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10篇

  《游山西话晋商》是一本由梁小民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一):晋商兴衰史

  晋商兴衰史

  --------------------读《游山西,话晋商》 文/纪汐

  “煤老板”几乎就是山西商人的代名词。然后事实上,山西商人不仅仅只是靠煤矿业发家致富,梁启超曾赞山西商业于世界之前,晋商帮曾是十大商帮之首。为何现在我们却对晋商毫无所知呢?《游山西,话晋商》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1943年出生于山西的梁小民,于2007出版了《小民话晋商》后,因大受读者欢迎,并曾多次重印,后于2015年再版,并更名为《游山西,话晋商》。正如他老人家在后记提及的,自己作为山西人,也因为《探求晋商衰败之谜》这篇文章,被多次邀请讲解晋商,终于开启了研究晋商之路。

  《游山西,话晋商》在《小民话晋商》的“话”晋商基础上,增加了“游”山西的内容。全书采用了从古到今的叙事方法,以历史的恢宏博大之框架,清晰的再现了晋商的兴衰史。内容有史实,有传说,有评论,有分析,同时还有作者的感想。文笔诙谐有趣,生动直白,毫不枯燥无味。

  山西并不单单只有煤矿,据统计已发现矿种120种,山西本身自然资源丰富,最初也因“人无我有”拥有自然资源---盐,使山西人从此开始了经商之路。并因为盐的不可或缺性,晋商的经商之路相当轻松。而也因为经商带来的生活改善及财富的聚集,晋商突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改变为“学而优则商”。而在沉浮的五百年兴衰史里,值得借鉴的东西,值得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在此列举一二和大家分享。

  首先,他们深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当盐成为官方谋利的工具后,他们懂得改变,进行多元化经营,而不是死守既得利益。并为此产生了驼帮,船帮和票帮。当盐实行改革时,他们又能及时抓住机遇,及时利用,实现新的成功。

  其次,他们懂得“小富靠智,大富靠德”,所以几乎文中提到的所有晋商,都是大气不记小利,同时都秉承“诚信”为经商的第一准则,无论是前期的卖豆腐起家的,还是后续日升昌票号的银币与新币的兑换。而今很多创业者都想赚钱,但正如我一位好友经常说的一句话:人无信而不立。而我也是看着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发展到今天自有百来号员工的服装工厂老板。无论是对供应商或者客户,只要答应,一定做到,无论多么难的事情。而且从不拖欠工资和货款。晋商能成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关于票号的金融业,我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到了票号的兴起并运转时,票号已经实现了“汇通天下“。同时整个票号的运行也执行了相当现代的”股份制“并且采用了”银股“和”身股“的制度,确定了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权责利。而这在当时是相当的先进。

  另外,关于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是晋商的重要特色。正是因为如果优秀的培训机制才成就了晋商叱咤风云的五百年。

  等等,当然书中也通过大量的事实和历史环境分析了晋商的衰败。除了外在的原因,因循守旧和后代东家由富变奢的内因才是致命的要害。

  这本书共44个小章节,章节开头很有特色,如果本章有涉及到地名,作者会先介绍下这个地方的旅游景点,及相关的历史古迹。而在篇末有时候也会颇带幽默口气的提一些旅游建议。同时各个章节虽然有一定的连贯性,但是独立开来阅读或者跳着阅读,亦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作者并没有高度称颂晋商,他更多的是中立的态度,采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来分析晋商的兴与衰。让我们能够更客观的看待晋商。并没有因为“晋商热“,而一味附和,很是符合山西人的诚信原则。

  2015/9/7星期一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豆油或邮件联系273104504@qq.com。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二):晋商之道

  其实一直对于古代商帮没有多大的了解与认知,偶尔也只是在电视纪录片中看到与听到过徽商,但是没有想到,比徽商更具有知名度,或是更加有影响力的应属晋商。此书确实是给了我莫大的知识面了!

  晋商,山西人,对于生意之道,真的累积了他们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于一身,我想,这种文化正应当是现在所有的中国人所谓的生意之道所应该学习与传承下去的!我看这本书,更多的还是在商这方面,大概知道过商帮这个词,对于他们的生意之道,其实也是蛮陌生的,晋商这个词虽然于我而言,也是相对陌生,但是在此,确实对他们有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晋商,也是由盐起家,在自身的环境中,把握自己所有的优势,为自己创造条件,更是通过一种商业伦理道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让我更了解何谓真正的商人与君子!这种“以义制利”更能显示出山西人的淳朴以及一种职业道德,对于当今社会,频频出现的各种商业危机与商业潜规则,我们确实应该汗颜啊!

  山西人自古都有经商的传统,对于他们而言,不怕吃苦,懂得变化适应环境,是他们成功的一步,而在明清时期的晋商,更是进入他们的鼎盛时期。这也是与晋商懂得用人与规划出自己的激励机制分不开。对于这种经商用人原则:用乡不用亲,择优保荐,破格提拔的管理方式,真的可以普遍用到现代的管理理念中来!毕竟需要做大一个企业,离不开自身的管理!

  本书中对于我的另一个冲击点,是晋商时代出现的票号,我们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不得不佩服晋商人的聪明才智,虽然最后票号的灭亡,也预示着晋商的衰亡!但是晋商的历史也是中国人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

  晋商的出现、发展、辉煌、乃至最终的衰亡,对于我们现在人,特别在商业区的人们而言,真的是非常有可模仿与警示作用!晋商的出现,是因为山西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努力产品的结果,而在不断摸索中,不断的失败中,仍是坚持不懈,努力改善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晋商处于无可替代的历史阶段,这不正正是在激励我们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要懂得接受与学会改变吗!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三):道一声,晋商,晋商

  道一声,晋商,晋商

  读《游山西,话晋商》

  货通天下,汇通天下。

  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票号,日升昌。

  晋商是一段传奇。许多人对这段传奇的热衷,或许是源于一部《乔家大院》的小说或者电视剧,但实际上的晋商,却远不止于如此。

  五百年来,关于晋商的传奇,一直在有人探索,关于晋商的传说,一直在有人追寻。但关于晋商究竟是如何富有,又是如何起家的,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

  不了解晋商,不能算真正去过山西,到过山西。去山西旅游,少不了要追寻晋商的脚步,感受当年“山西土财主”叱咤风云的昔日雄风。《游山西,话晋商》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把山西的景物、遗迹和晋商的历史、演变结合起来,将学术融于市场,这样的视角,是不多见的。

  本书的作者梁小民先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更是山西人,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身份,想必这本书的成稿也是在作者心目中萦怀已久,思索成文的。就像是作者之前的著作《小民话晋商》一样,小民先生以历史的恢弘气势,从学者和游者的双重身份出发,用或正统,或民间的文字再现了晋商从起源到发展,直至衰败的整个过程。

  晋商起源甚早,但明清两代才是晋商醉辉煌的年代。晋商内部有着严格而先进的管理制度,用人与激励机制,内部约束机制,这些制度的形成和实行,哪怕是放在现在来看,依然有其可取之处。

  现代银行的模板 “日升昌”票号是一个无从回避的话题,其业务鼎盛时期涉及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甚至美国西海岸地区。但就是这样一家极度“先进”的企业,却依然无法持续下去,这里面所涉及的文化、政治、经济、人性、甚至制度层面的原因,小民先生都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一点,是其他人,活着其他书籍所不具备的。单从这一点上来讲,这本书就足以值得一读。

  历史远去,关于晋商的辉煌也已经演绎成了无数煤老板的神话,但山西人的商业意识,却有传承至今而值得反复学习玩味之处。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四):探析晋商兴衰历程

  探析晋商兴衰历程

  文/泊南

  《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龙票》、《白银谷》它们让人想起了曾经没落的晋商。谈及中国近代商帮,晋商和徽商是无法绕过的两座山峰。但是在清末民初,它们却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用诙谐的语言写就的《游山西话晋商》,以历史的恢宏气势以及学者兼游者的角度,生动再现了在中国叱咤风云五百年的晋商从起源到发展,从辉煌至衰落的历史沉浮,剖析了晋商的成功因素和失败原因。

  《五台新志》载:“有麻雀之处即有山西商人”。丝绸业,冶铁业,茶业,都有他们的身影,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脚印。明朝“开中制”,清朝的全国统一,两个不容错过的大好发展时机,他们个个不落,眼光独到。在最需要银钱流动的时候,开展了票号业务,善于抓住时机。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票号进入官汇,官商结合。而且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把条约中规定的规定的赔款本息共10亿两银子交由票号汇兑。此时,晋商已经达到发展顶峰,“汇通天下”。

  “晋商其实是最纯粹的商人。”梁小民教授在书中给了最中肯的评价。晋商以盐起家,却不单一依靠盐而成为一个纯粹的盐商,各种行业都有涉猎,并且不怕苦不怕累,诚实守信。

  然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官本位”社会,一个商人如果不是由商入世,那么也只有官商结合。因为,“在权力决定一切的官本位社会中,官商结合是必然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必然现象。”当使晋商达到发展顶峰的票号进入官汇,标志着晋商由此和政府合作,从此依赖于政府,那么,衰落也已经成为必然。

  事物的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除却外部环境的不利,导致晋商失败的还是他们自己。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它的流动性是有限的,即使是清朝鼎盛时期的票号,日升昌等著名的“十大票号”总部在平遥,曹家“太谷标 ”总部在太谷,乔家“在中堂”总部在祁县,都没有离开自己固有的发源地。他们保守而且封闭,晋商是封建制度下商人,不能适应时代剧变的发展,没有接受及时最新的社会变革的信息,使得晋商失去绝佳的有票号转银行的绝佳机会。然而,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富有使后世子孙成为纨绔子弟,奢侈成性,坐车山空,无度挥霍,甚至个别还沦为盗贼。”大厦根基已烂,如人病入膏肓,华佗再世也难以翻身。

  晋商是特定历史下特有的产物,因为生存条件的原因可以穷则思变,却因为富有而失去更高更新的追求和目标。它的兴起和衰落,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五):汇通天下

  作为一名民间经济学爱好者,知道梁小民教授的名字居然不是因为经济学,实在是有些惭愧。所以在我的第一印象中,更适合梁小民教授的头衔,是读书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梁小民教授开始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书单,每个月一期,记录自己上个月所看书籍和简短心得。

  列书单本没什么,很多人都在做。梁教授恐怖的地方在于,他的阅读量实在太大了。据我将近一年的跟踪观察,即使有事情,一个月读书也不下于20本,如果没啥事,直逼30本,里面不乏大部头的学术著作。这种读书的状态是非常令人羡慕的,这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判断力。年轻的时候有时间没判断力,可能会读大量烂书浪费时间,把它们吐出来还要花费时间,也有人就再也吐不出来了。而当你有了判断力,又没有了时间,讨生活磨掉了你所有的精力。所以可能富足的退休生活会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有人会说是不是太晚了,怎么会?读书本身就是在延长和拓展我们生命的维度。

  自从领略了梁小民教授读书的眼光,就不免想要拜读一下他自己的作品。正好,有一本新书出来了,书名俗得像旅游攻略:《游山西,话晋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山西人,梁教授是描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商业集团的最佳人选。

  学而优则商

  电视剧《乔家大院》里有这么个情节,在太原贡院前陕西总督哈芬嘲笑山西人重商轻儒,山西的民风都被山西商人给败坏了。主人公乔致庸当着这位总督和主持考试的学政慷慨陈词:“……我们大清国地大物博,南北出产不同,货不能通南北,物不能尽其用,民不能得其利,民无利则不富,民不富则国无税,国无税赠兵不强,兵不强则天下危,由此可知,这重商之风大兴,实在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一环……历朝历代,世人皆视商人行商为洪水猛兽,实在是大错特错,要解今日山西万民之困,要解困恰恰是要重新疏通商路,让万民兴业,就要兴商,就要重商。”

  这个虚构的桥段暗示了一个事实,山西人在观念上重商轻文。就像我们愿意把“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归结为这两个民族严谨的国民性,山西人重商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商业成功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

  雍正三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最下者方令读书。”由此可见,山西人堪称中国“读书无用论”的鼻祖了。当然,这里的读书特指为科举而读。正是这种重商传统也把一代代最优秀的山西人吸引到商业中来,前赴后继。明清五百年的商业辉煌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有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山西人会是特例?梁小民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历史学里有一种说法叫做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就是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的文化和经济走向。这套理论经常被用来分析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我们看看山西是怎样一个环境,首先山西土地贫瘠,不大适合农耕,因此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就不容易扎根。其次古代山西基本上属于中国的边境,带来战乱的同时也带来了边境贸易的可能。无论是以粮换盐的开中制,还是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市”,甚至到后来和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往来,都得益于山西的地理位置。对比古希腊的地理情况,我们会找到共同点。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存,人们就必须富于冒险精神和诚信品质,而最适合这种品质的商业文明也就随之诞生了。

  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评价晋商:“传统意义上的商帮有三个特征,一是来自同一地理区域,二是在某一领域形成相对垄断的势力,三是信奉同一、独特的经商信条。在明代之前,并没有典型意义上的商帮出现,而因开中制而发达的山西商人则呈现出上述三个特征:首先,他们主要来自晋北和晋南地区;其次,他们因盐引政策的特殊性而形成垄断势力;第三,晋商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种认同性,他们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山西运城人关羽为神,讲求‘义、信、利’,以仁义和诚信为经商之准则。”

  崛起于特许经营

  从管仲发明盐铁专卖以来,盐业就成了被政府垄断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成为了统治者调节国家经济的手段。有人笑言:中国历代王朝,说白了就是靠暴力垄断盐业生意的武装集团。那么晋商是如何“加盟”这份暴利买卖的呢?

  明朝初建时期,北方蒙古人始终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所以他一方面重修长城,一方面在边关囤积重兵。于是问题来了,粮食从哪来。当时常年驻扎80万雄兵和30万匹战马。这人吃马嚼的能把中央财政活活吃垮。朱元璋推行过屯田制,然而这一带自然条件实在恶劣,没成功。后来又让各地政府拨粮饷,然而路途遥远,运费都已经超过粮食价格了,这让百姓苦不堪言,常有为此倾家荡产者。这么搞下去不是官逼民反吗?所以这条路也走不通。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省行省参政杨宪向朝廷上书,建议实行“开中制”。所谓开中制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让商人运送粮食和军需物资到北方边疆,以所运之粮食换取“盐引”,然后凭借“盐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销售。

  盐业是政府财政的命脉,因此历朝历代对贩私盐的禁绝力度完全可以和现在禁毒相比,那是杀头的买卖。如今政府让渡一块利润出来,谁占领谁就可获暴利。这时候,山西人的经商传统和临近北疆的地理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山西不产粮,但山西近邻的河南、山东却是产粮大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山西商人就开始从事把粮食从内地贩运到边疆的贸易活动,可说是轻车熟路。更重要的是,以运城为中心的河东盐场自古是产盐重地。这简直就是左右逢源,纵横天下的晋商从此应运而生。

  晋商深知,他们的财富,是公私合营的产物,要想垄断这条财路,就必须能够影响政策,这就需要朝堂之上有自己的代理人。这实际上是中国所有商帮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明代山西蒲州的张王两家,就是官商一体的典型。张王两家的势力在嘉靖年间发展到了顶峰,那种辉煌,我觉得连《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都难以比拟。嘉靖二十年,王崇古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右副督御史、兵部右侍郎、宣大总督。到了嘉靖三十二年,张四维中进士,他更了不得,在著名的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去世后出任内阁首辅。这还不算,张王两家以及其它山西巨贾都和四大家族一样是姻亲关系,张四维的母亲正是王崇古的二姐,因此他俩是舅甥关系。有这样的背景,张王两家在商场上无往而不利。不仅能守成还能开源,与蒙古开通“马市”就是张王两人一手推动的,而这笔买卖自然也纳入晋商怀中。晋商独享盐业之利长达120年之久,经济实力舍我其谁。

  然而成也官商败也官商,当政策发生了改变,曾经的利益就很容易丧失。到了明朝中叶,盐业政策由开中制转向了折色制。按照新的制度,商人不用再到北部边疆纳粮以换取盐引,而是可以直接到内地盐运司纳粮换取盐引。这样,晋商的地理优势就没有了。而围绕着两淮盐场崛起了另一个传奇商业集团——徽商,而两淮的核心城市扬州也取代太原和大同,成为中国新的盐商中心。大批晋商不得不举家南迁,落户扬州。而留下的晋商也纷纷转向多种经营,至此,围绕盐业而崛起的晋商,结束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巅峰。

  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

  1914年10月,天津《大公报》刊出了一条轰动中国商界的大新闻,“天下票号之首”日升昌宣布破产。这是则令人伤感的旧闻,山西票号被称作是“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而开先河者正是日升昌。

  提到日升昌,就不能不说雷履泰。日升昌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铺,东家姓李,而雷履泰正是大掌柜,也就是CEO。西裕成颜料铺的生意做得很大,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号。那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社会上并不太平,所以远途运送银两是十分危险的事,需要雇佣保镖。那也是镖局最后的辉煌了,等到火车进入中国之后,镖局也就没落了。

  西裕成颜料铺的东家为自己的商人朋友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把钱存在他北京的颜料铺里,然后拿上凭证回到平遥的颜料铺兑换,而西裕成则从中收取一点费用。这不就是异地存取吗?大掌柜雷履泰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商机,于是建议东家不必再经营颜料铺了,索性经营票号,于是在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成立了。

  山西票号之所以能够被认为是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除了出现时间早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现代银行的很多经营模式都能在票号身上找到雏形。而其中最重要的,我想就是制度建设了。首先是建立股份制企业。其一是“股俸制”,也叫以股分俸,详细来讲就是每家票号无论是独资还是合资,都要把资本划分为若干股本,以此作为分红的凭证。其二是“顶身股”,这是针对经营人员的制度。票号会根据掌柜、账房、伙计等经营人员的才能和业绩,分给他们若干股票,这些股票与其他股票并无二致,都可以参与分红。所不同的是,顶身股不可转让,这显然有助于激励职业经理人的进取心和归属感。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票号的股份制实现了两权分离,也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这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是票号的股东往往不再是一家独资,若干股东扯起皮来,很影响办事效率;其次票号业务专业性极强,很多股东都是外行,所以只能交给职业经理人来代理。据记载,“财东自将资金全权委诸经理,系负无限责任,静候经理年终报告。每到账期,由经理谒请,约日聚会,办理决算。凡扩充业务、赏罚同人、处置红利,全由财东裁定执行。”由此可见放权是如何彻底。而且东家不能给票号推荐人才,尤其是不能让“三爷”(少爷、姑爷和舅爷)进入票号,以免对掌柜形成掣肘。

  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

  山西票号的经营很符合经济学上的二八法则,也就是他们80%的收入,来自于政府这个可能只占20%的客户。这既让他们盈利模式变得轻松,却也丧失了分摊风险的能力,和政府形成了一损俱损的关系。这和当年的盐商何其相似。由于形成垄断,不再经历市场风浪,所以晋商们的思维模式也趋于保守,当西方银行进入中国之后,票号的东家们不顾众多大掌柜的联名呼吁,拒绝转型。然而当辛亥革命爆发,紫禁城的王孙贵族们如雨打风吹去,以公款业务为经营支柱的票号一下子断了财源,这时候民间的金融市场已经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就这样,彪炳千古的山西票号成了大清王朝的殉葬品。

  回望历史上晋商的起起伏伏,过去的盐业专营和后来的煤炭经济的没落都没有票号的没落那样令人遗憾。因为前两者的崛起,一次是源于特许经营,一次是源于资源垄断。只有票号,是彻底来自市场、来自民间智慧的产物。它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的创新智慧和契约精神,尤其是后者,我们总误以为是国民性格中缺失的部分,没有缺失,只是夭折了,没有长大成人。以时代的眼光看,夭折来自战争,来自王朝更替,而以市场的眼光看,夭折来自官商合流。权力带来的商业束缚和垄断经营,让企业变得保守而又脆弱,既失去了变革的勇气也失去了竞争的能力,终究失去了上岸的机会,和那个同样保守又脆弱的老大帝国一道,被三千年未有的大风浪掀入了历史的深海。

  举报

  《游山西话晋商》读后感(六):话谈五百年的晋商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在历史学家的眼中,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在吃货的眼中,山西代表着美食,刀削面,汾州的核桃,竹叶青等。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山西最为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曾经有过五百年历史的晋商。

  本书作者梁小民,将带我们走近山西,以导游身份向我们介绍当今山西,再现曾经晋商的风采,从白手起家,到辉煌鼑胜,再到富不过几代的衰落。以学者身份,解析晋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晋商,通常指山西商人,也被称为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稳居全国商帮之首,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其贩运销售活动在全国可谓是无孔不入,如北京的“都一处”“六必居”,也都是山西人开的。当然山西人在北京的商业活动,只能算是玩玩,他们不光在全国范围内经商,也有偏远的地方,更何况还有对他国的对外贸易,如此得以称雄商界500余年。

  在中国历史上,商业一直得不到重视,从商也被视最下等的。而山西因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人民生活困苦,为了摆脱现状,而走上经商的道路。如果有一丝希望,也没有人愿意离家去经商,背井离乡经商的艰苦不说,还有风险,谁也不能确保经商就一定能赚钱,一定能活着。如今我们所知的乔家,曹家等等,而失败的千千万万,却无人知晓。若没有众多人走出来,晋商又从何而来。

  经济这个话题,给人感觉蛮严肃的。但是实际上,所有知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其意义。晋商经营各种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不仅让自己富起来,也带动一定区域的经济。没有他们贩卖商品到各个地方,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就不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晋商一路走来,除了最初想要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抓住各种商机,且随时代的进步而改进,非古板愚腐,才能从小做到大,从白手做到富甲一方。晋商他们是一个整体,互相团结帮助,他们不是一毛不拨的铁鸡公,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晋商有社会感的一面,所做的慈善事业。同样商有商道,赚钱除了抢占了商机,也有赚黑心钱的,晋商之所有能辉煌五百年,除了和经商才华有关,也和他们的道德有关。

  作者梁小民是一位大众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译著)、《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黑板上的经济学》《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在历史与经济之间》《小民话晋商》《随书而飞》《走马看商帮》等。

  作者认为经济学也可以大众化,经济学知识也能够成为闲话,就是抱着这种思想,他用通俗的语言,把经济学当科普来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读懂。看似游记,却不是,没有枯燥的经济学名词,没有呆板的历史名词,却是综合了这些所有,揭开晋商神秘的面纱,还晋商原相。

  兴,有之道理,衰,也有之道理,历史的事情,总有值得我们思考和深思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