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经典读后感10篇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是一本由慕容素衣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王菲在《笑忘书》里唱道:“时间是怎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将这样的感触写一封情书,送给我自己,感动的要哭,很久没哭,不失为最大的幸福。”
慕容素衣在她的新书《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下文将书名简写为《好时光》)曾提到两首王菲的歌,一首《催眠》,一首《天空》,《催眠》太无常,《天空》太悲伤,若要找一首歌作为她新书的序曲,唯有《笑忘书》能够称任。歌词中描写对往事的追念之下才顿然一切风轻云淡的感慨,我同样时时在她的字里行间看的见。
而她的《好时光》就如同是歌词写的那样——是送给她自己的一份情书,也许她不会哭,却能惹得别人感慨唏嘘落泪不已。
慕容素衣的全书包括了她的随笔,她描写的亲情友情还有爱情,以及她对文人名士独特的看法见解,将其笼统的分为三大部分,一共四十多篇的文章,内容丰富,字字含情。
一
慕容素衣在她新书的开篇描写一个性格执意并且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敢女性——阿琳,她放弃了在别人眼中的幸福日子,决然的开始一段让大家都以为是“鬼迷心窍”的生活,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生活,是有房有车有家庭吗,不,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阿琳她做到了,她从别人眼里跳出来,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她是在用心生活。这让我想到了刘庆邦的小说《到城里去》里的主人公宋家银,她为了能够得到工人家属的称谓,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又逼着他出门赚钱回来给她买自行车盖楼房,她平时心疼的连一块肉不舍得吃,却能大方的把着丈夫拿回来的牛肉给娘家,成天把自相车擦得光亮,就赶着人多的时候绕着村里骑一圈,而她做的这些不过就是为了争一张脸面,一声夸赞,她自欺欺人的在别人面前装着过那些公认的富裕生活,其实她在别人的眼里可悲极了,最后的她不仅苦了丈夫,还弄丢了儿子。而阿琳就不同,她对生活真诚,对自己负责,这样的女人怎么会不幸福?
年纪一大,所有的女人都会焦虑起来,如果不是慕容素衣在书中提到她的年纪,我还猜不出她现在的岁数,这样很好,既然时光留不住,就让文字把年轻留下。她在书中写到,面对年龄的她,唯一担心就是:我只怕我配不上自己的年龄。其实二十几岁固然单纯美好,激情四射,但谁敢说女人三十就不能是成熟丰满,风韵犹存的呢?的确,“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也慌张,但我不曾惧怕,你都没走到三十岁那一步,你怎么知道你的前面不是豁然开朗,一片亮堂的呢?相信自己,女人每个年龄都可以很美,这是慕容素衣在书里告诉你的。
二
书中家明有一段自我批评,是与老婆吵架以后他认错道:“我老婆怎么会是泼妇呢,她吃碗刀削面都会留一半给我吃。”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要流出来,我想起曾经有一个男孩在他最艰苦的时候都不忘在我的那碗清汤白面里加一个卤蛋,文中的浩子和琪琪没有在一起,而我和那个男孩最后也没走到一起。慕容素衣就是这样,她总能抓住生活中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然后简简单单的摆在你面前,让你难受的一塌涂地。
那个为了爱情委屈求全,咬牙忍钱的小安,那个在学霸的鼓励下孤注一掷选择考研最后败在异地恋的炮灰下的亦静,还有那个一直隐忍着自己爱慕之情的老莫,在她门的身上总让我看到张小娴《再见野鼬鼠》里邱欢儿的身影,为了赚钱,为了供青梅竹马去国外念书,她省吃俭用,身兼数职,独自在国内忍受相思,男友学成而归,却急急的将她脱手,她为了爱情几乎丢掉了尊严,这样的爱让人揪心,更让人气愤,却也叫人刻骨铭心,难以忘记。
慕容素衣也写到了友情,《我的朋友很少,还好其中有你》,她这样描写这她与晓茶的友谊:
还有一次,我批评她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写新闻稿,她足足半年没理我。
我看过王小波《天长地久》,素衣笔下没有那么生死离别的苦悲,她写的情表面上不及他强烈炽热的一般,但这么任性而又自然的呕气,慕容素衣平淡而又细腻的写出来,宛如娟娟清水,流入心田,是细小而真挚的感动。
三
当我看到慕容素衣写的《张爱玲和亦舒》,我激动的要落泪,天地虽大,知己难求。
我中学时曾向朋友借出一本亦舒作品集,最后还到我手里时,书本的封面已经掉了,我是一个惜书的人,平时看书连页痕之间相折一下都心疼,但那次我竟不以为意。亦舒的文笔在我看来太随性,并不是说她的写的不好,只是对我来说,看看吧,合书,文字走,不曾留心。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不喜勿喷。
《好时光》里,慕容素衣比较了《潘李两人的身材》,也写了《大观园》,《金瓶梅》曾在明代时期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而我们现在说的四大名著是建国以后才有的说法,不过是四大奇书中的《金梅瓶》换做了《红楼梦》,众人皆认为,前者是大俗,后者是大雅,符合文化潮流的发展方向,这也就是《甄嬛传》里走高冷路线,而不是由女人腰股妩媚而抓住男人的心的原因吧。
《红楼梦》里描写房事的部分很模糊,一般都是“云雨”一番就匆匆带过,倘若正要比起来,自然是不及《金瓶梅》的,但可惜的是它竟然也比不上《水浒传》,堂堂一部古代言情巨作竟然房事描写都比不过一部历史武侠剧!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好比较的,我只是这么一比,你们就这么一听,有兴趣可以去那么一看。)
我从不认为一个女人会因为她的才华而被看上,慕容素衣虽然没有写明立场,但是在她的文中的字句看来她有几分是倾向于我这边的,王小波写过一篇《歌仙》,女主心地善良,更难得是她有一副天生的好歌喉,能唱的人神魂颠倒陶醉不已,但可悲的是女主长得异常丑陋,文章的结局是她的容貌吓懵了她的如意郎君,而她从此也消失了。
萧红也是一个例证。
以上这些都是自己的感触,要是能与他人有共通之情,那是最好不过的。
总之,樱桃会红,芭蕉会绿,好时光迟早会与你相遇。不要怕,时间不会辜负那些温柔并且努力着的人们。
三言两语难以道尽书中精华,想要知晓书中名意,还得从书中细细寻找。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二):记忆中最好的时光
什么是生命中的好时光?编辑姑娘曾经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记忆中最好的时光,是准备考研以及刚刚读研的时候。我刚毕业的时候,被后分配在小学教书,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好几年,每天工作之余,就是和同伴们一起打打牌、跳跳舞,那样的日子很轻松,也很单调。有一天,同事们在讨论退休后的事,我心里忽然有个声音响起:我不要过这样的生活,一眼就能够望到尽头。我想去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体会从未有过的经历。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决定报考当时一直很喜欢的老师的研究生。
现在想起来,那正是记忆中最好的时光,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每一天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那时候还年轻,自信可改变未来。后来,我如愿以偿开始再次做学生。回想起来,那也是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整个人意气风发,总觉得自己在朝更好的生活一步步迈进,未来都在掌控之中。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三):每种生命状态都值得被书写
书的封面很让人惊艳,设计者应该很懂得作者,清新文艺的风格与内容十分搭调。
慕容是个勤奋的女作者。短短一年间的文字已经结集成书,真是很厉害的。她来到豆瓣写作也不过一年吧,快速增长和庞大起来的粉丝数已经证明了一切。她也是位深受欢迎的女作者,她的文章女性气息十分浓厚——几分现代职业女性的明快,几分小女人的柔韧,几分文艺女生的痴诚。
“我坚持认为,每种生命状态都值得被书写,只要你笔下的人物对你来说是一个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曾经给予过你真实的触动和感悟。”在序言中,慕容这样说。书中写了很多她自己身边的人与事,都是些普通的人,普通的人生,有卑微,有失落,形形色色不起眼的小小悲喜,然而可以看见温暖和力量,这是通过她的笔所挖掘与提炼出来的。我最喜欢看的也是这一部分,因为不仅有活生生的“人”的故事,还有“我”作为写作者的情思观照,最终形成能让“我们”——所有读者共鸣的阅读体验。
慕容是一个热爱张爱玲与萧红,也热爱金庸、亦舒、黄碧云的人,她时时会提起他们,八卦他们,不是那种援引式的,而是熟稔如邻,亲近如友,是陪伴了过往生命直至今日依旧美好的质感存在。当然这些也是七零末、八零初一代文艺女生的共同记忆,在慕容这里,记忆不只是记忆,还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上的执著,一种热爱,一种赤诚。
她的这本书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文学与阅读的。有些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比如说写作家耶茨的那篇《女文青有毒》,但细看是很能理解,并能会心一笑的,控诉女文青的从来只有女文青自己,这里就着刮骨自疗的无奈——中了文学的毒可是解不了的啊!
写作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但同时,也有些不可拒抗的东西在驱动着人们去写。慕容说,女人过了三十岁就完了吗?还早着呢!直言自己已过三十的慕容(其实在我们七零年代看委实还年轻着呢!),在她溪水般流畅明净的文字里,已经有了岁月带来的从容,以及坚定。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我相信,这是很可喜的,正是不断到来的好时光。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四):在时光中相遇
不知是不是与有了娃娃有关,慕容的这些故事,明快率性之中多了接纳的气度、沉淀的智慧,反复回味,还有余香。阅读是个分享的过程。写书的人愿意和我们分享她的内心世界,分享她身边的平常故事,阅读它,走入其中,像是自己多了一份经历,多认识了一些人,从中多了解了自己几分。打动人的,就是平常之中的这份切近和真实。
童年,夏夜,萤火点点。当年任我们畅游撒欢的故乡原野、一起嬉笑欢闹的小伙伴,唱童谣讲故事的老人家,早已在岁月的流光中退居幕后;当年我们暗暗倾慕过的,放肆照耀过我们青春期的那些人,也都早已跌跌撞撞地淡入生活。当吃到好东西,会满心欢喜和期待地和喜欢的人共享;向往什么理想生活,就兴致盎然地和一帮好友畅演一番。父母、爱人、手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陪伴我们;朋友、同事、偶遇相识,和我们一起拉开辽阔世界的帷幕。生活的楼塔由这一切关系构建而成。每一份经历,每一份体验,都为它打开一扇窗。
梦想,低潮,细水长流。有梦想的人,不会轻言放弃。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哪怕梦想就像月亮一样遥不可及,也不妨脚步夯实有力。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色彩,活出你想要的样子,年龄渐长又何妨?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当命运遭遇坎坷,我们仍坦然无畏地面对它,坚定不移地活下去。
困惑,体悟,水阔天高。我们也如书中人一样,喜欢把人生的困境归咎于某个问题,并把它无限放大,好把它当作一片巨大无比借以遮眼的叶子。如果我们的观念不变,换一个地方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女文青有毒,凡好高骛远心手不一的观念都有毒。看清自己,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接纳它,用心对它说:好吧,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这样,无论是隔着漫长的岁月,还是穿越遥远的时空,我们都可以伸出手来,温柔地拭去那个穷孩子脸上的泪痕、给苦苦思念七哥却始终坚强自立的太婆一个满满的拥抱、轻声在慧哥哥耳边说只不过是重头再来。
一跬一步,一点一滴,都是慕容以心会心的生活感悟。人物和情节或许有修饰和虚化,但生活酸甜苦辣、人心的冷暖亲疏,都化成她笔底柔软却有力的涓涓细流。所有的水,都归向大海,又化为流云;所有的故事,都从琐碎开始,通往人心深处;所有的心,千变万化,其实只是一个。是啊,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把我们连在一起休戚与共的生活。涓涓细流,在奔向大海;欲念纷飞,终会繁华落尽。亲爱的,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素衣写着玩的,我们也就看着玩吧!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五):一直被焦虑感追赶的人
慕容本身是一个一直被焦虑感追赶的人
她在豆瓣写文章,总是在她自己最焦虑的时刻。所有的文字,也只是为了把自己心里对这个世界的疑惑,和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用故事表达出来。
她写对自己生活的困惑,焦虑和不知所措。写净身出户,和意大利大巴司机私奔的精英高管;写次创业N次失败却越战越勇的姑姑;写金庸,写张爱玲。
她的故事里,从来都没有人生赢家和爱情超人。
每次和慕容聊到我们的着急和焦虑的时候,
就会想到自己每天早上被尿意涨醒的时刻。
天亮了,
你还可以再睡一会,
但总是好像着急着需要去做点什么。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六):属于我的那些好时光也会来的··
让内心时刻有焦灼感,永远紧绷的人
理清自己,放下过去,在生活微小而确定的幸福里
经验到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生
现实残酷,我们都曾经被生活辜负。
怯懦、颓废、逃避现实、假装坚强。没有人能明白那些半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光。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但很多时候,我们回过头来想到的最好的时光,是那种坚持后的坚持;是在吃过苦头之后才明白的梦想、在被拒绝之后才痛哭的爱。
正是有这些无助迷茫、行差踏错的黑暗时刻,我们才懂得珍惜和理解我们真正的自己。才开始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我们总是可以一次次从泥地里站起来。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无法抵达的过去,但也有着能抵御人世变换的坚韧。
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人的好时光和坏时光。
这些故事都充满荆棘。
却又丰满精彩。
在真实的人生中,
倾尽全力去生活,
就算跌跌撞撞,也要流光溢彩。
于千万人的孤独里,
静候属于自己的时刻。
好的时光,就在这里。
· 我想要做的,都在慢慢实现
回想过去,每每觉得最美好的时候,恰好都是为了某个目标刻苦前行的时分。随着年龄日长,越来越觉得,只有通过长期缓慢的努力达到目标时,才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快乐。
· 每一刻,都活得越来越像我爱的自己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七):独有邵陵慕容氏 落梅烟雨过岐江
我一直觉得,慕容素衣的写作是中国式的,更准确地说,来自于传统的中国。她的新书《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同样如此,即便书名洋溢着浓浓的都市文青范,即便书里写的都是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关于青春的徒劳回忆,庸常生活的喜乐哀愁,以及生者的不易、逝者的不甘。
花了大概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文字一贯的清淡、醇熟、明亮、不笑自媚,我却读得很慢。在两个世界之间摇晃,人都是走不快的。读这本书的我是这样,我怀疑写这本书的素衣也是这样。
两个世界,一个是现世,一个是彼岸。儒家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道家以淡泊为旨归,感情的抒发大多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一种旧日中国的现世情怀。素衣站在现世,遥望彼岸。在《女文青的毒》中,她说,她的生活基本就是在正常人和文艺女青年的两极状态中摇摆,爱说爱笑爱美食,会争会闹会撒娇,有时又脆弱敏感得不像个人。
她依恋现世的安稳,吐槽形形色色不靠谱的渣男,又像她喜欢的耶茨一样,深味人生的无常和艰难,为窘迫的失败者和逃出轨道的浪荡子歌唱。这不是分裂吗?是啊,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分裂,我们不得不以两副面孔对待,无法分裂、妄图把现世当做彼岸的人注定悲剧收场,比如顾城。
彼岸有时候以逝去韶华的面目出现,这个时候遥望就变成了缅怀。于是就有了《那个陪你一起吃苦的姑娘,怎么没有陪你到最后》和《我不想让你那么孤单》二个章节下的一系列文章。素衣怀人的篇章,大概是书中最动人的文字,写校园里绚烂一时的校花,年轻美貌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强硬;写学校旁堕落街那些用浓烈的青春书写的情爱,在生活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写年老的被骗了钱和手机的妈妈,像一个犯错的小孩一样怯生生地看着“我”;写病重得迷糊的太婆,摸摸索索地想摸一颗糖给“我”,结果抱歉地笑了。所以,我不想让你们那么孤单。
素衣一边说,她不贪恋逝去的青春,岁月除了带来衰老还带来了从容。(《女人过了三十就完了吗?还早着呢!》)但是她最想穿越时空去看看爸爸妈妈的童年,给山野间饿着肚子浪荡的妈妈带去一件花衣服,陪披着月色去砍柴的爸爸走一段山路。(《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想去哪个时代生活》)她知道此岸和彼岸的分野,也知道怀旧和恋旧的分寸。
甲午海战后,南社著名诗人陈去病写下这样的句子:“独有东吴陈季子,烈风雷雨过长江”。素衣是湖南邵阳人,邵阳三国时属东吴,西晋时称为邵陵,很长一段时间属于“五溪蛮”之绝地。我据此把陈去病的诗瞎改一番,成了题目的模样。
我相信,落梅烟雨黄昏,步小桥过岐江的慕容素衣,枯沧海,观世情,平淡如水。她的心里却藏着一个陈季子,家国天下、壮怀激烈、快意恩仇,独立苍茫而不惧,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因为有了前者,她丰盈、从容,没有成为漂泊无根的萧红;而正是有了后者,她拥有可以仰望的星空,永远不会堕入媚俗的泥沼。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八):每天早上,除了被尿涨醒,叫醒我的还有我的焦虑
认识慕容那天,只是习惯性的在豆瓣看帖子。
看到慕容的《喜丧》。真是残酷又温情的故事。
她写70几岁太婆的一生,从少年嫁人,丈夫被征兵离开,养育儿子孙辈长大,再到孤独离世。简单的故事,就像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太婆。
不知怎么的,这篇文,很久很久的,在我脑海中都无法忘记。
在现在这个书名出来的时候,慕容特别不甘心说,我的东西其实特别不鸡汤。
我说,你本来就不鸡汤,你简直是个悲观主义的花朵。
慕容本身是一个一直被焦虑感追赶的人
她在豆瓣写文章,总是在她自己最焦虑的时刻。所有的文字,也只是为了把自己心里对这个世界的疑惑,和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用故事表达出来。
她写对自己生活的困惑,焦虑和不知所措。写净身出户,和意大利大巴司机私奔的精英高管;写次创业N次失败却越战越勇的姑姑;写金庸,写张爱玲。
我总是觉得她在写文学评论时平静,写现实人生时汹涌。
她的故事里,从来都没有人生赢家和爱情超人。
每次和慕容聊到我们的着急和焦虑的时候,
就会想到自己每天早上被尿意涨醒的时刻。
天亮了,
你还可以再睡一会,
但总是好像着急着需要去做点什么。
在焦虑的时候,我们会互相打气,但更多的时候会互相嘲讽。
“你在着急什么?”
“在一天里拼死自己把一个星期该做的事都做完只会让老板觉得你是个傻B吧?”
但无论怎样,有这么一个[焦虑同盟会的萌友],莫名其妙的,就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并不孤单。
好像不只我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如此在意。
我们都在这个并不那么善意的世界里,跌跌撞撞前行。
我们遇见好时光,也遭遇坏时光。
时间总会过去,焦虑或着急,总有一天,会被这个世界磨平成为麻木的接受一切。
但总有一个人,在这个焦虑的时光中,纪录下她看到和想到的世界。
“我之所以会说这些故事,只是为了在他们的生命中寻找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
在所有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是《喜丧》,也是《我们的生活,满是磨损的神经和未愈的伤口》
这两篇文章都那么残酷,但在很多很多时候,你会明白,这些充满伤口的时刻。才是真正的时刻。
《喜丧》:http://www.douban.com/note/337890325/
《我们的生活,满是磨损的神经和未愈的伤口》:http://book.douban.com/review/6606126/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九):我们的相遇
让内心时刻有焦灼感,永远紧绷的人
理清自己,放下过去,在生活微小而确定的幸福里
经验到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生
现实残酷,我们都曾经被生活辜负。
怯懦、颓废、逃避现实、假装坚强。没有人能明白那些半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光。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但很多时候,我们回过头来想到的最好的时光,是那种坚持后的坚持;是在吃过苦头之后才明白的梦想、在被拒绝之后才痛哭的爱。
正是有这些无助迷茫、行差踏错的黑暗时刻,我们才懂得珍惜和理解我们真正的自己。才开始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我们总是可以一次次从泥地里站起来。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无法抵达的过去,但也有着能抵御人世变换的坚韧。
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人的好时光和坏时光。
这些故事都充满荆棘。
却又丰满精彩。
在真实的人生中,
倾尽全力去生活,
就算跌跌撞撞,也要流光溢彩。
于千万人的孤独里,
静候属于自己的时刻。
好的时光,就在这里。
· 我想要做的,都在慢慢实现
《你和那些好时光,总有一天会相遇》读后感(十):读出来的情怀
一位诗人曾说:“连手都不敢握的时候,便是初恋了”。有时候觉得遇到好的文章,就像初恋,那种怦然心动自不待言。尤其当隐秘心事和文字暗合,在不经意间被睿智的作者一语道破时,心中总是怀揣无数感慨。慕容素衣的文字像阿昌族的户撒刀,“柔可绕指,削铁若泥”。这大抵就是文字的功力。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雅俗共赏,她好像在市井小民和高深学究中游刃有余,很多素材都能拿捏精准。
我想慕容素衣大概是一位性情中人。她可以挥笔弄墨书写快意恩仇;可以将亲情、爱情、友情娓娓道来,让人细味苦涩中的那一点回甘,用言传+意会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去且行且珍惜,如何去提升自我价值,正确给自己定位;还能通过对古今中外名著的研读去点拨迷惘的人们:哪怕生活满是磨损的神经和未愈的伤口,也应该学着释怀洒脱,要相信“伤心人别有怀抱”……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可以选择很多打发时间的方式,正因为选择多,诱惑也多,于是我们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出发。我们开始怀念逝去的日子。那时我们没有钱,但活得富足,心有余裕。现在却为了生计奔忙、行色匆匆。就像某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老外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仓廪实、衣食足,可是我们想要的却是,摆脱生活中那种如影随形的迷惘和焦灼,像竹林七贤一样快意人生、洒脱不羁。即使生活困顿、潦倒,却有三五把酒言欢的知己,能够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且心甘情愿做的事情上去,哪怕是撑船、打铁、卖豆腐。
所幸,慕容素衣的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让走夜路的人心里豁然亮堂,不再逡巡、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