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长的分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10篇

2018-06-06 20: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10篇

  《漫长的分离》是一本由[美]凯蒂·北村(Katie Kitamura)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一):所有的死亡都是悬而未决

  越过生死,濒临绝境,才发现此前以为多难释怀的心结、多么痛彻心扉记忆,其实算不得什么。女主人公面对有着亲密关系而又持续背叛感情继而失踪最后以死亡作结的丈夫,怀揣着的感情大概如此了吧。

  因为人实在复杂可爱,所以才让人惶惑又不安呢。

  所以找到能够分担苦痛分享喜悦的那个人,才很难很难很难呀。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坚定不移的认为感情受挫应该是最无关痛痒事情了——它牵扯干涉不了现实生活,仅囿于心里很难过痛苦以及悲伤;它不会让你生病损害身体健康,也不会让你破产没有钱财生活;不会妻离子散也不会倾家荡产;不需要为了它去卑躬屈膝;也不会因为它痛不欲生

  是因为想要活得很幸福才需要爱的,所以如果失去或者没能拥有的话,可能会不那么幸福,或者得不到想要追求的幸福。

  可是不会因此不想活或者活不下去的。

  明明想要活得幸福才希望得到的东西,不会因为得不到就不活了。

  可是别的东西不是这样的。

  生活质量,现实的困境,一步步往前走都需要迈步,而迈步是需要很多东西的,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勇气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辛苦咬紧牙关的不放弃,以及坚持不懈毅力

  那些东西才是不能缺少。

  才不是无关紧要

  女主与丈夫婚姻已因为多次背叛与出轨走到尽头,早已协议离婚分手,丈夫却突然不知所踪,于是女主在不知情的婆婆催促之下只得远赴希腊,千里寻夫。

  抵达希腊的女主任谁看过去都是寻找浪荡丈夫来此宣示“妻子身份主权存在,无论是那疑似丈夫猎物之一的性感女招待,还是过分殷勤不断向女主提供其丈夫花边新闻前台服务生,抑或是曾载过丈夫却矢口否认酒店司机。正如女主自己自嘲所言,也是,一个女人千里迢迢来国外寻夫,若不是为了复合,还能是为了什么呢?男女之间,一个过度的手势姿态都有可能被对方认作浪漫信号,即使是在一桩失败婚姻里,这条原则也同样适用。

  女主并非如此。或许婚姻走到尽头的双方彼此之间仍有感情羁绊,但事实并非是能够总以皆大欢喜作结的剧本,丈夫在希腊仍旧有着符合其审美喜好情人,且最终被发现死亡于疑似抢劫的意外。看到这里,如果这是爱情故事,那断然不是完美抑或感人至深童话,反而是粗糙生硬纪录片,一帧一帧场景重播,全是现实的沉闷了无生趣

  所有的死亡都是悬而未决的。

  如作者借着女主之口而言——违背了死亡本身的完结性,留下不确定问题。丈夫死于何人之手未知——是否真的如我们猜测那样死于情妇爱人的嫉恨,或死于结案书所言抢劫?死前尚留不舍未知——为何千里迢迢独自一人远赴异国,又因何绝口不提与妻子早已协议分离?死后生命的逝去与情感的断裂是矛盾对立的么——倘使丈夫未死,或许女主的分离是不曾带有留恋不舍,奔赴新生亦不会念念不忘

  古人诗云,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满头。或许人世间最漫长的分离莫过于此,渡越生死,前尘缘灭,而所有的死亡,仍旧皆是悬而未决。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二):凶手到底是谁?

  作者凯蒂.北村,日裔批评家、小说家,《波士顿环球报》称她为写作天才。这本书被誉为冷峻文艺版2017的“消失的爱人”,这评价吸引了我。 这本书一开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然而随着情节的推动,知道的细节越多,却越令人生疑,谜团越来越大,越看不清,仿佛盲人摸象,置身其中,却触碰不到全局,在最后我以为将要揭开谜底时,却戛然而止,仿佛在自助餐吃得正high时突破被驱逐。 女主因为丈夫的出轨,已经和丈夫签好离婚协议,却迟迟没有执行,他们似乎都在逃避这个离婚的过程。 而婆婆打电话过来问女主丈夫的下落,要女主去希腊找失联的丈夫。因与丈夫约定在真正离婚前不把协议离婚的事情告诉外人,女主不得不前往找寻。 我看到这里,原本以为是兜兜转转破镜重圆的带着悬疑爱情故事,我甚至幻想他们之前婚姻出现问题只是因为误会。 而最后丈夫的尸体被发现了,我才意识到一切重归于好只是我的幻想。 它只是悬疑小说,而不是爱情小说。 本书如同很多悬疑大片一样,最后并没有揭开谜底,而是留下空白让人推理。 从书中的信息,我推出下面几点: 1.女主并不爱丈夫,原因有:丈夫屡次出轨,新男朋友慰藉理由:她已和丈夫协议离婚,并于6个月前离婚,然后她和丈夫的朋友伊万同居。 2.伊万不是简单人物 伊万和女主丈夫克里斯夫是朋友,然而他却单独向女主表示女主丈夫克里斯夫在大学时曾非常热情的追求他(文章没这么直接,但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他一见到女主第一眼就行动爆棚地追求她,而这时女主已经结婚了。 因此,我阴暗的推测,女主和丈夫早就已经没有感情了,之所以迟迟不离婚并不是因为心中那点残留的爱情,而是因为丈夫手上前几年继承的财产,丈夫并没有让女主知晓,以自己老爸名义进行投资,或者是女主要求丈夫在事情完结之后不要对外公开,毕竟死无对证嘛。 女主已和新男友同居,却以深爱花心丈夫的形象博得了婆婆的同情,最后继承了丈夫之前隐藏的300万英镑的财产。 而伊万讲述的他和克里斯夫的事情很可能与事实相反的,就是很可能是他在大学时对克里斯夫有莫名的好感,从文章里各个细节里没有看到克里斯夫是异性恋的任何蛛丝马迹。而女主回忆丈夫看到伊万的反应是非普通的朋友关系,女主甚至觉得丈夫已经忘记了伊万这个朋友。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反而是求而不得的人才心心念念,正如他提到克里斯夫是学校风云人物,他甚至比女主还了解她的丈夫,他从事的工作记者正是克里斯夫一直想从事的媒体行业,他对克里斯夫的老婆热烈的追求。得不到他的人,就得到他的女人和财产。 从杀人动力和最终获益去猜测小说里的凶手,八九不离十。所以凶手可能有三人,一个是求而不得的斯特凡诺,他喜欢疑似克里斯夫的相好之一性感女招待,最后因克里斯夫死了而如愿以偿。一个就是女主,既顺利摆脱花心渣夫,和因此的男朋友在一起,并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情和他的隐形财产。最后一个就是伊万,他得到了女主和克里斯夫的隐形财产。 文章的最后提到,女主并没有动用到这笔钱,而伊万说一句“不知道等多久。”意味深长,可能指女主专一的感情,也可能指这笔钱。 极为讽刺的是女主隐藏了自己内心世界,不让伊万知道点滴,因为毕竟他们的感情是极其美好,没有一点秘密的。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三):心里的谜题

  刚刚拿到这本书,封面制作的十分精美名字也十分有深意,让人看得透又看不懂的感觉。作者凯蒂.北村,日裔批评家、小说家,《波士顿环球报》称她为写作天才。这本书被誉为冷峻文艺版2017的“消失的爱人”,日裔批评家、小说家,现美国文坛最闪耀的作家之一,文风独特、构思奇巧、才华横溢,其作品在业内广受好评代表作迷失森林》和《远射》都曾入围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幼狮小说奖。《迷失的森林》一经推出就备受瞩目,著名作家鲁西迪还特意为其撰写长文推荐,曾被旧金山纪事报和金融时报评为最佳年度小说。这评价吸引了我。于是拿到这本书本人就看了起来,花了两个小时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一开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情节跌宕起伏。然而随着情节的推动,知道的细节越多,却越令人生疑,谜团越来越大,越看不清,仿佛盲人摸象,置身其中,却触碰不到全局,在最后我以为将要揭开谜底时,却戛然而止,仿佛在自助餐吃得正high时突破被驱逐。

  这是一个关于亲密关系与背叛的故事,一个婚姻濒临破裂的女人,远赴希腊,寻找失踪丈夫的故事。

  女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美国翻译家,因她的英国丈夫多次出轨,二人协议离婚,但此事对外并未公开,这仍是夫妻间的一个秘密。终于,他们真正分离的时刻即将到来,但此时丈夫却于旅途离奇失踪。为完成这场“分离”,妻子不得不远赴希腊寻找他。

  她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征途,既想赶紧找到丈夫,跟他一了百了,又暗自希望他不要出现,这样他们便无需直面分离。在陌生的异域,荒凉的野外,她漫无目的地行走、思考,回想着他们这段失败的婚姻,这才渐渐发现,原来自己对婚姻、对情感、对那个曾深爱过的男人的了解,都比自己以为的要少得多……

  爱情不堪推敲,人心不可深测,

  每离开他多一天,她离那永恒的秘密就更靠近一点……

  我看到这里,原本以为是兜兜转转破镜重圆的带着悬疑的爱情故事,我甚至幻想他们之前婚姻出现问题只是因为误会。

  而最后丈夫的尸体被发现了,我才意识到一切重归于好只是我的幻想。

  它只是悬疑小说,而不是爱情小说。

  本书如同很多悬疑大片一样,最后并没有揭开谜底,而是留下空白让人推理。

  文章的最后伊万说到:他不知道自己还能等多久。

  女主虽然想问他在等什么,但是都心照不宣明白了。

  她们都不知道自己在等待着什么。那么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留下的结局让人什深思。

  其实打开这本书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但是读着读着,我就明白了这个标题的真正意思与意义同时也被这个故事情节所反转到了,可以说是十分之精彩了,同时我也被结局所迷茫,短短的几行文字,道不尽的却是人心。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四):熟悉陌生人

封面设计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设计,带着草帽的女士站在海边,男士剪影将她禁锢在其中,仿佛预告了书中的故事。

  小说从她接到婆婆的电话开始, 以女主角的第一视角进行叙述,婆婆身为母亲直觉使她不安,要求女主角去希腊找失联的丈夫克里斯多夫。女主角到了希腊,却不见丈夫的踪影,并陆续发现酒店的女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等人似乎与丈夫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最终丈夫意外死亡,悬案未决。书中描述了两段婚姻和几段感情,整本书阅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有点压抑

无奈的婚姻

  故事主线是女主角与失踪的丈夫的婚姻。两人因爱结婚,婚后却面临种种问题。在这段婚姻里,丈夫是出轨的一方,用他母亲的话说“他从未管好过自己”,甚至在他一人来希腊旅行的过程中,还和饭店服务发生关系。

  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也发现,丈夫与妻子之间的问题,其实远在出轨之前就有隐约预兆。妻子与丈夫之间经济差异巨大,似乎教育修养方面也有距离,因此与丈夫的原生家庭格格不入。比如在婚后陪他与家人去看音乐剧时,妻子根本不感兴趣,觉得“看剧时就像在盯着一面石墙”。逐渐两人渐行渐远,最终协议离婚并分居,虽然没有正式走法律程序,但感情早已名存实亡。妻子在丈夫死后,清理丈夫的电脑时感觉甚至发现似乎从未真正了解过丈夫。

  她公婆之间的婚姻也笼罩在出轨的阴影中,两人相伴到老,却几乎没有交流。书中还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描写了一对在希腊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夫妻,两人感情正浓,但却让女主角有种不真实错觉。女主角认为,很多时候,只有在特别环境里,在他人的注视下,爱情才会变得更加强烈

  全书对婚姻的描述和理解,似乎充满了迷惑无奈,仿佛是一个无解的题。

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对婚姻的认识和描述,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那部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夫妻之间表现得幸福无间,但内心却各有秘密,互不了解。本来夫妻应是最熟悉彼此、相伴一生的人,但又有多少人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呢。虽然因爱结婚,却从步入婚姻的那一刻起,两个人就在经历着一场分离,思想与感情渐行渐远。

  貌合神离的婚姻就像女主公婆之间那样,尽管有一方出轨,但也许是长期相处留下的印记太深,另一方选择视而不见。也有时会以离婚结束,而就像书中说的,当两人在一起时,你只会想到对方令你反感点点滴滴,然而当那人离开人世后,你就会开始怀念他。

  感情如何保鲜这个问题大概是亘古不变的难题,两人长期相处,失去新鲜感后,保鲜这个词也许本身就违背了自然规律。书中,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解答,究竟在面对已经不再有新鲜感的婚姻时,是应该选择视而不见、继续生活下去呢,还是像女主角那样选择离开呢?书中的出租车司机在明知女方出轨的前提下,依旧选择了婚礼。也许感情和婚姻就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算明知是深渊,也常有人有纵身一跃的勇气吧。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五):为什么是漫长的分离?

  那位,屡遭丈夫背叛,却仍在竭力伪装忠贞表面冷静清醒,实际情绪早已濒临崩溃边缘的他的妻子——内心正在遭受痛苦分裂的我。这是一个形象的表述,由这里开端,显得这个故事,这本书,并不平凡。

  有人说这是一个悬疑故事,所以从开始便认定最终是能够破案的,只是直到最后警局都没有消息,所以应是没有定案的,所以,这当称不上是一个悬疑的,因为这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人的猜测,就像那次希腊语的对话,她也就是一个连口型都分辨不出,只能靠情绪表现来猜测的旁观者。所谓的悬念和疑惑,也都只是一个人的臆想而已。这也是一个人处于当时处境下正常的思维模式,只是我们是真的相信她所写的内容,承认她的想法,还是需要更深的挖掘,挖掘出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或许是连她自己都没有发觉的问题。

  男女之间,一个过度的手势或姿态都有可能被对方认作浪漫的信号,即使是在一桩失败的婚姻里,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这又是哪里的?个人读作品习惯于置情其中,那样更容易与主人公共情,感同身受。对于本书中所写,有关婚姻,背叛,且是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种情形,似乎有点难以共情,只能从东方人的角度,看待她所遇到的情形,且离婚这个话题,相较敏感,虽有些体会,但不是以背叛为出发点,只是还是能够稍微站在一个已婚者的角度,从自己萌生离婚想法时的情绪里,去尽量的与作者共情。

  书中有一段插曲,印象深刻,并有些感动。一个专业哭丧的妇人,有这样一段表述,并不是因为嗓音好,也不是因为夸张的情感表现有多震撼,而是因为她愿意代别人承受痛苦!有的时候专业写作的人的厉害之处,便是能够写出普通人描绘不出的感觉和感情,并能够将某一种情感描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被描述者本人都有一种不确定感。只是感觉末梢较迟钝的我,并不能够说这段描写就是代表了作者的某种想法,或是蕴含某种意义。我只能觉得这就是一处走心的路过,想要写出的一个点,找了个合适的地方放进去。

  言回正传,这样一个丧偶的妻子,一个有过背叛的配偶,却离奇的死亡了,留下她,需要面对他的亲人,还有自己的情人,还有遇害地一些被怀疑的凶手们,这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得是需要一个怎样强大的思维导图和承受力,想要去揭示凶手,却没有能力,原本没有做好离婚的准备,却一下要接受遗孀的身份,她还不能够理所当然,心安理得,这个心理,将一直陪伴着她,即使开始了下一段婚姻,还是着死亡的阴影,或许还有一丝不甘。她还需要拯救,这个想法,也只有整日为伴的爱人,才能够体察得到。所以,他们两个,都需要时间,去接受或等待,或忘却这漫长的分离。

  《漫长的分离》读后感(六):婚姻中是否存在真相?

  婚姻中是否存在真相?

  一个女人来到异国他乡寻找自己许久未联络的丈夫,两人的婚姻名存实亡,男方多次出轨,他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离婚的话题,却一直只是分居并未做最后的决定。丈夫的失踪迫使她来到陌生的希腊小镇,来到丈夫入住的酒店,试图得到一些能找到丈夫的线索。

  其实她的心里很纠结很复杂,她总是不经意透露出自己对于他们两人这场婚姻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的纠结和挣扎,她一面想要解脱,一面又不想面对。

  一开始从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她的丈夫克里斯多夫是一个风流潇洒的作家,他在女人面前总是能展现独特的魅力,吸引她们,让她们甘心和一个已婚男人厮混在一起。女人总是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是妻子。她察觉到酒店中一位年轻服务员在谈论到克里斯多夫时总是会表露无法掩饰的关心,这位已经有过发现丈夫偷情历史的妻子自然而然想到,这两人也许有过更深层的交往,而不仅仅是顾客和服务员的关系。

  一个没有什么名胜古迹的小镇,一般度假的人最多待一周,而这位悠闲的作家在这里停留了将近三个月。他是在寻找创作灵感吗?还是因为婚姻问题想散散心?还是只是想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继续找寻点女人的乐子?我想是三者都有吧。尽管他为人风流闲散,但是也的确具有写作天赋,有过一些得到认可的作品,他的妻子总在想,如果他能认真利用自己的天赋,也许能成为一位很不错的作家。

  迫使她来到希腊的最直接原因是她的婆婆伊莎贝拉要求她来,并且在通知完她立即给她买了机票。伊莎贝拉是一个强势的妈妈,她在家里拥有绝对的主权,并且一直把儿子看作自己的宝贝,她认为以儿子的聪慧去做一个作家实在是太过浪费,应该去做个律师、医生之类的,故而也没有把儿子现在的事业太放在心上。其实这位母亲并不爱自己的丈夫,她也有过出轨的经历,在儿子只有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只是她的丈夫马克一直选择隐忍,选择无视,他爱他的儿子,又一直隐隐怀疑克里斯多夫并非是他亲生。

  而我们的女主也并非没有什么隐情。和丈夫分居三个月之后她就和一位通过丈夫认识的友人住在了一起,对方是一个体贴得体的好人,关键是他懂得珍惜她。可她没有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迟迟未和丈夫离婚,使他俩之间也开始有了一丝紧张的气氛。我想她还爱着克里斯多夫,但她也感觉到他们的婚姻是真的走不下去了。

  每一个人物,都在感情里纠葛。婚姻给他们,有一开始的海誓山盟,有平常生活的琐碎无常,有黑暗深处的背叛猜疑,他们深陷其中,有苦有乐。我觉得这是作者老道的描写能力的体现,每个人的真实面孔,他们的内心,直接而残酷的摊在了太阳之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