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听爵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10篇

  《如何听爵士》是一本由[美] 特德·焦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未读·艺术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一):爵士的魅力

  爵士乐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并不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年轻人大都喜欢流行音乐,而老年人则喜欢一些朗朗上口容易一些的音乐。对于我而言,吸引我的并不仅仅是爵士乐的多变灵活,还有就是我的家庭对我的熏陶。我小的时候经常去二姑家玩,二姑是个音乐老师,她的家里有着无数张唱片海报,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认识爵士的。小的时候只是喜欢听,也很少问二姑相关的知识,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也只是一个普通听众。这本《如何听爵士》是一本让我第一次融入到爵士乐的世界中去的契机,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有专业的知识,也有很多欣赏爵士乐的技巧

  在我的心中,好像爵士乐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这种旋律适用于所有人。虽然都能听出好听来,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来为什么好听,这就和人们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的反应一样。如果说没有一个正确途径,想要自己去琢磨透爵士乐是很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这本书直接把所有问题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已经喜欢上爵士乐的人更加了解它,也能让还没怎么接触过它的人开始喜欢上它。

  爵士乐在西方的存在完全不同于我们多家,这就像是咖啡喝茶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爵士乐都是来自于外国。所以说当一首爵士乐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爵士乐,所以听不出来什么异样。如果不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爵士乐的话,问题就来了,如何去坚定它是不是爵士乐。在书中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解答比如说一般的爵士乐会运用布鲁斯音阶,还有其独有的和弦等等。因为在此之前我也研究钢琴吉他,所以说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很有兴趣结合自己本来就知道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释放情绪方式,不仅仅是听,我有的时候也会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旋律。去深入了解它只是为了更加融入创作者心境,去品味每一个细节动人之处。也只有了解了其中的知识之后,才能够跟人去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遇到一个跟自己一样也喜欢爵士,并且都能够聊得来的人的时候,我相信这更会促成一对交心的好朋友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二):爵士的魅力

  爵士乐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并不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年轻人大都喜欢流行音乐,而老年人则喜欢一些朗朗上口的容易一些的音乐。对于我而言,吸引我的并不仅仅是爵士乐的多变灵活,还有就是我的家庭对我的熏陶。我小的时候经常去二姑家玩,二姑是个音乐老师,她的家里有着无数张唱片和海报,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认识爵士的。小的时候只是喜欢听,也很少问二姑相关的知识,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听众。这本《如何听爵士》是一本让我第一次融入到爵士乐的世界中去的契机,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有专业的知识,也有很多欣赏爵士乐的技巧。

  在我的心中,好像爵士乐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这种旋律适用于所有人。虽然都能听出好听来,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来为什么好听,这就和人们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的反应一样。如果说没有一个正确的途径,想要自己去琢磨透爵士乐是很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这本书直接把所有问题都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已经喜欢上爵士乐的人更加了解它,也能让还没怎么接触过它的人开始喜欢上它。

  爵士乐在西方的存在完全不同于我们多家,这就像是咖啡喝茶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爵士乐都是来自于外国。所以说当一首爵士乐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爵士乐,所以听不出来什么异样。如果不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爵士乐的话,问题就来了,如何去坚定它是不是爵士乐。在书中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解答,比如说一般的爵士乐会运用布鲁斯音阶,还有其独有的和弦等等。因为在此之前我也研究过钢琴和吉他,所以说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很有兴趣,结合自己本来就知道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不仅仅是听,我有的时候也会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旋律。去深入了解它只是为了更加融入创作者的心境,去品味每一个细节的动人之处。也只有了解了其中的知识之后,才能够跟人去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遇到一个跟自己一样也喜欢爵士,并且都能够聊得来的人的时候,我相信这更会促成一对交心的好朋友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三):“以后不能这么干了!”

意大利爵士吉他演奏家Alessio Menconi / 在DDC

  世界杯看得困顿,但《如何听爵士》这本书让人看得很来精神

  陆续买过好些关于爵士乐的书,但没有一本像这样一口气读完的,其间跌宕起伏心灵感应,如同聆听一流的爵士乐演奏。它准确的解疑了我对爵士乐的喜好与迷恋,事关个人性格与生活倾向,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观念间的博弈与妥协。

  阅读我会以为,这又是一本关于爵士乐知识和如何欣赏爵士乐的书,但一开始看,就立即明白书名“如何听爵士”为什么是“听”,而不是“欣赏”,以及与以前的爵士乐书籍差异

波黑爵士钢琴家Sinan Alimanovic / 在DDC

  “非洲传统音乐中,鲜有演奏者和听众之分,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人,享受音乐创造带来的愉悦兴奋,并不需要特殊训练技能。”在哪个节拍参与音乐,只需要先跟着听,然后就开始;跟随直觉,和乐理无关。有点“反基础主义”。

  这也是这本书的要义,“听”是生理的,“欣赏”是带有理性判断分析的。而一流的爵士家们能生产出顶尖的演奏,也是生理性的。最能反映这种生理性的,便是爵士乐最迷人的即兴性了。

  即兴演奏是一次性格研究,它让乐手脱去伪装,让音乐家本质变得透明,无处躲藏,而越厉害的乐手,越是暴露本性。如果你在艺术家的音乐中,体会不到任何个人性特点,那注定是一个平庸的艺术,和机器的运转没有区别,而爵士乐的即兴性,具有凸显放大这种个人特质机制

  但同时,“爵士乐是一种高度个人主义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成员被当成英雄一样谈论,但其关键要素,却超越个体,存在于集体之中。”爵士乐的演奏中,嵌合着一种“神秘的互让”气质,鼓手、贝斯、吉他、键盘小号、萨克斯……此起彼伏,在他们各自站出来表演不断重复变化的乐句中,在集体与个体之间,乐手与乐手之间的协同与比对,更强化了鲜明个性。这种现象音乐会距离的现场,更能体察入微。

Hot Club爵士乐队 / 在DDC

  音乐既然是生理的,无关知识,那音乐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建议说,“只有认真的去听那些二流的音乐,你才能领会世界级艺术家所以取得的成就。”

  其实就是要去比较实践。这个建议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曾经我有朋友在北京开饭馆,对自家的味道赞不绝口,我调侃他说,你之所以觉得好吃,是因为没吃过更好吃的东西,你去四川逛一下,就知道你现在赞美的都是垃圾了。

  传统音乐家在需要创造声音和演奏音符中,选择了后者。而爵士乐的迷人之处不是准确,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味道,爵士乐的脉动与精确性没有任何关系,有追求的乐手,每一场演出,都是一场冒险。

  最能反映即兴乐手冒险精神的,是这样一个令人回味故事

  “每当乐队成员成功演奏出一段激情洋溢的即兴独奏,明古斯都会冲着那名成员大叫:‘以后不能这么干了!’……聪明的音乐家会意识到明古斯的警告用意何在——当你演奏了一段备受欢迎的即兴独奏之后,就会冲动在下一场演出中再次演奏相同的乐句,然后就一直重复下去,如果即兴演奏者踏上了这条充满诱惑的不归路,爵士乐就会开始变得如尸体僵硬。”

  “‘以后不能这么干了!’也许是爵士乐中最强大咒语,对追求最高艺术境界的音乐家来说,这是一盏指路明灯。”

  最后,作者说:“爵士乐是为了那些希望在奇迹之境生活的人而准备的。”

  读到这句话,觉得为自己打了气。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四):不妨风雅一次

  刚刚收到未读的这本《如何听爵士》时,内心中不禁生出了一阵莫名的迷惘。书当然是一本好书,也许于爵士爱好者而言就更是具有一种非凡的意义——毕竟,在一本书里就能欣赏到5个爵士关键元素、12种爵士乐风格,以及与150位当代爵士名家“面对面”的难得机会,这还真是非同凡响待遇;更不用说,这本书的作者特德·焦亚,他是爵士乐资深评论家、音乐史专家,曾著有《爵士的历史》《爵士乐标准曲》等相关音乐书籍,其权威由此可见。对于之前不懂的东西,有机会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了解一些、知道一些,这总归是件好事情

  既然振作精神想要开始阅读《如何听爵士》这本书,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何以谓之“爵士乐”呢?不知道书中到底有没有这个确切定义,但至少一时竟然没有找见。查阅其他资料得到的回答是——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爵士乐的主要风格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

  原来,此“爵士”非彼“爵士”。《如何听爵士》中所指的“爵士”,是一种源自美国、后风靡世界的音乐类型。而一般人所知道的“爵士”,是指欧洲君主国的一种爵位,比如原来曼彻斯特联队的主教授亚历克斯·弗格森,在1999年就被英国皇室授予下级勋位爵士。至于说何以谓之爵士乐的精髓,既然连爵士乐偶像绰号胖子”的沃勒都说过诸如“如果你真想认真追究,我劝你还是别白费心机了”之类的话,那还是算了吧,还是直接进入“正文”吧!

  看了一些章节,才大概有了那么一些感觉,似乎是和“如果觉得快乐你就拍拍手”有那么一点儿类似——这当然不确切。但其实实在不必费这么多劲,因为特德·焦亚已经特别声明了,“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用心聆听,定能深入爵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揭示出其魅力所在”。听专家的话没错——至少对于一个爵士乐的“小白”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自己真的因为这本书而对爵士乐产生了难以舍弃的强烈好奇的话,那就不妨去尝试着学一学,也许还真的可以找见一方颇不一样的新天地

  爵士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应该就是它的那一种节奏——那一定是可以深入到听者的心魄深处的!但又必须不仅仅限于这一种,而是应该还有更多更让人难舍难分内容。为什么听、如何听、听什么、听谁的,绝对都是有讲究的。倘若有幸得以深入其中,一定会感到格外幸运。毕竟,“爵士乐是为了那些希望在奇迹之地生活的人而准备的”——这句话还真是让人眼前不禁感觉猛然一亮!

  就在此刻,音乐既然已经响起,那就来开启一段不期而遇的神秘之旅吧!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五):未读之《如何听爵士》:学习认知建立音乐与心灵真正的羁绊

  去年奥斯卡提名影片《爱乐之城》大热,关于爵士乐的话题一时又被掀起。虽然这部影片被有心之人士吐槽为“一部没有黑人演员的爵士乐电影”,怨艾满满,但其实就整体质感与配乐水准来说,已经达到了让人欣喜叫绝的标准,其原声带在收藏群体中有极高的口碑,一再发行不同的版本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爱情、关于理想,电影讲述层次很多,但“爵士乐”始终剧情良好的调剂、推进的载体,并升华出一种诉诸文化与民众生状态之深刻。同时,电影也从一个侧面点出了当代爵士乐在主流国家发展困境——在流行音乐文化越来越具侵略性的现在,那些传统的、经典的音乐与其历史正被逐渐淹没。就连男主Ryan Gosling在国外综艺节目上也恶搞说“是我拯救了爵士乐”。由此可见,即便是爵士乐的诞生地美国,此时此刻也正在经历着一些微妙的不定性。也许还不到讨论“爵士乐何去何从”的地步(或许),但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去热爱爵士乐,也是很多音乐人现在正在努力的事——无论是从使命感上还是幸福感上,都是如此。

  而对于并不拥有一个完整爵士乐历史与文化的我们来说,想要更好地了解它,似乎存在着更大的难度阻碍。而且,我们并不是站在一个新兴艺术文化勃发生长的良好契机上——而是像在等待一辆缓缓驶来的经典老爷车,等待着在这一站踏上,再去尽情感受它的文化温度与历史价值。当然,国内也有相当大的爵士音乐拥趸群,一些专业人士、收藏家、学者对其的掌握与了解,绝不在国外乐迷之下。但是,这仍不是一种常态,对于普通音乐欣赏者来说,我们仍缺少一本富有精神工程学模式的教科书。一本能让我们从自己的文化特性、音乐水平、接受方式上,真正受用、爱用、能用的教科书,让它成为一个生动而专业的教师,让我们从零开始(或在已有的基础上晋级),去真正了解爵士乐的根本、起源与现时。

  而现在这本书终于出现了。即未读艺术家系列出版的新作,由音乐家、作家、美国音乐专家、顶尖爵士乐评论家特德·焦亚所著的《如何听爵士》。

  A.如何听爵士。

  《如何听爵士》正如一本真正的教科书一样,以严谨专业的逻辑对爵士乐的常识和知识进行了深度的讲解。其中包括:爵士乐的结构、起源、演变,以及从乐理角度上分章讨论的节奏、脉动、炼句、音调、音色、力度以及个性等,当然,还少不了普及爵士乐的名家与代表人物,并从历史发展角度所列举的十二大基础与新兴类型。但是,它也像很多精于技巧的教科书、参考书一样,不仅限于用百科页面般的文字堆砌知识点而让人感到枯燥,无从下手。

  书的每一章都引用了一些爵士名家与名作资料,但相比“要求读者按推荐歌单对照聆听”的语言学习法式阅读,特德·焦亚更喜欢把自己如何聆听这些大家、名曲的过程写在文章中,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这也正符合了本书的名字与主题——“如何听爵士”。他是教授我们如何听爵士,而不是要把我们都培养成音乐系高材生(当然,这也会是一个积极的分支)。在行文中,我们能看到大量属于他自我心得之文字——譬如第二章《走进音乐》中的“个性”小节,他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心理活动描述于中:“有时候我在一些艺术家的音乐里听不到太多信息,甚至体会不到任何个人性格特点,这时我就不得不给自己敲敲警钟,还会去猜测是什么造成了音乐与演奏者的心灵之间的隔阂”。没有对经典一味的阿谀,也没有对自身理解力百分之百的质疑,而是将一种学习过程中的活性坦率地抒发出来,这在音乐指导类文学中并不常见。所以,作者是把自己摆在一个纯粹聆听者的位置,充满诚意地邀你坐在他家的客厅,和他一起从无到有地品鉴那些永恒经典的爵士音乐,并思考我们在认知过程中为何会遇到那些困难,或灵感迸发般的深切感动。

  .如何摆正态度。

  此外,特德·焦亚虽作为一个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却也鄙薄这一身份的自己。他认为自己(以及其他一些评论家)并没有在音乐评论的过程中,将一个根植在音乐本身和发展过程的明晰标准示于大众。评论人没有将欣赏音乐的细节和要点、以及为音乐评分的客观过程解释清楚,从而对大众产生了很多误导与蒙蔽。而他在本书中所作的,就是要打破这一常规,并试着展现、还原欣赏音乐的过程。他在提供一种“策略”,让我们达成“共识”,让评论不再仅限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从而发挥真正的指导性作用。同作为一个草根乐评人的我来说(这样上攀其实有些极致惭愧),对于他的这种自我批判与强力警醒,不得不说受益匪浅。也正因如此,这本《如何听爵士》才具有了真正值得阅读的价值,而不是一些空洞的、敷衍的罗列与集合,或不知所云,填鸭式强加于人的知识点。

  C.如何打开内心。

  特德·焦亚在力图建立读者(听众)与爵士乐之间真正的心灵联系,而不是将彼此摆在遥不可及的对立位置,或互相利用的价值关系之中。这样的目的性与倾向性,十分适合年轻人学习、了解爵士乐。也像本书序言作者、著名DJ张有待所说的那样——爵士乐是抽象的,它拥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音乐家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其中,每一首乐曲的含义、灵魂、思想、温度,都需要每个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去体会、解码,并产生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享受。明白了这一点,不论是进行学术钻研、或单纯地欣赏聆听,都会让效率事半功倍。

  艾灵顿公爵说:“聆听是音乐的核心”。创作者是伟大的,而聆听者是幸福的。这是乐迷与爵士乐之间的逻辑和羁绊——也是我们与一切艺术之间的羁绊。特德·焦亚在序言中明确写道:想理解爵士乐,就一定要深入它的精神核心,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里,在那个时刻、那个环境中,去感受爵士乐手以无词的纯音乐所表达出的更深层次的人性体验。所以这本书,无所不在地引导我们如何打开内心。自己的心打开了,才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多读这本书,不但关于爵士乐——或许我们能收获更多关于生活的感悟,也是完全可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