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向死而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向死而生读后感10篇

2018-05-31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向死而生读后感10篇

  《向死而生》是一本由李开复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向死而生》读后感(一):青春,不是盲目的拼搏

  今天,读了李开复所写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这本书讲述了他自2013年9月得知罹患淋巴癌以来治疗过程鲜为人知故事心路历程,以及死亡线上回来的人生思考,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人格魅力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在当今青年学生世界中,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所谓“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产生了一些偏见,认为那不过是成功者的“无病呻吟”或者失败者的“自我安慰”,我也曾坚定的认为,风华正茂自己需要义无反顾的让自己获得成功、获得荣誉、获得财富,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拼搏本身的意义

  但是,当我翻开开复老师的这本书时,其中对于人生的思考却让我深刻领悟到,青春其实并不意味盲目的拼搏。

  身处大学校园中,我们都在为自己所向往目标前行引人入胜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社团活动无忧无虑的课余生活,无不吸引着身边的你我他,每个人渴望在各个领域中成为“佼佼者”,这是正道,抑或常态。然而,观尽众生相,我们不难发现身边正在出现的“病态”。为了获得傲人的学习成绩,“病态”者选择投机舞弊;为了在社团组织中成为领袖,“病态”者选择了媚上罔下;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耀眼,“病态”者选择了挥霍父母金钱……渐渐的,他们失去了同学间的信任,淡忘了朋友间的感情,疏远了家人间关系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盛宴,而是一次灵魂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从与死亡交手开始,李开复在书中奉上了他的病中感悟,以及自己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自己健康珍惜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位被推上闪闪发光的讲台奉为青年导师英雄人物,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到了一切繁华本质,“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时光浪费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泡沫。”正如前述中的“病态”者,在他们的眼中,或许自己正为所付出的这种“拼搏”摇旗呐喊,却未曾想过静下来审视身边究竟失去了多少东西

  “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再一次回头看看自己身处的大学校园,曾经的“象牙塔”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小社会”,认真领悟李开复老师书中的真谛,或许年少的我们并不能充分领悟“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我们一定能够明白,青春,不是盲目的拼搏。

  《向死而生》读后感(二):生命无常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文/暖暖蓝田

  死亡,这个字眼沉重遥远,给人压抑感觉。而这本书谈论的正是死亡,却不沉重、不遥远,不压抑。这是一个和死亡擦肩而过病人的心路历程,而这个病人在生病前,几乎是所向无敌,人生一帆风顺。这一次,他和癌症狭路相逢,他用惯有的理性与它斗争并记录下相遇相拼的过程。毋庸置疑,最后他赢了!

  几年前,翻阅过李开复《世界因你不同》,对他敬佩不已,这样一位聪明能干让人打心底里膜拜崇敬的成功人士,觉得他距离我很遥远很遥远。这几天,阅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一下子觉得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在这本书里他像一个老朋友,又像一个看破看淡一切的人生导师,轻描淡写记录自己从得知罹患癌症到和癌症战斗并最终赢得这场战役的过程,这历经千辛万苦充满苦涩逐渐明朗的历程,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提到李开复这个名字如雷贯耳。26岁时他的博士论文获得《纽约时报》半版报道,被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接着先后在苹果、微软和谷歌就职,最后都担任了华人最高层的职务,曾经获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微博有几千万的粉丝,是许多年轻人崇拜的人生导师。一串串光彩夺目头衔,一个个令人望尘莫及的成功,让路人欣羡不已。然而,要知道,这一切收获也不是从天平白无故掉下来的。

  罹患癌症之前,李开复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向同事许诺收到邮件十分钟之内一定会回复,于是晚上休息时也不关电脑,在睡觉时听到邮件到达的声音会立即从床上起来,阅读回复。熬夜、加班也是家常便饭。他一直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在和大家一样的时间内做出超凡脱俗事情,取得万众瞩目的成功。

  殊不知,癌症悄然降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他52岁时,被医生诊断得了第四期淋巴癌,而他毫无防备,这让他措手不及。他第一次真真切意识到死亡原来距他那么近,他不得不放下热爱的工作,开始接受治疗,修死亡学分。

  从煎熬漫长的确诊到四处寻医问药到接受诊断化疗,这一路走来,李开复开始了深刻思索。他在死亡阴影笼罩下,修了七个学分。

  1、健康无价。总是在失去健康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殊不知,有时候后悔真的来不及了。

  2、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理由。遇到好事,不要得意忘形,小心潜伏在其背后的危机遇见坏事,不要怨天尤人,或许隐藏其后的是无价之宝

  3、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工作繁忙压力大,都不是我们忽略家人感受的理由。不管如何,好好珍惜身边相亲想爱的人们。

  4、学会生活,活在当下。

  5、避免一些诱惑

  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7、人生到底是为什么?李开复告诉星云大师他的人生目标是: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等。星云大师说:“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要产生正能量,不要产生负能量。”

  一个曾经那样接近死亡的人的心路历程,读起来,感人,更让人深思。

  书评原创,任何形式转载需经本人授权方可,请豆邮或扣扣联系1766097661@qq.com

  《向死而生》读后感(三):向死而生 你却没有修得死亡学分

  对于李开复,原先一直是中立的态度,对此人没有太多的好感,却也没有任何反感,毕竟对他不了解,也没有读过他什么书,看过他什么微博。只是在新闻中常常听到他,听到他的创新工场,青年人的导师等等。

  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不知道是我自己冷漠还是无情,对于他修的死亡学分,觉得并没有修到位,也没有觉得他真正从罹癌当中获得对普通大众有意义启示指引,看出来的只有他刻意体现傲慢自大,以及突出自我成就

  先来说说为什么想念这本书的原因吧,第一李开复名人效应而且经历了死亡;第二,用了学分这个学术词眼,让人觉得是真真体验死亡从而得出的经历。然而,看完之后,如同上述所说,是失望的。

  这本书总结起来很简单,放慢自己,体会亲情把握事业,仅此而已。

  《向死而生》读后感(四):未知死 焉知生

  这是我近期读过最好的书。书中很多的观点也正是我最近的问题,所以感觉非常有共鸣

  我生于医生的家庭母亲曾多次患上癌症和肿瘤,但她一次次特别顽强地战胜了病魔,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绝对榜样。我自己也曾经因病而不得不放弃工作,专心在家疗养一段时间。我曾经迷茫过,恐惧过,也焦虑过。这些情绪在李开复的书中都看到了影子

  那天参加教会的一个课程,让参加者每人拿出自己包里的一个东西介绍自己的故事。正巧我包里携带了这本书,就分享给旁边的新朋友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自己相似的经历,和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是健康的重要性和家人的重要意义。但看到最后,觉得不仅仅是这些,其实说的重点是爱!对别人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家人、朋友)。有了爱就有了感恩,就有了喜悦,就有了温暖。“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本书也讲到灵性。人在世间是为了灵性的成长。正好这阵子我在思考宗教的本质和意义,也让我更能理解神学。

  总而言之,活着真好!

  《向死而生》读后感(五):存在者的存在

  手术室护士拿出一根超级粗的留置针扎到我手上一根比较细的血管,哇,技术还真不错呢!之前献过很多次血,看到这样的针也没觉得多恐怖啦!戴上面罩,主任医生笑笑看着我说“没事,别害怕”我也笑笑点点头。前一分钟还和麻醉科主任开玩笑,说医院硬件不够硬。随着点滴的麻药,才感觉到手臂有一点点麻的我就失去了所有知觉…… 感觉自己醒了,试着动动脚趾,揉揉眼睛,然后高先生和我爸爸来看我,其实,我当时还有点晕晕的,像躺在云朵里似的。一大家子人把我护送回病房幸福感满满的。 …… 之前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手术。当然,我绝对不是为了计数而说“第一次”。这次手术经历蛮恐怖的,很多术前准备让我觉得很尴尬,很恐怖。我一向害羞,所以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偷偷抹眼泪,甚至在回到病房后拿被子蒙住头哭了起来。这些不美好的,很快我就会忘记……就像疼痛的感觉无法回忆一样。记忆喜欢存留一些美好的事情…… 年轻身体有很多很多年轻的细胞不断分裂不断的组合在我的身体里打败了坏病毒。很快,真的是很快我就恢复的很好。 有很多让我感动难过细节在随后的日记我会再写。今天,我想谈谈对一本书的感想《向死而生》李开复先生在罹患癌症后写的一本人生之书。没有专业的学术性,作为李开复先生是个“理工男”而讲这本书也没有那么理性和很强的逻辑思维。在我看来,像是一封对自己的“检讨书”,是一些“暖男”日记。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你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这是对向死而生的阐释。 我也算是有点心得体会吧!在这样的契机下读了这本书,算是一种缘分。好让自己与自己对话!存在的意义在于存在者本身。活着,才能感知和体验这个世界。 李开复先生的成功让人羡慕,他成功的让普通人晕眩,跨国公司高管,创新工厂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作家……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很值得骄傲,在书里,他常常说自己的座右铭是“最大化的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狂妄老天安排他一些小小的刺痛都不可以点醒他而安排了一场“癌症”。癌症非常恐怖,是会死的。在生死关头,李开复先生的盲目,懦弱坚强,他的忏悔。他对“向死而生”的理解,他对人生的重新洗牌,决定把工作放在第一。但是,把家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捧着李开复先生的这碗“鸡汤”,有点想哭。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就像我住院时的癌症病友,癌症的痛苦怎么形容呢?吗啡,杜冷丁……在这样的关头,她还想为孩子们煮点饺子,还想着家里下水道的事情,李开复幸福感要比我的病友好几千万倍,首先,李开复先生,可以有治愈的希望,其次,他家的下水道应该很健康。呵呵~ 我希望,今天以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可以把健康生活当做准则。然后,把家人放在最重要最重要的位置。今天,先到这里。

  《向死而生》读后感(六):生病是一种 blessing in disguise

  关于《向死而生》的一点读后感:

  --------------------------------------

  上周买来开复老师的两本书《人工智能》和《向死而生》。

  《人工智能》出版于2017年5月;

  《向死而生》第一版是2015年7月,这一本是2017年3月第19次印刷的。

  本来,基于对当前工作的不自信和对未来深深忧虑,我打算首先把《人工智能》读完,再翻看《向死而生》。

  没曾想到,读完《人工智能》第二章之后,突然心痒难耐,伸手翻开了后一本。

  于是一部分又一部分的读起来,虽然每次都提醒自己:读到彼处,要停下换回前一本。

  但是始终也没有停下来,直至读完全部。

  --------------------------------------

  其实,对于《向死而生》,我有些小心思

  开复老师罹患病痛那段时间,依然看到他坚持发微博传达自己的想法及分享自己的治病心得,实在令人钦佩。在康复之后参加的鲁豫有约采访节目中,病愈后开复老师瘦削的身形言谈之间的些许变化,莫名令我这样一个从大学时开始读《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而不同》,开通微博后默默关注悄悄评论表达崇敬和支持心情的小小的粉丝,面对这本《向死而生》,突然生出了敬畏之感:大概与之前的书十分不同吧……因而想着,要不等过一些时间再阅读吧。

  说实话,之前读开复老师的书,总在佩服他天才之思、效率至上、完美至极的同时,略微跑题想点别的,那就是——作为这样一个“擅长跑”又乐此不疲、毫无休息打算的铁人的伴侣和孩子,是如何追上其脚步的呢?

  这本《向死而生》给我最大触动的,不是前面的疾病之痛,竟是后面的亲情之悟。

  它给我一种感觉,它把曾经一直映在开复老师人生履历上的:妻子、女儿、父母、兄姐——统统请到前台——不再作为这辉煌背景的点缀和支持,开始成为真正手挽手、肩并肩的同行者——而在之前的书中,开复老师的同行者好似大多由同学、同事扮演着。

  之前的书当然也有提起父亲之德、母亲之爱、兄姐之宠、妻子之陪伴、女儿之童趣,但这本书却在字里行间更添细节、反思和感动。读之,在三五段间,猝不及防就眼泪迸溅。

  特别是关于开复老师写妻子先铃为自己整理衣物行李之事,在之前的书中也有看到。但是彼时读之,更多感受到的是开复老师的暗暗得意和持宠而娇,这本书中的描述,有了不同表达:多了对妻子夜半辛苦收拾的愧疚和感恩。

  如果说文以达意、书以载思,以前的感受同后来的觉察,以前的洋洋洒洒同后来的反思顿悟……种种不同,在书与书之间,跨过时间空间,在字里行间默默回应。

  从身体罹患病痛到痊愈,这是一段漫长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解之路。此间种种变化,想来多少也成为了开复老师和身边的爱人、亲人之间的和解之旅。

  --------------------------------------

  没有在《向死而生》第一版面世时研读此书,现在才翻看,心中确有遗憾。

  但书中有说:我相信我们所有的遭遇,必有其道理。

  大概我也可以拿来安慰自己:大概我此时才读,也有此时的缘由。

  书读完,感动非常,内心催促自己一定要写点读后感出来。

  但关于书中前部分艰辛治病的惊心动魄,竟然未及后续章节那些亲情之悟更触动心扉、更念念不忘。故,仅在此叙述关于《向死而生》书籍后部分的一点点的读后感。

  致敬开复老师!

  《向死而生》读后感(七):人生中有些东西比效率更加重要

  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李开复因罹患癌症而写的人生感悟《向死而生》,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李开复的时候是在大二。当时网络上疯狂地流传着李开复的《写给大学生的五封信》,每一篇文字都是在劝诫大学生要如何利用好光阴,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人。同样是在大二,读到了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一直到读研究生的时候遇到了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李开复的书也在激励着求学之路上的我:永远要做你所在团体中最有影响力的人;什么是你的价值?就是这个团体有你和没有你的区别?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效率,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上。

  不可否认,李开复先生的书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大学放任自流之时,遇到了开复先生的文字,知道了大学什么是应该值得去追求的。在工作之中,开复这种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但如今再次遇到开复先生罹患癌症之后对于人生价值重新思考之书,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其实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其内容,功名利禄之后身患绝症,当死亡悄然离近之时,才发觉生命中最重要的也许不是那些聚光灯,而是与亲人、家人的陪伴。

  这样的剧情太多太雷同,但是每次都也难免令人唏嘘不已,毕竟只有在疾病面前,也许才体现出人生的公平。毕竟当成功的光环褪去,才显得人生之肉体凡胎。

  不过透过本书我也在思考着自己,受开复其影响,我在工作和学习中也是以提高效率为己任。但自己真的有想过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吗?就像读书一样,自己要求每周都要读一本书,但为什么这样做?究竟读完是不是目的本身?我恍惚了,似乎当阅读和计划放在一起,读书变了味道,变成了一种任务,使得我专注于读书的进度,而忽略了读书本身。也许有的时候真应该放弃对于结果的专注,而专注于过程,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做《杠杆阅读术》,日本人写的,是写如何读书提高效率的。后来想想,哪有那么多效率,爱好+效率岂不等同于工作。于是在《向死而生》阅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找出了A4纸和笔,边读边尝试在和作者对话,让自己沉浸于阅读本身。一本书读下来,写了很多,感悟很多,合上书本,终觉不虚此读,足矣。

  人生许多事情其实可能都是这样,先忽略结果、忽略效率,沉浸其中,方能遏制心中之焦躁。这也许就是开复新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吧。

  《向死而生》读后感(八):穿过死亡荫谷,品味生命甘露

  所有的喜欢,必有原因。

  这个原因,往往不是出于外界,而是源于自己。

  行过的道路,经历的悲喜,无奈与绝望,眷恋与割舍。

  活着,但是必死。

  自己还活着,然而身边的亲人,不断离世。

  每一天,生与死的学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有人蒙昧,看上去反而快乐。

  有人清醒,因此深尝痛苦。

  只是,我也始终认为,若没有经历过长夜痛哭的悲伤,就难真正懂得快乐的真谛。

  这也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因为透过李开复的经历,我也修得了死亡学分。

  如果一定要亲身经历才懂得,人的命没有那么多条。

  以前并不喜欢李开复此人,事实上,现在也谈不上喜欢,但是,从来不会因为这种情绪,而去蔓延到与之相关的一切。

  看《向死而生》的纪录片,他几度哽咽,我也是,在我眼前的这个人,是李开复也罢,不是他也罢,都是一个生命,世间可贵的生命。他问:褪去虚名与成就,人生还剩下什么?

  所以,又为什么要去在意他的虚名和成就?

  为什么用憎厌或喜欢树立高墙或消弭高墙?

  一个生命在死亡面前的挣扎、感悟,还有分享。我相信他的真诚。事实上,在当初得知他患癌的消息时,我也恻然。知道他痊愈,我也欣慰,原因同样,是基于生命本身的悲悯和庆幸。

  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热爱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意味着,悦纳所有的个体——只不过真要做到,需要上帝与佛般胸怀,毕竟我们是凡人。但李开复原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在书中,他也坦率地指出,终于明白了,自己所谓的影响力,不过还是追求名利。

  当头棒喝。

  对他是,对与他类似的人,又何尝不是?

  所以他的分享,与病魔的抗争,对过往生活的反思,对家人的感恩与珍爱,是有意义的。因为有无数人仍然行进在这条路上,并且心存侥幸。

  也包括我在内。

  我之前并没留意到这本书,是慕思的朱桓告诉我。

  那几天里,我正陷入过度劳累,睡眠也很差,在短时间内大剂量吸收知识,绷紧的神经无法放松,失眠到天明,然后又要赶工其他事,所以,状态很不好,胆部重新开始疼痛,精神上也感觉恍惚,这样的时候,不得不中断健走,好容易略有恢复,然后又是一波。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睡眠上,所以也就放任自己,早晨略起晚一点,也因为发现,这样的状态事实上虽然在一时较快地完成事情,却会影响第二天乃至其后几天的效率,实在不可取,何况,还有可能埋下健康的隐患。

  和朱桓聊起那几天睡眠的情况,他特别提醒我看看《向死而生》的视频(两个版本,一个是4分钟,一个是20分钟),又寄了这本书给我。

  读完。觉得警醒。

  人有时候的确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然而那样的时刻,已经太晚。

  书里并不仅仅是李开复的心路历程,也公布了他在治疗、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做法,这些不只是对病人有益,其实也是很多人在健康方面所需要的,只是人还是那样,平常不注意,到出了事以后再去恪守清规,幸运者可以避过,却未必全都是幸运者。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从亲身经历中学习,一百条命也不够。

  而如果善于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那么一生抵得十生。

  视频拍得很好,高晓松出手,的确不凡。其实这个事情,的确已经超乎李开复做为个体的意义。

  祝福李开复和他的家庭,感人的亲情、爱情,这是李开复对抗病魔并得以成功的最大力量吧!

  也祝愿所有人做为平人、安乐而活。

  下面的地址是《筑梦者之李开复》的视频:

  http://www.iqiyi.com/a_19rrhb1v0t.html

  《向死而生》读后感(九):一时慌张,满纸鸡汤

  书是李开复写的,讲他患癌症前后的一些事,柳传志、郭台铭、任志强、张亚勤、凌志军、胡舒立等成功人士为这本书做了推荐。

  任志强在推荐序里第二句就说:“满满一锅‘鸡汤’让人真是‘醉’了。”初看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多么鸡汤,反而很欣赏李开复如实记录下自己面对突然来袭的疾病时那种愕然、绝望、愤怒、不甘不断变化的心理。写实、深刻,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初始印象,然而,越往后看,越加赞同任志强的话。

  “一时慌张,满纸鸡汤”,这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刚被查出患有癌症时,他是诧异的,怎么可能?检查出错了吧?待到确定患癌后,他也担心能不能治好,尝试了各种治疗:中医、西医、食疗以及能量疗法等科学的、非科学的。然而都没有效果,于是他绝望,公司该怎么办,财产该怎么分,遗书怎么写?他也愤怒,为什么,我如此杰出,在谷歌、微软、苹果等伟大公司都做过,我是万千青年的偶像,怎么会患绝症?上帝怎么忍心让我这样非凡的人物就此逝去?

  然后呢,先后任职苹果微软谷歌、微博粉丝5千万、创新工厂,这三点一直出现在这本书里,时不时的喊出这些标签。大概这些是他走出疾病的力量之源吧。

  经过一年的治疗,他的病好了。然后,写下了这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并在书中开始反思以往诸般不对:忽视家庭、注重虚名、以利益为核心……而在遭此一难后,他觉悟了,感恩父母、妻子,在意女儿的想法,注意劳逸结合,偶尔与感兴趣的“有缘”的陌生人会面,狂洒鸡汤。

  其实,向死而生,大约是来自于海德格尔吧。他将生理上的死和哲学上的死分开,个人理解为每个人活着最终都是在不断走向生理上(肉体上)的死亡(death),而这个走向死亡的过程,虽然当前的状态是生(alive),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死(dying)。每个人在最终死亡之前,都是既生又死的。

  1994年8月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骑重型摩托车发生严重车祸,在死亡边缘挣扎着、彷徨着的北野武躺在病床上,开始思考起“人究竟为什么而活”,而后写了一本书——《向死而生》。

  大约有此独特经历的人都会在死亡中醒悟人生吧。

  《向死而生》读后感(十):《向死而生》书摘

  褪去光环,我只是一个呼吸之间就会顿失所有的病人

  生死哲学大师伊丽莎白.库柏勒.罗斯指出,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在夹杂着悲伤、愤怒、绝望和追悔的情绪里,茫然四顾,但死亡的紧迫感却提醒我,无论如何要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好好地做几件事:

  1.让我的亲人、朋友知道我真心爱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温暖和光辉。

  2.我要跟他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记住在那个时刻里我们互放的光亮。

  3.我要在活着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全心全意地活着,我不会再花心思去臆测、追想那些还没来到或者已经远去的事。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尼.韦尔也说,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更开心一点儿。

  回忆我们还是穷学生时,如何在河边无照偷偷钓鱼,到电影院一天看六部电影,看到想吐;减价时大采购,结果遇到大雪拿不动,只好把一块块冻成球的肉从山坡上滚下来。我一定要让她知道,这一生因为有她相伴,我的人生是如此丰富

  只要好好体验人生、享受世界的真善美,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升华成长,不必留下什么,这个世界就会因你而芬芳。若真要留下什么,那就是留下我们的孩子。如果真要衡量什么,一个善良的后代,能带给世界的正面影响,一定会超过邪恶的人。

  当大家都有相同的体会时,就很接近真理了。

  “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说:“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论善恶美丑,都有存在的价值。就像一座生态完整的森林里,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完美与缺陷本来就是共存的,也是从人心产生的分别。如果没有邪恶,怎能彰显善的光芒?如果没有自私的狭隘,也无法看到慷慨无私的伟大。所以,真正有益于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恶,而是行善;不是打击负能量,而是弘扬正能量。”

  过去,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我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邮件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是否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地方;我也几乎有些偏执地把运营社交每天当做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

  我发现,对于真正有需要的人来说,一篇短文、一句诚恳的话,就能深入人心。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两个人铭记在心。

  学会感恩疾病之后,我就不在质问:“为什么是我?”当心中那种随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而来的抗拒之心渐渐软化,我反而开始自问:“为什么不是我?”我发现,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而我,褪去了过去所有的光环、头衔,不过就是一个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在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时,我曾绝望地哀求上苍:让我舒服一点儿、让痛苦尽快离开我,我愿意用过去所有的成就来交换片刻的安宁……但疾病、痛苦、悲伤不会因为你是某某人,曾经有过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而对你特别宽容;我和所有人一样,完整地经历了一切。在医生、护士眼里,我和每一个病人都是一样的;帮我找血管、打针、抽血的时候,不会因为我是某某人,他们就更容易找到血管;因化疗药物导致的末梢血管硬化,也不会因为是我,情况就能稍稍缓解。

  疾病让我领悟到什么是“众生平等”,然后,我才开始看到、理解,并接受每一个人的不同;而过去大家对我的好,我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认为理所当然,像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我的同事、不远千里来看我的友人、为我许愿分担痛苦的好友、为我每天祈祷的微博网友……现在,我常想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受到这么多温暖的照顾。

  我在视频网站上看到艾尼塔.穆扎尼分享她死而复生的体验。她原本全身长满了肿瘤,在濒死边缘昏迷不醒,连医生都宣布放弃治疗了,但她却奇迹般地苏醒过来,而且全身肿瘤不药而愈。现在她巡回各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她谈到,在濒死昏迷时,虽然全身器官已经停止运作,但她的意识却异常清晰,她可以清楚感知所有人的感受,包括不太熟识的医护人员。她察觉到自己跟所有人仿佛都是一体的,她被一种无条件的爱包围着、拥抱着;而这种爱,比她在人世间曾体验到得任何一种爱都要更强烈,而且她不用做任何事情来证明自己就可以得到它。

  在濒死时刻她领悟到,人生可以:1.用无条件的爱来爱自己。2.无惧地过日子。

  我从亚历山大医生的那本《天堂的证据》中看到,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因为感染脑膜炎,几乎脑死亡,经过七天濒临死亡的昏迷后,奇迹般地醒来。他用医学知识证明他的复活应该是奇迹,于是着手写作《天堂的证据》一书,描述着七天他灵魂脱壳的天堂体验。他描述的天堂是没有时空概念的,只有三条规则:1.你没有恐惧。2.你不怕犯错。3.你被爱拥抱。

  然后,我要再次强调,人生何必在乎自己留下了什么,更重要的是:

  1.我们是否凭着良心做每件事?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世界是否会更好?

  2.我们是否用无条件的爱对待周围的人?

  3.我们是否能够真诚对待自己,然后真诚对待别人?

  4.我们是否真诚体验人生、享受世界的真善美?是否度过有所学习、成长的人生?

  5.那些和我们特别有缘的人,打从心里特别喜欢的人,我是否感恩他们?我是否曾花最多时间和这些有缘人在一起?

  6.如果人生真要留下什么,那就为世界留下心存善念的孩子,让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将世界的希望和爱传递下去。

  朋友端来茶,我闭着眼说:“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会过日子啊?两三棵桂花树,加上这一躺椅!唉!”

  “你又不是没来过!那些桂花树在我家种了快十年了吧!”朋友的妻子是个直性子、亮嗓门。她端了一盘切好的苹果出来,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朋友坐在我旁边,半怒半笑地说:“啥?你居然现在才发现!这躺椅可是我的宝座,早就不知让你坐了多少次,真是白白浪费了我的心意呀!”

  再说,读了杨定一在《真原医》一书中的分析,“人适合吃素还是吃荤?”他的论点并不是反对吃肉,但是从人体构造(牙齿、肠道长度、消化液)来看,其实人类更适合素食。人的肠子很长,更像食草动物,肉吃多了在里面会腐烂,产生毒素、宿便等问题。人和食草动物都是小肠长,适合慢慢吸收不易腐烂的素食,而肉食动物的肠胃短,可快速消化肉类,在肉类腐烂前将其排出体外,避免残渣在肠道中产生毒素。从这点来看,多吃点素,少吃点荤是有道理的。

  我从前不但不运动,而且还嘲笑朋友运动养生。我的朋友潘石屹在微博上说:“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几万人、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跑步的人比不跑步的人多活七年。”我就调侃他:“会不会这七年都在跑步?”

  当时我觉得我不但幽默,而且是对的,而今才发现我错了!

  现在,不管中医、西医还是自然疗法医生都告诉我,运动无比重要。有氧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脂肪燃烧而达到减肥的效果,还能促进癌细胞凋亡,也是活化自然杀手细胞的良方。

  再者,因为人是动物,要活就要动,人体的免疫大军淋巴系统不像血管配备了心脏动力马达;它能保持回流顺畅,主要就是靠运动,因为当初上帝造人的时候没想到,有一天人类会变成今天这样,整天“宅”在电脑前不肯运动,而且还把珍贵的地球能源浪费在交通、移动上。

  我们的淋巴系统没有动力马达,人又不肯运动,上车、下车,取代了步行,人的身体素质就一代比一代弱。有中医研究,几千年累积的人体数据显示,古人多半阳盛阴衰,阳气、能量充沛,但体型偏瘦,因为古代粮食不足。现代人则是阴盛阳衰,能量不足,躯体庞大。差别就在于运动,尤其是走路,走路可以让阳气下行,中国人练功讲究“气沉涌泉”,根扎稳了,能量的输布就没有阻碍。现代人不走路,头重脚轻,上下不通,不仅身体健康状况走下坡路,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实,物质的礼物我都不需要,姐姐去读大学时候,你给她谢了一封信,我会不会有?”她带着恳求的语气,艰难地开口说道。

  我顿时心痛不已,却又感到万分抱歉!我实在不是个称职的父亲,小女儿居然会人为我爱姐姐更胜过她,担心我只写信给姐姐而不写给她!我也才惊觉到,她在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和关注,这带给她的影响如此深远。

  家是女人的城堡,对先铃尤其如此。她不爱出门逛街买名牌,也没有一群可以喝咖啡、聊是非的姐妹淘,因此她每天在家务上面花的时间,把她休闲、娱乐时间都一起搭进去了。我常跟两个女儿说:“每一个人都在表达爱的语言,妈妈表达爱的语言,就是做一桌子好菜给大家吃。”德宁回家度假一个月,先铃迎接孩子回家的盛大作风,就是花了几天几夜挖空心思把孩子爱吃的菜一样一样都做出来。

  不久前,脸谱网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博格的丈夫戴夫.戈德堡意外猝逝,经历着丧夫的悲痛,桑德博格在一篇悼念丈夫的文章中真切地说:“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虽然我如此心碎,但是每天看到我的孩子们,我都会为他们拥有生命而感到欣喜;我感激他们的每一个微笑和每一次拥抱;我不再对每一天习以为常。一个朋友告诉我他讨厌生日,所以不准备庆祝,我含着泪对他说,好好庆祝生日吧,每一次过生日都是幸运的事。”

  2015年,我很荣幸地得到了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并且获邀在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致辞。我特别提醒学弟学妹们:“你们有责任做出明智的选择。在技术的选择上,要致力于能把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技术,而不仅仅局限于先进或者很酷。在工作的选择上,要选择能拯救生命的工作,而不是破坏生命的工作;要选择强化人类的工作,而不是取代人类的工作。选择老板时,要选择有大爱之人,而不是贪婪小人;要选择想帮助世界的善人,而不是想征服世界的戾气之人。”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们是否凭着良心做每件事?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世界是否会更好?

  同时,我也劝奉学弟学妹们,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虚度一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你们有责任把时间花在那些真正困难的问题上。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机器未来能做的事情上,也不要把才华浪费在重复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上,更不要接受一份没有挑战的工作。用于冒险,孜孜以求,以成为某个特殊又有用的领域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为己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向死而生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