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侏罗纪公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10篇

  《侏罗纪公园》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克莱顿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5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一):当恐龙来敲门

  在评论《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之前,先来聊聊题外话,因为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相信也有很多共鸣者。

  九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个小学生,第一次看到《侏罗纪公园》电影是通过LD——很少有人知道LD吧?在VCD之前就是LD,因为当时家里开饭店,带卡拉OK,所以有LD放映设备。记得当时在饭店的大厅里放这部电影时,除了我妈和我,还有厨师服务员们也一起看的。当时的气氛要比现在在影院看电影还要紧张,对影片中的情节,每个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心惊胆战。因为那个年代能看到《侏罗纪公园》这样一部影片,真能算上是大开眼界,对我这个恐龙迷来说,更像是美梦成真——恐龙真的活了!

  后来LD光盘还给了朋友,但是从亲戚家搞到的《侏罗纪公园》录像带却一直珍藏着,哪怕是盗版,哪怕连录像机都卖掉了,但是那盒录像带还一直留着。

  再后来,有了电脑网络,陆续看到了《失落世界》、《侏罗纪公园3》……直到今年6月在影院观看《侏罗纪世界》,熟悉音乐再次响起,就好像回到了过去。

  恰逢此时,读客再版了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小说。好像恐龙风又刮了回来,就连沃尔玛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恐龙玩具和恐龙科普读物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喜欢恐龙。”哈蒙德如是说。

  言归正传。我并不想把原著小说跟电影相比较,但却很难把两者相隔开,就像动物园里的围栏并不能一直把动物离开一样——去年我去动物园还看到一只丹顶鹤跑了出来。所以,对于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电影版,偶尔还是会在下文中冒个泡。

  单纯从一部科幻、惊悚小说的角度来看,而不算上电影改编因素。迈克尔克莱顿笔下的《侏罗纪公园》无疑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史诗级作品。在刚刚读过之后,第一印象是书中的主角并非恐龙,也不是格兰特、哈蒙德或马尔科姆等等,而是科学自然的相爱相杀。

  当前言介绍国际遗传技术公司事件”的时候故事背景就已经与遗传学、生物技术等20世纪末期的热门领域密不可分。有了这样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也就更容易把当时的争议焦点引用到故事当中,也更能使人引起共鸣。

  马尔科姆的混沌理论出现,哈蒙德的科学必胜理念开始动摇——这并不是哈蒙德有动摇——对于哈蒙德这个人,还有讨论空间,稍后再说。而是“科学能解决一切”这一观点本身开始受到压迫。在书中,迈克尔克莱顿曾多次借马尔科姆的嘴来主张自己的观点:即使科学再发达,也别指望它能够拯救地球,因为人类太过渺小,唯一能依靠它的,也仅仅是尽可能拯救人类自己。人们面对科学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总是自我安慰说科学早晚能解决,这么说本身就不科学。所以更别指望用科学去解决另一个世界的动物问题。记得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由山姆尼尔扮演的格兰特博士曾对一个小胖子说过:对待恐龙,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根据混沌理论,动态系统总是受外界干扰的,无法用单一数据关系预测,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而侏罗纪公园的创建者哈蒙德就是单纯的以为把恐龙复活,甚至借用青蛙和其它动物的DNA片段来复活,就可以把他们限制在公园当中,为人类观赏服务。但是即便科学再发达,环境模拟真实,但那始终不是真的,他能够还原一座侏罗纪时期的小岛,但他不能把地球变成侏罗纪的地球。恐龙即便复活,但没有了远古的生存环境,比如空气质量温度、气压等等,他们也很难像当时那么生存,更不用说没人知道当时到底是什么环境,就连恐龙的外观,人类现在也不能100%的肯定

  太多的未知数预测了公园最终的结果,在众多不可预测的结果当中,只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崩塌、破败。也正因此,留给了作品更多的创作空间。电影《侏罗纪公园3》和《侏罗纪世界》当中都有故地重游的情节,说明了人们对老公园的怀念喜爱。另外,在很多惊悚、恐怖作品题材中经常出现的,屡试不爽的那些老房子、废弃的建筑病毒洗礼之后的城市、被淹没的海底世界……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也更容易产生有趣的故事。

  只可惜迈克尔克莱顿已经不再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新的作家拾起这一接力棒。

  回过头说说哈蒙德。这位伟大创造者,在电影《侏罗纪世界》当中,以雕像形式出现,足以证明他对侏罗纪公园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有各种远大抱负,并且在古稀之年依然有信心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不像马尔科目那样有太多顾虑,他甚至对马尔科目嗤之以鼻。因为他不会考虑那些影响他创造梦想阻力,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达到目标。

  哈蒙德既是一个野心家,也是一个老顽童。他想建造侏罗纪公园去赚钱,但他的目的绝非是赚钱。不是有人说过薪酬工作附属品之类的话吗?创造奇迹的成就感显然更重要。当始秀颚龙爬上他的身体,咬他的喉咙之时,他依然带着微笑。我到现在也忘不了“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有点疼而已。”的确,他造成了巨大灾难,连累了数条生命,但是你还是很难去恨他。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去年,哈蒙德的扮演者理查德•阿滕伯勒也离开了我们。据说在《侏罗纪世界》拍摄前,这位90岁高龄的老前辈还想过参加表演,可见他与哈蒙德多么像……

  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测的,就连曾经的地球主宰——恐龙这么庞大家伙,也没有躲过被团灭的灾难。谁又能知道人类这个自以为是种族何时改朝换代呢?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想,就像哈蒙德那样,想太多一样改变不了结局,不如放手去做,去创造奇迹。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二):侏罗纪世界真的很远吗

  今年《侏罗纪世界》上映,引发一阵狂热的恐龙热潮。这是时隔十四年之后,侏罗纪系列重新回归荧屏。相比于它的前三部,这部新作可圈可点地方有很多,当然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这些年的回忆

  在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了第一部《侏罗纪公园》,让人止不住的惊叹,并引发了第一次的恐龙热潮。就是放在今天来看,这部电影仍然不能说是过时,里面大量的特技元素,仍然让人津津乐道,足以证明它的经典。而在今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里面,也不凡很多致敬前三部的镜头画面

  一部精彩的电影都会有一个好的剧本,剧本精良,才能保证电影的底子不差,《侏罗纪公园》无疑是非优秀的一本书,已经上映了四部的侏罗纪系列电影,都是脱胎于它。

  本书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闻名于世的美国畅销书作家和影视导演、制片人,被冠以“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称号。目前他的书已被译成36种语言,畅销书几乎都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强大实力

  以前不止一次听朋友说过,关于《侏罗纪公园》这本书的精彩部分,电影所呈现的其实远远不够。那种文字带来的震撼,只有你亲自阅读之后才能深刻体会。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脑洞之大,场面的惊悚震撼,还有作者对恐龙生活习性了解,对动物基因研究,对医学的精通,迈克尔·克莱顿简直就像个天才一般存在着。

  提及对恐龙的了解,以前多是通过书面形式,而且了解的都比较片面,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官方和死板,所以这本书给了我不少新的认知。其实,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仅仅是当做一本小说来对待的,毕竟它的题材足够吸引人,讲述的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但是越到最后越发觉,这完全不是一本小说那么简单,它是集小说、医学、科学、人类学、动物学等范围集于一身的伟大作品。甚至在探讨物种变异,人类未来发展问题上,作者都有着他独到见解

  今年是作者离开的第七个年头,而这本书留给我们的精彩还在不断延续。就是纵观当今的科幻恐龙小说,能够与之比肩的也未曾有之,更何况这是一本写于几十年前的作品。希望在未来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多关于本书的精彩部分。

  文/颜先生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三):很多事情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控制

  第一次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时候完全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混沌学家马尔科姆,当多年后阅读了《侏罗纪公园》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了,原来这位混沌学家是负责整个故事哲学思考的,也就是通过马尔科姆道出了作者在《侏罗纪公园》故事背后所想传达的哲学思考。

  归纳总结我对着这本小说的思考有两点,一是人类往往是自负的,另一点是在精密的体系抵不过贪婪

  (一) 人类往往是自负的

  如今人们也许还在不断重复着哈蒙德(小说中侏罗纪公园的创立者)的错误,自以为可以掌控恐龙,但殊不知有太多的问题是在孵化恐龙时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分析侏罗纪公园的灾难,在科学环节上所展现的原因就是,人类在用其他生物体DNA去填补恐龙空缺DNA片段时,无意间会造成恐龙具备某些生物的特性。例如文中为了保证恐龙不会野外繁殖,所有的恐龙均被创造为雌性。但是部分恐龙DNA中填补了蛙属的DNA,导致性别转变的可能,使得恐龙自行繁衍,造成了数量的不可控。

  这一点也许是作者在思考当今很多我们认为可控的高端科学技术理论,例如克隆技术、干细胞项目等等,诚如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证伪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正确的科学理论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会被证伪的。因此我们也许当前在用不那么确定的科学理论在挑战以前固有的禁区,未来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 任何精密的体系都抵不过贪婪

  侏罗纪公园安全体系在健全,最终也抵不过150万美元对于电脑程序员优惠。正是他短暂关闭了安保系统铸造了侏罗纪公园的灾难,而且由于程序复杂,在他不在场的时候,系统的恢复又是旷日持久之事。

  任何精密的系统只要在人的控制下就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因为一切的安全都是建立在对于人的信任上。而一旦人因为贪婪而放弃原则,那么原本看似精密的系统可能反而成为灾难的原因,因为负责而难以修复。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四):畅游在超正的世界里

  那是一个很狂妄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具有疯狂想象力的小说,让我欲罢不能

  看过电影的我,才觉得原来文字原著比影像丰富得多,影像版已经足够经典,却无法超越这本书的经典。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超越原著,但这部书的原著已经无法被超越。

  影像版是限制了我的画面感,而看着这部书的时候,伴随着剧情,我就可以天马行空地在脑海里充斥着我任意的画面,爽就一个字,肆意作乱的恐龙,恐惧人群,遍布周围的丛林,每一处想起来都特别有趣。

  逻辑缜密,惊悚气氛的营造,想要意料之内又会意外之中,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一旦投入进去,就无法逃脱出来。

  克莱顿制造的情节让我沉浸其中,无法出来。

  而这些必备的主之外就会加上些哲理的思考的佐料,沁人心脾,一道美味大餐,吃完之后,仍然回味无穷

  这本书作者也很富有科学思维,也有着极强的能力。克莱顿小说里列的生物基因结构让我忍不住想起很早就丢掉的鸟嘌呤等对应的是哪个字母呢,这种回忆的学习代入感让我突然很怀念,那时候我还在背着这些可恶知识,但是我在这里却努力寻找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百无一用,它总在某一刻,当你碰到很熟悉的地方,至少可以勾起你的回忆,那种想象惊险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克莱顿所丰富的知识带给我的,另一处点点温馨的回忆。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却渐渐地读完了,这种感觉忽然就变得空落落的,感觉在漫天遍野的逃脱中,没了力气,这种感觉仿佛就像峰值,精神越过了头,没了依伴,想要再阅读一遍补习细节的感觉不断萦绕在心里。

  这些奇怪的恐龙仿佛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霸王龙,剑龙,迅猛龙,三角龙等等,这些动物的状态都附在书本的小册子里,人类却是附在金钱背后的庸俗者,是祸还是福,恐龙也曾经成了被支配者。

  马尔科姆的混沌理论的推演,这个世界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人类是聪明的,但是又是最脆弱的,而且还是可恶的。恐龙没有那么多的心机,也是很强大的。

  充满逻辑而又惊悚的情节,就像这个世界,让我如此地难以自拔,这种痛苦源于对自然的思考,源于这本书带来的恐惧,源于这本书所透露的哲理,我在想,这本小说的极致,就是让这个充满恐龙的超级想象力的世界复活,让我们想去看这些所透露的复杂。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五):编辑手记:关于引进过程、译者等等

  说实话,我写不太来编辑手记。编辑也就是一份普通工作而已,非要把编书过程写出来,写伐写伐大概会变成工作报告……不过,营销部同事(熊猫君)的要求太过强烈,我还是努(hu)力(luan)写点东西出来让大家乐乐吧。(终于暴露了自己的账号,心里怕怕的……)

  先说说我认识这本书的经过吧。我最早读这本书时还是个中学生,当时看完之后就念念不忘,成了个被书里强烈画面感给震撼了的熊孩子,从此喜欢上恐龙这种生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前几章中描写的一个画面,小恐龙把婴儿床上的小孩子的脸扯下一块来吃掉,虽然只有几句话的描写,但却让我印象深刻了十几年。换了别的小孩子,这大概会成为他们的童年阴影,不过作为一个(伪)摇滚少女,我从小就一直喜欢这种血淋淋的cult范儿。老实说,这本书的内涵我当年并不能完全理解:混沌理论是什么鬼啊?这么多的专有名词是什么意思啊?(摔!)不过这些完全没有影响到整本书的流畅、精彩和刺激,反正我还是看得很爽。先是看了书,后来我才看了电影。(是的,我看电影看得比较晚,而且还是在电视里某个电影频道里看的……)当然看完也觉得很震撼,居然能把书里的恐龙还原到这个份上,美国人好厉害呀!不过另一方面也觉得有点可惜,电影虽然也是经典,也很好看,但毕竟局限在2个小时里,书里很多精彩的画面都被删掉了。我要看两只霸王龙打架!我要看鸭嘴龙妈妈一惊一乍地护犊!我要看小三角龙萌萌地讨食物!电影怎么能不拍这些……

  后来再与这本书有交集是在4年多前,那时我刚刚加入出版行业,经过前辈编辑的指点,我做了一些美国畅销书榜作者的研究,其中就有迈克尔•克莱顿。为了做这个研究,我读了他的大量作品,当然也重温了《侏罗纪公园》。时隔多年,我觉得这本书依然非常好看,更加重新认识了许多当年没有看懂的内容。迈克尔•克莱顿真的是一位太厉害的作者,书中有小孩子看了都喜欢的各色恐龙,有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的刺激情节,有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写得一点儿都不枯燥——更有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真的是为惊悚小说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再一次为这本书热血沸腾,于是就激动地向公司老大们安利起了这本书,并从那时起,开始默默地跟踪起了克莱顿的版权。

  当时,《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版权还没有开放,我问到了版权方之后,只能时不时地向版代提一提我们对这位作者的喜爱和想要签约的强烈愿望,然后便是3年多的等待。这其中不断跟版代和版权方刷存在感的过程,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必要着重去讲了,不过就是怀抱热情,耐心等待罢了。这对一个版权编辑来说,是本职工作。

  最后就真的如愿以偿了。我们的真爱终于打动了外方,在付出一笔不小的预付金之后,得到了这两本书的中文简体版权。

  2015年是个出版《侏罗纪公园》的很好时机,因为6月份会有《侏罗纪世界》(也就是传说中的《侏罗纪公园4》)上映,想必会掀起又一轮的恐龙热。但大洋彼岸路途遥远,我们与外方来来往往的合同最终签订却已经是今年4月份的事情了。要和6月份的电影同步出版,就等于只有1个多月的编辑时间。这是非常繁忙的一个月,寻找译者、编辑稿件、设计赠品、构思封面,加班啥的就不说了,《侏罗纪公园》能够赶上与电影同步上市,从排版、校对、插画师到封面设计师,都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对所有同事的支持,对我们读客能拥有这样一个高效的团队,我很自豪,也很感激。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感谢的是翻译《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译者。

  《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之前的老译本是相当出色的,几位老翻译家的译笔相当老练,译文非常流畅,当年让我读得心潮澎湃的文字,如今看来魅力依旧。为了这两本书的译文,我联系到了之前老版本的翻译者——译林出版社的老社长章祖德老师和资深翻译家祁阿红老师。章老师向我讲述了当年他们翻译这本书时的许多故事。这本书最早是1993年由台湾的星光出版社出版的,当时正值《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电影上映之时,他们邀请了几位老翻译家共同翻译了这本书,并由章祖德老师最后统稿,署名为“钟仁”,也就是“众人”的谐音。那时,书中的许多恐龙甚至还没有中文对应的官方译名,章祖德老师告诉我,当时他们特意去找了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与他们一同为书中出现的恐龙定中文的译名。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些恐龙官方译名就是当时借翻译这本书的机缘而正式确定下来的!(是不是很厉害?是不是超感人!)他们的这本译作当时在台湾出版时,引起了轰动和热销,不到一年,大陆版也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只不过那个大陆版本其实并没有获得外方的版权,也没有获得章老师他们的译文授权,属于盗版的性质。之后,章老师所在的译林出版社又正式购入了这本书的版权,并出版了合法引进的版本。这次我们新版的出版,要非常感谢章老师和祁老师的支持,他们不仅很及时地向我们提供了译文,祁老师甚至还重新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修改老版的译文。那是因为,虽然老翻译家们的译文水平超高,但他们当时并不像我们如今拥有这么发达的互联网,查各种资料都很困难,被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老版译文有一些科技上的专有名词和俚语谚语,翻译得不够精准。祁老师对自己译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人特别感动。作为这两本的新版责编,我基本保留了他们精彩的译文,只是重新对照原文,将误译的专有名词和一些当年出版时省略掉的文字修改补完,力求让读者们拥有一个最完美的阅读体验,让这个版本成为值得收藏的经典。当然,这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出版的每一本书所追求的目标。

  《侏罗纪公园》对我来说,是充满了许多回忆的一本书。能够成为儿时最爱的书的责编,我觉得特别幸运!它的续集《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不久也会上市,让恐龙风暴刮得更猛烈一些吧~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六):科技与思想究竟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好小说不见得都能改编成好的电影,或许《侏罗纪公园》是难得的既是卖座电影也是畅销小说的范例。而电影改编的成功也应该部分归功于小说的精彩。

  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这本小说具有所有优质小说的潜质,吸引人眼球的新奇生物、激烈的戏剧冲突、宽阔多变的视角以及深邃的主题,而且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创作出这样一部小说是在1990年,这一切让这本小说更加难能可贵。

  想想看吧,光是恐龙这种生物就令人满心激动,而让恐龙在现代复活更是一个奇思妙想的创意,更何况作者将这种史前生物群体塑造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残暴的霸王龙、剧毒的双脊龙、小巧的始秀颚龙、巨大的雷龙、集体协同的迅猛龙都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而从一开始绝妙的创造恐龙的方法到之后奇异的恐龙繁殖方式,都彰显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可以这样说,作者确实构建了一整个的恐龙世界,并且用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为这种可能性注入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如电影般具有生动即视感的文字背后,这本书还蕴含着更深刻的思想。作者藉由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表达了其对于人类、地球以及科技、自然独特的思考。虽然书籍采用的是大众都惯于接受的人类视角,但是看完书的每个读者也许都会觉得恐龙或者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角。自然自有其变化万端的玄妙之处,也许人类所能了解的不及万一,那些生物生态圈以及进化的复杂过程,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类在地球与整个生态圈面前,实在太过于渺小,太微不足道,但是人类却凭借着聪明的头脑与强大的科技自认为是地球的主人,凌驾于所有生物物种之上,在不断的改变、破坏地球生态之余,甚至随意篡改生物的基因与未来,现实中的狮虎兽不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吗?也许恐龙复活还是一个太过于玄妙的想象,但是如果存在微小的可能性,那么抱持着科技至上态度的科学家们也许早就将其变为现实了,因为在极度诱惑的科技成果面前,有几人能够放弃这种巨大的渴望,最后还将其归因于人类的好奇心与科技的进取心?

  而且这本书中的人类大多数都充任了反面的角色,被金钱与自大蒙蔽的哈蒙德,狂妄的科学家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赖德里,即使是冷静的格兰特与爱丽难道没有一些时候沉醉于侏罗纪世界中而忘记了其自然伦理中的巨大悖论?而孩子们代表了天真蒙昧却也不谙自然规则。只有一个冷静的马尔科姆代表作者发声,他的发言代表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但是不要忘记了他也在这场战役中死去了,就是这样一群人类,他们创造出了全新的恐龙,最终却又亲手毁掉了这一切,反倒是恐龙在小说中却成了优雅自律强大生命力的代名词,在结尾情况暂时稳定之时,是否有人会因此而感觉到松了一口气,战役终于胜利了呢?其实故事远未结束,就如混沌理论所推演的一样,许多事情我们找不到规律也无从把握方向,而一个久已消失的物种被创造出来之后究竟会怎样是我们任何人类无法揣测无法想象的,所以请在任何时候,低估人类的能力,高估一下生命的能力吧。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七):书评

  这本书真是太迷人了!

  大恐龙曾经对我的童年造成了成吨伤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这种阴影持续到了成年之后,才变成对科幻惊悚题材莫名其妙的爱[表情]

  《侏罗纪公园》无论是剧情还是模式,对于其上映的年代1993来说,显然具有惊天动地的效果,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它的小说版在过了23年后来到我手中,依旧具有惊天动地的效果…比之电影能把人吓傻的节奏,小说仿佛一杯奶茶,入口香醇,回味悠长。

  情节上来说,故事的展开顺应了遗传基因科学发展的大流,起因合理,进展科学,体现了人类需求的方方面面。伏笔埋得自然,爆得精彩,尤其是公园出事的一系列前置剧情,就好像在看一个大环境版《死神来了》,各种阴错阳差不可避免…而人物的矛盾冲突和惊悚情节的塑造也是可圈可点,文字很有电影画面感,生死一线都可以让人忘记呼吸…紧张的剧情推着人往下看,根本就停不下来。到结尾的时候,有种噩梦仿佛还没解脱的感觉,让我大半夜看完好久都没能入眠[表情]

  人物塑造方面,比起剧情要单薄很多,每个人都像一个符号,有的睿智,有的势利,有的机警,有的贪婪,有的天真…基本上一眼就能看穿。不过作者致力于挖掘“人类”,所以个体的“人性”没什么好挖掘的也是理所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代表了作者发声的数学家,用混沌理论一眼看穿结局的人居然挂了(PS:后来基友告诉我他没有挂,看了小说第二部果然没挂)…所以说不要乱剧透啊[表情]

  不过我觉得人物塑造上有一点不足,那就是…好人坏人也太分明啦!凡是动了坏念头的基本都死完了…真真的不科学啊[表情]主角反正怎么折腾都是非致命伤,恶人biu的一下就挂了,这导致小说的后半部分惊悚度大打折扣,反正我们都知道哪几个人不会挂,就跟定时炸弹最后一秒一定会停一样[表情]

  最后来说说立意,嗯,并不甜美的科学气息。区别于普通科幻小说的用科学制造幻想乡,这本书更倾向于用科学制造的反幻想乡,啪啪啪地打脸[表情],然后指出:科学因其可以无代价的借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未经探索和成长之阵痛,因而使用起来便肆无忌惮,没有社会责任的束缚。关于这点我想到两句台词,“我们正成为这无责任的世界的一部分(钢铁侠)”,“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蜘蛛侠)”超级英雄的故事背后,似乎都有疯狂科学家的影子。

  往往科学家更倾向于关注研究与突破,关注如何青史留名,关注制造一些违反自然历史规律的轰动效应。书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虽然,因为科学的作用,使得地球上多少亿的人们可以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但是,科学不可能替我们决定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本书关于科学的探讨,摒弃了对方法论的放大和宣扬,改而探索世界观的确立。“人类该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这才应当是今后科学家们探索的方向。但这个话题太大了,书中自然无法给出解决方案,只能说,达到让人驻足深思的效果足矣。

  ☆☆☆☆☆☆☆☆☆

  扯了那么多,我的根本目的还是安利这本书!

  喜欢大恐龙的你一定不能错过!

  翻译语言不晦涩,简明!扼要!流畅!

  书中普及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卖弄,说的通俗,还举了栗子,青少年也看得懂!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霸王龙是我的!

  是我的!

  是我的!

  (心)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八):科幻之巅,邂逅恐龙------评《侏罗纪公园》

  90年代的一部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改编自迈克尔•克莱顿撰写的同名小说)曾经风靡全球,票房率极高。它曾经带领着学生时代的我震撼地一饱眼福了关于恐龙科幻大片的视觉大震撼。只要提到恐龙,我依然还念念不忘影片中的那些3D特效的恐龙们。

  时刻数年,我居然很是幸运地读到了中文版的原著《侏罗纪公园》。被称之为全球恐龙文化鼻祖,这部小说的确当之无愧。通篇的阅读,我觉得这部作品很是精彩地带领读者一睹大信息量的恐龙咨询,更可以时刻感受着冒险,血腥,科幻多重元素的完美结合。

  厚厚的整本书中围绕着那个我们曾经熟知的故事展开着。作者以一个血淋淋的,充满着恐怖气息的猛兽噬人疑案为开篇,揭开了一个空前绝有的未知探索案。如此独特的开篇,实打实地吸引着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共同步入随后的正文之中----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地藏着太多的精彩内容和庞大信息量。惊心动魄的冒险,精妙绝伦的转折,此起彼伏的悬念,超级海量的恐龙,独一无二的《侏罗纪公园》就此倾力上演着。在此前没有读这部小说时,我还基本停留在原有的电影故事印象。但是在翻阅这部大部头的小说著作之时,我才深深地发现了精彩的实在无可附加。原来小说的出彩有着曾经辉煌的电影根本无与伦比的地方。电影只是选取了小说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创作。小说版的《侏罗纪公园》有着更多电影无法诠释和表达的生动和透彻。文字的深入描绘和刻画,人物心理的揣摩和拿捏,恐龙世界因为的血腥残暴,借助着叙事形式的表达,作者于这部作品中随处引爆着读者的灵魂震撼。作者空前绝后的超级想象背后,隐藏着的有着完全基于深厚对古生物和恐龙知识的了解,所以书外的读者品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更更加是如此地生动透彻。这里不仅仅时刻弥漫着惊悚的火焰,这里更时时地充斥着恐龙知识的百科普及,这里同样更掺杂入了奇妙科幻的超级想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的思绪时刻跳跃地跟随着故事的情节活跃着。翻阅着这部大著作的《侏罗纪公园》,我足不出户地欣赏到了作者创作出的文字奇迹。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恐龙复活后的景象是那样“逼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心惊,让我震撼!

  在《侏罗纪公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一下科幻之巅邂逅恐龙的奇迹创作!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九):敬畏自然

  高中英文课本里有一篇侏罗纪公园的片段节选,仍旧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完词汇语法后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的精彩与跌宕起伏,并推荐大家去看那部93年拍摄的经典电影。如今,时隔22年,这部经典电影在现代科技的重新打造之下,即将登陆荧幕,我们也能重新欣赏精彩纷呈的故事和现代影片制作手法的结合新产物。再精彩的电影,也需要有优秀的剧本作支撑,而这个优秀的剧本来源于原著作者本身不可撼动的实力。

  小说比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所有的宏观场面和细节的描写,读者总是能从自己的感知和经验出发,编织出最符合作者描写与自身期待的合理想象,这是电影导演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当然,由于导演本身的专业性,他会有他的高度,但未必是故事作者和读者所渴望的。

  小说里涉及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电脑技术、医学、电力、系统控制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被誉为“科幻惊悚小说之父”的迈克尔强大的教育背景,哈佛大学文学系、人类学系、医学院,为这些专业知识的合理性提供了可能,为小说精彩纷呈的故事演绎提供了铺垫和保证,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毫无违和感。

  关于霸王龙、迅猛龙、双脊龙、鸭嘴龙、始秀颚龙……食肉与食草,每种恐龙都有详实的外形、个性、生活习性描写,让人应接不暇。小说里的这些描写无异于在读一本全面的恐龙百科全书。

  故事里充满理想主义的黑心商人哈蒙德为了获取暴利,游说众多投资者提供资金,在孤岛上建立侏罗纪公园,以规避法律的管辖,利用DNA分子技术,培育出了众多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在云雾岛上重塑了史前的生态、动植物环境。在安全措施没有完全保证的情况,他邀请了一系列各领域的专家来参观,进而展开了这段惊心动魄之旅,手无寸铁的人类与食肉恐龙进行生死搏斗。

  故事情节冲突的巧妙安排,黑心商人哈蒙德的唯利是图、狂妄自大促成了这场惊恐之旅,比如拒做防风暴提,剥削电脑专家赖德里造成他盗取恐龙遗传、停电、系统停止运行……恐龙专家,幼小的儿童,植物学家,这些资深专家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种种巧合与错过之间,挑战着自身的知识储备。考古学家格兰特博士完备的专业知识、聪慧机敏与勇敢,带着两个孩子,成功徒步穿越恐龙遍地的侏罗纪公园,不失为小说的高潮与亮点。经典的小说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个情节和人物命运。

  而数学家马尔科姆在小说中一直扮演着理性思考者与预言家的角色,从数学统计和非理性分析的角度预测着这一切灾难的来临,而他的理性分析来源于对大自然、对生命最真切的敬畏,就像尽管侏罗纪公园还原了史前的生态系统和恐龙原型,但永远无法完全控制这些和人类同样存在的生命。黑心商人和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的专家,拥有了能力,摒弃了最原始的能自身掌握的超能力的控制力,大自然会实在的用她特有的力量来给人类以警醒。例如侏罗纪公园里那些狂妄之徒,冥冥之中都命丧恐龙掌下。

  周国平说,“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这是这部小说暗藏的最大的真实,马尔科姆教授的数次谈话,大抵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的心声,掌握巨大改造自然力量的人类,不管在任何时代,所拥有的力量如何巨大,都不应忘记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十):科幻小说之巅 ——读小说《侏罗纪公园》有感

  科幻小说之巅

  ——读小说《侏罗纪公园》有感

  文/岸晓风

  一般而言,每一部卖座的电影背后,都有一本更加精彩的小说(直接创作的剧本另外再讨论),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金庸的系列小说,等等。原因是多么方面的,但主要由两方面:一个是改编的水平问题,另外则是由于电影电视剧毕竟受到拍摄的限制,而小说是可以任由想象力纵横驰骋的。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小说《侏罗纪公园》就是科幻小说里的佼佼者,也许,我们更多的人更熟悉由它而拍啥的同名电影——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系列,在全球票房累计已经超过20亿。

  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时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者、编剧和导演,也是被美国《人物》杂志评为的全球50名帅哥之一,这样一位出名帅哥的作品也是相当的精彩的,甚至这种精彩还要超过他的“帅”。

  小说《侏罗纪公园》相比于电影,更加充分了运用了作者的叙述能力、铺垫能力和惊悚力,同时辅之以作者对生物科学、对恐龙的深入研究,这种专业+专业的创作模式,给全球无数读者送来了一场豪华的阅读盛宴,让人无法“通畅”的呼吸!

  看书吧!尖叫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