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铁帝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钢铁帝国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铁帝国读后感10篇

  《钢铁帝国》是一本由[英]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钢铁帝国》读后感(一):普鲁士:一个被一纸律令从地图上抹去的霸权

  1947年,普鲁士被盟军的一纸律令从欧洲版图中抹去,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普鲁士的历史却是理解意志钥匙。从一个弱小的侯国到欧陆霸权,普鲁士一度是理性与高效行政典范,却在二战中被丘吉尔称为“瘟疫重现的根源”。在德国走向纳粹专制过程中,正是普鲁士发挥关键作用

  普鲁士、德意志帝国、俾斯麦、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在德意志大地风云诡谲的历史中,普鲁士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中世纪早期,普鲁士是一片蛮荒之地,由并不信奉基督教的古普鲁士人占据。公元928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在勃兰登堡(今柏林周围的一个州)筑城,此后在不同家族之间易手。12世纪中,德意志人开始从波罗的海东岸向普鲁士殖民。

  1226年,条顿骑士团(在十字军东征中著名的骑士团之一)成员康拉德公爵的领地遭到古普鲁士人的袭击。从此,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近绵延200年的东征,最终彻底占领了普鲁士。

  条顿骑士团

  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条顿骑士团团长该信路德教。条顿骑士团从此世俗化,改称普鲁士公国。1618年,阿尔伯特·腓特烈无嗣,改由其长女婿——勃兰登堡公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普鲁士公国。霍亨索伦家族由此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为家族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霍亨索伦家族

  1618年到1648年,宗教改革引发的“三十年战争”让整个欧洲陷入战乱。弱小的勃兰登堡—普鲁士深陷强邻之中(法国、奥地利、瑞典、波兰),屡遭蹂躏。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支持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宣战,以换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其国王称号的承认。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就此正式建国。

  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军纪严明著称。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于1740年继承王位,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无子,将皇位传给了年轻女儿玛利亚·特蕾莎。特蕾莎甫一即位,便面临着贵族密谋叛乱的局面。腓特烈大帝抓住时机,在即位7个月之后,便向哈布斯堡家族发动战争,攻占了富庶的西里西亚省。

  腓特烈大帝

  一战成名的腓特烈大帝不仅将普鲁士变成了一个军事强国,还从法国启蒙思想中汲取精华,改进了司法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艺术发展。到1786年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廉洁为欧洲之首。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加入了反法同盟,但被法军击败,被迫在1795年割让了莱茵河以西的领土。1806年10月,普鲁士又一次参加了反法战争,然而在耶拿惨败于拿破仑。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被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赔款1.3亿法郎。

  耶拿战争

  割地赔款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举国上下展开内政与军事改革。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冰天雪地中惨败撤军。普鲁士眼见复仇时机已到,立即于次年再度加入反法同盟。1813年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莱比锡大败法军。两年之后,普鲁士与英国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彻底击溃拿破仑。经此一战,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邦联内最为强大国家同时也正式跻身欧洲列强之中。

  1861年,威廉一世继位。次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上台后,便开始策划统一德意志的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击败丹麦,夺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1866年,击败奥地利并使其退出德意志。187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一统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鲁士作为帝国中地位举足轻重的一个大邦继续存在

  德意志第二帝国

  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成为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1888年,威廉一世之孙威廉二世登基。先天残疾的威廉二世性格乖戾无常。他尽管身处德意志帝国宪法核心,但是在其在位的30年中,遭遇大臣们的多方掣肘,终究没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的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而告终。在战争末期,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几乎将威廉架空。1918年,当威廉正在比利时前线总部试图鼓舞士气时候突然得知德国总理德国马克斯·冯·巴登已于11月9日宣布德皇退位。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400余年的霍亨索伦王朝就此仓惶落幕。

  魏玛共和国在霍亨索伦王朝的废墟匆忙成立。新宪法规定普鲁士王国变成了“普鲁士自由邦”,实行自治。在“一战”结束后的十几年中,普鲁士自由邦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一个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纳粹德国就此渐渐崛起

  纳粹德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普鲁士古老的军事专制传统爆发出了惊人的毁灭性能量。同盟国与苏联领导人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1947年2月25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从此,风云一时的普鲁士仅余下一串引发人无数浪漫遐想的历史传说

  《钢铁帝国》读后感(二):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翻译,大家吐槽的已经够多了;至于本书内容如何,不同的读者也自有不同的评判。这本书是国内少有的专门深入讲解普鲁士的书,不管书怎么样,作为这段历史的爱好者,还是想感谢作者和翻译。作为非专业历史爱好者和半吊子普鲁士迷,谨以这篇长评献给自己心中的普鲁士。

  对于《普鲁士的兴亡》,作者选择了这样的开头与结尾:

  “最初,只有勃兰登堡选侯国。

  最后,这里仅余勃兰登堡。”

  像是恶意玩笑,又像是无可奈何唏嘘。历史是一个环,但普鲁士被困在了里面,时代仍在向前发展,但属于他的时间已然停止。勃兰登堡、普鲁士、勃兰登堡——像是突然凌空绽放烟花,在那极致绚烂的名为普鲁士的瞬间过后,便只剩一地冰冷灰烬——

  尘归尘,土归土。

  悲哀

  作者指出,霍亨索伦的统治者总会有与前任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看到这里,我脑海中莫名想起了《百年孤独》,普鲁士的统治者们总是以腓特烈、威廉或二者的组合命名,倒也和布恩迪亚家族那代代重复的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颇有相似意味。当然这并不足以使二者发生联系,因为欧洲王室普遍如此。是其中那种像是宿命意味的巧合,以及普鲁士与生俱来矛盾与历史循环,使我在看书的时候,潜意识里难免不时把普鲁士和《百年孤独》进行比较。《百年孤独》里写“……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里根除,羊皮卷上所记载一切自永远至永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忍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再在大地上出现。”从某些层面上讲,这个结局倒是和普鲁士很像。马孔多最初只是一片原始河岸,但随着家族的繁荣,这里从村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都市,但繁荣来得快,散得也快,当热潮退去、浮华消散后,这座城市走向了衰落与死亡,最终在一场大灾难中和布恩迪亚家族一起从世人记忆里根除,并不会再出现。当然这样直接对比简单粗暴,但二者之间那难以言喻的相似感确实触拨了我的心弦,让我看普鲁士历史的目光更带了一层悲戚,这个国家的矛盾,脆弱、缺乏安全感,与这个国家的野心骄傲、成与败、荣与辱,仿佛都早已蒙上了悲哀的阴影

  矛盾。

  斯塔尔夫人说,“普鲁士的形象是双面的,一面是军事,一面是哲学。”普鲁士是矛盾的,他的多面性让人捉摸不透。这个国家是脆弱的,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地缘政治弱势与无力,但那贫瘠的土地却又承载着他巨大的侵略性与野心。正如作者所说,普鲁士总是处在与他实力不相匹配的地位上。尽管勉强挤进了一流列强的末席,但这个尴尬地位却总是让他在各强国间进退两难,夹在大国博弈的舞台中,他也随着风向表现善变无常。在18世纪,这个国家走在启蒙运动的前列,他的开明专制与对理性主义的推崇使他成为欧洲的一颗明星。但到了19世纪,他却摇身一变成了保守、反动与专制主义的代名词,不可否认,也是他敲碎了德意志自由主义脊梁,最终埋下了这片土地走向极右翼的祸根。在很多人印象中,普鲁士是高质量军队与优秀军事传统的象征,但另一面,这个国家的军队也有过严重腐败,而正是军队的腐败,让一个在七年战争期间曾以一己之力对抗三大列强的国家仅仅半个世纪不到就轻易惨败于拿破仑。普鲁士也以高效廉洁的政府著称,勇于改革创新曾使他长时间领先于欧洲,但同时,他却也在特权阶级的阻挠下固步自封,直至倒行逆施迎来灾难。

  情怀

  当现在的我们以自己所熟悉民族国家的视角看待普鲁士时,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没有统一的语言,没有统一的宗教,没有统一的民族,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创造了这么辉煌的历史。同样不可思议的,还有奥地利哈布斯堡,人们叫他“普世帝国”。在当今的视角下,这种缺乏共同牢固纽带的国家多半很快就会分崩离析,但在当时,无论是普鲁士还是奥地利,他们都是成功的国家,至少在民族主义运动之前是这样。不管是哪个民族,也不管说何种语言,不管信仰哪种宗教,只要人民和国家互相接受,彼此诚实履行其责任义务,那么这种约束关系就得以成立。现在人们对“普世”一词多带贬低意味,认为这是一个谎言,在民族国家视角下的人看来,“普世国家”有太多乌托邦色彩,但他们确实存在过。只不过,最终他们还是被历史淘汰掉了。人民选择了回归民族,这或许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民族国家是否就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结果,这依然未知。在现在的观念中,普鲁士是军国主义的象征,这无可辩驳,早在腓特烈.威廉一世起,军国主义就已根植于这片土地。但也该认识到,军国主义是制度的原罪,而非国民普通人期望,无非是吃饱穿暖,生活安康。正如《东普鲁士之歌》里所描绘的,在这个孕育了军国主义的国度里,也有平凡村庄,也有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热爱着这片土地。

  “Land der dunklen Wälder und kristall´nen Seen. Über weite Felder lichte Wunder gehn.

  幽邃森林里的国度, 像水晶一样湖泊光影穿过广袤原野

  tarke Bauern schreiten hinter Pferd und Pflug, über Ackerbreiten streicht ein Vogelzug.

  强壮农夫走在马拉的犁后面, 在农田后面滑过迁徙的候鸟

  Und die Meere rauschen den Choral der Zeit, Elche stehn und lauschen in die Ewigkeit.

  大海在低声吟唱, 传出赞美诗, 麋鹿站起来听着这神圣的音符

  Tag hat angefangen über Haff und Moor, Licht ist aufgegangen, steigt in Ost empor.

  一天从无数沼泽池塘中开始, 光线射出,日出东方。

  Heimat wohlgeborgen zwischen Strand und Strom, blühe heut und morgen unter´m Friedensdom.

  在海滩溪流中,家乡这么的平和,在自由下绽放。”

  克拉克说普鲁士的逝去无人悼念,现在或许不是这样,但时间会冲淡记忆。只要普鲁士仍在主流观念上扮演着历史的“反派”,他曾经的功绩与成就还是会渐渐褪色。毕竟,时间才是最无情的东西

  最初,只有勃兰登堡选侯国。

  最后,这里仅余勃兰登堡。

  尘归尘,土归土。

  《钢铁帝国》读后感(三):评《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

  又是等待一段时间的一本新书。作者的另两本书《梦游者》和《沉重的皇冠:威廉二世权谋的一生》我都相当喜欢。但这本稍微让我有些失望。

  一开始从书名《钢铁帝国》来判断,以为本书会将大篇幅的内容放在普鲁士崛起的历次战争、战役和战斗上。没想到,作者是以时间为轴,但用了各个分标题来描述和分析各个时间段里普鲁士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这些大事件并不只是政治、军事的,有些是社会的,文化的,宗教的,甚至是行政机构的。这些事件并不是不重要,也并不是无趣的,但书名与此内容似乎不符。毕竟,普鲁士乃至德意志的“铁”闻名,大部分是因为“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战争扫平了那些横置在以普鲁士王国为核心的德意志统一面前的障碍。

  不过,作者还是抓住了普鲁士兴与衰的两个重点,从霍亨索伦家族收购腹地不过为四万平方公里的勃兰登堡选侯国,并渐次地扩大疆土是普鲁士成长为欧洲一霸,到普鲁士王国随以它为核心的德意志帝国一块在一战的废墟中覆灭,并最终在二战后被占领军彻底扫入历史。

  此外,作者的本意似乎是擦拭一战和二战的战胜国对普鲁士近乎积毁销骨的唾沫。毕竟,普鲁士几乎是军国主义的代名词,毕竟,按照丘吉尔的说法,“那是瘟疫重现的根源”。英美法等战胜国所宣称的果真都是事实吗?

  通过作者的文字,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知道了:原来普鲁士曾经是理性行政、推动进步的助推器,曾经秉持宗教宽容的原则并接受了很多宗教受迫害者的移民;原来腓特烈大帝不仅是军事家还是哲学家,并且毫无疑问是个超前于时代的开明君主,宣称在他的国土上“人人享有良知和生殖器的自由”;原来,是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治下,德国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福利系统……

  普鲁士乃至德意志,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四战之地。又由于诸邦分裂及民族意识觉醒较晚,从三十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一直是欧洲列强的兵马驰骋之地。因此,在十九世纪晚期由伟大的战略家俾斯麦通过铁与血的武力手段最终以“小德意志方案”统一了这片土地。因此,普鲁士尚武不是不可以被理解的。更何况,一战的爆发和进行,英法俄等列强也不是没有责任的。至于二战和纳粹的暴行,在政治意义上,已经和普鲁士无关了。

  作者对另外一些我感兴趣的内容着墨不多,特别是条顿骑士团及其殖民,以及东普鲁士与勃兰登堡侯国的合并过程。有些遗憾。

  最后,实在是要批评一下本书的翻译和校对。像这一类关于德国历史的书籍,虽然作者是英语写作,但译者如果只是懂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否则一些翻译完全被英语的定义牵住了,特别是地名和人名,如德语的Pfalz被译成了巴拉丁,德语的Georg被译成了乔治。此外,译者对一些英语句子的翻译也有问题,有些句子读起来和上下文完全不搭。校对更是一塌糊涂,第9章很明显说的是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最终消亡,结果在全书的目录里和第9章的标题里竟然都是1906;地图里将提罗尔和图宾根的位置互换等等。这样的小错误不胜枚举。

  《钢铁帝国》读后感(四):中文翻译Introduction部分的一些错误与问题

  自知高三狗年少学浅,无论英语或历史知识都绝对拿不上台面。支撑起这篇书评【吐槽文】的只有对普鲁士历史的无尽爱意与一点微不足道的常年翻译脆皮鸭文学的经验【与“88.0元够我喝多少顿奶茶”的愤怒】。所以豆瓣第一篇书评献上了。

  Iron Kingdom作为业界翘楚的普鲁士通史,其于去年年末出的中文版可以说是期待已久。【这里自一个月囫囵读完英文版后曾顶过一阵“Iron Kingdom中文版今天出了吗”的qq名招摇过市】

  而中文版的质量如何,从它的豆瓣“6.1分”对比原版的“10.0分”就可略见一斑。

  第九章标题的“傲慢与惩罚:1789-1906”的原文为“Hubris and Nemesis: 1789-1806”就不多说了。稍微整理了一下Intro的七页零零碎碎发现的一些错误与问题。没有吐槽的地方是不知道怎么吐槽了……

  1. (p1)“这一孕育了早期德国军国主义和行动的国家从此便在事实上不复存在。”

  原文:”The Prussian State, which from early days has been a bearer of militarism and reaction in Germany, has de facto ceased to exist.”

  “reaction”应译为“反动”而非“行动”

  2. (p2)“这一失败而耻辱的结局使德国不得不承担种种重压,而这促成了本书核心问题的思考与写作。”

  原文:“The burden of that ignominious termination presses on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is book.”

  3. (p2)“普鲁士学派的新教历史学家赞美普鲁士国是理性行政、推动进步的助推器,以及解放德国新教摆脱奥地利哈布斯堡和法国政治独裁的重要力量。”

  原文:“The Protestant historians of the Prussian School celebrated the Prussian state as a vehicle of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rogress and the liberator of Protestant Germany from the toils of Habsburg Austria and Bonapartist France.”

  虽然“Bonapartist”字典上确实有“政治独裁者”的释义,但这里很明显讲的是大小波拿巴= =(特别是小波拿巴?)

  4. (p2)“1871年成立的普鲁士民族国家”

  “the Prussian-dominated nation-state founded in 1871”

  “由普鲁士主导的民族国家”不等于“普鲁士民族国家”!!!

  5. (p2)“而此观点在下述事实中也有据可依,到了现代时期,德国历史并未遵循一条“正常”(即英国,美国或西欧)的路线,走向一种相对自由和未经扰乱的政治成熟。”

  原文:“The view gained ground that German history in the modern era had failed to follow the ‘normal’ (i.e. British, American or west European) route to a relatively liberal and untroubled political maturity.”

  首先我必须严肃指出“英国”后面的逗号(。)以及“that”后面跟着的部分是修饰“the view”啊,“事实”在哪?

  6. (p2)“回顾整个欧洲被革命重塑的年代,在政府、军队和乡村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容克贵族地主却得以幸存,其势力范围延伸至易北河东岸,传统利益集团未遭摧毁,权力结构也未被完全打破。”

  原文:“Foremost among these was the unbroken power of the Junkers, the noble landowners of the districts to the east of the river Elbe, whose dominance within the government, the military and rural society had survived the age of the European revolutions.”

  译者似乎补充了最后两小句话。

  7. (p3)“普鲁士的威权主义、奴性、顺从等特质也成为民主制度衰败和独裁专制兴起的温床。”

  原文:“Its habits of authoritarianism, servility and obedience prepared the ground for the collapse of democracy and the advent of dictatorship.”

  这句其实相比下问题没有那么大……

  8. (p3)“在历史转折点改造自己的延展力”

  原文:“the capacity of the Prussian state to transform and reconstitute itself in times of crisis”

  “times of crisis”=“历史转折点”?

  9. (p3)“他们认为在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行动中普鲁士军官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以此作为驳斥“特殊道路”论强调的“政治奴性”的论据。”

  原文:“As a counterpart to the political servility emphasized by the special-path paradigm, they stressed notable episodes of insubordination, most importantly the role played by Prussian officers in the plot to assassinate Hitler in July 1944.”

  “stressed notable episodes of insubordination”消失了。

  10. (p3)“1981年在柏林举办的普鲁士展览会轰动一时,将这种历史怀旧推向了高潮。”

  原文:“The high-water mark for this work of historical evocation was the massive Prussia Exhibition that opened in Berlin in 1981 and was seen by over half a million visitors.”

  其实我本来想吐槽“evocation”的,联系上下文应理解为“(形象)重现”;但后来我发现,“and was seen by over half a million visitors”也消失了。

  11. (p3)一间间展厅里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文本,游客们能通过这些来重新感知普鲁士的历史,这些资料是由一队国际学者收集的。”

  原文:“Room after room full of objects and tables of text prepared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scholars allowed the viewer to traverse Prussian history through a succession of scenes and moments.”

  “through a succession of scenes and moments”消失了。

  12. (p3)“大量研讨都将注意力放在普鲁士的现代化进程能为德国提供什么经验和教训上。”

  原文:“Much of the discussion centred on the lessons that could or could not be learned from Prussia’s troubled journey into modernity.”

  “troubled”消失了。

  13. (p4)“但是应当将那些瑕疵(如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从普鲁士传统中分离出去。”

  原文:“while disassociating oneself from the less appetizing features of the Prussian tradition, such as autocratic habits in politics or a tendency to glorify military achievement.”

  “a tendency to glorify military achievement”变成了“军国主义传统”???

  14. (p4)““旧普鲁士”的精神会不会阴魂不散地缠绕在德意志共和国身上?”

  原文:“Would the spirit of ‘old Prussia’ reawaken to haunt the German Republic?”

  15. (p4)“但对多数德国人来说,“普鲁士”仍然是“德国噩梦”的代名词: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傲慢自大和反自由主义。”

  原文:“Yet for many Germans, ‘Prussia’ remains synonymous with everything repellent in German history: militarism, conquest, arrogance and illiberality.”

  对不起这个“德国噩梦”成功使我发笑:)

  16. (p5)“另外,从二元道德范畴评判普鲁士,单单赞扬其光明或批判其黑暗也是不可取的。”

  原文:“Nor does it oblige us to assess the Prussian record in binary ethical categories, dutifully praising light and deploring shadow.”

  17. (p5)“然而真相是,普鲁士在成为德意志的一员的很久之前,一直都是一个欧洲国家。”

  原文:“Yet the truth is that Prussia was a European state long before it became a German one.”

  我觉得这句话读起来很奇怪;“先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存在着,而后许久才成为一个德意志国家”会不会好点……

  18. (p5)“本书读者既看不到反普鲁士专著中阴冷、好战的白蚁群,也看不到亲普鲁士传统中温暖、舒适的壁炉。”

  原文:“The reader of these pages will encounter neither the bleak, warmongering termite-state of some Prussophobe treatises, nor the cosy fireside scenes of the Prussophile tradition.”

  19. (p5)“没有哪个近代国家比普鲁士更契合这一理论”

  原文:“No modern state more strikingly vindicates this perspective than Prussia”

  20. (p6)“这样一个抽象、无根的政权是如何变得有血有肉,又是如何赢得国民的忠诚的?”

  原文:“How this desiccated, abstract polity acquired flesh and bones, how it evolved from a block-printed list of princely titles into something coherent and alive, and how it learned to win the voluntary allegiance of its subjects—”

  “how it evolved from a block-printed list of princely titles into something coherent and alive”消失了。

  21. (p7)“然而,在当时受过教育的民众看来,其权威和至高性并没有对广大人民的生活产生什么真实影响。”

  原文:“Yet the authority and sublimity of the state in the minds of educated contemporaries bore little relation to its actual weight in the lives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subjects.”

  我惊到了。

  22. (p7)“普鲁士非凡成功的另一面是持久的脆弱,这种脆弱是普鲁士政治文化的一个独特印记。”

  原文:“The dark side of Prussia’s unexpected success was an abiding sense of vulnerability that left a distinctive imprint on the state’s political culture.”

  ——

  再打个全书九成新的广告!不知道半价能不能出掉QAQ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钢铁帝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