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10篇

2018-06-01 20: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10篇

  《遇见动物时刻》是一本由[美]克雷格·查尔兹(Craig Childs)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一):走近动物

  一看到这本《遇见动物的时刻》的封面,你可能就会被这只活灵活现的美洲豹吸引过去。这个封面的确能引起很多读者的瞩目,我就是其中的一位。翻开这本书,你也会被书中的清新文字所吸引。这些有趣作者和动物之间故事,并不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的,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阅读兴趣,选取任何一处开始阅读。你既可以先看看美洲豹的故事,也可以先看看浣熊的故事,也可以先看看大角羊的故事。这种跳跃式地阅读,正是作者期待的“不期而遇”。

  在这本书中,作者记录了作者与近四十个野生动物相遇的故事。这些动物既有天上飞的,也有地上跑的,也有水中游的,很多动物超过你的想象。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小小的北极蚊子竟然让作者痛苦不堪。作者是在加拿大的育空河地区遭遇了蚊灾。这种蚊子在当地生态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野花要靠这些蚊子来传播花粉。这种蚊子的生存时间很短,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吸食花蜜、驼鹿的血,以便产卵繁衍后代。这种蚊子拥有目前所知最为复杂神经网。可怕的是,这种蚊子在静止空气释放出来,即使你站在三十米远的地方,它也可以直接飞到你的身边来。通过空气,这种蚊子可以感知到你呼出的二氧化碳,这实在是太厉害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好起用了避蚊胺,但这种东西能让人的皮肤含有剧毒。避蚊胺和蚊子之间的权衡真是一个难取舍的问题

  作者与大蓝鹭的相遇也是一种奇妙经历。他是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边的一个向导处看到那只大蓝鹭的。作者对大蓝鹭的描述的文字也是吸引眼球的。它的翼幅有些恐怖,像个飞翔恐龙,蛇一样脖子向前直伸,长长的双腿拖于其后。到达作者头顶正上方的电话线杆后,它的翅膀变了样子舒展开来的羽毛像是完全鼓起的降落伞。这些文字让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想象。让读者接近和了解那些平时很少接触的动物的生活。如同作者希望的那样,让读者分享了他见证的诸多微妙,在最原始背景培养起对动物的熟悉感。

  关于动物的文学书籍著名的估计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吧。这本书的文字是迷人的,它激起许多读者对于动物的奇异美丽兴奋感,但是不是可以像《昆虫记》那么著名和流传久远,那么这个问题要留待时间来检验。我们期望这本《遇见动物的时刻》好运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动物园

  “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远远超出了科学论文和营地篝火旁故事的范围,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像孩子语言一样意义重大。”——题记

  看到被誉为博物学家、冒险家、美国当代最优秀自然主义作家之一的克雷格·查尔兹的代表作《遇见动物的时刻》时,我脑海里最先出现的是赵忠祥老师在《动物世界》开场白里那悠长浑厚的声音——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草原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在山坡树林里看到野生的狐狸、穿山甲、猴子、山猫、野猪等很多出现在《动物世界》里的生灵运气好的话还能见到各种不知名的却美到令人迷醉的鸟类。那时候,这些野生的动物并不惧怕人类,因为我们可以与之友善和睦相处。尤其是小孩子,经常把摘到的野果扔给这些动物们吃。像猴子和山猫,熟悉以后,还可以近距离抚摸它们。

  然而,随着时代科技发展,大量山林、植被和农田被开垦、破坏,动物们因为人文明的扩张而失去生存空间。它们的家园被人类肆意践踏,它们只能四处逃离,四处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个“家”。

  可是,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人类在自我发展和不断征服自然过程中,渐渐地失去了对自然、对生态、对动植物敬畏森林原野溪水和动物们过去的美好生活,连同那些动物一样,都成为一场梦境,与现在的我们,遥遥相望。

  就像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坦言:“我记起自己曾许多次坐在餐桌前吃饭,却从没有想过大地上游走的生物,布满地盘网的森林和鸟鸣。我记起自己全完沉浸在文字和数字的世界,那么多需要做的工作。在这里向下眺望,想象着自己全部的生活,应该很简单。然而,我转向另一边,看着森林和山峦慢慢变黑,想象着富有生命的一切。”

  对于大半生都在荒野中探险的克雷格·查尔兹来说,他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可见一斑,他甚至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王国蕴含的野性之美。遗憾的是,他仍然难以凭一己之力去改变整个人类与自然界现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之相对,青山绿水迅速减少。”

  于是,他每一次与熊、美洲狮、浣熊、秃鹰、雪羊、海公鱼等动物相遇时,他都将自身还原到生命的最原始状态用心去聆听和感受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搏斗与死亡。然后利用文字记录下每一段野外行程,每一个与动物相遇的故事,借此深深唤起人们对失去的天空、原野的记忆,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曾经有个记者采访赵忠祥老师时,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你在配音(动物世界)的时候,看到那些画面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好?

  赵忠祥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那不是一般的好!你知道什么叫物我两忘吗?天人合一吗?我觉得,在这样一个瞬间,你完全投入到这样一个天籁之中,一个大自然当中,一个活灵活现的这种生灵的这样一种繁衍、发展,为了它们自己的生存去拼搏,再去追捕,再去反追捕,再去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再去用他们的合作,再去用他们的能力去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讲的。然后它的解说,写得很朴实质朴无华很有哲理。它甚至就是说,比如野生动物的节日,它就说,如果我们不善待它们,有一天,如果我们的地球上没有了它们,我们会想一想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人类的世界里没有了动物,会变得如何?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不得而知。我只是记得,在很久或者更久之前,我们曾与它们朝夕相处,相融同乐。

  还记得,在蔚蓝的天空下,我们曾看到过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在自由地翱翔。

  还记得,在温润湿地里,我们曾用镜头捕捉和定格下黑颈鹤的优雅独舞

  还记得,在热带雨林河畔,我们曾近距离围观野象群用鼻子吸水给自己洗澡。

  还记得,在白马雪山中,我们看着滇金丝猴闪动着黑眸在愉快地玩耍嬉戏

  还记得,……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有着一座动物园的。在这里,住着南极的企鹅、澳洲的袋鼠、东非的雌狮,中国熊猫……还有世界各地的珍禽异兽。在这里,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在同一个星球上,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与它们都相处得其乐融融

  祈愿看完这本重新定义我们动物观的书之后,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和感召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到人与野生动物在生命形态上是平等的,再次激发出我们内心对于小动物的喜爱渴望,然后用柔软的内心善待这些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我写这本书,希望能分享自己所见证的诸多微妙,希望能在最原始的背景下培养起对动物的熟悉感。

  【作者简介】韦宇教,80后,金牛男一枚,品牌策划师,专栏作者。喜好文字,摄影,旅游,踢球,养猫。在策划的江湖中,已穿梭沉浮七年。常静坐深夜,焚香,饮茶,煮字疗饥。亦是一个行者,在路上,用单反记录生活的印迹,用文字书写时光细碎。站在奔三的道口,回望素履之往,愿无岁月可回头。有生之年感恩遇见——微博@韦宇教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三):我曾站在绝对的面前

  关注这本书是因为一篇报道,该书的编辑从第一人称立场写了一篇文《我们做了1本拥有7张面孔的书》,当时就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暂把书的内容放一边,光是封面的设计就让我愿意为此买单。

  书拿到手,通过翻折,便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封面。1本拥有7张面孔的书,就如同作者在书中呈现给我们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读者并不知道,下一秒会在森林、沙漠、荒野遇到什么动物,是狮子、郊狼还是猫或鼠,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书的扉页上写着:“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这是一本在我看来神奇的书,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困顿于城市,远离自然的成年人来说,这本书简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我开始回忆自己究竟是有多久都没有去过动物园,想了很久,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定格点,唯一有印象的关于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动物园的记忆应该要追溯到小学春游的时候了吧!

  如今每个城市的动物园门庭冷落,稀稀落落地偶有父母带着孩子前往,“看动物”早已不再是我们年少时最“流行”的“娱乐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娱乐设备游戏场所,“看动物”对于现在的孩子是否还具备当年的吸引力?回想起小时候春游去动物园看动物的激动心情,现在则完全打不起精神来了。城市里孩子们,对于“看动物”这件事的激情早已一去不复返,那么,是否意味着孩子对于大自然的新鲜感与求知欲已经彻底被现代化的文明所淹没了呢?

  《遇见动物的时刻》的作者是了不起的,他说,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大。

  孩子对于动物的好奇心最大,可这一切似乎都在渐行线远。

  “我再没有看到过那只狮子,虽然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独自徒步旅行中满眼全是它。睡觉时半醒着。汲水时赶紧灌满,迅速离开。我让自己的眼睛习惯阴影,在任何看过去的地方都等着美洲狮的出现。它的影子会出现在阳光下的树木石头间。当我看到它并没有真的在那里时,便会略微点点头,稍稍放松下来。接着一种奇怪失落感便会油然而生,因为在我们对峙的过程中,我的问题荡然无存。在水洞边,在亚利桑那州的蓝山,我曾站在绝对的面前。”

  这段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想起了当年看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的情形,或许当我们遇见动物的时刻,才是遇见自我的时候,而当面对自然时那种敬畏与失落并存的震慑感是多么珍贵的生命印记

  除此之外,一本讲动物的书,提到了上百种植物,对于我来说也是如获至宝。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地踏上旅途去目睹一场动物迁徙,听一听鸟鸣兽啼,穿越山川河流经历一次丛林探险,那起码还有阅读这件事作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探索的弥补吧。

  放下一些身外物,褪下衣衫,恢复一副动物的身躯,慢慢才又滋养出一颗血肉人心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四):遇见动物的最美瞬间

  遇见动物的最美瞬间

  美国当代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克雷格•查尔兹代表作,原始的自然气息,令人心动屏息的动物世界历险经历,给每一个热爱动物的孩子和大人,随机附赠炭笔手绘精美卡片,共12款,这么好的活动。于是,我就下手买了一本,的确不错,我孩子很喜欢

  作者只身深入荒野丛林,与三十多种动物屏息相遇,展现了动物富有神性的一面,给人以无尽的启示。他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王国中蕴含的野性之美,他的优美文字深深唤起了人们对失去的天空、原野的记忆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洛杉矶时报》把查尔兹的文字比为“纯氧气”。的确不简单,换做我们,我们能做到吗?

  作者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也是触景生情之作。克雷格•查尔兹的大半生都在荒野中探险。他写下自己与30多种动物的偶遇过程——在美国大峡谷被大角羊追逐,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海岸鲨鱼一起浅游,在空中观看游隼以每小时二百英里的速度表演特技,在水洞边与美洲狮展开激烈的对峙,在犹他州的沙漠感受一只灰熊的孤独足迹……他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王国蕴含的野性之美。每一次相遇,他都将自身还原为生命的原始状态,去感受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搏斗与死亡。他的优美文字深深唤起了人们对失去的天空、原野的记忆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

  不妨欣赏一段好文章,三月,在圣胡安山坚冰与淤泥的季节到来之前,我走进位于马蝇峰和达拉斯溪之间的一片草地,身后拖着十九根刨过的黑松,每根近八米长。一次拖两根。我拖过草地的还有一堆将近一百斤重的船帆布,每隔两三米就要扔在地上,趴在上面歇口气,爬起来,再拖两三米。在一个特别选定的地方,我立起支撑柱,将它们彼此扣紧,而后架起一个圆锥形帐篷。周围的草地是一片跨在黄松林之间的开阔草坡。草地边上,驼鹿和梅花鹿聚集在一起,谨慎地在生态过渡带的树荫下散步,听着我劳动时气喘吁吁的声音。

  草地向东南延展至一堵堵年轻而富于煽动性的青山,山峰像烛蜡一样逐渐化作激进的险峰。风吹过草地,扫过群山,像是耸耸肩评论着。野草弯腰无语。

  上述栩栩如生的描述,的确笔者自叹不如。此书值得一读。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五):另一半的我们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包围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人们,反倒将回归自然视作高端的消遣。不过,真正的大自然不仅有旖旎的风光,也有无尽的凶险,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和野生动物动物狭路相逢,可不比面对家畜般游刃有余。

  克雷格·查尔兹在《遇见动物的时刻》中描述的种种惊心动魄让读者为之捏一把汗。查尔兹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野外探险生涯,作为一个博物学家,他也曾埋首故纸,翻找骸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垫底。然而和猛兽的对峙不能全然依赖纸上得来,情况瞬息万变。譬如美洲狮和美洲豹的习性不同,前者只从背面攻击,后者则不惮正面交锋,作者的“战略”自然也相异,和美洲狮近距离怒目相视,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还有遇到体魄强健的熊,常识告诉我们就地装死是个办法,作者和同伴出于求生本能撒腿就跑,那只熊确定了自己的领地,赶走外来者也就做罢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屡次助他化险为夷的是他的直觉。

  而要具备这种直觉,有赖于大自然的历练,更有赖于和动物的感性对话。作者尝试用自身眼光去理解动物的行为,体会他们超越生存本能的需求。尽管动物拟人论遭到普遍反对,作者仍和感性的读者一样,愿意相信动物也具有人类情感。聚集在洞中的渡鸦举行着他们的仪式,鸟语者模仿动物的声音和他们打成一片,母鹿对幼崽的缱绻让她们频频回首,郊狼却以此为线索搜寻待哺的猎物。人类并非智慧和魅力的专有者,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动物们都是另一半的我们。

  我们失落的部分,他们悉心拾掇。作者羡慕的某些动物的特殊禀赋,正是我们在进化中舍弃了,而在物种的另外一支蓬勃发展的。目光犀利的秃鹰能够相隔千里明察秋毫,具有三维听力的林鸮能够仅凭耳朵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还有鸟类令人迷醉、象征自由的飞翔能力等等。人类固然也有其他动物所不及的能力,但我们确乎没有想象中尊贵。与万物共享的这片自然,既有我们昨天的痕迹,也有我们的明天的影子。

  “我常常觉得家养的狗可怜,它们是混血,一半是野性,一半是驯服”,作者说,然而人类又和家养的狗没有太大区别,“一半心甘情愿向文明鞠躬,另一半想回归自然,填满自己感官的水脉。”动物就是另一半的我们,无拘无束地呈现另一种形式的繁荣发展,我们的怜惜、赞叹、艳羡、庆幸,都是对生命的顶礼膜拜,是对万物基于本能的眷恋和热爱。

  ——乙未年读克雷格·查尔兹《遇见动物的时刻》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六):与他们一起的“美好时光”

  美国博物学家、冒险家克雷格•查尔兹,带着我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无限的美好时光,那个世界里有动物与人的平等。克雷格•查尔兹通过他的冒险探寻,让我看到了动物和人类能够如此接近。

  翻开书扉页有一句话,“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要”,当时半信半疑,后来随着慢慢地深入,终于理解了这句话。动物的生活很单纯,它们真实,它们的声音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本书内容分为六章,从陆地动物到海洋鱼类再到天上飞鸟,一一写道。不仅讲述了大型食肉动物,而且还有夏天招人烦的蚊子;另外还有人们不熟知的雪羊,郊狼等;在语言上,作者的描述极其唯美,可以看出他对动物的喜爱,如他形容红斑蟾蜍,“有我的拇指大小,它像的爬行的婴儿,在落叶间笨重地摸索着向前走。”在他的心中,动物像他的孩子,他尊重并爱护它们。而且在书中也有很多处作者与动物的幻想。像熊与美女的传说,海狮是美人鱼的故事。

  在探索动物的旅程中,虽然美好,但是也极为凶险,作者多次处在生死之间,面对熊,面对美洲狮。他和它们真的达到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地相对,只要一不小心他就会死亡,而正由于生命的冒险,才让他在一瞬间看到了动物的真实,它们的美妙。记得曾经一部纪录片,俄罗斯摄像师跟踪拍摄堪察加的棕熊一家,因为那里没有受过人类的袭击,所以摄像师零距离拍到了真实的棕熊,那一瞬间,我相信他内心激动、幸福,与熊在一起的时光是真诚美好的。回想作者,他在那与熊、美洲狮面对面时,虽然充满了危险,相信当危险过去之后,他内心的澎拜,那种与他们一起的“美好时光”是无法言语的。

  另外,探索中除了危险,还有无奈和温情。克雷格•查尔兹在旅程中,看到了一只被猎人逮捕的狗,它很聪明,一心想要逃走。乞求的眼神让作者帮了它,之后它一直追随着他,可是路途的艰险,让克雷格不得不放弃它,虽然无奈,但是为了它能活着,他还是让狗离开了。克雷格还挽救了浣熊的生命,当时浣熊困在洞檐里蜷成一团,出不来只能等待死亡,作者冒着被它抓伤,甚至死亡的危险,用尽全身的力气,终于将小东西救了上来,它最后消失在另一边的峡谷中。而克雷格却满身臭烘烘的泥浆,湿漉漉的毛发,心中依然恐惧。

  当书读完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克雷格带来给我的是刺激、惊险、温情、美好。与动物零距离的接触,需要勇气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认识他们,与它们一起感受“美好的时光”。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七):找寻最原始的生命姿态

  一直以来,对自然类的书籍有种特别的偏好,动物,植物,自然,特别是人与自然相处、抗争、妥协、深思的过程,让我领略到很多关于自然力量的道理,越发觉得生命的神奇和崇高。

  我还记得十几岁的时候,读中国女作家毕淑敏的《昆仑殇》,被昆仑山上冰雪覆盖中的军旅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感触,感受作家对大自然高度的仰慕与对人的生命的崇敬;也记得后来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被12岁的法国女孩蒂皮所选择的惊险生活所震撼,骑在柔软温暖的鸵鸟背上飞跑,让小狮子穆法萨吸吮着手指午睡,赤身在河边以象鼻的喷水洗浴……这些完全在我的“城市生活”想像之外。再后来读英国畅销书作家兼兽医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且美》,作者在约克郡乡间享受阳光、草原和动物的陪伴下,温馨风趣的人与动物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真有那么一瞬间,想变成一只在林间奔驰穿梭的动物!

  在书店的架子上偶遇这本《遇见动物的时刻》,这本同样是描写动物的书籍,让我遇见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动物世界,触碰精彩的地球生灵。同时也深知,对于自然,对于动物,我所知道的还远远不够。

  如果说《万物有灵且美》将动物提高到人的水平,赋予它们人的情感,那么《遇见动物的时刻》就是翻转了角度,作者将自己视为一头野兽,与蛮荒为伍,褪去人的自豪,在卑微的肉身上重新诞生动物具有的恐惧、警惕、孤寂、坚毅。

  其实绝大多数人很难有机会接触动物,一般的接触大多限于猫狗,或者是关在动物园的铁笼子里面已经被驯化地服服帖帖的宠物们,这让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子缺乏对动物的认知,而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途径去了解真正具有野性的动物是怎么样的,在它们的那个世界是如何生存生活。

  作者克雷格•查尔兹(Craig Childs)是美国博物学家、冒险家、沙漠生态学家,也是当今美国最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大半生都在荒野中探险。在探索中他写下自己与30多种动物的偶遇过程——在美国大峡谷被大角羊追逐,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海岸与鲨鱼一起浅游,在空中观看游隼以每小时二百英里的速度表演特技,在水洞边与美洲狮展开激烈的对峙,在犹他州的沙漠感受一只灰熊的孤独与足迹……他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王国中蕴含的野性之美。每一次相遇,他都将自身还原为生命的原始状态,去感受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搏斗与死亡。

  这个曾获2008年盖伦•洛威尔探险艺术奖,2008、2013年西格德•奥尔森自然写作奖的作家克雷格•查尔兹本人的故事同样极具故事性,他出生在亚利桑那州,母亲热爱野外探险,父亲喜欢威士忌、枪和梭罗。青少年时期,靠着做河流向导、加油站服务生、新闻记者的收入,开始了自己的野外探险生涯,拥有“所罗门王的指环”,能只身深入丛林,用眼神、气息、动作与野生动物进行无声的长谈。

  他在大学换过好几次专业,从地质到音乐到记者;因对男性社会感到厌烦,关注过女性研究。拥有沙漠学硕士学位,还是业余的爵士乐演奏家。他把这一切的经历形诸文字,写作主题广泛,涵盖生物、地质、历史、艺术、文学与民俗文化等,文字深沉、隽永、诗意且悲悯,现在与艺术家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在科罗拉多州的西马鹿山下。

  喜欢在临时前打开这本书夜读,城市褪去白天的繁华和嘈杂,在寂静中,更能营造一种代入感很强的气氛,身临其境体会作者带给我们的荒野意境。与其说这本书是关于自然与动物的科普书,不如说它更像一部文学作品,记录的是作者跟各种动物相遇的时刻。读这本书,感受到的,不是呆板地罗列数字,而是结合很多有趣的例子生动介绍这些动物。查尔兹13岁开始就在山野里追着灰熊跑研究它的一举一动,16岁起就发现世界那么大所以他挎上相机就离开家出去看一看。他见过的动物比人都多,他与动物的“初见”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对”的那个人一样浪漫。

  这本书中查尔兹的优美文字深深唤起了我对城市文明失去的天空、原野的记忆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如果没有对自然和动物的爱,我相信他很难这样描写螳螂:“夹紧的前腿一般都竖起合拢,就像在祈祷。”

  我爱动植物,爱这片蓝天,爱这片大地,更爱这片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所有生灵,因为动植物之灵不受污染,而对于这份纯粹的描绘更是深入人心的。从这类书中的故事和场景走出来再回归人类社会的时候,便更觉得有些力量,而作为现代文明的创建者和参与者的我们,无论走多远,必须依托自然。

  合上这本书,脑海里依然是奔跑的大角羊,是浅游的鲨鱼,是对持的美洲狮。或许,明天太阳依然升起,城市依旧车水马龙,而我明白了如何去更加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崇敬自然。这本书适合每一个热爱动物的的成年人或者小孩子,这也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新书之一,值得认真阅读和收藏。

  ummer 2015.8.24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八):久违的自然《遇见动物的时刻》

  久违的自然《遇见动物的时刻》

  我们到了节假日都喜欢去公园,去郊野,去爬山,去玩水,美其名曰亲近自然,其实我们靠近的那种自然已经是人工化了的自然。没有路的地方,我们到不了,没有亭子我们会觉得没地方休息,没有了人工的修葺,我们会感觉没有味道,没什么可看的。没有了人工的开发,那么我们会觉得一切都不方便,面对真正没有人烟的大自然,我们甚至会恐惧,不敢靠近。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克雷格•查尔兹,一位真正喜欢在荒野中探险的自然主义作家。《遇见动物的时刻》里面描写了他在深山老林中面对大自然中真正的动物时,发生的故事。

  这里面的动物不是很多童话中能说话,懂人类的精灵。也不是《狼图腾》中那种带着故事,带着思维的野兽。也不是《所罗门王的指环》中和人相伴,在动物学家眼中的动物。这本书里面的动物就是当我们在大自然中和动物真正相遇时,那种野兽。对人类充满敌意和警惕,是我们闯入了他们的领地,是我们侵犯了他们的疆界。

  其实在大自然中能够遇到野生动物的几乎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大型动物,可以说除非走到荒野中,否则很难和这些野生动物相遇了。

  书里面描写了作者和30多种动物的偶遇,有乌贼、有海狮、有豪猪、有骆驼、有马鹿、有雪羊、有渡鸦、有响尾蛇……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海岸与鲨鱼一起浅游,在大峡谷被大角羊追逐,与美洲狮展开激烈的对峙,在沙漠中寻找灰熊的足迹……

  一次作者看到一个掉入一个很深的水坑中的浣熊,然后想要去救它,可是没想到却遭来强烈的反抗,原来浣熊也是食肉动物,攻击力很强。可是几次营救失败,手都被咬伤了,本可以一走了之,野生动物就是在大自然中生老病死,没什么可奇怪的,可是作者还是不忍心看着一个生命就这样死去,还是拼命把这只浣熊给救了上来。

  遇见动物的时刻,是我们真正面对大自然的时刻,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这些动物,我们的自然会少了多少生机啊。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九):遇见动物,遇见人

  立秋之后,天气反而更热,蚊子也更多。我是那种特别招蚊子的体质,被咬得很惨,每天恨不得用六神给自己洗澡,各种公开的私传的驱蚊秘方都试验过,根本不管用。就在我看这本《遇见动物的时刻》的同时,腿上还被咬了两个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

  “20世纪40年代驱蚊氨流行,它能让皮肤含毒以至于蚊子不能靠近,但是这种毒也对人体造成影响,曾有六个女孩因连续使用驱蚊氨而中毒,其中一个丧命。”

  “一个人的血型和体味以及穿衣服的颜色决定蚊子对他的喜好程度,一个穿着深色短裤气喘吁吁的男性很可能成为蚊子餐桌上的主菜。”

  这是读到“蚊子”这个章节的时候我随手记下的一些笔记。大概是我阅读口味重吧,第一次充分认识这种昆虫的满足感取代了我被咬之后的烦躁感。

  蚊子是这本书中记录的最小的一种动物,也是篇幅相对较少的一篇。你能看到螳螂、响尾蛇、海豹、豪猪、乌贼、美洲豹、郊狼、鹰、熊等在书中精彩亮相。

  “豪猪的背上,有三万根刚毛。曾近有豪猪研究者在抓豪猪时不小心让一根刚毛扎到了胳膊肘上,刚嵌入的刚毛不见了。两天后,那根刚毛从他的前臂露出来,离最初扎进去的地方很远,而且他发现这个东西挂在了夹克衫的袖子上。1934年,有人吃下了豪猪肉。十二天后,他死在了医院里,因为一根刚毛从他胃部戳穿了出来。”

  这是书里让我兴趣盎然的另一则知识,我想下次去动物园的时候一定要更近一些看看豪猪这自我防卫能力超强的家伙——但更要提醒身边的小朋友远离,因为那刚毛会随着肌肉的收缩不断往里去,细皮嫩肉的小家伙们很可能因为一次意外而被刺穿心脏丧命。

  这本书是本内容充实的科普书,但它更像一部文学作品,记录的是作者跟各种动物相遇的时刻。它不是呆板地罗列数字,而是结合很多有趣的例子生动介绍这些动物。作者13岁开始就在山野里追着灰熊跑研究它的一举一动,16岁起就发现世界那么大所以他挎上相机就离开家出去看一看。他见过的动物比人都多,他与动物的“初见”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对”的那个人一样浪漫。他这样写螳螂:“夹紧的前腿一般都竖起合拢,就像在祈祷。”

  爱动物并不等于不怕动物。作者坦言,他怕蛇——毒舌。他近距离观察响尾蛇,他能看到蛇尾巴尖上一个琥珀色的振动器发出光泽,并发出嗖嗖的响声——那是一堆干燥的分解鳞片在以每秒六十次的速度震动。作者害怕,心脏怦怦直跳,而跟他作伴的爬虫学家竟然陶醉地说:“啊,它真漂亮!”科学家对专业的痴迷和热爱跃然纸上。

  作者说,用文字记录跟动物相遇的经过,就像用木棍搭建天空。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瑰丽的世界,我们只能通过他的书来窥探一角。但这足以让我们经历一次奇妙的丛林之旅。

  但这还不够。

  好像故意要玩一次冷幽默,书的最后一章介绍了一种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动物——人。作者走在亚利桑那州南部的轰炸训练区。“除了战争游戏落下来没有爆炸的导弹和四散的黄铜蛋壳以及战斗机偶尔追坠毁形成的土坑,轰炸训练区有一种原始荒野的氛围。”轰炸机偶尔在天空呼啸而过,空气爆炸开,震耳欲聋的摇荡似乎要穿透骨头。那一刻,人成为最原始最古老的动物,具有空前残暴的杀伤力。作者加快脚步,穿越沙漠,渴望重新成为人类。

  《遇见动物的时刻》读后感(十):我也想转向另一边,可我怕,怕明天一来,我就假装忘了

  《遇见动物的时刻》的作者,叫Craig Childs,克雷格查尔兹,他是一个美国的博物学家、探险家、沙漠生态学家。这本书的英文名,是<animal dialogue>,直译为:与动物对话。这是一本我今年读到最有想象力的书,甚至是令我找到久违的阅读之美的一本书,一本看似在写动物,却也时刻在反思人性的书,一本当你在生活疲惫不堪之时,如同清泉般解渴,又赋予你充沛灵感的书。

  这本书里记载了查尔兹和30多种动物偶遇的过程,每个动物的故事都是个独立的小篇章,你不需要一口气把它读完。查尔兹自己形容:“这本书记录了我在动物们停留时尽可能长时间注视它们的时刻。这些经历现在转化成为文字,就像是要用木棍搭起一个天空。一次相遇便是一出即时戏剧,但要知道,在这一时刻之外,是漫长而华丽的生存轨迹。”

  你可以在任何时间的缝隙中把这本书拿起来,今天读一篇灰熊,明天读一篇响尾蛇,后天是大青鲨,大后天再读一篇红斑蟾蜍。而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哪怕你只用五分钟阅读一个动物的故事,作者言语间的魅力已经可以向你施展魔法。极度生动的语言中,活生生向你描绘了一个野生动物的世界,言语两三行,却总能轻而易举把你从城市迅速带入荒林。这种阅读快感,美妙的不得了。让我久久回味,书籍的魅力。

  作者查尔兹这人很有意思,他出生在一个爱刺激的家庭,母亲热爱野外探险,父亲喜欢威士忌、枪和梭罗。受父母影响,查尔兹从小就喜欢探险,只身深入丛林,可以用眼神、气息、动作和野生动物进行无声的长谈。他大半生都在荒野里探险(真让人羡慕),和艺术家妻子以及两个儿子住在科罗拉多州的西马鹿山下。书的扉页上,他轻描淡写两句:“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大。” 这两句话真的说得极妙,它远远超过了科学论文和营地篝火旁边的故事的范围。一本书看完,好奇心被勾搭的充满脑顶,让我已经幻想自己在山间林里痛快的走一走,如他形容,捧一杯泥土,在唇间尝尝它的味道,再从溪流或是基岩水洞的清澈潭渊喝口水,想着要遇到几只小鸟也好啊,热情的跟它们打个招呼。

  随便把书拿起来读几段,你就会发现查尔兹是一个胆子大破了天的人。美洲狮的章节里,讲述了他在亚利桑那州的从黑台地下山时路遇美洲狮的故事。越往峡谷深处走,环境就越危险,路也十分崎岖。刚从巨石缝里摔了个大跟头,查尔兹发懵的站起来,就意识到一篇渗水源旁边,有一个巨大的东西腾跃而起,美洲狮。要知道,成年美洲狮一周要吃掉一头鹿,它们随时都会猎食。这么危险的动物,三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就展身在查尔兹面前,随后又迅速淹没在植被中。

  他描述:“一阵风向我袭来,弄乱了我的刘海。有股浓烈的气味,像千百个单词同时涌出。猫科动物大都带有欺骗性,看起来要转向另一方,可是它们却突然腾跃起来。它们的一生都是完全孤独的。我挺起胸,竖起肩膀,眼睛长得老大,很多眼白都露了出来。我十指伏地,即便这样也有声音。没有动物能够悄然无息地穿过这里。巴里洛佩兹曾经写道,食肉动物会同他们的猎物交谈,这一对话决定了猎食的结果,确定猎物是否做好了死亡的准备。洛佩兹认为,猎食不仅仅是利弊的权衡,更是一种和牙齿、消化道一同进化而来的对话。”

  这场与美洲狮的生死对话中,查尔兹当然没有死。而他在描述每一次和动物的对视中,我都仿佛跟着他一起进入了动物的视野,好像我们也回归了动物的本性,也许因为他们随时会走,此后你就要记起你自己是谁,生活又将重新开始。

  我最喜欢的还有他和响尾蛇的故事!在科罗拉多河的下游,是一个响尾蛇很多的地区。被响尾蛇咬过的人描述,被蛇咬就像灼热的冰鎬尖完全插入了骨头,毒液进入血管时沸烧的感觉,会将你一个人一层层摊开。很多被响尾蛇咬过的人都会谈起类似的噩梦,一种在遥无止境的时段,在脑中看到自己的身体被撕裂开,仿佛陷入一个囚禁身心的监狱,他只能听到话语的回声,直到毒液消去。而这种类似于迷幻药物引起的幻觉重现,会持续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

  而查尔兹居然上来就叫嚣他很希望被响尾蛇咬一口,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他和两个朋友像墨西哥的索诺澜沙漠挺进,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徒步走到沙漠的另外一个小镇。而这片沙漠里,遍布响尾蛇。查尔兹在书中写道:

  “拂晓的最后一个小时,我从沙漠中一场长长的小睡中醒来,从睡袋里爬出,站起身,光脚踩在细如食盐的沙子上。还没走三步,我便停在了一片新鲜的脚印钱,那是响尾蛇留下的。我随着脚印看身后的行李,发觉熟睡时一条响尾蛇从我脑袋旁边爬过。它留下一片优雅富有韵律的印迹,像是手写的什么东西。沙漠非常柔软,甚至显露出蛇腹上每一片光滑而宽阔的鳞片。我跨过脚印,避免将它擦掉。随后又遇到第二条响尾蛇的印迹,然后是旁边的第三条,接着第四条河第五条交叉起来。我不再害怕响尾蛇了,因为恐惧需要凝思,而此刻,后者已经完全脱离了我的范畴。”

  如果你问我,这世界上你最羡慕哪种人,我会真诚的告诉你,查尔兹这种人。我羡慕博物学家、爬虫学家、植物学家,羡慕终生致力于研究和保护某种鲸鱼的动物学家,也羡慕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和导演。我经常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快乐的一种纯粹。

  杜尚在晚年的时候说过:“我有幸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不应以太多的重压拖累他的生命,诸如忙碌的工作、妻子、度假屋、轿车等等。”而在阅读整本《遇见动物的时刻》时,这种想法不停在我脑中盘旋,这世界是张捕鱼网,而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就生长在渔网内,呆久了,甚至不知道这渔网之外的海洋到底有多大。查尔兹在本书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我记起自己曾许多次坐在餐桌前吃饭,却从没有想到过大地上游走的生物,盘布地盘网的森林和鸟鸣。我记起自己完全沉浸在文字和数字的世界,那么多需要做的工作。在这里向下瞭望,想象着自己全部的生活,应该很简单。然而,我转向另外一边,看着森林和山峦慢慢变黑,想象着赋有生命的一切。”

  我也想转向另一边,我趴着渔网往外看,可我怕,怕明天一来,我就假装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