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0: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读后感10篇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是一本由张鹂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读后感(一):读《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高级思维训练的7堂课》

  作者张鹂非常年轻,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教授,本科学的播音,硕士学的纪录片研究博士学的是电影学。可是全书讲的居然是物理学!所谓高级思维训练的7堂课,是将物理学里的7个基本定律,转化为哲学概念,从而来解释很多复杂的社会学、经济学问题

  物理学是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学科,而哲学是研究生命的起源意义人类研究宇宙的规律,目的就是为了知道这些规律对我们自己会有什么影响,所以物理和哲学本来就是相通的。早期的哲学学家同时是物理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我记得物理和哲学结合有趣的一个例子,是薛定谔提出的生命是要靠汲取负熵来维持秩序

  其实自然界的很多规律都有其哲学意义,对指导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最近在学习计算机计算机科学是由2进制的0和1代码组成的世界,这与中国古代的易经理念不谋而合。易经讲的就是从混沌产生两仪,然后生出万千变化。《这个世界,没这么简单》中讲的物理原理与社会学的结合,每个例子都非常经典发人深省。为了加深理解记忆,在这里简单的罗列一下。

  【一】维度理论。我们的世界里,空间是三维的,加上时间就是四维。所以我们一般只能理解三维的空间概念,很少人能形象的理解四维,再高的维度几乎没有人能想象。在一维的空间里,前面的人要追上后面的人是永远可能的,因为一维世界是线性的。而二维世界里,一个东西要到另一个的上面是不可能的,因为二维是平面的。然后三维世界里,一个东西要回到过去和去往未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三维世界里时间是线性的。但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维度里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高一个维度里却会变得非常简单。也就是说,我们平时遇到想破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跳出思维定式,加入更多维度。这里维度的意思就变成了角度,要从多角度去分析事物,就会发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维度理论里,非常有用的有三个点。第一,新闻学有5W1H理论,说要记录一件事情,只要从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这6个方面去记录就行了,分别是人物、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现场和后续情况怎么样。其实就是从6个最重要的维度去描述一件事情,这跟台湾小说家许荣哲讲写故事有7个步骤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是卡丘空间理论,是说任何事物在不断往微观层面看时,会有许多个更复杂的空间出现。意思是说,任何事情要不断细究会发现很多粗看发现不了的细节,这对增加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所帮助。

  第三则是对时间的理解。普通人关注身处的三维空间,对时间这个维度的感知能力很弱。也就是所谓的缺乏“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其实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演化当中,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要认识清楚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重点不在于看他们的当下,而是要发现他们的规律然后推导出未来的样子。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就是讲的如何正确认识时间这个维度。成功秘诀其实只有一条:坚持学习、持之以恒,最终的结果会好的让人出乎意料,因为人的能力的增长是符合复利规律的。

  【二】二元理论。宇宙中的天体运动轨迹几乎都是椭圆形的,这是引力作用必然结果。椭圆的圆心有两点,其数学上的规律是,椭圆上的任何一点到这两点的距离和都相等。其哲学意义是,任何事物其实都有两个最重要的核心,要对这两个核心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维持一个稳定状态,有时候也被称为事物的两面性。比如物质精神,缺乏物质和缺乏精神都是不行的;比如内向外向,其实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这个理论对理解很多社会现象会有帮助。比如政府GDP导向的问题,过去因为改革开放百废待兴,GDP考核是最大的动力源,但是现在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不能为了GDP牺牲环境。但是政策有其惯性,不可能一下子急刹车,必然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又是时间维度了。

  椭圆理论在物理学被称为开普勒第一定律,在哲学上也就是辩证看待问题,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非常相近。事物的两面不仅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会相互转化,莫比乌斯环是对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的表现,这又与中国的八卦图案一样。书中借此理论,重点讲了灵魂精神文明重要性。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物质文明的动力过于巨大,我们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的提升,让心慢下来,给灵魂一点空间。

  【三】格局,大一点就好。这一章并没有讲什么物理定律,只是借助了东西方古代的两个故事,讲述了格局这一心理问题与自然现象上的哲学关系。中国古代的例子是孔子提出的以仁爱为核心的治国之道,比老子和墨子的两种学说在格局上更加大并且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西方的例子则是著名的“黛朵问题”,即一张牛皮能覆盖多少土地历史故事。格局的大小会表现为眼界高低层次高低等等,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格局不是越大越好,更重要的是适合或者适度。这一辩证的问题,可以用肥皂膜这一物理现象来影射,肥皂膜由于张力(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力),可以自然的在四个点中间找到最短连接四个点的路线。这就是用最小资源解决最多问题的哲学思路,也是如何构建最佳格局的思路。

  【四】越联结越强大。联结在自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是核聚变,而在社会学中则代表合作。联结意味着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形,就像核聚变一样,两个原子聚变后会出现非常巨大的能量,那么社会中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共赢,也会创造出很多的价值。联结的概念必须要与分化一起讲,分化在本书的第七章。联结与分化是宇宙的一个基本规律,其内涵和重要意义在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中有及其深刻的论述,我还没来得及拜读,只是有所耳闻。

  【五】正规则,无法超越。所谓的正规则就是正面的、善的、好的。这里讲到一个万有引力的定律,众所周知,万有引力讲的是牛顿定律,而哲学上的万有引力则是“物理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因,在于相同类型特性的人或物,都会互相吸引。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概念,经济学中的复利其实就是引力的表现,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就会吸引越多,这一点倒是讲的非常在理。不得不佩服作者通晓文理之后产生的灵性思维。联系最近学的一点物理学常识,我觉得可以补充一点关于引力的论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科学界对引力的认识有了新的扩展,即引力其实是因为质量而产生的空间扭曲,任何质量的物体都会影响周围的空间,质量越大影响力越大,边上的东西因为处在扭曲的空间中,所以会有位移的驱动,也就是力,那么也可这么认为,任何事物都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扭曲,使相类似或相关联的事物朝着这些事物移动,也就形成了一种引力。所以,我们必须相信一个人的能力、观念言行都会对周围世界产生影响,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反复强调的要正直诚信、向善的原因。

  【六】万物皆有序。这一章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一章。里面讲到了两个概念,都涉及到高深的物理学和哲学思想,引用到生活中却是如此的正确。一个是熵的概念,信息是负熵,生命靠汲取负熵存续。信息消失会出现熵增,熵增是热力学定律也是宇宙的趋势,所以人遗忘记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信息在消失;但是人要活的有质量,就要逆天而行,要不断的汲取负熵,也就是信息,增加自己的知识。懒就是熵增最好的体现,所以懒不是病而是天性概率其实也是一种信息,最近听了李善友从斯坦福游学回来的演讲,才知道西方经济学早就已经把不确定性作为宇宙的一个基本规律了,所以概率学其实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这门最早为了计算赌博而出现的学科,现在已经成为掌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科技基础学科了。另一个书中的重要概念是奥斯特瓦尔德的色立方体模型,这是两个圆锥合在一起形成的类似陀螺一样的模型,本是用来表达色彩的,被作者用来阐述真假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的模型,简直太合适不过了!我认为熟练掌握这个模型来判断是非对错,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工具。价值判断这样抽象的东西,居然可以用如此量化的形式来变现,这更加坚定了我对科学的向往

  【七】多中心的博弈。这一章讲到不少理论和概念,比如宇宙的形成、超球体、六度理论、脑神经突触与信息传递、拉格朗日点平衡等等,主要阐述的是多中心、多维度、多方面思考问题,以求达到最佳平衡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这本书应该属于哲学类的书,全书的主旨是通过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引申出社会现象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思考。自然本身当然是顺应规律和法则的,而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思考人的问题当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这是道家的哲学理念,其实不仅是道家,中国古代大多数的哲学思想都在讲这个道理,只是侧重点不同

  最后一章应该是对之前的总结和深化,同时讲到了维度、联结、分化、平衡等多个概念。有趣的是,最后也讲到了混沌和不确定性,讲到了通过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但当年国内还没有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有充分的认识,也没有像涂子沛、吴军这样的数据时代布道者,所以作者也就没有涉及这方面很多。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

  人类社会从原始到农耕,经历了上万年,从进入工业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再到接下去的智能时代,不过两三百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从文艺复兴时建立现代科学体系起,进入了一条幂率曲线的拐点。以前一项技术的进步、一种生产方式改变,会经历好几代人,可是现在一个人的一生时间里,就会经历很多代的技术革命。这给当代的人带来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变化,能否认识到这种变化将是阶层分化的界线。这种变化就是,过去的人一辈子只要学习一门技术,懂得一些经验知识,就能一辈子靠这个吃饭生存了,甚至都不需要识字。可是现在不一定行了,经常听到文盲这个词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后来会认字写字还不够,要会用电脑打字;几年以后会用电脑也不够了,要会用智能手机和PAD;我想很快就会出现,会用智能设备也不够了,要懂程序架构和数学算法。因为人工智能会替代掉简单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取代不了具有创造性和抽象思维的脑力劳动。我学了一个月编程发现,其实编程语言只是工具,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程序的架构和数学建模,而程序架构很大程度是数据的关系安排,数学建模则是算法的设计,这两方面组合成一个程序,用编程语言表达出来。创造力本质其实就是抽象和联结,是高度提炼出特性以后,将不同事物的特性相互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事物。

  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指导实践,我觉得更重要的在于哲学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一条很大的界线。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思考一些深层次的、抽象的问题,碰到任何事情都凭本能的应激系统做出反应,那跟动物有什么区别

  最后扯点育儿的事情。

  人的脑神经细胞里的凸起和突触数量能代表大脑聪明程度,人脑会在1岁以前出现大量的突触,在6岁以前仍会对外界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产生出新的突触和凸起,6岁后就基本定格了。所以古语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我最近都有意识的让凯文接触更多的新事物,读读绘本听听音乐会,逛下南湖等等的。最近两件事印象比较深,一件事是他玩爆裂飞车(一种变形玩具),买第一个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研究很久。我本以为玩法对他来说有点难,没想到在万达边走边玩了一个多小时,他就学会了, 并在之后的几天里玩的很熟练。但买第二个时他却只玩了几下,就想让我帮他弄,始终没有耐心去摸索这个的变形方法。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他的大脑思维能力跟2个月前比已经进步很大,这个东西的难度对他来说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但是又没到一看就学会的地步。我试着给他演示几遍以后,就让他自己摸索,坚决抵制他的撒娇,结果还算满意。我很庆幸看过人脑认知和学习方面的书和文章,知道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分为舒适区和非舒适区,学习和进步就是跨出舒适区、接受概念然后反复实践,兴趣就是跨出舒适区后获得进步并得到及时反馈产生的心理活动,这些都可以让我科学的引导凯文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件事是凯文最近的词汇量增长超出了我的预期。其实我根本就没有育儿经验,也就没什么预期。我一直以为3岁不到的小孩不会说出什么惊天动地鬼话。可是没想到他最近总是语出惊人,各种萌萌哒。后来我发现都是从电视里学的,于是对这件事开始有点纠结了。本来我是很反对他老是看电视的,主要是因为电视的画面信号频率是超过大脑运行速度的,所以看电视时大脑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缺乏主动提炼信息的行为,久而久之会降低大脑的神经突触数量,简单来说就是变笨。同时我也很庆幸一直用普通话跟他沟通,这是因为普通话比方言的词汇量大的多,词汇量丰富代表思维的丰富,至于会不会说方言从来不在我考虑范围,原因在于一、是不是嘉兴人是户口本上的籍贯决定的,而不是语言决定的;二、嘉兴人早已消除了对外来居住人口的歧视心理;三、方言会不会失传不是人的主观意愿能决定的,而是社会发展趋势决定的。扯得真远,说回凯文。现在凯文还是能从看电视获得一些好处,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希望在接下去的阅读和他学校的学习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读后感(二):从来没觉得写哪篇读书笔记能这么痛苦

  先说下主要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写的这篇,不是因为值得写。这种书我都能找出思路脉络,其他的应该也没什么问题了。

  如果这是会议纪要,我会毫不犹豫的写上客户老板是大傻逼这样的评价。

  逻辑思维的7堂课,分别是

  1. 思维需要更多维度

  主要内容:

  通过不同的维度,观察事物会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我们在考虑事物的同事,需要加入更多维度/减少更多维度。这里就涉及到什么样的事情可以一刀切,什么样的不可以:维度单一,公平,易于计算,全社会基础性问题适合一刀切。

  时间是通常会被忽略的维度。人类不断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发展,从低纬度用高纬度的思维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跳出来,增加维度。

  维度在生活中的运用:5W1H

  不同维度如何互相配合,避免扯皮:1. 优先顺序,最有效的维度入手。2.优先维度失效,由次重要维度取代成为优先维度。3.优先维度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引入更多维度。

  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解锁维度,相互配合。(引入下一章道德问题)

  2. 别把灵魂落下

  主要内容:

  物质和精神的轨道是一个正椭圆,离物质近了就离精神远了,而这两个需要同步走。适用于其他所有二元对立的矛盾:“利”和“义” “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而中国很多时候忽略了另一面的发展,在更多的领域,将看不见的付出折算成收益:比如对于精神的投资(终身学习)或是绿色GDP(环境成本)用椭圆焦点的换算方法,让业绩成功等等有更多的考核维度。

  时间和空间会互相转化,用时间换钱,用钱换时间。人生是一个圆,奋斗,挣钱,成功,回馈社会获得满足感。然后批判了一些社会现象,引出发展也不能把灵魂落下。

  3. 格局,大一点就好

  格局: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的大小。善与恶,常常是由格局大小的量变所引发的质变。每个人都在追寻真善美,格局太小就成了恶。

  格局和自身生活水平有关,大格局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大格局的好处:选择权,控制力,健康快乐,如何:利他心,增加维度,突破自身格局。

  格局再大,也要控制在能力范围内,也就是对于自己能力办不到的事情say no。格局大一点就好。

  4. 越联结越强大

  联结可以激发潜能,让多方更强大,聚塔成沙。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能量级,到达门槛就会升级。社会也存在着能量释放和流动的大趋势。突破自我的边界,将个体融入世界之中。

  5. 正规则,无法超越

  一切都是你吸引而来的,可能被物质吸引,可能被精神吸引。而马太效应: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边际效应:距离越大,引力越小。质量能量都会产生吸引,两者混淆,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物质精神力量统一到同一个系统中,让他们互相联结产生力量。

  正向的力量会联结,反向也会(病毒等)正负能量会博弈,但正规则仍然占上风。然后作者用了三种模式来印证:博弈,格局,维度。

  6. 万物皆有序

  公平是迟早的事:因为熵定律,走向公平的可能性更大(热总要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税收,机动车限行,户籍门槛,等等政策,体现了当能量过于集中,政策应该将能量导向更均衡的分布。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趋于平衡的定律。按照熵定律,宇宙会走向静止和热寂,能量均匀分布,毫无生气。但绝对意义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新陈代谢的本质是成功摆脱在存活期内所产生的说有熵。生命以负熵为食。公平和秩序在互相博弈和保持动态平衡。信息将中国带入更有序的时代。处理公平和有序的关系,需要系统性的思维,达成共识后,更多改革得以解锁。

  7. 多中心的博弈

  多元是一种有益的趋势,也是必然的趋势,多元是宇宙整体秩序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中心。多元化和整体性在高纬融合:越是价值观四分五裂的时候,越需要强大的凝聚力;无论多么有整体性,都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

  联结有助鼓励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多中心格局的形成,既需要每个中心自我生长与向外联结,也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鼓励认可。

  要买这本书的,看下脉络就可以了,余下的全是不知所谓的例子。

  附上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生搬硬套,非常罗嗦。简单来说是一本思维训练的书,却举了大量让我奔溃的例子,把物理学和社会新闻混排在一起,举例和论点都很牵强,并且表现出了太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认真建设社会主义的样子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读后感(三):世界没那么简单,这本书高得有点复杂啊!!

  整本书,逻辑严重有问题,很多例子非常的牵强。

  推荐指数:不值得读。

  例如:

  文章节选:

  “万有引力”的普遍法则,其公式如下: 在这个公式中,G是常量,M1和M2分别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r则是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简单地说,万有引力F的大小和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大。 两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具有的等级差序理念,恰恰也包含了万有引力的规律:比如爱直系亲属多于爱远房亲戚,爱父亲多于爱母亲,爱嫡长子多于爱其他孩子。虽然其中男女不平等的观念招致批评,但仅就其原理而言,离得越近,吸引力越大(比起陌生人,亲属离得更近;五服亲属之内,直系亲属又最近);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父亲比母亲更有分量,嫡长子比其他孩子更有分量,至少在孔子看来应该如此)。总之,万有引力是随边际效益递减的,牛顿在17世纪发现的科学原理早在孔子的“仁爱”中就得到了体现,不能不赞叹中国古代圣贤对“天人合一”的感知力。

  将牛顿力学公式与古古代人情关系相联系,有点太扯了。。

  当然对一些理论也会有一点收获,比如当你帮助别人,发现对方是占小便宜,下一次还要不要帮助别人?

  人类的道德素质也是遵循正太分布的,正常逻辑的人还是在平均值,占大多数的。假如自己帮助的人足够多,统计平均数时,就使得结果回归到正常逻辑上:助人者,将获得更多帮助。

  关于思考维度简单,容易计算,机会平均的问题可以一刀切,当事情如乱麻相互牵连问题的时候,可以增加维度协调。

  思考维度5w1H

  关于格局

  格局就是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大小,格局大的人不过是把对方的利益也考虑进去了而已。

  总结:本书的结论大多数都是正确,但是论证过程大多牵强。文科生轻信。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读后感(四):《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 --读书笔记

  2016年的新年计划里包括看50本书。

  所以今年要分享至少50本书的读书笔记。

  这是2016年看的第2本书。

  作者简介:

  张鹂,1977年出生,苏州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十分任性,一直行走在把爱好变成职业的路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本科纪录片研究硕士,电影学博士,写了几本哲学书。

  1月7日。

  现在有个词叫“穿越”,似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其实当我们环顾头顶星空的时候,就真的穿越了,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便是在一个瞬间真实捕捉到了千年,万年,甚至亿年的时光!因此,仰望星空,你穿越了,甚至几近永恒!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从社会的层面看,它极其渺小,唯有对于个人每个人自己,对于他的亲友来说,这个细胞才具有足够的分量。

  教育的重要功能,不在于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精英,而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赖以生存,体现价值的专长,为将来的社会公民找到能量释放的出口,如此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不能更认同!)

  人的很多负面情绪,多事由于自己的控制力受到危险,就试图通过生气,狂怒,愤慨等行为来反抗,以此来恢复自己的个性自由。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王小波的”人的一切痛苦 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1月8日。(看着看着入神,忘记记笔记了)

  1月11日

  或许,这就是天意把,科学家千辛万苦地爬到山顶时,艺术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看完啦!这本书挺有趣的,作者是电影学博士,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还没写完博士论文的时候,竟一意孤行地想写本哲学书”“我通过分析大量电影样本得出的哲学观照竟与宇宙秩序高度吻合!从中窥见万有引力,行星轨道,熵定律,质能守恒,宇宙超球体等诸多自然科学规律的身影”

  浅谈一下看完这本书后的收获与感受:

  知道了“九龙治水”“超正方体”“四维空间”等等原本不了解的概念。

  这本书用宇宙的视角,运用理科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类比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同时强调了格局的概念。这与我接下来要看的《格局逆袭》有连接。

  好像收获也不多,那就不写了了。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