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

2018-06-18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是一本由李赫宇著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页数:2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读后感(一):全新的视角读懂《庄子》和中国文化

  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目前尚无以《庄子》、武文化和道教文化三者之间的会通与互动主题的、以跨学科立场展开研究的专著及论文。而在《庄子》与道教文化、《庄子》与武文化、道教文化与武文化范畴的两两之间的比较研究,虽有相关著述,但是仍然数量甚微,而且多未从统摄性的、主体间性的、彼此互动比较的、以及追溯源流演变的视角出发进行讨论。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武文化和道教文化体系的研究也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以及不少空白领域。在当代以跨学科视野对武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意义,这本书所作的努力正在于此。同时,武文化和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书对于它们的开掘研究将有益于建构更为丰富完善的中国文化系统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读后感(二):《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打通豁然开朗

  书中认为早期华夏文化的诞生,立足于物我互观、天人互证的思维模式,进而孕生出两条认知事物并建构思想途径:一是“民间演绎”层面,以现实日常的生活操作中心;二是“身体动作”层面,以人的身心实炼与体验核心。再由此衍生出华夏文化的三块基石:一是天人互证,二是“气”观念,三是在前两者基础结合精神意念潜能开掘的人体运动(以早期武文化为主的武、舞、医、巫交融的身体运动体系和气功导引活动等)。它们是整个华夏文明源头原始型态,当然也必然为《庄子》提供了思维背景理论原型。也正是通过这一宏大格局,这本书将《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打通,目的却是指向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大秘密,指向纷繁丰富的思想流派背后共同的思维与话语结构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读后感(三):这是一本关于我们究竟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的书。

  14年初读这本书,坦白讲,我大概看了前言就没看下去了。我觉得内容复杂拗口以及不知道真的在说什么。过了大概两年,因为写研究计划重读这本书,忽然感慨这本书的超前性和实力究竟在哪里,有种恍然大悟感觉。读书是这样,做人是这样,感情也是这样。

  有不少评论都觉得这本书是对《庄子》做的全新角度的解读和文本细读;用西方学术名词来说,可以说,这是一本做body studies的书。但是我现在觉得这些评价感受完全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我仔细地逐字逐句地读,发现不但意义明朗而且语言功力逻辑思维严谨连贯不是其他探讨武术和中国传统哲学所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它探讨的不仅是一个现象,某个文本,而是在武文化、庄子、道教三者的融会贯通中试图将华夏文化的起源和思维方式描摹出来,在“身体”和“民间”的“对话”中展现一幅图景,一幅关于“what are we looks like”的图景。

  为了写研究计划,我翻看过不少中西方做武术研究,以及将武术和哲学联系的paper和书。当然这些研究成果有他们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但我想说,他们都没有看到武术和传统哲学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追问到根源问题。他们做的都是用哲学范畴的问题和概念去解析武术,只有两个波兰人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了一个“corporeality”和“psychophysical practicing”以及“biosophy”,算是我觉得写得对中国武术的认识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它搭了一个三维空间,最核心处就是关于我们究竟什么样的讨论,以及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

  只提一个小建议,因为抹掉了时间轴,这本书对源头问题讨论的十分透彻,但没有再追时间这条线了,当然,如果在一本书里放入这么多内容也会显得杂乱主线不明期待作者的第二本书能够有更多精彩讨论和启发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读后感(四):中国文道与武道文化在民间的秘密历史

  此书以《庄子》文本为经,以武文化和道教的典籍与操练为纬,兼谈中、日武文化在理论与实战层面的比较。将道家逍遥飘逸、道教的神秘养生、武功神奇玄妙武侠小说的瑰丽缤纷,熔于一炉。横看,是文道和武道的交相辉映;纵看,则是中国文化在民间以身体运动进行演绎传承的秘密历史。因此,在此书封底的宣传语中概括了这样三句话:文学、哲学、宗教、武学的比较研究;彻底打通文、武体系的尝试;揭示中国文化的终极秘密。这种概括是准确和切实的。书中分别以《庄子》、武文化、道教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互为透视视域,在会通中使三者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更为丰富完整的挖掘与阐释。进而,以天人互证下的“身体转向”与“民间演绎”为切入角度,建构了一条全新的研究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的路径,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新平台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读后感(五):把“文”与“武”打通的有益尝试

  搜狐书评

  中华民族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种文化思维下,中国人约定俗成地推崇文武之道的相生相合,讲究习武修文,民间文学大众百姓对于一个人培养或评价的极高标准,也是所谓“文武双全”。但是,文与武到底为何可以相通、如何相通?似乎从没有人专门做过清晰有力的探讨。《〈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一书,正是通过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寻根溯源,把“文”和“武”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影响讲透,也把“武”究竟是什么讲透。

  此书的副标题是“民间演绎,身体转向,天人互证”,其实这应当是全书的最重要题眼,作者提炼出这三个概念,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与衍生方式,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化产生传播并保持持久生命力真相

  书中认为早期华夏文化的诞生,立足于物我互观、天人互证的思维模式,进而孕生出两条认知事物并建构思想的途径:一是“民间演绎”层面,以现实日常的生活与操作为中心;二是“身体动作”层面,以人的身心实炼与体验为核心。再由此衍生出华夏文化的三块基石:一是天人互证,二是“气”观念,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结合精神意念与潜能开掘的人体运动(以早期武文化为主的武、舞、医、巫交融的身体运动体系和气功导引活动等)。它们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源头和原始型态,当然也必然为《庄子》提供了思维背景与理论原型。《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因此有着同源性,有着共同的思维与话语结构,也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具象性、在场性、主体操作性、身心运动与体验性。

  书中认为,“民间演绎”和“身体转向”,是中国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基本方式与重要动能。文本与思想在“日常行为”、“身心生命活动”、“技艺”等现实层面的演绎转化与口传心授,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与传续模式。这是由于中国文化在体与用之间,在知识生产来源、内容以及现实应用之间,始终保持着在实操性与体验性上浑然相契的一致性。而诸如“道”、“元气”、“阴阳五行八卦”等许多理念,既是形而上本体,又是普遍生活化的生存体验,二者之间并无隔阂,更无高下贵贱之别。所以当这些知识转化到传播及功用层面时,便既可适用于宏大学理或经纶世务,又可适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指导,而且更多地、更自然地是流存于民间实操的领域。

  此书以《庄子》文本为经,以武文化和道教的典籍与操练为纬,兼谈中、日武文化在理论与实战层面的比较。将道家的逍遥飘逸、道教的神秘养生、武功的神奇玄妙、武侠小说的瑰丽缤纷,熔于一炉。横看,是文道和武道的交相辉映;纵看,则是中国文化在民间以身体运动进行演绎传承的秘密历史。因此,在此书封底的宣传语中概括了这样三句话:文学、哲学、宗教、武学的比较研究;彻底打通文、武体系的尝试;揭示中国文化的终极秘密。这种概括是准确和切实的。书中分别以《庄子》、武文化、道教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互为透视视域,在会通中使三者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更为丰富完整的挖掘与阐释。进而,以天人互证下的“身体转向”与“民间演绎”为切入角度,建构了一条全新的研究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的路径,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新平台。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读后感(六):环环相扣 逻辑严密 向《庄子》致敬的大成之作

  此书的研究采用了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立足于《庄子》文本、道教文化典籍、武文化文本,以及武文化与道教文化中的各种身心实炼内容,以身体运动转向、民间演绎和天人互证之思维模式、认知途径及阐释方式为统摄,采取平行结构进行章节设置,每章均集中论析《庄子》中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宇宙生化模式与“气”论思想;从“阴阳”到“齐物”、从“守一”到“环中”的思想演变;天人互证思维下的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思想;“仙隐”思想与“道技论”。每一章均以道教文化和武文化作为透视视域,考察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文本与思想之内涵与外延对道教文化和武文化的影响、与道教文化和武文化的交融渗透,并论述其在道教文化和武文化体系内的转化、演绎与传播,进而挖掘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通过两两之间的互动比较和三者的综合考察,最终形成三者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会通。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读后感(七):“文武双全”读庄子

  中华民族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种文化思维下,中国人约定俗成地推崇文武之道的相生相合,讲究习武修文,民间文学和大众百姓对于一个人培养或评价的极高标准,也是所谓“文武双全”。但是,文与武到底为何可以相通、如何相通?似乎从没有人专门做过清晰有力的探讨。《〈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一书,正是通过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寻根溯源,把“文”和“武”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影响讲透,也把“武”究竟是什么讲透。

  揭示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秘密

  此书的副标题是“民间演绎,身体转向,天人互证”,其实这应当是全书的最重要题眼,作者提炼出这三个概念,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与衍生方式,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化产生、传播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真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