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可夫》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朱可夫》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5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可夫》读后感精选10篇

  《朱可夫》是一本由杰弗里·罗伯茨 (Geoffrey Robert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4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朱可夫》读后感(一):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差的朱可夫传记

  冲着甲骨文买的,结果……不知道这是不是甲骨文最差的一本,但肯定是我读过的最差的一本朱可夫传记。没掉到国产朱可夫传记的坑里,想不到在这栽了跟头

  总结作者观点

  1. 朱可夫在甩锅

  2. 朱可夫根本不敢和上级顶嘴,都是假的,都是特技

  3. 朱可夫指挥严厉粗暴,凭的是纪律,是福气,没有想象力可言

  4. 朱可夫的功劳不是他的,朱可夫的错误是他的

  5. 朱可夫是二战综合能力最强的将领(看了以上三条黑人问号,然而作者还是得出了如此结论,我是想不明白的)

  原来想着搭个框架细数123,但感觉可以搞好多个不同的框架,还是想到哪就说到哪算了。

  一开始翻到前言,就大感不妙,仿佛看到了很多中国军事小白的影子。为何?两点:一是对罗科索夫斯基的喜爱,但是他们根本说不出为什么,或只是拿罗司机来贬朱可夫,本书因为是朱可夫的传记所以前者涉及不多无可厚非,但后者可是被说个正着;二是出现了鲍里斯·索科洛夫这个名字,没记错的话这就是那本臭名昭著的《二战秘密档案》的作者,加利耶夫大将痛斥的有良心历史发明家(看来这不是中国特色),幸而作者自己也说对索科洛夫“对朱可夫抱有敌意的观点并不认同”,但感谢他的提醒,引用里也没有他的材料

  在直接翻到诺门坎章节时候突然瞥到上一章末尾:“实际上,他是被派到远东搞清洗的。”What?不愧是号称有解密材料啊,颠覆!赶紧翻翻前文找证据,然而什么也没有!只有脆弱的、风马牛不相及逻辑和臆测!“要是对他的忠诚怀疑,苏联领导层为什么还要把如此重要任务交给他呢?”额,那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彼得罗夫斯基等人被授予重任,就是因为苏联领导层对他们的忠诚不怀疑咯?可是他们都可是从大清洗的牢里放出来的啊,不管事前事后,都谈不上对他们的忠诚的信任。不过是国有难而无人罢了。其他的,都是在说朱可夫为什么要打扮受害者原因,是为了要堵别人的嘴,因为得益于大清洗,他的地位上升迅速……晕,这是钦定了朱可夫是在打扮自己吗?

  到了诺门坎,大片笔墨又花到了论功行赏上面,倒是颇合索科洛夫的观点啊。索科洛夫也放过类似的屁,即诺门坎就不是朱可夫打的,可能是波格丹诺夫(应该是日后第二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司令)等等打的,可笑的是他刚用过诺门坎是朱可夫打的来完成他的推导:因为朱可夫有进攻战的成功经验,所以斯大林重用他是因为要主动进攻……本书没那么放肆,但也是在功劳簿上各种划分,什捷尔恩、波格丹诺夫是不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更重要,虽然本书刚刚描绘过莫斯科授予朱可夫的任命(“目的是要保证:除了莫斯科总参的直接指令外,朱可夫的行动不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干预”)以及朱可夫和原指挥人员冲突(至此他们也就主要负责后勤)。最后来了句总结,“就像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朱可夫远非哈拉哈河大捷唯一的制造者……是他以及他的参谋人员、什捷尔恩的方面军以及莫斯科的总参谋部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对不对?功劳是大家的嘛,当然对,但是这是句毫无用处废话!然而请记住这句废话,在这句废话上,本书会展现出他无耻一面

  最后还有著名记者描绘朱可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情景,在这里本书的分析是“哈拉哈河战役使朱可夫变了一个人”“很难想象朱可夫早先会在一群记者面前表现的如此坦率自信”“逐渐增强的自信心……”看得我目瞪口呆,赶紧去翻翻前面本书对朱可夫之前经历描述:布琼尼和罗司机给朱可夫的评语是“一个有着强大意志力同志,对自己以及下属要求非常严厉……有时候没必要那么严厉和粗暴”;“朱可夫在指挥中往往过于严厉,他在多年之后终于承认了这个错误:……”;曾任他参谋长的米努克回忆说,朱可夫是个精力充沛、有组织有纪律的指挥员,他对细节一丝不苟,对自己和下属同样要求严格……“如果一个指挥员在我面前都控制不住自己,犹豫不决那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在米努克的回忆里,朱可夫“是一个强硬但受人尊敬的指挥官,他能让人又爱又怕”…………说好的哈拉哈河战役使朱可夫变了一个人呢?我还以为是从一个不自信懦夫变成了大家熟知的那样,结果一看,有什么变化吗?前后矛盾也是可以。

  二战章节,看名字也觉得不妙。

  “灾难的制造者?朱可夫与1941年6月22日”。当然,朱可夫在回忆录里也自承错误,然而按照本书的意思,这并不够。当然,还记得之前那句废话不,既然有功下级参谋和上级总参都要分,那有锅,身在总参的朱可夫自然也要分,这也OK,朱可夫自己也这个意思。不过到了基辅围歼前夕,朱可夫都卸任总参谋长,去组织叶利尼亚反击了,本书还在把锅甩给朱可夫,而且还在指责朱可夫在甩锅。著名的朱可夫和斯大林就撤出基辅的争论,本书终于拿出了一点所谓的解密材料,即斯大林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来客登记簿,上述争论据说发生在7.29,然而朱可夫和斯大林的会面在7.20和8.5,所以朱可夫在撒谎,在甩锅。首先这所谓解密材料我也有,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第20卷……不过不管怎么说,有了材料还是要会用,比如我就没有这想法拿这个登记簿去对回忆录,但是这解读是不是太过了?本书自己都说可能朱可夫和斯大林争论的事发生在7.20或8.5。而回忆录是个人回忆和档案资料结合,苏联档案资料保密得更严,更依赖作者的回忆。然而最终本书还是把这解读成朱可夫在甩锅。幸好本书还提供了一份解密材料是朱可夫的未发表回忆录,才有点分量证明朱可夫是主动请求去组织叶利尼亚反击的。然而还是未能证明朱可夫到底对基辅战局做出了什么建议。且朱可夫最后的公开版本是谁改的?若不是他改的,又何以能说他甩锅?其次,依本书的尿性,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手段也值得警惕,焉知是不是作者刻意误导?不信?请看“朱可夫就形势的变化对斯大林发出警告”,这短短十几个字,实际可以找到一封8.18(还是19来着)的电报,电报中可以看到朱可夫已经完全明了未来局势发展,每篇基辅战役的文字,涉及到苏军材料,基本都有提到过这封电报。哪怕在7月朱可夫并没有真正和斯大林讨论过基辅的形势,但仅凭这封电报——而此时德军尚未正式下达命令,朱可夫也已经不在总参任上——也完全可以说,朱可夫已经尽到了他的责任。而作者却无耻地略过了这封电报,还在段落开头说“朱可夫的公开说法是想把基辅那场灾难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在随后的章节中,又举出7.28朱可夫和斯大林的共同命令,禁止第63步兵军撤到第聂伯河东岸,以此来证明朱可夫是在撒谎,在甩锅。Excuse me?这应该是著名的彼得罗夫斯基将军部队吧,这时候他不是在中央方向吗?这和西南方向的基辅有何关系?而且中央方向在组织大规模反击,禁止在前一波反击中楔入德军侧后的彼得罗夫斯基撤退,也不是没有道理,拿这来证明是想干嘛?战场那么宽广,难不成我在某一个局部发出的禁止撤退命令,就成了全线禁止撤退?在某一个局部的诱敌深入,就成了全线撤退?可笑!

  基辅这又来了一次诛心之论,说朱可夫因为战后和赫鲁晓夫的恩怨,颇有把锅甩到基辅方面的倾向,这使得他对“战时其他事件的描述也被歪曲了”。我也是醉了,请拿出具体事件并具体分析!不然难道赫秃在歪曲事实,朱可夫说了真相,两者不一致就成了朱可夫在甩锅?这点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在的资料已经足够证实,正是西南方面军自己的错误(过于自信忽视对侧翼的保护),导致了这场惨败,还把锅甩到南方方面军身上。然而作者只知道找证据把锅甩到大本营、总参,而朱可夫又是负责全局的大本营中人,自然也要背锅。作者的证据是什么?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大本营本来是可以为西南方面军提供更多帮助”,尼玛啊大本营制止、纠正西南方面军的错误,这也是提供更多帮助啊,华总参这话没听出来啊;是赫鲁晓夫、巴格拉米扬的回忆录,尼玛的两个当事人,一个西南方面军政委一个西南方面军参谋长(谋划此战役的关键人员),谁更有理由甩锅?而且这是军事将领的传记,请更多翻翻电报而不是靠回忆录!

  回到二战初期,在列宁格勒,朱可夫直接被作者说成是福将,朱可夫福不福我不知道,我对作者是服了!不说笑了,认真分析,此战确实有点福气,根据格兰茨的《列宁格勒战役》,9.15勒布麾下的41、56、57摩托化军和第8航空军就启程去中央方向了。但这不表示局势就有多乐观!朱可夫一到列宁格勒,就制止了伏罗希洛夫等人根据斯大林命令炸毁军舰的行动,迅速组建了纵深防御,将有限力量集中配置危险区域,将高射炮平射用来反坦克,并组织在奥拉宁鲍姆的8A反击德军侧后。这种积极防御的动作在莫斯科也频频得手,尤其是莫斯科右翼图拉附近博尔金的50A、别洛夫的2CC(随后的1GCC)对古德里安的防御。然而在本书这是怎么样的?前面说的福将是一种说法,还有“实际上,朱可夫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当时他茫无头绪,也不了解情况,甚至不知道在他们到达列宁格勒之后给费久宁斯基安排什么工作”……尽管作者也引用了一些命令,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朱可夫的整肃纪律上,这也是作者自己认为朱可夫成功的最大也是唯一原因,简直可笑。不过啊,一些二战权威如以前的埃里克森现在的格兰茨,对朱可夫在列宁格勒的评价都甚高:涅瓦河上的奇迹。作者总算不能无视了,毕竟之后的火星,他还要大幅引用格兰茨的话呢。他也只能引用一些反对意见了(不过恕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这些人)。其中一个俄罗斯历史学家“指出,把朱可夫派到列宁格勒是要解除封锁的,这个任务他远没有完成”。我再次醉了,43年前苏联领导层经常对敌我双方实力误判,下达过于乐观、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作者自己也批判过,尤其针对朱可夫6.22后的反击命令,所以到朱可夫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条又不存在了?

  到了莫斯科这,还是千篇一律地在说纪律,服!而又不出所料的,提到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之间的争论,即16A是否应退到伊斯特拉水库附近构筑防线。这场争论也最经常被拿来作为这两人之间比较的论据,而结论基本是罗司机是对的。然而细看理由,其实无外乎是后来德军确实突破到了这一线导致之前可能的主动后撤重建防御变成了被动后撤,颇类似,因为这孩子以后成了杀人犯,所以在他出生的时候就该掐死他。而小奥托·普雷斯顿·钱尼和亚历山大.热列兹尼科夫的传记其实都有提到过,战后报纸曾找到朱可夫询问朱可夫禁止罗司机撤退的原因。朱可夫给的原因无可挑剔: 16A掩护着莫斯科中央方向5A的侧翼,而方面军司令部也在此。打开战役地图,你就会发现,北翼30A、16A、5A(偏中央了)一字排开,罗司机自己想撤退凭借水库缩短要防御的战线,然而友军30A和5A的侧翼就不管了?任由他们暴露在德军枪口下?如果要撤,那也应该组织全线的主动后撤,而不可能仅仅因为一个集团军的便利使得方面军甚至全局的利益受损。而且之后讽刺的是,恰恰是所谓的拯救苏联的冬将军让伊斯特拉水库封冻,使得德军得以越过水库冰面突破苏军防线。

  而本书根本没提朱可夫的辩解,只是将其作为其最大制胜法宝——纪律的注脚。对于作者来说,更讽刺的是,这次作者是站在罗司机这边抨击朱可夫这种对纪律的偏执时(罗司机的建议被朱可夫否决后越级找到了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沙同意后罗擅自后撤,朱直接打电话禁止并声明他才是方面军司令员),但之后的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作者又不提纪律了——被围几个月的叶夫列莫夫33A和别洛夫1GCC,别洛夫根据朱可夫的命令舍近求远成功突围回到苏军部队,而叶夫列莫夫认为部队太疲劳不想绕远路,被朱可夫拒绝后找上斯大林,斯大林同意了,结果叶夫列莫夫光荣牺牲。这和朱可夫和罗司机的争论何其相似,只不过这次朱可夫被明显的不可动摇的事实证明是对的,作者只好转而论朱可夫此次战役的失败了。朱可夫回忆录明确说兵力不够,库兹涅佐夫的1SA等部队被斯大林抽调到其他战线去了。作者的反驳理由是什么呢?“然而有相关记录显示,当时拨给朱可夫的兵力是很多的,超过了其他各个方面军”。我再次服了作者,兵力比其他人多,就能证明朱可夫的兵力足够?小明考了59分,比同学考的都多,那小明就及格了?A国总共10万人,全部署在战线中央,面对B国的100万人,请问A国中央方向的兵力是不是就够了?照这逻辑,德军不应该喊兵力不够。兵力应根据敌方兵力、地理、战役任务等因素配置,依靠己方其他战线的兵力来判断是否足够,作者脑袋被驴踢了吗?

  到火星行动这,作者就只依靠格兰茨的《Zhukov’s Greatest Defeat: Operation Mars》,引用的还不完整,恰恰是最有噱头的那部分,也是现在百度百科上的一些段落。比如所谓苏军中央方向189万,斯大林格勒方向只有110.3万人。然而还是那句话,兵力应根据敌方兵力、地理、战役任务等因素配置,打开地图,苏军中央方向(加里宁方面军一部和西方面军)面对德军9A、4A、3PzA和2PzA一部,还有一些战役集群,而斯大林格勒方向只有德6A、4PzA和罗3A、4A、意8A,你说苏军应该把大部分兵力配置在哪?再者中央方向战线还比斯大林格勒方向长,还掩护着莫斯科,兵力中还有一部分是莫斯科的防御部队,不能用来进攻的。按加列耶夫的说法,高加索方向、布良斯克和沃罗涅日方向也应该计入合为南方方向。而火星只是针对德9A的行动,根本没有全部动用189万人,格兰茨自己的那本书也有区分第一阶段的兵力,五六十万的样子,加上后期增援15W,七十来万,然而作者和百度百科均无视之。另外最新资料也显示,火星行动一开始就已经被斯大林指示双面间谍泄密给德军了,94年当事人的回忆录出版,99年格兰茨的书出版却未提只是说德军已察觉到,而13年作者这本书还没提。

  而本章名字,胜利的设计师?斯大林格勒……篇幅还有很多在火星和北极星这两场朱可夫的失败上。我建议要看火星,请看格兰茨的那本,赵国星老师知乎提到过,本书已经翻译完毕,估计出版就在明年;要看北极星,乃至列宁格勒,请看格兰茨的《列宁格勒战役》,也有中文,大象出版社,不过是台湾翻译,有点不适应。至于本书,作者自己都说不了解,全凭格兰茨的书。

  后面库尔斯克、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全被压到短短几十页一章,而且细节描绘的又是朱可夫的黑点(作者认为的)。比如切尔卡瑟包围战(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德军的突围、科涅夫的救险使斯大林将歼灭包围圈内德军的任务交给了科涅夫,朱可夫和瓦图京负责对外包围圈。然而那时朱可夫生着病……而朱可夫后来为瓦图京的鸣不平(斯大林命令鸣礼炮致敬只提到科涅夫的乌2,少了瓦图京的乌1)被说成抱怨。然而作者自己都在后文说朱可夫特意在回忆录中为瓦图京的名誉做了辩护(库尔斯克南线,罗司机说瓦图京没有集中兵力,然而现在的材料表明,正是罗司机的误判导致苏军将主力部署在北线莫德尔当面),要知道库尔斯克的时候朱可夫可是在北线协调,南线那是华西列夫斯基的事,那这次为瓦图京鸣不平,且有理有据(合围是靠两个方面军的合作)又怎么成了抱怨?

  也许你认为我有点咬文嚼字,但是且看巴格拉季昂行动,作者又来真相:还是那份来客登记簿,外加几个人的回忆录,说明朱可夫说谎了。当然,大概朱可夫的功劳实在抹不去,最后作者只好承认,“在提出‘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基本作战构想方面,朱可夫也许就像他后来所说的,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也许用的真是妙!和莫须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醉了,罗司机虽然提出了双突击的方案,被作战部部长什捷缅科称为特别重要,但他终究只是一个方面军司令员(虽然是最重要的一个),不是统帅全局的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而且大本营征求各个方面军司令的意见,很奇怪?诸位还记不记得之前那句废话,功劳是大家的,朱可夫作为最高副统帅、大本营成员,现在作者又不用这句废话了?又只是下面方面军司令员的功劳了?这样的观点真是奇怪,朱可夫的功劳不是朱可夫的,朱可夫的错误、不是朱可夫的错误是朱可夫的;而艾森豪威尔的功劳是艾克的,蒙哥马利、布雷德利的错误不是艾克的。是因为艾克不直接对战局负责?那请记住,除了之前的预备队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西方面军、乌1,甚至白俄罗斯战役过半,朱可夫贵为最高统帅部代表,也只是协调!而非直接负责!直到1944.7.29,“斯大林颁布命令,今后朱可夫不仅负责协调乌1、白1、白2的行动,还负责它们的作战决策”。作者居然说他不懂得这样的区别(P229,“斯大林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何种动机,或者说这样做实际上有什么区别,现在还不清楚……”)!举个例子,(格兰茨《列宁格勒战役》)第三次锡尼亚维诺战役,朱可夫和67A136D师长西摩尼亚克(台湾翻译)爆发冲突,朱可夫要求继续进攻,拿下锡尼亚维诺高地,师长拒绝了,反驳说他的部队接受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的指挥,只服从戈沃罗夫的命令。最后朱可夫挂上电话,但师长也没接到进攻的命令。这可以说明斯大林那道命令的实际区别,也可以看出朱可夫不仅对罗科索夫斯基对别洛夫、叶夫列莫夫恪守了纪律,对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以看艾克的标准,在历次勒热夫附近的战役(包括火星)、在北极星,又何以怪罪朱可夫?只因为他是朱可夫?这双重标准是不是太无耻了点?

  还有些零零散散的东西,比如战后对朱可夫的围剿,作者说最不厚道的恐怕是巴格拉米扬了,说朱可夫是病人、华西列夫斯基在场恐怕也会声讨朱可夫,然而他自己前文说过“有一个巴托夫、科涅夫,就会有一个华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再次前后矛盾,看他的引用,也只是二手的二手,别人的《赫鲁晓夫传记》里来的。

  朱可夫为斯大林做辩护,斯大林重用朱可夫,被作者解读成,斯大林和朱可夫臭味相投,是朱可夫的一味顺从;而罗科索夫斯基描绘和斯大林的通话,“慈父般的声音”,被作者解读成罗科索夫斯基在斯大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反射。脑残粉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这样一本书,就这样结束或者总结,朱可夫就是个垃圾,那也就算了,然而他得出的结论是,朱可夫的“战场表现的确非常敏锐,但他的才能在于调度,而不是作战的创新或想象力”“更多的是靠干劲和魄力而不是想象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朱可夫有那么大的成就,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即,他是苏联的将军,他要是在其他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具有那么大的作用”,拿艾克、巴顿、蒙哥马利、隆美尔来相比较(拜托,后三个不是同一等级的),“是二战综合能力最强的将军”。

  老实说,我也真是服了作者的前后矛盾和瞎编。诺门坎、维斯瓦河-奥得河、巴格拉季昂等战役,朱可夫的战役欺骗不算有想象力?是不是只有诺曼底那样的才算有?莫斯科战役、基辅战役、东喀尔巴阡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的机动不算有想象力?普里特·巴塔在他的《普鲁士之战:1944-1945》中,对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白俄罗斯战役对5GTA的机动、在东普鲁士一次对28A一次对11GA的机动都赞扬为富有想象力,按此标准,朱可夫同样当的起这赞誉。

  这里稍详细点提下东喀尔巴阡战役,因彼得罗夫想绕过山脊,因而部队的进攻方向偏离了原定计划方向。最高统帅部指出了这点,同时为了加速进攻速度,命令朱可夫到乌4前线了解情况并下达必要命令。朱可夫视察战场之后,认同科涅夫和彼得罗夫的判断,以最高统帅的名义要求将方面军左翼和中央方向的第3山地步兵军和11军北调至1GA战线投入战斗,18A发起全面进攻。之后,苏军越过喀尔巴阡主要山脊。该战例反驳了作者朱可夫不会和上级反着干、要下级硬着干、没有想象力等观点,虽然我之前说的很多已经够反驳了。

  所以最后这个“二战综合能力最强的将军”到底怎么得出来的呢?全书很少看见作者对朱可夫决策指挥的具体分析,所谓组织调度也没有多少着墨,反而一味地在黑在指责朱可夫甩锅,仅有几次为朱可夫做了点辩解(比如柏林战前换掉罗司机)。要是这个综合指的是诸兵种协同,那麦克阿瑟面临的海陆空协同的难度恐怕更大;要是指战略-战役法-战术,那或许可以。不过不管什么标准,看了这本书,你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朱可夫》读后感(二):没有完美的英雄,只有时代的需要

  朱可夫作为二战中苏联最出名的将领,不仅因为其地位最高(副最高统帅),而且在于其总是出现在卫国战争中最关键的地方,有常胜将军之称,是列宁格勒、莫斯科的保卫者,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的策划者,也是巴格拉季昂攻势的指挥官,是柏林的攻克者和德国投降书的主签字者。所有的这些荣誉概括了卫国战争最耀眼的胜利,是名副其实的苏联将帅的代表。在苏联解体之后,由于斯大林在统治时期的残酷手段而被从俄罗斯历史伟人中除名以后,朱可夫就成为卫国战争军事将帅的象征,也成为在俄罗斯历史上应该是与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齐名的战争指挥官。对于一个喜欢军事的男生来说,看军人的传记一直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收集了很多军人的传记,对于朱可夫也一直很关注。记得中学的时候就看了他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对于其敢于直言的品格,军事专业知识的丰富,在困难面前的顽强以及调度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印象深刻,特别是对于书中每次重大战役前所列举的军事器材、人员以及不断改进的有时甚至突发奇想的战略战术感到钦佩,强烈感觉到作者的军事专业知识的深厚、指挥手段的娴熟以及对自己战胜敌人的自信。以后又陆续看了一些关于介绍朱可夫的书籍及文章,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包括诸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解放》、《攻克柏林》等影视资料中,所见到的朱可夫都是差不多强硬、暴躁、坚强、专业、勇敢的形象,甚至很多小事件直接就来源于朱可夫自己的回忆录。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日益客观,越来越清楚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优点和缺点,哪怕在专业领域也没有常胜将军;而每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多种原因,并不是一两个人简单的决定就导致了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种思路之下,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降低了,对历史真相的探索兴趣增加了,对于我来讲,就是更加广泛的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来自不同立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阵营的人或者学者写的资料,对于细节的反复探究,加上自身的人身经验及合理的场景设定,尽最大可能的接近历史事实和事件、人物的真相。当然这种接近只是现有材料的接近,可能离事实真相十万八千里,但多少比只听一面之词要客观很多。在这种心理之下,买了这本书。

  本书由英国研究苏联卫国战争的专家杰弗里.罗伯茨(Geoffrey Roberts)撰写。该学者多年潜心研究苏联卫国战争,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得以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从而使研究更具有权威性,曾经写过《斯大林的战争》、《斯大林格勒的胜利》等作品,这就使得作者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朱可夫的个人作用做出准确的评价。大量的档案材料的阅读,加上对朱可夫女儿及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的实地采访,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加上这本书很新,2012年才完成英文版,2015年5月才由李晓江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就使得本书更具有时效性。因为有兴趣,因此不到一星期就读完此书。

  本书是关于朱可夫的一生的传记,不仅写到他的童年及青少年的成长,而且写到朱可夫二战后到去世前的经历。限于篇幅,而且作为历史学家,本书并没有撰写太多的逸闻轶事,读起来并不那么生动有趣,但因为记述是多方求证的结果,因此很多被朱可夫本人的回忆录掩盖或者被朱可夫的崇拜者们有意屏蔽的历史事实得以展现。从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新的信息:1、朱可夫的童年及少年时代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穷困,至少他获得的受教育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2、朱可夫参加红军后表现突出,特别是参加骑兵第一军使得他结识了大批后来在苏军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包括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等人,为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3、朱可夫对于军事专业知识的学习刻苦而且精益求精,有时会有创新性的突发奇想,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但性格倔强,难以容人。4、在大清洗中朱可夫曾经受到指责,但没有受到指控。5、在其成名的哈拉哈河战役(诺门坎事件)中,朱可夫是前线指挥官(57军军长),但整个战役是什捷尔恩的远东方面军指挥的。这一战不仅使朱可夫一战成名,使其建立了指挥作战的信心,而且改变了日本北进的企图,改善了整个苏联的战略态势。6、在卫国战争前的两次军事演习中,担任基辅军区司令的朱可夫表现出色,在随后的总结中对苏联军队的作战模式进行了概括,就是在充分利用步兵打开缺口的前提下投入坦克集群扩大战果以击败敌人。7、1941年1月担任总参谋长职务后对德军的判断出现严重失误,与斯大林一样对德军的突然袭击及其规模、进攻的主要方向(认为德军将主要进攻南线但其实中线才是主攻方向)以及对战略防御的艰苦性缺乏预见,在战争初期完全不知所措,甚至还下达错误的进攻命令,对苏军的巨大损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也借查阅档案否定了苏军有提前进攻德军的计划,指出卫国战争之前苏军的指导思想是作战方式进攻型的,但总体战略是防守反击,进攻只是作为对德军的反击而提出的战术要求,并没有要进攻德军的总体计划。8、朱可夫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不是因为对基辅战役的分歧,而是朱可夫觉得自己更适合担任战场指挥官而不适合担任总参谋长,而斯大林同意了。但朱可夫回忆录中把自己塑造成坚持真理的英雄。9、1941年8月朱可夫指挥的叶利尼亚反击战是苏军在战略退却阶段第一次取得的局部胜利,再次巩固了朱可夫作为最好的战地指挥官的地位。9、不管是列宁格勒保卫战还是莫斯科保卫战,都是多方协同的结果,朱可夫在其中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这也是朱可夫最主要的功绩,也塑造了朱可夫常胜将军的形象。但莫斯科近郊的反击后展开的接连三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遭到失败,德军守住了自己的战线而给苏联军队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从1942年11月份开始的称之为“火星行动”第三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其战役规模不亚于以“天王星行动”作为代号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但也以失败告终,损失巨大。包括1942年夏季的哈尔科夫战役,苏军也损失惨重,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作为统帅部代表和三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对这些失败基本未提。10、朱可夫不仅有两任妻子,还有战时情人,在战后从德国拉走了包括黄金在内的4大卡车物品,显然不是那么清廉。11、在战后的岁月中,朱可夫以军人的坚韧两次被打倒两次复出,通过撰写回忆录为自己争取到了历史地位,成为历史的胜利者。12、朱可夫作为战地指挥官声名显赫,但是在军事学说方面的贡献匮乏,在这一领域内甚至不如只有几年军事生涯的伏龙芝,这对于他作为军事家的名声是显著的缺陷。

  看了此书,一个更加全面的军事指挥官形象更加完善。要是有人根据朱可夫的故事写本带有传记文学性质的作品就好了,这将是个非常有趣的人物。

  写于2016年8月5日16:00

  《朱可夫》读后感(三):关于朱可夫的一本客观传记

  《朱可夫》的作者罗伯茨(Geoffrey Roberts)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爱尔兰科克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和院长,著有《斯大林的战争》(Stalin’s Wars)和《斯大林格勒的胜利》(Victory at Stalingrad)等书。社科文献甲骨文此前已经出版其著作《斯大林的战争》。本书是罗伯茨2012年的作品,并获得世界军事史协会2013年度杰出著作奖。

  本书全景式地记述了二战中最有才干的将领、苏联红军传奇人物朱可夫元帅的一生。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的人,朱可夫高超的谋略,只有他追逐自己战场目标的冷酷无情可与之相比。作者根据朱可夫本人未经删节的回忆录以及近年来公开的苏联档案,对朱可夫从一名农家子弟到成长为传奇人物的波澜起伏的一生进行了精彩记述,如对朱可夫的出生及家庭情况、他的青少年时期、早期的红军指挥员生涯、1939年在哈拉哈河的成名之战、在基辅为苏德战争的爆发进行的准备、苏德战争的爆发及苏军早期的溃败、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力挽狂澜、苏军大反攻、进军柏林征服德国,以及二战结束后在苏联领导层中地位沉浮、担任国防部部长、撰写回忆录在历史中为自己正名直至最后去世等等。作者在最后一章“常胜元帅”中对朱可夫的一生进行了总评,认为他是一位爱国英雄,为党、祖国以及苏联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成功,既有他自身的优秀品质的影响,也是时代背景及苏联这个国家及当时的体制的结果。朱可夫是一个从农民的贫困生活中崛起并成长为伟的大将军和英雄人物的,他既属于俄罗斯人民,也属于所有珍惜他为战胜纳粹德国而做出的无可比拟的贡献的人。

  本书材料详实,叙述简洁,评论公允,拨开了围绕朱可夫的夸大之词,揭示了围绕朱可夫生活和事业的许多生活,并在他与斯大林、赫鲁晓夫及艾森豪威尔的关系上提出了新的洞见。作为一部权威性的传记,它恢复了朱可夫在20世纪军事万神殿中的应有位置。

  《朱可夫》读后感(四):值得推荐

  本书全景式地记述了二战中最有才干的将领、苏联红军传奇人物朱可夫元帅的一生。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的人,朱可夫高超的谋略,只有他追逐自己战场目标的冷酷无情可与之相比。作者根据朱可夫本人未经删节的回忆录以及近年来公开的苏联档案,对朱可夫从一名农家子弟到成长为传奇人物的波澜起伏的一生进行了精彩记述,如对朱可夫的出生及家庭情况、他的青少年时期、早期的红军指挥员生涯、1939年在哈拉哈河的成名之战、在基辅为苏德战争的爆发进行的准备、苏德战争的爆发及苏军早期的溃败、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力挽狂澜、苏军大反攻、进军柏林征服德国,以及二战结束后在苏联领导层中地位沉涪担任国防部部长、撰写回忆录在历史中为自己正名直至最后去世等等。作者在最后一章“常胜元帅”中对朱可夫的一生进行了总评,认为他是一位爱国英雄,为党、祖国以及苏联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成功,既有他自身的优秀品质的影响,也是时代背景及苏联这个国家及当时的体制的结果。朱可夫是一个从农民的贫困生活中崛起并成长为伟的大将军和英雄人物的,他既属于俄罗斯人民,也属于所有珍惜他为战胜纳粹德国而做出的无可比拟的贡献的人。

  《朱可夫》读后感(五):评论朱可夫

  真的难以想象前苏联何来如此强大的能力,包括50年代的中国。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受就更深了。

  一个农家的孩子,一个成功的保尔,一个伟大的元帅,从这本书里能够看到这些。其实军事家也是数学家,需要有高科技的知识所支持,当然也需要魄力,天赋,但是对于现代的军事家来说,需要很高的科学素养。朱可夫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起来,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你会发现在他组织的战斗中除了我们好像知道的对战略的判断外,你也能感受到这位伟大的元帅在作战过程中靠得是计算,对兵力、兵器,技术装备问题的计算。而这是一个农村,手工业者的孩子,没有很好家庭背景的人。但是苏联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个同样倔强,坚强的保尔。

  朱可夫我觉得他是一个谦虚地普通人,你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越是普通人越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也能从这本书里感受到。

  斯大林的功绩在于,在经受战争初期空前的惨败中,苏联还能站立起来并获得了最伟大的军事胜利。斯大林体制对革命与战争的混乱应付自如,因为它凭借坚强的组织能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单一目标,不计算牺牲。但是在长时段中它无力和宪政民主体制竞争,因为它摧毁个人自由,抑制创新;同时此体制平稳运行仰赖一位超人般的领袖,接班人难题无法解决。

  《朱可夫》读后感(六):值得推荐

  本书全景式地记述了二战中最有才干的将领、苏联红军传奇人物朱可夫元帅的一生。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的人,朱可夫高超的谋略,只有他追逐自己战场目标的冷酷无情可与之相比。作者根据朱可夫本人未经删节的回忆录以及近年来公开的苏联档案,对朱可夫从一名农家子弟到成长为传奇人物的波澜起伏的一生进行了精彩记述,如对朱可夫的出生及家庭情况、他的青少年时期、早期的红军指挥员生涯、1939年在哈拉哈河的成名之战、在基辅为苏德战争的爆发进行的准备、苏德战争的爆发及苏军早期的溃败、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力挽狂澜、苏军大反攻、进军柏林征服德国,以及二战结束后在苏联领导层中地位沉涪担任国防部部长、撰写回忆录在历史中为自己正名直至最后去世等等。作者在最后一章“常胜元帅”中对朱可夫的一生进行了总评,认为他是一位爱国英雄,为党、祖国以及苏联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成功,既有他自身的优秀品质的影响,也是时代背景及苏联这个国家及当时的体制的结果。朱可夫是一个从农民的贫困生活中崛起并成长为伟的大将军和英雄人物的,他既属于俄罗斯人民,也属于所有珍惜他为战胜纳粹德国而做出的无可比拟的贡献的人。

  《朱可夫》读后感(七):苏联元帅朱可夫

  这几年,关于苏联图书在读书界和出版界掀起了一个小热潮,比如《古拉格:一部历史》《失败的帝国》《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苏联的最后一天》《苏共亡党十年祭》《苏共亡党二十年祭》等。这些书既有对苏联的综合性展示与叙述,也有对某些体制弊病的揭示与探究,但都带有以史为鉴的反思倾向。

  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它照应了当前中国政治与社会的某些方面。

  记得我导师的办公桌上就放着一本《苏共亡党二十年祭》(2013年版),是由上边下发的,主要讨论了因为苏共的特权、腐败使得党和人民离心离德并最终导致解体的问题。这似乎对接了眼下中国政府下大力气正在进行的反腐行动。

  这次我读到的是一本传记《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记得最初看到朱可夫这个名字,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耳熟能详的反映苏联抗德的小说上,其形象是一位为苏联军民所热爱的伟大的红军主帅,而主人公保尔则是他指挥下的一名勇敢士兵。

  当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斯大林的将军”时,不禁疑问,为什么作者要特别突出斯大林呢?为什么不是从朱可夫自身角度来加以强调呢?我们看,与那些二战同盟国名将形成对照的是,我们几乎不会将巴顿、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等说成是该国领袖的将军,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该国的将军。不言自明,作者是在强调的是朱可夫对斯大林的忠诚与服从精神,而这也折射了苏联独裁式的国家体制。

  至于本书内容,它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朱可夫一个人的成就、威望、起伏,他的人生遭遇与苏联的政治环境——或者说与斯大林这位独裁者紧密相连。

  朱可夫出身于一个底层家庭,并在在十九岁那年加入沙皇军队投入到保卫祖国的一战之中,自此开始了其一生的军事生涯。如果不是社会动荡、战争的缘故,恐怕朱可夫也难以取得后来的地位,而这一点也解释了他对共产主义与苏联体制的坚定信仰。

  1918年,在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内战的混乱时局中,朱可夫应征入伍,并随后历练成一名出色的红军指挥官。朱可夫是幸运的,他躲过了斯大林三十年代末的大清洗运动,被派到中蒙边境哈拉哈河地区处理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期间当地领导的工作失败问题。1939年,朱可夫在苏日哈拉哈河战役中一战成名。接下来,朱可夫可谓一路攀升,一时被塑造为苏联的幸运之神,在1941年先后担起拯救列宁格勒、莫斯科的重任,并在1942年组织设计了斯大林格勒对德反击战,扭转了整个二战战局。其后朱可夫率领苏联红军浴血奋战,从乌克兰、波兰一路追击德军,并于1945年攻入柏林城下,接受德国的无条件投降。

  朱可夫最荣耀的时刻莫过于战后的红场阅兵,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接受红军士兵们的致敬,并和斯大林一道站在列宁墓主席台上发表讲话,而这一幕也成了二战胜利的经典画面和象征。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后,他就被反复无常的独裁者斯大林解除了统帅职务,并遭到了一系列打压,并在历史书中遭到弱化乃至除名,后继者赫鲁晓夫则延续了这一做法。

  1974年,朱可夫在克里姆林宫医院与世长辞。

  不过,与生前相反遭受的打压的是,朱可夫死后可谓倍极哀荣,苏联兴起了朱可夫崇拜,被塑造为一位带有光环色彩的苏联英雄形象。但与此同时,对朱可夫的异议也一直不绝于耳,比如有人指责他是一个自负而又冷酷的人,为了取得胜利而从不顾惜士兵所付出的惨重的生命代价。

  无论如何,综合朱可夫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一名忠诚于斯大林与苏联政权的共产主义者却是无可质疑的,所谓“久经考验的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一如作者所言:

  “朱可夫既不是完美无瑕的传奇英雄,也非诋毁者所说的彻头彻尾的恶棍。毫无疑问,他是个伟大的将军,一个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的人,一个具备了为打赢野蛮的战争所必须具备的性格力量的人。但是,他也犯过许多错误,无数的人因为这些错误而付出了血的代价。朱可夫是个有着性格缺陷的、充满矛盾的人,所以,对于他的生活和事业,我们不可能轻易地做出裁决。但除了他的那些重大的胜利和败绩之外,使朱可夫成为一个令人如此着迷的主题的,也正是那些缺陷和矛盾。”

  可见,历史人物的评价正是在清晰又复杂之间,一切都是造化。

  2016.9

  《朱可夫》读后感(八):ioracode上线,请订阅关注!

  甲骨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ioracode(oracode为甲骨文品牌英文名称)现已上线!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欢迎各位书友订阅关注!

  Ioracode招募公告

  ioracode 是甲骨文即将推出的甲骨文微信公众号。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ioracode正在寻找志同道合者,诚邀加盟。

  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ioracode是一个以书为媒的平台,我们希望在这一平台上刊登各种“好书”的书评(不局限于甲骨文的图书),如果你自信自己可以写出关于好书的好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甲骨文所出图书以翻译类图书为主,我们尤为关注国外思想文化界的动态。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关注此类动态,有阅读和翻译外文的能力,能够给读者提供新鲜、有料的信息。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一个时常困扰甲骨文君的问题是,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出版后,往往难以约到与书匹配的书评。而这些作品在原出版地往往有不止一个“大家”写书评评价。如果你有阅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书评版的习惯,并且有能力翻译这些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好书值得看,但时时刻刻都思考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是不是太枯燥,太乏味?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如果你经常关注国内外那些好玩、有品的信息(比如设计、电影、戏剧、绘画、游戏……)并能对其加以评点,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关于报酬

  作品一经在ioracode平台上发表,高大上的甲骨文新书送你,如果是有限量版的,非限量版不送。

  志同道合的你,准备好了吗?如有意,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作品(作品要与应聘职位相关,且保证原创)发送至oracode@163.com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