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10篇

  《微尘众:红楼小人物2》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一):每一粒“微尘”都是一个动人故事

  《红楼梦》全书出现了400多个人物,除了贾史王薛里这些主角,曹雪芹对很多小人物上的刻画更加精细活泼,而蒋勋老师的《微尘众》,更是回到文本本身,似讲述故人琐事般将这些芸芸微尘深刻解读,于细节处见人性点滴,更加丰满立体,充满人文主义精神

  在《微尘众》里,没有解密和评判,也没有比较猜测。蒋勋老师以一颗平常心观察红楼中最微不足道的人物。每个微小尘埃角色他都看在眼里,从人物心理分析,到内在性格养成,到情感世界描写。这里既有丝毫不逊色贵族小姐丫头晴雯、莺儿,也有梨香院虽年幼却经世事的唱戏的“官儿们”,还有身份低微农户乌进孝和下人赵国基……他们看似微小,在整部小说中占据的份量举轻若重,曹公对这么多小人物生动的描写串起了《红楼梦》这部血肉丰满的鸿篇巨著,而蒋勋老师用最平实易懂语言解读,给人以不同温度

  《红楼梦》十年增删,是为表达真实的人性成书的。曹雪芹描写的普通人,是正邪两气相生的那些人,只是借贾雨村言,传递作者人世间爱恨情仇深深的悲悯。蒋勋老师对所讲述的《红楼梦》中的人物更加真实和包容,是最贴近曹公笔触的。记得最初看《红楼梦》,只喜欢宝黛,讨厌的是贾环和薛蟠,一个猥琐,一个霸道。贾环虽是贾府的少爷,因为庶出的身份,连仆人婆子也不把他放在眼里特别在是母亲赵姨娘尖刻粗鄙教育下长大,亦变得自私丑陋狭隘卑微;薛蟠则是可恨可怜,其父早逝,母亲薛姨妈宠爱他的方式是一味的纵容,从打死冯渊抢走英莲,到碰上柳湘莲这颗钉子才有所顿悟。这些曾经看似恣睢龌龊般旁枝末节的小人物,是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读得透彻。就像蒋勋老师曾说,自己越读《红楼梦》,越不能说究竟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仔细回味,这些小角色在今天我们的身边依然存在,而每一种解读都有其价值,不管读出什么,都与我们的心态有关

  评价一部小说的好坏,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好看”,要有让人读下去的快乐,《红楼梦》真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并且在20岁、30岁、40岁领悟到的精华不尽相同小时候看《红楼梦》,每次看到对生活细节和无关主线情节的描写都会跳过去,现在再读,才真正会为软烟罗的雨过天青色着迷,为“不了情撮土为香”潸然,蒋勋老师的《微尘众》更像是《红楼梦》的一个导引,带领我们读出不一样的红楼梦中人。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二):大悲大悯的曹雪芹,万物平等的蒋勋

  好像很小的时候,我看作品,就不太爱主角,比如看《水浒传》,我最关心的不是梁山好汉,而是潘金莲,看《红楼梦》,我对主角都不太喜欢,最爱的是湘云和小红。看《飞狐外传》,最关心的不是胡斐,而是那个叫春花的爱上福安康的可怜女子……

  看这本书,总让人想起以前看过的电视剧《红楼丫头》,那本书不写宝黛爱情,着眼的是宝玉与他房里的丫头们的故事。

  但宝玉的那些丫头在红楼梦里其实还不算小人物。有时候他们甚至比小姐们的戏份还多。

  这本书里记载的这些人物,可以真正算是微尘了,因为有些人物,比如赵国基,即使看了几遍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一定记得这个小人物——他是探春的亲舅舅

  红楼梦里有着许多繁星微尘般的小人物,像恒河沙数,在大观园这个大浪里,翻滚浮沉,一个浪花,一个漩涡,就此消逝无踪无影。但蒋勋,试图去探寻他们的前世今生。

  那个赵国基:

  “赵国基的相貌,常常在我脑海中盘旋,但没有任何一本红楼梦的插图可以找得到他,然而,他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难看到吧:在豪宅大楼警卫一角管理员,在街道上清晨扫地的清洁工,在学校里替大学生桌子大伯;在”中央研究院“的老年工友头发花白,看到年轻博士毕恭毕敬,弯腰行礼。像赵国基,一见到少爷贾环出门,立刻站起来。”

  寥寥几笔,蒋勋的悲悯之心立现。他觉得赵国基其实是很可怜的,年轻的探春掌权,为了立威,先拿自己舅舅开刀。

  那个年轻的,觉得自己的母亲总在拉自己后推的探春,是无法思考赵国基的苦,一个世代家生子卑贱奴隶的苦。这种领悟,只怕要等到探春很多年后,自己受过苦才会理解

  作者随即又写道:“赵国基其实也可能是我们自己,贫富阶级,尊卑,荣辱,我们在许多因果里生活着,一世一世,扮演不同的自己。”

  那个叫五儿的姑娘

  五儿生的美,生的稍微好点的女孩总有些念想,五儿的念想并不过分,不过是想进暴雨房做丫头,但却因着一瓶玫瑰露和茯苓霜,好好的女子被冤枉成贼,还被关了一晚。让心高气傲的他又羞又愧。

  后来五儿到底如何,因为书未完,高鹗估计压根忘了这个人物,所以我们不得而知

  这是高鹗和曹雪芹最大的差别,高鹗是戏剧性的写法,只在乎主角。但曹雪芹却是参差的写法。我觉得曹雪芹是绝对写不出那样洞房花烛夜,黛玉烧诗稿,宝玉掀开红盖头,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因为实在戏剧了。而不像人生了。

  正是因为曹雪芹有大悲大悯之心,所以写出了这些微尘们,对爱情和自由热烈向往追求。让中国文学第一次走出贵族阶级的投影,以独特个性人格力量进入艺术典型的画廊。

  而有着悲悯之心的蒋勋,也将视角放到了这些小人物,告诉读者,这些几乎被你们忘却的微尘也有他们的爱与痛。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三):每个人物都鲜活

  多年前听蒋勋《细读红楼梦》,开始关注这位美学家,也陆续读了些蒋勋的书。他写作角度文人多了美学视角,尤其是他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不是红学家的考据派,也不用什么文本细读抠字眼,而是关注每一个人物。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把文字现实做对照,更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他多次提到《红楼梦》不像小说,更像佛经,充满悲悯。而红楼梦小人物这一系列随笔集成的册子取名:微尘众,就来自于《金刚经》。尘埃构成了这大千世界,正是这些微如尘埃的小人物们才最能表现生命的鲜活来。当人们只关注主角宝黛钗的喜怒哀乐时,请不要忘记书中还有一群甚至叫不上名字的丫环小厮也一样可爱。不是只有晴雯这样撕扇子的大丫头有个性,画蔷的龄官也一样有自己的性子。大慈悲是关注众生,而不是为了一人的喜乐负责

  在蒋勋的笔下宝玉是菩萨,是来人世走一番,只为度己度人,红楼梦的确是本佛经,充满了慈悲和不忍,用一个个生命的故事来帮你参透人生。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在于它可以超越时空,不局限在某时某件事上。现代人读也一样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蒋勋说读红楼就是在读自己。有统计说《红楼梦》里面出现或提及的人物有983个之多,可能很多人连十二钗都数不全吧,像赵国基,石呆子这样一笔带过的人,就更没印象了。而蒋勋的《微尘众》,偏偏能够让你读出来身边的赵国基,还有自己身上的石呆子气。他借用红楼里的小人物故事来引发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像他在《细读红楼梦》里面常说的那些什么事都没发生的下午才是最美好青春记忆,而这些小人物才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存在。

  很欣赏蒋勋讲小人物的心态,尤其是对比现代人的想法,把抽象的文学人物放在当代思考。

  蒋勋在写探春的时候反复提到过一个词:心痛,他心痛探春的身不由己,心痛探春假笑多了也会有笑纹的。扮演久了一个角色,也就成了那个假装的样子,已经不见了自己。探春若是放在女权主义者笔下一定成了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要突破封建制对女性压迫,是摆脱枷锁模范。林语堂先生看《红楼梦》是赞扬探春的,深知探春想在庞大家族系统中活出自我的不容易。而蒋勋看到的是她这个人物自身的悲哀, 她的坚强与大家族背景冲突,那种无可奈何,他为她心痛,为她的天真,她的青春心痛,蒋勋看到的是不忍。

  甚至对于赵姨娘这样不招人喜欢的角色,蒋勋也有他的一声叹息,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赵姨娘,如她般的“鄙劣”,但红楼的作者落在赵姨娘身上的笔墨可不少啊,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的卑微可怜又在哪里?读她的时候,你我是否思考过呢?

  书里面写到莺儿对色彩敏感,还有宝钗对书画说法,能看出蒋勋的独到之处作为一个美学家,他能从美学的角度看细节,让一本文学小说更立体。现在有专门研究红楼食谱的,红楼家具的,也有相关的专著出版。蒋勋不卖弄专业知识,他点到为止,仅是提醒几句。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自然会去查找研究,而普通读者的注意力还是那些鲜活的人物本身。读书可以有很多维度,而就小说本身而言,重点还是看那些书中塑造的人物,以及阅读时读者与他们的共鸣。读过蒋勋的书,会让你更想去看红楼梦这本书。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红学家,看红楼不为考据,仅为了内心安宁,看这群年轻人热闹落寞孤独,思考自己的青春。 红楼梦是一部让读者不断找自己的小说,里面每一个微如尘的生命都鲜活的存在着。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四):从尘埃处看人情世事

  从尘埃处看人情世事

  读《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②》/by烟波浩渺1980

  这是我今年读到蒋勋的第四本书了,他的风格依然是说理流畅优美,朗读起来带有韵律的之美,品味文学之味更添细腻同时观察事物细致,都是以小见到,从尘埃处看出人情世事。

  尤其是解读《红楼梦》这部谜之书。蒋勋的的解读并没有去关注什么考据、版本问题,亦不没有去研究曹雪芹的写作方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声两歌背面傅粉”什么反讽、谐音、映衬等等,作者只是拿出来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一件物事来解读如文中的赵国基、五儿;探春改革蔷薇硝、茉莉粉。曹雪芹将心中所有的谜题都放在书中,让人去解谜,所以会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知人见事,因物由人,蒋勋就是把《红楼梦》中最细枝末节事情挖掘出来,不漏过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和物件。这就是蒋勋解读《红楼梦》的特色之一。

  就拿赵国基来说,总共在原文中出现了一次,十几句话带过,他的出现只为了印证三件事的出现:

  一、 探春做主事要处理的第一件事情,关于“舅舅”丧葬费的数目,到底是按照家生子的标准:二十两银子;还是按照外来人的标准:四十两。这样探春上任需要接受的第一个考验,也是很关键的事件。处理不好此事不会让手下人信服。

  二、 赵姨娘想通过此事让自己姑娘拉扯下自己人,因此大闹其办公场所,让探春里外难看。

  三、 赵国基舅舅的身份,是个让人可以琢磨的话题反映出一个问题:家生子的奴仆在贾家这样的豪门大户,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就是少年们的奴仆、随扈,姑娘小姐少爷不会承认他的舅舅身份。

  蒋勋便是通过赵国基这个人物简单出场带出了一篇详细的文章,分析了他出场的原因用处、以及《红楼梦》作者本意想表达的,都用自己解读方式放大出来,让读者一一体会这部作品中每一个出现的人物。

  类此出场的人物还有:秦显家的、石呆子、乌进孝、柳五儿。尽管他们出场的戏份少的可怜,蒋勋照样是分析的里里外外,头头是道,读起来颇有趣味。

  《红楼梦》中把“金”这个字送给了心灵手巧的几个人物如:鸳鸯(姓金)、莺儿(黄金莺)、金钏儿。鸳鸯作为董事长助理管理贾母饮食起居,私家财产井井有条,凡是贾母的问询有问即答,一起打麻将时会让众人放炮给贾母胡牌,讨得众人都开心。莺儿是薛宝钗的大丫头,擅于编结络子,擅长配色:大红配黑色、松花绿配桃红,葱绿配柳黄,完全一个手工达人形象

  蒋勋把这些在“又副册”出现的女子,这些地位最为卑微的人物,一一拿出来点评,让人不能忽视《红楼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在他们的身上,通过蒋勋的文字,让我们读到个人有个人眼泪欢乐、还有苦痛。例如心比天高的晴雯。在梨园戏班的芳官、龄官。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②》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装帧精美,说这话真是不夸张,每个章节都会有青绿红的红楼梦人物画装点,每篇文章开始都有典型的中国花鸟画做装饰,优美的文字,配合中国风的装扮,分外为美学加分,只是看看里面的图片也能感到浓浓的红 -楼- 梦的繁花似锦感觉

  本书书页色调亦浅绿为主,目录延续竖排格式,章节的开头简单介绍同样是竖排。牵牛花的装点应该是有用意的,这种在路边常见的,早晨开放午间闭合,周而复始,年年青绿花开,无人种植,年年无休开放,像极了蒋勋在书中用笔多解读的:丫头们、各种“官”们,虽然卑微如尘,但是照样活色生香,虽然没有未来,但是照样活的坚强,繁华落尽,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梦解不完,这谜值得说了又说,让我们看了又看。

  2014年12月13日星期六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五):红楼小人物,何尝不是我们的众生百态?

  每个人心中都有部《红楼梦》,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一直喜欢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看完先生的这本《微红尘》,也喜欢小人物里的鸳鸯和平儿这两个角色,两个人皆是对事情了如指掌,却又不张扬,内敛低调,看似没有光芒,却是众人不可或缺的角色,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大抵如此。

  以前只拘泥于厘清红楼人物的关系,这次看先生的书,才发现原来曹雪芹的厉害,每一个小人物也是独特的存在,这种超前的性格特点,完全能够寓意现代人的生活,《红楼梦》确实是一本大百科全书:

  鸳鸯是个很重要的角色——特别助理、机要秘书和特别看护,放在一个企业,就是难得的帮手,不多话却对所有事情了如指掌,也能揣摩领导的心意,只是红颜多薄命,即使再吃香的人,终究还是在权势的威压下丢了性命。

  对于赵国基,赵姨娘的哥哥,探春的舅舅,这人没出现,但先生却将他解读出来: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是门卫、是管理员、是清洁工、是农民工,他们用自己微博的能力去讨生活,卑微如同尘土般地生活着。红楼里更多的是通过赵国基的死来反映出探春的挣扎,想要独立却还是脱不了家族而存在。“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吗?还是在‘扮演’自己”。

  宝钗的智慧是能让许多人汗颜的,她秉持着“一概不知道”的思想明哲保身,即使知道了,也要从别人的口中听到,少了瓜葛,也给自己思考空间,冷静观察。

  看先生的书,却着实对自己说是半个“红迷”的自称感到汗颜,红楼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止于对爱情对自由的追逐,它的美学的财富远远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比如莺儿对色彩搭配的应用,黑白配、对比配色、低调内敛的配色,这些永恒的主题,引领着现在的时尚界,然而在很早之前的红楼里面早已深刻地让人惊艳。

  想起刘姥姥进大观园,多数人都只记得她的糗样,从先生的观点来看,刘姥姥和贾母的对话才是更具有人生启示。贫穷的人多羡慕富人的山珍海味、仆婢成群,对于劳作的人来说,这才是享福。对于富人来说,长命百岁是永恒的主题,钱多了,命没了,福自然也就没了,这是富人的悲哀。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总是嫉妒别人,却没想过我们也或许是别人嫉妒的对象。

  “不垢不净,是诸法空相。”《心经》里的一句话,就好像道破了红楼梦的天机,有荣华富贵,就有贫穷贵贱,有洁癖,就会有肮脏。这就是众生百态,说到底就是宝玉对妙玉说的那句“世法平等”。官场是千百年来不变的追逐,又有多少个“石呆子”在这些残酷而卑劣的权贵的手里“坑了家,败了业。”长袖善舞,舞得是多少的辛酸泪。

  喜欢吃的人,能在红楼里找到舌尖上的各种美食;喜欢时尚的人,在红楼里能找到关于搭配服饰的灵感;喜欢建筑设计的人,能在红楼里找到各种亭台楼阁的技美;而不只只是这些,医药、玩乐、书画、戏曲、节日,诸如此类,都能给现在的我们无穷无尽的财富,这就是红楼的包罗万象。

  人性复杂,外表正正经经的人,并不表示心里规规矩矩。但又有多少人不是外貌协会的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如断臂维纳斯,红楼里的残缺美也更显得让人怜惜,让人欲罢不能。

  “人生在世,不要跟别人‘赌气’,不要跟自己‘赌气’,糟蹋大好生命。”做不了,大抵便是一个又一个赵姨娘的形象:不快乐、愤愤不平、算计别人、兴风作浪。

  先生由秦显家的一句“全仗列位扶持”感慨:这个民族,能够不搞人际关系,多一点儿独立自我的自信吗?于我们看来,终也只是感慨罢了,我们的生活何止一部红楼能讲述得清呢?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六):是尘埃还是星辰

  这是今年读到的第四本蒋老师的书,每本都与《红楼梦》有关。从第一本开始,蒋勋读《红楼梦》的视角基本已经确定,那就是探寻文学之美,探寻青春之美。只不过这一次,他带我们走进《红楼梦》更微观的世界,窥探其中的细枝末节,用更多的笔墨解构《红楼梦》中的小人物。

  平儿的温和隐忍,鸳鸯的刚烈,晴雯的骄傲,除了出身不同,这些丫头们一点也不比主子逊色。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是一出闹剧,似乎是笑料百出丑态毕露,然而,淡淡嘲讽背后更是比较,谁比谁高贵,谁比谁幸福,谁比谁干净并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芳官和柳五儿的情谊牵扯出婆子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利益才是人性最好的试金石。石呆子的冤案则是那个社会恃强欺弱最好的写照,在权势面前,弱者的尊严乃至性命不名一文。所有这些,听蒋勋一一道来,我看到更丰满更完整的《红楼梦》全貌,是对以往认知的补充和完善。

  青春的大观园,是所有人的大观园,金字塔顶端的人和金字塔底部的人共同构成这幅华丽的生活画卷。无奈的是,青春总有落幕的时候,就像开到极致绚烂的花,终将面临凋零的命运。在同样无情的时间面前,卑微的丫鬟凋零得更快,况且,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尘埃也好,星辰也罢,最终谁也未能逃脱。当蒋老师以一场大雪结束这次诉说,惊艳的同时,更感觉到一丝悲凉,当然,这本就是《红楼梦》想要描绘的人世间

  在众多的小人物中,我更为赵姨娘感觉悲哀,曾经的她同样有过美貌如花的年纪吧,要不又怎能得到老爷的青睐并生儿育女,曾经的她同样怀有对未来的幻想,可现实硬生生毁灭了所有,李纨至少还有母凭子贵的梦,她呢?她有什么?争气的女儿不认她,认她的儿子又不够争气,于她而言,何尝不是作为母亲莫大的悲剧。是现实逼着她一步步沦落至如今境地,她的尖酸刻薄何尝不是几经挣扎后唯一的护身符。因这个原因,我欣赏探春的才干,却也认为她是凉薄的。蒋老师说她是格局不够,这是他怜惜她所以不忍苛责。我想,处在那个位置的她,选择攀附一颗大树并因此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是一种生存智慧同时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私。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配角,作者一样会悉心安排,让读者发现显光点。通过《微尘众》,能看到的是蒋老师解构一部优秀作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方法再从自己角度去挖掘作品中的美,单纯只是消化他所呈现出来的美更像是来了一顿文化快餐,吃得高兴可高兴劲过去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大概是读了蒋老师多本书之后的一点收获吧,对本书中蒋老师的某些观点,其实也有不认同的地方,比如,他对莺儿的评价就太高,用刘姥姥对比贾老太太的幸福多少有点牵强。

  文学之美是一种很感性的领悟,读大师的赏析,最终是要形成自己的欣赏视角,为之努力。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七):微尘沙数,芸芸众生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我喜欢《金刚经》说的”微尘众“,多到像尘沙微粒一样的众生,在六道中流转。

  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蒋勋

  少时读红楼,喜欢里面姐姐妹妹的热闹、雪中吟诗的兴致、句句读来口齿噙香,那是一个远离世俗充满真善美的天堂,故喜读前八十回,只读出一片繁华。年岁稍长,再读红楼,慢慢品出一丝繁华背后的悲凉来,封建大家族的摧枯拉朽摇摇欲坠,如“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在蒋勋先生悲天悯人的笔下,微尘沙数的红楼梦小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一出场就死了的赵国基,引出赵姨娘和三姑娘之间的矛盾纠葛;寥寥数笔带过的农户乌进孝,侧面反映了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小小一段石呆子的故事,把官场老爷们的卑劣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而蒋勋先生看见的是命如蝼蚁的小人物们的悲欢离合。看这本《微尘众》,越发惊叹《红楼梦》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心灵手巧的黄金莺、公道平和的平儿、尽心侍奉老太太的鸳鸯、个性强烈的芳官、命途多舛的香菱······这些我以前不曾多加留意的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各有她们各自的可爱之处。

  蒋勋先生说,《红楼梦》使人在宿命前懂得谦卑,越多看一次,越懂得生命的不忍,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命运与性格的宿命悲剧。世法平等,也许,曹公在下笔之时,也是怀着悲悯之心,所以他的笔下没有批判、没有指责,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一幕幕悲欢离合,写下走向宿命结局的无奈。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八):蚁族

  “蚁族”是一个新的名词,却是一个久远的存在。

  无论何时或者何地,只要共产主义尚未实现,那么就永远有这些值得被关注却始终被忽略的人物。

  曹雪芹并不如此,这正是他的伟大所在,也正是《红楼梦》的伟大所在。

  同《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一样,蒋勋仍旧把目光放在了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小人物身上。所谓的“小人物”,一是作者着墨不多,二是身份较为卑贱,三就是不被读者所注意。虽说着墨不多,但作者给予了其与“大人物”相同的笔力,心中无贵贱地写来,就像一幅对生活的白描,角落上的人居于次要地位,却又不可或缺,否则画面就不完整不舒服。

  我喜欢《红楼梦》,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看过多少遍,但是我更喜欢看诸家对于《红楼梦》的分析,因为就我自身的浅薄鄙陋是不足以理解《红楼梦》所要说的种种(当然,这许多的关于《红楼梦》的解析中有许多牵强附会和过度解读,但是,没有办法,我统统喜欢看)。而专门写《红楼梦》里的小人物的,蒋勋是我读过的第一人。

  就像电视剧里总也要有许多的配角,有的甚至没有一句台词,却仅仅是一个站立、一个表情就可以让人动容——那是好演员;故事里也要有配角,仅仅是一个外貌描写或者一句话甚至只是通过别人之口所了解到的一个名字(就像刚出场就被打死的冯渊),就让人无法忘记——这是好作家。《红楼梦》里配角几十个,却个个鲜明。

  这次的“微尘众”里面有两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解读,也是我从未曾注意过的地方,其中一个让我久久无法平复心情的就是蒋勋对于李纨的解读——《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第43页,蒋勋这样写道“这一段再看下去,作者委婉地透露了李纨的手在平儿身上的抚摸探索。作者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被李纨‘揽着’的平儿忽然说了一句:‘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的。’李纨这一天的放肆任性在这一句话里被看到了。接下来李纨又说:‘嗳呦!这硬的是什么?’一句话让细心的读者心领神会,李纨的手摸到平儿身上哪一处了?”读完这一段,我整个人就像傻了,这些话分明是记着的,自己却从未想到过这些。原来此处清淡的描写竟然还大有深意,竟然是窥探李纨内心的一个带洞的窗纸。

  另一个是乌进孝来宁国府的片段。这段是我们都熟知的,因为被选进了中学课本,都是当做课文一句句分析过的,只是这分析就如蒋勋所说的那样——“《红楼梦》这一张佃农过年交租的密密麻麻的账单,就成为极受重视的文献,被当时的文人学者不断重复引用论述,用来证明封建社会贵族大地主对农民的欺压剥削。因为这一张详尽的田租账目,《红楼梦》一夕之间似乎变成了阶级革命的先知先觉者。”课文分析是被深刻地印进脑子的,但是我更喜欢蒋勋所说的《红楼梦》的精彩正是它守住文学的本分,只呈现现象。作者并没有想在其中赋予文学可以判断一切事物的权利,他的态度只是呈现而并非僭越,他是在客观地描述,而并非主观地评判。所以,这也才是《红楼梦》中有这么多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又这么好看的原因之所在。

  蒋勋的分析算得上好看,但他的行文总爱用“……吧”,我不喜欢。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九):像蒋老师那样细致的读书

  我们看好看的小说,精彩的电影,生动的舞台剧,通常第一个留意的也是最后记住的一般只有女主角和男主角。而这本书是另一个视角,打开另一种思维,所有的人物都有血有肉哪怕毫无念白和描写,他们却的确是存在的。离开那些活生生的配角,主角的光辉也并会如此彰显。而在今天,蒋勋先生做了这么件事,他让红楼梦里除了十二钗外的众女子,不论身份或者性格,一个个做了注解让每一位似尘埃般的小人物发出声音。

  以前看红楼梦从来没有注意到平儿,而看完这本书,平儿硬生生的有了形象。一个细致隐忍温和善良的女子跃然纸上,作为王熙凤的心腹和贾琏的二房两个身份附加给她的包袱,说她在大观园的生活如履薄冰也不为过吧。另外同样的是李纨,我初读时从未留意她醉酒这段,如今看蒋勋先生写才体会到这是她吃了酒感于自身一生孤独所发的癔症吧。一个二十岁便守寡的女子,她的青春也在二十岁便停止了,日子如同她日常所着的黑白灰三色衣服毫无颜色,而能期盼的也只有在幼齿小儿一身了。想来也是唏嘘一个个好女子,入了大观园,也只能这一世都守着这个园子过一世。

  另外一点发现也是看书后才发觉,曹雪芹写这些书一些惊世话语颇有些醒世意味。而情节的安排设定上更是出乎意料但是人情之中。讲宝玉清晨就辞了王熙凤寿宴偷偷出了门,设下了悬念,而后才揭开是去悼念投井了的金钏。看这段被宝玉感动了,他是个万人宠爱的少爷竟然舍弃繁华热闹而去祭奠旧人,不伸张不张扬点了自己的随身香以吊念亡魂。再讲的一个细节也是我前不曾留意,宝玉安慰被王熙凤打骂而气哭的平儿,为她涂抹脂粉用的都是极讲究的细软。翻译成大白话读来听:生气是生气但是人呢总归还是要美美哒。看看看,怪不得众女子各个爱他疼他,宝玉虽然出身娇贵,但是生了副菩萨心肠。看他做的事,讲的话,活生生是如今“万人平等”的典范。

  其实整个一部红楼梦里不得不提的配角也有刘姥姥,而今谁入了城花了眼,必须拿“刘姥姥进大观园”做个比方显然才是最贴切的。一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老太太,有着耿直憨厚的老实人本性,受了赏赐也念念不忘要回点自家产的礼给送去。善人自有善福,而现在才读懂了作者跟我们探讨了一个命题:是要锦衣玉食的过一世,如个金丝雀养在好园子里如贾母却烦恼多多;还是粗茶淡饭的过一生,踏踏实实的种地劳作如刘姥姥却不亦乐乎?相信我们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命运二字也只能是命运解释了。

  最后要提一下被书里工笔画给吸引住了,欣喜翻开内页亭台楼阁、花鸟鱼木,更有妙龄女子和青葱红衣少年画的极为细致。不得不夸一下书的纸张,是今年读过的书中摸着最有婆娑质感的,沙沙作响,配合着蒋勋老师的文字是深夜很好的读物。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2》读后感(十):给我来个餐刀

  年前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就在课堂上讲过,读书要多靠自己阅读理解,少看别人的分析,少吃别人嚼烂的馍馍——话虽如此,这世界上嚼不碎难消化的大部头实在太多了,虽然说这么些年读下来,我的消化系统功能也算有些提升,但要光靠自己一个人就把它们分解吸收干净,臣妾实在做不到啊。毕竟,很多东西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很多方法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就靠一个人闭门造车,要自创相应的工具和眼界去恰当的解析,以区区一个人的人生根本不够用。

  所以经常多看看别人的阅读理解、分析评论,看看别人是如何烹饪进餐的,对自家的厨艺和吸收是大有好处的,尤其像红楼梦这种古书,作者写的太含蓄,一个人一辈子的辛酸苦楚,压缩在几句话甚至几个字里面就了账,没有相应的人生历练或是社会学知识的人,要想正确地解压缩,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哪像现在的通俗小说,角色的心理斗争描写恨不得大战三天三夜,生怕读者看不明白。

  而蒋勋的这本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压缩形式,在红楼梦这本巨著的诸多分析中,他钟情于小人物的境遇,把一众丫鬟、仆役、管事、戏子等“下人”的经历和处境,动机和心态,分析了个通透,把小人物的辛酸与苦难,孩童的天真与无奈,描绘得真切。虽然红楼梦这书我以前也读过两遍了,但那时候连主线都吸收不完,哪体会得到这么多分支剧情的深意。大观园的权势主人,在外面的封闭的权威社会这个更大的大观园中,仍然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小人物,而被锁在园中之园里面的一众微尘,其境遇之无奈,更是苦楚得刻骨铭心。

  现在想想,我老师之所以让大家多靠自己理解,很可能也是因为那会儿的语文课本里的所谓“阅读理解”都是些拿散文抠字眼来臆测作者心境的蛋疼事情,比如这里为啥重复用了几个形容词,这里为啥写天是蓝色的,诸如此类,呸呸呸,至于从小说的角色行为理解其动机,处境,心情这种更有价值的现实博弈的模拟,却少之又少。

  语言文字,终究是为沟通而存在,比起独角戏的散文,多角动态博弈的小说更为我们所喜爱,并非没有道理,我们要通过故事去体验我们没有机会体验的别样人生,我们要通过角色去理解和我们不同处境之人的心情,而真性情,真风雅,真慈悲,也就在对这些看似俗而又俗的故事的体验与理解之中。

  所以,拿起这套餐具,让我们一起来分食这满纸的荒唐言,痛饮古往今来的辛酸泪吧,此时此刻,我们都与微尘同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