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畔经典读后感10篇
《床畔》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床畔》读后感(一):不识时务,不符合当下中国年轻人思考的潮流的“床畔”
中国社会的巨变:从崇拜英雄到取笑英雄
严歌苓认为女性心目中对英雄的衡量与定义最能够体现出时代和社会的定义。“比如,恢复高考以后,八九十年代的女孩子都想嫁给研究生、博士生,因为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体面的社会地位。”严歌苓新书的主人公是一个信念英雄的女孩子。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成为植物人的铁道兵英雄连长还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
对于严歌苓而言,写作部队题材是一种怀旧。虽然自认小说中的英雄情结可能不符合当下中国年轻人思考的潮流,但她认为,从军队生活中提炼出“万红”这个角色,无疑已是对自己的青春的一种交待。英雄都是不识时务的人。严歌苓的此次写作,按流行的观点看来,未免也有些“不识时务”。“我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是否还会喜欢这种通过保护英雄使自己逐渐变成英雄的女人。但我自己读完流泪了。我和万红有一点相像:信什么就会一直信下去。文学就是我的宗教,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别人的价值观如何,我都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床畔》读后感(二):万红的坚守——一部单调无味的童话
按说是个感人的关于坚守的故事,然而我却没有被感动,因为不真实。万红和张连长非亲非故,为什么唯独她能感受到他的生命迹像?并且坚如磐石地守在他身边好几年?
作者在后记里给了一个答案:她是在坚守英雄的价值观,并且认为这个价值观值得每个人去坚守。对于这个观点无法苟同。难道价值观的多元化不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么?张连长舍己救人当然很伟大也值得所有人学习,但他所代表的英雄的价值观也意味着对个性的压抑,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像脸谱一样扁平地活着。
作者认为现在的时代物欲横流,人人鼓吹“识时务者为俊杰”,她要歌颂的就是万红这个不识时务的坚守,所有阻碍万红坚守的人都是跳梁小丑,都利益薰心,为此除了圣女万红,其他人物都成了脸谱化的小人恶人蠢人。这种填鸭式的灌输让我时常有非常不舒服的感觉。每当万红喊出“他是英雄的张连长,他还活着”都觉得很假很无力。请问他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万红眼里的张连长不过是在为了满足万红而活着而已。
如果说本书作于二十年前,那么我还可以接受,看到后记写着二零一五年,更加无法理解。同样作于二零一五年的东野圭吾的《沉睡的人鱼之家》也是以护理植物人为题材,抛去书中专业的医学常识不说,本书所传达的价值观令人称赞。谁也不要强加给谁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好。不强求于人,对于来自他人的任何点滴善意都心怀感激,因为那并不是自己理应得到。这才是在繁忙的现代社会能够获得内心平静的法宝啊!
除了主题之外,万红和吴医生的关系也很匪夷所思。不明不白地,万红成了吴医生的女朋友,一起观察记录张连长,可他不是明明笃定他是植物人,还被万红所不喜吗?好像中间删掉了一章似的。
后记中作者说不想写成童话,可是过于主观的描述、专业医学细节的缺失、单一的价值观,都使它成为了一部当代人无法理解的童话。
《床畔》读后感(三):杂乱的书评
“床畔的一切都在流动,护士万红是艄公,摆渡在床上的英雄与流动的世人间” _________《床畔》
这是一个很难写的故事,不得不说严老师拖这么久完稿真的是不容易,她在后记中说,完成这本书过程艰涩。可能因为背景不同,这本书的很多思想我无法理解,不好多说,但书中有几个描写我印象尤为深刻,在此说说我的小见解。
肝脑涂地的苍蝇
书中的地点发生在南方的一座小城,“盛产”苍蝇蚊子红蚁之类的虫子,开篇第一张就由夫夫士拍苍蝇展开了万红与张谷雨之间斩不断的精神交流。文中有大量对这些蚊虫的生动描写,我尤其喜欢而且深刻的记住了这个短语:肝脑涂地的苍蝇扑向张连长。看到的第一时间有一种血淋淋的恶心,但仔细一想,仅仅四个字就足以涵盖一切描写,道出环境的艰辛险恶,以及这十多年来,万红的不容易,一个瘦小的女英雄孤独坚守的伟大。这也是为什么严老师会在后记中说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毕竟万红真的伟大的有点不现实。
不可道破的异性依恋
万红与张谷雨感情是我无法理解的,万红对张谷雨无微不至细心照顾真的只是所谓的英雄崇拜主义的信仰吗,她一遍遍的和别人重复他当年救下两个人的故事,十多年了,万红的青春岁月都花费在一个被所有人看来都是植物人的张连长上,这是为什么,首先不容忽视的是万红对自己专业医学判断的操守和对英雄的敬仰,但是仅仅如此吗, 那是因为她对她,他对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之前看豆瓣有人说他们两之间是成人爱情童话,我觉得那不是爱情,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同时也是万红的一种执念。“她又难受又痛快,似乎不再是自己了,又似乎越发是自己了”万红坚决不认可植物人的判定无人认可,让她痛苦不堪,她有点迷茫了,张谷雨有情感的波动,但无法说出来是孤独的,而万红正是因为可以为张连长正名却无人搭理,她更孤独。两个孤独的人在深夜里,彼此依恋。我很喜欢万红轻轻地,用只能将口型对出来的空气吹进张谷雨的耳朵的声音喊他:谷米哥。同样的,也只有在万红的眼里,张谷雨脸部的细微神情才可以刻画得如此清晰:“笑容绷也绷不住了,一波一波向皮肤表层漾开,浑身的肌肉都松动开来,连手指间都透着随和”。
不识时务者为俊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英雄观”严老师说英雄都是不识时务的人,否则就不会有董存瑞,黄继光包括张谷雨这类的人了。同时,那个时代英雄崇拜主义演变到现在,英雄成为了嘲笑的对象,为何,正是因为这些英雄的不识时务。
一如既往不负责任的媒体舆论
小城小,而舆论传播的力度可是足够大的,为了博取眼球,提升热度,从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开始,报社媒体就学会了不分青红皂白的肆意篡改事实,转移重点的宣传人事,同时也对重点新闻缺乏长久关注度,不能够长期深入的分析。而那些在重要事件发言亮相的领导们,也不能关注事实本身,对阵下药,硬说自己的发言体现的是领导人独有的美学素质,实则是不切实际的政治抒情,打打官腔。
扎心不,老铁
文末有一处名词叫老铁,看到了很激动,特意抄下了定义,是铁道兵战士自豪而自嘲的称谓。一查百度还没有这个定义,这个长故事有很多的小人物,他们自豪又自嘲,庸庸碌碌给这个故事增添不淡不亮的色彩。其实这个故事结尾很悲伤,万红从悲伤走出来后依旧在床畔流浪,有太多太多的未知,但万红会始终有着那份执念和坚守,不然,吴医生对她的爱为何会如此不可愈合呢?
《床畔》读后感(四):护士万红
题目太过普通,起码不如《世界上最黑暗的夜晚》那样让人充满想象,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期待。
可是读完后心中满满的情绪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感到又畅快又憋闷。我总是容易相信小说所讲的事情都是真实的,那些人物也都是存在的。发现自己语言的匮乏,除了在安静的夜里飞快地蹬自行车,我找不到别的方式宣泄。有庆幸和感激吧,多好,有万红这样的人,有那样的坚守,不被他人所左右,自我隔绝于滚滚前行的欲望横流的世界,她放弃爱情放弃前程,信念始终不倒,一任时光在她的羽翼之外慢慢滑翔。可是一想到那么多年里她的孤单和不被理解,我的难过就抑制不住,恨不得越过那么多年漫长的时光和可能来自虚构的这一事实,轻轻地抱一抱她。个人的力量那么那么微小,可她还是倾尽全力的、满怀希望的努力着,等待着——好多次我都想大喊,想把张连长喊醒,让他彻底醒来,让大家看看,万红是对的,她的坚持没有错!可是再努力再期待,结局不是我们能够预计。难以想象她要有多勇敢多坚强才能去面对张连长的死去。难以想象她怎么才承受住那样的打击和毁灭。我憋着气咬着牙飞快地蹬车,直到那条路的尽头,直到发现有眼泪流到嘴角。
有信念和操守,即使伤心也不会绝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读完《护士万红》后全然没有看过那本《飘窗》后的失望和阴郁、以至于产生出愤怒来——我当时甚至觉得,就不应该让这种书出版,作为有着感染人的能力的出版物,怎么能够让人看完后只看到黑暗,没有一点点希望?!(爱沈从文的一个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吧,即使恶中也有善和美,泪中也总有微笑。)
庆幸和感激之后,便是深深的沮丧。这故事发生在大约40年前,可其中大众的那种浮躁、追名逐利不正也延续到现在了吗?这个话题好大好大,我心里很乱很乱,个人的力量又好小好小,甚至这也许全是我个人不切实际的完美幻想——我希望很多事情。很多改变。我衷心希望我爱的这个国家能越来越好(她确实也是在越来越好),我希望我的国家和我的同胞不管是经济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世界的最高点,我希望民众能够有信仰有坚守,不视金钱为高于一切的存在;我希望“众生平等”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再没有人虐待动物;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都珍惜资源,再没有人浪费水浪费电等等;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护环境,再没有人随地吐痰,狗屎再也不随处可见……
我不指望每个人都变成万红,可为什么居然都没有人理解她……
我慢慢地蹬着自行车,想着万红,想着她那种“宁静的热情”,那种“痴狂的专注”,想着她那种“随和却又独来独往的局外感”……
万红,我感觉我离你好近好近。
《床畔》读后感(五):英雄啊英雄,人们该不该忘记你
忘记了在哪儿买的,也忘记了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跟随我晃晃悠悠地行走在上班的地铁上已有小半年时间了。看了这么久并不是书不好读,而是宝宝在地铁上经常睡着,而且穿插着读了几本别的书,严歌苓仍然是那个让我喜欢的女作家。
长久的时间里,总会想起这个故事的主要原因是,想看到谷米哥重新站起来,让别人跌破眼镜那一天。可即便这个虚构的故事也不会如人意。离开了万红的张连长很快就死了,那么猝不及防又那么地意料之中。能够看出严歌苓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细微的描写明显是经过了仔细探究和深入采访。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一直把张连长视为英雄的人,万红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嘿,这有个英雄呢,他可用自己的身躯保护过两个年轻的战士。可这样的英雄在辽阔大地上,有太多太多,人们还来不及记住,就有下一个冒出。像小于连那样树碑立传、被人世代记住的毕竟是少数。可两个人的性命就不比一城人珍贵吗?救的人少,就不值得被记住吗?万红没想明白的,作者最后直白地说出,想必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后,想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忘记了天津大爆炸时年轻的消防兵英雄,忘记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忘记了非典“战场”上留下残疾的英雄,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少东西等着我们刷新,一些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时事英雄很快就随着舆论的退散而抛之脑后。毕竟,聪明的现代人都不是一根筋的万红,他们不屑于在植物人伤员身上病态地找寻寄托,耗费掉自己的一生。可张连长之外的英雄,难道就不值得她记住吗?
英雄的问题终究没有答案。
《床畔》读后感(六):严歌苓《床畔》:治愈孤独,化解绝望
《床畔》最近我看了本小说:严歌苓的《床畔》。
01 用大爱治愈孤独
《床畔》的女主人公是护士万红。她选择了一种独僻其身的生活方式,如同修女跟从上帝的执着。
护士万红19岁毕业后,被安排到部队医院照顾“英雄”张连长(张谷雨),他为了救两个小兵而受伤。所有医务人员和部队官兵都认定张连长是个植物人,但万红在第一天做张的特殊护士时,便坚定的下了一个判断:
“就在苍蝇拍落下的一瞬,英雄张谷雨猛一眨眼睛。因而,她对张连长是植物人的医学判决坚决不服,始终不服。从此以后,她一再发现的迹象,足以推翻那理论上站得住脚却不合情理的科学判决。”此后,万红的大半辈子一直在照顾这位“植物”英雄,同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为张谷雨不是植物人默默收集证据,始终没有动摇过,直至耗费尽了整个青春。
万红之所以发现张谷雨不是植物人,不只因为她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也不只因为她细心、耐心有爱心,就像战地记者将她歌颂为“普通天使”那样,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她真实的想法。她之所以能觉察出张谷雨的不一样,敏锐地感受到他各种微小的反应,体会出他点滴的喜怒哀乐,说到底,都是因为爱,这个爱里包含了敬爱、疼爱、怜爱和恋爱,复杂又单纯。
万红一辈子没结婚,无疑是孤独的。但她的孤独更多并非来自形单影只,而是来自无人理解的困境。她的判断和坚持,她每天把张谷雨当成正常人一样所做的那些体贴关爱的行为,反而遭到了旁人的白眼和讽刺。
后记中提到:“万红见证了英雄床畔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人们如何识时务,从对待英雄敬神般的崇拜到视其为人体废墟,万红却始终如一地敬爱、疼爱、怜爱、恋爱着这个英雄。”而作者最有意思的安排,是在万红这片超乎尘世的大爱铺排之下,设计了一场俗世之爱,一次真切的肉体之欢。
万红与吴医生之间,是亲密的恋人关系。万红之于吴医生,具有神秘又无法抗拒的性吸引力,可对于万红自己而言,比起爱情,她更需要的是吴医生对她护理张谷雨的认同,她更需要一种默契的陪伴,一种同生共死的战友情。
可是万红很快就失去了吴医生这个战友,从此再没人懂得她的孤独和坚守。但她始终认为自己与张谷雨互相懂得,始终与他共享他不是植物人这个秘密,所以她找到了抵抗孤独的方法——不顾一切的守候张连长。
直到最后,她再也保护不了这位英雄,张连长被迫离开并死去,万红才真正落入了彻底的悲伤之中。因为爱是需要回应的,现在这种大爱失去了回应,哪怕只是来自“植物人”的回应。
而实际上,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人能够被完整的理解和懂得,也没有人能够一直完全理解和懂得另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与一个植物人惺惺相惜、互为知己,这本身就如同一个谎言,更多是为了抵抗她所不认同的俗世规则而已。
“被人当成英雄和当成植物人都一样,是很孤单的。”植物人,象征的是万红内心深处的处世原则和人生期盼,她有着过于“崇高”的职业追求和爱情理想,而这些都是难以企及的,所以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如同植物人一般,所以,注定了她的孤独。每个人内心都无可避免的存在某种极致的追求,不论是对于什么方面,都注定了生而为人,总有别人不能懂得的孤独。但是,当这种追求化成了一种大爱,融汇除了爱情外的美好情愫之后,一定会有来自内心的执着和温暖,以此抵抗人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对比起我读的《失乐园》,两本小说的情节虽然完全不同,但都是因为本着对爱的极致追求,所以才有了各自极致的表达方式。
作家严歌苓02 用坚守抵抗变化
万红用自己的行动反抗了这种俗世规则。侧面反映出来的世态炎凉,更衬托出她的坚定。只是这种超乎伦理的精神信仰,少之又少。
人心的变故,社会的变迁,观念的转变,永远不变的是改变,于是,死守着执念的人,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因为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中 ,“我们已经淡忘了古典的经典的英雄定义:一种超乎寻常的美德,或者忠诚、勇敢、坚贞,抑或无私忘我。”
但是在这种坚守中,万红们却有可能因此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就像《床畔》中,始终不变的是万红对张谷雨的照顾,以及他始终不能动弹和言语的身躯。表面上是一种坚持,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无法改变的改变,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规律。
03 用信仰化解绝望
《失乐园》中的男女是因为意识到了一种根本无法抗争的绝望,所以选择了死亡。已经失去俗世信仰的他们发现唯有死亡,才能让爱情和幸福的瞬间定格下来的,而《床畔》对绝望的反抗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姿态——将琐碎的、平凡的日子活成了一种崇高的信仰。
“万红在荒苔斑驳的台阶上坐下来,心里有着与张连长相仿的欲喊不能的绝望。”三十岁的万红已经一头白发,一种超出伦常的爱滋生在她与张谷雨之间,从而抵抗了世间的孤独和喧闹。万红对张连长的坚守,始于专业的敏感,长于日夜陪伴滋生的依恋,终于矢志不渝的信仰。她过早白透了的头发,透露出来的是不被尘世理解的孤独,这孤独里隐藏着绝望,但这种绝望中却迸发出了信仰的光芒。
所以,世人若想战胜绝望,除了失乐园般的死,也就只有死守住一份信仰了。
作者严歌苓在后记里提到: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流年似水,流过英雄床畔,各种有关英雄的价值观也似水流过……万红并不否认应运而生的其他种种英雄价值观,但她永远不放弃以张连长为代表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价值观。因此,张连长是不是植物人,是不是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象征你信仰什么,信则灵。是的,信则灵。
所以,人活着,最伟大之处,便是如此,明知前路是通向死亡的绝路,仍然一路高歌,活出自己的绚丽色彩。而能够不畏惧死亡的,要么是找到了抵抗孤独的偏方,要么是找到了终此一生的信仰。
所以,《床畔》还是《失乐园》,终究不过是一掌两面的选择。
*END*
《床畔》读后感(七):追求者众的她,为何偏偏选择植物人?
01
循着《芳华》的足迹,追看严歌苓先生的作品,一路追到了《床畔》。
小说描写了中国南方一座小城里,一个军队女护士和她护理的一个英雄铁道兵以及一个军医之间的奇特的爱情故事。
从第一页始,一气到故事落幕,心中对于护士万红对植物人谷雨的感情,久久不可置信。
直至看到文章后记,才些许得到一些答案。
熟悉严歌苓先生的人都知道,她曾经有一段军旅生涯,她的不少作品都是由此而生。
“《护士万红》并不是我采集来的一个故事,而是我在脱下军装二十多年后一直想要表达的一种军人精神。军人精神的核心无疑是英雄主义。”因此,这里的张连长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体,而是一个英雄主义的化身。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或者,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不死。流年似水,流过英雄床畔,各种有关英雄的价值观也似水流过。万红并不否认应运而生的其他种种英雄价值观,但她永远也不放弃以张连长为代表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价值观。因此,张连长是不是植物人,是不是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象征着你信仰什么,信则灵。”所以,护士万红也并不是固定的具体的某个人。
虽然,后记中提到这个故事的生发是由听来的护士和植物人之间的微妙交流而来的。但是,放眼整部作品,护士本身也是一个象征载体。
在笔者看来,这个载体,表达的是矫枉过正之后,人性的纯良和对英雄内心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严歌苓一代对于英雄的追思和怀念。这一意义,通过严歌苓阐释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亦能不言自明。
02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前段时间热映的另一部电影《无问西东》。其中,电影的名句让人耳熟能详。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同样去表达对一种信念的坚持和信仰。电影《无问西东》用的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故事的串联,表达这种信仰和坚持。同时,片中在故事进行的高潮时期,不时点明片子立意所要崇尚的品质,比如: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让观众也更容易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更容易获得认同。因此,《无问西东》上映之后,观众争相评论、热议,也不难理解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创作大众为对象的作品,首要以用户的接纳和理解度为先。
若不能做到如此,尽管是大家名作,虽有观众会循“声”而来,还是最终需要借助更多的解释才能获得理解。很难得到观众的水到渠成的情感共鸣。
03
尽管这一作品的立意晦涩,需要作者特别后记说明,但是依然不能掩盖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床畔》延续了严歌苓先生一向的写作风格。同样,选用了女主护士万红作为全篇的线索兼灵魂人物。她在故事中,依然是一种主动的给予的角色地位,除了她自己对于张连长的付出,还不惜借用吴医生、陈记者等人的能力和权利,一起帮助证实张连长不是植物人,终有一天会醒来。
这样的象征主义作品,喻示着:在当年那个时代,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依然是人们心底崇尚的一种信念和理想。并用男女之爱情,将其进行了深刻的隐喻。
那时她深藏一个梦想, 长大嫁个小连长, 在外勇猛粗鲁, 在家多情如诗人。整个作品画面感极强。读着小说,一幅幅现场图景就如同现场拍片子,徐徐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幕又一幕,这样的生动,很容易让人暂时忽略了万红作为象征人物的不丰满,更加关注她的完美、执着。
类似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遇见你之前》,龙妈扮演的看护者和高位截瘫的富家公子之间萌生情愫。最终,富家公子因“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即便是爱情降临也不能改变停止的结局”而选择安乐死。
这样的结局,虽有缺憾,但是观众会因为看到更多的现实,而表示理解和宽慰。
以上,也许就是象征题材和现实题材所带给读者的不同的表意差别和赏美体验。
《床畔》读后感(八):。。。
严歌苓后记里说,想表达对不过时英雄主义的崇敬。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没感受到这个主题。
我不觉得有人天生是圣母性人格。所以我想,万红一开始确实是带着一丝对英雄的崇敬——在那个大环境下。然而绝不是单纯的,她那优秀的护理技术以及姣好的外貌在一群“凡夫俗子”之中给她带来的孤傲感也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她深信这种同张的交流只有她看得见听得到。就跟小王子里面说的那样,我照顾花,我和花彼此都成为对方特殊的存在。但这种特殊在外人眼中也许并不存在,也许客观上也不存在,因为万红所有的感情输出都是单向的,不要说张有回应,张的回应全是从万角度写的,文中多次出现“他们怎么就听不到呢?”难道所有人都是瞎子,只有万红蕙质兰心吗?
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她十分执拗,是理想主义的执拗。最后那句什么从小就想嫁个连长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然而那不正是她过于沉溺理想的证据么。后面万不愿意去护理新的英雄,难道不是她爱张本人而无关英雄主义的证明吗。我理想中的结局是最后通过医学手段证明张真正是植物人,这样万就彻底被证实这么多年只活在自己的执念之中。感觉更具冲击性。
当然,并不是说她这样不好怎么的。能够不识时务一辈子也是很难做到的事,大多数人都在被环境同化,万的人设太过纯洁,像人没有真实感。无论是吴医生还是陈记者,稍微读过书的知识男青年都被这种神圣的禁欲感吸引,然后文艺女青年最爱的是“英雄”,感觉就是这么个套路了。
可能是我太冷漠?难以触动还是怎么的?总之我对这个故事不是很感冒。严歌苓的笔触对我来说过于细腻,近乎矫情了。尤其是小说剧情简单,人物关系简单,所有叙述都是从万红的角度展开,因此觉得有些冗长。不过我倒是很记得其中一句话,就是吴医生对万红说,也许你出来见见世面,多读读世界上的相关书籍,你就不会这么固执了。确实是,一个人如果被自己的执念禁锢太久,真的会失明。张也只有死才能让大家都解脱了,包括玉枝,花生,吴医生,陈记者,他自己,还有万红。
《床畔》读后感(九):她爱的是英雄?——读严歌苓《床畔》
她爱的是英雄?
护士万红爱的是身为植物人而无法表达情感和痛苦的张谷雨,还是一个再也站不起来的渐渐被人遗忘的英雄?
我试图理解她。十九岁的万红第一次见到张谷雨,她发现了动弹不得的身躯中秘密存活的生命,她与别人不同,张谷雨目光的细微变化,肌肉的紧绷程度,她都能准确捕捉,他们之间天生有一种心灵相通式的默契。
张谷雨自始至终没有开口说话,他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小护士为什么对他这样,由于习惯,由于依恋,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关键时刻还能拽倒个蚊帐保护她,这种精神上的“革命友谊”不断深厚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很难想象,如万红一直相信的那样,张谷雨醒来,他会对万红说些什么,这么多年的沉默让他的嗓音沙哑,倍感沧桑,还是按耐不住的激动,抓住万红的手,热泪盈眶。数年间,万红一定千遍万遍的设想过。
说到底,张谷雨不过是万红道听途说来的英雄模型,她第一次见他就已经是个植物人,他的英勇事迹是听别人说的,被他救下的士兵来到他床前,带来了家乡的妻子的信,她便开始叫他谷米哥,而到他死两人又身在各方,他没承认过万红对他来说是什么样的存在,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我感觉亲人的成分更多一些。从张谷雨的角度,他是被动接受的这份感情,这也是支撑他精神上没有死去的动力,谁懂植物人的痛苦,若这世上有一个人真的感同身受一般的懂,替他分担,那他当然是百分之百会珍惜的。
万红呢?“那时她深藏一个梦想,长大嫁个小连长,在外勇猛粗鲁,在家多请如诗人”这实在符合过去的那个时代的浪漫。万红打小就喜欢铁汉柔情类型的。后面又说了:“假如他作战受伤,或残废了,那似乎更称她的意,她的万般柔情就更有了去处。”这是什么心理?虽然自己是护士,也不至于非得爱人到了植物人的境地,才能体现出她柔情似水,不离不弃吧?这样看,张谷雨从形象,情感,和现状都是符合万红的想象的。这种心理也有一点悲剧人物的色彩。
没有一个人比万红更坚定。张谷雨的老婆盼着他回家看儿子,儿子都三岁了也没能见到父亲一面,父亲和丈夫角色常年缺失,突然他成了植物人,变成了有价值的活烈士,相比他在战场上怎么勇猛果敢,对于家庭实际上回报很小,但是现在不同了,他的“牺牲”让妻子拿到好处,玉枝拿着丈夫的各种补贴,又和烧锅炉的小乔师傅在一起了,相比圣女一般的万红,她简直是无耻。可是,这不也是人之常情吗,万红是千里挑一,而玉枝这样的形象,却是一抓一大把的典型。怪罪不得。
不坚定的另一人,吴医生,他很可怜。整本书里除了万红,我认为吴医生是最活的形象,他不像张谷雨属于乱世英雄,他是另一种英雄,是恢复高考之后一度成为少女心中的知识型英雄,识时务者的英雄。不过那个年代离我们也是相当遥远了。吴医生绝对是专情的,他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万红和别的女人不同,她身上的神秘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她还挑战他的医学权威,在旁人看来她对植物人张谷雨异样的认知,他也都慢慢接受了。在他读研并与别人缔结婚约后,他最后一次回到这里找万红,“你毁了我!有你在,天下女人在我眼里就都那么蠢,那么势利,那么丑!”在他们最后的时刻,声嘶力竭的说出这句话,把压抑在心中多年的痛苦吐出来,我觉得这个痛苦,是让人心动的,起码为之一颤。我看吴医生,是个带着眼镜,皮肤白皙,很干净,颇有风度的一个男人,他有多么无奈,多么委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当然,谁叫他管不住自己和别人好。退一步,吴医生始终如一坚守对万红的感情,万红对他也有爱意,他们之间也永远不会在一起,中间永远隔了那么一张床,床上躺了一个不会说话不会动,却时时刻刻牵扯着万红心脏的张谷雨。
分别的时候,万红和花生追着列车,她看见她谷米哥流泪了。他的感觉可能比常人更敏锐,他知道离了万红,自己的生命很快就会枯竭,像一棵老树,被连根拔起,投向远方。
内封封面上那个年轻的小女孩,看起来不过十九岁,头上戴着一顶雪白的护士帽,却闭着眼,一副疲惫的样子。张谷雨死了,她又投奔向新的理想中的英雄,在张谷雨身上她或许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使命感。
每次读严歌苓的小说,都会由衷感叹她写女性形象真是一绝,她构筑故事的本事也是。读完《床畔》,心中千言万语堵着,不吐不快,深入去想,却是无言,无言,无言。该如何定义这部小说,我不觉得这是个爱情故事,护士万红和英雄植物人以及一个军医之间的爱情。我更偏向后记的另一种解释,是一种对英雄主义的追问。之前严歌苓备受争议的《老师好美》也好,三易其稿的《床畔》也好,都不仅仅是在讲故事,说社会现象,她喜欢用故事的语言去关注现实,她说,“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世俗的变化,英雄慢慢流走,是这个时代不需要英雄了,还是英雄根本不适于这个时代,至少有人相信,有人想去守候,去记忆,而我们只是读了这个故事。
《床畔》读后感(十):英雄梦想
刚看完那会,我强烈地不理解万红。甚至和咪酱讨论了很久。
我理解所有除了万红以外的人,吴医生、秦教导、玉枝这些人,他们就生活在周围。除了万红以外的人,因为一个植物人英雄,都获益了。
而万红呢?
我强烈地读不懂她,为何要为了一个植物人付出自己所有的心血和感情。关键是,万红至始至终,并没有想得到什么。她也是唯一一个至始至终希望张连长好起来的人。我读的时候十分复杂纠葛。
起初,我想,如果说,她是想要尽白衣天使的心,那么,后面转来了大量的英雄。去救治那些英雄,在数量上不是更占优势?而我太天真了。我被万红一句震慑到了:请问,你们是什么玩意儿?需要他的时候,把他当英雄!你们从他身上沾光沾够了,是吧?先进科室,标兵医院,锦旗给你们挂几间屋,要是做被面子,几辈子都用不完!现在就不跟张连长敬礼合影了?提都不提张连长救人的动人事迹。
确实,人利用完了,就抛在一边。很现实。从这开始,我对万红便带着敬意读下去。
但是这种敬意,加了一层神圣的光圈后,她做的这一切仿佛都理所当然起来。无论是大水时的坚守,还是翻山越岭去张连长家看他,都自然而然起来。让我感觉,她就该这么做。因为她是圣洁的普通天使。
在最后,我看到她因为张连长过世而难过时,我突然意识到,她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但是她尽职了她的英雄梦想。就如她刚来时那般,人们四处宣扬着床上这个人是个英雄,她便是那个守护英雄的人。时过境迁,再也没人用得了这个英雄的事迹时,这个英雄成了一个负担后,唯有她,坚持地在他身边守护这个英雄梦想。
书中出现了两次英雄事迹的宣扬,一个是张连长,一个是万红。最后,一个英雄被迫离开了唯一守护他的人,回到了不发达的乡下后,落魄而逝;一个因专业能力强被迫去服从命令。
毕竟,除了救人和歌颂以外,其余的一切需求,都是英雄本身的逾越。
直到看了后记,我想起了,这种英雄梦想,是我童年时期的向往。是一种纯粹的,只希望为了守护些什么而战胜什么的英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洗越淡。到现在,呈现在面前,我也都无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