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虚拟现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虚拟现实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虚拟现实读后感10篇

  《虚拟现实》是一本由[美]吉姆·布拉斯科维奇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虚拟现实》读后感(一):虚拟现实:穴居人的逆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过一个穴居人的情境:一排从出生就被绑缚着的穴居人,他们背对洞口面向洞壁,彼此只能交谈不能相见,一生中唯一能见的只有从洞口的阳光中投射到洞壁上的各种物体影子

  在书中,这时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假如他们面前的墙能够反射声音,你认为背后的洞口有人说话时他们会不会觉得是墙上的影子说出来的?”学生说,“他们只能这样想。”苏格拉底接着问道:“所以,这些囚犯们会相信这些物体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了?”

  人们往往对这些穴居人的悲惨生活怀有深切同情,我们眼中五彩斑斓声色犬马,千滋百味的生活,在这些穴居人的脑中不过是一堵土墙上的团团黑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大脑,也不过是被禁锢在颅骨中,漂浮在脑脊液里的一只穴居人,它仰仗延伸眼睛耳朵、及皮肤各处的神经刺探到的信息供养,而我们眼里的真实却是由这个只能接收神经信号器官判定的。

  不同的是,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想象出了一个被释放的穴居人,眼见到外面的世界如何投影在洞壁之上后明白了所谓“真实”的另一层解释遗憾的是,在我们大脑所居的这个洞穴中,挣脱束缚无从谈起,“真实”的其他解释也难以获得。

  于是,无法探究“外面的世界”的穴居人回望自身,随着被摩尔定律加速的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数据实验让我们意识到,对于意识,我们所知甚少,了解自己——了解我们脑中的世界——其实是了解真实的一体两面。而在现代科技下,了解真实最新颖的方法,居然是《虚拟现实》。

  这本名为《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的书,以特殊逻辑介绍了大量通过虚拟技术实现趣味实验和即将成熟推广应用。举一个例子。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屏幕背后有真人操纵的角色,可称之为“化身”(英文单词avatars,阿凡达);另一种是由计算机算法生成的角色,被称之为“代理”。如果没有“实体接触”,一般人很难判断屏幕的对面究竟是化身,还是代理,也许凭一些小的细节就会把对方当做真人(无论对方究竟是什么,想想那些跟金山杀毒软件的小狮子逗闷子的人吧)。反过来说,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受试已经确认了和他接触的究竟是不是真人,他对待化身或代理的行为完全一样的。被认定为真人化身的角色会得到正常社交 ,反之,如果被当做计算程序代理,可能就得不到那么多的礼貌或者对待常人的避讳了……

  这些案例方面展现出我们的大脑是如何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解读着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预示着未来更加强大的计算功能可以怎样去模拟真实。这样的展望多少是让人心恐惧的,似乎我们离自己笃信的真实越来越远了?

  但换一个角度想,这本英文名infinite reality——字面意思“无限的真实”——的书又在暗示,既然真实本来就是相对的,如今它便有了无尽的潜力

  同样还是因为人会像对待真人一样对待一个化身,在未来的网络课堂中,可以用一个虚拟的教室将所有的同学放在一起,每个人都在认真听讲,但教师关注永远都在你的身上(其实在每个同学的眼里,老师始终在关注着他自己),处于一个如此真实而正能量学习氛围之下,“洗脑”的效果不言而喻

  所以,即便是被关在果壳之中,穴居人仍旧凭借着计算机技术和脑科学的认知在开疆扩土。未来,乘着想象的翅膀,也许我们终将得到无限的真实。

  《虚拟现实》读后感(二):虚拟与现实

  最近虚拟现实(VR)的概念都快被炒熟了,闲来无事扒一扒:虚拟与现实,这么一对矛盾的概念是如何扯上关系完成和谐统一的呢?

  虚拟现实涉及到的技术很广,包括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领域、传感器技术等等,基本原理就是“展示——跟踪——渲染”的循环,展开来说就是:系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一个虚拟环境使用根据展示出来的虚拟环境做出对应的反应,系统随时跟踪这些反应并实时调整渲染出来的虚拟环境,重新展示给使用者,如此循环。更进一步来说:展示过程中,系统会通过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途径全方位的将虚拟环境展示给使用者,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使用者佩戴多种传感器,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受系统展示出来的虚拟环境,而其所做出的反应也是通过生活中自然动作改变视线角度等,而不需要借助键盘鼠标传统外设;系统通过跟踪使用者佩戴的各种传感器分析出使用者的反应动作序列,进而实时渲染出使用者做出反应后应该呈现出的新虚拟环境,如视线变化带来的场景改变等。

  本质上来说,虚拟现实实际上就是系统将使用者的身体与意识分离开来,让其身体处于某个地方,而意识却能飞到千里之外由系统营造出来的其他环境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虚拟现实其实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远古的神话故事绘画电影等很多艺术形式都具有这个功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们都属于虚拟现实,或者保守点,至少是“前虚拟现实”,不同的是,以前的那些艺术形式主要还是要靠使用者的想象力,使用者自己去想象出来具体的场景,而现如今的虚拟现实却能够营造出直接刺激使用者多种感官的虚拟环境,让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沉浸感),所以其震撼性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没有说到虚拟与现实这对矛盾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以我的体会来说,在这个虚拟现实的系统中,环境虽然是虚拟的,但是这个虚拟环境给使用者带来的感官刺激确是真实的,更进一步来说,使用者根据这些感官刺激所做出的心理生理上的反应也是真实的。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这样将虚拟与现实这样一对矛盾的概念统一起来的,简而言之就是——环境虽是虚拟的,然而其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确是现实的!

  正是因为虚拟现实有其真实的部分,所以它才会具有多种社会价值,否则也就没有讨论必要了。

  首先,无论是在医学中、军事中还是其他更多领域,其培训新人代价都是很大的,需要付出尸体飞机昂贵的代价,然而,如果用虚拟现实系统来完成新人的培训,不仅更方便而且更加安全,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有一些在真实环境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在虚拟环境中却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譬如: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实验,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跟学生有更多的眼神交流,那么该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来说会更好,然而在现实环境中,一些大班课基本都是一个老师对应几十上百的学生,老师不可能将眼神过多的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生身上,然而,在虚拟环境中,这个问题却很容易解决,系统可以很容易的针对每个使用者渲染出稍微有点不同的场景,让每个使用者都感觉老师一直都是跟自己有着频繁的眼神交流,从而改善其学习效果;类似的其他类似应用场景还有很多,譬如一些危险的场景如参观火山口、一些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如遨游原子微观世界宇宙宏观世界等等,不胜枚举

  虚拟环境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优势:在使用者遨游于虚拟环境时,系统能够很方便的跟踪使用者的任何微小的细节动作,譬如视线,从而就能够更加准确的分析出使用者的喜好或是其他趋向,而用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用户数据库相信会比现如今任何其他方式建立起来的更加真实并且详细,因为这些反应都是使用者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其应用前景可以说是无限的,甚至会让人有些不寒而栗,因为只要系统想,基本上使用者都是赤裸裸的暴露在系统面前的。

  当然,上面所列举的所有应用场景都是基于前述的一个理念——环境虽是虚拟的,然而其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确是现实的!正因为如此,新人在虚拟培训中才能掌握真实的技能,学生才能根据虚拟的眼神交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虚拟系统也才能够收集到使用者的真实喜好或是某些趋向,否则这个系统就毫无意义

  最后说一点,凡事有利必有弊,过犹不及,如果过度沉迷于某些虚拟场景不能自拔以致上瘾,则必然会对使用者的生理或心理都造成负面的影响,其后果也会相当严重。虚拟现实概念最近火的是一塌糊涂,我也相信它一定代表着未来的某种趋势,只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用来制造子弹,我们一定要恪守一份谨慎敬畏发展它,别弄得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

  《虚拟现实》读后感(三):我们离虚拟现实还有多远?

  这是一本对于想了解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读者来说非常全面的一本书。作者是Santa Babara的心理学家Jim Blascovich,所以大部分研究也都是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虽然以前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点相关研究,这本书还是很好地帮助厘清了一些相关的理论思路

  里面比较新意的是了解一些虚拟现实的现实应用,比如在广告中安插用户自己的头像(P105),在汽车工业的应用(P178)。第九章(P124)有关于永生的讨论不由得让我联想起黑镜和《Her》的故事。

  Virtual reality是一个当今最热的话题,这本出版于2012年的书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更新的虚拟现实的好奇心了。书中很多研究是基于《Second Life》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今天的虚拟现实似乎更重视沉浸式体验,和未来移动式(mobile)虚拟现实的应用。斯坦福Virutal human interaction实验室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前沿研究(https://vhil.stanford.edu/pubs/)。作为一名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研究者,我期待着这个领域的发展。

  《虚拟现实》读后感(四):乐观主义者欢呼,悲观主义者哭泣(译者序)

  我们满可以相信,虚拟现实技术会在十年内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未必能够让嗅觉味觉和触觉也全然拟真,但是家用设备应该可以制造出足以欺骗视觉和听觉的虚拟世界。这会让你想到什么?

  《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盗梦空间》?也许。当我们沉浸于一个人工制造的虚拟世界中,世界的存在方式就发生巨大的改变。当这些巨大的幻想包围着我们时,我们自己的真实也就随之消失。

  宛若真实的媒体技术历史不长,人类大脑还没办法分辨出真实和虚拟现实。这些虚拟体验将会影响我们的想法情绪欲望,改变我们的记忆经验和自我认知,打破真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让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从前截然不同——工作、生活、娱乐、社交、教育,甚至是我们看待生命的方式。这些,就是这本书尝试阐述的内容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已经在虚拟现实领域深耕了十几年。他们选择了一个有趣的切入点:虚拟现实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很容易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情绪往往是由环境所诱发的,那么一个全然虚拟、但却难以分辨真假的世界将会如何改变我们?无论如何,结果并不能用简单好坏来描述。

  在翻译这本书时,我有点惶恐。我知道人的想法有多么容易被扭曲;也知道和理性相比,人的本能有多么强大。在技术的浇灌下,我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这个诸多限制的真实世界;真实永远乏味,日常生活永远平庸,所以需要幻想来支撑。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在用各种各样媒介分享经验、记录时光,以及放飞自己的幻想;而虚拟现实,将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媒体技术,它能力将无以伦比。我们,正站在这个新时代的门口。

  打开这本书时,我们便窥见了新的黎明。也许我们会想该如何分辨真实与虚拟;这是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但它并不重要。毕竟我们所知的真实,只不过是个人的经验和记忆而已。在楚门相信他不过是个平凡小镇上的平凡人时,当尼奥认为自己只是个程序员和黑客时,谁又能说他们的生活不真实呢?当我们心甘情愿投入虚拟世界中和怪物搏斗、在天际翱翔、探索整个银河系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放大——谁又能说这并不真实呢?

  虚拟现实提供了一个新机会,让我们可以脱离现实世界的限制,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我们可以生活在接近完美的世界中,可以与他人更充分沟通,可以更高效地学习和工作,可以让自己更接近理想,甚至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真正永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机会,是只有这种技术才能带来的奇迹

  当然,方便而强大的虚拟现实技术也会浇灌出巨大的恶之花。身份欺诈、财产诱骗、隐私泄露、极端情绪,几乎是可以断定的悲剧;也许还有更多。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无法斩尽的阴暗,也会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光明面而增长,正如有光就有影般无法破除。这是所有技术的魔咒,并非虚拟现实技术所独有;但因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大能力,它们的破坏力也会前所未有地惊人。

  这并不会阻止虚拟现实技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类欲望、商业利益和技术发展三股力量的推动下,更真实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是确定的未来。但是,与所有的技术一样,它只不过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工具,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如何利用这种强大的工具,只完全取决于我们在充分衡量之后所作出的选择。这是我们最强大的力量,也是唯一不变的真实。

  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欢迎来到人类的未来。

  《虚拟现实》读后感(五):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互动

  虚拟现实是个时髦的概念,但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因为感受虚拟现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最好的虚拟现实其实就是梦境啊。

  作为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是群体的触角与感受器,我们分享经验,交流感情,传承思想。从篝火旁的久远传奇,山石上的拙稚岩画,到阁楼中的尘封经卷,殿堂中的褪色彩绘,到今天的高保真音响,3D电影,所有这些都在帮助我们感受未曾造访的世界,未曾亲历的体验。

  然而无论是文字的细致刻画,画面上的浓重色彩,还是荧屏上的精彩视角都无法替代亲临现场时的触动,哪怕只是站在那里看看蓝天和大地,感受微风拂过面庞。虚拟现实技术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同时我并不担心虚拟现实会真实到能够替代现实世界。因为在我们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一切都是已知的、确定的。其中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迷恋网络游戏的人在乎的是和其他玩家的交流,怀念单机游戏的人都曾被设计师的想象和故事打动,在聊天室里彻夜驻足的人们则相互给予理解与安慰……所有这些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都是因为那里有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幻想与满足。他们在电脑发明之前会求助于其他忘却生活烦恼的替代品,比如酒精、棋牌、致幻剂…… 这些有正当用途的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其实虚拟现实也能够在这一点上提供帮助,通过事先设计的场景和情节,化身为程序员的心理治疗师们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情绪状态,克服心理障碍,重构行为模式。

  童话小说可以是虚拟的,但是写故事的人不是;电影故事可以是虚拟的,但是演员不是;游戏世界当然是虚拟的,但是设计和建造这个世界的人不是;互联网是虚拟的,但是那些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坐在屏幕前敲打键盘的人不是。所以即使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仍是在通过这些技术,同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发生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真实互动。

  这些想法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陆续出现的。不过与我事先的设想不同,这不是一本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综述或远景畅想,而是由众多具体的案例和进展组成。两位作者基于他们的研究和兴趣,从认知心理学和技术实现两大方面探讨了虚拟现实的各类应用和前景。涉及的内容涵盖远程手术,飞行模拟,课堂互动,广告应用,行为学研究,辅助心理治疗等许多方面。由于两位作者的研究领域并不一致,各自负责的章节在内容风格上有不少差异,不过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可以独立来看。而且译者的高质量翻译也多少缓解了这一问题。

  一想到这些神奇的场景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就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同步发生着,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

  《虚拟现实》读后感(六):从远古壁画到阿凡达,虚拟现实的前世今生。

  虚拟技术是前沿科学,如何让前沿科学摆脱理论和技术的阴影,让读者意识到虚拟现实存在于阿凡达,存在于古代壁画,存在于3D游戏,存在于智能穿戴设备,本书让技术变成休闲读物,居功至伟。

  放一些评价:

  如果你想要了解未来,就看这本书吧。虚拟现实正在改变世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正在不断地设计理想的数字设备,也因为虚拟现实为技术文化提供了一股神话般的潜流。在这本书出现之前,很少有作品会介绍什么是虚拟现实,以及虚拟现实会如何在理解人类文化和认知上打开一扇新窗口。在如何使用虚拟现实来理解人类这一领域,两位杰出的作者拟定了规则。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一书的作者

  卓越,有远见,且吸引人。本书对于即将到来的、由数字化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驱动的人类和社会变革来说,是一本必读的探索。吉姆•布拉斯科维奇和杰里米•拜伦森有着这个骤变的惊人世界中的优秀头脑,他们的书是我们通往未来的重要指导。

  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的作者,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试过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吗?那是一种让人喘不过气的体验。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把它展现出来了!他们清晰的描述让我们脊背发凉,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所感知到的真实也可能是虚拟的。我们将会很快用上这些技术,我们将会在其中探寻那些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所探索的东西。

  迈克尔斯•S•加扎尼加,《大脑、演化、人》的作者,圣哲研究中心主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我们数字化未来的预测已经够多了。本书是关于今天我们正在面对什么的直接信息,它来自杰里米•拜伦森和吉姆•布拉斯科维奇——绝无仅有的两位行走在真实生活与其虚拟扩展边界上的科学家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编程或被编程:数字时代的十个命令》的作者

  一本让读者爱不释手、沉浸在虚拟现实世界中的书。这本书引人入胜地阐明了了科学和科幻之间的界限。

  格雷•斯莫尔,医学博士,《iBrain》一书的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记忆与衰老研究中心主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虚拟现实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