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6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精选10篇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是一本由[韩]李花子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一):让旅行更随意一点

  2015年1月4日星期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了几页,觉得很细致平淡感觉国人的书总是如此:琐碎细腻,好像深怕读者不明白,要把所有的道理掰开揉碎到极致,虽然有点婆婆妈妈的感觉,但是却依然能感受到韩国人的那份热心和善良。

  因为自己近期刚刚做了一个短途旅行,所以再看旅行方面的书,不是特别兴致。于是这本书就当做睡前读物,读的很慢。

  今天终于把整本书看完了,与其说这是一本讲旅行的书,我觉得更适合说是一本如何正面看待旅行的书。

  对于旅行,现在人总是给它赋予各种各样意义,而我,对于每一次的旅行,也总是抱着很大的期望,我希望得到心灵的净化,想要获得更多的感悟,我甚至常常把旅行当做结束现在这个不够好的自己的终点奢望旅行过后的自己脱胎换骨与众不同

  可是,旅行过后的我,还是我,并没有变化。这总是让我很沮丧

  这仿佛就是书里所说的现代人通病,想要从一切事物中找意义,如果一天过的没有特别充实精彩,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每天不停追逐人们,去到每个景点都像是又完成了一个任务,所有地方不过是走马观花,只有“去过”和“没去过”之分。

  而书里所介绍的旅游圣地,恰恰都是慢生活代表作者努力的书写着如何去“用心”旅行。作者细细的描述着他是如何在这样的地方学着享受生活享受那一刻的美好,而不是为了把所有的景点都逛完而疲惫不堪。他并没有马不停蹄的奔走,而是一次只享受一个地方,随性的,想待多久就呆多久。

  想想这些年,我去过的地方,有的是为了旅行而旅行,比如假期,不出去好像对不住休息这么多的大好时光。有的时候是别人要去,正好叫上我结伴而行。还有的时候,只是为了看朋友,顺便在朋友的城市逛一下。而真正发自内心想去的地方,到现在也就只去过台湾一个。

  而让我回想一下所去的这些地方,什么最让我难忘。居然都是一些停下来的时刻!不是某某旅游景点,不是传说中的日月潭,而是在某个叫不出名字的海边,戴着耳机,享受傍晚的海浪拍打岸边的那份平静。是在酒店醒来,看到窗外雨后的清新的早晨。感觉那一刻我是和那些风景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一个匆匆过客

  现在的我,常常觉得自己太过焦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间总是飞逝而过,好像自己什么都没有做,连单纯的聆听一首歌的时间都觉得是奢侈的,如果这首歌又不好听的话,简直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忙呀忙,却不明白到底我所追求标准是什么,到底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停下来了?我常常怀念高中的时候,单纯的因为一篇文章一首歌曲开心伤心岁月

  其实不管是旅行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慢下来,去享受它。这却成了每个人都知道的,但又做不到的事情。而说白了,之所以没办法享受它,还是太在乎别人的目光,自己太过贪心忘了自己心之所向。

  书里作者针对不同产生的不同的疲惫心态,开出了不同的治愈旅行处方。在我看来,如果心态不摆正,再好的地方也可能不会太过有效果

  但是,就像当我写下这份书评时,我发现,作者已经潜移默化的让没有到达过他所推荐的地方的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症结

  至少,这一刻,我又一次静下心来,告诉自己

  “slow down, take it easy”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二):人间处处皆美景--评《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冬日暖阳,清风香茶里,读完了这本《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放下书我就在想,作者介绍的这18个地方,到底哪一个,才是我们心中景色最美的那一个?

  在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一句话:“只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哪里都可以是美景”。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在千山万水中感受自己的渺小认清自己,也有人说你旅行的地方就是你自己。

  “你旅行的地方就是你自己!”

  本书介绍了全世界18个旅行殿堂,很多都是小众而神秘,我们从未听说过,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不丹。

  和大家一样感到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在外人眼里看来贫穷的地方,却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不是因为物质富足,而是因为内心满足

  不丹这个国家领导人,我想一定是这世上最具有理想主义者的哲学家,衡量这个国家的不是GDP总值,不是生产速度,而是最最理想化的“公民的幸福”!

  世界上还真的有这样的领导人,有这样幸福的公民,这就是不丹,对于在这个两千万人口的城市,每天朝九晚五干活,惦记着那几千块的工资,周末恨不得睡到死的千万个你我来说,不丹这个国家真让人感到安慰

  前两个星期在旅游卫视看到一档节目,嫁到中国的蔡琳夫妇公公婆婆出去旅游,选择的就是不丹这个地方,每人每天交上两百多美金就可以免费吃住,这种新的旅游政策,既保证当地人收益同时限制人数也保证了当地的环境文化,这种放松公平状态成就了不丹这个每个公民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理想状态。这恐怕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的状态!

  去过,当然知道书中风景的美,没去过的你我,又能怎么样呢,我只是又那句:“只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哪里都可以是美景”。这世上的美与丑有千万种,只要你觉得是美景的地方,那就是,一花一木皆有情,人间处处是美景,不论是神秘的不丹,还是书中介绍的其他17个治愈系旅行地,都是作者眼中的美景,至于在你眼中它是不是够美,还需要你亲自鉴定,当然,除了这些,世上的美景还有很多,只要你善于发现,人间处处皆美景!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三):出发,放下包袱,更好的回来

  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人烟稀少异国他乡,会发掘出内心深处的最大灵性。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被轻视的感动;那些细微之处的驿动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很喜欢看这种旅行类的书籍,因为这种书,才完完全全体现了“身体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身体和灵魂,似乎一起上路了。跟着作者一起,去不同的地域,感受截然不同的生活,一切都是新鲜自由崭新的~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勇气,一个人旅行的勇气,所有的善恶嘈杂只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不真正的走一遍这条路,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一个人旅行,一种全新的体验~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四):去旅行吧!远离烦恼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生命

  《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是韩国旅行作家李花子的新作,这是一本旅游指南,经山东师范大学韩晓老师和西南民族大学崔海满两位老师翻译,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封面上醒目的标着“韩国最受热捧的治愈系旅行圣经”,而对于中国热衷于旅行的驴友及内心渴望旅行的幻想家们,这无遗也是一种福音

  或许我们不熟悉这位名叫李花子的韩国作者,但作者简介却已经给了我们足够信息了解她:李花子,旅行作家、旅行治疗专家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曾从事广告撰稿人、广告学教授,著有《迷醉于旅行》等旅行方面的作品

  作为行走过世界上80余个国家400余座城市的旅行作家,作者尝试了不同的方式去游历那些名胜之地,不论是行程简短适时的穷游,还是在旅行地轻松暂居,或是以时尚的“Couch Surfing”(沙发客)身份;只要喜欢,作者便会尽可能地去挖掘出这些名胜之地那些让人着迷的独特自然风景,及这些人文环境下孕育出来的事迹

  作为广告人,需要更多的灵光闪现才能创作出更好的广告作品,也正如此练就了作者独到视角去发现与创造相信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作者有更好的视角将旅行中的乐趣奉献给读者,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领略到旖旎风光文字亦能感受到身临其境时闪现的灵感

  对于旅行的理解,作者认为旅行的本质是为了治愈,能够对旅行感到满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状况爱好的行程。

  本书便是以此为契机,整理出了作者所去过的十八个旅游胜地,分布全球、涉及四季,当中有历史名城,幸福国度浪漫之都、文化之地,有雄壮的山、宽广的海、荒芜沙漠;有可以为自身信仰虔诚朝拜的圣地,也有可携手恋人散步的浪漫沙滩,还有可以与诗人或哲学家时空错位地站在同一个地方思考的文化殿堂,还可以置身异域风情之中冒险、品尝美食之地。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随和的当地人,或许他们对游人态度功利的,但脸上还是露出了质朴笑容;仿佛能听到那透出儿童真的欢笑,也许他们正在笑着围观那些远道而来外国人,但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这些人是真诚的在欢迎旅行者的到来。

  我们可以不遵循作者的“处方”去旅行,没有作者描述的症状我们同样也可以拿上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就去了摩洛哥,但作者的旅行贴士却是不错参考值,如最佳的旅行时间、路线、行程、住宿,以及一些值得注意事项

  也许作者是对的,旅行如同一剂药,它能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人内心的烦恼减轻。我曾在自己人遭遇巨大挫折的时候去了桂林,游历了飘渺的漓江,观看了神奇的地下溶洞,尽管以奇秀著名的桂林山水并未将烦恼从我内心洗涤干净,但置身其中也确实能让人将烦恼放下,哪怕只是短暂的,这也能让人从中缓过一口气来,事实上旅行并不是根治烦恼的有效药物”,但必须承认旅行能让人从烦恼中得短暂的释放

  读着读着便明白了书名的意义,通过旅行用那优美的故事迷人的风景净化我们的内心时,旅行的目的让我们增长见闻的同时,也让内心从功名、烦恼中得到放松,当精神抖擞、状态满满时,我们又能回到生活中继续战斗了。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五):出发吧,为了更好地回来。

  因为热爱旅行,我读过买过很多关于旅行的书,有些是被内容吸引,有些是被书名吸引。 《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个书名取得很合我心意。有时候我们往往会被一本书的书名给吸引,即便内容很一般。

  作者用旅行治愈的方式来完成了这本书。我喜欢这种处理书构的方式,但文字的叙述读起来没有很畅快淋漓的感觉。的确,有时候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会心血来潮拿起背包跳上火车就走。不同的症状,应该用不同的处方。而不同风格的风景就是医治我们心灵病症的处方。而我,也有过类似经历

  我是个性格有些极端的人。一个人走过了很多地方,国内的国外的,但都不怎么结伴。因此很多朋友都给我贴上特立独行标签。其实,我更多地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很多时候小伙伴要我出行的时候带上她们,可我害怕等待,害怕迁就,往往都是突然想走的时候就走。因为我知道她们很多时候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记得2011年的深秋,忙碌工作把我压得心灵沉重面容暗淡。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饭也没吃就累得躺在床上倒头就睡,直到深夜才爬起来,冲个凉继续睡。

  我害怕这样的时光。终于有一天,我觉得自己要崩溃了,交上辞职信任领导怎么说也不留。买了去昆明的火车票收拾了几件衣服离开了。

  那趟旅行是我第一次为了挣脱痛苦不堪的现状开展的。当然,让我痛苦的并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早已心碎爱恋。因此路上带着《分开旅行》,满脑子都是他的画面

  大理和丽江的慢时光给了我很多感触慢条斯理地走在街上,你无法看透和你擦肩而过的人,你不知道他们是否和你一样,前些日子是否累趴在工作台上。你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否和你一样伤痕累累。你不知道他们是否看似逍遥却带着牵挂。也许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全身心投入到那一处风土人情里吧。

  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很多时候会来源于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抑或是一首歌。正如作者去的很多地方都是受一些电影或书籍的影响。(每描述一个地方,作者几乎都会说出一部电影或一本书来。)

  我独自去北京旅行的时候,每回坐地铁看到“安和桥北”站名时,脑海里就不停地循环播放宋冬野的《董小姐》(“董小姐 你嘴角向下的时候很美,就像安和桥下 清澈的水”。)

  到了三里屯,站在天桥上面,脑海就不停地播放汪峰的《北京北京》,还有某个电视剧里的片段。而这些东西就好像早已潜移默化在你的脑海里,你的生活里了。

  在北京,不管你走到哪里,看到的每一条路名,每个建筑物,它仿佛就是一个音符,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人生。那种感觉会让你莫名的感动。可我终究还是没有冲动地留下来,依旧按着旅行的方式,时间到了就该离开。正如在斯里兰卡时,被那片印度洋吸引得险些冲动改机票只为多留几天。

  没去北京之前,我觉得北京是个很恐怖的地方。蜗居,雾霾,拥挤... 可当我到北京的时候,我发现我爱北京爱得都无法呼吸了。我一直在埋怨自己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我在上海读书工作了好几年,已然成了第二个故乡了,可只有北京才触动了我的灵魂。

  旅行,能给你一段能让你安静思考的时光。那种思考的力度和深度,是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很难触及的。

  旅行,能让你更清楚地看清你自己。就像我的“特立独行”,让我看清了自己“自私、不懂迁就”的性子。

  旅行,能让你更明了的知道:原来自己知道的并不多,原来生活可以有很多种,原来相识是那么简单分离又是那么容易,原来生命是那么奇妙,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大,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小......

  出发吧,为了找到你自己,为了更好地回来。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六):第一次看这种旅游的书

  很幸运得到这本书,拿到书,当天晚上就开始看,感觉和之前那种专门介绍旅游的书不一样。不是专门针对某个景点或者某个地方介绍,更多的是说明这个地方能感受到的,作者很细心,每介绍一个地方都会有个旅行小贴士,虽然不多,但是很贴心。很喜欢这一点。

  我们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放松,见识不一样的文化,遇见不一样的人,开阔自己的视野,还是为了和值得去的人一起去个特别的地方?也许问很多人,答案很多,但更多的也许和书名一样吧,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我曾经看一本杂志上,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当我们身处在一个城市数年,你觉得很熟悉,就不会有那种刚到一个城市的新鲜感,不会什么都好奇,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到另外的城市去看看。其实不管旅行是为了见识,还是什么,更多的应该是让自己在旅途中成长吧。你去见识不一样的人,感受不一样的文化,甚至有可能你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可是并不影响你们之间的交流,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云南,本来是打算当毕业旅行的,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在推后,到今年十月份,才有时间去。去之前有准备很多,比如说要去什么地方看,要去吃 什么之类的。当到那里的时候,和计划有些不符,更多的你会想随便走走,感受这个城市不一样的气息,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有时候会有这种想法,或者真的这样去做了,旅行有时候随意会更舒服。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特别是喜欢旅行的你。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读后感(七):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这本书严格来说不属于游记了,更偏向于攻略。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喜欢纯游记,可以在里面感受作者的内心,可以和作者在心灵上达成共识,可以做到心神合一的那种。但这本前两章只能作为旁观者来阅读,泛泛的,不能融入其中,也不能深入的领悟各地的风土人情。对于想去书中记载的各地旅游的话,这倒是一本不错的攻略了。第三章开始,仿佛作者才进入状态。语言和对景点的情感也渐入佳境。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才开始。

  像作者前两章这样走马观花似的的旅游,流水账似的记载,丝毫激不起我想去旅游的兴致,大概因为没有过多的个人情感,缺少煽情的东西,所以激不起人们的欲望。也可能这两个景点还是太商业化了,找不到灵魂的共鸣处。除了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们的开拓创新外,找寻不到内心的安宁。也许和性格或者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更倾向于保守,所以总感觉对景点的介绍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仔细想来也难怪,这又不是给景点打广告,如果是你想去的景点,透过各种渠道早就了解了,做到了然于胸了,就不劳作者在这里复述了。但你想去的这些景点以前没有去过,那无疑作者给你打了头阵,你可以看这本攻略之后,比较轻松的应对了。毕竟面对未知的世界,心里还是比较茫然无助的。

  这句话说得很好,“看过水上和水下世界的鱼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没看见水上世界的鱼大不相同。” 这也是旅游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用开阔的心胸,高度的视野去重新审视人生,自然得到与以往不同的感悟。我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看过很多本游记,都比较推荐印度。除了印度是比较古老的文明国度之外,印度人们的幸福感也很高。尤其是乡村。其实仔细想来,各地贫困的山村不都是如此吗?没有受过多的物质利益和现代思潮的侵袭,没有太多的欲望和贪念,自然是最淳朴的民风。希望那里得到发展各项措施更便利,又希望那里能保持原始状况,这真的是很矛盾的。只要经济发展了,商业气息就浓厚了,也失掉了原有的味道。作者所到之处大都是物质相对贫乏的地方,但也都是旅游景点,所以衣食住行都很方便。随便走一走,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般。旅行之于作者主要是在减压、充电和寻找回到现实的勇气。所以这种旅行是轻松愉悦的,不必为了走更多的景点而弄得身心疲惫。

  这本书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有乘车路线、住宿以及精要的景点简介,还有注意事项。便于想去游览的人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作者通篇没有长篇累牍的夸夸其谈,也没有华丽煽情的辞藻堆砌,就像邻家的大姐娓娓道来。这种经验是宝贵。感觉心累的时候去旅行吧,只要想走,任何否定念头的理由都是借口。尤其是对自己现状不满的人,走出去,也许会发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