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8 20: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精选10篇

  《互联网世界观》是一本由李善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一):一般般

  看完之后感觉有用内容不太多,没看过太多互联网方面资料的人可以看看。

  用一半的纸绝对够了,为了多卖钱凑了很多页。

  类比不等于逻辑严谨地推导,而且把量子理论跟互联网思维类比对于现实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呢?

  对别人成功做法总结也不等于发明

  看了其中一小段视频,怎么有当年“成功大师”陈安之的感觉?!

  不过自己研究出这样一套说辞还是很牛的,可以开培训班、出书,在现在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时期,就凭这个就能赚的盆满钵满。营销策略也很厉害罗辑思维售卖,而且不单独销售,一下就要买四本!

  提到的基本经典书倒是可以看看!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二):世界观只给人以信仰

  这本书把经典的系统论、自组织和耗散结构理论及量子物理学结论与组织管理和互联网经济相类比,的确能够体现数学背景教授大的格局——否则和网上的谈论就太一致了。

  但是,本书有一多半的篇幅是在讲述理论本身。事实上把系统论控制论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以及混沌理论用来解决社会和管理问题实际上是20年前的旧话了。作者这样来类比,提升了互联网对人类影响力,所以在作者眼中互联网就是一种世界观,或者说“商业观”。既然是一个世界观了,世界观其实只能给人以信仰,别无他用。本书适合那些尽快赶上一个“风口”的,给他们一些表达的语汇。

  本书内容作为演讲可谓华丽震撼,但是作为一本书,还是有点轻薄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三):大忽悠

  最近听了李善友的课,本来抱着期望结果失望,听了半小时就听不下去了。这是位大忽悠,专门忽悠不能独立思考又没啥见识的人。。。

  如果罗胖是带着自己的见解,那么李善友就是个拿来主义纯粹书评了。而且还加入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论点,如

  -“最好的音乐老师都是一段一段教的,甚至不会让学生完全曲。”我就笑了,李善友学过乐器吗或者有接受过音乐训练吗?最差的音乐老师也会一段段教的。不听全曲怎么有全局观呢?

  -“创业家河创业者的分别。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创业家呢?为什么有些人是投资者而不是投资家呢?”其实在英文里,entreprenuer,investor。李善友过分强调“家”这个字,好像“某某家”就是成功了,巅峰了。能告诉我“创业家”是什么意思吗?擅长于创了好多业却还没成功的?雷军就创了个小米叫创业家吗?

  -李善友说,自己在斯坦福一年,然后悟了。自比于王阳明悟到。我要笑喷了。李善友能说自己发表了那些论文吗?那些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每天苦逼兮兮的跟在导师后面埋头苦学,都不敢出此诳语。游了个学就称自己悟到了,我觉的他应该再有逼格一点,到喜马拉雅山上去坐禅。

  现在因为创业很火,涌现出了这样的教创业方法论的忽悠。导师们,如果要教创业,自己是不是要先成功创出一个著名企业啊?或者自己先研究研究,说出自己的观点,别总是像书评一样的拿来主义,把书的摘要抄抄来讲。说实话即使是概括书里的内容,李善友也做得不好啊。一开始讲刻意练习废话一大堆,都没讲到点子上。还有,他是哪门子的“教授”?是不是现在要加个教授的头衔比较好听啊?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四):【拆书宝典】第9式:计划还是演化,失败还是挫折

  Facebook是最典型的精益创业式。传说,扎克伯格在跟女朋友分手后,把哈佛花名册上的女生相片黑了下来,然后写了一个小软件,随机把两个女生的相片摆在一起,让你选哪个更漂亮,选完了之后,又有两个相片再选,当晚把哈佛的网站给弄瘫了,Facebook就是这么来的,并且立刻就在哈佛风靡起来。接下来Facebook才推到常春藤学校去,后来东海岸、西海岸,然后全美国,最后是全世界,完全是精益创业式的。

  今天做事情千万不要怕小,千万不要求大,在一个小的地方验证成功了,然后再推广出去,这是精益创业式的方式。由于不可知,你要先行动起来,然后反思,去获得认知,再指导你的行动,以认知为中心手段是行动,这叫基于认知的方法论。

  这一周读完了《互联网世界观》,四大部分

  升级世界观之一:从原子论到比特论

  升级世界观之二:从物质论到关系

  升级世界观之三:从决定论到概率

  升级世界观之四:从机械论到自组织

  作者从物理上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测不准定律,到商业创造中的 社群经济、打破边界颠覆式创新、精益创业,思路新颖,观点独特。读后让人醍醐灌顶酣畅淋漓,不由得道一声——『好!』

  对于今年醉心于拟定目标、罗列计划、稳步行动、按时回顾的我而言,最大收获,是放下对SMART的执着

  年初的时候,我还在为自己很多年目标不够SMART而遗憾,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够,现在经过近一年多的摸索,我释然了。

  就像精益创业里面所讲述的那样,在整个反馈循环想法→行动→反思→认知→新的想法)中认知是最重要的,行动会改变认知,所以随着行动不断的推进,回顾的时候会不断修正目标,计划就会随之发生变动,从而触发下一波的行动。

  以终为始,目标当然很重要。可是目标也是在不断演化的,不同认知状态的自己会产生不同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地演化中,我们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找出更具有时效性的目标,看到更长远人生。因此只有从日计划开始做起,才能逐步拥有制定月任务、年目标、3~5年愿景的能力。而推动目标认知的演化,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完成

  那什么是失败呢?有一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觉得失败更像是成功路上的挫折,走路走进了死胡同,我们会后退、会转弯、会开路、会另辟蹊径,甚至会重新定义方向,推动目标的演化。

  所以成功路上失败的存在必然的,因为除非天纵英才,否则不太可能一次就把方向找准,而成功也几乎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最终都会走到那个生命终点,不管它是不是意识上想到达的目的地,它都是我们和社会不断碰撞融合过后最佳的结束点。

  拆书小王子Panda

  2015-12-04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五):打败你的不是友商,而是这个时代

  先来说说形式

  如果以传统纸质书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这显然是本坑爹的书,全本书抛去后边推荐的话214页,有好几十页只有一句话或者一张图,整本书更像一个PPT,但大家想想,一个一千多页没有任何插图的大部头摆在那里,有几个人真的耐得住性子仔细看完呢,所以说书的内容贵在精而不是多,非常醒目的标题,能让人方便的找这段的主旨内容,相对于电子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纸质书搜索不方便的缺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右下角经常有二维码来给你一段视频,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手段,与原来随书附赠一张光盘或磁带似乎一个原理,但用二维码的方式明显更方便成本也更低,有些比较极客的杂志也用过这种方式,但在图书中大量用这个方式还是不常见的,在当今这个阅读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先通过一小段视频来了解大概内容,没兴趣就直接略过,有兴趣再详细阅读内容,给大家眼中的夕阳产业:纸媒,一个全新的体验

  再来说说内容

  登高四书中的第一本,全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用一个科学原理或实验来作为一个引子来介绍商业理论,虽说我总觉着其中的逻辑太过牵强,甚至到了任性妄为的程度,但初读之下确实给人一种很高端的感觉,其实来看这本书的人绝大多数也不是来学科学原理的,内容的关键不在那些花里胡哨的科学结论,而是其引申出来的商业逻辑。

  第一部分,从原子论到比特论,用互联网思维做远离互联网中心的事,打通两个世界的入口,并给出了O2O,虚拟现实等几个大风口。我觉着他书右下角的二维码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做远离互联网中心的比较好的例子

  第二部分,从物质论到关系论,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从事物为本到关系为本,从经营实物到经营用户,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用产品作为入口,社群作为商业模式

  第三部分,从决定论到概率论,测不准原理与不可知论,强调商业行为要行动先于计划,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战略框架是有用的,思考具体做什么是没用的。

  第四部分,从机械论到自组织,这一部分占到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通过计划到进化,封闭到开放平衡到非平衡,控制到失控四个趋势,强调扁平化,内部竞争,去管理化等内容,并给出了,腾讯,微信,小米,韩都衣舍,芬尼克兹等多个例子。

  内容的干货大概就这些,就像这本书引言说的,这本书的观点都是一些假设,并非得到时间验证的经典理论。有可能他说的都是错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向工商管理已经走到它的边界之类的观点,都是这个时代比较前沿的观点,这些都是那些经典里不会提及的内容,至于对与不对,那就看读者自己的思考了,至少给了你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六):让互联网思维的合理化的最佳教材

  两年多前互联网思维开始冒头,在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中一直热度不减,随之而火的是各种商业传奇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互联网思维认为不仅要把互联网当工具,更要从思维的高度适应甚至创造互联网时代的行动规则。 这方面,李善友教授找到了不少佐证,为互联网思维穿上了一套非常正式的礼服,得以冠冕堂皇的接受让更多人膜拜,在得到大众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的思考。这方面,李教授功不可没

  一开始,从物理学的角度去阐述互联网思维就非常有新意:用牛顿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来类比传统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着实为互联网思维找到了经典合理性

  之后引入的哥德尔第一定理也为很多创新者带来了曙光:任何一个体系,但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任何一个体系有效运作,一定是内部逻辑自洽的;而任何一个内部逻辑自洽的体系,一定有自己的边界,出了这个边界,这个逻辑立即失效。这段挺绕的定理,可以琢磨出很多东西,而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就很容易理解了——互联网从诞生开始就在不断的制造着颠覆——跨界、整合、在消除各种各样常态的同时也创造着各种各样新的可能,这不就是在穿过逻辑自洽体系的边界,去让现有逻辑失效的方式吗?

  李教授书中的观点主要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对比来对比传统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比如工业时代的核心是牛顿经典力学,也就是普遍的传统思维,所关注重点在于物质,世界是客观物质的集合,世界是物质的;量子力学则认为,世界是关系的集合,推演出的互联网思维,就是量子力学的观点:关系与连接——连接关系便能创造价值

  微信创造了什么价值?Uber创造了什么价值?如果通过物质视角来看他们的价值极低,而通过关系+连接的视角却能看到巨大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他们拥有极高市值的原因

  由关系进一步推演,便得出了产品型社群的概念。产品=功能×情感意味着传统思维时代将产品卖到客户手里、物质所有权发生转移即为交易结束的观念正在快速没落。

  产品到达用户手中,只是关系到达连接的开始。连接之后,既要有功能给予的满足,又要有情感引发的认同,还要让这种认同传递出去形成社群效应——人因为产品而连接,与产品共同成长,这便是最理想的状态。

  以小米为例,小米有100位研发工程师,但是有10万核心用户帮助其改进产品和优化使用功能,有数百万用户帮助其传播,这就是产品型社群的典型例子。

  产品是1,关系是0,社群是×号,在互联网世界观里,必须有传统思维中对物质的执着,做好这个1,但不能偏执于1,而要为后面的0做好足够充分准备。所谓的单品、海量、爆款便是这样的逻辑。

  对外是产品型社群,对内是自组织,这也是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对比所形成的思维。基于牛顿力学提出的科学管理的思想少有这三点:第一,计划,基于数据和预测;第二,控制,基于流程制度;第三,组织,基于科层架构人员分工。这些思想的的源头是这样的观念:公司就是一台机器工人就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而基于量子力学的互联网思维,既然强调的是关系和连接,就没必要进行各种控制,而是找一个能够吸引人的点——如共同的价值理念相同的目标与认同感,将认同的人吸引,拉动他们为之努力奋斗,而这理念只是引导,具体做什么自主把握。创造所需要的氛围就是这样,来自每个人的认同和创造力的发挥。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人们容易被突兀而富有落差的信息所吸引,但更容易博得相信的是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原本存在过的理论和观点。李教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无疑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物理学的视角对互联网思维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总结,让互联网思维看上去非常高大上,进而能够上升到世界观的层面。

  这种认同感上的推动是李善友教授最大的贡献,正如近来网上热传的各种理念,像什么“所有卖东西的都不可能挣钱”了等等,其中的核心确实可以从互联网世界观里进行推导。愚以为,读书不止要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和内容,更要融入其背景和试图传递的意义。从这本出现得恰到好处的《互联网世界观》里,或许更可以有别样的收获。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七):互联网思考的起点

  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所以用善友老师的逻辑来说这本书就是开启一个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起点。我说两点我一气呵成之后还能记住的概念:

  1. 关于MVP-曾经跟叔叔聊天时候他说他做生意其实有很多运气成分在里面,没有人能把事情plan清楚,直到今天善友老师把精益创业里面这个MVP概念提出来后,我有了个更深的解读,所谓最小化可行产品,即所有的事情/产品都是先去行动-反思-认知的过程。我们叫CreAction!creation+action ,但是又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碰运气,虽然很多事情很难预测但是可以计算概率,尽量选择概率高的事情做,也就是互联网高呼的找到风口,猪也会飞起来。所以大家以后不要再问我将来如何打算这样的问题,因为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2. 关于自组织- 我们想一下我们自己,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个自组织其实,我们选择学校,朋友,家庭,都在我党设计的大的封闭组织里面自己流动,由于我们自己的一个一个选择,一点一点努力和慢慢进化形成我们自己的圈子,价值观,世界观。所以回到公司,回到组织,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动进化出来的,但是进化里包含反馈、竞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组织其实就是失控,失控就能够带来创新,控制是不能带来创新的,只有自组织和失控才能带来创新!

  所以我们迎来了我自己最最最喜欢的时代一个全新环境,在这样一个属于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环境中,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文化!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八):给互联网思维穿上物理的马夹——《互联网世界观:思维的起点,商业的引爆点》书评

  韩寒在《后会无期》里曾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何来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在商业的世界里,世界观是我们做出某种商业行为的依据,也是我们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自2013年诞生以来,一时间成为各行业争相追捧的概念,连政府也在政策层面上发布了关于“互联网+”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一时间,互联网思维风头无两,成为当下最时髦、最热点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那么,什么才是互联网思维呢?我想这个问题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准确,因为互联网思维不是仅仅把互联网当做工具,而是真正要从思维的高度去适应甚至创造互联网时代的行动规则。

  最近,拜读了李善友教授的《互联网世界观:思维的起点,商业的引爆点》一书,虽然平常对互联网思维概念接触的比较多,但是本书从物理学的角度去阐述互联网思维确实非常有新意,但是也略显牵强。在本书中,李教授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牛顿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转变是互联网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工业时代,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世界观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当前世界正逐渐进入量子力学时代,时代基础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机械世界观越来越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诉求。

  2、牛顿经典力学认为,世界是客观物质的集合,世界是物质的;而量子力学认为,世界是关系的集合。因此,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关系,并将这些关系连接起来创造价值。以腾讯、uber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实体,却创造着实体企业更大的价值,拥有比实体企业更高的市值。

  3、产品型社群:在书中笔者提出,产品=功能*情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产品不能仅要实现功能价值,更要实现其情感价值,只有功能与情感发挥双重作用,产品才能够发挥最大价值,也就是让产品发挥其“社群”功能。以小米为例,小米有100位研发工程师,但是有10万核心用户帮助其改进产品和优化使用功能,有数百万用户帮助其传播,这就是产品型社群的典型例子。

  4、自组织:所谓自组织,是给予其一个起点,让其根据规律自我修正自我生长的组织形式。与传统组织形式不同,自组织强调只赋予组织共同的某个点,比如共同的价值理念,让其在共同价值理念的指引下成长,而不给其过多的限制与约束,充分发挥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以小米为例,在小米内部没有绩效考核,所有的部门都是以创造让客户尖叫的产品为理念,没有客户的认可一切都是零。这在传统组织中是不可想象地,这种依赖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管理的组织形态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了。

  总之,李教授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互联网思维和世界观的概念,是一个较新的角度。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自组织的概念,是对互联网时代组织管理理念的一次理论总结。但是,本书并没有对互联网思维提出突破性的的见解与认知,更像是给互联网思维穿上物理学的马夹,让其看起来更高大上一些。也许,“互联网化的包装”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吧。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九):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任何体系都有其边界,在体系内有效的理论,一旦越过边界可能会被完全颠覆。比如当超越宏观低速的边界时,牛顿的经典力学便会失效,而量子力学登上舞台。

  牛顿的世界观对应的是机械论,即认为世界是决定性的,可预测的,从而对应科学管理,即以1)计划,基于数据的预测;2)控制,基于流程和制度;3)组织,基于科层架构和人员分工为基本特征的管理。而量子的世界观则对应着比特世界,整个宇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要的是事物直接的关系 。据此得出三个公式:

  1、产品=功能*情感

  2、社区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

  3、连接系数=连接数量*连接质量*连接频率

  另:根据薛定谔的理论,1)观察可以影响结果,则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的认知创造了新的事物。2)在不可知论的指导下,先从小事行动起来,再反思,去获得认知,继而指导行动,是一个持续改进的非平衡过程。不可知论要求我们必须不停地去寻找认知,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书的最后谈到了熵增加的原理,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跟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经过自组织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当然最后还要想办法打破它。

  书中的几个观点:

  - 互联网世界观:产品、社群、自组织、非平衡、不可知

  - 移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软硬结合是大生意。

  - 未来的大风口,是在用互联网思维,做远离互联网事情的地方。

  - 精益创业的方法:1)极简,不要担心事情太小,先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再推广;2)要有反馈。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十):互联网发展的潮流

  《互联网世界观》作者李友善。从原子世界观里说事物的存在是客观个体存在的,而互联网世界观则把所有事物都看为是有联系而存在。比如我们村里的一个家庭,是由血缘关系而组建在一起的。但互联网的联系里没有亲戚与血缘。他们之间最重要的是一个链接。就比如你个人不停做自己的东西,没有外部链接注定是失败的,这就需要粉丝效应。传统的生产模式是注定失败的,一个闷头搞研究的公司,生产出的产品最后没人要。而互联网思维是先研究人们的需要,一边研发一边看受众。互联网的平横则是指下面很多个体的,发展,跳跃。没有进步,变化的平衡不是互联网的平衡。在这样不断的变化中,内部管理则是产品说话,一切跟着产品走,所以摒弃掉传统的管理员,管理模式,而是产品引领社群,产品引领社组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