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各自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各自爱》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各自爱》读后感10篇

  《各自爱》是一本由黎戈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各自爱》读后感(一):一点小牢骚

  不算书评,算点小牢骚。

  黎戈的书, 不适合短时间内连着看,尤其出版时间相近的。 刚看完《时间的果》, 紧接着看《各自爱》,发现部分内容重复。有的是全文重复,有的是一些观点。《各自爱》在前,有些想法已经形成, 在《时间的果》中铺陈成文。 这样的重复,可能是出于选集主题考虑吧。但读者的感觉并不甚好。比如我喜欢汪曾祺, 每次看到一个新的集子,都觉得很开心,忙忙找来看,然后发现并没有新的文章,是在别的集子里被反复编辑的,又以一种新的主题和顺序重新出集。颇有受骗上当的感觉。 黎戈的这两个本子里的重复选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有点不理解。 不过这倒是也能看到黎戈的阅读深度广度,一个相关的主题的阅读和思考,能延绵好几年。 而不是像我这种读书为娱乐的读者, 看完一本就抛下一本,都是短期行为

  另一个略有微词的地方,是“我”太多。 “我”的审美, “我”的喜好,“我”的生活态度,说得太多,就变成一种倾销。当然这是很适于这个偶像年代的,迷粉们恨不得了解偶像的方方面面。黎戈也是很多人的偶像吧,所以这些内容对于以之为偶像的读者,应该甘之如醴。 但是对普通的读者, 甚至保持着相似的审美观的读者, 也似乎有点多了。

  除此之外,书评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生活中的一些体悟也很好。或许因为年龄相近, 对于生活感触很多相似处。或许不是我这么紧挨着读, 而是出一本就读一本,大概会感觉很好。 有些内容不会觉得重复,而是恰到好处似曾相识,所以倍增亲切感吧。

  《各自爱》读后感(二):爱上黎戈,爱上《各自爱》

  ------读《各自爱》 文/纪汐

  我第一次听到黎戈的介绍,是群里的克舟说起的。他说:“写书评当如黎戈,够散,够活,够有味。你们如果想写好书评,可以多看看她的书。”于是对这本书的到来,心里有了隐隐的期盼

  后来网上搜索了下她的介绍:70后,南京人,嗜好阅读,勤于动笔,有《一切因你而值得》《因自由美丽》,《私语书》,《静默有时,倾诉有时》等。

  《各自爱》是她的新作,整书分3部分,分别是侘寂贴,白色俄罗斯,四季歌。

  一阅读我就爱及了侘寂贴里的文章,在她的笔下,就是颜色也能让她写上一大篇,她写紫色引经据典,从孔子到张爱玲,从一帘幽梦到雪山飞狐,从《岁朝清供》到《浮生悠悠》,能从衣服延伸花朵

  她写作家花木,不分国界,既有中国人,如周瘦鹃,丘彦明,叶灵凤,汪曾祺,鲁迅,老舍等,也有外国人,契诃夫,黑塞,恰佩克,梭罗,惠特曼,梅萨藤,林将之,西莉亚等,

  她说丘彦明种地,志不在收成,而是从花果菜蔬的生长中学生命功课,她说在在帽子上安了储物架,用一本琴谱收集标本,执一根手杖丈量土地的梭罗,比《瓦尔登湖》侃侃而谈人生哲理,不断对现代工业社会人际发出鄙夷之词的梭罗,更像个人

  她言爱,是让人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洗手做羹汤”,迁就着他的口味体贴着他的饮食习惯了解他的体质,想着法子变换花样,让他吃的舒服暖心;他亦觉得爱情----应是同度一生风雨,知道爱情绝不止于一见钟情,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对方,被磨损和消化,最终纳入彼此肠胃的人;

  她道生命,在就诊室里生命是两种不同走向,无论人类怎样把自己附加建设得富饶丰盛,他的底座仍然是一个有限生物体。

  她爱简单朴素,亦如她喜欢画家莫兰迪后期的中间灰,就如这灰色所折射出内心找回自己道路宁静和笃定,又如她言及纯色衣服,如果版型好,材质好,才真是气质凸显,打败缤纷细节款,所以她觉得,素以为绚,其实是素以养绚。

  她说作为写字的人,也是手工艺人,必须用心操作,及用时间表达对程序敬意忽然被这样的文字触动,前几天看一篇文章,中国“垃圾书“出版大国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鸡汤文,畅销书,这些书无论从内容或质量都很有限,亦被称之为”三无“图书,无益,无害,无聊之书,很难怀有这么美好的想法的作家了。这个从她对自己的写作要求也能窥看一番。

  诚如她说:“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生产传销道理的人,少的是践行它的人。做人和养生,美容同理,根本就不要那么多连篇累牍的大道理,而只要把基本的做到位,坚持做就行。

  这个女子就如“这么”在序里开头提到的,读她的文字,会产生两种冲动,一时写作冲动,二是阅读冲动,她能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很多的作家及相关作品等,并且她不单单知道哪些作家有哪些作品,甚至对他们的身家背景脾气秉性了如指掌。她能由此及彼,从拉松到丰子恺,仅因他们的画风相似,那么对于我这种纸看过丰子恺画的人,能通过作者描述,去勾画出拉松笔下的景,这个或许就是黎戈笔的神奇吧。

  所以我对她动容,爱上她的简单,朴素和羡及她内心的平静,又怎么会在意料之外呢?

  :很喜欢这句话,人生而孤独,只是:不被理解的孤独,好过被胡乱解读的孤独,安静独处的孤独,好过被噪音塞满的孤独,干净一位的孤独,好过杂味乱炖的孤独。所以最依恋的人,就是有分寸,守距离,懂得爱护彼此孤独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热爱平淡关系的人。“平”是指:交好时的百般热烈,都不如分手不出恶言,因为那个最高值的甜美,往往不能抵消最低值的伤害,还不如没有峰值的恬淡稳定。“淡”是指控制浓度,不侵入,不粘着,不齁甜。

  2015/4/24 401

  《各自爱》读后感(三):所以,少谈八卦多读书

  黎戈是这个世代里一个好读者的典范。她读的勤恳,用心,把自己放进去,理解作者,感受文字,她把书当做生活,最重要的,她对此没有一丁点的傲慢

  傲慢,这是现代病。消费主义激发了人们懒惰之外,更培植了人心的傲慢。当你拥有挑选和批评一样商品权力,当你处于无数诱惑选择之中,当商家狡猾的宣称“消费者就是上帝”而你听进耳朵,你会发现选择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是一种恩赐,你会以为自己是它们的主人。包括书。

  也许是书籍疯狂印刷的副作用,也许是“敬惜字纸”的时代真的过去了,人们读书的耐心正在下降,大部头除了装点门面,已无市场哲学不如心灵鸡汤文学不如故事流行。人们需要轻松一点的,舒服一点的,口感好一点的,他们说:“人生已经这么艰难,还不让我在读书时快活一点吗”?

  这当然无可责备,但正因如此,正因为大部分人都在阅读上不肯花费力气,才使得黎戈显得如此难得。她在新书《各自爱》里写道“每天,我对着书本的时间略等于一个正常人工作时段,至少八个小时”,而她并不是老师,不是编辑,也不是校对员,她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她对书本没有太多要求,她大量阅读,只是想“去看看伟大心灵”。

  我很早就开始看她的博客,她写得不多,但持久,写的题材不广,但写得好。写得好是个很模糊评价具体来说,是她文字青翠,不扎眼,不炫技,并且眼光犀利,一眼看出一本书的好与坏,又加上她善于通感,对味道、颜色非常敏锐,而且她看得多,眼界宽,同类比较来去自如

  除此之外,她的文章能够透出她的状态,一种手艺人的状态,教人喜欢又羡慕。手艺人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只看见具体的一件事,比如烧陶瓷眼睛里便只有陶土,手跟着转,不容疏忽,心无杂念对手中在做的事情敬畏,有感情,不与外界过度攀比,而专注于眼下。手艺人的心是澄净的,安稳的,对时间是有信心的。

  黎戈正是这样。她的新书《各自爱》中有一部分叫“白色俄罗斯”,是她读旧俄小说笔记,她读托尔斯泰读契诃夫读茨维塔耶娃,她不关心流行什么,她有自己的步调尘世莫问。

  写作也是一样,她不喜欢坐而谈道的文章,因为那样的文章无需做资料准备,袖手空谈即可,虽然回应率高,但其实对作者和读者都营养有限。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既然才能不足,那就尽量多写实在具体的东西,一本书,一个物事。尽量控制乘着文气而来的过度主观发挥,把文字压实一点。

  她说,“我写文章特别笨,从搜集材料信息处理,每个字都是一脸倦容,长途跋涉来到我笔下。”但即使如此,她也不像鸡汤文和麻辣烫文妥协。她对麻辣烫文的分析,非常精准,所谓麻辣烫文,就是看起来痛快淋漓口舌犀利的文章。它和鸡汤文看似完全对立,其实有想通之处。“就是靠或刺激或甜美的口感做小本生意,不在食材上下苦工。你读完以后,会有短时安慰或宣泄的快感,之后呢,什么也不剩。”

  书太多了,文章也太多了。读得用心,写更要用心。

  黎戈说,她不希望临终回望,自己一生尽忙着和烂人较劲,和神经病耗神,她说,“所以,少谈八卦多读书。”

  我点头。

  《各自爱》读后感(四):素以养绚

  春日的午后,难得的好天气,除了花香萦绕、绿树葱郁,还有黎戈姐的新书《各自爱》相伴——她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博识、质感密实,细细读来,却发现其中更多了端凝、清朗之气。

  《各自爱》的第一辑“侘寂帖”,是有关中国、日本、欧洲的文学、民俗工艺电影植物学、建筑园林,比如“纸窗,纸衣和染色纸”中对纸张历史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梳理;而“西西老师是怎么卖萌的”一文,透过黎戈姐的笔触却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西老师。

  第二辑“白色俄罗斯”,是她对自己钟爱的俄罗斯历史、文学的一次深情回眸”,从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到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等俄罗斯女作家群像,黎戈姐对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如数家珍。但凡熟知俄罗斯文学的人都知道,俄罗斯作家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大部头,哪怕读完一个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除了时间,更是毅力挑战,更别说对每一位作家的作品了然于心。

  第三辑“四季歌”,是日常生活的诗意记录家常日子经过她的笔端将文字与人生逐渐相融、重叠,浅吟低唱,浮生悠悠。从她近年微博只言片语中,不难看出她和她的家人历经了生活的不公艰辛,但面对这狰狞人世,她哪怕只是漫谈青团这样的一蔬一饭,其中都有爱之弥坚、生之可贵的坚持与眷念。嗯,这一辑里,第一次收录了黎戈姐有关爱女皮皮的札记,以及皮皮给妈妈文字的小小插画。无论是作为妈妈的黎戈姐的娓娓道来的文字,还是皮皮小囡囡稚嫩画笔勾画的小马,都让人心生爱怜。

  席慕蓉曾说“看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总是心里着急,要怎样才能把这一刻留住?”而黎戈姐用她的文字,拉住时间之箭,让瞬间凝固成微小永恒,为急急走过的岁月留下了深耕的“犁印”。

  《各自爱》读后感(五):《各自爱》:像河流隐秘成长

  《各自爱》:像河流般隐秘成长

  文/沈筼筜

  我喜爱黎戈本人的性情,多于她的书。生命的宏观本质悲情的,因万千众生无法逃离生老病死。生活的琐碎繁复,随着年岁增长,愈发消磨着意志感性勇气热忱,在生活的碾压之下,难免会有殆尽的一日。然而,这在黎戈身上并未应验。她有着对文学不息的热情,和她执着的热爱。也正是这样勤恳的精神,她的又一本书《各自爱》面世了,封面色是栢枝绿,油然地漫出清丽之气,给人宁谧的好感

  和她之前的几本书一样,这是一本涵盖阅读笔记、日常生活和民俗见地的随笔集。不过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白色俄罗斯”那章节,她深谈了对于俄罗斯文人、文学、文物看法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喜欢苏俄文学,坦言“一到冬天,就想窝在被子看旧俄文学。那些厚拙的诗情深邃叩问的灵魂感,正与白雪、冰柯,呵气成霜相配。就像‘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就是读书的季候感。”

  看她笔下的俄罗斯文人们皆附着她的灵魂,没有用蛮力去割阀他们的文风,只是怀揣着自己独特有锐度的看法以文字呈现。她写托尔斯泰的“多棱”,因为看托尔斯泰的书有着对异己事物的博大情怀,兼容度,以及文字的精确度高准的感受,不仅文字有宽性和弹性,甚至他的小说能随读者贴身成长。黎戈眼里的托尔斯泰有三个写作能力,“还原细节的能力”“控制大场面,处理情节层次的能力”和“对个体的珍视和冷静的复现之上的能力”,这也就阐明了这位大文豪的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当然,她还在此章节中写到了契诃夫、纳博科夫、内米洛夫斯基等苏俄作家,或许这和她个人阅读口味有关,偏爱理性健全、低温冷感,优雅缜密,非艺术性格类型。自愧对苏俄文学不甚了解,但通过黎戈这些文字让我看到一个滞后的,降温的,诚恳又满怀激情的苏俄,尽管那是个遥远的对我不痛不痒的时期。

  同时在这本书里,能看到黎戈的在阅读宏观上有些较为广阔的改变。《逐一点古中国的烟尘》中,她说道“近年来读了一些古诗词,渐渐迷上了那种以场景和意象来暗香缓释的抒情和解事的路径。”,要知道她以前多是写有关西式小说的书评,自然她的文笔密度也较紧实,偏线性剖析问题,底色和质地都很浓厚。但古诗词的气韵反而偏缓慢,一个意象很精简但节奏慢,是如中国水墨画般慢慢晕开荡开,感官也随之慢慢启开。同时,她也渐渐关注生态文学类书籍,苇岸、陈冠学、丘彦明等作家的书均在她涉猎范围内。印象深刻的是她写苇岸那篇,《忍受你必须忍受的,歌唱你必须歌唱的》中写“他的内心世界,滞于现代工业社会甚远,他的书里几乎没有写过人,一切经他的眼睛翻译,过滤,只剩下云团,以自己的悲壮牺牲成全自然界平衡的羊,胡蜂,各式鸟巢。”的确,在这个泥沙俱下的社会,还能保持视野里的澄澈,难能可贵。更何况“保护环境”这口号一直在21世纪的今天号召着,不管何时何地,这都是个永恒的话题。而黎戈犹如社会这片沙石上的淘金者,让读者发现世上的明亮之所在,识别孰可留孰可弃,趋向光源。

  黎戈的书还有个让我惊讶的特质是,她的博学。她谈书,不会光谈,而是工艺、建筑、手作、自然等方面的齐头并寻,从这个点漫到那个点,衔接紧密,看不出任何匠气。我也正是通过她的文字知道了柳宗悦的书,朴实饶味。她爱看书,但不是那种宏观的历史政治新闻时评,而是文学,是背负着一个又一个时代印记,镌刻着人性善恶的小说,是细致平整,落实到生活的细小之处,人情味满溢,事物细腻考究的散文,还有一个一个丰满又轻盈的人物传记或者回忆录。

  她还爱那些素雅清淡的事物,爱那些植物芳草,莼菜,藿,水芹,草头,芫荽,喜欢做菜,识草木,养着一个自由可爱的女儿皮大人。夏日晨光熹微时晨读,冬时雪漫遍野时夜读,她喜欢梭罗,喜欢他说的那句,夏日用来过感官生活,而冬天则移居内心。

  《各自爱》里随处可触摸到低碳型的文字,晨雾晚风,光影迷离,若拿衣料作比,该是贴合性、透气性、舒适性都高的全棉质地,拿来滋养一点过日子的从容,想来是恰如其分的。

  现世中有部分人惧怕孤独,逃避孤独,愿意把自身投入在社会洪流中洗荡,或者也有部分人不知该如何面对孤独,我想《各自爱》里有对“孤独”好的诠释,“人生而孤独,只是:不被理解的孤独,好过被胡乱解读的孤独;安静独处的孤独,好过被噪音塞满的孤独;干净一味的孤独,好过杂味乱炖的孤独。所以最依恋的人,就是有分寸,守距离,懂得爱护彼此孤独的人。”“这孤独,如同母亲的子宫,一辆车的油箱,它是能量的大本营,绝不可以被撬开或泄漏,稀释,走气。你有没有元气,靠的就是它的密闭度。孤独并非独处,独处是扁平的自处,孤独了更多的维度。”……松浦弥太郎也说过“孤独,是生而为人的条件。”或许,等你适应了孤独,懂得如何自处孤独,应该就是沉淀自己的第一步。

  素未晤面的黎戈,在我眼里的形象是:草木食色,淡然栖身于俗世之外还那么清新素雅,把生活情趣过得有滋有味。

  在阅读《各自爱》的某些时刻,我惊觉她说出了我心中的所思所想,我们隔着时空和地域成为心有灵犀的书友。我想这也是爱读书的黎戈试着把她的喜悦她的感悟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本文载于《文艺生活周刊》NO.131期

  《各自爱》读后感(六):心头好儿

  什么是好文字?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多年来自己读书,也有一点偏好,文辞精到、简洁,不装为念,踏实自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准确妥帖是最重要的。近些年网文横行,趣味虽有,其他就统统谈不上了,迎合和油滑那是免不了的。在一片嘈杂声中,偶尔闻得一丝清新,就很让人难忘,翻阅几页,清茶一杯,舌尖馨香,心下淡然。

  黎戈的书《各自爱》即是,有风格的文字,看上几句就晓得了,长短间杂,字里行间有一种韵律和错落,主歌、副歌,或短促,或婉转,是自然的流淌。文字的节奏,意会可,言传难,小文一篇没法当头棒喝,仅能空而泛谈。但从读书角度来说,此书可取处极多,读书的快乐,在于左右逢源,不谈有所戚戚,也要别有会心。或由书中故事,点染出他年的绛纸旧笺,或由作者人生,感叹何处相逢,谈文字,谈生活,偶一捎带脚,诙谐文字:“鸡汤文是‘路径是甜的,末端木有。’”“好的作品是‘途径是苦的,末端是光’”仿佛若有光,匍匐一阵子,才能豁然开朗,这也是为人为文同样的成长路径,即便桃花源,处处志之,也未见得探寻得到。

  黎戈这本书实际上是书评集,用散文法叙阅读观感,现在豆瓣写书评的朋友很多,许多文字慢慢陷入僵化和模式而不自知,我觉得,无论是散文还是札记,落到实处,才支撑得起有感而发,空而议论,效果了了。

  近来经常和朋友们扯一扯写书评的话题,我不喜格式,不喜框架,不愿旧范,拉杂写去,越散越好。这般说话,云里雾里,朋友们恐怕心道:“你个光说不练的!”所以羡慕黎戈,文字中自有一点自在快乐,不受束缚,懂的既多,自然能信手拈来,掌故既富,缀而成文。大面积引用或者掉书袋,往往是犯了“八病”的,但这事也要看谁来做,如何做来,求不硌生,就要化而用之,融入阅读、写作、生活的当下。看了本书后,自是想再多翻几本书,增加识见,再去扯淡。

  无定式,随流水,不论是看一本书,还是状景记事,这种顺滑感觉,作者、读者,皆所追求。司马长风曾用一句诗“轻舟已过万仞山”比喻行文,举重而若轻,我想黎戈做到了。

  本书的封底印着《各自爱》这篇文章的几行字,点题:“所以最依恋的人,就是有分寸,守距离,懂得爱护彼此孤独的人……“淡”是指控制浓度,不侵入,不黏着,不齁甜。不多说了,各自爱。”这种境界,引人一窥究竟,读书同样也需要点“各自爱”,不相粘附,不过分崇拜,自我珍视,保持独立的思考,就算不能,也没什么,读书这么好的事,各得其所又如何呢?谁还没个心头好儿呢?

  2015.8.11 夜

  《各自爱》读后感(七):足下各自爱

  “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执手贴》

  黎戈的书基本是出一本就会留心着去找来看,如同期待一位旧友一般。很熟悉的笔调但是仍然想要看看其最新的近况。

  或许是出生成长的年份差距,对于俄罗斯文学无法有那样的热爱和执着。童年时候记得也是读了不少时间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想到还有一个暑假困顿于高尔基的几本自传体就有些头皮发硬,冗余的文字读完并没有太多的成就感,从中感受到那个干冷国度的嘈杂、混乱、底层生活的粗暴,对于生长在南方的小女生来说太过强烈和刚硬。直到成年毕业后在北京飘荡的几年感受到北方文化的冲击才对俄国的风貌能够有稍微更全面的理解部分。有半年每天下班都会徒步经过俄罗斯大使馆的日子,肃清稀少的人流与隔壁的簋街人潮形成了剧烈的对比。 每天在这条有着不少狗屎的街上来回奔着自己想要的目标,也算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奈何长大后就再也没有那份再打开俄罗斯名著的闲暇之心了。

  生活、相遇、恋爱、美食、阅读,旅行。。每一部分都组成我们的生命和回忆。时间会推动我们不断往前,即使我们努力脚下停住,脚下踩着传送带一样不断走向未来,只不过和周围人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了。从一开始到最后,我们所真正拥有的也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真正应该爱的是自己。无论最后与爱人的关系如何,是见不得对方过得好抑或者是心怀对方但只能遥遥相望,自己过得好便是能给对方最好的讯息了。人过25岁之后就越发感觉时间的飞速,对于用心这件事情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在匆忙和物质横流的当下,在对方身上花上心思和时间才是真正的珍贵和认真。赚足钱买的那些logo的确是可以永恒存在,但是送给你和送给他的差别又有何在。说不定只是批量购买,一样哄哄你了事罢了。

  认真的生活体现很多方面,有如黎戈般可以对生活的细节进行关注和细细品味,也可以对自己所作行为认真负责。自己身上的投资往往才是最实在和有投资回报率的。

  《各自爱》读后感(八):静与拙里生出的繁华世界

  (这其实不算是一篇书评)

  1. 关于缘起

  07-11这几年,对阅读重新产生了兴趣和依赖,基本每月两次往返于住地与首图。黎戈就是那时候进入视线的。

  《一切因你而值得》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说来好笑,当时从满架子书上看中它的原因是它很干净。图书馆的大部分书真是脏得难以下手。干净,一是新书上架,二自然是读的人少(当时)。

  阅读中时常遇到惊喜,有些如微澜,过去了,就消失了;还有些如遇见爱情,经过初时的惊艳,经过时间的考验,变成钟爱;开启新的视界,甚至改变生活方式。黎给我的,显然是第二种。

  《一切》写了54位大师。以西方人居多。每一篇文,都是一段温柔的时光;即是大师们的,也是黎的。下笔写这些人须以大量阅读为前提,黎的书房形态,可从中窥见一斑。

  绵而不软,华而不艳的文字,像讲故事又像聊天,将他们娓娓道来,让我这个从来不曾喜欢西方文学的人也毫无滞涩一读到底。

  书还给了图书馆,虽然不喜欢编辑的风格,但为了黎的文字,还是买了一本收藏。在下单的时候,发现了黎的第二本书。

  2. 生活就是由平实琐碎构建起来的,她倾心热爱着那些市井喧嚣

  很多人觉得,文艺离生活很远。但其实包括黎戈、王芳芳、蔡小容、刘瑜等一大批文艺姑娘,她们读大量的书,写华丽或平实的文字,过个性的生活,关注体制与政治,非常接地气。

  黎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在《私语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枕头,扇子,野菜,碎花布。。。。。看上去像喃喃自语,但文字有质感,有密度,需要一边读一边反刍,不知不觉就内化了。

  其实她的书中大部分是读书笔记,她最初被关注到也是因为广泛的阅读之后精到的书评。可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她写生活中那些琐碎之物。

  “晨读结束。去买山药和羊肉。家里常备着红枣,当归和枸杞子。炉子上炖汤的咕嘟声,是冬天最好的注脚。天天看天气预报,灌晒香肠的好日子,快点来吧”。-- 黎戈微博

  “正逢情人节,他炖了锅鸡汤给我喝,是用青萝卜也就是俗称的水果萝卜做配料,炖出一锅色泽暧昧的汤,吃鸡时他一定等我吃完大腿和鸡翅,才把余下的骨架啃掉。比起很多女孩子收到的衣服和化妆品,那些穿肠而过的好吃好喝,是我对他的温暖记忆”。-- 《各自爱》

  以最放松的心情,就着安宁的书房灯光,读一段黎戈,也许你会对喧嚣的人世鼎沸的人声改观。去,从每一日最细小的地方发现美和爱。管它时间怎么流逝。

  3. 走出自己的“甜区”,还有一些你不曾领略的风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甜区”,就阅读而言我的甜区是东方小说,散文部分的美食、家居、旅行、笔记,以及古诗词。这些全都被黎的甜区所覆盖。这是我为什么会喜欢她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以前从来没有发觉,直到读到她的《甜区》一文。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窄和感性。

  “走出自己的甜区”,像一个点拨。

  我默默地把书架上落灰的《贝壳的自然史》,《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等翻出来,一边翻一边笑出声。

  想来也不仅仅是阅读,一个有趣的人总是有与自己的甜区的对立面的,比如大家闺秀林黛玉,那样的家庭,她应该是温驯得体的,但她骂人,她伤春悲秋到超出你认知的范围(一般人是不会去葬花的),她尖酸刻薄得可爱;又比如史湘云,也是闺秀,但她吃肉喝酒,醉卧花阴,爽快利索。

  走出甜区是黎自己的一个尝试,所以她从人文领域延伸到自然科学领域,对我的提示是,要做一个更有趣的人,更多面更立体,去做一些自己以为不会去做的事情,去欣赏一些自己以为不会欣赏的人。

  我歪楼了。

  4. 关于《各自爱》

  黎的新书里最喜欢的一辑是四季歌。把烟火气的日子过得愉悦安宁,撑过健康出现问题的恐惧,写青团,蚊香,端午节,还有最重要的皮大人。

  自从读黎之后,越来越学会自愉,去发现生活里无处不在的小惊喜与小快乐。

  虽然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但一边看一个人的文字,一边揣测她的个性习惯喜好 – 爱穿洋装还是抹布,是西装革履装相还是背心短裤嬉笑怒骂,还真是极有趣的一件事情。黎在我想像中,更接近于蓝底白花布,家常,细碎,接通了文艺与生活的天地线,是一种烟火气般的温暖;静在书房,动在家常,并不故作优美,却在静与拙里构建了繁华世界。

  “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泪盈于睫。愿君安。

  《各自爱》读后感(九):各自爱

  有的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情趣是深入骨髓的,黎戈就是之一。她对俄罗斯文学的喜爱很深刻,读她关于俄罗斯文学的文章,似乎也激起了我对俄罗斯文学的兴趣,这就是黎戈对于我的非凡影响,好似一盏明灯,指引着我的阅读之路,不断前行。

  1.紫色在我看来,就是和日常保持距离的颜色。其实看染材就知道,大自然里,可供染紫色的材料实在不多,动物性的大概就是贝壳,植物性的是紫草。

  2.甜区其实是个体育术语,源于英文单词sweetzone或者sweetpoint,意思是指球拍拍面的最佳击球位置。它意味着击球的力量、手感和对对手的冲击力。

  3.努力在生活中模仿时间。而就是努力变得沉稳,安静,避免极端,不特别能言善道,力求单调。

  4.身体,它也是一种类于理财的东西,不可以无限透支,不可以疏于管理,否则假以时日,一定会连本带息的要你清偿。

  《各自爱》读后感(十):这么多年,依旧是最爱

  我从大学时开始读黎姐姐,最初是那篇《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对于一个单恋某人很多年的内向女生,这篇文章自然是直指心扉,泪洒心田。后来就找到了微博,每天上完第二节课后,10点多钟,像拜访老邻居一样去坐坐,一天的精神都被滋养了。

  《各自爱》是姐姐的第五本书,绿色的封面,依如姐姐素雅的气质。许多文章,我总是一看再看,嘈杂的心一下子明朗了,安静了。这些年读黎姐姐,自己身上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比如现在喜欢早起,因为姐姐的文章里写“早起,即是在家务琐事的洪流之外,拥有一段淡然绝尘的个人时光。起来烧水,煮茶,翻书,散步,买菜,真是做啥都好”又比如认识了些草木,可以在散步的途中闻花木的香气。还记得去年五月学校的苦楝花,姐说那是“黄昏的婉约”,某教工宿舍门前的金银花,姐说那是“清早之味”;还比如,因为书书相带,我看了姐提到的汪曾祺,魏薇《1988年的背景音乐》,《巨流河》,《学飞的盟盟》等。我虽热爱文学,但文笔一般,自己写不出来的都被姐姐妙笔生花了。

  同题文章《各自爱》里写:你爱上一个女人,难的是把自己刻进她的灵魂,修改了她的思维和行为格式,使她成为你的作品,带有你的气味和印记。如此看来,我是黎姐书的真爱了。

  愿这样的真爱越来越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