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10篇

  《《三体》中的物理学》是一本由李淼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一):比我聪明的没我能打,比我能打的没我聪明

  我是一个看小说很无脑的人,一直以来都会忠实地跟着作者思路走,不会去质疑去怀疑他的任何一个设定科学性。而《三体》里庞大的推论和物理定理推断出来的一个个神奇世界,无论是高维空间还是质子通信,都让我感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并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每每拿出来和朋友分享,跟他们描述四维空间神奇的场景,球状闪电带来的恐怖后果和量子世界,总是觉得自己倍儿高大上,认为自己已经触摸到了物理的精髓,并能将其与现实连接起来,还能预测未来——真是太崇拜我自己了!!——直到读了李淼老师作品,《三体中的物理学》,整个人从此变得谨慎谦逊了起来。原来,三维世界的人闯入四维空间并不是无所不能千里之外取人首级的英雄存在,而是脱离了三维库仑力的束缚态,解体成连原子都不剩的虚无;而如果地球二维化了,也不见得会变大,很可能会坍缩,而且二维中的质量会导致二维空间的闭合。

  “因此,三维空间的存不剩无缘无故的。你问我为什么,我不知道,也许上帝希望有一个稳定太阳系,有一个美丽银河系,并且,有智慧人类。”——在《三体中的物理学》第14章的结尾,李淼老师用一份浪漫情怀,安抚了知道真相的我们。让我们明白,原来当科幻无法成为现实,这个世界依然美好

  作为一个出身理工科的女生,对物理总是抱着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幻想,《三体》满足了我这个梦,却宽容了我的无知。小说总是偏重故事性多于理论的,而这使原本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大多数读者误把科幻当做科学,满心期待梦想实现。这原本无可厚非,自“科幻”这一概念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都对幻想中的理论报以宽容的态度,不习惯去深究其正确性,现实性。把一个个深奥的科学论述当成故事来写,让更多的人能读,爱读,自然是科幻创作者巨大贡献,却鲜少有人借此契机,把这些科学“正确”地表述给读者,让他们在接受了大量信息同时,也有能力甄别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夸大的甚至纯粹幻想的。我认为,这是业界的一个失误。当然,纯粹去解释理论是枯燥的难以被人接受吸收的,即使借助了小说的背景,要写好并写得真实还得好看,确实是一件极富挑战力的事情

  《三体中的物理学》却恰恰满足了这一系列要求,成为一个好看的科学读物。李淼老师挑战了这一领域成功地获得了广大三体爱好者欢迎,这与其扎实的物理功底文学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个突出技术特种兵的豪情自白:这个地界儿,比我聪明的没我能打,比我能打的没我聪明!

  是的,李淼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作者,比文学工作者多了深厚的物理功底,比物理研究者多了扎实的写作能力,还有一腔爱文学爱科幻的热情

  能同时拥有这样的综合技能热忱的作者,写出来的科幻科学,自然是好看且好学的。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二):三体这本小说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我觉得是三体人没和地球人合作导致全灭的结局

  三体这本小说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我觉得是三体人没和地球人合作。三体人害怕地球人成为威胁,地球人科技被锁死后几百年就能造可以120g加速度航空母舰,我不知道没锁死会怎样,这科技也太不值钱了。科技这么容易攀升几十亿年还没有任何造物过来?本身这就是很离谱的。尤其是有无数文明情况。就算按小说的逻辑,如果你知道有一个特别弱小的而且发展特别快的文明,而且是能够加以控制的,而且你知道有无数看不见的敌人。那么地球怎么会是威胁?地球明明是一个免费的科技研发机啊。以色列就是美国的科技研发机。而且聪明人都会明白实力才是王道,隐藏只是暂时的。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科技。何况因为有美国所以中俄只能做朋友。你说地球人不是俄罗斯?地球人能建立威慑就是俄罗斯。如果不能那也是科技研发机。三体人绝对是以拯救面目出现。不可能敌对把这样一个天大好处给整没了。三体最大的漏洞是什么?我觉得是地球一有条件肯定会千方百计去发送自己的坐标出去的,想想行者号。这根本不是什么主角能不能想到的问题,而是根本没人能阻止人类发自己的坐标出去。地球对三体人的真正威胁应该是地球人一知道有外星人就肯定会去发送自己的坐标。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人类意识到不能发送坐标那么这就不是一个主角才能想到的问题,而是一个十分弱智的问题。因为每个恒星都能放大信号,而且到处都是外星人。但是宇宙没有任何信号。这很容易推理黑森啊。三体这本小说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我觉得是书里面一直在讲不傲慢要多想不过实际智力限制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理念没多大关系,该多幼稚还是多幼稚。所以我们十分反感灌输教育,就是因为理念不是灌输出来的,是自己领悟的。所以三体人怎么才能让地球人不发送自己的坐标呢,除非立刻让地球的高层知道一切并且和地球人合作。没有别的办法。而且速度要快,要是信息已经公开了就很难阻止了,因为地球不是独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小团体太多。我觉得只要离的近探测器可以到达的文明之间都会联合的,因为敌人太多了。即使是黑森也是小团体之间的黑森。还有五船大战你可以斟酌一下,大家互射有团灭危险怎么会火拼呢,这事只能谈判。放到整个宇宙就是互射有团灭危险所以有人广播也没人出手,因为会引起互射风险。因为每个文明可以向成千上万目标同时攻击,每个文明死前都这么干所以这是很危险的。三体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我觉得是树立了网络小说里面黑吃黑逻辑的正确性,很多时候要想活就得不择手段比方说三体吧务吧,护爹十分的勤快,最关键的是他们是知道这确实是个可怕的漏洞所以必须删掉。问题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害怕别人知道不成? 问题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会爱特所有吧务和活跃用户都看到啊??而且我会直接回到一百个帖子里面去啊。小号多如牛毛啊.有人说三体人后面合作了?因为威慑才搞起了合作?什么合作?那也能叫合作?封死科技满满的敌意?一开始救世主不好吗?就像美国收服日本和以色列一样。成为美国的免费科技研发机。更何况那会不黄花菜都凉了,地球的无数科研机构不发送出去无数坐标了?你难道不知道地球人一知道可以放大信号马上就会放坐标联系外星人吗?太阳放大信号是不是科研机构第一时间就接收到了?通过太阳转发的好吧? 通信只有红岸能接收?所以太阳放大技术马上就大白于天下的。红岸第一次发送信息的时候就等于是向全人类发送的。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三):所有谜题解答 《三体》中的物理学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最畅销硬科幻史诗巨著

  《三体》出版以来最重要分析著作

  站在更高维看《三体》

  以深刻有趣学术姿态

  畅谈《三体》狂想的可能

  小说原作者

  刘慈欣亲笔作序

  科幻世界官方认证出品

  这是一部奇特而富于妙趣的科普书。作者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从近年来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的科幻小说《三体》切入,生动展现了宇宙的生死、世界的实在性和不确定性,乃至人的自由意志;同时系统分析了智子、水滴、二向箔、思想钢印等《三体》中诸多超级神器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如果你因为《三体》而读这本书,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因为你会从中找到由《三体》引发的所有科学问题的权威答案;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三体》但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本书同样是不错的选择,它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奇异的新世界。

  《<三体>中的物理学》以独立批判姿态,验证了《三体》的神奇与伟大。

  问:书中有没有图?

  答:有39张图,包括物理学的示意图,人造卫星图片等。

  问:宇宙有多大,有多少个恒星和星系?

  答:银河系有2000亿~3000亿颗恒星,宇宙中有1000亿~2000亿个和银河系一样的星系(8页)。宇宙半径超过400亿光年(7页)。宇宙诞生于140亿年前(44页)。

  问:人类发现了外星人吗?

  答:没有。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外星人存在的迹象。(218页)

  问:水滴可能存在吗?

  答:不可能。(112页)

  问:二向箔可能存在吗?

  答:可能(166页)。弦论中有降维的例子,从25维空间跌落到9维空间(172页)。更有可能的是,三维空间的东西会变成碎片飞向更外层的空间,不会全部跌向二向箔(172页)。

  问:智子可能出现吗?

  答:智子在将来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不能排除(93页),但在目前还属于纯科幻,可能永远不会实现(93页)。智子的瞬时传递信息违反了物理学(211,80页)。

  问:黑暗森林法则是否正确?

  答:错误。(207-213页)

  问:宇宙社会学是否正确?

  答:大部分错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错误(208-209页)。“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错误(210页)。“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错误(209-210页)。技术爆炸成立(211页)。猜疑链不成立(212-213页)。

  问:黑域(改变光速)可能出现吗?

  答:理论上可能(36页)。黑域将导致原子不可能存在,或原子变得庞大无比,会毁灭人类(38页)。

  问:三维人能进入四维空间吗?

  答:不能,或异常困难(150页)。四维空间中不存在分子、原子,人不可能进入(151页)。膜理论中,三维物体不可能跑到高维空间中去(201页)。

  问:曲率驱动引擎可能出现吗?

  答:未来也许可能(164页)。超光速原则上是可行的(163页)。

  问:人有没有自由意志?

  答:不能证明自由意志存在或者不存在(148页)。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么基本粒子也有自由意志(147页)。

  问:世界有多少个维度

  答:弦论中空间是九维的(99页)。还有一个理论中,空间是十维的(99页)。膜理论中,我们的宇宙可能还存在其他看不见的微观的空间维度,整个世界是高维的,我们身体中的粒子每时每刻都在高维空间,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201页)。另一种可能是,我们的宇宙是维度更高的宇宙中的一个膜(201页)。

  问:物理学最华丽的一幕?

  答:任何人在理解了广义相对论之后都会感受到一种震撼的美。这个理论采用的是最美的数学。(23-24页)

  问:有史以来最美丽的理论是什么?

  答: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0页)

  问:物理学的终极真理是什么理论?

  答:目前最流行的是超弦理论(弦论),但还不知道弦论是否正确(3页)。弦论的最后推广叫膜理论(201页)。膜理论是最有希望统一世间所有物理规律的终极理论(125页)。

  问:作者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是超弦理论,这是他从研究生开始就一直研究的理论。(114页)

  问:宇宙中占比例最大的能量是什么?

  答:是暗能量,占60%以上。其次是暗物质。(53页)

  问:像云天明那样制造小宇宙是否可能?

  答:现有理论无法判断。(204页)

  问: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是什么?

  答:毫无疑问是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218页)

  问:改变物理学规律可能吗?

  答:在弦论中原则上可以实现。我们的宇宙只是所有可能的宇宙中的一个,我们宇宙中的物理学规律只是弦论中无数可能中的一种。神级文明可能改变宇宙规律。(3页)

  问:量子力学是否难以理解?

  答:是。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难以理解量子力学。(58页)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四):补坑

  我对基友的媚笑是没啥抵抗力的。人生多次入坑全都怨他。所幸坑中屡有奇遇:《三体》是他推荐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亦是。

  李淼老师的这本新作我花了好些时间才磕磕绊绊的读完,且仍有众多疑惑。身为砖工的我有限的知识储备不足支持深入探究《三体》原著及本书中的技术细节,即便如此,在粗读完本书后,我依然有一种酣畅淋漓快感——李淼老师幽柔的笔风将《三体》世界剥丝抽茧般一点点罗列在眼前,作为读者,我完全毋须在意《三体》原著中理论设定的科学性,单单听李老师讲故事,内心亦是澎湃且兴奋的:真实的物理世界比《三体》更美更自洽,而这一切都在作者的掌心揉捏着。

  正如封面一般。

  于我而言,大刘作品最吸引人的一点,并不在于其科幻"硬"的程度——如他本人所说,科幻设定的“专业性”在真正的专业人士面前无疑是千疮百孔的——大刘喜欢从人的角度看待不同的宇宙尺度,并擅长于将这些原本冷冰冰的数字更具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过程让我感觉到恐怖亦兴奋,恐怖于我的渺小无能,兴奋于宇宙的磅礴雄壮。但归根到底这是科幻,我猜想,大多数读者在欣赏《三体》的恢宏时,眼前感受到场景或许不会与《天龙八部》中打斗场面有本质差别。犹记得去年曾与一些朋友聊起《三体》,那时《三体》刚刚成为互联网圈的宠儿。在那场颇为有趣的对话中,那些设计圈的朋友们对于黑暗森林状态描述的社会学可能性甚感兴趣,但并不在意时空尺度是千万光年还是一两个毫米。高质量的科幻可以满足普罗大众的猎奇欲,但或许还不足以促使更多的人去理解科学,思考科学。科幻与科学间,是需要科普这道菜来帮助吸收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体》中的物理学给笔尖上的中国科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李淼老师用评书人的口吻,将严谨精妙的近代物理发展史,借着《三体》的世界观温婉的展现了出来。智子被扼杀,水滴也显得锈迹斑斑,作者平淡的指出了这些《三体》中原本巧妙的设计与真实的物理规律不符之处,并用自身深厚的理论物理功底讲述了真实世界中,人类认识物理规律的精彩历史。作者是严谨的,每一个”挑刺”的过程都引入了抽象而生动的逻辑论证。作者也是开放的,对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一章甚是神秘欢快,毫无说教感。作者给多数未曾接受过完整物理教育的读者提供了自由思考科学的空间,也同时引入了基本的科学思维的方法,于我个人而言,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该书在可读性和有趣程度上,均超出了国内的同类科普作品。

  作为一个大自然砖块的搬运工以及《三体》的忠实粉丝,能在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是幸福的。诚然,这本书绝非完美(如果作者能附上自己短片作品集我肯定评价更高: P),但在当前国内略显浮躁的大环境下,作者的水平和姿态显得极为可贵。引用作者的一段话:

  “科普和科幻界的读者多寡,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状态。……最多再过10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文化高峰期,或者更恰当地说,文化健康期。到那时,文化不仅更加丰富,我们在文化的创造性方面也会有更大的进步。那个时候,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国科普,都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的科学发展正在迎头赶上,科普的任务也越发艰巨。感谢大刘给了我们属于自己的科幻盛宴,亦感谢李淼老师向咱们普通读者展示了科研,科普和科幻合体之美。黄金时代的到来,我辈仍需努力!

  O_o

  所以我决定去买个麦当劳套餐补充体力 >o<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五):测不准的你

  想学点形而上的哲学,无奈那方面的知识大都枯燥无味。物理学走到尽头就是神学,这可能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读科幻小说的原因吧!与《平行宇宙》不同,这本科普读物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都是关于《三体》的。

  其中最让我震惊的是书中的12,13章,说的是自由意志的。自由在物理学的定义为某时空点将要发生的事情与过去无关,不是过去所有时间的函数。大致意思就是说现在所要做跟以前没有关系(不知道对不对)。就日常生活来说,这种自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比如到中午要吃饭,那前提是我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你得感觉到你已经度过了上午的时间吧!要不然,怎么知道现在就是中午呢?

  再看看决定论,我们所经历的和所想象的都是提前安排的,我们的行为由整个宇宙的历史和我们周围的环境所共同所推出的结果,如果肯定决定论,那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就决定了。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好像都不能完全概括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但我从中得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现在、什么是过去、它们的分界点在哪里?我之所以能看见窗外的月亮和点点星光。就是光打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将这些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由神经元传到神经中枢。光是光子和基本粒子组成的,既然它们都符合测不准原理,那现在怎么可以确定就是现在呢?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六):像李淼老师一样读科幻——《〈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不过世界属于三体。

  可包含世界的银河系在李淼老师手中——这就是我对封面照片的理解。

  弟弟觉得这照片鬼畜[具体词义请度娘。很明显,把银河系捏在手里的人想对它干什么都可以,但李淼老师只是写了这本书给地球人……],我却觉得这很好,因为它很吸引人。在说一件事情前需要吸引人——领导开会时是这么干的,搞商品宣传是这么干的,讲经法师也是这么干的,做科普的教授当然可以这么干。寓教于乐。

  这本书从《三体》系列扩展出了一个新的维度,构成了一个新的,理性而科学的空间。这个空间联通了那个奇异的故事与我们的现实。这种事情,之前我还没见哪本书做到过。

  之前读得最仔细的两本科普书是《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当然没有完全读懂,但跟随作者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个过程的结论不是很重要(因为记忆力实在捉鸡,我早就放弃了记住任何“知识”),甚至采用的方法(厕上、床上、车上、简化的模型、表示“这个说清楚得用一本书我们还是暂且算了”等等)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比如,我至今还记得,霍金说(不是精确的原话)“科学研究就是不断证伪和修正假设的理论的过程”。

  带着这样的记忆,我翻开书。

  在第1章《宇宙与智慧》中,李淼老师由《三体》中的技术言及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是人们解决自己心中问题的两种方式,随后转入第2、3章《时间与空间》对前提知识的讲述。在这方面,李淼老师更多是使用描述而不是证明。这类描述大都从直观感知开始,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或推导阐明。对于此类前提,我选择直接接受,这一方面出于对他本人的信任,一放面是出于同之前知识的对照。当然,如果脑子还有余裕的话,我会提醒自己说“虽然这些知识经过了多次验证,可信度较高,但仍然只是还没有被证伪的假设”。第6章《不确定的世界》和第7章《实在性,诡异的“超距作用”和贝尔不等式》都是这种前提或基础。

  第3章《黑洞与黑域》对于黑域实现的可能性的推导,正是基于2、3 两章。这两章的内容也在随后运用于第14章《三维人进入四维会发生什么》、第15章《曲率驱动星际航行》和第14章《二向箔、空间灾变以及宇宙大爆炸》里。

  第8、9章《智子和量子通信》则有赖第6、7两章。第12、13章《思想钢印和自由意志——人类有自由意志吗?》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两章,也是以6、7两章此为基础,辅以一些哲学论证完成的。在这两章结束部分,李淼老师说:“我选择自由意志。不然,我觉得上帝太累了,他要预先锁定你可能做的实验,预先锁定你得到什么结果,并且,还要让所有这些满足一个简单的量子理论。”以及“请在做事之前三思而行,你是有责任的。另外,请你相信自己,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经过了科学论证的自信心……

  第10章《神奇的水滴》展现了“从‘现象’到理论验证”的过程,引出第11章《物质的深层结构》。这章对已发现的基本粒子进行了梳理,介绍大统一理论,并憧憬着大刘“《朝闻道》中那样环绕地球一圈的加速器”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挥作用。

  第17章《彭加莱回归和熵增》结合第2、3、5章引入第19章《宇宙永生》。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和前提会导致多么大的宇宙观差异,并多少体会到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有限的资料和现象构建理论框架的艰辛。大刘说“科学家比科幻作者更有想象力”,证据在此。

  第20章《黑暗森林》进一步展现了李老师的博学,引入了众多社会科学知识,最终从“了解”外星文明的角度解构了“猜疑链”。

  最近那份由美国著名出版商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的《2015年科幻辅助科学教育》在国内科幻圈被热传,科幻对科学研究的启发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李淼老师的这本书正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尝试。这在填补空白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读科幻的方式。

  这种从作品引入背景知识,进而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的方式,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使用已知前提,在逻辑上对假设进行例证,在事实上比照核对,进行证伪。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创造力在艺术之外的、现实化应用的基础。这本书让人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科普和科幻界的读者多寡,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状态。……最多再过10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文化高峰期,或者更恰当地说,文化健康期。到那时,文化不仅更加丰富,我们在文化的创造性方面也会有更大的进步。那个时候,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国科普,都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让我们继续像李淼老师一样读科幻,并拭目以待。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七):科不离幻,幻不离科

  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是担心的。

  无论怎样,这毕竟是一本打着《三体》旗号的“周边”产品;为了照顾原作庞大的读者群,书中的内容会否过于简单而浅显?

  但当我看到李淼老师的大名时,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李淼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研工作者,是一名物理学家;就像大刘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坚持一样,物理学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坚持。

  这种坚持,就是严谨求实、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书籍开篇,确实照顾了普通的读者群:以科普知识开篇,简要介绍了时间空间的概念,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广义相对论的入门知识。到了“黑域的硬伤”一节,李老师终于开始发力,从光速的改变推知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进而说明了在“黑域”中物质无法稳定存在。记得在读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时,我一直期待着能够看到平行宇宙利用物理定律展开的大战,却苦于没有实现;如果李老师执笔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应当能够满足我吧。

  书籍的后半部分更像是一场物理学知识的盛宴,对于一名以实验物理为专业的读者而言,这种不涉及复杂推导的知识讲解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特别是弦论部分,由于弦论至今仍未有实验可证实,即便在物理学界也依然属于较为“小众”的内容;李老师的讲解不但揭开了弦论的面纱,更比一般科普读物中浅尝辄止的讨论更加深入,甚至会不时抛出一些科研界的前沿结论。当然,以本人的私心而言,还希望本书更加深入的研讨,否则怎么能够满足读者中的科研工作者呢?

  既然同为科研工作者,笔者也要挑挑本书的“毛病”。李老师提到石墨烯可能作为制作“水滴”的材料;但石墨烯的杨氏模量也不过与金刚石相当,并且现实中的石墨烯更多的应用是其电学性质(如高电子迁移率)。力学性质方面,由于制备工艺的限制、晶格缺陷的存在等,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更多的作用还是用来发paper吧……并且,即便以现今的电子显微技术,也已经能够看到石墨的晶格结构了,甚至用不到球差校正(根据《三体》中的描述,科学家观察水滴的电子显微镜应当是SEM,而不是STM或AFM)。另外,《三体》中一些对实验技术的描述亦值得商榷;例如在同步轨道上建造加速器,强大的韧致辐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最后一句话总结:如果你喜欢《三体》,就没有理由错过此书。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八):少年,你还记得传说中光的波粒二象性么?

  首先,我想说送我这本书的人,是真朋友啊(摔桌

  我们都是带着对三体有些脑残的偏执来看这本书的,我们读书的年代,三体问世了,在大家被科幻世界陪伴了很久以后,三体连载出现了,三体单行本出现了,我们都是以一个硬科幻的态度去看这个故事的。突然间,随着这个世界对科幻题材的宠爱,三体这个故事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推崇的是故事的宏大以及概念的新颖。仅仅半年的时间,随着星际穿越这个故事将维度,时间,空间糅合在一起之后,再配上一个史上最逼真的黑洞,中国随处可见降维攻击。不知道,这本书算不算造势而生。

  就像喜欢哈利波特之后,就喜欢把细节扣的很细,边看电影边对照原著看哪里表现不忠。三体也是这样。

  我好想趁机安利一下那些没看过三体的同学们(不过也知道如果三体没看过的话,这本书就更不会看了。)

  书一共有二十章,我看完了前九章

  他们是

  第1章 宇宙与智慧

  第2章 时间与空间(上)

  第3章 时间与空间(下)

  第4章 黑洞和黑域

  第5章 宇宙的生与死

  第6章 不确定的世界

  第7章 实在性,诡异的“超距作用”和贝尔不等式

  第8章 智子和量子通信(上)

  第9章 智子和量子通信(下)

  来说说我喜欢和不喜欢的内容

  若说这本数是一本科普读物的话,我不得不说,那至少也是一本有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理科生的科普读物。对于那些已经都还给老师的动能动量守恒等等的名词, 除了听到之后感慨万千,叹气当年的自己对这些公式是多么的熟稔,而如今,竟忘记提笔就写的那些内容,到底在什么情形下才可以适用公式。

  前面的几章感觉像是热身,总要做好一些你是一个有些常识有些素养的准备工作,到了第四章 黑洞和黑域,感觉干货来了。

  文中贴了一段关于曲率驱动飞船的描述,加以极端化考虑,如果曲率驱动飞船以太阳为中心,放射状的朝着不同方向加速到光速,运动的轨迹能将太阳系笼罩起来形成一个球体,形成的球体内,光速就是16.7km/s 这样就形成一个低光速黑洞-----黑域。

  对于这一段,在三体的故事中,原是隐喻的三个奇幻故事在科学层面的一一解读而设的故事,是我直接在内容里做一个铺垫,我告诉你这套逻辑是对的,那么就算你没有常识,只要你按照我的这套逻辑,也会把我说的话想明白。

  书中对于黑域的形成描述做了质疑,提出了黑域的硬伤,认真的解释了对于光速降到第三宇宙速度,所造成的问题,标注中解释,是此时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回超过黑域中的光速,成为一个矛盾。(你看,我都根本想不到还有些地方会“被矛盾”,这就说明一个太过明显的问题:我的知识网就是一个充满漏洞的笊篱,第一次希望我的知识网密集的像绝户网啊。)

  史前宇宙的渺小与伟大

  书中说到大约在140亿年前,由于一个未知的原因,我们所处的这部分宇宙处于一个非常小的区域,这个时候宇宙是一个原始火球,温度在10的30次k以上(哎呀呀,那是多高多高啊,我这人38度就受不了了)当温度降到10的28次k时候,物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知道宇宙演的细节了。在宇宙年龄仅有10的负32秒或稍长的时候,宇宙发生了大爆炸,在这之前,就是那不够眨一次眼,或者说不够打算眨一次眼的时间里,就是这个短暂的没有计量工具只能用数字表示的时间里,是我从小开始看天文科普读物就在神往的时刻,我想知道后来能变得无垠的宇宙,在很小很小没有热爆炸的时候,是被什么所包裹的,为什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后,就发生了爆炸呢,那么在这个时间之前就是一切的开始么?我觉得很多都是没有起点也没有尽头的。

  另一个地方是说在10的负32次方秒内宇宙的尺寸会膨胀至少10的26次方倍,假如我们的宇宙在暴涨结束时有1毫米大小,那么在暴涨发生之前,这个区域只有不到10的负29次方米。。。。(看完第五章,我只能感觉,现在你和我将量级,都得是阿伏伽德罗常数那个量级或者加个负号起,阿伏伽德罗常数,你还记得么,我又想起来了)

  好,下面讲到让我感触很深的,由智子的航行方式,三体这部小说里,第一次涉及量子力学。于是展开说经典物理学,推及量子力学,推及两者都有的一个定律,能量守恒,最后说到了一个美好神奇部分,不确定性,如何证明的呢,我们选的是可见的光子,来做了高中物理几乎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实验,哦不对,两个实验,单缝实验和双缝实验,想起当时每天做一套模拟题,一定在实验环节有个连电路的题,另一道题,一定是示波器的题,算算频率,算算波长,然后调一下频率,显示的读数是多少,那个符号叫做拉姆达。这些这些,在我当时的梦里这些题都做不错,现在我竟然都记不得了,这个实验,让我突然一冷,然后反问自己,哟原来你高中还学过这么洋气的实验呢,我把那张单缝实验的图发到高中的群里,大家说我不认识,我没学过,我把那张图发给我的高中班主任,唉真是没事瞎感伤,觉得很对不起她,当年那么大强度的训练,随着时间,竟然还是没有刻在脑子里,都还给她了。

  回头再写吧,实在没时间啊

  后面有个“爱菠萝”悖论的,真的是用生命在悖论的,花样虐,我无力整理,继续看下去了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九):科幻、科学与科普的可能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同时也是诗人、活跃的科学博客博主,履历颇长,详询度娘。总而言之,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理论物理学家。

  从书名和作者严肃学者的身份,不难想见这是本“挑刺儿”的书,作者以《三体》的科幻内容为切入,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一幅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图景,在此过程中,推动《三体》故事线发展的几处重要设定,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严谨的理论推演否定:

  人类文明的无害声明——黑域,因为降低光速而导致精细结构常数和核力强度常数的改变,现有物质形态因而无法稳定存在,文明随之毁灭;

  智子从真空中借取能量成为高能粒子,以近光速飞抵地球——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智子从真空量子涨落中获得能量越多,衰变也越快,换言之,她到不了地球…

  智子通过量子纠缠实现与三体人跨光年的即时通信——不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通信的实质是保密通信,物质与信息的传播速度依然被真空中光速牢牢限制。这一点上,我曾和大刘一样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

  智子的二维展开和高维蜷缩——无疑受到弦论和膜理论的启发,但首先,膜理论中质子最多是一维的;其次,高维物体的低维展开极其不稳定,容易向更低维度衰变;

  以“糖葫芦战法”覆灭人类联合太空舰队的“水滴”和神奇的强相互作用材料——在解释物质基本结构方面最成功的标准模型理论里,并没有符合条件的基本粒子与作用力的组合。李淼老师提到的石墨烯材料,在我看来——因课题相关,略知一二——也不大靠谱。

  ……

  身为贯穿三部曲的重要角色,也是全书最奇诡的设定之一,智子躺枪无数,泪流满面……

  即使作为三体系列的铁杆拥趸,这样的“挑刺”读来也是令人愉悦的。刘慈欣本人说过,科幻设定的“专业性”在真正的专业人士面前无疑是千疮百孔的。李淼老师权威的解读和批判,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大刘在想象力与合理性之间探索平衡的艰苦努力:《三体》承载了太多对宇宙图景、文明命运等宏大命题的思考,基础设定的难度远高于太空歌剧类作品,足以令人起敬。

  而如果你没有读过《三体》,那么除去与之相关的讨论,本书剩下的内容涵盖了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宇宙的诞生、演化直至终结,乃至物理学表述下的自由意志的存在性,不长的篇幅内奉献了一部近乎完整的现代物理史话,这般功力,在笔者有限的阅历中,暂无出其右者。

  应该是受作者所经历科学训练的影响,全书行文逻辑清晰,语言朴实,典型的学院派风格。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淼老师视野的开阔和涉猎的广泛,除了科学史部分的引经据典之外,谈及宗教和哲学之处也常有独到的引述和解读,所谓: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理论物理学者在灵感枯竭、思维囿于困境之时,大概也时常会寻求哲学和神学的慰藉吧。

  摘两段书中我比较喜欢的文字:

  “我选择自由意志。不然,我觉得上帝太累了,他要预先锁定你可能做的实验,预先锁定你得到什么结果,并且,还要让所有这些满足一个简单的量子理论”

  反过来,哲学思辨也可能从物理学中汲取营养。

  “因此,太阳、地球、我们人类,都是宇宙在第一个瞬间量子涨落的结果”

  大刘曾在多个场合提到:科幻是关于可能性的文学题材,而现代科学理论所展现的无限可能性,已经超越了最优秀科幻作家的想象。换言之,科学家们的脑洞,早就汪洋恣肆、天马行空得不知归处了…

  给这本“挑刺”的书也挑挑刺吧。个人认为本书最大的缺憾是数学的失位,单纯依靠语言的阐述和推演未免失之单薄。这或许是科普类书籍权衡了科学性、普适性、受众水平、市场销量等诸多因素后的普遍结果。但私以为,适当地引入一些简洁优美的公式,在不妨碍表述核心观点的前提下,一则叙述上科学性更强,二则可以帮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建立依托于数学内涵的物理图景,即使是对高等数学符号望而生畏的普通爱好者,仅从形式上得到一些流于表面的美感,也是好的(譬如欧拉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组,将内涵与形式、演绎与直觉优雅地统一在一起,理性的美有时更能启发我们关于造物的神奇,而喜欢科学的读者,想必是有这样的敏感性的)。

  笔者作为广大科研从业者(俗称砖工)中的一员,有时深深介怀于国人科学意识的缺失。向周边亲友科普转基因问题时的挫折与无力感,即使亲缘关系也无可消解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让我试图将之归因为当下的舆论扭曲了科研工作者与普通民众的公共关系。然而,这部书,这些人,以及科学松鼠会正在努力尝试的一切,让我明白这个反智主义盛行的时代依然有可敬的殉道者般的存在,我的无力和悲观与其说是环境使然,不如说是为自身的怠惰和浮躁开脱。

  一位八九年毕业,致力于生物学科普的师姐的话:科普,不应当过分强调科学和逻辑的优越感,放下身段,切莫高贵冷艳。好比李淼老师在本书封面上的滑稽照片和果壳网卖萌向的网络文本风格——在严谨性和传播度之间,把握平衡,合理取舍,未来,会有许多可能。

  我期待着那无限可能性的呈现。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十):初恋即极限

  有时候不能遭遇生猛,特别是开蒙的时候。

  读《三体》第一部的时候是深夜,那好像离我初中深夜听广播做手工或者高中彻夜读张爱玲已经颇有一段距离了,但忽然,这些东西像一个黑洞,我无限缓慢地坠入。然后,经历了此生第一次梦魇。

  虽然已经觉得平平了,但这两天竟总想起文珍。她笔下的感情似乎没有能真正打开来敞开心扉去倾诉的,这种沤其实令人很不舒服。但诡异的是,在科幻文学这边,当二向箔击打以至于所有东西都打开到彻底曝光的时候,我们也觉得恶心透顶。

  某种时候《三体》是一种默契,是一种暗号,当然随着流行和热炒它渐渐变得不那么暗,而是大张旗鼓众声喧哗,这也无妨。兹当是爱上了大众偶像,追星的感觉,几年前,尚不算渺渺。

  我掉进的黑洞,是万千黑洞之一,是一个文科底子的科幻迷,被强烈震撼后的哑口无言,这没办法,这是笨的问题。

  戏谑的时候,和许多朋友说过高中时期被物理老师训斥时,不良少女般地不肯低头。中年男子的声音严肃郑重,从头顶浇灌下来,如沐寒风:你这样的成绩,无论如何在快班里是留不住了,你要考虑好好补课,否则你能怎么办?

  我咬着下唇梗着脖子——那时候叫叛逆,现在想想那画面,却近乎肖似某种残疾——直直地看着他的眼睛,难得地,敢对视物理老师的眼睛:他们说,咱们学校不久要开一个文科快班,我想,到那儿去。

  纵然应试期间课本与课程交织的变态案例不胜枚举,成年后细细想来,黄金年月没有多多汲取就是傻逼。今时今日饥渴般浏览果壳时,为不明就里而懊恼,为不通原理而悔恨,可是没办法啊,当初将数理,视若仇敌。

  没有把恨,变成探究的动力,殊为可惜。

  或者还是要狂妄地在这片自己空茫的领域提点建议吧,真的,接触科学,还是应该让孩子们从仰望星空做起,好奇心是第一驱动力。初中物理上来学什么声光电,说实话,这些太日常,太没探究欲望,真是一点没兴趣。待到学力学,才算进入真正物理法门的时候,起初的憧憬已经消散殆尽,所以我笔下的牛顿力,永远和板书演示及别人笔记上的相背离。

  矫情地说,那是我的心,在这个领域内,早早飞离。

  因为嗜书如命,所以遭遇科普科幻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文史哲像是最佳麻将搭子,可惜三缺一,而且当你知道大文科不能解决世界上许多难题,知道大文科不能完全抵达智慧的终极,你就像身处一个本来认为是宇宙顶级的冒险队,忽然得知世上还有无数更甚于你的友军,尽管不一定感受到惘惘的威胁,但那种从自以为全知全能的得意跌落到蕞尔一隅的冲击,还真是生命中的大事情。

  坍缩。

  这个词很适合形容许多人类情绪,比任何流行语都深邃恰切。《三体》是我遭遇的第一套科幻长篇,但是真不幸, 这场初恋,就是极限。

  宝树的高下已经在他凭《时间之墟》获得星云奖的时候臧否过了,也不是对青年科幻创作者过于严苛,但就像过于水的水,在一个经过沧海的人面前,实在是称不上什么好玩意。

  关于《三体》,该粉的该黑的该讨论的也都看的很足够了。可它依旧是无可置疑地站在那里,给岁月以文明,给国内科幻以耳光和信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