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3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一):仍有一个天涯等我去行遍°

  ——评《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

  文/蓦烟如雪

  在台湾散文作家中,张晓风是我喜欢的其中之一,我从《地毯的那一端》爱上她的文笔,从《步下红毯之后》陆续去接触她的文字,她是个性情中人,在散文技巧上,抑或者天马行空想象力中,她都是独树一帜的,所以她的文字常常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从这方面而言,她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这本《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从封面上来说,是很有她文字那种若隐若现又略带回味之感的基调,她是暖心散文的开创者,也是台湾名家中备受推崇的代表。今年晓风的书出版甚多,有种井喷式的味道。我今年至少看了她的六本新书

  上个星期,我刚好也收到朋友寄来的《放尔千山万水身》,这是我拜托朋友从花城出版社主办的“从旅行到写作——张晓风新书分享会》上拿来的签名书,从这我也不能掩盖我的仰慕和喜欢

  晓风的文字和席慕容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她们各有千秋,慕容的味道是香草是花瓣,是一片片零落的心,而晓风的文字,是饭菜,有温暖有味道,有生活气息,她是治愈系的文字,行文是那种淡淡散散的写意,在内心里埋藏这辽阔疆域的梦,她很重视人文乡土,在这本书里,有几篇我是读过的,就像《时间》写到的酒曲,就像惹人遐迩的“女儿红”,更甚是《我不知道怎样回答》里,她面对一个途径木材店,她都能感叹自己恍惚可以看到遮天蔽日原始森林,看到擎天的绿意,甚至是一斧下去,木香争先恐后地喷向整个森林,她说,每一棵树是一瓶久贮的香膏,一经启封,就香的不可收拾。每一痕年轮是一篇古赋,耐得住最仔细的吟读。

  晓风的文字会搬家,让你像坐上哈尔的移动城堡一般,看见瑰丽,甚至是好奇。她的文字优美苍凉,就像她说,太好的东西像天惠,在心情上我只敢相信,自己是“暂借”来观赏的人,借期一到,必须还给大化,如此一旦相失,才能自宽。

  在《某个不曾遭岁月蚀掉的画面》我只能停驻在那个父亲背过身去把筷子头上残余的芝麻酱慢慢舔食的场景,甚至是《尘缘》里作者父亲在开白内障手术前,她问父亲杜甫诗的时候,他一句句的背诵,透过一千二百年前的语言,我们反而狭路相逢人间悲伤,无非是生离和死别,战争是生离和死别的原因,当衰老也是啊!

  衰老的战争确实最最艰辛难支的战争吧。

  听见这等感叹,我再想想鹤发苍颜的外婆,人生的一切尘缘,何尝不是如此。

  《回首风烟》里,我感叹那些三十年已过的唏嘘,甚至是《一双小鞋》的不自由。晓风必然是一个感性的主,看一晚青江菜她都能感叹:“今朝为蝼蚁的枯骨,曾是昔时舞妒杨柳的软腰”。替古人担忧,悼念已逝的故人,她的文字终究还是马不停蹄,就像那杯热咖啡,放着一点关怀,一点系念,一点会心,一点相会后又可以彼此远远游开的洒然。

  她会给没考好的考生,写上《不朽的失眠》,会给山岚、秋风花儿送去梦境,因为那都是她的喜欢,她的爱情观也很简单,爱一个人,就不免想跟他生一窝孩子

  看见这句话,我就温情的笑了。多暖心的女人啊。她就该醉在蜜罐里。

  这本书里有太多的美,就像余光先生说,她有一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这就是她——张晓风。

  人生的栈道上,我们都是赶路人,她的文字能旅行,而在她的文字里,我们能看见缘分,因为那里,仍有一个天涯等我去行遍。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二):【雨枫试读】在生命历史长河中穿行

  初识张晓风,那是在很早以前《读者》(之前叫《读者文摘》杂志,摘登了不少张晓风的文章,这也是很多大陆读者读张晓风的共同途径。

  作为有些阅历经历的读者,看这个题目就很吸引人。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和离别。回想我们从小而大的历程,一些人到来,一些人离开,有的人留下了痕迹,有的人无影无踪。如同坐公交车上上下下,有的乘客有点印象,有的乘客只是路人甲,很少有人能陪你到终点

  我关心的几个主要的内容依次用关键词表述为:惜物,古今角度

  先说惜物。张晓风回忆老一辈特别是父亲的俭朴,知物力之艰,不敢丝毫奢费,一个竹子做的衣服架子,用了几十年。其实,我们现在也知道惜物,但就是贪图享受,不知适可而止,也不是惜福,正所谓“福不可享尽”。

  再说古今。张晓风由一首诗、一个地方、一个历史人物写起,让人感觉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比如《不朽的失眠》写“枫桥夜泊”作者张继,高考落榜,返乡不能衣锦,凄惨之状不可名。如此之境,半夜写下传世不朽诗,谁又能说考上大学就比落榜者更好。

  最后说说角度。无需讳言,台湾和大陆尽管同根同源,毕竟隔绝近半个世纪,看问题的角度、深度有所不同。比如《你为什么拿这一颗》一文,同样的价钱,当然要挑个大点的水果,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但张晓风就是挑了一个小的,水果摊主的问题就来了:你为什么拿这一颗?读者也急迫地想知道张晓风选择这一颗的理由。张晓风解释说适合自己的就是做好的,够自己解渴的椰子就是最好的。最后的结果是,摊主少收了一个香蕉的钱。这样的篇目,还有很多,尤其是值得处于急剧转型期中我们的深思。

  抛砖出去,盼玉而来。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三):举重若轻的人生之茶

  张晓风的文字清丽、素淡,读起来全无压力,就像是生活中遇到一位温暖的朋友,她就坐在你对面,顺手泡了一壶清香功夫茶,一边小酌,一面聊天。而那一壶茶与她的文字一般,料如她笔下描写的“陈茶”——“可以封入细致的瓷罐里,年复一年,不减其芬芳,只增其酽美。”

  这本《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于别离》,集结了张晓风跨度较长时间段创作的散文,虽然主题多元,但讲的都是淡淡的人生旅途中的遭逢小事,读来手不释卷

  她写人生,看似不沉重,实则举重若轻。她在书的开篇时光匆匆,用了调侃标题“有个叫时间的家伙来过”,带了一丝俏皮亲昵,让人想起前几年大红大紫的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开场,虽然主题有些伤感,但在黑色的幕布之后却隐藏了一颗仍能够自嘲的幽默之心。她写自己的经历,写到陪“迂”了的老父亲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愁,与已然日渐颓败的肉体与精神,让这次回乡之旅变得格外沉甸甸。那些唤起的有关时光的回忆,跨过山水融合亲情,写透人间的悲伤,却没有痛苦流涕的场面。有关生离死别,或因为战争,或因为衰老,终不能幸免,最终,张晓风找到了面对别离的方式,用同样沉淀了时光的诗词歌赋,来怀念自己深爱却已远离的老父。对于时光,张晓风多少是洒脱的:“原来,世事是可以在一回首之间成风成烟的,原来一切都可以在笑谈间作梦痕看的,那么,这世间还有什么不能宽心、不能放怀的呢?”

  同样因为这份豁达,张晓风写失意的时候透露着一层诗意,如“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那个不朽的失眠。”在《不朽的失眠》一章,那些人生中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瞬间,如随眷出席的同学会,被取消的日程,或者临终前坚持换席的曾子,打喷嚏的邻居……最终,那些平凡的瞬间,幻化成了浪漫的诗,那是生活的另一面,是月落乌啼,是夜半钟声,是失眠的夜,却哀而不伤。

  文如其名,张晓风的文字,同样如风般轻盈有力。在《晓风过处》部分,张晓风将笔触转向风光情感世界,她说:“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在月光小溪、葱郁树木的映衬下,她陪伴我们一起涂完了《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而她的文字温润传统细密简朴,让人读得心生欢喜。而到了书的最后一部分,主题则更为诗与远方,张晓风的古文底蕴足以让其旁征博引同时让人觉得远近相宜恰如其分

  张晓风的文,每一篇若是静下心来,都能读出其中的风韵,就像品茶,愈来愈有味,她的文字看似简短随性,却涵着一股意蕴,那不仅是诗与远方,更是生命中的光。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四):重新遇见张晓风

  大约是十年前吧,我在《读者》上面读了一篇署名作者是张晓风的文章,那篇文章的名字和内容现在还记得,是《敬畏生命》,讲述的是植物奢华的不计成本的撒播种子,就像是一场盛大的仪式。那一刻看到了生命,遇到了生命,尽管是植物。

  当时读完这篇文章,暗暗惊叹这个作者写的真好。细腻生动富有哲理

  可惜当时在乡村,购书不方便,所以并没有几乎看到张晓风其他的作品

  但就像是琼瑶的言情一样,张晓风也是我们这代人青春记忆

  没想到,十年后,我又读到了张晓风的作品。

  这本《人生就是不断的离别与重逢》,全部是张晓风的经典作品,既有让我当年惊艳的《敬畏生命》,还有《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刚好》《不朽的失眠》《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等她的经典名篇。

  张晓风作品,空灵而又温暖。这本书写了自然美丽和时间的残酷,写了家的温馨亲人牵挂,写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遗憾,写了温暖,写了感恩,也写了领悟与释然。文中有剪不断的柔情爱意,也有无限的生之喜悦和死之苍凉。

  我想,张晓风没变,跟我十年前遇到的一样。她还是那样,细腻生动富有哲理,带领我们去思考去求索。

  值得一提的,跟许多台湾作家一样,张晓风的文字,用词典雅,语有出处,显示出作者深厚国学底蕴。这点另许多大陆作家难以望其项背。

  十年前惊艳张晓风,十年后再遇见张晓风,幸哉幸哉。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五):种种有情事

  生于战时,8岁随父迁居台湾的张晓风老师,享誉华人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读她的散文,可说是享受起一些心灵的典雅与从容来了。

  这一定缘于其是一名优秀的古典文学学者,古文功底了得缘故,她的散文,在词藻之间总多见古典文词与诗句,兼之善用短语营造出一种节奏韵律之美,字里行间跳跃着一股灵动之气,又带着种种深沉的情感,多数篇幅恰到好处短小精悍,因而深受读者的喜爱与推崇当在情理之中。看腰封上说张晓风老师是“迄今入选教材最多的女性作家”之宣传语,就是人们喜爱她文字的最好明证了。

  这众多“人们”当中,我就是其中之一了。

  读《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这本书,看当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大事件、大发现,尽是张老师日常生活起居中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想。这些生活里的平常情事,在张老师笔端下化成文字,却焕发出如星辰温柔闪亮的光华,携着款款深情,迈着典雅之步向你我走来……

  一篇写给没有考好的考生——《不朽的失眠》。这次高考没考好的考生,当你读过张晓风老师这篇文字,告诉你一千多年前写下不朽诗篇《枫桥夜泊》的张继——一位在人生大考中没有考好的落榜生,他深怀落泊折返途中,夜宿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客船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斯情斯景,使张继诗情涌现——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诞生了,一代名家诞生了。这于张继而言,是落榜成就了他不朽的生命存在,因为这首诗,我们都记住了他。所以啊,我们在人生不停的大考当中,纵使失败了也不必灰心。相信上帝关上了我们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千多年前的张继就是最好的证明啊!张老师以她的一颗悲悯之心,以一篇典雅小文传递出对暂时失意人的安抚慰藉,此情此心,令失落者心灵得到了多少安慰啊!张老师这样一种关怀众生苦乐慈悲情怀焉能不使人感动乎?

  整本书主要就是一些写人状物记事的抒情性哲理散文,有对家人亲朋的描摹,有对自然万物的描绘,有对小事的叙述,有对时间、生命的一些思考、领悟……通通这些文字,浸透着张老师对这个人世间、对这世间上的人一份深深的关怀与爱护,这样的文字,总会让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动

  于这本书里,张老师如此温婉地与我们说着种种有情事……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六):人生的栈道上,我是个赶路人。——张晓风

  现在出书热,很多年轻的80、90后新人都有在出新书,有的甚至一年可以出两三本,内容大同小异,即便是一些稍微年长的人,所写内容也与此有很多类似,看过几本之后觉得挺失望,所以像张晓风这类的纯叙事抒情散文已经很难看到了,也极少有人会花心思去出版这种可能不会大卖的书籍

  我觉得80后对张晓风这个名字应该是熟悉的,她的散文进过教材,也有被当做过考试的素材,像《敬畏生命》和《不朽的失眠》。我几乎没怎么写过散文,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讲行散而神不散,所以在阅读张晓风的文字,非常能体会到她的这种功底,她通常都会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一个让你为之一赞的见解或答案。

  看这本书,你会非常惊讶于她对于生活中细节的观察和思考,作者的文化底蕴很深,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诗词,无疑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明亮的色彩。她的拟人手法,一些动词的使用,时常让我不禁啪手称好,也正是这些简短的词汇让整片文章不会因为大篇幅的叙事而感到乏味。

  她写过很多文集和戏剧集,并且身上有着属于台湾那个年代文化女性的一种特质,就像席慕蓉和龙应台,当然大陆也有,只是台湾和大陆的背景到底是有些许不同,所以你看这些人写出来的东西,那种差异感也很明显。

  这本书里大部分记录的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但是于琐碎中融入了一些人生的哲理和感想,而且字里行间有一种古典的味道。书的背后有余光中和席慕蓉对于作者文字的评价,而余光中的评价,让我觉得更为贴切。

  书中的四枚书签做的挺漂亮,第一次看凤凰含章出版的书,字体略小,其余尚可吧。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七):太阳水

  从未觉得人生会这般急躁,好像整个人都暴躁起来,因为不知所措,也无力掌握。很久很久以前好像是好脾气似假装的,撕破那层表象,露出了凶狠的恶脾气。我也以为我可以掌握我的脾气却未想到情绪掌握了自己,踢掉一直陪伴在身旁的龙猫(对不起)。总觉得自己一个人过就可以了,不需要朋友,一个人可以。一个人没有问题。一个人没事。于是,恶狠狠的推开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运气不错,今天有阳光。

  摊开晓风的《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和别离》,心想,本来就是,人与人就是要别离的。谁离开谁,依旧可以好好过下去。哼。

  轻风拂开书本,掉落了五张书签 春夏秋冬又一春 ,有意思,有意思,是因为最近心情进入冬天,出版社多给了我一个春的书签吗? 心情倒也因这个意外的书签,明亮些许。

  你所爱的和你所恶的,其实只是同一个对象;

  只不过,有一个名叫“时间”的家伙曾经走过而已。

  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

  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了。

  晓风的语言,有魂,不显摆,不卖弄,平静。是啊,时间,会让你把喜欢的人变成不喜欢,可时间也会酝酿,把喜欢变成一种更深层次的喜欢、了解、懂得。当然,必须记住,人与人没有所谓的完全懂,毕竟是两个人,有些情况还是要说。不说,就是不懂。而,真正对你好的人,勿用那些刀子语言去捅。人生,就是相逢和别离,可还未到别离之时,勿亲手提前掐断。长大后为何觉得一年比一年快,因为重要的事情,就是眼前,就是现在。要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家独制的太阳水》和《你真好,你就像我的少年伊辰》。

  故事是这样子,六月的盛夏,我去高雄演讲,一树一树阿勃拉的艳黄花串如同中了点金术,令城市灿碧生辉。讲完了,我在南下,去看远居屏东的双亲。父亲,是个环保概念极强的人。每个人,都有“生命配额”的缘故,一个人一生的“福禄资源”是其定量的。如果浪费成性,把该吃的米粮提早吃完,也就只能提早去某个地方了。所以,父亲,勤俭节约,书籍也只买平装书。而到了夏天,最好玩了,父亲会那六七只大铝壶接满水,放在院子里晒。到下午,等小孩放学以后,那便是我家独制的“太阳水”,可以用来洗澡。

  其他某些篇章,个人觉得那是要一定境界才能体会。不是简单写在书本上你就能感同身受。而这篇,因为小时候爷爷也曾干过这事,所以变引起共鸣。奶奶说:太阳晒得,热,洗了对身体不好。爷爷说:谁说的,那我们晾的衣服被子,都不能穿盖是吧。太阳光晒得太阳水,洗一洗,百病消除。哈哈哈,不顾奶奶那威胁的眼神,把一脸盆的水,举起,翻转,那太阳水欢快的从爷爷的头发、眉毛、睫毛、眼睛、鼻子、嘴巴、脖子...一一检查过去,水流之处,温暖至极。这时,爷爷奶奶,相视一笑,我在旁,也咧嘴笑。

  决定了,晚上晒一桶太阳水,把自己身上那些矫情的小情绪,通通冲掉。Oye.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八):那青春中不朽的风

  那青春中不朽的风

  年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比如读书。

  也只有在年轻时有那么多的时间与心情去慢慢地读各种各样的文字,然后遇到、发现喜欢的作家。而年轻时读过的文字多多少少都会成为自己成长的印迹。

  其实已经记不起,究竟是在哪里读过了那些文字,但是再遇到时,你会发现,原来你对它的印象是那么深刻。比如这位叫做张晓风的女子的《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我喜欢〉〈妈妈的羽衣〉。这样的文字一见便会倾心,再读依然意味悠长,大抵是那文字道出的是自己心底的柔软,唤醒了自己沉睡的文字情结。

  上面提到的文章都收在《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文集中,再次重读经典,不禁感慨,时光流逝,而美好的文字不朽,就像年华增长,而青春不朽。

  只要爱读书,只要喜爱散文,我想少有人不知张晓风这位台湾女子的大名吧。她的文字情感细腻,温婉如春风,可是你又分明能读出许多文字中的风骨,这样的女子有思想有见地,有风格,就像是舒婷所描述的橡树一样,虽然向往爱情,但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一棵树。

  晓风的文字落笔到实处,同学朋友家人路人,只要所见即有所思所想,恰正是滴水里见世界。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在写作路上不辍笔耕的人,这是一个于生活细微处认真生活的女子。当然她本身就是大学的讲师,家学背景深厚,工作与文字有关,她的文字源泉自然有不竭之理。

  女人写文,往往会不自觉地流于狭窄,但是张晓风的文有豪气,有底气,这与她自己的强大的文学功底有关。当然她也是柔软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透露着对人性的悲悯与关怀。她的文字只消读者自己去细细地读去细细地品。

  当然除了散文,她所涉猎的其他题材也非常广,戏剧,杂文,说她是才女丝毫不过。

  只有一点,不知是不是台湾的文字习惯与大陆的不太一样的缘故,或者是她对于古典的研究所致,她的文字有时带着明显的古文味道,稍显艰涩了一些。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九):人生是一场大遇合

  《论语义疏》有云:“遇着,不期而会也。”

  张晓风将生命看作是一场大的遇合,并渴望着种种发生。“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当我读到在七月的菲律宾热浪袭人的机场,一个陌生的男人因为她对一串茉莉花的赞美而欣然将其从自己脖颈上摘下套在张晓风的脖颈上时,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不期而会之美。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离别》,写得就是张晓风生命中的种种际遇,种种“汇合”。七十六篇文章,回首往事,谈古论今,吟诗咏物,听风赏月,同学情,师生情,对年老的担忧,对生命的敬畏,对下一代的期许,对周遭事物与人物的热爱与感怀,都被她柔柔的一支笔描绘得淋漓尽致,挥洒得自由如风。

  细腻饱满的情感,含义隽永的哲理,古今诗文,家国情怀。张晓风的散文,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她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察和思考,然而化作文字之后,却又能如春风拂面般感到温暖和释然。我记不清自己上学的时候她的散文是否曾被选入教材,但如今她却是入选教材最多的女性作家,想要写好散文的学生绕不过张晓风。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中的那段:“当这世上你可以称之为老师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却愈来愈多,真是件可悲的事。你眼看老成凋谢,却阻止不了他们的消失。于是你渐渐了解,原来,学者也不是永恒的,如果你不趁可请益的时候请益,将来,总有一天,你再也无法向他们请益了。”

  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绘画启蒙导师,曾带着我们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素描写生水彩水粉,用画笔教会我们认识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我还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导师,如今他退休在家,全心全意投入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之中,享受着晚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然而,他的退隐也意味着那个专业方向的终结,从此再有像我一样想要投其门下的学生只能另寻他处。

  又读到了《老教授所悬的赏》:“赏枫,要趁早……枫要正红(周内即逝),美景共赏。”一张小小的布告,一次性情的邀约,这样的诗意唯有心中有诗的人才能领略,而张晓风却因为这一张小小的纸写下了一篇文章。

  可见,生活并非没有诗意,而是我们没有诗心;生命也并非毫无馈赠,所有的相遇与离别都是最好的礼物。我以前并没有读过张晓风,这一本书也算是和她的一次遇合吧。敬佩她能将人生中细碎的风景写得充满真、善、美,带人领悟、令人感恩、教人释然。如此美文应如涓涓溪流般常驻心田,时时翻阅,寻找惊喜,美好的相遇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十):【雨枫试读】杨柳岸,晓风入怀,暖如小阳春

  一,初识张晓风

  提起张晓风,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篇著名的《不朽的失眠》被作为初中语文考试阅读理解的文章了。要求从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表达进行分析和点评,并且模仿文中优美语句进行仿写!文章中那细腻的心理描写,景物刻画,是有真功夫的哪是随随便便就能模仿到位的。语文老师在阅卷点评时也忍不住称赞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就像太极不见招数招招致命!动情的要求我们多读张晓风的散文,培养语境,提高描写能力。

  哪里听得进老师的教诲,那时候最爱的就是长篇小说,认为有情节,内容丰富,人物丰满。而散文则是短小的,不是围绕具体事件展开就是重表现作者的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分析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感慨,讲究前因后果,首尾呼应!

  二、再见张晓风

  这次看本书,真如余光中先生所言:这一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 一点刚劲。

  她写景,像山水画大师一般,只需寥寥几笔,便精准的勾勒出景的精髓,传神的模样跃然于纸上;她叙事,极平常普通的小事,通过她的描述,使得你不住的点头赞许,又懊恼为何我不能发现这些观点呢?

  真是为之前年少无知的观点汗颜,重读她的文章都是在真心的赞许和汗颜中读完,无限的懊悔要是真的听进老师的教诲,我是否也能出口成章?也只是想想了。

  三、暖如小阳春

  本书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写九九消寒图,引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了解清宫内过寒冬的生活;遇见秋千,怀念《荆楚岁时记》、《开元天宝遗事》《事物纪原》对古秋千的描写。

  由于年纪渐长,作为母亲和教授的她多了社会阅历 ,此时的创作更着眼于工作和生活所见。原创性的文章变的丰富,从小事中窥见世界,像长者娓娓道来。

  作为战时出生的人,现在正是晚年。不免有缅怀亲人以及同学聚会,更作为名人避免不了要出席应酬场合。在她的笔下这些都是自然发生的事情,讲述的真切又痛心,活泼又真情。就好像初春8、9点钟的太阳,你能感受到绒绒的阳光照在你的身上,却又不至于被温度灼伤,总想吸取更多的温暖,让自己也成为发光的太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