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久不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好久不见读后感10篇

2018-06-08 20: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久不见读后感10篇

  《好久不见》是一本由景怡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久不见》读后感(一):好久不见

  你好,好久不见

  北方的雪凛冽,南方的雪柔美,而昆明的雪却少见,常常是落地即化。冬天的昆明,时冷时热,像一个淘气孩子,一会儿动一会儿静。唯独西伯利亚海鸥钟情于昆明,每年冬天不辞万里,飞到这里邂逅可能是因为昆明的天气四季如春”吧,顿时盼欧、观欧、爱欧、喂欧已经成为昆明人和游客无法割舍的情结。然而城市里的人群像以往一样每天来来往往,脚步急促,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体验这暖日的冬意。

  周末,我正打理着宿舍,忽然间桌面上的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书名叫《好久不见》。记得那是上个月我在省图书馆借的,上次只看了一半,心想不如趁着闲暇时光享受着冬日惬意,看完这另一半。

  我的思绪小说内容吸引,室友喊了我一声吃晚饭啦,我方知天已经黑了。小说讲述80后的艾泥突然结束大学毕业后两年在异乡的“拾荒”生活,匆匆赶回大学的城市,不顾一切离开又不顾一切的回来,回来的他却在一个小城遇上哥哥追求多年的女孩子桑柔,并和对方相爱了。80后和90后青年人,在面对爱情错综复杂而又敢爱敢恨的心理,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荒诞剧情

  故事循序渐进情节跌宕起伏角色性格鲜明、结尾豁然开朗人物之间的心理变化环境的衬托、细节描述和故事进展交相辉映,为故事的铺开渲染了浓厚氛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扎实语言功底,没有长时间文学积累是写不出来这么深刻的文章同时,也侧面的反映了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敢于追求梦想而又不甘平凡的人。

  其中有个画面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故事中,艾草和艾泥同时被艾爸爸收养,他们却又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因两个人心态不同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局。直至黄岩竑的出现,使得这一个个谜团得以解开。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有些离奇,又有些感人,让人放佛置身在迷雾之中。小说结尾的一句:“人啊,如果还能和某个人说‘好久不见’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这一句让读者顿时拨开云雾月亮,不仅升华主题,而且阐述了作者想表达意义

  现实中,不也是这样吗?缘分,这个东西谁也说不清楚,只有我们自己经历过、感受过,才能切实体会到。借用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话:“爱过,方知情深;醉过,才知酒浓,人生只有一次,千万别错过”。生活中,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心存感恩、不敢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尽力了,就没有遗憾

  马上快过年,出门在外游子即将回到家乡,也许会停下脚步,对久违的家乡说一声“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读后感(二):梦想一定得有 万一实现了呢

  我是搬运工,搬评论上来的……

  ——————————————————————

  大概内心不喜欢这个词的,却又为了这个词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如有人对我说"好久不见",我想我们一定在对方的生命疯狂的出现过,之后却生疏了,只是这么一句充满爱与恨的陌生语,之后呢?我们会不会仍像平行线一样再也无法相交!

  记得年前,朋友说,分享给你一个链接,里面会有你喜欢的!看到标题《好久不见》心颤抖了一下,怀着好奇之心打开,原来是一位工科文青的美丽故事,内容大致说的是翠湖边上有位贩卖自己卑微梦想的年轻人利用微薄工资自费出版了部长篇小说《好久不见》!秉着一颗支持的心买回来看过之后,的确佩服作者!此书以昆明底层市民出租车司机艾泥的情感故事为主(其详情请购书自看)。

  和作者景怡短暂的聊过,我问他,朋友亲戚买的多,那你就不用再摆地摊了!他却坚毅的告诉我,如果只为了这样,那我出的书就变得没有意义!当然也希望销量越高越好,可买回去不看,不如不买!顿时被景怡的这种气节所打动,十几年的坚持只为心中那神圣的文学梦,的确让人心敬意!在人人均可出书的年代,此书的意义如同作者一般闪着青春特有的傲娇与不同。

  我接着问他,但凡小说,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作者的影子!听后他低头一笑,我接着说,你的爱情也像艾泥一样轰轰烈烈吗?他告诉我,这仅是少数人的爱情故事!这点我颇为赞同,每个人都渴望一场奋不顾身恋爱,有那么一个人愿意为了自己不顾一切的疯狂,可现实往往以惨败而告终!有时我也在幻想,景怡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温和善良的,沉默寡言的,还是像刺猬一样用尖锐的壳保护脆弱的自己......虽

  然我和景怡素未蒙面,也不是一个行业的,我们凭借一本书、一个梦想成为“书友”,但我深信他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在三线城市的普通不平凡的筑梦青年。他们在现实、情感精神层面所经受的诸多压抑、侵蚀和褫夺,他们的沉沦与挣扎,都是我们时代弥足珍贵的文学标本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难在静下心来,品一茗、读一书、沉一思。

  我们总在追随着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盲目的从众,不敢爱,不敢恨,不敢做自己,理想总与现实背道而驰!可有时人生就像是一列疾驰的火车,所有的时刻都很仓皇而又模糊,除非你能停下来远远地回顾,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为了梦想去做点什么呢?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美丽的孤儿,奔走于车水马龙间,心心念念的是未来成就

  然而,请原谅每一位在现实中追求梦想的风尘仆仆旅人,说出来的每一个字,必然是因为光阴距离相互发酵而成的醉话。纵使生活潮湿不堪,也要心怀梦想,像惊鸿般短暂,像夏花绚烂,加油吧,陌生却相似熟悉的朋友!

  (桃夭)

  《好久不见》读后感(三):爱与不爱,只想见你一面——读景怡长篇爱情小说《好久不见》有感

  作者:谢小鱼

  如果同时拿到一本诗集,一本小说,我一般先看小说。

  如果相同的内容要写篇文章,我一般先写诗歌。倘若能力有限,用诗歌实在词不达意,那我会干脆破釜沉舟,甩开膀子横着拉拉竖着扯扯,添油加醋再注点水,把一首诗歌催肥成一篇千字文……哎呀,小鱼今天没有喝酒,怎么真心话都出来了……额,先面壁一会儿。

  收到青年作家景怡同学的长篇爱情小说《好久不见》和诗歌集《多一个假如》,也不例外,先勤勤恳恳把爱情小说给读了,再准备接着读诗歌。可没想到《好久不见》里的爱情,如此沉重

  其实我一向是只胆小怕事的小鱼秧。碰到轻松活泼话题,屁颠屁颠就凑热闹去了;碰到略显沉重的气氛,我会一声不吭沉到水底,躲着发呆。

  《好久不见》看完,没看诗集,因为我发呆去了。

  艾草那样单方面毁灭自我的爱,艾泥那样以报复动机虚伪的爱,桑柔那样隐忍宽容的爱,云依那样坦率真诚的爱……

  他们个性鲜明,就像你或你身边的某个朋友,在这座熟悉的城市和你一起笑着、哭着、痛苦着矛盾着,活着。

  他们和你和我和他一样,期待一份宁缺毋滥感情期盼一份真正能彼此交心的爱情。

  书中的角色,我最喜欢的是桑柔。

  桑柔在小说里正面出现的篇节,并不多。更多时候,她出现在“跟屁虫”岩竑的话语里,出现在艾泥对艾草的回忆里,出现在艾草的博客里。

  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性格,随着阅读的加深,一点一点凸现在我面前,越来越清晰

  本来想写一篇《桑柔这样的姑娘》,剖析她的种种优点种种特质,可转念一想,姑娘越优秀,她爱的人也得过得去才行啊,难道我再写一篇《艾泥那样的伙子》?《艾草那样的兄弟》?《岩竑那样的基友》?《云依那样的红颜》?

  啊!使不得也。

  于是在桑柔怀孕,艾泥混账地选择消失时,我就无端端地替她无奈,替她难过,替她盼望。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首同名小诗,《好久不见》:

  那个人活在心里/却没有/相见的理由

  许多话梗在心头/却没有/再说的机会

  向往你的方向/追寻你的眸光/多么想/路过你的身旁/只为/只为/看看你的模样

  只敢/只敢/轻轻说一声/好久不见。

  爱情,古往今来都是永恒的话题。红尘俗世中的痴男怨女,无不为之倾倒,为之癫狂。

  爱是宽容,不是毁灭。我只遵从我的内心,不管你爱与不爱,我只有一个最简单愿望,我,只想见你一面。

  爱情真正来临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如何舍取?你又该如何为一份感情负责?你又能为你所爱的人做些什么?

  小鱼觉得,认真阅读这部《好久不见》,你会得到一种特别的感受,你会得到想不到启发

  感谢作者景怡,他用他敏感的触觉,朴素的语言,带给我们一个好看的故事,一份别致思考

  《好久不见》读后感(四):说给《好久不见》的一些话

  读了景怡的长篇小说《好久不见》后我迟迟没有动手写书评,虽然是我自己自告奋勇的提出要在8月结束之前完成这篇文章,但此时显得有点心有余了不足

  为什么无法着手?其一,爱情小说是我阅读中的死穴,无论是被媒体炒得多热的“绝美治愈”,还是被拍成电影圈钱无数的青春小说,都很难燃起我的少女心,曾经几次我试着拿起马克•李维的作品,但都无疾而终,最终那些书被我送人;其二,《好久不见》中并没有哪个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想对他品头论足好好分析一番,这是爱情小说的通病,涉及人性方面的内容比较少,深刻性不够;其三,如景怡本人所述,此篇小说结束得有点匆匆,让人有一种戛然而止感觉,文章前半部分花了大篇幅刻画场景,稍显累赘,故事进入高潮时却立即收尾,略微头重脚轻。

  虽然开篇我就对《好久不见》提出了一些意见,但并不代表我对它的全盘否定总体说来,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小说,让我这个非云南人,在捧书阅读之时好几次因为充满地域特色描写而不禁莞尔,可见作者致力于仔细推敲以还愿最真实的云南生活状态,这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比较少见,也带给我了一些新奇的阅读感受;不仅如此,《好久不见》作为作者景怡第一部长篇小说已经高度表现出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功力,虽然其中尚有不成熟之处,但已经给他的文学之旅开了一个好头;再者,《好久不见》写作方式与内容都非常朴实,着重于贴近最真实的生活,这在以浮夸与喊口号为主的流行小说界,着实难得。

  阅读《好久不见》期间,我专程与景怡吃了顿饭聊了次天,我们不算认识太久的朋友,但这次会面让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佩服他的勇气毅力,也被他执着的内心感动。其实在我看来,我们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已经不太重要了,他完成了这本书,在经过系列挣扎与自我怀疑后,他孕育这部作品,更多是对自己的交待,也是一种自我实现,放眼我周围,能为梦想这样奋不顾身的人屈指可数,着实难得。

  我不算一个文学爱好者,顶多只能说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所以能给出的也只是自己的些许拙见,只愿景怡能在坚持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久,作为读者与朋友的我期待着他的每一次前进与迸发。

  《好久不见》读后感(五):云南广播电视报:摆地摊的文员

  在这里链接一篇2015年4月9日云南广播电视报记者花继辉采写的与该书和该作者有关的文章《摆地摊的文员》:

  他有着一份体面工作,但是周末的他,却经常出去摆地摊。“看见城管来了,赶紧跑!”他告诉我。

  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朋友同事、甚至领导,对他摆地摊的“第二职业”似乎格外支持,经常在各自的朋友圈帮他“推销”。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马国军的。

  一开始,朋友在微信上说介绍一个叫“景怡”的人给大家认识。匆匆瞥了几眼朋友发的大段文字,大约知道这是个文学爱好者。我并没太理会。毕竟一个人喜欢写作,那就喜欢好了,与我无关。

  接下来的几天,朋友没有放弃刷屏,翻着花样推荐“景怡”,而且告诉我,作为“景怡”的同事,大家都在为他刷屏。不由得想了解一下这个笔名叫“景怡”、本名叫马国军的男人。一个能让大家甘愿为他屡屡“骚扰”别人的人,起码是个有点魅力的人。

  (一)

  “读一本书,或许就是一个下午的咖啡和茶点时光,简单而随意;见一个人,或许您已经没机会了,或许还有机会,但您却也始终没见到。信息化时代,一键搞定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是我们要跟心灵深处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说声好久不见,却怎么也做不到。你信吗?不信请看景怡最新长篇小说《好久不见》!”

  是啊,即使跟最好的朋友,也是好久不见了。这提醒了我,要跟好友来一次聚会。在跟好友的聊天中,马国军的故事日渐清晰。

  他工作十年。这十年不热衷买房,不热衷打牌,不热衷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最爱的运动。下班之余,在租来的房子里,一个字一个字地爬着格子。

  写完稿,他自己找出版社出版。

  出版了,他自己带着书去摆地摊。

  我问朋友,马国军是想出名,还是为了完成一个作家梦?朋友说,还是安排你们聊一聊吧。就有了我们的见面。

  (二)

  “你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吗?”我有点好奇。

  “其实,我小时候想当一名中医。”他告诉我。同时,自然地拿过糖包,轻巧地放进每个人装咖啡的盘子里。

  马国军出生在大理永平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家里人经常为他上山采药。家中有本中药图谱,慢慢地他会自己拿着图谱、对着满山的植物,认各种药材。胆子渐渐变大后,甚至敢给自己开药方。

  “小病小痛的可以找你看吗?”我问他。

  “咳嗽、感冒什么的还行,其他的还是算了。”他笑着拒绝了。

  虽然在班里学习成绩不错,但跟县里的学生比起来就差了一大截。当年高考,他成了落榜生。

  (三)

  落榜那年,也就是1999年,父亲去世了。

  马国军不想再读书,他想回家帮母亲分担养家的重担,让妈妈少一点劳累,让10岁的妹妹多一点安全感。但母亲拒绝了他,让他还是考个大学多读点书。

  马国军拗不过母亲,去了学校复读。但他骨子里是抗拒这个“不负责任的想法”的,所以经常迟到、逃课,想着把这一年混完算是对母亲有了个交代。结果自然又落榜了,分数比上一年还低了10分。

  当年的马国军远没有母亲的见识。母亲坚持让他再去复读,马国军这回不打算再服从母亲的安排。

  一锅猪肉改变了他。

  “妈妈让我帮她看着锅上的卤猪肉,我自顾自地看书,肉被烧糊了。妈妈骂了我一顿,骂得有点重。我跑到山上,守着父亲的墓大哭了一场。哭完后,我就醒了,我知道自己不想一辈子守着家里的小店,卤一辈子的肉。”

  他自己摸到了永平一中,在教室外堵到班主任,恳请老师给他复读的机会。

  2001年,他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

  (四)

  喜欢文学是受中学语文老师的影响。

  马国军清楚地记得,初中语文老师当时20出头,头发是自然卷,说话带着永平口音。上课的时候,老师喜欢讲文人轶事,孩子们听着很生动。老师住的那间单人宿舍里有很多书,马国军多年后还能记得当时读过的一本书名--谌容的《人到中年》。

  “你那时还是个孩子居然读这种书?”我很不解。

  他回答道:“我们乡下的孩子,能接触到的书比较少。”马国军买了小本子,边读书边一字一句地把读过的书抄写一遍。

  高中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的方式别具一格。他让学生们一个一个地找他批作文,并当场点评,属于耳提面命式的教法。经常被老师鼓励表扬,马国军对写作也有了信心。一个月20元的生活费,他挤出一半,用来订阅各种杂志,用来买邮票,尝试着往外投稿,稿子也陆续被报纸杂志刊登过。

  (五)

  2001年考完第三次高考,马国军本打算报考云南中医学院。估完分后,他觉得自己的分数离这个梦想实在太远。

  第一次在招生简章上看到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他不知道所谓的新闻专业是做什么的,但看起来跟文学似乎沾点边,他就填了这个专业。

  分数下来后,把考分低估了30分、完全有条件读中医学院的马国军,背起行囊来到云师大。

  大学四年,时任学院昕潮文学社外联部主任的马国军,期间写了七个短篇小说、一个中篇小说,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做社刊《昕潮》。

  《昕潮》是一本64页的半年刊,由社团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组稿排版校对,直至送去印刷。学校给的资金有限,1800元,只够印200本。

  后来,马国军他们跑去和主管老师商量,可不可以拉广告增加印量?学校同意后,他们找学校周边的商铺谈合作,承诺杂志可以分发到龙泉校区的所有宿舍,实现广告在龙泉校区的全面覆盖。结果还真的被他们拉来了一笔2000元、一笔600元的广告费。《昕潮》的印量一下“激增”到600本。

  我问他,这是不是把传播学运用到实战的产物?他说,真正运用传播学原理进行推广的,是他的新小说《好久不见》。

  (六)

  2005年7月,马国军从大学毕业。12月,他来到了现在就职的单位、一家国企当文员。也算是天天和文字打交道。

  读书时的那点文学激情渐渐褪色。

  2007年,偶然看到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条征集青年作家作品的消息,他试着把自己以往的几个作品,打印在A4纸上,一共70多页,寄到了组委会。

  一年了,组委会没有一丝消息。

  就在已经忘记这件事的时候,马国军接到一个电话,北京燕山出版社编辑打来的,询问他是否同意出版社选登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马国军说,接到那个电话就像打了鸡血,文学梦又满血复活。

  这个希望自己的人生风景能使自己愉悦的男人,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景怡。2013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如果有一个假如》。诗集只卖不送,周末他上小西门、金马坊等摆地摊,10元一本。卖了约400本。

  2014年,他花了半年时间写完《好久不见》。小说平淡,但并不乏味:80后的艾泥突然结束了在异乡的生活,匆匆回到大学所在的城市。回来的他,却在一个小城遇到哥哥追求多年的女孩子桑柔,并和对方相爱了。这是巧合,还是蓄意安排的复仇前戏……

  马国军说,他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到:“不管是哪代人的成长,都经历着迷惘与挣扎。我想把这种感觉结合到年轻人和上一代人的感情世界,把它融入到相当平凡的人群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书写成后,马国军把自己的小说放到了朋友圈、淘宝、QQ空间,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新媒体”推广。在他的轮番轰炸下,朋友也加入了网络推广队伍,从2月到现在,一下子就通过网络渠道卖出452本。

  “地摊还是要摆。周末,拿个袋子装个十来本书,去小西门、云大这些地方,放几张报纸铺在地上,35元一本,概不议价。”他说。

  摆地摊的时候,经常有人蹲在一边翻看他的书,他坐在另一边看别人的书。

  “印象最深的是,有位50多岁的男人,是带着母亲来旅行的。在书摊边看了30多分钟后,带着母亲默默离开。没想到,后来他又折返回来,跟我买了一本《好久不见》。”

  你自己掏钱出书,你母亲有没有点想法?我问他。

  “妹妹很反对。我知道她是心疼我,她从小跟我感情最好。她知道我在单位一个月挣个三四千,钱应该省下来买房过生活。母亲却很支持,跟大家讲‘我儿子从小就这点爱好,我支持他!’”

  如果你对马国军感兴趣,可以在周末来大观商业城、金马坊等地方和他来一场偶遇,当然还可以拨打他的电话:13577086422。

  《好久不见》读后感(六):勾勒小城青年的苦与乐

  春节七天,碍于各景点人满为患的忧心,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家人、朋友邀约出游,而是选择在家静静度过这宝贵的七天。很久没有捧一本书好好读过了,平时大多是从网络走马观花的浏览。正巧遇到了景怡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好久不见》,才看到标题,觉得标题采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朋友见面打招呼的口头禅,于是倍感亲切。

  起初对小说的形式并不太喜欢,习惯了这些年流行的浪漫情怀的小说和电影以及对男主角的完美要求,所以对书中男主人公艾泥并不喜欢。但是慢慢细读,却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怀。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因环境和生活而让自己改变,也许变好、也许变坏。而作为旁观者应该怀揣一颗包容的心,理解他们的改变。

  80后的艾泥为了给死去的“哥哥”复仇,主动找机会接近一个名叫桑柔的女孩,而这个女孩正是“哥哥”当年在商场劫持人质被警察当场击毙的起因。但是因桑柔的真诚和真心,让艾泥从恨意转变成了爱意。艾泥的恨意其实是上一辈人的爱恨情仇埋下的种子。收养艾草和艾泥的爸爸,遭遇妻子背叛,但是善良,能收养两个孩子,但是也会为了给艾草买房攒钱,做违背良心和违法的事情。他忏悔、渴望赎罪后回归家庭,尝试原谅背叛过自己的妻子。他是平凡人中伟大的父亲,而他也是社会的不法份子。黄岩泓(跟屁虫)的爸爸,抛家弃子,与艾草爸爸的妻子私奔,但是在看到别人危难时,也是奋不顾身舍身救人。

  感觉小说的作者似乎在故意逆着当下传统的青春怀旧的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之,当下的青春怀旧小说,大都描写大都市的某些人如何奋进和打拼,成为了成功人士在回忆如何浪漫和苦涩的过往爱情,该小说则是从中小城市迷惘的青年人着手,表现他们的爱恨情仇。

  艾泥小时候是一个被拐卖的儿童,因得到了艾草爸爸的收养,弥补了他心理受到了的伤害,但是后又因艾草和爸爸的遭遇,让他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伤害,使仇恨的种子更深深的在心底扎根。他没有追求事业成功,而只是以出租车司机的身份谋生。当一向“宁缺勿滥”的桑柔在拒绝了处长身份的同事和男性“闺蜜”的追求后,深深的爱上他时,他却突然提出分手来折磨桑柔,以达到复仇的目的。艾泥没有优越的条件,可是他善良。当正巧遇到桑柔住所附近的小卖部老板张雯月生病昏倒时,他没有丝豪犹豫,在第一时间把病人送到医院。在工作中,但凡乘座过他出租车的客人都称赞小伙子热情,礼貌、暖心。他也总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客人,招揽生意。他仅只是小城里的平凡角色,可是他给别人的总是快乐和帮助。就连后来的90后美女护士周云依还有她的父母也喜欢上了这个善良的小伙。艾泥的生活态度让我感受到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都应该存一颗爱心,怀一个乐观态度。

  这部小说平淡,却不乏味。让80、90后的一代从中寻找到迷惘的自我。

  王佳丽

  《好久不见》读后感(七):八卦之心永远不死

  作者:狄障蓬山路

  这篇小说,与我之前看的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小说的作者是熟人。开始拿到这本书时,封面上那些词组一看就知道是景怡的笔迹。很有兴趣地看那些词组,当时就在想,这些词也许就是故事中一个个的点,故事就是顺着这些点慢慢发散,慢慢铺陈开来。

  我知道《好久不见》 是景怡第一部出版的长篇小说。我总浅薄地认为,写小说的人,处女作大部分都是自传形式。看着象是别人的故事,其实好多都是李代桃僵,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主角或者配角里。于是,我在看小说时,直接就把男主角的名字替换成景怡。

  当看到艾泥对桑涛说: 我就是一个恶棍,就是操大你们家宝贝女儿肚子的恶棍·····不禁愕然,我的天,景怡怎么可以这么说话?真恶心!这个桑涛也真没有血性,直接就两耳括子扇过去,让这小子满地找狗牙!

  满怀着不耐地往下看。看到了周云依一家人。周云依他们一家人的行事让我感到奇怪。难道我老派到食古不化的地步了?周云依姑且不论,年轻姑娘活泼开朗喜交际,艾泥又年青英俊,小姑娘在同龄人跟前娇痴一点无可厚非。周云依的爸爸是个老婆奴,一切行动听老婆指挥,这也情有可原。周云依的妈妈行事则很让人费解:与艾泥只见一两面,何以好感到如斯地步,恨不得直接就把自己的女儿推到艾泥怀抱里去,话里话外都让我觉得她是把艾泥当作准女婿了。

  这周云依要真的按周妈妈的安排,死巴着艾泥的话,桑柔怎么办呢?

  随着情节展开,我已经接受了周云依对艾泥的娇嗔憨痴时,酒吧中忽然就冒出了黄岩竑,原来周云依与这小子是恋人。等等,小说最开头不是讲的艾泥被这小子送到医院里救治吗?怎么一点端倪都没有?急忙翻到小说开头那几页,这伏笔埋得,也许破镜重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谢天谢地,周云依终于被作者安排到合适的人跟前了。我也不用担心桑柔被艾泥抛弃了。最后终于看到艾泥抛开心结,接纳了艾妈妈,与怀着孩子的桑柔商定一起去看艾草。

  合上书,又饶有兴味地看了景怡写在封面上的字。看到小吃,美食,电影,歌曲这几个词时,不觉微笑。在小摊上吃各色小吃,在酒吧里喝酒,在小店里帮人,那个艾泥应该就是景怡。讲粗话,伤害桑柔的,那个只能是艾泥。

  说实话,我打心眼里不喜欢艾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好久不见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