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九八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九八四》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九八四》经典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1984这个年代发生过什么

  一直以为用数字来命名的书讲述的应该是这个年代的故事,然而今天看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不是所有的数字命名的书都是回忆录,也有像这本书这样的,预见未来的书,用1948年的眼光来看1984年的事情,难道这是是本穿越小说吗? 我带着好奇个疑问细细的品读了起来,我不喜欢政治也不愿意去评论政治,不过我还是要说,这本书确实有它过人之处,虽然没有处在那个时代。却把那个时代的事情看的很透彻。对于政治方面的东西我不想多说,因为我怕犯错误,单讲作者的笔法,精湛,思维独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另一面来进行论证。光这个思维逻辑。就是一般人没有的,书中的结构严谨,有条有理的,找不出一点点的漏洞,这证明作者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写出来的,不是像有些作者是为了哗众取宠又或者是为了写作而写的,所以说这本书真的是值得我们去看看学习的一本书。 回想一下,中国的1984年发生过怎样的大事呢?中国的1984年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海边画的那个一个圈,正是这个圈使的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而邓小平同志说的让一部分的人先富裕起来。于是那个年代人人都可以贷款,而确实让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没有富裕起来的到现在仍然还是穷人一个。 而我这个城市的1984年应该还是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土地从集体包产到户,也就是土话说的从生产队到个人单干,因为我老家这里是农村,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土地,就算当时只有几岁的孩子也会分到一块土地,而城市中的工人们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因为他们都在工厂里工作,不过后来的下岗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所谓的铁饭碗的国营厂里的职工,我还记得我们这里有一个厂子当时效益不好,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有一家两口子都在这里上班。家里有一个5.6岁的孩子,孩子看别的小孩都有零食吃。回家问妈妈要火腿肠吃,当时的火腿肠我记得一根只有5毛钱,几个月没有发工资,妈妈的手里没有钱,后来妈妈一狠心买了5根火腿肠,把火腿肠里掺上老鼠药,结果一家人都死了,听着这个故事真的让人很心痛。 而1984这本书中,讲述的英国80年代的故事,也是让人触目惊心,原来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基层的工人们的压迫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党派的竞争,生活的不容易,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种族当中,都是存在的,而我更庆幸我生在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从书中能读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政局的感悟。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一九八四——不寒而栗的一年

  最近了解到一个新词“编剧式观影”,对比了一下,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款了,喜欢被剧透,无剧透不欢。对于《一九八四》 只知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豆瓣上的简介也不明确,和零没有区别,怀着不能掌控全局的难受心情,翻开这本书来读。。。 《一九八四》是一部讽刺英国政治的小说,1984年社会大背景下,党内“老大哥”个人崇拜风靡,党对人民进行思想专制。这本书随着主人公温斯顿的遭遇,故事分成了三部分,每一部分的主题都很明确,同时与下一部分的故事内容承接紧密。第一部分主人公温斯顿出现,介绍了党内状况,介绍社会现状。朱莉娅塞给温斯顿的纸条,开启了故事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温斯顿与朱莉娅陷入爱河,多次在小屋私会。最后一次私会,两人被思想警察——小屋的主人逮捕,故事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温斯顿与朱丽娅各自被党的上层领导惩罚,让他们在党的严酷下“认错“、“反思”、”上进”,最终成为一个不再对党有任何不忠的忠诚的人民。 在读这本书之前,为了能够寻找到丝毫的剧透情节,我去豆瓣看了其他书友的评论。有书友讲这本书让人恐惧到连骨头都打颤。可是在读到第一部分的时候,深深的不以为然,所谓的恐怖根本无可说起。 这一部分里,温斯顿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作为读者,也和温斯顿一样,没有直接接触到“那些东西”,对于党的威慑手段没有任何概念。只有当故事从温斯顿与朱丽娅被思想警察逮捕的时候,故事进入第三部分,当温斯顿真正在遭受这一切的时候,我才切身感受到这一切有多么的严酷。 作者巧妙的将读者与温斯顿栓在一起,温斯顿的所感所受都将直接或者间接传达给读者。 一九八四,人人自危的时代,无信任可言。每一个人都是奥斯卡最佳演员,不但能够让你信任他,还能够在不动声色间将你拉下泥潭,真是细思极恐。你以为的真相随时会给你一个大大的耳光 。比如,如此信任的小屋主人老先生,最后化身为了思想警察逮捕了温斯顿,仇恨会议上温斯顿眼里的好感先生,最后变成了亲自改造温斯顿的党员。 读书时,终于领会到书友所言的恐惧是什么了,即是思想奴役和暴力统治。暴力统治不必说了,至于思想奴役,领导阶级都爱无知者,因为无知者的脑子和心里一片空白没有是非观念对错,上位者说什么是对的,什么便是对的,最容易奴役他们的思想,同时,无知者将永远对上位者唯唯诺诺,是上位者忠实的人民,永远不会背叛上位。他们不会思考,任何反抗的萌芽都不可能植入他们坚如磐石男的脑子。而他们也成为了他们手里最好使的一把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情节是温斯顿与汤姆先生在监狱相遇。汤姆先生竟然满脸幸福的谈到他的小女儿举报了她,让他及时察觉到自己犯了思想罪。真的让人倍感无力。 说到最后,故事里最后一部分对温斯顿的“改造”,哪怕是通过读书也让人不敢直视。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建立在人的羞耻心之上,从皮肉之苦到践踏羞耻之心再到用最恐惧的事物来震慑,让人被恐惧支配永生,再被奴役。 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温斯顿的问题: “101室里有什么?” “你去看看就好了” “101室里有人们最恐惧的事物。有的人怕火,有的人怕活埋,有的人怕……”

  是人总会有惧怕的事物,用最惧怕的事物来震慑,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有惧怕的事物。只要触及人最深处的恐惧,他什么都坚持不住。比如温斯顿最后一吼“咬朱丽娅吧,咬死她”。 一九八四,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一年。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极度混乱的世界

  《一九八四》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本长篇政治小说。这本小说的创作年代离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这本书的影响力却一直都在,没有丝毫的减弱,这本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并且多次被翻印出版,受到读者的喜欢。

  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是英国的左翼作家,作者的本名是埃里克·亚瑟·布莱尔,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社会评论家,作者非常热爱文学,一生创作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动物庄园》和本书,本书是作者的最后一本作品,因此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作者影响力非常之大,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 这部小说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是极其深远,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历史地位。

  作者在书中刻画了一个未来的假想社会,这个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这样极度混乱的世界中生活该是多么悲惨啊。一九八四的世界在作者的笔中被描绘成几个超级大国所瓜分。这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为了利益的争夺,彼此经常大打出手,人们生活支离破碎,社会动荡不安,而且这些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最高利益。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中使用的方法也是达到了极端,竟然采用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这些龌龊的行为真的让人痛恨,可是这就是政治的产物,是以损害人们的利益为代价达到的,统治者还采用比较先进的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对领袖进行个人盲目崇拜,还教导人们增加对于帝国的仇恨,这些都是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所不齿的,是极端的统治方式,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剖析了这样的社会的本质以及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作者通过社会中一个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在这个荒诞的社会中,任何的正义力量都是那么的弱小,甚至不堪一击。对于社会现象大家无能为力,只能在悲观绝望的境遇中生存,也只能在思想中对荒诞的社会加以强烈否定,生活在这样极度混乱的世界里,注定了悲剧的发生。这样的社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它的社会制度无法获得人心所向,也只有依靠暴力手段来实现对社会的操控,而当所有人民都觉醒的时候,就是推翻这种社会制度的时候,人们必将成为社会的主人。

  《一九八四》是一部讽刺性的长篇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对于社会的动荡深感无奈,这种情绪在小说中得以宣泄,作者的创作手法比较特殊,假想了一个未来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结合现实发挥想象,带给读者一个荒诞的耐人寻味的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独特,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真是一部好的作品。非常喜欢。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乌托邦的价值

  乌托邦在人类思想意识中属于最美好的社会,就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就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好、平等、没有压迫,人人享有幸福。反乌托邦则与乌托邦相对,充满着丑恶与不幸,这类小说通常叙述高科技的泛滥,表面上看似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

  小说起初的阅读,理解未免有些疑惑,感觉作者述说着“云里来雾里去”的事情,让读者无从适从,不知说着些啥。直至慢慢地品读,方才领略小说的精髓所在。尤其是读到勾斯坦的著作《寡头式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解读,更加体会到主人公温斯顿所处的国家状况,领会到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整个世界,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至如今只剩下三个寡头国家: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级大国之间,想将某国击败,成为独霸天下的国家显得是那么的困难。即便如此,小范围的战争相互间时有发生,以维持着各国的国防建设。

  各个国家,在不被外来者击败的情况之下,唯一颠覆其权力的威胁可以就来自于国内的暴乱。大洋国为了维护自身地统治,需要时刻控制着党内精英人群的自由,通过无处不在的监视器,时刻监督着这些人群的举动。正常而又愉悦的性爱被禁止,各种过去的文档资料时时被修正,以吻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为了控制人们地思想,文字被整合,许多字被删除,最新版本的新语被研究。

  当权者所做的一切,自然会让党内的某些精英分子所疑惑,怀疑在慢慢滋生着。整部小说主要就在讲述着温斯顿从疑惑至反抗的经历,最终被当权者抓获后的思想转变的过程。经过思想警察的严刑拷打,精神世界重新迈入到空虚阶段。

  在追求幸福过程之中,年老的温斯顿,曾被年轻的茱莉亚所喜爱,两人在各个场合下寻找相会之地,偷偷摸摸地过着愉快的男女世界。在两人相接触的时刻,总觉得有啥事情要发生。这茱莉亚到底是何人?是来自于怀疑组织的核心成员么?是来色诱有怀疑症状的温斯顿么?年龄差别之大,为何他们能相爱在一起呢?要知道他们的相会,时刻担负着各种的风险。好好奇,他们之间真的只是爱情的追逐么?

  乌托邦的大洋国,恐怖的国家!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读完这本非常著名的《一九八四》后,有两句话感触颇深。

  一句是“存在即是合理”,人类社会应有的包容性里,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出现了众人眼中的异类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高度极权的社会里肯定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存在,是振臂高挥唤醒沉沦的民众,还是迫于现实逐渐沦落为众口一篇的无数人中的一员,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选择为这样的人开放着,不过是看各人对真理,对美好生活,对幸福的概念是如何来把握的而已,主人公温斯顿就是如此的人,他有着独立的思想,会偷偷的写一下自己思考的记录,约会茱莉亚的时候会很小心的部署路线,虽然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自由去面对血淋淋的现实的,即使主人公最终沦为作者笔下的悲剧人物收场,成为热爱党的万千人群的一员,也无法泯没他曾经的那点自由思想的闪亮。

  曾经有人说过,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的民众不再去思考,失去自我,不会学着去争取什么,当我们面临的那些某某事件不是仅仅属于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而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我们还会有力气和勇气去争取吗?我很庆幸我所拥有的思考、权利与自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