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谎的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说谎的人》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1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谎的人》的读后感10篇

  《说谎的人》是一本由E. 洛克哈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说谎的人》读后感(一):与你们度过的夏天

  Goodbye my almost lover

  Goodbye my hopeless dream

  l'm trying to think about you

  Can’t you just let me be

  单曲循环Almost lover开始书评阅读时候就觉得这首歌简直是为这部书量身定制的。诠释了卡登丝和盖特一起度过的时光他们的爱情。以及四个伙伴们度过的每个夏天。

  那是一个具有古老传统贵族家庭。辛克莱家族的人高大强壮英俊。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在外人眼里他们头顶光环接受最好的教育,出入高档场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暗流涌动,三个对现实颇又抱怨女儿都想从父亲那里多分得一杯羹,不惜逼迫儿女配合他们。父亲也以此控制晚辈他们的婚姻,教育以及生活中的一切。作为辛克莱得一员,你必须体面。另外父亲也把对自己的关心作为衡量遗产的一个标准

  这样的人物设置以及情节似乎都与李尔王有所相似。这里要说到洛克哈特新颖地将改编童话穿插在故事当中。当然,每次地框架都是年迈地国王以及三位公主发生的故事有些许不同可惜每次都没有诚实又敬爱父亲的考狄利亚。国王和公主总是被虚伪恐惧包围。

  虽然父亲可以用财产控制他的女儿们,可是却无法控制他的孙辈。约翰尼拒绝分开母亲与埃德,卡登丝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盖特分开,米伦不去向外公陈述自己更加优秀事实。他们憎恨母亲与阿姨们为了财产的争执。他们喝了酒决定代表财富以及地位的克莱尔蒙特烧光。这样家族就不会再因为金钱变得支离破碎。他们打发走所有人,分头在各层行动。酒让他们变得不清醒也更加大胆。卡登丝在其他人还没出来以前点火。结果除了她所有人都被烧死了。她无法接受这一切,患上了选择性失忆,以为她的小伙伴,她的爱人都在。

  其实一切都在第十五个夏天的时候戛然而止了。只是主人公不愿想起这一切,希望大家都还在。倒叙的手法使一切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读到最后还是被真相惊到,但联想到之前的情节又觉得很合理。第十七个夏天,没有到码头接自己的另外三个说谎者,从没有被回复邮件。以及小表弟询问的吸毒。一切的一切只是卡登丝的幻想。第十七个夏天,只剩下了她一个说谎者。

  记忆慢慢得回来直到真相大白。也许说谎者的目的也达到了,母亲与阿姨们再次拥抱,因为悲剧而互相安慰破碎的家庭慢慢愈合。

  Goodbye my almost lover

  Goodbye my hopeless dream

  第十五个夏天是我们最后的夏天,

  第十七个夏天谢谢你们帮我找回记忆。

  没有你们,再也组不成我第十八个夏天。

  《说谎的人》读后感(二):被抹去的记忆 -《说谎的人》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的。大概是在深夜的缘故吧,一头扎进去,便很难再出来。我想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一段被抹去的记忆。

  故事借由卡登丝的视角娓娓道来,颇有暗色系青春感觉。身为辛克莱家族的女继承人,拥有的假期时光自然是不可比拟:海岛,豪宅无可挑剔玩伴。刚开始自己会有一个构想,以为会上演富家子弟霸道青春的戏码,读下去也渐渐走到了自己的心里。女孩的“恶梦”是从第十五个夏天开始的,她试图用零碎的记忆拼出那年夏天的故事,但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刻意抹去她关于那年夏天的记忆。家族里的人对于自己不想再提起的人或事,高度一致选择了抹掉它。母亲用销毁与之相关的物品来抹去对抛弃她的丈夫的记忆;姨妈们则在外婆去世后选择了闭口不提,试图抹去外公对外婆的记忆。它们只是暂时忘记,某个时刻还是会想起。哪怕是失忆。

  特别喜欢穿插在其中的童话故事,作者赋予了它新的含义,颇有一针见血的味道相同主体经过不同的变换组合,意味深长。青春除了美好,矛盾冲突也占据了不少。中国式的青春怀旧电影大多喜欢强调青春的残酷遗憾,往往会选择夸大关键的冲突点。第十五个夏天作为故事和主人人生转折点对比在这前后经历的种种,有种灰色压抑在。小说中卡登丝同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父亲的离开甜蜜苦涩初恋,如何去处理一些她认为是对的事情。因为男孩家境与自己悬殊太大,遭到大家的强烈反对。就像她的姨夫,所谓的倒插门吧。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四个小伙伴试图探讨更加现实层面东西,最终做出了令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无论怎样学生时代友情爱情都是值得一生回忆的,纵使他并不完美

  作者用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视角去窥探她眼中的成人世界,并且试图去打破一些东西。姨妈们和母亲为了爷爷的财产问题可谓各显神通,爷爷对于肤色血统偏见。就像是我们对于一些“社会潜规则”的抗争,不想轻易低头,不想自己渐渐趋同。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但她却和家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追求荣华富贵,反而常常会把自己的东西捐给慈善机构,更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少年时代我们也曾是“刺头”,用各种自以为炫酷的行为宣泄自己。每个人大概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只是这群少年选择了一个太过极端方式。当那一段尘封的记忆被唤醒的时候,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精心策划火灾却成为了一场真正的灾难。他们试图阻止大人们贪欲,却永远定格了自己的青春。只留下卡登丝一个人,面对如此残忍的真相。不知为何,觉得他们像是一个个勇士,让青春永驻。留下的纵使记忆被找回,生活也无法回到从前,伤害一旦造成,总会在记忆中留下印记。有形的伤易疗,无形的伤难愈。

  《说谎的人》读后感(三):局外人和局内人的骗局

  我从书名到翻到第一页,就发现一个骗局出来了,书封上那句“有人失忆,有人失踪”有点剧透的嫌疑,于是我从一开始就抱着解密的心态看得非常仔细,处处寻找线索。有几个关键信息可以提早揭示谜底

  1.卡登丝遭遇“某次事故后记紊乱。“我受偏头痛困扰,我的头脑却不会受到愚弄”——事实正好相反,那么主人公卡登丝的叙述有扭曲之嫌,真相也许和她所见截然不同

  2.四个说谎者——卡登丝、约翰尼、米伦和盖特。“在岛上的大部分年份,我们都是祸害”——几个年轻人有过荒唐的行为,卡登丝所谓“事故”或许与此有莫大关联

  3.第一次提到火灾时各人的表现(后文不止一次出现)——米伦拿着汽油罐,约翰尼从克莱尔蒙特跑出来,外公哈里斯的脸被篝火火光照亮。联系前后文我们就知道,这场火灾应当是人为引起的,并且很有可能就是“四个说谎者”所为。

  4.“说谎者”中其他三人的消失——卡登丝没有收到他们的任何音信。

  5.外公把卡登丝称作米伦,而后又称自己知道她不是米伦——从后文看来,外公神智依然清醒,所以此处是否为“误称”还有待考证。

  看到第三章中间部分时,我基本上已经能够拼凑出事情的过程,也就是卡登丝在岛上经历的几件大事:8岁时她与盖特相识,10岁时她发现米伦患病,14岁时卡登丝与盖特坠入爱河(虽然彼此并没有察觉),15岁时她父母离婚,卡登丝发现盖特另有女友,“那次事故”发生,16岁时卡登丝祖母去世,她随父亲去欧洲旅行,快18岁时卡登丝开始怀疑自己关于第十五个夏天的记忆。我所认为的真想是,卡登丝15岁时和另外三个说谎者一起放火烧掉了小岛上的别墅,然后意外坠入悬崖并且因此失忆,我唯一没能确认的就是约翰尼、盖特和米伦其实已经死去,叙述部分多是卡登丝的幻觉错觉,直到小说第五部分提及三人的葬礼

  小说中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地方就是童话部分——三个公主的故事。

  1.小公主“我像肉爱盐一样爱您”——《格林童话·像盐一样珍贵》(P50)

  2.国王送自己的女儿给恶龙,希望求得怜悯,而恶龙接连吃掉三位公主——谁杀死了公主,恶龙还是国王?(P62)

  3.小不点公主与老鼠求婚者(P123)

  4.大公主生下一只小耗子,他外出闯荡,或许会回来把宫殿烧为平地(P172)

  5.商人误摘野兽玫瑰,被迫献出女儿,小女儿爱上了野兽并与其结成夫妻——《格林童话·美女与野兽》(P196)

  6.女巫与几个漂亮男孩女孩的故事。(P228)

  以上几个故事所指都很明显,作为线索穿插在小说中也别有一番趣味,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再找找故事的原型。对于主人公卡登丝来说,她所在的世界属于童话,而她遗忘的“事故”发生的那个世界则属于现实,两相比较之下,讽刺意味可见一般。

  小说主人公基本上就是同时处于自己欺骗自己和被别人隐瞒境地,她既是局外人,也是局内人。故事本身称不上扑朔迷离,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情节跌宕起伏(当然这与我从一开始就刻意寻找谜底有关),但从青春、痛苦错误挣扎等几个主题以及叙事手法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

  《说谎的人》读后感(四):童话和童心拯救不了成人的世界

  《说谎的人》这本书的文字形式是很明显的外来语翻译后的风格,读起来有点拗口。对于我个人而言,有的时候一段话要看个两遍才能明白

  辛克莱家族的孩子们调皮,但是心眼不坏,不是恶毒富二代。他们没有什么种族身份歧视。但是辛克莱家族的大人却是一群为了遗产不择手段的人。大人们争吵不休,为了得到更多的遗产而在父亲面前互相揭短。孩子们只是单纯的希望每个夏天,大家都会继续在岛上相聚,度假。只是希望大家还像一家人一样好好相处,希望大人们不再争吵。于是他们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孩子们认为引发大人争吵的关键就是爷爷的遗产,如果爷爷的遗产消失,那么大人就不再会争吵,大家就会变成和睦的一家人。于是孩子们策划了一次行动,他们决定烧掉爷爷的财产。而在他们行动后,悲剧发生了……

  整本书采用的是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写的。简单的说,不看到故事的结尾,基本上不知道整个故事在说什么,看起来像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自述(在看到最后一章以前,一度认为书中太多废话,差点就弃书了~)。

  《说谎的人》读后感(五):每个说谎者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最近几天在看一本小说《说谎的人》,故事是讲一个高大上,漂亮并且富有,全美的辛克莱家族故事。现在的长辈老辛克莱先生就像古代国王,拥有美国多处房产,以及无数钱财,一个美丽岛屿独立世界,老辛克莱先生的夫人帝铂的感情也是丰富美好。拥有三个漂亮的女儿,依然可以供养他们生活高端消费,女儿生养了九个可爱外孙,每年的暑假都会来那个私人岛屿陪老辛克莱先生。

  老辛克莱先生的三个女儿婚姻都是离婚或者家庭破碎的状态,但因为有辛克莱家族资金支撑,依然过得纸醉金迷,甚至沉溺于消费、贪婪虚荣无法自立,三个女儿在自我的家庭、爱情、人格上都很畸形。为了能分到更多家产,不断的维护形象保持子女良好状态来巴结讨好父亲,更大的满足她们欲望

  小朋友们在岛屿玩闹无拘束时间积累了感情,有深厚友谊,他们称为“说谎者”,暑假的每天一起驾驶游艇出海、去岛屿上新鲜的地方晒太阳、吃佣人们准备好的食物、游泳玩耍、打网球、探讨海底世界、倾诉感情故事,畅想未来大学

  这些时间,女主男主产生奇妙的感情,女主跟她母亲(辛克莱家族第三个女儿)强调,跟她们的感情不一样。她爸会为了爱她妈妈每个暑假都去外公的私人岛屿度过,对每个亲戚笑脸相待,不喜欢狗的他会让母亲的宠物狗睡沙发,并带着每天早上去散步等等。但在这个小家庭里,她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家庭的爱比去争得外公的家产重要。所以,她爸爸最后也离开了他们的家。

  在爱的过程中,奇幻的一个章节出现了,岛屿被火毁灭,女主患上选择性失忆症并伴随严重的偏头疼。她在自我设定的局里去创造性做了很多事,例如家族从来不会做的慈善事业,捐赠她认为不需要物件,她最爱的人。她写了二十多封邮件给表妹未得到回复。中断了一年未去的外公私人岛屿,重返时各种想象,奇幻等真实结合,她记起了那些青春的记忆。是她自己用火烧掉了这片别墅,也葬送了米伦、约翰尼、盖特的性命。她在失去悔恨、痛苦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头痛,选择性失忆这段经历。而他们的长辈因为这场悲剧慢慢选择离开来追寻各自的理想生活。自由去爱和悲哀的人生。

  小时候我也非常喜欢去外公外婆家,因为他们的疼爱,会给我们很多玩闹的空间,给我们准备好吃水果饭菜。现在,我依然很喜欢去外公外婆家,给他们带上礼物,最想珍惜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老人们最想要的是晚辈独立,自由,家庭和谐美好。就像老辛克莱先生说的:“离婚、家庭破碎、藐视传统、缺乏职业道德, 你们什么也没感,只是令一个把你们好好养大的老人失望。”

  《说谎的人》读后感(六):假如一切可以重来

  假如一切可以重来

  ——评《说谎的人》/By Rene-summer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

  随着他渐入老境,他开始思量该由哪一个女儿来继承…

  不对,应该是

  他非常疼爱她们。三个女孩儿都到了结婚的年龄…

  也不对,应该是

  …

  童话故事里可以随意改变剧情,而现实却不能随意更改。一旦选择了,就没有办法回头。倘若真的有匹诺曹的存在,我想卡登丝的鼻子一定很长很长。卡登丝是谁?她是辛克莱家族的第一继承者,生活在一个世代富足的家庭,她的外公拥有一座私人小岛,她也就是《说谎的人》一书的女主角。

  《说谎的人》是E. 洛克哈特的作品,讲述了卡登丝在发觉自己陷入了选择性失忆和偏头痛后,发现十五岁的夏天发生的事情,她一点儿都记不起来,她试着把支离破碎的记忆拼凑到一起,一点儿一点儿的把真相找出来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让我感觉很怪,妈妈和姨妈们的男人都离开了他们,而卡登丝竟然是第一继承者。而满头金发的卡登丝爱上深棕色皮肤、黑色头发的盖特,更是让我觉得这爱情进展的肯定不顺利。

  而当第十五个夏天,卡登丝在沙滩上被妈妈发现后,就生病了。而盖特、约翰尼和米伦则是失去了联系,短信、电话留言也不回,所以她开始了好玩的说谎者发邮件,也就是跟三个小伙伴分别说不同的话,说不同的谎言。

  一般来说,说谎的人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圆场,而对于卡登丝而言,她选择性失忆,药不离手,家人回避谈论第十五个夏天,以及她脑子里支离破碎的场景,让她想找出真相,想知道第十五个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而随着真相一点点的揭露,我忽然觉得很疼,真相太过于残酷。让卡登丝恢复记忆,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是不是过于太残忍了?妈妈和姨妈们为争财产,争论不休。而卡登丝和约翰尼等孩子们,也被自己的母亲们逼迫着去争取财产。而四个孩子反抗、冲动之下,一把火烧了房子,悲剧就发生了。

  或许,我猜对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局。真正的真相却是那么的残酷,三个孩子的生命丧失了,留下一个卡登丝,依靠药物,生活在现实和虚幻中。我很心疼这个小姑娘,知道了真相的她,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们?

  年少时候的冲动,换来一个不可挽回的悲剧。故事的结局很是残忍,故事的扑朔迷离很是唏嘘不已。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孩子们会如何选择呢?家长们会怎么选择呢?

  假如一切可以重来…

  《说谎的人》读后感(七):寻找现实,面对现实。

  近日来同《文心》一起看的——一个在寝室耐心感悟,一个在教室解乏阅读。今天两本书都勉强过了一遍,算是放下心头的部分重量。本来先看完的是这本,但因《文》一直写着读书笔记,于是本书的读后感就被放在了后头。

  因为当代畅销书,有一部分是名不副实,存在滥竽充数之嫌的,很多东西,售卖的不是书,售卖的只是某些人物的名气,只是某种潮流的风向;而名著能在数十上百年的风霜底下,于繁浩的卷帙之林屹立不倒,在我看来,必有它的珍贵之处。

  如同本书背面的评语一样,未读过的人理当对人物和情节保持一无所知,虽然我现在不打算阐述这本书里到底有什么详细的故事,但接下来仍会就某些启发和灵感表述自己现下的是非观,如果没看过本书且准备看的人,最好请别看以下这些可能会成为剧透的评论。

  盖特的观念里哈里斯对他和埃德的所谓的隔阂,种族肤色方面的原因这里不便多说,只知道我读到那处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偌大的家族本就是一代代辛克莱奋斗的结果,对于丝毫关系没有的两人,作为一家之主的哈里斯,有充分的理由选择排挤或帮助他们,就事论事而言,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

  这个道理,同社交活动是很相似的——朋友之间,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虽然从整个大环境而言,若是每个人都热情而乐于助人,当然更有利于团结和融洽;可缩小到每个人身上,世间百态,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相同的帮助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负担。

  我自己该做的,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我愿意帮助的人或事,对于身处被帮助一方的时候,记住每一份滴水之恩便好了,因为他们本就没有责任和必要来帮助你。我不可能说“我们是朋友,所以你该帮助我”,那别人不如直接说“噢不好意思,那我们的友谊到此结束”好了。

  说一句题外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是同样的道理。

  话说回来,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最健全三观的是,四个说谎者偏激的行为和辛克莱家三姊妹争权夺宝的狗血剧情。

  直白地说,我目前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它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公平可言。

  因为每当我想要公平,需要公平的时刻,都是我处在劣势一方的时刻。——后来我发现,任何优势都不是平白得来的,那都是经过许多不为人所注目的滴水穿石而沉淀的。

  看过一部电影,里边有一幕使我记忆尤为深刻:

  两个抱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本来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虽然他们的确有真才实学和过人之处,但仍然是处处碰壁。甚至在这个时间即使金钱的社会,受到的惨痛拒绝很直白地刺激到两人的自尊心。他们俩回过头找一个类似导师的人寻找破局办法时,对方安慰他俩说了一句话:你们就是没钱没地位,他不是针对你们个人。

  三姊妹与其为了父亲的财产争得个头破血流,还不如绞尽脑汁去寻找自己的生财之道和生存之道——何必等到一把大火烧的一无所有之后才不得不这么做;

  四个说谎者与其非要选择这么危险的方式来改变这一家人,还不如把心思花在脚踏实地的成长上,若是他们优秀到能在家中可以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且获得等同于母亲甚至外祖父的话语权时,他们的母亲之间的矛盾还会存在吗?

  越长大,越感受到本领的重要性。自己正在朝着不需要公平的方向努力着,首先的这一步便是达到不依赖任何人也能自给自足。

  书里很多伏笔和故事所传递的愿景今天就不一一赘述了,今晚最强烈想说明的便是以上两点。

  20岁写于浦东。

  《说谎的人》读后感(八):欢迎来到美好的成人世

  ——读《说谎的人》

  文/ 大隐隐于山

  欢迎来到美好的成人世界。

  这里没有虚伪狡诈。

  这里没有趋利避害。

  这里没有什么不好。

  这些话与其说是说给别人的,不如说更像是说给自己听,自我安慰也好,催眠也好,把光鲜当做全部,维系着 一个美好的世界。

  《说谎的人》开篇就是这么写的:欢迎来到美好的辛克莱家族。这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耀眼体面的,他们为常青藤和房子而生,他们能面不改色的面对离散和喜怒,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上位者 的优越感,待人礼貌而疏离。

  然后在第八个夏天,印裔男孩盖特随着他的舅舅埃德来到比奇伍德,这个爱思考人生会愤愤不平的男孩,和米伦、约翰尼、卡登丝成为“说谎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卡登丝的失忆和头疼成为她追求真相的动力。

  全本故事用孩子的口吻讲述,短句完成,读起来也像跟着一个小孩子的思想断断续续的走。中间国王和 三个公主的故事随着真相的发现而不断重组改变,卡登丝把她的恐惧担忧和怀疑同时融入到故事里。这其中,或许我们猜到了一部分结局,但是当最后的大结局揭开,我却还是震惊了。说谎者们还有两只金毛丧生在这场大火里,只有卡登丝一人活了下来。作者给了卡登丝这样一个惨痛的答案,不以她的稚嫩有丝毫留情。看完许久,还处于震惊中。

  重新翻看最后一章,只觉得字里行间都透着浓浓的哀伤。知道了真相后的卡登丝和说谎者们一一告别,同时终结的还有卡登丝的稚嫩年少。喜欢仁慈的米伦,想要拥有很多东西的约翰尼,还有那个给予了她爱情和心动的盖特。年少里懵懂的爱情,在这个家族的悲剧中太过渺小,但它却是卡登丝生命里最傲然的花朵,让她第一次经历了爱与被爱的的奥妙。

  书中称呼他们为“说谎者”,封页上的小女孩有个长鼻子的倒影,暗合了匹诺曹的形象,只是越往后看越迷茫,到底谁是说谎者呢?被称作说谎者的孩子们无力抵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妈妈们拿他们当做争宠的工具,连一块桌布都要孩子用谎言来获取;外公享受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冷淡的称呼盖特“先生”;最后为了这个家族的体面,卡登丝被定义为试图救火的幸存者,这其中到底是谁在说谎 呢?

  他们是善良的孩子,却又太简单,想着用一场大火就能净化一切。“我如此渴望我们拥有:没有约束和偏见的人生。自由去爱和被爱的人生”,他们渴望梦想,却只能用一个孩子理解到的行动来获取,最后得到的只有悔恨和悲剧,如果他们能再理智些,如果可以隐忍,所以故事以卡登丝这样的话语结束:“我喜欢意义出现 转折,我忍受”,对比她之前的“总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已经有了改变。在无力反抗时忍受,在可以掌握时再反抗,我私自把这些当做卡登丝最后得到的成长:无畏并不意味着就是勇敢,张扬终究还是属于年少,最后我们会在蛰伏中强大,在妥协 中独善其身。

  不过,或许最后当她推开了成人世界的大门后发现,它也并不如 想象中黑暗,那里也有和伙伴们的相知,也有一个人以成熟的 姿态的爱你,她会爱上其他美好的事物… …那年夏天那场大火那些人都会在背后目送她,祈祷她在成人世界玩的开心。

  2015.6.14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标明作者也不可转发,谢谢。

  《说谎的人》读后感(九):左手存在,右手虚无

  文/宋薇棠

  “过去那双手上写着我们的名字,如今他写上了他想读的书的名字。那天晚上,左手上是‘存在与’,右手上是‘虚无’。”这句话来自于E•洛克哈特《说谎的人》中的盖特,一个印度血统的男孩,一个最早看穿辛克莱家族的局外人,同时也是故事主人公卡登丝最爱的人。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他最爱的一本书。

  《存在与虚无》中说过:“人的存在不是应该归于作为。存在就是行动,停止行动,就是停止存在。”于是在《说谎的人》里,E•洛克哈特一开始就巧妙地设下圈套:以缺失的真相为引,诱导着辛克莱家族的第一继承者——卡登丝,一步一步,不由自主地行动,只为了寻回在家族的私人小岛上,第十五个夏天里失落的记忆,然后知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一如《暗店街》中的居依•罗郎——失忆的私人侦探,在老板退休后决定重新找回逝去的记忆。但不同的是,《暗店街》的关注点在于追寻曾经的过程,在于拼凑记忆的途中;《说谎的人》则执着于揭开谜底的那个瞬间,执着于主人公卡登丝是否想起了掩藏的真相。

  而更别出心裁的是,卡登丝在寻找记忆的过程中,无意间创造了一个“左手存在,右手虚无”的世界。她以名为卡德唐的屋子划分,屋外和外公、母亲、姨妈们待在一起的日子是“现实的存在”,屋内和早已死去的表弟约翰尼、表妹米伦、男友盖特享受的时光是“虚无的幻觉”。她将现实分裂成了两半:一半是大人们为了利益而进行的遗产纷争,一半是孩子们为了快乐而创造的“彼得•潘式避风港”。就像《魔法的条件》里说的:“存在着平行宇宙,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不同的事情。每个人在另一个世界有另一个自己。拥有不同人生,不同运气的自己。”

  卡登丝渴望能够拥有这样的自己,可以在现实与虚无中自由游离,远离家族中复杂的勾心斗角,过上最简单幸福的生活。

  只是她忘了,将存在与虚无维系在一起的,正是那无数的谎言。

  每个人都是说谎的人,包括她自己。存在中母亲逼她用谎言去哄骗外公来获得巨额遗产;虚无中她用谎言欺骗自己,在遗忘的疼痛中获得最后的赎罪。直到那第十五个夏天,在岛上发生过的真相像飓风一样席卷而来:放纵的火焰,化为灰烬的房屋,绝望的犬吠,还有再也听不到的熟悉声音……

  《kill me heal me》里说:“开始解开的记忆的线团,直到无可退的墙角为止,不管那个结尾是什么地方,不幸、悲伤、绝望、贪欲、嫉妒、罪恶感,被所有的黑暗吞噬掉,那会是最后的希望,还希望有幸福。”《说谎的人》同《kill me heal me》是何其相似,一场无法挽回的大火,一座曾化为灰烬的废墟,成了记忆遗忘的终点,也成了家族秘密的起点。

  而所有的不幸始末,都来自于——最庸俗的存在与最单纯的虚无。

  “你拥有唯一的一栋海滨房,你拥有爸爸全部的嘉许和关爱,我以为那对你应该足够了。”

  “如果这栋房子没了,里面的全部文件和资料也没了,他们为之争吵的所有东西也没了,这种权利也就没了。”

  “妈妈死之前修缮了温德米尔的厨房…现在你们两个却在这里吝惜我已经做的及继续要做的一切给予补偿。”

  “我们四个做了我们害怕做的事情。我们烧掉的不是一个家,而是一种象征。”

  “你已经把你的爪子伸到了波士顿的房子,不要再觊觎这座岛。”

  “他们会为了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之后,重新学会彼此相爱……成为一个家庭,守护一个家庭。”

  当失去的记忆回到正轨,那个被一分为二的世界也在瞬间分崩离析,于是关于约翰尼、米伦和盖特的灵魂幻觉乘着海风最终飘远,虚无与存在归于本真凄哀的现实。

  帕特里克说过:“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消逝在夜色中吗?”存在的我们终将消失于虚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留下的记忆碎片,一些记忆温度的痕迹,依然是消逝世界的证明,也是此时此刻活着的我们,与最初的简单天真对话的魂器。

  我们承受昨天的虚无,我们迎接明天的存在。

  就像卡登丝在手上写着字,写着她喜欢的一句话——

  左手上是“活在”,右手上是“当下”。

  《说谎的人》读后感(十):被爱包裹的“谎言”

  每次读外国小说,我都很挠头,不是因为其中长长的名字不好记,而是对其作者所布的局要参悟很久,才能读出点意味。当然有时读一遍是不行的,非得读第二遍、第三遍才能理解的更深。这可能就与生活的国度有关,与人们的思维形成有关,然而我非常喜欢读一些外国作品,因为往往它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结局。

  美国作家E.洛克哈特著的《说谎的人》,刚开始看到很多书评人对其赞美,甚至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时,不以为然,因为现在大多书都会有这样的推荐。特别是小说,每个人读小说都会选自己喜欢的类型,所以有些粉丝很正常,如果你让喜欢读推理小说的去读爱情小说,自然不在一个频道上,赞誉与褒奖恐怕也不会这么直白。

  其实这本书吸引我的还是书的直译名字《说谎的人》,现实中说谎的人无处不在,但是有善意的说谎者,也有恶意的说谎者。从小的时候家人就告知不能说谎,还经常给讲《狼来了》的故事,所以国人很大程度对说谎者有一种自然的排斥,以为这样的人一定很虚伪,人格、人品都存在着问题,甚至一旦被发现说谎,第一反应就是与之远离。然而现实中谁没有撒过谎呢?回忆自己的人生,似乎也没那么完美,不管那些谎言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总之说过之后脸都是一阵一阵发烫,可见,说谎话并不轻松,也一定会被人解读清,只是人家不愿意揭穿罢了,自己的诚信或许就在那时被降低了很多。于是开始发誓努力做一名诚实的人,其实谈何容易。

  当然这里不是讨论说谎不说谎的问题,而是探讨作者为何要把《说谎的人》堂而皇之的变成故事的主人公,如果你翻阅一下作者的简历,你会发现他还写过《我们都是撒谎者》,可见他对说谎者一定有着更多的理解。网络上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就是那个说谎的人,一次次骗我黑夜到清晨……”可见被骗的人有多痛苦。其实不得不说我每次翻开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的脑海中都营造着谁是说谎者?为何他要说谎?有这样的疑问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作者在这里讲述的不是说谎者,而是爱,家人的爱,亲人的爱,这种爱能够让你感动到落泪。

  关于小说内容,还是希望喜欢的人自己读或许更有意思。我只能说这本书从写作手法上很独到,语言也很优美,作者经常会通过一大段的人物对白来展现所要表述的故事情节,让你有一种画面感。这本书文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段落都是短短的几个字,没有那么一大段一大段的某个场景描述,也没有没完没了的人物性格描述,但是依然能够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思维缜密,每一次人物之间的对话,都能带给你关于爱的信息。这里面或者有说谎者刻意的成分,也有真相一旦被揭示后所带给你的震撼,这算是善意的谎言吧!

  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青年读物,这里面所描述父母的爱是深沉的,是无私的。不管你做了天大的错事,不管你有多少叛逆,但是他们都在用心去融化你,用爱去温暖你,原谅你所有的过失,这份爱恐怕只有在你结婚生子之后才能大彻大悟。

  关于谎言的故事没有谎言,其实满满都是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