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拇指一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拇指一代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4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拇指一代读后感精选10篇

  《拇指一代》是一本由[法]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拇指一代》读后感(一):现在,世界就拿在手上---读《拇指一代》有感

  《拇指一代》,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法兰西老院士写的一本小书。开本很小,只有32开(787*1092)纸;篇幅也不长,加访谈只有6万字。这位哲学院士,曾经认知专家,站出来支持法国无处不在的“低头族”。当然,这样的“低头族”我国也同样不缺乏。作者将这些年轻人称为“拇指一代”,并预言这是“新人类”。坚定相信,靠一个数字化的、自由链接的世界,新的一代人将在认知和政治上获得史无前例解放

  也许是因为偏哲学类的缘故,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我,对书中的某些描述感觉生涩难懂。但不得不说,作者的视野高度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难怪法国评论界把这本小书比喻为“一部虚构童话”。作者的激情洞见才华以及对拇指一代的爱与期待跃然纸上

  于我而言,最有触动的是关于学校教育的那部分。以前乃至现在,还都是老师教室阶梯教室里传授知识,大部分都是书本中早已存在的知识。老师的讲坛就是传声筒的发声之地,为传送他的声音要求大家肃静。也许小学中学时代尚不能发展浪潮,但于高等教育来说,拇指男孩女孩们已经不满足于来自于书籍古老声音了。几千年来一直被强迫闭嘴的孩子们,齐声制造出一种背景声音,淹没了文字的传声。因为老师所传播的知识,人人都已经有了。借助互联网手机,透过任何一个网站都可以抵达,有解释,有资料,有插图。没有人再需要昔日的传声筒了,除非能有所发明创造。过去在课堂上给他们树立权威的“知识垄断”,现在已经没有了。老师无意中犯了错,学生们当场就可以核实老师说的是否准确。这彻底地改变了传授空间教学关系。昔日,课堂被书页模式格式化,老师以作者的姿态站在课堂上,以有知识者向无知识者传授知识的人的人姿态站在讲台上。现在,这种模式瓦解了。知识的时代终结了。

  以前,授课是供给,独家的供给,不需要倾听需求方的意见选择。但现在,课堂聊天拒绝了此类供给,宣布一种新的知识需求。因为面对知识供给的大幅度增长,随时可得,随地可取,课堂上的定期的特殊供给变得微不足道了。无需求的供给必将寿终正寝。专家的时代终结了。

  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就乖得像个布娃娃,一个个地走过漫长板凳生涯,一排排坐着,一动不动,不声不响,做合格的优秀的“小雕像”。服从老师、服从知识,不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把知识看得至高无上。已被书页格式化了的大中小学空间,又被身体姿势体现等级格式化了。安安静静,顶礼膜拜。所有人的焦点都在讲台。这无异于在教学中炮制了法官之于法庭戏剧之于舞台、王位之于王室、神坛之于教堂家庭之于住宅。如此,表演者的世纪结束了。

  坐在教室或阶梯教室的孩子们,就像排坐在汽车火车飞机里的乘客,听任驾驶人员把他们带向知识。乘客身子疲沓,目光茫然呆滞,反倒是驾驶人员,弓着背,神情专注。当拇指女孩们使用电脑或手机时,就由乘客变成了驾驶员,是需求方而不是被供给方。由此,以后剩下的都是驾驶员而不是乘客。决策人的时代结束了。

  拇指女孩通过搜索找到了知识。在渠道稀少年代,知识被人为分割了,支离破碎。通过学科,把知识一块块一页页地分配给了学者。但随着三次符号革命发生,人类的认知力发生了变化。文字革命发生时,人们明了几何学;印刷术革命发生时,人们发明了实验科学;数字革命发生时,人们用电脑工作,在电脑中思考。发生变化的是信息VS.载体的变化。口语时代,载体是身体,信息是声音的发送。文字时代,载体是石头、牛皮、羊皮、纸,信息是写本。到了印刷时代和数字时代,载体变了,信息也跟着变了。教学方法的基本变数,就是载体与信息。每出现载体与信息组合的变更,就会有一个教学方法诞生。正是载体与信息这对组合创造了人的认知力。

  但是,课堂远没有消失,它正对互联网发生兴趣,正在一个开放的、可参与的模式上重新调整自己。老式教育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而新式教育正以艰难的步伐在自我探索地方扎下了根。过去那种老师处于中心,学生排排坐的课堂教堂模式,已经不适应了,结束了。应该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如果说拇指女孩们曾经做的数学运算、学的修辞或语法上的技巧是程式的,那现在这些程式要跟几何学的抽象和科学相竞争,渗透到知识和技术中去,形成了算法思维。算法思维正在接替概念思维。个体独特性取代了概念,成为思维的中心。思维在具体的独特性上展开,而不再是在抽象概念上。从个体出发,从事物出发,去思考。概念思维用床的概念归纳了所有的床。管它是家里的床、旅馆的床、双人床、单人床、婚床,或是儿时的摇篮,在所不论,只有床的理念就够了。现在不一样了,算法思维既可以使一切数字化,又可以多元性中找回个体。

  个体的威力从未如此强大过。只要冒出一个斯诺登,就撼动了世界第一强国。布鲁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有限世界,赢得了0.5%的人的信服,而斯诺登却让全世界人都睁开了眼睛。拇指一代们手上拿的实际上是通向全世界的“连接”,可以通向全世界所有的地方,得到全世界所有的信息,接触到世界上所有的人。通过新技术,新一代人正将社会从“集体的”变成“连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个体可以和庞大的旧制度占有同等的科学、资讯和决策能力。这必将改变思想、政治及其其他的社会领域,建立新的依附关系。

  这听上去有点乌托邦的意味。但这不是说空想无用。就像空想社会主义之于科学社会主义一样,虽然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建立了政权,但空想社会主义的幼儿园医疗机构社会保险遗产都被继承了。

  互联网让不相关的不协调东西发生关系,进行连接,从而改变这个世界。比如,牛顿苹果落地和地球运行联系起来。拇指一代自己解放了自己。“解放”一词原本意思是“用手去拿”。一如新一代人的座右铭:“现在,世界就拿在手上。”

  《拇指一代》读后感(二):[转] 数字时代的危与机——评《拇指一代》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数字化、微生活自媒体成了当前最流行关键词。面对日益壮大的“低头族”,很多人表现出了极度的忧虑:当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都去做低头族,经典束之高阁现实人际交往虚拟的世界取代,拇指成了人们交流与思考的工具,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吗?当这种忧虑在成年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中弥漫之际,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却对“低头族”表现出极度的宽容,并于2012年出版了《拇指一代》(Petite Poucette)一书。该书短小精悍,却带有哲学家反思精神。《拇指一代》在法国一经上市,销售量就突破了20万册。法国媒体争相转载,法国坊间也多有讨论。该书还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德语、韩语、希腊语、荷兰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加泰罗尼亚语等十几种语言

  那么,米歇尔•塞尔系何许人也?《拇指一代》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由旅居巴黎的自由译者谭华翻译的中文版《拇指一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领略哲学家的反思精神,体会“拇指一代”的世界。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1930—)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史专家。塞尔青年时代曾经在海军服役,之后接受高等教育并于1984年受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2013年荣获以色列丹•大卫奖。塞尔博览群书著作等身,涉及哲学、科学、文学和历史等领域。虽然塞尔将科学论证与文学混在一起的做法遭到来自正统学术界的批评,在学术界之外却拥有大量的粉丝。同样,《拇指一代》一书由于对“低头族”的声援而引起了法国学界的关注,并在整个社会引起了争论。塞尔认为,拇指一代是新技术催生的新人类,他们处于数字时代的内部,进行知识的获取、个性表达权利的维护,因此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新方向

  塞尔之所以对“低头族”表现出如此宽容的态度,乃是基于他对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独特认识。在塞尔看来,数字化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知识的客体化与获取知识方式的民主化:知识客观地储存于互联网之上,人人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并获取知识。因此,知识的权威被打破,这就直接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当今的时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打破学科的壁垒,倡导跨学科式的教育。对于教育以外的其他行业而言,由于非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查询互联网进行决策,因此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有时并不亚于专业人士。于是,知识不再是某些权威人士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搜索与获取知识。此外,知识的民主化带来了政治的民主化,即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倾听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政府治理更是如此,民主监督则成了很自然结果。塞尔认为,数字时代公众的参与及政府的倾听,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最后,知识的客体化解放了人,标志着真正的个体人的产生。由于数字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被客体化,人们不再需要去记忆,人的想象力也有了看得见的载体,人们将主要从事创造性活动适应性活动。

  塞尔对于科学史十分谙熟,并对技术持一种极为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固然可能成人们丧失某些功能,但也会为人们赢得更多改变的可能。问题是,数字时代知识的权威真的不存在了吗?资讯毕竟不等于知识,由谁来区分资讯与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中,是否需要有人对初学者进行引导?如果搜索可以取代知识的学习,那么人们是否会日益丧失对经典的敬畏?而对于数字化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可能造成的知识产权、技术统治与人欲张扬的各种恶果担心,倪为国先生在序言中都有较为深刻的反思。

  《拇指一代》不仅翻译流畅,而且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全新的视角;最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名80多岁的资深教授,米歇尔•塞尔对新事物抱着极为乐观和反思的态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度阅读此书。

  河海大学

  刘贺青

  《拇指一代》读后感(三):【转】我们要向下一下传授什么?

  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方式以及工作习惯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大众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有些改变,我们已然感同身受,有些则仍处于蛰伏期。中老年一代往往对一些新变化忧心忡忡,而新生代对此却乐此不疲。在科技的引导下,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史家米歇尔•塞尔年已八旬,却以敏锐头脑捕捉到了当今时代正在发生的巨变。在《拇指一代》一书中,他将科技发展融入哲学思考,预测未来社会将会出现“新人类”。塞尔指出,“新人类”产生于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世界,依靠数字技术,新的一代能够与世界实现自由链接,而借助科技的进步,新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诸多领域将会获得空前的解放,从而完成人类文明突变。他还大胆断言: “新人类”的变化,将比任何一次人类演变史中出现的变化都更巨大,是一次断层式的变化。这场变革,要求年轻一代必须重新建构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生活形态以及认知方式。这将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而众所周知,这种变革正在进行,并且有些变化已经形成明显趋势

  米歇尔•塞尔用生动而不失理性的语言告诉我们,随着网络的普及, “新人类”,也就是拇指一代已然成长生活在新的环境之中,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比如:他们赖以生存时空环境,和以往相比,具有极大的伸缩性。他们对自然界亲近,不再是从小生活在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场所,而代之以养宠物或借助各种媒介了解认知动植物及其习性。他们很少有距离观察大自然机会,他们与外界关联发生了断代似的变化。 “新人类”处在一个天涯咫尺的拓扑空间,一切远在天边,却又触手可得,尽在掌中。他们人虽在此处,借助网络,却似乎无处不在。正如现在中国的“90后、00后”,他们在互联网的熏染下长大,在接受新事物方面能力超强。他们推崇娱乐至上,审美观和人生价值取向和以往时代的人们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更加个性化,崇尚一些新的社会思潮。称他们为“消费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宠儿”可谓恰如其分

  他们的语言也与上一代产生了严重隔阂。但凡经常使用网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旧有的语言已不断受到冲击,新的网络表达不断涌现,但随后有些又会迅速消退,很快被新的热词取代。某些网络新词俨然已成为“新人类”专属词汇,因为某一网络事件,一些新词、热词或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表达得以快速催生。有些热词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语法规范,但却又如此风行,一度使用频率极高。不过,很多网络用语生命力极其短暂,犹如昙花一现,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的出现,似乎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昭告, 我曾经来过,我来就是为了刷存在感。“新人类”是催生网络新词、热词和追捧网络新表达方式当之无愧的主力军。由于网络的便捷,他们还经常使用表情图片等更为生动有趣的形式来代替语言功能与人沟通交流。光明日报曾刊发题为《网络语言盛行:“新意迭出”还是“汉语危机”?》的文章。该文提出,希望有专家学者能够对网络语言作全面的研究,并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研究找出规律来,使其更有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在“新人类”的时代,语言产生的规律似乎也有了新变。新时代语言形式的变化发展,也向语言学家提出了挑战。

  米歇尔•塞尔还从认知科学出发作出如下断言:通过网络的常态化使用,“新人类”所受到的大脑刺激是不同的,长此以往,他们的大脑也将与以往人类完全不同。具体将会有怎样的完全不同,或许这应当是当今医学界亟需加以关注和进行持续性研究的一项新课题.

  随着信息与资讯载体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普遍性的新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随着技术的变革适当调整,以更好完成教育的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对于当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体会尤深。随着移动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学生获取知识已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引擎,相关信息知识乃至历史渊源毕现,全面而又迅捷。只要足够主动,学生获取知识似乎可以不需要教师引导,也不再受教室、图书馆等空间条件的限制。正如米歇尔•塞尔在《拇指一代》中所说:知识正在更加客体化、民主化,以往那些掌握了众多知识话语权的专家、权威们在公众面前的威望在逐渐倒塌并将渐渐淡出公众视野。教师的职能虽然从本质上说,是将已有的知识传承下去,但是,现在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不了更多的兴趣,听课效果差,和教材中枯燥的专业名词相比,形式多样、信息流动快捷、新潮时尚流行的网络表达更吸引学生。在和智能手机等移动数字产品的较量中,教师的魅力正在日益缩减。未来的教育该走向何处?教师该怎样调整才不至于被新时代“遗弃”?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哲学家需要关注的话题。

  放眼望去,科技引领互联网为先锋的世界性变革正在引起世人的广泛瞩目。不论在法国或是中国,变革一刻未停,它正在引领人们去往一个我们未知的“美丽新世界”。究竟互联网技术的变化会怎样影响到人类社会,是同以往的每次变革一样,最终必将推动整个人类世界的进步,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将人类世界引向毁灭?《拇指一代》的作者米歇尔•塞尔以其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感知力和极具时代责任感的认真态度, 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乐观的回答 。“新人类”应当不辜负这个良好的愿望,并奋力承担起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王守芝

  《拇指一代》读后感(四):奇点即将来临?

  这个时代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切知识触手可及,所有人类都可以即时沟通,所有想法都可以即时、同步上传。 信息的交换速度达到了最大。

  几千年前,文字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然后是印刷术。现在,是互联网。

  我可以算是在互联网上长大的一代了。

  我的思想很多都来源于网络,我的成长历程也被同步记录在了云端。

  自己所在的虚拟群体(基于兴趣的),比起现实群体来说,也更加多样化,并且变化无常。

  网络上的每个个体,就如同构成画面的一帧即兴像素,与其他粒子一起聚集成一幅又一幅的抽象画,而且画面变化多端,随时重组,解散...

  旧的集群方式,枯燥,被动,专制,显然不能适应这个时代了。我们需要创造自己的时代。大家都在说奇点即将来临,期待!

  《拇指一代》读后感(五):身首异处的圣德尼

  宁要一个健全的头脑,而不要装载满满的脑袋。 一一一蒙田

  在图密善皇帝下令迫害基督徒的年代,卢泰西亚发生了一个奇迹。罗马军队在那里逮捕了巴黎主教德尼。德尼被囚禁在西岱岛,受尽酷刑,最后被判处死刑,推到蒙马特高地斩首处决。出于懒惰,大兵不愿意爬那么高,于是在半路上处决了他。主教人头滚落地上。可是,身首异处的德尼却重新站了起来,他拾起自己的头颅,拿在手上,继续往高坡上攀爬。军团士兵们吓得四处逃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