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悉达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悉达多读后感10篇

2018-06-11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悉达多读后感10篇

  《悉达多》是一本由赫尔曼·黑塞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读后感(一):《悉达多》之路

  最近办了一张首图的借书卡,如同所有的图书馆一样,想看的书都被别人借走了。索性不去做无意义搜索(也没有学会怎么预约,也不知是不是可以预约),只在新书馆里溜达。我对于图书馆的藏书多少有洁癖,能找到这本,也是因为它比较白。因为是借的书,又是赫尔曼·黑塞,读书笔记做起来。

  故事是这样的:悉达多是教养优秀的婆罗门,为追求内在本质离家出走,成为沙门,过苦行僧的生活。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这种方式只是短暂麻醉。于是他寻求活佛迦泰玛的教导。活佛的特长教会别人远离烦恼,但是活佛的理论始终是活佛的。他离开了活佛,放弃修行,活到世界中去,活到人中间。他渡过河,来到城市,成为一名商人,有了情人大手笔赌博,醉生梦死。头发花白的他意兴阑珊,再次出走,回到那条河,遇到了船夫,并和他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活佛病危的消息传来,他的情人渡河去朝拜,和他再次遇到,却被毒蛇所伤,临死前把他们的儿子交给他抚养。儿子和他相处不好,最终离家出走不知所踪。历史重演,让他痛苦万分。船夫告诉他:每个人都要去走他的路。终于,悉达多在河水中听到了生活的音乐,在船夫的引导下,他悟道了。

  全书几乎都是思辨和对话,都很值得记录。但在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最高潮,黑塞写出了一些我总结不出的话。我发现远方不再那么远,身边的一切都美好起来。世界是什么样,都是自己决定的。

  【以下记录和援引本书的金句】

  ---世界是不完善的,或者可以理解为正走在一条通向完善的漫长道路上。不,它在每一瞬间都是完善的,一切罪孽本身便包含着宽宥赦免,所有孩童身上都具备老年人东西,一切婴儿身上都带着死亡,而一切死亡者却有永恒生命

  ---我从自己肉体灵魂体验中知道我十分需要罪恶,需要肉欲欢乐,我追求财富,爱虚荣,需要最卑劣悲观失望,以便学会放弃抗拒,学会爱世俗世界,不再使人和人对我寄以希望,拿我和假想的世界做比较,把我想象成某种完人,而我自己则对世俗世界只是听其自然,还它的本来面目,我愿意爱这个世界,愿意隶属于它。

  ---爱如今在我眼中是一切事物中最主要的事物。看透世界、阐释世界、蔑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事。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情感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他,认识人类生存中的一切暂时性和虚无性,却仍如此热爱人类,因而在他独特的漫长而艰难的一生中始终致力于帮助人类,教导他们!就在你伟大的导师身上,在他的身上,我所看重的也是他的事迹远胜于他的话语,他的行为和生活远比他的言论更为重要,他双手举动也较他的思想更为重要。我看到他的伟大之处,并非是他的言论,他的思想,而是在他的行动上,他的生活里。

  ---------------------------------------------------------------------------------------------------------------------------------------

  突然想起来,芥川龙之介有个短篇,是讲一个巨人,他在河边帮助往来的人渡河。一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老人要过河,巨人没有拒绝。河水越来越凶猛,老人越来越沉,巨人用尽了全身力气,终于把他背到对岸。原来巨人的背上,是背负着全世界苦难基督。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看完以后头顶上仿佛也笼罩着光环

  《悉达多》读后感(二):那些震撼我心--摘抄

  一些触动我的段落

  孩童时期的悉达多,成人时期的悉达多和老年时期的悉达多只不过是被一些幻想隔开而已,实质上并没有分开。悉达多以往的生与重生不在过去,他的死,他在梵天的回归也不在未来。每一样东西,没有以前,没有以后,只有现在和现在的实在

  ——选自章节“摆渡人”

  “一个人在寻求的时候,”悉达多说,“往往只注意自己在寻求的东西,吸取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他一心想着自己正在寻求中的东西,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他已经执着在自己的目标上了。寻求的意思设定一个目标;而发现的意思是自由包容和不设立目标。你这位大德也许真的是一位求道者,因为在你向着目标不断寻求的路上,许许多多就在你面前的东西你却没有发现。”

  ——选自章节“歌文达”

  一个真理,如果它是片面的真理,就只能以文字表达出来,也只能局限在文字能力范围内。每一样事物,要是用思想来思考和用文字来表达,都是单方面的,都只是一半的真理,它缺乏完全圆满统一世尊佛向世人讲解世界的时候,他不得不把世界分成欲乐和涅槃,分成虚幻真实,分成痛苦和解脱。一个人不能不如此,想教一些东西给世人的导师没有别的法子可循。然而在我们心中以及我们身外四周的世界,本身绝不是单方面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为是完完全全的欲乐或者是完完全全的涅槃,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完璧无瑕的圣人或是百无一是的罪人。之所以表面看来似乎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都被欺骗了,我们觉得时间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歌文达,时间不是真实的。我已经一而再再而三领悟到了这一点。果真时间不是真实的,那么,横在现在这个世界和永恒之间的分界线,善和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同样只是个幻觉

  ——选自章节“歌文达”

  不过,也许我是想说,我爱这块石头,爱这条河流,爱世上能看到的并且能够向之学习万物。我能爱一块石头,歌文达,我能爱一棵树或者一片树皮,这些统统是“物”。一个人能爱世上万物,但是一个人却不能爱词句,因此对于我,种种教义是毫无用处的。它们既不硬又不软,没有色彩,没有棱角,没有气味,没有情趣——除了词句以外它们什么也没有。也许就是这一点阻碍了你,使你发现不到平静。或许解脱与德行、欲乐与涅槃只是些词句而已,歌文达。涅槃不是一样“物”,它只是一个词——涅槃。

  ——选自章节“歌文达”

  《悉达多》读后感(三):电光火石 一生一世 生生世世

  一包瓜子吃完 一本书就看完了

  可想而知,今天上午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拿下来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读读看这本小绿皮书到底会说什么鬼”的怀疑态度,权当是周末休闲放松换换脑子

  没想到,瓜子吃完,这本书就被悄然看完了。中途居然都忘记了上厕所、看微信、换个姿势等等等。

  只是读到后面,自己已是双手捧着这本书恭敬地读,不再是右手忙着吃瓜子、左手持笔划划句子的肆意姿态

  “刷”的一下用一个多的小时读完了悉达多少年的开悟历程,真的很精彩。读到尾声,居然双眼湿润,颇为震撼。

  自诩是个不爱看小说的人,这下又看得连饭都忘了吃。

  小说精悍地叙述了悉达多的探索解脱、摆脱“自我”的历程:

  悉达多这娃从小就不安分,书读得好好的不读了,给他爸一晚上时间说我要出家当和尚,再见(永别);

  沙门待了三年,各种挨饿打坐自虐,有一天和小伙伴说,我们这队伍年纪最大的老和尚也不过就那样、非常soso,咱们还是另找出路吧…

  然后他和小伙伴幸运地接近了在世佛陀小伙二话不说皈依佛陀,悉达多偏不,居然还跑去找佛尬聊,没聊出啥明堂,还是一拍屁股走人了;

  走着走着莫名的在路上碰到一位绝世美妓,美其名曰学习爱情(精虫上脑,话说有个细节,在这之前悉达多还碰到一位河边洗衣服向他示爱的少女,悉达多果断逃跑了,这是在说人家小姑娘颜值不够么!?),就天天跑去找美女情欲游戏,最后把人玩怀孕了就跑了。

  同时,悉达多慢慢遁入在这个世俗的世界,荣华富贵,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修行(思想,等待,斋戒三大修行小收获)啥的全抛一边,突然又有那么一天,悉达多玩累了,又跑了,再见都不说一声,还害的生意伙伴和警察叔叔到处找人。

  悉达多跑去河里寻死,没成功,跟着摆渡人度日,学着摆渡人的模样认真学习这样一条河流,有意思的事,还真的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居然发现没有时间这个秘密了等等...

  安宁喜悦日子被儿子的来临打破,空降一位青春小孩哪是一件好应付的事情?况且悉达多之前从来都不知晓自己还有这样一个基因延续,老来得子,各种溺爱,最后儿子还是劫了家里的财产,跑了...

  跑了...跑了...跑了...多么似曾相识,年迈到此时,悉达多终于自己亲身体会到身边最爱的人突然“跑了”的万般失落,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父亲当年内心绝望冲突终身的痛苦......这,也是一般“轮回”。

  他终于开始理解世人,理解孩子男人女人、老人…无论是谁…都变得那么亲切,他爱一切人、一切物,因为一切同在,圆融合一。

  最后的最后,他终于做了一件好事,教导曾经的小伙伴他这坎坷一生所领悟的真理。

  悉达多折腾的一生就是这样。

  话说,照我理解,作者主人公取名为“悉达多”是刻意为之,这位像佛陀一样的人,而其实,世间的每个人都可以叫“悉达多”,我们都在努力追寻探索、我们都具足佛性。

  我想这本书主要想谈的是,真正的道理是跟文字学不来的、彻悟非依人。

  悉达多一次又一次的“出离”,都是因为不满足,最后,身体年迈、再也折腾不动了,就老老实实在河边修行,最后,终于看到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自己,连块石头也美、也热爱,所谓的“无我”就是“无二”,不二就是“一”,天人合一

  反观悉达多的修行之路,那是相当任性的,有人说这是按照佛陀的生平来写的,只能说有那么一点点批判叛逆精神是佛陀在悉达多的青年时代所有的。但故事之后的遁入红尘就不够机智了,只能说这位悉达多任性过度了一点。

  悉达多的故事很热血,但是令人唏嘘

  我想作者在作品中还顺带黑了一下宗教内固有的教条、仪式等对人的束缚比如说很多人赶场去探望临终的佛陀等。是啊,难道佛陀不是时刻与我们同在么?不过,适当情感上的表达是可以接受的。

  佛陀在成佛之前,苦修五年,找到了“中道”,因为慈悲分享给世人。佛陀当然知道他的道理没有办法语言完全教导给世人,但是慈悲的佛陀仍旧选择用他的余生说道。

  对我这个嗑瓜子听故事的人民群众来说,还是佛陀本尊的修行故事更加励志,毕竟,佛陀这一生做叛逆少年的岁月是非有限的,世尊成道后将余生献给世人,生生世世的众生,因为佛陀的降生,倍感无上幸运。

  佛陀告诫世人:依法不依人。也许每个人接近佛性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但他老人家的苦口婆心的八万四千法门,总有一款适合你,不是吗?

  追寻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背离的勇气,更需要留抵的智慧

  《悉达多》读后感(四):东方哲学的美,佛学入门读物

  悉达多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如果你知道一些佛教的背景故事你就应该明白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名字。当然这就是一部关于佛教的小说,然而最值得惊喜地方是这部小说不是同一般的佛教文学作品一样去阐述佛家思想而是以一种跟高的视角将读者缓缓带人,追根溯源

  主人公最先开始与自己的同伴一起加入了沙门的队伍,最求着最高的智慧,但当他们来到乔达摩这位佛前时悉达多却选择了离开,作者从这里就带人了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的理论,智慧是无法从语言词汇传授的,即便是拥有着最高智慧的佛也无法通过词汇将他的智慧授予给他的门生,这便是佛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色”——它的意思是万事万物给我的一种映射。打个比方:就像是你现在正看着的网页,我要问你它是什么呢?你当然会说它就是网页啊现在正显示着一些文字和信息关于一部名叫《悉达多》的书,其实它不是,它是“网页”给你的一个映射,网页是你为这个映射所下的定义,你无法得知其实它是一些运算程序,运算出来的结果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在你的显示器上再到你的眼睛里就成了你所看到的“色”,你认为你看到的是文字而你却不知道他的本质——那些运算程序是什么样的。当然这个比方也不是很恰当,就姑且在这里将色理解为一种虚幻吧,而这里佛传授智慧的语言词语就是一种色,佛教里面是怎样定义“色”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空”又是佛教中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下文在做介绍)。所以人们是无法从佛的口中得到真正的智慧的。所以悉达多选择了离开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我”,什么是“我”,智慧又是怎样从“我”中来呢?这就来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

  离开沙门队伍的悉达多来到了城市,后来又来到河边成为了一个摆渡人,他看到了世间百态,也亲身经历了一切。最终领悟到了“空”,那是一种大爱,明白了世间一切的圆融统一,他成为了一个圣人一个佛,在故事最后他年轻时的那位同伴哥文达也深深在他面前行了礼,悉达多的微笑使他想起了自己一生中所曾经爱过的一切,所以珍贵而神圣的一切。关于“空”的感悟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一步一步将读者带人到主人公的心境之中,不急不躁优雅而活泼,而第二部分的故事也是最后的结局所必须的,因为要想明白“空”必须先了解“色”,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个小小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好让读者不会因为最后“空”的感悟而像哥文达一样有一点感到悉达多是“疯狂的”。关于“空”其实也好理解,它是指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石头的元素在将来也可能成为你我,一切都在涅槃,而一切都能永恒。所以一切才能圆融统一,我们才会去爱一起。

  《悉达多》的一本很不错的佛学入门小说,它以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将佛的起源娓娓道来。这本中文译本也相当不错,很大的原因要感谢中国的佛教传经者,使得中华文化中有着佛教的血液,这也使汉字拥有着很强的解释佛学思想的能力。

  《悉达多》读后感(五):译者序(摘录)

  二

  1914年,一战的枪声响起,残酷的现实震撼了人道主义者黑塞的良心。他挺身而出,发表文章反抗德国军国主义,结果招致各种诽谤攻击,出版社也不再约稿。灾难迫使他思考,痛苦引导他去探索,《德米安》(1919年)就是黑塞在战火中探索的产物。托马斯·曼评价道:“该书的激奋效果令人难以忘怀,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时代的神经和富有狂想的青年一代,从他们中间诞生了痛苦生活的代言人。”

  对魏玛共和国失望的黑塞1923年移籍瑞士,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在逃避现实,离开前的黑塞发表了《悉达多》(1922年),记述了一名青年的求道过程。长篇小说《荒原狼》(1927年)则一反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怜爱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时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虚荣、浅薄的宗教。主人公是一位中产知识分子,身上有着狼性和良心的对立,孤独彷徨,只能在歌女处寻求安慰,看魔术剧以发泄不满,颇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最后还是从歌德和莫扎特那里学会了幽默。故事先以“出版前言”概述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再以手记的形式来描述他在某城市的经历和心理活动,最后以魔术剧来演示当时的社会动乱、人生的混乱和主人公的理想。《荒原狼》因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广博的思想内容、奇特的情节、高超的艺术结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文学界的激烈争论。40年后的“黑塞热”也正是以这部著作为开端——各国在二战后经历了复苏和“繁荣”,资本主义的固有病态又蔓延开来,其价值观点、没有灵魂的物质文明再次受到怀疑。生活在经济、社会、信仰三重危机中的青年发现,黑塞的作品可以提供了生活的信念,给以心理的满足

  1930年,被誉为“黑塞最成功的史诗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发表。然而作者本人更看好《荒原狼》,认为“主题更为鲜明,它的艺术结构很像一首奏鸣曲。”的确,《荒原狼》以深沉而尖锐的笔调揭露了资本家的战争狂热和中产阶级的虚伪,反映了资本主义在精神、道德上的崩溃与文化上的堕落。

  三

  黑塞一直对法西斯统治下的受迫害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也非常不受法西斯分子欢迎。最后一部长篇《玻璃球游戏》最终在瑞士出版,进入德国境内的少数几本被视为珍品争相传阅。关于本书,黑塞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要操起所有艺术家的自卫手段开始创作,我要建立一种精神空间,以抵御世界上的一切瘴气,同时表示智慧对残暴势力的反抗,并尽可能支持德国朋友们的反抗与斗争。”

  1945年.信函如潮水般自恢复通邮的德国涌来,年近古稀的黑塞感到有义务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发表公开信强烈谴责法西斯的罪行。他又一次受到了反动报刊的中伤,但是德国几经巨变,人民已经觉醒,“那些在深重罪孽之后要求铲除法西斯主义、寻求人道的非法西斯文学的人们,把他的晚期作品当作新艺术充满希望的开端而接受了。”

  晚年的黑塞获奖诸多,但很少离开在瑞士南部的住所,只专心于编辑、出版自己以往的作品。这并非隐居——他凭借信件与世界联系,是本世纪写信最多的作家之一。来访的客人之多,也使老人不得不在门前挂上免访牌。

  1962年8月8日,85岁的黑塞在听完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与世长辞。

  《悉达多》读后感(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总序

  一条独创的道路: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主题是人的命运,描写的是人处在时代危机中的种种内心矛盾。他要探索一条达到完美境界的人生道路。

  从卡门青到荒原狼,黑塞笔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都是这种异化和对立的产物。他们思想上的积极性在当时的社会里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反抗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性质,表现为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与幸福,以及在追求途中的痛苦与挣扎。

  第一部

  人必须在自己的“我”中找到泉源,人必须保有这泉源。此外,一切都是虚假、迂回和错误。

  沙门的生活

  沉思冥想是什么?舍弃身体是什么?斋戒绝食是什么?屏息是什么?那都不过是从‘我’中飞出,从‘我’的折磨中暂时逃脱出来,不过是暂时减轻生命痛苦、抵抗生命虚无的一种麻醉剂。

  从一切我们认为神圣的东西中留下了些什么?剩下些什么?保存了些什么?什么能禁得住考验?

  乔达摩

  是名佛法,非佛法

  以您自己的探寻,在您自己的路上,经过思考,经过冥想,经过领会,经过彻悟,您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地。世尊,您没有从别人的教导中学到过东西,所以我认为没有人能从别人的教导中找到解脱。在您彻悟的时刻所悟到的一切,没有法子能用言语教导给别人。彻悟了的佛的教导中蕴含着许多东西,教导了人许多东西:怎样正直地生活,怎样避免邪恶。但是这个清晰可敬的教导有一样东西没有包含到,它没有包含大智大慧的世尊自己经历的秘密——有别于千千万万个人的他独自的秘密。这就是在听您讲道的时候我想到并意识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继续走我自己的路的原因。我不再寻找另外的更好的教导了,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教导是没有的。我要离开所有的教导和所有的教师,我要单独去达到我的目标,不然,就死掉。

  我无法判断别人的人生,但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来判断,我必须选择和拒绝。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人像他这样看、笑、坐、走。我希望我也能像他这样看、笑、坐、走,那么自如,那么高尚,那么节制,那么坦率,那么纯朴而神秘。一个人只有在征服了他的‘我’之后才会那样看和走。我也要征服我的‘我’。

  觉悟

  悉达多一路走一路沉思。他认识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是个大人了。他了解到有些东西已经离开了自己,像蛇蜕掉的旧皮一样,不再附在身上,那些东西曾经伴随他度过少年时代,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就是希望遇见明师和听他们的教导。

  是‘我’,我希望明白它的性格和本质。我想把自己从‘我’中解脱出来。我想征服它,却征服不了它,我只能欺骗它,只能离开它,只能躲避它。

  “的确,世上没有东西像‘我’这样占据我的思想,这是个谜:我活着,我是一个人,我与别的每个人分开,我与他们每个人都不同,我是悉达多,而世上万物中我知之最少的恰恰是关于我自己,关于悉达多。”

  意义和真实不是躲藏在种种事物的后面,而是在它们的里面,所有的全是如此。

  第二部

  他必须自己去亲身体验。很久以来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我”就是阿特曼,它的永恒性同梵天的一样。然而他从来没有真正发现到他的“我”,因为他一直想用思想的网去捕捉它。躯体当然不是“我”,感官的活动也不是,思想不是,理解力也不是,智慧和才学也不是。人们获得的才艺和智慧是用来对世上的事情下结论,在既有思想上编织新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世界仍属此岸。如果随性自我的智慧和思想得到膨胀,其感官即使毁灭,所有磨砺仍属徒劳。

  思想和感觉都是美好的东西,在它们的背后藏着终极的意义。很值得我们去听听它们的声音,很值得去同它们交往。对它们任何一个,既不可轻视,也不可估计过高,最好一心一意仔细听听它们的声音。

  除了内心声音的命令,他什么也不去努力;除了内心声音的建议,他什么地方也不停留。

  人可以乞讨爱情,购买爱情,得到赠送的爱情,在街上邂逅爱情,但是却绝对偷不到爱情。

  你必须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本事去赚钱,买衣服和鞋子。否则,一无所有的人是没有法子能赚到钱的。

  一旦悉达多有了一个目标、一个决心,情形也是如此。悉达多不做任何事情,他只是等待,只是思想,只是斋戒。但是就像石头穿过水沉到河底一样,他不做任何事,也不激励自己,就能穿过人世间各种的境遇。他被一种力量牵引着,任随自己向下沉。牵引着他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他的目标,因为他不会让任何与自己目标相悖的东西进入到心里。这就是悉达多从沙门那里学来的本事。这些本事,傻子们称

  在人群中

  在爱情方面,悉达多仍然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毫不知足地盲目投进爱情欢乐的深渊。甘玛拉教他:一个人如果不向别人付出欢乐,就享受不到欢乐。甘玛拉教他:每一种姿势,每一个抚摸,每一个接触,每一个眼神,身上每一处地方,都有它的奥秘,懂得这些奥秘,就能享受得到它的欢乐。甘玛拉教他:情侣们在调情做爱之后如果没向对方表示爱慕之情,如果没有付出并得到爱,就不应该猝然分手,只有这样,在双方心里才不会产生厌腻或无聊的感觉,也不会产生玩弄别人或被别人玩弄的可怕感觉。

  来找他的人很多。有许多人来找他谈生意,有许多人来欺骗他,有许多人来与他谈话,有许多人来诱取他的同情,也有许多人来听取他的忠告。他给人忠告,他给人同情,他送人礼物,他有时也让自己稍稍上当受骗:所有这些游戏和玩这些游戏的激情占据了他的思想,就如同以往众神和婆罗门占据着他的思想一样。

  就像一个玩球的人一样,他是在和生意与他四周的人们玩游戏,他留心观察他们,从他们身上寻找乐趣来娱乐自己。但是,他的心,他真正的本性,却并未投入到这里面。他真正的自我在到处流浪,远远地,不见踪迹地,流浪,流浪,与他的生活毫无关系。

  爱情最重要的是给予和获取合而为一

  Inner Peace

  有一天,悉达多对她说:“你性格很像我,你与别人不同。你是你甘玛拉,而不是别人。你同我一样,在心里面有一种宁静和一处庇护所,任何时候,你都能退避到里面去,保持住你自己的本色。这种本领,虽然人人都能够有,然而却只有极少的人能真正发挥这种本领,做到这一步。”

  “不是人人都那么聪明。”甘玛拉说。

  “这与聪明不聪明没有一点关系,甘玛拉。”悉达多说,“卡玛士瓦密同我一样聪明,然而他却没有这种庇护所;有些人有这种庇护所,可是在智力方面,他们却仅仅是孩童。甘玛拉,大多数的人就像是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随风飘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到地上。有少数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循着固定的轨道运行,任何风都吹不到他们那儿,在他们内心中,有他们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

  轮回

  通常只有在富人们的脸上才看得到这些表情:满腹牢骚、病恹恹、不高兴、懒惰、无情。

  悉达多已经被这个世俗世界层层网住。欢乐困住了他,贪婪缠住了他,懒惰占据了他,最后连那他一向最看不起并视之为最愚蠢的恶习——欲心,也侵蚀了他。他坠入了财产、财富和财宝所布下的陷阱。这时候,它们不再是一种游戏和一个玩具了,而已变成了一条锁链和一副重担。

  摆渡人

  对于所有那些人来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他们旅途中的一个障碍而已。他们来来去去地奔波,有的是为了赚钱,有的是为了事业,有的是为了结婚,有的是为了朝圣,这条河正好横在他们的路上,摆渡人就是尽快地帮他们渡过这道障碍。在那千千万万个路人当中,只有四五个与众不同,对于他们,这条河不是一道障碍。他们听到了它的声音,并且因此静静地倾听下去,结果这条河成了他们心中神圣的东西,正如同它是我心中神圣的东西一样。

  所有的悲哀不都是在时间里面吗?所有的自我折磨和恐惧不都是在时间里面吗?一旦人克服了时间,不是也就立刻克服了世界上所有的困难和邪恶吗?

  一个真正的探求者,如果真诚希望去找到一些东西,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旦他已经找到了,他就能对每一条途径、每一个目标表示认可;一旦他找到了,就没有东西能把他与千千万万个生活在永恒之中并呼吸着神圣气息的人隔开。

  儿子

  你对他一点也不严厉,一点也不处罚他,从来不命令他,因为你认为温和比严厉更有力,滴水比岩石更有力,仁爱比强制更有力。

  突然间回忆起很久很久以前她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你不会爱任何人。”那时候她是这样对自己说的。

  悉达多曾经表示赞同她的看法。他曾经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颗星,把余下的人们比为落叶。他曾经因为这个比喻而使她不悦,他感到甘玛拉的话中有责备的意味。

  这倒的确是真的,他从来没有爱别人爱到完完全全投入自我,爱到把自己都忘掉的地步;他从来没有因为爱别人而做下愚蠢的事。他从来不会那样做,而且他觉得这就是自己与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差别。

  唵

  现在,悉达多待人接物不同以往,不再认为自己很聪明,也不骄傲了,对人更为亲善关心,更富有同情心。

  当他把商人、士兵、女人等普通的旅人渡过河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与他们不同。他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生活,也欣赏他们的生活,但不是通过思想和观察,而仅仅是因为欲望和愿望,他喜欢他们。虽然他渐臻善境,虽然他现在所承受的是最后的伤痛,但是他感到这些普通人都像是自己的兄弟。在悉达多眼中,他们的虚荣、愿望和琐琐屑屑,已不再显得可笑了,它们都变成了可以理解的可爱的东西,甚至很值得自己尊敬。

  大凡天下做母亲的,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盲目的爱;天下慈爱的父亲,对自己的独子都有一种愚蠢的骄傲;天下虚荣的少女,为了自己的装饰,为了赢得男人的爱慕,都会发挥出种种盲目而热切的努力。所有这些微小的、简单的、愚蠢的,却又是无比强大的、重要的、热烈的冲动,在悉达多看来,已不再是微不足道。他看到了人们为了这些冲动而活,看到了人们为了这些欲望而从事伟大的事情,旅行,打仗,受苦受难,发愤图强;看到他们为了这些冲动、欲望而辗转奔波,他很爱他们。在他们的一切欲望和需要中,他看到了生命、活力,也看到了生命的不可磨灭和永恒的梵天。

  一个知识慢慢在悉达多心里长大了,成熟了,他明白了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明白了自己在漫长的岁月中探求的真正目标是什么。那目标不是别的,而是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中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容纳力,一种思考、感觉和呼吸万物圆融统一思想的秘技。

  人生就是这样的。每样事情,在没有忍受到尽头之前,在没有最后终结之前,都会重演,同样的悲哀也会再度被人历经一次。

  思念者的悲叹、聪明者的欢笑、愤慨者的哭泣、垂死者的呻吟,全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连锁在一起,以千百种不同的方式纠缠在一起。所有的声音、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怀念、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欢乐、所有的善良和邪恶,这一切一切交汇在一起,就是生活之流,就是人生的音乐。

  歌文达

  “一个人在寻求的时候,”悉达多说,“往往只注意自己正在寻求的东西,结果发现不了任何东西,吸取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他一心想着自己正在寻求中的东西,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他已经执着在自己的目标上了。寻求的意思是设定一个目标;而发现的意思是自由、包容和不设立目标。你这位大德也许真的是一位求道者,因为在你向着目标不断寻求的路上,许许多多就在你面前的东西你却没有发现。”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不行。一个人能够发现智慧,能够在生活中实践智慧,能够在生活中体现智慧,能够用智慧鉴定自己的意志,振作自己的精神,能够用智慧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然而一个人却无法言传智慧,无法教授智慧。

  一个真理,如果它是片面的真理,就只能以文字表达出来,也只能局限在文字能力的范围内。每一样事物,要是用思想来思考和用文字来表达,都是单方面的,都只是一半的真理,它缺乏完全、圆满和统一。世尊佛向世人讲解世界的时候,他不得不把世界分成欲乐和涅槃,分成虚幻和真实,分成痛苦和解脱。一个人不能不如此,想教一些东西给世人的导师没有别的法子可循。然而在我们心中以及在我们身外四周的世界,本身绝不是单方面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为是完完全全的欲乐或者是完完全全的涅槃,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完璧无瑕的圣人或是百无一是的罪人。之所以表面看来似乎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都被欺骗了,我们觉得时间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歌文达,时间不是真实的。我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领悟到了这一点。果真时间不是真实的,那么,横在现在这个世界和永恒之间的分界线,善和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同样只是个幻觉。

  一个人不可能看到另一个人在路上走了多远。佛性存在于强盗身上和骰子赌徒身上,强盗也存在于婆罗门身上。沉浸在深思冥想之中的时候,人可以抛开时间,在同一时刻中看到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时候,每样东西都是好的,每样东西都是完美的,每样东西都是梵天。在我看来,存在中的每一样都是好的——死亡同生命一样好,罪恶同神圣一样好,智慧同愚蠢一样好。每一样东西都是必需的,每一样东西所需于我的仅仅是我的赞同,我的承认,我的善意理解。一切都中我的意,一切都与我相得,没有东西能伤害我。

  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然而我却又高兴看到一个人的智慧和他认为有价值的思想,在另一个人看来或许是一派胡言。

  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大思想家们认为重要的是审视这个世界,蔑视它。我们不应该彼此敌视,而要用爱、赞赏和尊敬来对待这个世界,对待我们自己,对待所有的生命。

  来自微信读书

  《悉达多》读后感(七):本來無一物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5795500/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是來歷劫的,沒有可以避免的道路,也無須避免。

  《紅樓夢》哪裡講的是愛情,兒時懵懂,只覺得頑石和绛珠仙草的故事催人淚下。誰想都是劫難,愛的劫難。悉達多在喬達摩和甘瑪拉面前都得心應手,唯有面對兒子時悲痛涕下。愛是悲傷是痛苦,但也是必經之路。越是逃越逃不開。只有涉水、溺水才能行舟啊。

  此前嚮往的都是薩特和波伏娃的愛情。但甘瑪拉和悉達多見面只輕輕問他兩句。“你是怎麼認出我的?”這第一句,一是愛情的試探。二是對自己蒼老的垂歎。第二句,“你找到自己的安寧了嗎?”我渾身顫抖。

  悉達多何其幸運,第一次出走有好友歌文達默契相伴。第二次出走甘瑪拉毫不意外。這是女人的智慧。妓女見過太多男人,他們所要不過是愛慾和征服。悉達多不是,他看她和別人無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是的,你們都是我的老師,只是其中一個,或者兩個更貼近我現在所求的。也就是歌文達苦苦追尋的。他之所以追問,是感覺告訴他這教義有所缺口。但虔誠和歷經之少使他無法察覺。

  喬達摩和悉達多本是一人。看很多朋友討厭歌文達,傻孩子。歌文達也是悉達多的從前啊,或者說黑塞、我們的從前。

  知行合一,不止。

  《悉达多》读后感(八):投入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它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少年时代的他是一个印度婆罗门的儿子,家世显贵,英俊聪颖,他和好友歌文达一起练习沉思冥想,读经斋戒的技艺,但是对此他的内心不满足,也不安宁。于是,他和好友离开家,跟随流浪的沙门在森林中苦修。几年的苦修生活后,他们追随和聆听佛乔达摩的教诲。后来,悉达多和歌文达道别,走上独自生活的道路:他沉湎于名妓的温柔,成为富商,受困于物欲,学会了赌博并被赌瘾控制……

  全书的语言优雅、隽永,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这跟黑塞还是个诗人有关吧。书中那些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的句子非常打动人,如“到底是我失去了财富,还是财富失去了我。”“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目标缠住了,每个人都忍受着痛苦。”

  小说的故事像个寓言,情节精练但其内涵却无比丰富。也许是受到荣格精神分析的影响,黑塞在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也采用了心理分析,既不浪漫主义也不现实主义,却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现实,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非常深入地挖掘。《悉达多》中作者将主人公悉达多那种波涛起伏,不断变化的心理现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比如当悉达多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物质享受时,作者这样描写他的心理现实:“就像湿气一样,一点一点进入快死的树身里面,一点一点多起来,一点一点把树身腐烂掉;这个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惯性也是同样,它们一点一点地偷偷钻进悉达多的灵魂,充满他的灵魂,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忧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乡。”全书像这样的心理描写非常多,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书中悉达多和歌文达可以代表两类修行的人,他们之前都跟随学者、沙门和佛主学习,后来悉达多开始对教义和教师起了怀疑,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在心灵求索的路上,他从一个懂得“思想”“等待”“斋戒”的沙门变为了名妓的情人,会赚钱的商人,一个赌徒,然后是聆听河水的渡船人,承受丧子之痛的父亲。而歌文达终生都是一名云游四方,追随佛主,苦苦修行的和尚。前者是入世的,后者是出世的,二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不同。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歌文达的苦执,他在与悉达多分别的最后时刻,还在期待从他那里得到一种真正的解脱之道,他问:你有没有一种尊奉的教义、信仰或者知识,它们能帮助你正确地生活,正确地处事?悉达多经历自己坎坷多变,享受与苦难并存的一生后领悟到:对他来说,种种教义是毫无用处的。“每一个人身中隐藏着潜在的佛性。”“每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他还说,“我的犯罪是必需的,我需要欲望,必须为财产而奋斗,必须历经厌恶和绝望的深渊,为的是学会不抗拒这种种,为的是学会去爱这个世界,为的是学会不再把这世界与一种臆想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想象的完美幻景相比较,而是接受这个世界,去爱它,为自己属于它而高兴。”

  我看到悉达多能够像佛一样纯洁、喜悦、平和、宁静,是因为他看清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自己,并真正的接纳和学会去爱这样不完美的世界和自己,他停止了和自己命运的抗争,领会到万物圆融统一的本质,而他自己也属于万物的和谐统一,于是他活出了自己内在的佛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一些年轻人的修行既不是出世,也不是入世的,他们沉迷于所谓的修行,有的人甚至没有工作,也无法与身边的朋友友好地交往,却每年花掉父母的二三十万去上灵修课,然后抱怨身边的朋友俗,嫌弃伴侣和父母跟不上自己心灵成长的步伐。我认为脱离了生活的修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修行其实只是自我装饰罢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伤害父母,逃避与人相处,也无法自处的人即便学了很多道理,懂得很多知识,也无法真正提升自己心灵的气质。

  作为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人,想要修行并不需要远离城市,归隐山林,也无需四处流浪,风餐露宿,更无需花重金去上灵修课,而是学习做到活在当下,去爱这个世界,去爱身边的人,与自己和世界和谐相处,在自己的心中修炼爱。就像悉达多说的,懂得用爱、赞赏和尊敬来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自己,对待所有的生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我们在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好好生活就是修行。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时间这条长河中独一无二又永恒的存在。投入当下的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悉达多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