个案子是靠他破案的,全是找到一个知情人然后巴拉巴拉知情人自己主动把真相全说出来了,所谓真相无非是《今日说法》级别的狗血剧情。我只扣两星,是不是堪比双11大酬宾了?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派推理嘛,诡计肯定是不要要求太高的,重点是揭露社会阴暗面,批判丑陋人性啊!说这话的人大概都以为社会派推理比本格推理容易写吧,恰恰相反,本格推理天马行空,很多设定和情节都不具备可行性和现实性,但读者一样接受,但社会派推理大多立足于现实,虽然情节人物是虚构的,但故事内核必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所以像松本清张、森村诚一这些社会派大师的作品无一不是大量取材考据才写就的,而作者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下足功夫。比如我国市长改选的制度到底是怎样的,哪怕上网多查查新闻报道也能知道个大概。至于改选会举办地点,市政府、市政厅、市政局三种说法有出现过,我国是没有市政厅这个机构的,我猜测市政厅指的可能是市政府办公厅吧,虽然一般不会这么简称但至少还勉强靠点谱,可市政局实在错得离谱,把省公安厅叫成省公安局这些低级错误就更别提了。最后莫名其妙出现一个什么东南区域和区域长更是不知所谓。我可以了解为了避讳,把厦门改作夏安,泉州改作泉城,但是既然前面都已经出现过省了,这里为了避讳生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行政级别出来有何意义呢?于是才会出现了市里出了问题反而需要向区政府汇报这种在现实看来十分滑稽可笑的场面。诸如此类的错漏在整本书中几乎俯拾皆是。作者显然把很多事情都想当然,以为是虚构小说就可以随便编造,殊不知一个能够震撼人心的故事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当整个故事环境显得荒诞可笑,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又怎能指望这个分分钟让人出戏的故事能打动读者呢?

  因为不够真实,本书的人物塑造同样缺乏说服力。市长没有市长样,刑警没有刑警样,但好歹也算各自完成了各自的角色功能。最最失败的莫过于男主张林。在查案部分此人毫无建树前面已经说过了,在生活方面这人也堪称不折不扣的渣男一枚。暗恋王晓雨多年未果,反而受托照顾蛇精病的妹妹王潇萧,作者大概以为这琼瑶剧一般的设定十分感人吧。可实际上如何呢,根据书中描述,王潇萧自己有家,又有张林家钥匙,还经常出入他家为他做饭做家务,两人明摆着的同居亲密关系,可张林心情不好就拿王潇萧出气,还说什么我不喜欢你别来缠着我我对你姐才是真爱之类的。卧槽这根本是标准的吃着碗里惦记着锅里的直男癌啊!最后更是彻底忘记了自己JC的身份,跟王晓雨一道成了恐怖分子,简直堪称直男渣中的战斗渣!作者对这最后一幕高潮戏显然是胸有成竹,不然也不会取“完美复仇”的标题。张林所谓的完美复仇计划是怎样的呢?首先他显然早已算无遗策,预计到了王晓雨和自己被抓,也预计到两名重犯必定会和大人物老钟乘坐同一组车队前往搭乘同一班火车,更预计到自己炸飞的警车必定会准确无误的砸到老钟的专车上。即使你觉得这计划比岛田流的诡计还天马行空但最终必定能成功,因为他开着男主光环嘛。我唯一不明白的是,这个计划的意义何在?表跟我谈什么正义,既然张林已经安排刘腾飞偷到视频音频证据——这里暂且无视刘腾飞一个通缉犯怎么在警察局里来去自如的问题——已经足以指证吴河和老钟,但他为什么依然坚持采用炸车这种暴恐行径?我只能认为是为了复私仇泄私愤,要谈正义请对被牵连炸死的警车专车里的无辜者们谈去。如此三观不正,居然还能顺利出版发行,姑且再扣一星,以表我对如今审查制度的宽松自由深感欣慰。

  最后吐槽一下本书标题《消失的证人》。看了半天,有谁琢磨出了这个消失的证人究竟是谁吗?众多关系人里头唯一曾经消失了的只有刘腾飞而已,可是他不仅不是证人反而被当成了嫌犯。搞半天,所谓消失的证人根本不存在,作者写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再一次装逼不成自打脸。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我森森怀疑在尾声结束、画面渐黑以后,会再弹出一行字幕:“刘朝阳良心发现,主动前往公安机关自首,交代他故意破坏尸体、匿藏证据、阻碍办案的犯罪事实。” 按你胃,这依旧改变不了这是一部烂片的事实。

  .S.实事求是的说,这本书并不至于一无是处,书中可见作者的野心,只可惜力有不逮hold不住,各方面都存在让人无法忽视的缺陷,实在无法违心说这是一本佳作。如今早已不是十年前我们还在用“华语推理刚起步,大家要宽容不要苛求”来委曲求全的时代了。最近几年来,堪称优秀的华语推理作品从屈指可数到读不过来,虽然距离我们梦想中的黄金时代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该赞则赞应批则批,不捧杀也不吹嘘,这才是最有利于华语推理的良性发展。

  .S.2 虽然我批评的可能有些狠了,但各花入各眼,也许这本书会符合别人的口味。所以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请留言给我吧,快递到付就送给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