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冰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冰河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0: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冰河读后感10篇

  《冰河》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冰河》读后感(一):历史需要出奇制胜的破冰人

  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一个女孩子有着卓绝的才华,她不接受任何媒妁之言,却踏上寻父之路。她又恰巧和赶考的考生坐了同一班船,天冷了,河水结冰了,于是他们面临了一个困境。在这个简单选择里,没想到那个正确答案却成了少数人的选择。

  孟河、金河、老人公主人物简单到不用分析。余秋雨说这部小说里“没有坏人”,但你若不忍心写坏人,又怎能营造扣人心弦冲突?好在主题是有的,河是有意味的,它伸向远方代表一种未来,而河水本身又可以作承载一切的载体,无论是希望还是理想,都可以在长河里孕育。“冰斧”也是有意味的,迂腐读书人,宁可墨守成规愚昧而死,却不信握在手中的生机。金河不见得伟大,却是难得的清醒。余秋雨想表达的便是这种清醒的难得,在众人的浑浑噩噩之中,总有人是会先醒来或者从未睡去的,他们会做出改变世界的选择。

  余秋雨的访谈里提到了“出奇制胜”四个字,公主和孟河应该是当得起这四个字的。但余秋雨自己却是出了奇,制不了胜。剧情发展到最有表现力,最跌宕起伏地方戛然而止,留了一大段白,给读者自己想象。看到这儿其实有些啼笑皆非,担下作家名号,出售自己的作品,好歹要对小说的完整负责。我若也出本书,告诉你内容何其精彩全书三百页空白叫你自己想,你是什么感受

  差不多时间出版的一本言情小说《南方有令秧》,同样描述一个古代女子在历史格局与众不同的故事,却比《冰河》要动人的多。好像女主角是化了妆的,被赋予了灵魂的,而孟河就像是棋盘上的黑白棋子,连面目都不曾清晰

  《冰河》更像是一个大纲,它可以用戏剧形式表现就注定了它不那么复杂情节。哪怕作为戏剧,都不能称它为出色。而作为小说,则完全符合我的预期,也证明了余秋雨确实没有写小说的才气。其实,如果一个作家懂藏拙,那是最好,尤其是像余秋雨这样在文化方面颇有一些造诣的作者,对小说定能识别好坏,又何必急于将一本注定不过关的小说拿出手。

  历史需要出奇制胜的破冰人,不需要多一个急于求成小说家

  《冰河》读后感(二):别给自己或者他人贴标签

  满怀期待,并有些许敬畏的从图书室借了这本书来看。还记得若干年前坐在书店里,抱着文化苦旅抹眼泪情形,当时的确在心口有一种喷涌的热烈与哽咽。可这本书说不了那么中听的话。总体比较肯定的是:作者还是想把文化和历史架构进去的,再加上他深厚文字功底思想底蕴,再差也强过汉字和汉字的堆砌。

  剧本部分其实比故事要稍好一些。因为借鉴了西方戏剧的诙谐与跳跃。表现力也相对比突出。故事除了开篇立意新奇,让读者还能生出此许幻想之外 ,后面就是古代各种传说的汇集了。信马由缰的人物及情节塑造,加上对文人酸腐政治苟且的批判实在读不出些许的动情与感悟。当然我也不否定审美疲劳先入为主,我着实怀着虔诚的心来评价大师的作品。当然我知道我也根本可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来。

  作者自己也说了,这部作品是他们夫妻绝境中的悲剧坚持。虽然他强调这不是自卫的剑戟,可仍有一些读者不能认可。我尤其对于他在自序中一再标榜的戏剧人身份,不敢认同。其实无需声明和辩解这么多,说一些艺术家过于急躁,留下了潦倒,难道恰恰是在说自己?

  所以做为一个挑剔的读者,我还是会不断的审视自己内心评判标准。如果之前没有给秋雨先生贴上大师的标签,了解散文与故事及戏剧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反之以一种平和心态欣赏他的故事首秀,大概就不会产生如此大的落差

  附上文中值得感悟并学习的部分:过去每当节气之日,妈妈总会在小院子摆一个香案,向着神座礼拜三巡。平时有什么难事,也会临时祈祷,念几句咒语,然后与“山神地母进行一番”天人对话......求告方罢 ,拜了三拜,孟河立即觉得有一股温暖气息贯穿全身,而且鸟雀之声盈耳,花草之香扑鼻。孟河知道,被准许了。

  《冰河》读后感(三):好看,也不好看!

  我是怀着很大的好奇心来读余秋雨的小说《冰河》的!以前读惯了其充满文化视野的散文,所以喜欢他的思考、发问和一系列打动人心的排比,也喜欢他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以及中西文明的对比,当然更喜欢经过精雕细刻后的优美语句。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同时也放上了同名的剧本。所以先读小说,再看剧本。

  你一定会问我,读完本书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有些地方写得非常好,但总的来说很是一般般!形式上看,剧本要略优于小说,尤其是其中的唱词,颇有元曲小调的那种俏皮活泼。从总体结构和故事情节来讲,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大团圆很相似,没有意外的惊喜和更多的新意

  先来说说我欣赏的地方。余秋雨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确是有些根底的,很多语句一经其手,便生动光彩起来了,也很能营造一种引人氛围意境,这是我很想读其作品的重要原因。他写孟河将要女扮男装在河边剪发时,说看到自己水中的倒影有些舍不得下剪了,还摆出女孩子最“臭美”的姿态;他写一位老人与金河的对话用对联式的智慧问答男女主人公在船上相识时,作者借孟河的口说“一个是去找爸爸的梦,一个是去找梦中的爸爸。”,既概括出故事的缘由,又展示戏剧性的巧合,更有绕口令似的渲染;写孟河“在寂寞中长大,不想与人说话,又很想与人说话”烘托出令人共鸣心情;写金河初见孟河女儿装时说:“你的美丽,让我不知所措”,你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惊艳?……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可以说精彩的台词很多!你需要慢慢地品读才能细细欣赏。

  然而,当读完全书的时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上述那些细枝末节上的动人,却没有大视角上的震撼。虽然小说号称是一部爱情的小说,但我分明看到的是文人社会的一些丑陋,情节上是陈世美和女驸马等传统戏剧的大拼凑,这个故事也许有其自身受害的一些经历影子,就像《何为文化》中的很多文字,不过这样的映射过多了,反而降低了艺术上的造诣,反而扰乱了读者的视线,反而让大家感到其自身似乎有欠大度,你若真的正直善良高尚,那就不用过多去解释;就像作者自己说的,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

  我还是期待着余大师能够回到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时代的心态,排除干扰,潜心研究,不断创新,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喜和惊!

  《冰河》读后感(四):故事就是故事

  以前读到过的余秋雨的文字都是散文,这是第一次读他写的“小说”。

  这本书包括了“故事”和“剧本”。秋雨先生在自序中说,要“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所以,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敢过于大意、过于随意。但整个故事读下来,我有点迷茫——或许,我并未真正读懂这本书吧!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甚至可以说俗套父亲进京赶考二十年渺无音讯母亲含恨而终,女儿孟河女扮男装踏上进京赶考的船只,在船上邂逅男主角金河并目睹金河救整船人的壮举,孟河冒金河的名一举考中状元,向朝廷澄清误会后双双归去……

  如果说比较特殊的话,那就是镶嵌在故事之中随处可见象征讽刺。譬如在面临大河快要结冰的时候,金河很有经验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之后,船上众考生不仅未能同舟共济,反而表现出诸多滑稽可笑嘴脸:“仙鹤”貌似高明、“松鼠”则“考虑长远”、“公鸡顾虑自己的十箱书、“睡猫”和“绵羊”直接把矛头引向救人的金河,让众人怀疑目的不纯……在这样的争论中,失去了最佳的时机。船上众考生的刻画无不象征着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群体;再如得知孟河是女儿身之后众大臣在朝廷之上讨论处理决定等等,同样影射了很多现实中存在问题

  这样的小说,或许很“高明”,但对于读者而言,或许见仁见智,并不见得都能接受。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的小说,一方面觉得在这些象征、影射中,作者对自己的一些经历投入得太多,给人一种借作品泄私愤的感觉;另一方面,既然是小说、是故事,就得以情节、人物为重,毕竟,故事就是故事,至少得先好看、吸引人。

  (2015.6.30)

  《冰河》读后感(五):冰河

  这不是一篇小说而是剧本。

  建议先看剧本再读小说。从小说的角度看顶多算情节完整,采用了过于直白和夸张的戏剧语言,尤其是结尾的直接批判过于通俗,很难让大多读者接受;但从戏剧角度看却是人物鲜明、情节虽然通俗但跌宕起伏、含多重寓意不错作品。可惜剧本比小说少了破虚空之后的破界限境界偏小,所以我打8分。

  白先勇先生评价,这是一部为了颠覆历史而披上历史外衣去游戏的作品。

  余秋雨式的生命哲学未变,与爱情并没有太大关系,主题是选择。作者说是“吾家在悲剧中的坚持”,差不多如此。

  如果有剧上演,我一定会去看,现场感受下廷变、祭母等几场重头戏的感染力

  文化的最終成果應該是感性型態—評戏剧《冰河》。

  余秋雨的作品可深可淺,他的境界可大可小。你讀他的散文小說覺得感性通俗,讀他的戲劇專著又感到專業深刻。作為讀者,從小到大,閱讀從淺入深,我一如既往討厭艱澀規矩。如果所謂深奧文化能被一種通俗的型態普及表達,這就是一個文學工作者牛逼的事。

  《冰河》读后感(六):借古代的衣料。

  虽是余秋雨老先生常见文体,我认为还是不错的,读起来不吃力,寓意明晰

  孟河,金河,老丈,以及一条冰船和进京赶考的考生。简单的行文结构包裹的故事却栩栩如生

  余先生“我用无限的唠叨,让一个象征结构披上了通俗情节的外套。而且,随手取用了中国古代的衣料。”借考生们的丑陋嘴脸,以及入仕过程的种种情态,无非足以让读者把当代官员言行一一对号入座,暗讽到位,风趣可笑。

  犹记船上一事,每个考生凭自己可笑的浅陋知识,莫名将金河先入为主,舆情顿时滚滚而来,将金河套入自己定义形象里,将其污蔑,得出的所谓“不二”结论叫旁人诧异十分。末段“这种快捷的’互证互认‘是中国文人的本能”叫人既无奈可笑又心生愤懑

  孟河嘴里重复描述的“那批仙鹤、松鼠、公鸡、睡猫、绵羊……”这些头脸,吊了一个小悬念。然而,最终,他们依然还是在科举制度下步入了官场,尽管关于国家社稷。可是,在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铁制度下,冰封朝廷已经这样捱多少个春秋了。毕竟,孟河金河这般的人或在少数,甚至只是个童话般的遐想。何况,孟河考取状元的初衷不过是寻父并试着去帮朝廷这条船凿冰罢了。

  然后,从文初“淑女乡试”孟河的胜出,注定给她一个例外角色的定义。女扮男装进京寻夫,我们不禁会联想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她们注定与众不同。于一切来说,孟河是例外。就女人而言,她窈窕多姿,唇红齿白,如一颗不染尘世尘埃晨露,或说出淤泥不染的白莲。就男人而言,她文采奕奕,英俊潇洒

  孟河是个惊喜,平凡的金河也是一个例外。那个“鲨市”是个向往,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般“不足外人道也”。

  《冰河》读后感(七):根本就不只是个爱情故事

  沙漏/文

  封面以淡绿色为底,绘有一古裙装束的粉衣女子,背影流连河边。余秋雨的新作《冰河》的书面,流露出淡淡的清逸、娟秀。余秋雨说,《冰河》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这位在中国文坛位居巅峰又颇有争议的作家,写的根本就不只是个爱情故事。这欲盖弥彰的手法,略带矫情,稍欠坦荡,一如他之前的做派。

  有书评:“余秋雨的《冰河》是其写作生涯首部长篇小说。”为什么说其是长篇小说呢?明明篇幅不长,就一剧本的改写版,所以看刊印在后的剧本更觉质感过瘾。又评“讲述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传说。”好像是一个爱情故事,可是这么一见钟情水到渠成波澜不惊没什么周折,实在勉为其难称其传说。论故事情节,容我刻薄点评价其实也就一碗冷饭,女扮男装、千里寻父、女驸马等等咱们司空见惯的古代小说桥段,余秋雨用他雄厚的文字内力炒炒,就成了香喷喷、口齿留香的蛋炒饭

  文字一如相貌。总有些人投缘,有些人不投缘。但不管是否投缘,好就是好。细细品品,《冰河》有“大智若愚”的风范,大师明明可以百转千回,虐个心什么的,却平铺直叙,倒豆子一样,把情节霹雳巴拉地直接倒出来了。女子孟河,才色俱佳。在母死后,女扮男装寻找上京赶考未回的父亲。途中,船只突遇冰雪,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孟河被其狭义之心打动,暗生情愫,冒名代考中了状元,之后被公主赏识差点招为驸马。后都一一化解意外,两人幸福地在一起。情节虽老套,但环环相扣、诙谐幽默、典丽精工的文字使小说既通俗易读,又具有浓郁的东方美意韵。

  全书最精彩之处是考生们在遭遇冰雪、被冰封在河中的绝境中,一考生金河提出自救方法,却被其他一个个考生猜忌、诋毁、诽谤。金河奋力徒手破冰,除了女主人公孟河和一老丈外,无一考生帮忙。化险为夷后,也没人心存感激。期间人物刻画运用对话的形式,语言简练、鲜明生动,看得人畅快淋漓。之后,孟河在大堂对峙朝廷官员,也是全书浓墨重彩的一笔。《冰河》通过简单流畅的情节、白描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中国知识分子、官场的众生相,也算是一部童话式的官场现形记了。

  这才是余秋雨想要表达的吧,只不过他举着个爱情故事的大旗,欲言又止。《冰河》把人间喜剧式的生命悲喜浓缩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吐露了他阅尽世态人情后内心深处的独白。“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我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有评论指出“他是用他们的相识相遇、在冰河中生死攸关遭遇世态炎凉的经历,以及两个人共同的淡泊世俗的心志,来投射自己在现实中的遭遇。”

  序言里还着重提到妻子马兰等等事宜,可我对其背景纷争没有兴趣,确实也没在小说里看出什么“悲剧性坚持”。就小说本身而言,故事充满喜剧性,没有复杂的勾心斗角和坏人,没心理负担、欢天喜地地看着,到精彩处还没忍住大笑起来,快快乐乐、一气呵成看完。人还是喜欢看喜剧,喜欢看大团圆的。孟河、金河总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讨厌的人虽讨厌却无大害,也让我们心里升出些许暖意。所以认可他在序言里说:“故事还是美好的,甚至故事里边没有一个坏人、恶人。……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

  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被读者熟悉的是散文,被观众熟悉的是戏剧。但遗憾的是两者有很大的鸿沟,除了一《文化苦旅》外,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其他成就。他想借这小说折射的内心思想,自称其“写作方式是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如此深奥而有内涵,我确实没能深刻体会。

  我想,《冰河》的魅力应该在其戏剧上。书后刊印的几张黑白剧照,恢弘的气势可见一斑。在舞台上的《冰河》,定是美轮美奂,光芒四射的。若我坐在剧院里,看着舞台上的戏剧《冰河》,应该会更有震撼。

  《冰河》读后感(八):别用讲道理的心态讲故事

  前些天买书时无意看到新书热读榜的头名是一本名叫《冰河》的古代爱情小说,再一看介绍——余秋雨写作生涯首部长篇爱情小说,好嘛,作者名声大,噱头也不小,想起《道士塔》中华丽讲究的文字,激人憾恨的故事,禁不住诱惑将这本《冰河》下了单。

  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余大师这次也走起了成人童话风格,一个初出茅庐的姑娘,有些早熟,所作所为却都是灵动的,透亮的,在有惊无险的花花世界里“冒险”,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人生的真谛。这套路,这风格,早在很多年前,就被一位名叫小非的小小作者石破天惊地玩儿了一把。但是从开头的序文看,余大师似乎把自己当做了开山第一人,先是提到了“很多作家”是以激荡场面作为开头的,而自己这次偏偏上来就平铺直叙,读者如果看不下去就应该离开,他老人家躬身相送。多么强烈的优越感才能公然说出这样的话?本来如果故事足够精彩,这段令人好感度瞬间为零的序文也可以不去挂怀。但是通读全文,顿感余大师是放下了大师的水准,却放不下大师的架子,大跌眼镜变成了大失所望。

  那些想要表达姑娘清丽活泼的心理描写和对话,都有些生涩别扭,尤其是后期从女主孟河口中说出的一句句道理和感悟,实在令我心生厌恶。十几岁的年纪,原本是不停地遇见,不停地被提点,懵懵懂懂而后云淡风轻,内心再细腻的人也不会每遇一事便能大彻大悟。而大师对男主金河的塑造,更是可怜的寥寥数笔,看罢全文,只知此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除了凿冰救人的背影,其他时候的形象空泛乏味,只有骨骼没有血肉。孟河虚假,金河干瘪,孟河因金河做了一件伟大的事而爱上金河,金河自然接受了孟河,那没有心跳的爱情只是水到渠成的一个情节罢了。而余大师似乎还嫌这两个年轻人道理讲得不够多,又安插了一个老者作为同伴,那些大彻大悟大道理更是讲得顺风顺水了。而此书的道理又讲得太直白,太突兀,太急功近利。那些本应精彩的情节被作者直接忽略掉了,直接蹦至有理可讲的环节,理由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换做是一般的作者也能写得风生水起,所以大师就不着力描绘了。简直令人哭笑不得,试问有哪个擅长偷懒的作者,能像余大师偷懒偷得这么理直气壮!

  如此执着于说教,如此放不下身段,又何必以童话的口吻写小说呢?没有童心,故事便失去了趣味。只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才能做到一针见血,正如书中分外贴切的两处对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描写。一是孟河穿上父亲的衣衫时,书里写道“这就是子女,二话不说,先把父母亲一辈子的难言之隐全然抖掉,变成了窈窕和潇洒。”二是遭遇寒流时,对被困冰河上的考生们的心理描写“紫翠色的天空上布满了家里的木窗,木窗全打开了,窗口是白发凌乱的父母。”还有一处对政治的比喻,也颇精辟“最糟糕的不是奸臣当道,而是一块块不好不坏的砖咬在一起,组合成了一堵堵高强,一堵堵危墙。谁也穿不过,谁也逃不了,这就是朝廷。”

  由于看透了走仕途的文人,余大师的书中充满了对这一群体的鄙视和批评,但大师在自己书中扮演的,不也正是一个自恋又功利的文人么?余大师,作为一个不被您尊重的无名小读者,我宣告和您第二次神交失败,恐怕也要和您的作品说后会无期了。

  《冰河》读后感(九):冰河

  余先生一直作为文学大咖,但这本小说有点凑数之嫌。不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人物的描写都未显示出余先生的文学素养,让人不觉遗憾。

  从小说的情节设计,是老掉牙的古代爱情故事,故事情节如此简单(虽然书中有提到哪些内容可以不用描写,或许不写的部分才是最想让人知道)。对于书中的人物描写,似乎都没有完全交待清楚就结尾了,每一个人都成了一个密。同时整本小说都未脱离戏曲剧本的影子,不能不说是一本失败的转型。但是如果把他编成戏曲,再由马老师来表演,效果会好多了吧。

  《冰河》读后感(十):还是散文来得好

  之前读过余先生的散文系列,觉得他语句之妙,思想之深,想来小说也应该会不错吧。读完冰河之后让我大失所望,精彩情节略过,使人物的塑造更显单薄。

  再说朝堂之上,三个草民,怎么会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的说话和发泄,官员,怎么可能在朝堂之上跺脚名不满。本来一个替考就让整个科举制度、整个朝廷颜面全无,怎么还会轻易让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全然离开,这不是庸臣的作为,不是昏君的作为吗?所以说这篇小说没有应有的逻辑性和常识性。这样不健全的作品能够出版,我想出版社不是冲着作品本身去的吧。

  个人感觉,余先生还是专心研习散文来得更受读者认可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冰河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