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吉米·科瑞根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吉米·科瑞根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8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吉米·科瑞根经典读后感10篇

  《吉米·科瑞根》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韦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3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一):三个詹姆斯的半部家族

  他叫詹姆斯,他爸叫詹姆斯,他爸的爸爸还叫詹姆斯,所以是三个詹姆斯。他没有爸爸,他爸爸没有儿子,他爸的爸爸没有妈妈,所以只有半部家族史。

  本文涉及严重剧透,阅读风险分享谨慎

一部关于科瑞根家族三代人的悲情时代剧。创作者克里斯·韦尔

  三十年和三小时 1999年的一天,一名3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走向芝加哥的一家餐厅,他长得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有些另类——他的头部很长,就像是一只立起来的冬瓜,像极了上世纪中期风靡了华人世界漫画作品《老夫子》中的第二男主角大番薯,而他的五官则几乎聚集在面部的中下方,这使得他的额头看起来很大——他就是如今在美国漫画界赫赫有名的漫画家克里斯·韦尔,只不过在当年,他还远没有如今的名声,充其量只能算是崭露头角,毕竟他的成名作《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聪明小子》要在2年后才能正式结集出版。

  他的步履并不算快,尽管竭力掩饰,但依然看得出他有些局促和焦躁,甚至有些害怕。而随着离那家餐厅越来越近,他那份复杂感情就越来越强烈起来,源于内心深处巨大情感漩涡仿佛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在某一个时间点的爆发。而使他如此备受煎熬的,则是他的父亲,准确的说,是他30年未见面的父亲。就在两年之前,几乎缺席了韦尔30年人生的亲生父亲给他打来了电话,希望可以和他相认,这让从未与父亲见过面的韦尔有些进退维谷。而两年后的今天,则是父子俩人的头一次相见,他们就约在芝加哥城中的一家餐厅内。

  那家餐厅现在就在街道对面了,克里斯·韦尔站在路口时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作为一名漫画家,他用自己的笔塑造了跟自己颇为类似角色——吉米·科瑞根,这个同样长着冬瓜脑袋孤僻男子同样从来没和自己的父亲见过面——而他塑造角色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自己那从未露面的父亲,只不过很多细节需要韦尔自己去想象。而如今他的想象正近在咫尺,在他在路口站定的刹那,他瞥见了街道对面的父亲,虽然从未谋面,但他似乎可以一眼就认出来,那是个身材矮小老人,但同样有颗“出众”的大脑袋。

克里斯·韦尔笔下的吉米·科瑞根

  克里斯·韦尔一生都在害怕的时刻就这么来了,他关于父亲的种种想象也在刹那之间烟消云散。父亲和他的妻子都很亲切,这让韦尔感到轻松不少,内心深处那些关于“逃跑”的想法也都倏忽消散,仿佛从来就没有过。后来韦尔在一篇文章追忆那个夜晚,他这样写道“这个夜晚的极致美好渐渐渗透已无话可聊的两个人。我们不再是父子,只是一对满腹遗憾兄弟。三个钟头过去,我们互道珍重,多少友善地相约下回再见,重回各自的生活”。

  三十年的想象、痛恨、猜疑、怨念和恐惧,就这样融化进了这三个小时的父子会面中,当餐厅打烊时,两个男子在街道边互拍肩膀互道晚安,把所有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

漫画中的吉·科瑞根与父亲的相见

  谁是吉米·科瑞根

  巧合的是,克里斯·韦尔笔下的吉米·科瑞根也有一段类似的经历——36岁的詹姆斯·科瑞根(昵称吉米)生性孤僻、怯懦且尤为不擅与人交际,但却突然接到了30多年未曾见面的父亲的来信邀请他前往密歇根共度感恩节。和韦尔一样,吉米对这趟旅途怀揣着极为复杂的感情,向往同时不乏恐惧,抵触的同时又掺杂着血缘关系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最终他还是选择踏上了这趟充满未知的情感修复之旅,这就是《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这本书的主要故事脉络

漫画中的吉米·科瑞根对父亲的种种想象

  由于父亲的离开,克里斯·韦尔几乎是由他的母亲独自带大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出众的艺术天赋,他的母亲也顺应他的爱好让他接受了一些早期艺术教育,在德克萨斯大学艺术系就读期间,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漫画创作,并开始在校报和当地报刊发表。他正式的创作始于1993年,他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地下漫画刊物《顶点新奇图书馆(The ACME Novelty Library)》,而他在这本杂志上连载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吉米·科瑞根》,但此时的吉米·科瑞根还不是那个充满悲剧色彩的36岁孤僻中年男子,而是一个颇有些聪明才智天才少年,但是随着韦尔创作的深入,这个角色慢慢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成为了日后为人所知的那个悲伤、孤僻的中年人

  《吉米·科瑞根》可以视为克里斯·韦尔的成名作,从1995年开始在芝加哥《新城周刊(Newcity)》和韦尔自己的《顶点新奇图书馆》同期连载,一直连载到2000年完结,之后由万神殿图书(Pantheon Books)正式结集出版,并在出版之后获得了评论界如潮的好评,《纽约客》盛赞它为“此种媒介的首部正式巨著”,英国《卫报》则首次将它的“第一本书奖”颁发给了一部漫画作品。而在此后的三年中,《吉米·科瑞根》前后拿下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哈维奖(最佳已出版图像小说奖、卓越表现特别奖)、艾斯纳奖(最佳再版图像小说奖、最佳出版设计奖)、安古兰奖(最佳漫画奖和漫画评论家奖),而这些奖已经几乎是一部漫画作品所能得到的所有重量大奖了,在2005年,《时代周刊》从1923年到2005年所出版的所有漫画作品中,评选出了10本有史以来最佳图像小说,《吉米·科瑞根》再次入选,与《守望者》等漫画巨作同列。

《吉米科瑞根》最初在《顶点新奇图书馆》中连载时的封面

  《吉米·科瑞根》也让克里斯·韦尔这位天才般的创作者一跃成为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漫画家,在《吉米·科瑞根》正式出版的第二年,克里斯·韦尔在2002年受邀参加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双年展,他也成为了受邀参加此展览的首位漫画家。而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克里斯·韦尔也成为了各主要漫画奖项的常客,斩获无数奖项,而他独力运营的漫画杂志《顶点新奇图书馆》也成为他重要的作品阵地,并成为评论界所高度重视种子作品。

  时至今日,《吉米·科瑞根》都还是人们一提起克里斯·韦尔就会首先想到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部则是在2015年出版的《小楼春秋(Building Stories)》,《吉米·科瑞根》给漫画界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而持久的,无论是精致缜密、克制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清线画风,还是媲美电影蒙太奇手法运用剧情闪回,亦或是从它作品中渗透出的那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感与悲剧性,都让整个漫画界都为之惊愕——原来漫画还可以是这样的。

《小楼春秋》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整套“故事媒介”的组合

  三代人的悲情高墙

  尽管克里斯·韦尔曾公开表示,虽然这部作品源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但并不是他的自传作品,其中的角色并不是和现实中的人物一一对应的。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在缺乏父爱家庭成长起来的韦尔, 多多少少把一些悲观情绪注入到了这部作品之中,让这部作品具有极为突出的致郁特性

《吉米·科瑞根》整本书基本都发生在一抹阴郁的灰绿色之下

  吉米·科瑞根是詹姆斯·科瑞根的昵称,但这个吉米却并不是《吉米·科瑞根》中唯一的詹姆斯·科瑞根,在这本将近400多页、3000多幅图画的作品中,共有三个叫做詹姆斯·科瑞根的角色,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则分别是儿子、父亲和爷爷,他们老少三代,不仅共享了同样的姓氏,他们还拥有相同名字。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书的附录中,韦尔列出了一份“勘误表(Corrigenda)”,用以解释书中一些可能会引起误解部分,在英文中,Corrigenda的意思除了勘误表之外,还指“需要改正的错误”,而这个词与主角老少三代的姓氏Corrigan极为相似,在书中,吉米的父亲也曾对吉米说过,“你以为你是我唯一犯下的错误?”。科瑞根家族的三代人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物,他们并没有超级英雄完美体魄,也没有正面人物道德标高,相反,他们都具有某种“错误”的特质,与生活矛盾重重,游离于自怨自艾的悲伤边缘,或许这正是韦尔将他(们)命名为科瑞根的原因所在

从左至右依次为詹姆斯·科瑞根、詹姆斯·科瑞根和詹姆斯·科瑞根,哈

  除了相同的名字之外,尽管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时代中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但是在百年的家族延续之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相似的东西在绵延流淌——他们有着近乎一致面容、他们都在生活的某个时间点中摔断过腿、他们都会遭遇抛弃或者被抛弃、他们的家庭全都残缺不全——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们家庭的不完整性——作为全书的主角,吉米生活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吉米的父亲生活在一个没有儿子的家庭里、而吉米的爷爷则生活在一个没有母亲的家庭里,不难揣测,这种设定正是克里斯·韦尔个人生活环境真实映射。

  作为全书的故事主线,吉米的故事贯穿了全书的始终。无论将他置于何种评价体系之下,吉米都可以算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是一个被湮没于城市喧嚣之中的边缘人物,他孤独而畏缩,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却不懂要如何去跟别人相处,他就像是一个典型的“对生活充满恐惧”的胆小者、一个异类,是生活的“错误”。对他而言,生活就是一场“抛弃”之旅,他想要搭讪同事佩姬,却只得到她的一句“滚”;他想要找回与父亲的感情,小心翼翼地与他相处,却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意外死亡;他想象着自己和父亲养女之间的种种可能,却最终被这位“继妹”扫地出门;就连他那位控制欲极强、连一件小事都要打电话来“纠缠”他的母亲,也在故事结尾处投入了黄昏恋之中,对于他而言,生活似乎并不是一条不断向前的直线,而是一个轮回,他不断地与别人相遇然后别过,尽管他期待着有人可以喜欢他,但孤独似乎是他唯一的归宿,就像芝加哥的大雪一样,总是下个不停。

似乎永远在下雪的芝加哥和永远阴郁的吉米·科瑞根

  吉米的父亲,似乎正好站在了吉米的对立面上。与吉米的消极不同,这位父亲对生活抱有更为积极态度,他不遗余力地去修复他与吉米的这段父子关系。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三十多年前为什么会离开吉米和他的母亲,但至少三十年后的他对这段情感是寄予了厚望的,他曾不无动情地对吉米说,“知道吗,詹姆斯,我不希望你跑掉…我的意思是,你成长过程中我不常陪在你身边…但我要你了解,现在我不会再缺席了,好么?这一次不会再有问题了。我保证。”与吉米的犹豫不决相比,吉米的父亲对生活充满了坚定不移果敢

吉米的父亲竭尽全力希望可以挽救他和儿子的关系

  而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上,尤其是与女人的相处上,吉米的父亲则更是要比“大龄剩男”吉米高明得多,不难想象,吉米父亲在年轻时应该也是个沾花惹草、四处留情的主儿(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与吉米母亲的离异)。而等他再次成家之后,浪子回头的他收养了黑人女儿艾美·科瑞根,他与女儿关系异常融洽,而这些都是吉米所不曾体会到的,也是他一直所渴望得到的。或许对于吉米而言,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对于艾美而言,他无疑是一个“顶尖老爸”,而正是这种差异,无限地放大了吉米的悲剧式存在,让他感到生活的难堪无奈

吉米父亲的前后两次婚姻

  吉米的爷爷詹姆斯生活在1890年代,那时候他只有9岁,与吉米没有父亲一样,詹姆斯没有母亲,他的母亲在生他时因难产而死,他只能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那年是1893年,正是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前夕。

盛大的芝加哥世博会

  现实中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为了庆祝哥伦布发现大陆400周年而举办的,故名“世界哥伦布博览会”。世博会地点选择在远离市中心的密歇根湖畔,占地面积是当时世博会历史上最大的。设计师们在这块庞大沼泽空地上精心打造,共建造了约150幢宏伟大厦。(摘自百度百科

关于芝加哥世博会的绘画作品,应该也是上图的参考

  詹姆斯的父亲对他非常不好,或许是他把妻子的死归咎于詹姆斯身上,或许是家道衰落所带来的忿恨,又或许是天生的冷漠霸道的严父思维,都导致了小小的詹姆斯始终生活于父亲所带来的恐惧之中。詹姆斯的性格和吉米很像,他们怯懦、胆小、恐惧,对周边的人和事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所以他们都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与其与同龄人玩耍,他更倾向于和他的马倾诉。而恐惧不仅仅来自于他的父亲,与同龄人的疏离最终导致了他成了被欺凌的对象学校也成了他的梦魇,他甚至因为同学威胁而害怕被活活打死,对生活的惧怕可想而知

住在逼仄公寓中的小詹姆斯

  而那场规模盛大的芝加哥世博会最终如约而至,在成为被人永久铭记的欢宴盛会时,却成为了小詹姆斯心中永远的痛处——“我根本没注意到他说了什么。我只是站在原地,看着天空,及底下的人,痴痴地等他回来。可想而知,他再也没有回来。”“被抛弃”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不断地在科瑞根家族中重演。

很多年之后,被父亲抛弃的宿命又降临在小詹姆斯的孙子吉米身上

  悲剧似乎是一种宿命,成了三个詹姆斯·科瑞根生活的不变注脚,成了一道横亘在他们生命中的一道高墙,不管以何种方式去攀爬,都无法逾越。

  画面的秘密语言

  《吉米·科瑞根》并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这源于三个原因——一是独特的叙事结构,现实、梦境、闪回、假想全部融合在一起,在初读的时候并不容易分辨出来;二是缜密的画格设置,远超常规漫画的画格数量,如果没有掌握独特的阅读技巧,很容易就会陷入阅读的八卦阵中,导致越读越乱;三是象征元素,书中反复出现桃子、马、大雪、超人等充满隐喻的象征元素,往往含有一些隐含信息。

梦境、想象穿插于现实语境之中

  这三点造成了《吉米·科瑞根》在阅读上的困难,使得不少读者在初读之时会感到无所适从,进而放弃阅读。于我本身而言,完成此书的阅读大致上经历了至少5次以上的阅读尝试,前几次都是读过几页之后不明就里就只好束之高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剧情的展开,尤其是适应了作者所设置的“阅读规则”之后,阅读体验便出现了巨大的提升,我最后一次几乎是花费了整整一个晚上毫无停顿地完成了阅读,之后便深深地陷入一种巨大的郁愤之中难以自拔,但这种悲伤并不会摧毁你,反而让你有一种再读一遍的冲动,而且往往难以抑制。

  所以,在我看来,克里斯·韦尔的这部作品是怀有巨大“恶意”的,他像一个猎人一样布下了一个充满悲伤的流沙陷阱,但他本人还是充满善意的,他在前往陷阱的路径上设置了很多的路障,告诫人们不要再继续前进,如果你知难而退,那么除了“遗憾”之外,你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而如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你历经种种障碍还不依不饶地继续前行,非要去目睹一下众多同好口耳相传的“神作”的话,那么你终将不幸落入克里斯·韦尔的流沙陷阱之中,任由巨大的悲伤和挫败感慢慢地将你淹没。

这种巨大的孤独感和悲愤感在阅读时自始至终相伴随

  在三个阅读障碍中,叙事结构是最大的障碍所在。从整体上看,《吉米·科瑞根》采用了双线式的叙事,主线是36岁的吉米·科瑞根前往密歇根州赴约30年未见亲生父亲的感恩节之约,而副线则是1890年代吉米·科瑞根的爷爷——老詹姆斯·科瑞根的悲惨童年生活,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并在书的结尾部分汇合。

  两条故事线很容易分辨,从人物的年龄上很容易就可以区别开来,但作者把大量的幻想、梦境和闪回片段杂糅到故事的叙述中,尤其是吉米的故事中,这就给阅读增加了难度。在这些画面的处理上,克里斯·韦尔运用了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往往在展现主体现实活动的同时,就同步展示他的内心活动,将他的脑中幻想诉诸纸面,与现实动作形成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而有时,现实场景和虚幻场景还会有机地融合,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图景。

  比如这一处——吉米在散步时偶遇鹿群,在担心被鹿咬伤的时候却被一辆邮政车撞倒,但在“砰”的一声之下,出现的画面却是吉米在调试自己新买的录音机,然后又是利用变声技巧给母亲打恶作剧电话,在5页的缓慢叙述的幻象之后,他才从刚才撞倒的昏厥中回过神来,画面也回到了现实中。如果你有过晕倒后被唤醒的经历,那么你一定会惊叹于克里斯·韦尔对这段情节刻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这一页的最后一格,邮政车的刹车声暗示了吉米的被撞在这一页的左上角有一个碰撞声的拟声词SMACK,之后的情节其实只是幻象直到5页之后吉米才从幻象回到了现实

  还有一段是吉米被撞后在急诊室与护士的一段互动,一边是护士帮吉米做诊治,而另一方面则是吉米脑中的性幻想,着实让人忍俊不禁,这也是全书唯一一段可以将人逗乐的情节。

现实与想象的场景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全凭读者的自行领会

  画格的设置也会给读者带来不少的困扰,因为克里斯·韦尔的画格设置极为碎片化,如果没有搞清楚他的“画格规则”,阅读起来就非常容易混乱。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其实不难发现,克里斯·韦尔的画格虽然细碎,但整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基本上还是遵循欧美漫画的阅读规律,但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找等高”的步骤——即不管有多少画格,都是按照最高那格的高度成为一行,先按照这个规律划分出页面上的“行数”,然后再按照常规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阅读即可,《吉米·科瑞根》全书基本可以按照这个规则进行阅读,绝大多数的页面可以被分为两个“大行”,如果作者标记有阅读箭头的话,则按照箭头所标识的顺序进行阅读。

《吉米·科瑞根》中最常规的分割方式一个“大行”中有会包含很多的子行和子列画面分割也不尽是横向分割

  毫无疑问,这种画格设置是最适合克里斯·韦尔独特的精细画风的,他毫发入微的细节刻画在整齐划一的画格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

他对芝加哥城市的刻画被评选为当代绘画中描绘城市建筑的名作之一

  但里斯·韦尔对画格的处理绝不仅仅是为了“炫技”。在我看来,克里斯·韦尔更多地是通过画格的行进去控制故事的节奏,进而控制读者的阅读节奏。“时间流速”是他通过画格所表现出来的另一重要因素,有的时候他可以通过几个格子去体现几十年的变化,比如在吉米跟随艾美回家去见爷爷的时候,克里斯·韦尔用了闪回的手法展现了爷爷的岁月痕迹,刚还是那个在门前给自己的爷爷开门的他,如今自己也当了爷爷,成了垂垂老矣的耄耋老人,而两个相似画格的使用则强化了这种时间沧桑感。

尤其是第二幅图下方中间的那格和第三幅图上方中间那副图的对应,非常精彩

  但更多的时候,克里斯·韦尔是通过将一个动作分解成很多差异细微的动作去刻意拉长时间的流动,比如吉米通过诊室的门去与父亲对话的这页,父亲的简单动作被分解成了8小4大12个画格,仿佛每一秒钟都被无限拉长,父亲的无所适从与吉米的焦躁不安便跃然纸上。

动作的细致分解导致了阅读速度的放慢,放大了其中的焦虑感

  象征元素在《吉米·科瑞根》中的使用也是俯拾皆是。比如马,在爷爷詹姆斯故事中曾频频出现了很多次马,一是他家的母马米妮,她是詹姆斯唯一的朋友和倾诉对象,她所象征的是詹姆斯内心深处对友谊以及倾诉的渴望,因为这两者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另一匹马则是詹姆斯去同学家中制作的玩具马,那是在詹姆斯故事线中唯一的温馨片段,詹姆斯在同学家里体验到了从未感受过的家庭温馨,因此这个玩具马事实上是他对家庭的美好愿望,然而因为父亲的原因,这批玩具马在最后的烧制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成了一坨废铁(就如同他自己一样),但詹姆斯依然十分珍重地保留着它,这也是他对家庭的最后期望。马的意向同样出现在了吉米的故事中,就在吉米与父亲见面后的梦境之中,他当时的内心是极为恐惧的,梦中的父亲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吉米去射杀自己的宠物马,事实上,那匹小得像猫一样的宠物马正是吉米本身的反映——弱小、脆弱、任人摆布——这与那个怯懦的吉米何其相似。

爷爷詹姆斯故事中的残缺不全的玩具马吉米故事中的幻象中的宠物马

  而在《吉米·科瑞根》中,最为重要的象征意象来自于“超人”。如果是超人是“救弱扶贫”的救星象征,那么,吉米无疑就是“弱”的典型象征,他正是那种需要被拯救的弱小者,因此“超人”在他的内心里,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亚列克斯·罗斯( Alex Ross)笔下的吉米·科瑞根与超人

  事实上,故事正是从小吉米的“超人”梦开始的,在最初的几页中,童年的吉米是“超人”的忠实粉丝,他喜欢带超人的面具,喜欢模仿超人飞翔的动作,甚至热衷于去看“超人”的现场表演,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超人”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唯一改变就是——睡了他的单身妈妈。

在故事的开头,“超人”把标志性的眼罩送给了吉米“超人”也出现在吉米遇见危难之时的幻象之中

  成年后的吉米,终于成为了一名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深深陷入巨大的挫败感之中,而他与“超人”的再一次相遇却是亲眼目睹了“超人”的自杀,他从高楼上坠落,被摔得粉身碎骨,与他一起摔碎的,恐怕还有吉米对生活最后的救赎梦想。超人再次出现的时候,是当吉米刚和父亲有些起色的时候,父亲却因车祸而被送往医院,而吉米则和自己的家人——“妹妹”艾美和爷爷詹姆斯相见,在这短暂的家人相聚场景中,吉米自己穿上了象征超人的蓝色T恤,胸前明晃晃的S格外显眼,但就算是自己化身“超人”,吉米最终也没能挽救回自己的生活——父亲因车祸而死亡,“妹妹”因父亲的死而迁怒于自己,而看到爷爷时他连下车的勇气都没有了,超人再一次失信于他。

克里斯·韦尔笔下的“超人”之死

  克里斯·韦尔的“恶意”就在于此,他几乎把吉米每一条救赎之路全都封得死死的,让这个可怜的卑微之人活生生地活成了生活的渣滓、失败者。在书的最后,吉米在感恩节的夜晚独自回到了自己工位上,芝加哥下起了鹅毛大雪,他看向窗外,看到了自己站在“超人”自杀的地方正准备一跃而下,如果不是对面工位新女同事的出现,我相信,这本书将以吉米的死亡而告终。在全书的最后一页,超人再次出现,这次他不再是那个不堪一击的凡人,尽管体态臃肿,尽管老态龙钟,但他还是抱着年幼的吉米正飞过漫天的鹅毛飞雪。

在极度的悲伤之中,吉米看到了自己站在“超人”自杀的地方在故事的最后,超人终于再次现身

  没有超人的真实世界

  但在现实生活中,下再大的雪你都见不到超人来拯救你的生活。

  1999年圣诞节,克里斯·韦尔平生第一次给父亲打去了节日问候电话,祝福父亲佳节愉快,后来父亲来电话和他约定再次见面。韦尔为此甚至加快了创作进度,希望可以在再次见面时将这本与父亲有关的书送给他,但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2000年的1月因为突发心脏病而离世。三十年前他匆匆地离开了韦尔的生活,三十年后却又毫无征兆地回到他的生活,而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又毫无征兆地离开了。

  克里斯·韦尔最终只能在这本《吉米·科瑞根》的封面上写下这样的一句话:

  “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五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的时间的总和。”

  聊作纪念,以表怀念。

  完/

  关于几点补充说明:

  1,本文中的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特别感谢热心网友@Micheletto_的天使般的帮助。

  2,但由于我没有中文引进版的电子版图片,因此文中的配图使用了网络上的原版书籍,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最早连载于《顶点新奇图书馆》中的相关连载(共8集)的扫描版,二是2000年万神殿出版的单行本扫描版,但两个版本的内容与中文引进版有些微差别(连载版的差异要更大一些)。

  3,该书的中文版已经于2015年由读库·小众社联合新星出版社成功引进,而由于彼时大陆欧美漫画引进风潮尚未高涨,因此定价在现在看来颇为超值,将近400页的书籍定价只有89(现在也是89元),而英文原版的平装本(03年重印版),价格也非常平易近人,只有120元左右,可谓是超值。

  4,尽管阅读这本书让我身心俱疲,尽管该书有非常杰出的“致郁”效果,但我还是力荐这本书,读了或许会沮丧,但错过不读真的会遗憾。

  这次真的完了/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二):一本能够上升到文学高度的漫画作品

  这是一部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与英国卫报奖的绘本作品,它是一本绘本,你也可以称之为漫画,或图像小说。但事实上它却并不是为小孩子量身打造的,相反,甚至连我们这些大人,在初次翻开时都会感觉到阅读的辛苦。作者用他精湛得如同电脑绘图般的手绘技巧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关于父子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克里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漫画家,他生长于单亲家庭,从小对父亲的印象就是陌生的,成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他父亲的电话,交谈过一段时间后,父亲提出要和他见一面。对于这个陌生的父亲,作者表现出了极度的为难与恐惧,他不知如何与这个素未谋面的生父相处,更担心父亲会不喜欢他,于是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他画出了这本半自传性质的漫画——《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

  漫画中的吉米·科瑞根是一个有点自闭又有点神经兮兮的男人,36岁,工作普通,终日耷拉着一个大眼袋,表情忧郁而悲伤,他喜欢幻想,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胆怯,经常会做一些天马行空的白日梦,他从未接触过女人,暗恋公司前台未果,每天还要与神经质的母亲打数个电话。就是这样一个男人,有一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这封生父寄来的信改变了他的生活。

  信中的人自称是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与自己见一面,犹豫了很久的吉米瞒着母亲踏上了与父亲相见的征程,乘坐飞机来到了另一个城市。

  一路上他曾无数次幻想过父亲的样子,他会不会是个杀人狂?他会不会特别胖,满身油脂?然而当他见到父亲后一切的顾虑都打消了,父亲的确有点胖,但和自己的长相非常相似,父亲热情地招待了他,请他吃饭,看电影,并把他带回了家。

  不过吉米多疑又神经兮兮的性格使他觉得自己和父亲的相处颇为尴尬,尽管父亲一再友好,但他却总是走神,时常冒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还要担心被母亲发现,从而在电话里支支吾吾地撒谎。

  作者在塑造人物内心活动时将漫画创作得如同电影一般充满了立体感,一格一格逐渐递进的图片表现出了缜密的构思与震撼人心的细节,无需言语表达,读者仅通过主人公的动作与表情就能够读懂剧情。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了,实际上本书的剧情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而立之年的吉米与生父相见的故事,一条是吉米的祖父詹姆斯的故事,这里简单说一下第二条线索。

  詹姆斯的故事发生于1890年代,此时他还是个九岁的孩子,詹姆斯的父亲(也就是吉米的太爷爷)是个典型的家长形象,对待孩子的态度是近乎变态的严格,詹姆斯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变得孤僻胆小。有一天他去了一个意大利籍同学的家里,看到同学的父亲在教他们做模型时和蔼可亲的样子大受触动,使他幼小的心灵中对父亲的形象产生了改观——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慈爱的父亲。

  在1893年,芝加哥曾举办了一场空前庞大的世博会,詹姆斯的父亲此时却出乎意料地亲昵,并带他参观了展会,就在小小的詹姆斯站在世界最大的建筑物的屋顶边缘时,父亲将手放在了他的肩头,淡淡地说了几句话便走开,从此,詹姆斯再也没见过父亲回来。

  就在吉米的父亲带着他回到家里时,三代人非常戏剧性的相遇了,年幼时被父亲抛弃的詹姆斯,与坐飞机前来与父亲相遇的吉米同框出现,三人并未有过多的接触,但却隐隐呈现出某种家庭式的忧伤——这两代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接下来就到了本书的结局部分,不得不说,这个结局有点悲伤,与作者本身的经历不同,克里斯·韦尔赋予了漫画中的形象更加戏剧性的结局。

  吉米的父亲领养了一个黑人姑娘作为女儿,并和他透露她会做一顿火鸡大餐作为招待,当晚,吉米准备休息时,父亲却穿好外套出门(大概是要买点东西什么的),但不幸的是,在他出门不久后便出了车祸,被送往了急救室。

  吉米与父亲女儿艾美的第一次见面竟然就是病房前,这位友好的黑人姑娘温柔地安慰吉米,安排他住下,还带他看曾经的照片,不过好景不长,噩耗最终还是传来了,尽管吉米幻想无数次父亲康复的情景,但他还是因为抢救无效身亡了,悲痛欲绝的艾美将吉米赶了出去,于是吉米伤心地踏上了回程的列车,从此将这一段难忘而忧伤的经历埋在心底。

  吉米·科瑞根的故事与作者真实的故事略有不同,克里斯·韦尔受到了父亲的电话后决定完成这部漫画作品,在他为结局而冥思苦想时,终于耐不住邀请而与父亲见了一面,与吉米不同,作者与父亲见面的过程非常顺利,父子二人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谈甚欢,结束后互道珍重。

  之后,克里斯·韦尔潜心修改自己的这部作品,并决定出版后亲自送一本给自己的父亲,然而他的父亲没有等到漫画出版便因心脏病去世,而他这一生中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就只有那次见面后短暂的五个小时。

  抛开剧情本身,作者的绘画功底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很多人不相信这部精湛到要用电脑软件才能做出的漫画竟是徒手绘制出来的,除了细致的剧情,精美的构图,作者仍然一丝不苟地将环境与建筑绘制得惟妙惟肖,这本书也被称之为“绘本界的尤利西斯”。

  可以想象,在不改变原有画面的基础上翻译一部长达380页的漫画是何其辛苦,而如今虽然是读图时代,人们在面对这部甚至有点晦涩的漫画作品时仍然需要潜下心好好阅读(不过本书约五分之一处有一段剧情介绍,算是能够为读者理清思路)。它并没有过多的宣传,它的销量也并不是很高,可想而知出版人是何其大胆,正如封面中充满调侃的一句话所说,“出品方本来是位毫无污点的可敬的出版人,却突然吃了魂药,竟相信图像小说会为他们迅速带来大把钞票。”

  而本书的装帧也精致到极点,优质的纸张,忠于原作的翻译,甚至还有漫画阅读说明与随书附赠的纸模型,可以称得上电子书绝对无法带来的视觉盛宴。

  这部书中包含了3072幅图片,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实际上如果有一个充足的时间,你完全可以抽出一个下午品尝这部作品,正如作者所说,“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五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时间的总和。”

  微博:@木本缺一

  公众号:壹本笔记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三):地球上最孤独的人们

  这是一次太过神奇的阅读经历。对于我这种从小看日本漫画长大的人来说,一开始要进入这本图像小说是困难的,因为它和以往我熟悉的所有漫画分镜和叙事语言都太不一样了。但是一旦进入了作者的叙事空间,你会发现透过那一个个画格呈现出来的文学性大大超乎想象。其中的蒙太奇和平行叙事等完全超越一般漫画的叙述技法天马行空得甚至让我想到今敏动画中的快速剪辑,以及现实与梦幻的交错。克里斯·韦尔用精准如工程制图般的线条(我真的无法相信这些图像是他一笔一画手绘出来的!),展现了漫画语言无穷的可能性。

  但技法上的创新,不是《吉米·科瑞根》这本漫画能被称为经典的唯一理由,还在于漫画本身源自于作者半自传性质的故事。用一个失败男人的寻父故事,作者描绘了一个跨越百年的悲剧轮回,这是一个孤独的轮回。克里斯·韦尔笔下的美国城市,有着让人心中钝痛的棱角,让人不自觉就会联想到爱德华·霍珀画作中的疏离与冷漠。这个城市里有穿着超人衣服跳楼自杀的可怜人,有被父亲冷酷对待终被抛弃的小孩,有从小就失去父亲长大后一事无成的失败男人……漫画的名字中有着巨大的自嘲,因为这里头没有“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只有“地球上最孤独的人们”。他们的孤独仿佛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又如一朵雪花般之于世界无足轻重。当雪融过后,一切伤感就此销声匿迹,就如他们无足轻重的人生。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四):去读不一样的人生

  第一次读这样类型的图书,书的设计很好,风格另类但透着可爱,特别是封底的小漫画,令人忍俊不禁。书中原本附带的场景模型,出版社也专门制作了单独的纸模型,我虽然不打算制作它,但这一点令我感到了十足的诚意,非常满意。

  印刷精良,纸的质地也很棒,开本大小很适合翻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的字体大小或字体颜色实在看得费劲,一口气看完只是觉得累。

  说到故事情节,前半部分叙事略显平淡,但当科瑞根的爷爷出现后,渐渐看得人心塞,后面父亲抱着科瑞根哭着说了以后再也不会缺席,但却在出门办事时发生车祸并在第二天不治身亡。全书结尾处,作者写下了真实发生的事情:作者和他的亲生父亲三十年未见过,在第一次见面感觉良好并说好下次再见的前提下,作者的父亲却在约定好的见面时间前不久因心脏病发离开人世

  不愉快童年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太多,故事里的主人公在生活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性格非常内向导致无法与人正常的交流,而与自己母亲之间的隔阂也无法得到解决,在经历了遇到自己亲生父亲然后再失去这件事后,我想他一定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

  故事的结尾还是偏向圆满的,科瑞根看到自己母亲的生活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自己也遇到了冥冥中注定的那个人,也使我压抑了许久的内心得到了释放。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五):“超人已死”——关于书中出现的象征元素“超人”

  去年写的文章了,当时可能看漫威和DC这种超级英雄电影看疯了,无关专业分析,突然有感而发。

  当时去看《正义联盟》时完全是因为神奇女侠的帅气,并抱着“这种超级英雄类的爆米花电影也不会有什么新意了”的态度(况且我当时也不知道之前的剧情)。

  所当电影开头那段音乐响起时,我其实是感到颤动了。沙哑的女声独唱,纽约的连绵阴雨,潮湿灰暗的绿和黑,还有广场中央破碎迸裂的肃穆纪念碑。这是一个没有超人的世界,充满着悲伤与慌乱,人们无助的眼神迫切希翼救赎。

  但,超人已死。

  (当然,爆米花电影最后终回归了套路)

  而我最近可能是不经意间突然看到了太多“超人已死”。《金刚狼4》狼叔英雄暮年,“复联”传说中“伟大人物的葬礼”,钢铁侠和蝙蝠侠脱下盔甲战衣后是一个普通人类的无力……

  还有吉米·科瑞根,这个弱小的小子眼中那些怪诞的画面。在他眼中,超人曾是救世主的象征。

  童年的吉米有一个“超人梦”,他甚至冒着被严苛母亲责骂的危险去看“超人”表演,但“超人”并没有拯救什么,而是睡了他的单身妈妈。

  成年后的吉米终于成为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在一家比起演的公司里做着不起眼不要紧的工作,过着重复的平静的无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亲眼目睹了“超人”的自杀。什么都没变,“超人”一动不动,地上有一滩逐渐凝固的血,连围观的人都不再津津乐道。

  还有一次,吉米被车撞,恍惚间于危难时刻又见到“超人”的幻象,他仍抱有希望。可当重伤的父亲入院,吉米和父亲关系刚有起色时,他穿上象征“超人”的蓝色T恤,却无力挽回。

  他仍相信“超人”,“超人”却一次次失信于他。

  这可能在他心中就是被迫“上帝已死”。

  没有什么能拯救他,它自己甚至都不想做些什么来救自己。

  可当我也以为他放弃时,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我看到——“超人”抱着吉米在飞。

  我感到人的失败、困惑、挫伤之后,又突然想笑。

  像超级英雄这种爆米花电影的套路大家都知道——“超人”不会真的死去。

  ——于2017.12.20晚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六):《吉米·科瑞根》的一种打开方式

  假如你曾感到深刻的孤独,你就有机会正确打开这本书。

  (本文有剧透,请慎入。)

  《吉米•科瑞根》是一本成人绘本、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 指用漫画形式讲述的长篇虚构故事并以单行本出版发行),读起来却并不轻松。许多人由于它极高的地位和评价,加上其精美且独特的图画而将本书列为必买必读,却每次读到第四页的时候就迷茫放弃,将其束之高阁。

  这本奇特的书是一个矛盾体:漫画长期被认为是适合孩子、至少是轻阅读题材的一种载体,而本书被誉为“绘本界的尤利西斯”,“第一次让绘本的载体达到了文学的高度”,其复杂度远远超出同类作品。一方面,绘本能被称为文学作品,它必定在描摹人性方面有触及灵魂深处的过人能力;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能拥有如此美丽繁复的图像,极大丰富了小说的维度和表现力。

  其实,不一定非要读完和读懂这本书,不是吗?不妨先将它当做一本精美的小画册来欣赏。看看那些颜色和线条;看看那些建筑的外立面;看看几幅连续图画里头,那寂寥的树枝和枝上的鸟儿;看看某一页上,像电影镜头一样呈现的一个寂寞的机器人,抬头、低头、目光转向。或只是快速翻,欣赏绝对独特的配色和画风。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七):一个写在17cmx25cm封皮内页上的故事

  作者:安总·读库客服

  芳州(本书责编)按:读库店中广受好评的《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是读库与小众社联合出版的一本“图像小说”,也即用图像或者漫画的形式讲的一个长篇故事。它虽是图画书的外表,却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复杂性,有人说它是“绘本界的尤利西斯”,习惯了看文字的人,看不下去或者看不懂,我都觉得是正常的。

  一日,客服部的同事“安总”给我发来求助信息:“《吉米·科瑞根》的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呢?有读者反映看不懂。”

  我简单回复:“可以理解为是吉米·科瑞根的人物关系图。”

  显然,读者不满足,安总也不满足。

  于是改天就交来了这样一篇长文,详细分析了“吉米·科瑞根”的家谱。

  作为责编,我真是叹服又惭愧。作者克里斯·韦尔几乎是个有强迫症的人,他在这本开本并不大的书里头密密匝匝地藏了许多东西,每一页都含量丰富,可以读好久。这些细节之间紧密而微妙的勾连,彰显了作者强大的编剧能力,这就像优秀的电影经得起一帧一帧的分析。作者埋下的宝藏让读者去寻找,让每一遍阅读都充满乐趣。(我记得还有人讨论过吉米跟他父亲收养的女儿艾美有没有血缘关系,我也是好久以后才发现,有。证据就在安总的第二段。)

  其实,这本书的封面、封面背面、扉页等等地方还藏着很多可以深度解读的东西,不过,这些东西不一一挖出来,也并不妨碍阅读的乐趣。这就是书的妙处,它可以有很多读法,当我们把一本书交出去,它就到了读者您那里。读者与一本书的对话,别说编辑插不上嘴,甚至作者都会感到惊讶。

  首先,《吉米·科瑞根》是一本书,下面的故事,发生在此书的封皮内页,一张17cmx25cm的纸上。

  事情是样的:

  某天,俺坐台值班客服,一个读者抛来疑问,关于吉米科瑞根的这一页,是目录吗?又不像,同事问到责编当事人,告知买家这是人物关系示意图,读者继续表示困惑。

  手边正好有本科瑞根,是俺利用职务之便收下的毛边书,要逐页裁开看。从未看懂...不过那天不知怎的开了窍,再结合下历史大背景,找到了正确打开方式。俺就尝试为读者解答了一下。

  当时给读者发过去的是极其粗糙并有错误的版本,现整理出依旧粗糙并且不知道有没有错误的版本,如下:

  友情提示:图片需点开放大。

  我的理解这张图应该算是这本书的前传,是从1845年左右吉米的爷爷的爷爷在爱尔兰开始,讲到20世纪吉米在芝加哥出生。红圈是起点,红框是结束。黄箭头部分是芝加哥城市的成长线。

  吉米的爷爷叫詹姆斯,红框里是詹姆斯爸爸的故事线。

  詹姆斯的爷爷奶奶是红数字1部分的男人和女人,爷爷是个医生,他们从爱尔兰移民①到美国,乘坐的是白星线航运公司②的船,到纽约安家生了娃,在公寓楼里开了个小诊所,为了过日子,又到矿场做苦力,多年之后,詹爸爸长到5这么大时,詹爷爷才开了个大一点的诊所。转眼詹爸爸长到6这么大时,南北战争③爆发去参军,战争中詹爸爸受伤。后来美军发来表彰,光荣退伍。

  退伍之后詹爸爸高兴地从田纳西州战场回到了纽约,到家后发现詹爷爷去世了。后来,詹爸爸开始工作。多年之后,有一天看报纸发现:“芝加哥大火,全城需要重建,急需爱尔兰劳工...”④身为爱尔兰裔的詹姆斯爸爸发现了机会,从纽约去了芝加哥。

  虽然詹爸爸是爱尔兰裔,但他并没有做劳工,而是帽子换为高顶礼帽当了老板,做起建筑玻璃生意,赚了不少钱。花天酒地睡了几种啊不对几个姑娘之后,突然有一天,一个姑娘告诉他怀孕了,詹爸爸想着赶紧结婚吧。把媳妇带给伤心的老娘,又不忍一直在哭泣的老娘孤独终老,想和老娘一起住,媳妇略显迟疑,于是詹爸爸心生一计,我们盖个二层吧,老娘在楼上哭,我们在楼下亲密。

  取钱盖房。

  有一天,媳妇告诉他哎呀不行啦开五指啦要生啦。到医院后,大人没保住,但娃生了下来,这个娃就是詹姆斯。顺着右下角的实线来到詹姆斯的故事线。

  詹姆斯小时候在房间里看星星,旁边的女仆也有一条小故事线,她是两个奴隶的孩子,皆是来自非洲。詹姆斯在二战时期去过巴拿马。结婚后生了个孩子,但老婆在车祸中去世。

  红框里是詹姆斯儿子的生长线,长到第3图时结婚了,开始结婚照放在柜子上,后来相册被扔进了垃圾桶,是因为詹姆斯的儿子抛弃妻儿,只剩下母女两个,夏天时还放在桌子上,冬天的时候就被扔进了垃圾桶。(夏冬之分可以从窗外的树看出来)

  图片里坐婴儿椅的娃,就是吉米,蓝框里是吉米的故事线,最下面是箭头,意思是吉米后面的故事,翻页展开。

  插腿:

  詹姆斯趴在窗户看的城市,就是芝加哥,横向是芝加哥的逐渐缩小的卫星图,纵向是芝加哥的发展线,小村庄>小城镇>被大火烧了>重建为城市,开了世博会>发展为大城市。

  房子里另一边是吉米夹着超人漫画,放了满满一屋子,后来再打开屋子里却是空的,这里还不太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还是要仔细看书呀。

  现在再来放大看图,就有意思多啦。

  注释:

  ① 詹爷爷移民时间大概是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时期,1845年~1850年间,爱尔兰约有一百万人因饥荒移民到其他国家。

  ② 白星线white star line,泰坦尼克号就是此公司的船。

  ③南北战争:1861年4月12日 - 1865年4月9日。在夏洛伊战役中,一名南军士兵朝詹爸爸开枪,詹爸爸试图夺下他的枪,虽然逮住了南军士兵,但他也因此断了一只手指。

  ④芝加哥大火 :当时芝加哥建筑大部分为木质建筑,1871年10月8日,一场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把市区8平方千米的地区吞噬。

  后来读者又发来疑问,后面也有个类似的图,是不是也有关联?

  有了第一图的经验,第二张图就好解读了:

  吉米爸爸领养的黑人姑娘艾美,是两个高中生的孩子,由于没有抚养能力,把艾美送到了儿童福利署。从上往下顺着箭头捋,艾美的妈妈的爸爸的妈妈(不用记,考试不考)是詹姆斯爸爸和女仆所生,也就是说:

  吉米是艾美的叔叔。

  家谱如下:

  其他:

  詹姆斯奶奶刚到纽约时候的灯,一直陪着她,后面出镜率很高。

  (芳州按:第一张图我从美编的文件中调出高清大图才看清的,它原大多大?在哪里?我用指头指着的就是,真的是字面意义的指甲盖大小。而且在环衬页上它是倒着的。)

  詹姆斯看的星星,是金星。

  开始看这图时,想起“看理想”也讲过,不过他们好像讲错了一个地方。

  “爷爷还见证了芝加哥博览会和芝加哥大火两件大事。”

  世博会是1893年,爷爷9岁,芝加哥大火是1871年,詹姆斯只是看过芝加哥大火的纪录片(确切说是幻灯片),没有经历大火。

  《吉米·科瑞根》读后感(八):3072幅漫画,逃不出的宿命轮回

  如果你的父亲抛弃你三十余年,有天说想见你,你会欣然赴约?还是愤然离场?

  克里斯•韦尔遭遇了真实的选择题。

  他一生极力避免与生父接触,为了尝试与陌生父亲相认,他创作了一个半自传性的情节漫画,从1993年开始,每周在芝加哥《新城日报》上连载。

  笔下的另一个他——“吉米•科瑞根”代替他模拟着重逢的尴尬。

  “我害怕那天的到来,我这一生几乎都在准备这重要的一刻。”

  不曾想第一面隔阂便消散,却再也没有下一次——他的父亲死于心脏病突发。

  而“吉米•科瑞根”的故事却没有因此戛然而止。漫画两条线索并行:一条是生活在1980年代的吉米•科瑞根去见生父;另一条则是生活在1890年代、刚满9岁的祖父詹姆斯•科瑞根被他的父亲抛弃。

  9岁的小男孩怎会懂父亲罕有的亲昵是为遗弃做准备?——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盛大得如同一生的最高点。小男孩像一只衷心耿耿的动物,尾随着他的父亲,直到世界最大建筑物的屋顶边缘。“…他仅仅对我嗫嚅了单调乏味的几句话,便往旁边走去…我根本没注意到他说了什么,我只是站在原地,看着天空,及底下的人群,痴痴地等他回来。可想而知,他再没有出现。”

  祖孙四代的命运,多像另一种形式的百年孤独。

  当吉米•科瑞根去小镇上见生父时,俩人与同样住在这里的祖父毫无征兆地偶遇了,嗯,就是当年9岁的那个小男孩。父亲指着祖父对吉米•科瑞根说“这位是詹姆斯•科瑞根…我爸。”祖父对吉米•科瑞根说“…你是他的,对吧?可别被他耍得团团转。” 两句不着边际的问候,然后就迅速分开,短暂得不像从未谋面。

  暗流涌动,却那么稀松平常。

  什么样的打招呼方式担得起三十余年的岁月?

  一个小男孩的遭遇,或许只是另一个“男孩”无心犯下却不能承担的错误?

  “不幸的是,那男孩还不够成熟,无法了解他的在场只是偶然。”

  带着漩涡长大,再做一次选择,何去何从?

  2000年,这本漫画在美国出版,被喻为“绘本界的尤利西斯”。

  然而书中的吉米•科瑞根亦没能弥补作者的遗憾,他与生父相认后不久,生父车祸身亡。

  也许我们能模拟的,只有自己的人生。

  希望你,不用面对这样的两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