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6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经典读后感10篇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桥梁》是一本由[加]克里斯多福•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一):亲密-幻灭-内省-启示

  昨天晚上在图书馆花了3个小时时间把这本书粗略的看完了。大部分讲述如何解决情侣之间矛盾关系的解决。书中说道,任何亲密关系都会有这样的过程:亲密关系,幻灭,内省,启示。大部分人基本走到幻灭阶段就分开了,这边是没有处理这段感情关键问题。其实所以情感,都是对个人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也许来自幼年情感的缺失可能是个人个性体现

  在每段感情开始,彼此都有能让对方需求得到满足的因素,也许是脸蛋举止爱好等等。双方可以在这段情感中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满足,彼此不舍得分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热恋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需求长期被满足,人本身的需求阈值被提高了,开始对对方感到了不满,厌倦,甚至当初你最喜欢对方的一个行为特征成了现在你最厌恶地方,随之幻灭期就到来了。处于幻灭期的情侣会对彼此产生厌倦感,内心会想“当初我怎么会喜欢你这样一个人?”,情感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如果处理不当,极可能分到两路,为路人

  此时,当我们发现我们进入这个阶段后,我们首先应该多想想自己,多反省,这便进入了内省阶段。在实际中,大多初恋之人往往没有走到这一阶段。内省阶段首要任务当然即是进行自我反省,寻求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适当降低对对方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是去寻求其他的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如果这样,没有一段感情会真正意义上的走下去的,只是如同行尸一样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任何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必须是双方同时进行,并且双方都付出百分之百努力去解决。

  在内省过后,这段感情就会像注入新的血液一样,又充满了激情活力。真的得亲密关系的进程远没有我写的那么的简单,也不会真正像书中写的那样有据可依,有法可寻。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的去维持这一段感情,让情感保质。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二):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是本书的主题,也是我读后最大的感触。灵魂是我们自己的导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追问才能从中得到自己的答案。在父母的亲密关系衍生出来的家中,我们出生成长,不仅得到物质精神庇护,更有从中获得对于生活真挚理解。在我们与所爱之人建立亲密关系之后,我们同样在其中得到感情的维系和灵性滋养,获得更多生活的感悟世事启迪。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亲密关系衍生出来的生命传承,更是这个世界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夫妻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两个相爱的人通过相互结识、相互欣赏恋爱,在经过风花雪海誓山盟浪漫之后,承诺用一辈子去呵护对方,用婚姻的方式建立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家,这个爱的港湾开始承受生活的各种考验人性上的各种挑战,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夫妻的亲密关系经过“战争”与“和谈”,以顺从、改造或者忽略等方式收尾,达到一种生活中的暂时平静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相处模式外人看来他们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度过了时光

  婚姻的目的,是把爱情慢慢变成友情。最浪漫的事情过后,自然要慢慢步入生活的平凡与平静之中,相守一辈子的约定成为了一种长期的考验后,浪漫时的相互欣赏也转入平淡时的相互指责,亲密关系的危机到来了。我们说,磨难是生活给于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亲密关系的危机处理,也将决定我们学习成长的空间,和亲密关系未来走向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过程。亲密关系(婚姻、家庭)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心理依赖,让我们从此稳定下来,并踏上寻找自己的征程。在经历亲密关系的各种美好时,我们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快乐,我们享受到了爱之甘醇。在经历亲密关系的幻灭时,我们通过与灵魂相连,检视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触,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所需、所缺与所求,在爱的指引下不断接近灵魂的深处,不断感受爱人的痛。在与爱达成一致时,我们下定决定改造我们自己,从生活汲取感情的营养,并不断提升爱的亲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亲密关系中得到了成长。

  心理学把我们性格上的缺陷归咎于小时候受过的创伤孩童时代归属感和自己重要性上的被忽略成了我们潜意识中的病毒,在亲密关系中这种病毒被点击后便被感染聪明人们应用亲密关系治愈潜意识的病毒,在稳固亲密关系的同时,抚平了曾经的创伤。

  2015-4-17

  文/乡村土狼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三):心底镜头,映出自我存在的世界

  有人说,爱情没有道理可言,有的人会心甘情愿多付出一些,有的人会心安理得多得到一些。没错,爱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但我们仍然有权利知道完美的爱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更有人说,爱情有寿命之说已经被人证实了,既然爱并不能永久存在,那么还煞费苦心去维系它干什么,不如让它随风而逝。这也没错,可是当大多数人义无反顾地将爱情演变亲情时,它还是一样需要维护。在这里有两个办法,只能根据情况选择其一:

  方法一,双方都明白给予爱和获得爱的重要性,以及最适合双方的途径,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关注和维系爱的平衡,简称爱的双修法。

  方法二,无法让对方进入“双修”,那么只能加强自我心灵修炼,简称爱的自修法。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自欺,但也是维护个人心健康常见的一种方式,因为俗世之中没有绝对公平不公平是一种常态,只不过有程度的多少之分而已。

  那么普世大爱又从何而来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心中普世之爱的多少是有显著差异的:有的人爱心无边,即使是素昧平生,也热忱相助;有的人随时可能怀疑他人行为的动机,不仅告诫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还热衷于传播社会负面消息更有甚者极端自私草菅人命,无视他人生尊严……。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

  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一书中写道:“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个特殊人身上,期待自己的需求会在那个人身上获得满足。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匮乏的。”我觉得,这段话至少说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大多数人在小时候得到的爱都是不完美、不充足的,因为大多数人的父母和家庭都是不那么完美的。可不可以大胆设想,我们每个人爱心的表现也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历的投射反映过程,只不过投射的方向和方式不太一样,因此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人过度弥补,有人变向反射,有人投射到爱人身上,有人投射到社会之中?当然,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仿佛聚焦和变焦过程,由心里那只隐秘的镜头,映出自我存在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爱,可能会投射到他的爱情方式上:无休止地希望得到爱,即使是来自不同的对象来者不拒,这样形成了过度补偿真实原因是小时候得到的爱极度缺乏);无休止地考验对方,看看把对方赶走,还会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了才是爱我,不回来就是不爱我,这样形成了变向反射(真实原因是小时候希望父母回来而他们并没有做到)。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存有大爱,要么如同印度圣雄甘地一样,观察到社会缺陷之处后反复自省,最终将灵魂升华到极高层次,大爱众生;要么因为小时候得到了充分的爱,成长后储存的爱被放大表现出来,映射到整个社会,才有了源源不绝的爱的付出。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爱的储存,要么他会无视他人的需求,自私自利;要么他会要求爱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还他公平公正。其实,爱从来都不能靠剥夺他人获得,必须从自我心中感性而生。

  就让爱的箴言变身为爱的呼唤,唤醒我们心中沉睡着的,或者是行走在错误路途上的爱吧,看清楚来时之路,再转身踏上去时之途。

  更多原创书评影评随笔作品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unniwillMP,或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千千悦翊。欢迎朋友们加入学习讨论,愿大家拥有美丽人生、文艺人生!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四):notes

  1,越了解隐藏的陷阱,我们就越不会被无知控制,自然也就没什么恐惧的了。 2,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4,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期望无法满足。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这同时,必然发生两件事:第一,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其二,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 5,期望=愤恨的前身。 6,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 7,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不要忘了伤痛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沮丧。于是,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会有一个劝阻的声音响起,告诉你将面对的伤痛是你承受不了的。 8,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过去的旧痛、旧伤一并带去。 9,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 10,如果离开家后,你并不感到平静,那么你其实并没有离开。 11,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12,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 13,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 14,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你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你会有负面的看法,是因为过去的创痛影响了你。 15,痛苦虽然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16,身体要告诉我一些重要的事,疼痛只不过是引起我注意的方法而已。 17,做出牺牲容易,但要面对我们看似高贵的行为背后的折磨罪恶感却难很多。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五):可你还是忍不住问自己,什么时候放弃,什么时候继续努力?

  大多数的童话故事,写到王子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结束了。而成年的我们才明白,遇到那个传说中的公主或者王子已经很难,可更难的是,白头老一辈子。

  作者把感情分为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对伴侣不满,往往是两方面的原因:一、将自己的期待强加在伴侣身上,爱上的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自己在遇到对方之前就幻想出来的人,或者是对方在恋爱初期假装出来的样子;二、没有感受到归属感或者被重视的感觉,简单来说,没有感受到对方的爱,这种感觉一定在成长过程中有迹可循,小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习惯信念和性格。在对伴侣不满后,我们会有四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行为、自我放逐。而如果想和伴侣重修旧好,作者又提出了一系列沟通方法以及自我的情绪管理的方法。最终我们会明白,自己的快乐只可能由自己负责坦然接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放弃小我,成就大我。

  是的全书很显然的受佛洛依德和灵修思想的影响很深。

  可是整本书看完了,你还是不明白,所有的这些努力值不值得?

  什么时候是一段感情该结束的时候?什么时候又可以说,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继续努力,就能走向下一个阶段?

  这本书大概只适合,那些坚定的要走下去的伴侣。

  祝你们幸福,祝你们都能通过伴侣,发现真正的自己,成就大我。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六):一些诚实的剖白

  1

  作为一名书友,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都读了些什么书。但是仔细研究一下的话,还是有迹可循的。如果要让我列书单的话,跟“爱情”、“亲密关系”有关领域,我必须要举手,申请“放着我来”。

  我在书架上数了数,专门谈论男女间亲密关系,或者说爱情主题的书,有近30本之多。

  这里面,有一些是科学派——告诉我们爱情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产生的、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例如《亲密——瞬间吸引的隐秘力量》);

  有一些是体验派——分享自己和客户(一般作者是心理咨商或治疗师)在情感经历中的,经过提炼的体会,从而为我们厘清许多表象下面的根源;

  剩下的当然就是技巧派——告诉我们怎么提升恋爱质量、婚姻质量,怎么“俘获”心上人。

  或许还有别的派,但还没有在我视野和兴趣范围内。

  我曾经针对爱情问题,遵循逻辑寻根究底往下深挖,挖到最后当然是发现了原来这个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方法去研究的。它和逻辑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从此,我便转向了体验派——只是去看看有些东西背后究竟是什么。于是我读到了许多非常好的书。我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有价值、广袤深邃又缤纷绚烂的领域。我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有些原本像是一张纸的平面的体验,变成了立方体,又分了层。

  的确,纸上谈兵无益,你不能足不出户地读了一些书就说自己什么都懂了,但读好书的价值并不在于获得指导。好书不是指导性的,而是交谈性的。是诚实的剖白,是细腻感受的历历描摹。好读者不是学习型的,是体会型的。

  于是我盘点了读过的这个领域中值得推荐的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什么。重点推荐这本:《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2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七):与人相处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亲密关系》这本书算是读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二本关于灵修方面的书,之前一本是李静宜的《呼吸的奇迹课程》。

  其特点都是用自己真实的经历来探索如何寻找真实的自己,让人看后深受启发或者不屑一顾。无外乎这两种,如果你觉得不相信有灵魂的话,暂时就先不看了吧。等自己真的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再看也不迟。

  这不是上帝丢下的一根稻草,能救你于水火之中。它只是指引你找到自己,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你自己。

  其实读了这么多关于灵修之类的说,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人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探索自己内心的过程。曾经受过的伤,需要自己一点点去修复,旁人无法解决,也许他们有指引的作用,但是记住,最终只有也只能是你自己去解决。

  《亲密关系》这本书,介绍了亲密关系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作者把亲密关系比喻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一部有名的电影《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6),翻译过来就是好的,不好的,丑陋的再加上一个“神圣的”。

  初遇时是绚丽美好的阶段,了解后到开始发行对方不好的一面开始幻灭,然后事情多半会变得丑陋而启动内省阶段。如果你能用健康的态度来面对“不好的”“丑陋的”,那么内省阶段你会领悟到亲密关系事实上是多么“神圣”。

  如此你会有所收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都是在幻灭或内省阶段就阵亡了。然后重新启动绚丽,一而再再而三,如果他们始终没法突破这两个阶段的话,他们永远无法得到启示。他们永远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亲密关系。

  就好像人生的生,老,病,死一样,其实都是循环着的。

  无所谓好或坏,每个阶段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启发,但最终如果我们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了解自己的本质。

  每个人都是小孩,每个人内心都藏着曾经受伤的小孩。

  不知道为什么,关于灵修方面的书,一多半是台湾和加拿大的人写的。或是旅居国外的华裔所写,反倒是我们大陆的很少有人写这类的书。

  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经犯了思维方式的错误,就好像大家一提到犹太人首先感觉就是很狡猾聪明会做生意一样。

  亲密关系不仅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只要两人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朋友,同学,同事,家人等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的一种。

  男女关系或者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最重视的,也是能量最强,张力最强的,因此也是冲突最大,也最让人心碎的。

  高中好友有次和我抱怨:父母重男轻女,什么都是给她哥哥最好的东西,不在乎她,不重视她。她要和父母断绝关系甚至离家出走。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如此的体验。当时我很震惊:父母怎么都应该是对的。重男轻女也许只是嘴里说说说吧,哪个父母不是为了自己孩子好。为什么不能理解父母。当时的我始终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的,虽然嘴里劝着同学不要太任性,他们是父母啊,怎么可能。

  其实我是不相信她父母能如此对她。当然她没有离家出走,她照样上大学工作生娃,遇到了问题会和父母倾诉。也会和父母争吵,就和正常小孩一样。

  直到自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才明白当时自己根本就不懂她。就像我们好像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懂我们的人。不用我们说出来,重要一个眼神就知道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的那种人。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哪里有这样的人?要说了解,除了自己谁能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呢?寻找就有所期待,而期待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待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喜宝没钱的时候,就想要很多钱。等到她真正拥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的时候,却去寻找爱。但她发现,再也找不到爱了。

  其实爱就在她心里。

  一旦自己好像觉醒,觉得别人做的什么都不好,其实自己能做的微乎其微,甚至不能做什么。

  难过,沮丧和抱怨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不会因为这些而自甘堕落放弃自己。反而只会按照自己想做的去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是一条艰苦的路,一条自我觉醒的路,一条寻找真实自己的路。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依然还没有迈出步子甚至还没有开始寻找自己。但是其实都没有什么所谓,有缘看到这本书既是灵魂的指引也是大家的缘分,如果还没有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其实,都不用太着急,你总会找到的。

  《亲密关系》是我读第二遍了,这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词是“投射”。卡尔.荣格赋予“投射”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仔细想想,真恐怖。我们总是把自己没有得到的爱,无法得到的东西寄欲其他人,希望从自己最亲密关系中得到。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请允许我先卖个小关子,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你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遇到左右为难的情况,选择A,B 会不爽;选择B,还会对A有所期待。你能二选其一,或者两个都不选。记住,永远都会有第三种选择,甚至更多。

  首先要选择真理。这里的真理指能为每个人带来最好的解决方式的事物。决心追寻真理,你就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发现无尽的可能性。

  遇到问题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如何选择。你的心和灵魂最关心的不是你怎样选择,而是怎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愿意顺从自己的心,自然会领悟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

  这就是《亲密关系》出版十几年至今的秘诀,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贴近心的距离为我们解答人生中亲密关系的疑惑。作者克里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是一位在心理与灵性成长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

  他运用广泛的经验来帮助人们依靠直觉来引导行为,发现自己要找的答案,并让人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

  其实,我们凡人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知足常乐。但是至少了解自己后,才能明白自己乐在哪里吧!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八):无条件的爱

  1 一句老话儿 我思索了一整天,在聊一聊娃板块的第一篇文儿,我该写些什么。 正面管教?做孩子的玩具?如何增强社会力?霸凌欺凌?……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大部分知识,都应该是作为一个家长的必会题。如果真的有像考教师资格证那样的考家长资格证的地方,这些题,都是必考题。 但我左思右想,这开篇之文,咱们先不聊孩子,先聊聊你。 为什么聊娃的板块不聊娃?看完这篇文儿,也许您能有点感悟。 我说一句您肯定听过的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甚至耳熟能详?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之前,您一定在家长会上听过不少次班主任这样说吧。当时听一下,也就过去了,也许并没有深思。 就像生活中流传着很多从古至今的名言警句,比如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话说多了,谁都说,自然觉得麻木了,不会去费心力思考流传的原因,体悟践行的意义,以及反思背驰的经历。但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你就会发现,有很多老人儿口中长念叨的话,都是真理。如若真的当为指导思想去经营生活,都会有不小的改变和感悟。所以,一句经得起时间推敲的话,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我们再接着聊“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这个话题。  为什么老师爱说这句,是因为,在作为一名教师所具有的接触学生的广度的基础上,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是能看到这句话。 比如,以前带过的一年级,有个小男孩,下半学期的时候,发现他开始跷二郎腿,而且还是非常粗犷的二郎腿……我虽然已经想到了原因,但还是先问了下孩子,但未果。家长会时找孩子的家长谈了谈,先说了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孩子现阶段很容易模仿。然后就说了二郎腿事件。家长马上反馈,“老师,您说的太对了!我在家就这样!没想到他偷摸学了去!” 还有个孩子,天天上课迟到。找家长谈过,也不太起作用。结果开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全班只有一个家长迟到,并且没有跟我请假,我一看,正是那个孩子的家长。  第二件事的影响就要比第一件事严重。第一件可能仅仅影响到形象,但第二件,却影响了孩子的时间观念。 当然,还有更严重的。比如,发现有的家长情绪暴躁,很爱抱怨。开家长会一进屋就开始皱着眉头嫌座位的地方小,还踹了一脚椅子。慢慢的,等孩子长到三年级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孩子也总是频次越来越多的抱怨,遇到一点点事就控制不住情绪…… 像这种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如果还要说,我能说出很多很多。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发生着的事情。我只想让您知道,老生常谈的这句“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并不是空话,而是定理。 2 升一点高度 我们再上升一点,从家长上升到家庭,而爸爸妈妈,正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如果我说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您肯定会同意我的观点。但巨大这个词,是模糊的。有时候我们能够认同一种观点,也觉得自己理解了其含义,但却不能践行在自己的生活中。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真的放进事实里,它会是什么样。 我就举一个例子,告诉您什么是“巨大”。 二年级时,我们班有个女孩,在某一个月开始,频频出现问题。比如,开始“偷”东西。趁后桌同学不在时,拿别人的铅笔橡皮;或者在地上捡到东西,不还,自己留下。这种问题在那一个月当中,出现过三四次,我也找她谈过,她刚开始会跟我说谎,说东西不是她拿的,然后又承认。 之后演变的更厉害了。有一天,中午吃饺子。我无意中发现,她在出去放她吃空的饭盒的时候,偷偷的用手拿了别人盒子里吃剩下的饺子,猛塞进自己的嘴里。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马上找了她的家长面谈。如果一个孩子,比较突兀的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尤其是有些过激的举动,一定在她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他无法承担的变化。  他爸爸跟我说,他跟她妈妈离婚了,不敢告诉孩子。但有一次,她偷偷扒着门缝看他们吵架。而且,家里要不爸爸在,要不妈妈在,两个人从来不同时在,孩子可能也有所察觉。 是呀,这不就是问题的症结吗。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偏激行为,都是因为突然瓦解的归属感导致的不安全感造成的。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所无法承担,亦无能力去排解的问题和情绪,就变成了行为上的占有欲。失掉了归属感,也许她的心都空了,但她不会表达,也还没有能力去感知和面对自己的感受。只能用现实生活中她能触及到的东西,去填补。但她不知道,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几个饺子,是无论如何也填不满她受伤出现了缺口的心的。 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会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无可估量的伤害,往往这些伤害,会伴随他一生。 所以,我写了这么多的前言,就是为了让您知道,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经营一段幸福的夫妻关系,对于我们自己的重要性自不必提,而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让他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3 切入正题:《亲密关系》 现在,我终于能切入正题。 这篇文儿,我要讲的是,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一本书,作者是克里斯多福•孟。他是一位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这本书,阐释了怎样建立亲密关系而让我们通往爱与幸福的桥梁。 我不准备细拆这本书,只简练的讲精华部分。 有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值得通篇讨论的话题,篇幅限制,不一一展开。 在这本书中,告知了我们在通往亲密关系的道路上,会先后经历“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 月晕阶段  双方因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在这个阶段中,克里斯多福提出了一个让我大吃一惊的观点:“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一个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充足的来自家庭和父母所给予的归属感以及没能充分确定自己对于他所在家庭的重要性,等到成年之后,他便会穷极一生去寻找这些。而这,往往不能被自己所发觉。 在这里,又影射了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幻灭阶段  当我们第一阶段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企图改变对方以满足自己,但往往都会失败,因为对方也同样跟你经历着相同的阶段,也希望能改造你。这时,便会出现幻灭。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像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样,出现一系列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 这一切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控制伴侣,不想让自己的梦想真的幻灭。 我们总是在怪罪,是对方伤害了我们。但其实,每一份争吵,都只是因为双方各自的痛。当你找到在自己身上痛点的根源,便能化解争吵,理解对方。 内省阶段  当你发现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你变能进入“内省”阶段。“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你会发现“无条件的爱”,是通往和谐的亲密关系的最好的路径。你愿意去学习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你将度过艰难的“受害者监牢”的过程,然后通往最终的“启示”。 启示阶段  “当你能够看清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在这一阶段,你已将“无条件的爱”做为经营家庭的准则。你理解“启示”越透彻,越能看清,任何问题背后都藏有惊喜,而无条件的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这绝对不是牺牲,你要明白。当你觉得它是牺牲的时候,你已背离了无条件的爱的准则。只有你真的践行它,你才会知道,这不仅仅是付出与奉献;也绝不仅仅是拥有亲密关系让家庭通往爱与幸福的桥梁那么简单,它更是让你找到自己人生的平衡点而本自富足的精神法宝。 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都该自观。在家庭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的我们,对于经营这个家庭的目标是什么,对于自己所承担的每一个角色的目标是什么。而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行动,是否直指我们的目标未曾偏离。我们现在在亲密关系中的哪个阶段,如何突破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何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来审视自己,找到自己。 为了娃,更为了自己,践行“无条件的爱”,势在必行。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九):幻灭了?不要紧!

  这本书是我偶然在一个读书会的共读书目单上看到的,因为是我喜欢的张德芬翻译,所以饶有兴趣的买来看。不久妈妈住院做手术,我于是带着书本前去陪护,在偶尔人群杂乱喧嚣偶尔寂静的只听见吊针的点滴声的病房里挨在我最亲密的妈妈身边读完这本《亲密关系》。

  这本书告诉我们亲密关系的实质,以及通过怎样的方法拥有一段健康的的亲密关系,并将这段关系带上一个更高的境界:灵魂关系。

  书中的方法修心,通过改变观念控制行为。这让我想起《哈佛幸福课》,通过修心来达到内心的满足,从而对人际,工作,生活,经济等产生良性循环,而这本书则主要专注亲密关系这个方面。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改变自己的内心就能改变自己认知的外界,这是一脉相承的。

  与其说这本书让我收获了一段亲密关系的方法,不是说改变了我对亲密关系的态度。他让我认识到:任何一段关系都会出现裂痕,你不要觉得绝望,这正是检验这段关系是否值得你拥有,同时预示着这段关系正在走向更深的层次。

  我想起我三年前谈过一个男朋友,那时候我们异地恋,每天靠电话联系。有一段时间我开始抗拒和他联系,他的电话让我有挂掉的冲动,我开始讨厌跟他聊天,讨厌听到他的声音,甚至觉得和他联系根本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我觉得我不爱他了,我和他这段关系已经走到尽头,于是我提出了分手,结束了这段关系。三年后我看到了这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一段关系会经过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等几个阶段。我明白了,那时候我们正处在幻灭阶段,在经过恋爱的心动后,荷尔蒙消退,对对方失去好奇,高潮褪去,一切归于平静,慢慢觉得对方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我眼中的优秀,甚至还有许多我讨厌的坏习惯和无法容忍的怪癖,我怎么会看上这样的人呢?此时恋爱关系进入幻灭阶段。

  处在幻灭阶段的关系很多宣告失败,那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是一段亲密关系的必经阶段,进入幻灭阶段的人,会对伴侣诸多挑剔和不满,也会渐渐失去对这段关系维持的激情,也会怀疑自己能不能继续处理好这段关系,诸多的因素会让你的这段关系终止于幻灭阶段,大概年轻的恋情都是如此,在热烈中开始,在幻灭中结束。如果改变心态,明白这一切问题出现的都是合理的,这不是亲密关系双方任何人的错误,你要做的这是接受幻灭阶段,并且和对方努力度过这个阶段,将你们的关系推进更深的层次。

  幻灭了?不要紧!出现问题没什么可怕的,不是任何人的问题,不要怀疑自己或者对对方失去信心,这将预示着你可以把你的关系走向更亲密了。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后感(十):《亲密关系》我们说好的

  看这本书之前,我曾有一段时间认为,某某某一直在无理取闹。而我是永远正确,委屈的那个。

  事实上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写的玄乎其玄,我虽然无法驾驭。但这本书的确帮我发现了很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有效的缓解了我和某某某之前的关系。

  *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

  UNEEDMESTORE

  在某某某的一再要求下,我阅读了这本《亲密关系》。这是一本如何维系两个人亲密关系的书籍。

  我们是2005年相识的,2009年在一起至今已有八年了。我们经历了书中所描述的大部分情感阶段。

  可是从几年前开始,我便默默祈祷,希望不要是第七年分开,不要是第八年分开,不要是第九年分开,不要是第十年分开...

  梦想从未照进现实的我,和走得太快了的某某某,之间出现了现实的鸿沟。我不断的在抱怨某某某,就不能体谅一下我。某某某在不断的抱怨,就这点要求你怎么都做不到。

  即便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坚持,但这条感情的铁链,依然被现实的雨水冲刷的锈迹斑斑。看不到未来。

  相识相知相争相恨相爱,亲密关系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月晕阶段,幻灭阶段,自省阶段,启示阶段。

  【月晕阶段】

  最初的相识,相互吸引,是因为你内心深处认为,这个人可以满足你的某些要求,你的幻想。

  随后的相知,你发现这个人不同于你的幻想,便开始了对这个人有了期望和要求。

  你会通过各种方法,希望伴侣来满足你的需求。你甚至幻想你的伴侣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法。

  但...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期望和要求,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不幸的是,你从未意识到...抱紧着需求不肯放手的你,正在将亲密关系推向地狱。

  因为满足你,并不是伴侣的责任。

  过程是这样的...

  伴侣没有满足你,于是你失望透顶。

  在你的需求没有达到满足的时候,你开始怀疑,怀疑这个人怀疑爱。

  于是在伴侣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之前,你变得无法快乐起来。

  不过...

  很多人都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只要你给他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他们绝对可以转变成你需要的理想伴侣。

  (要知道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有时候要以百年为计算单位)

  所以无论是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

  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只有自己可以。

  经验...

  事实上我的期望不能让我得到安抚。当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伴随而来的只有压力,失望,愤恨和不悦。

  如果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就像骑士寻觅圣杯一样,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要失败。骑士找不到圣杯,正是因为圣杯就在骑士的心中。

  【幻灭阶段】

  通常我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希望伴侣做些什么或者改变什么

  却不会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自身的需求

  这些需求大多源自孩子时代未被满足的要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

  因为你就是你,所以我爱你。

  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完全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和偏差行为就来了。

  偏差行为有四种:

  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

  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后两者则是孩子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的自毁行为。

  成年人往往以为自己不会再做小时候的行为,其实只不过是形式复杂些罢了。

  因为在乎所以才会吵架,才会唤醒更多伤痛。

  愤怒只会强化一种感觉,那就是:我才是“对的”。而爱意可以让我们克制冲动,用理解、体谅代替责怪、指责。

  为什么我总是记得那些美好的点滴,而你的心中只有怨恨。

  因为我知道,你为我做的每一件事,为我每一个改变,你所说的每一句鼓励,都不是你应该做的。你对我的好,并不是因为你欠我的。一切才会变得倍感珍惜。

  我们可以不时地提醒自己,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只不过是千百种角度中的其中一种,而且没有哪一个角度是完全正确的。

  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没有好坏之分,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

  在亲密关系中,必定有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

  正方:乐观主义者,倾向于解决问题,否认情绪的存在,制造者,喜欢赞美,博爱,见解广泛,忽视错误,向外扩展,注重大局。

  反方:悲观主义者,倾向于发现问题,放纵自己的情绪,指挥者,喜欢批评,有差别的爱,见解犀利,专门挑错误,内向收缩,注意小节。

  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

  反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以我为例

  一旦痛苦出现,某某某会立刻集中火力找出最大的痛源,提出“问题”指责我。

  我的响应,往往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认为是某某某又没事儿找事儿了

  可某某某会坚持认定有很大的、也许已经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在,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这段亲密关系的未来。

  于是我便开始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某某某会针对我提出的每一条方案提出不可行的地方。

  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只能耍个赖试着逗对方开心。

  可某某某并不接受,甚至会觉得我并不重视对方所提出的问题,反而这种故意恩惠的举动会让人讨厌。

  所以我只能一股脑儿开溜,散个步,准备等某某某心情好点了再说。

  可是某某某坐下来冷静的时候,怒气未平,而是在准备着回来继续吵下去。(即便某某某是个健忘的人,伤害也依然存在)

  所以当正方想用冷静的推理说服反方的情绪化时,这等于是在火上浇油。

  而且在权力斗争中,只要你采取了一个立场,你就会自然地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唯有一方先放下立场,和伴侣站到一起,有效的沟通才从这一刻开始。

  【自省阶段】

  亲密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可循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八个问题来问问自己。

  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另一半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回应这种感觉

  你还想报复他/她嘛?

  当我们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就会开始怪罪伴侣,会觉得都是对方逼迫你的。

  事实上

  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你对自己付出什么。你对待伴侣的方式,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我和某某某,基本上到了这个阶段。

  人在内省阶段会遇到很多无形的墙,生活会变得很艰难。

  有些人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婚姻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有些人并不后悔,但会开始在心中疯狂抱怨。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个人说话了......之类。

  不要逃跑,不要恐惧,其实还是有可以“穿越”障碍的方法的。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总会扮演三种角色,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但这三种角色都是深陷其中的。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就是跳出来寻找真理。

  你的付出是牺牲?还是发自内心的愿意?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的确是你的责任。当你选择做个牺牲者的时候,你就会吸引伴侣来扮演放纵者。

  【启示阶段】

  我们如何评论别人,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你越是激烈的刺穿别人的缺点,你越是在厌恶自己的这个缺点。

  一切问题都是在反应我们自己,一切的答案都早已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到了这个章节,本书已经开始玄乎其玄的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了。

  但有一点,我们确实应该多问问自己。

  你有爱吗?

  你的爱足够吗?

  *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

  UNEEDMESTOR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