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离别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离别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离别曲》经典读后感10篇

  《离别曲》是一本由张小娴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离别曲》读后感(一):挥霍不尽的期待

  青春爱恋或许难免会无疾而终,鲜有人能够幸运地不经试炼就找到永恒。无数次地听人提起分手理由,少不更事,失去了时常在心底怀念,得到了又未必会好好珍惜。离别,如鲠在喉,期待,挥霍不尽。可惜终有一天,青涩懵懂不能再成为我们的借口

  读张小娴的《离别曲》,脑海中有时会浮现自己亲历或见证过的爱情场景,与书中人交织在一起,隐隐重合。当时心境或深或浅就和他们一样激烈蕴藉小心翼翼踏出第一步,匆匆忙收拾起起心情喜悦、庆幸、忐忑失落彷徨、无措,爱与被爱常常不对等,更多的是“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可是一点点接近幸福可能性都能让我们充满期待,乐此不疲。爱情,是那个时期简单纯粹的事,因为真实,所以也难免任性

  有一天,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会渐渐模糊辨不清,那种感觉始终在心底缠绕,滋养我们此后的生活。我们不会再提起某个人某件事,只会在某本书某部电影之中看到曾经影子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逝去的都已淡去,时间果然治愈了伤痕,怀念的只有当时的自己,然后检阅自己的成长,拾掇好当下的心情。原来,期待都会变成怀念,只要我们的心不老;离别也不会永远悲伤,走出阴霾就能重新开始

  我们同情感情中的失意者,但更想成为那个居于优越角色。张小娴自己总结说:“我们怜悯弱者,却希望成为强者,在一段关系里,成为最幸福的那个人,能要求一切,也能把欲望变成真实。”强者或许也没想凌驾,并不享受他们的优越,他们之所以看上去更幸福,是因为他们随时可以抽离出来,不耽于离别的困扰,投身更好的生活。

  爱情如是,梦想亦如是。让我触动的还有书中的傅芳仪,大学毕业就奉子成婚,却在女儿长大后选择结束婚姻背水一战投身来不及完成的梦想。婚姻虽已趋于平淡,好歹丈夫温厚,事业有成家境殷实,也善待妻女。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但看看当年的傅芳仪,早早奉子成婚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啊。

  “幸福,到底是她所过的生活,还是那些她曾热切地向往却失落了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如此回想,舍弃与否因人而异,响应召唤必要孤注一掷,但生活的热情应该是什么年龄都不会被抛弃的。从来没有真正奏响离别曲,因为挥霍不尽的期待,我们还有重拾的勇气,还能有续曲,还能有精彩

  ——乙未年读张小娴《离别曲》

  《离别曲》读后感(二):别离

  肖邦因为从小就很胆小,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钢琴曲,向这位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坦白:“像这样优美旋律,以前我从来都没有写过,恐怕以后也不会这样了。”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人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离别曲》读后感(三):一场青春的祭奠

  一场青春的祭奠---《离别曲》

  翻阅张小娴这本《离别曲》时,正值五一假期。回到娘家妈妈让小孙女电脑网络上放出《何以笙箫默》,正看得津津有味。在少女时代读过小说的自己感觉有点违和,也有些感叹:在《致青春》《再青春》之后,一大批怀念青春的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受到热捧。张小娴的《离别曲》或许有一天,也会搬上荧屏吧。其实,在阅读小说之前,我已听过这部小说的部分FM音频推介。听着浅淡的柔和女音缓缓说着极具色彩感的故事,也在语音之中,慢慢沉浸于平静之中。

  穿插于故事之中,自始至终是肖邦那首《离别曲》,能唤起对往事的回忆,也唤醒对土地的沉睡记忆。我们太浮躁,所以常常忘记我们因何而出发,在离别一刻到来时,念念不舍,以至于看到“黯然伤神者,唯别也”时,只觉字眼诛心,让有所感怀者痛哭。

  张小娴的句子朴实,“在来来去去中看到自己的眼泪,看透别人的心,只有离别,才知道是否真的爱过,拥有过。”平实的字眼,却是贴切的真实和熨烫的情感。亦能让人在这朴实里,读出平淡的哲意与归于无奈的静谧。张小娴的文字,适合在心情闲适时阅读。尽管比起亦舒,少了些都市犀利强势女子智慧,但却柔婉中自有动人魅力;别有一番滋味细致低语,也如邻家姐姐,亲和而有抚慰力量

  在后记中,张小娴说,爱情是人生中悲凉的期待与渴求。李瑶、韩坡、夏薇的故事,从16年前走到当下,从童年点滴到如今沉淀的不知其味,终于“如此的挫败与荒凉”,是因为太过年轻,太过无措。而在如今我们都不太相信感情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今天,小娴用这个故事也为我们演绎了一些“问号”:动荡爱情里是否有出路?经过岁月发酵的情感是否绽开为晚开的花?命运宿命是否一切注定?“去爱,本来就是一件百般艰难的事。爱里有天堂,爱里也有地狱。爱里有荣美,爱里也有痛楚。”天堂何处?不过是人生的一场追梦,一次终将黯然伤神的离别。

  《离别曲》读后感(四):走出阴霾就能重新开始

  读张小娴的《离别曲》,脑海中有时会浮现自己亲历或见证过的爱情场景,与书中人交织在一起,隐隐重合。当时心境或深或浅就和他们一样,激烈而蕴藉。小心翼翼踏出第一步,匆匆忙忙收拾起起心情,喜悦、庆幸、忐忑、失落、彷徨、无措,爱与被爱常常不对等,更多的是“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可是一点点接近幸福的可能性都能让我们充满期待,乐此不疲。爱情,是那个时期最简单最纯粹的事,因为真实,所以也难免任性。

  有一天,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会渐渐模糊辨不清,那种感觉却始终在心底缠绕,滋养我们此后的生活。我们不会再提起某个人某件事,只会在某本书某部电影之中看到曾经的影子。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逝去的都已淡去,时间果然治愈了伤痕,怀念的只有当时的自己,然后检阅自己的成长,拾掇好当下的心情。原来,期待都会变成怀念,只要我们的心不老;离别也不会永远是悲伤,走出阴霾就能重新开始。

  《离别曲》读后感(五):胆小鬼

  肖邦因为从小就很胆小,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坦白:“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来都没有写过,恐怕以后也不会这样了。”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人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离别曲》读后感(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离别曲》读后感

  读了《离别曲》之后,自己默默地把肖邦的《离别》听了好几遍。好久没有读张小娴,本来以为在如今的纷繁中,她那种淡淡的犹如聊天的写作风格已经不能吸引我,没想到,依然如当年的《雪地里的蜗牛庵列》《收到这封信已经太迟》打动我的心。那娓娓道来语言和肖邦那优美忧伤的曲子一样,绕梁三日。

  先说说故事吧。故事的两个主角孤单孩子男主韩坡在4岁生日失去父母,父母为了给他去买生日礼物车祸女主李瑶在11岁父母离婚,自己从8岁就孤单一人在英国求学。主线是两个幼年共同学钢琴的伙伴,因为一次钢琴比赛名次差距而分离并各自成长,数年后的重逢,仍然互为知音,而却有很多东西改变

  这是个典型的故事思维,作者说是为了写童年和命运而构思。我更觉得是为了写青春和逝去。无论何时,有关青春,有关逝去,总能让人黯然神伤。除去主角,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结,且不必说那个白日平凡平淡夜晚体验速度与激情的夏薇终究停结在青春,不说那个永远温暖的顾青也希望能够比肩父亲,还有那个不敢托付感情的杜青林,爱情至上的徐幸玉,即使是那个开篇葬礼的夏绿萍也肯定是有故事的人。所有的一切都串在音乐中,在那悠扬婉转百折千回的《离别曲》中。

  说说喜欢的情节吧。

  最喜欢的是雨中的情缘。两个玩伴小时候在外面玩,忽逢大雨,两人避雨时,韩坡在地上画了88个琴键,然后两人用四脚合奏代替四手合奏,忘情地“弹奏”。若干年后他在雨中为她撑伞,任长发飘飞到脸上。

  那一刻,“她曾经以为,时间是客观流动,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优待谁,也没有亏待谁。可是,就在这一刻,她发现时间是一种感知,对每个人也许都不尽相同快乐的时间是短促的,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一切会随着情境而有了自己的速度。她和韩坡所过的时间或许是两支节奏不一样的歌,惟有童年那段时间是重叠的,而且永远凝结在记忆里,也因此弥足珍贵。在雨的那边的那边,有些东西超越了时间。”

  在那之后,李瑶靠着这份灵感创作了一首歌。当李瑶给韩坡打电话,韩坡听到电话那一头的琴声

  “那支歌,竟然有着小饭馆外面那场雨的气息,竟有着童年山坡上那场雨的味道,就像一次蓦然回首的恍惚

  他看到了时间苍茫的颜色,听到了两场雨之间的欢愉与毁灭,时光细语呢喃轻抚,重又把他带回去那个雨声年代。”

  这种穿越时空却仍如初的心灵共鸣让人沉醉。

  “一切皆成往事,但时光不会遗忘。冻结在时间里的许多东西,因距离而照亮。青春驱散了童年,但驱散不了从前的怀念和依恋。”

  与之相比,李瑶和他的男友顾青的温情也很让人留恋

  “他只是遗憾没能和她有一个共享的童年。当你深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对她的童年难免有了一种怀旧,好想知道你爱的那个人会不会在过去某个时空与你做过相同的事情,又或者,她到底是怎样长大的?又是怎样来到你面前的?我们都带着自己的历史与另一个人相爱,但他从来没有这么热切地爱过另一个人的历史。”

  有这样一个爱着自己的人,难怪李瑶会说“人生是个过程,自有其前进的齿轮,但她何其幸福,她深爱的人愿意成为她背后的动力。”当然,这种默默的支持有时候难免会被忘记,“我们多少的幸福,是在别人失意的时候领悟到的?”

  联想起当年看陈可辛的《如果.爱》,当唏嘘着孙纳(周迅)与林见东(金城武)这对昔日共患难的情侣的分离和重逢,感动着林见东每一年在录下的音频中倾诉的感情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一路扶持孙纳的导演聂文(张学友)和孙纳之间不能忘却的纠葛。

  天平两边都是如此沉甸甸的感情,无论选择哪一边都会失衡都会让人不舍那放弃的一边。也难怪李瑶会在听到韩坡那些音符时会第一反应就是后退和逃跑。那些音符太惊涛裂岸,情太浓,浓的饱含了岁月,饱含了以往生活的全部。

  李瑶在之后改写了她的歌曲。“丝丝缕缕地飘来,改得太好了。他静静地凝视着不可触摸的她,悲凉地笑了。悲凉是他们重逢的旋律。”

  “他为什么非要得到她的爱不可呢?爱并不存在于此刻,而是在回忆和期待里。单程路通常也是回程路。不能要求什么,却能欲望什么,这是真正的自由。这种爱情不需要回报,它自己回答自己,自己满足自己。”

  想到自己的小说处女作《艾雪的小小爱》,也是童年伙伴长大后的重逢。似有相同却又不同。缘起于偶然听友人说起的故事,让我唏嘘并决定创作。只是因为自己的懒惰,故事还待延续。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突然想到这句话,果然,好多你一度认为是独特的值得记录的经历,其实早在别人身上多多少少地发生过。但又如何呢?那并不影响发生在你身上时的刻骨铭心、纠结反转和午夜梦回。也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性格、认识的不同,终会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结局,每个故事都值得歌颂和记录。

  而亘古不变的,是流逝。

  终将流逝,

  终将离别,

  终将遗忘。

  没有不散,

  但愿长久。

  “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