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愿流浪在小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愿流浪在小镇的读后感10篇

2022-04-23 03:00: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愿流浪在小镇的读后感10篇

  《我愿流浪小镇》是一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著作,32.00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1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一):家乡的味道

  文/R郭郭

  我愿流浪在小镇,看夕阳西下,品炊烟袅袅。我愿流浪在小镇,听春风秋雨,玩夏花冬雪。我愿流浪在小镇,拥乡里人情,忆年少往事。

  这次看完了范泽木先生的《我愿流浪在小镇》,原谅标题党的我,真的误以为讲述的是国外的哪个风情小镇,应该是我太崇洋媚外的缘故吧!这本书里面的小镇,坐落在江南古都的乡间,处处充满着作者童年的珍贵回忆。从孩提时期到学生时代,再到最后离开小镇住进了城里面,作者依旧心心念念在小镇的发生的那些曾经。

  浓郁的乡村气息,可爱的虫鱼鸟兽,淳朴的民风人情,不管是在晒谷场里面的追逐,还是月光下一家子坐在一起的相聚,我总是能从作者的笔触之下,看到了他对于小镇生活的热爱。南方小镇是他出生的地方,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他热烈地忠于这里,就算现在已经走出了这个地方,但时间仍然磨灭不掉他对于故土的思念。这大概就算是乡愁吧!

  记得三毛的那首歌《橄榄树》,里面写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流浪是个多美的词啊,随时随地,说走就走,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牵挂,可以到处留下印记,可以到处留下心情,但不管你远游到哪里,你的心,总归是会飞跃到故乡的那一头,落叶总想归根的。任由时光匆匆,还是冲不淡你对故乡的爱恋。

  除了乡愁以外,我还看到了在这小镇生活当中的平凡之爱。无论是父母还是外公外婆,或是遇到的养蜂人、剃头师傅、独眼龙的阿福……这些人总是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他们用自己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告诉我最耐人寻味的人生大道理,他们对于给出的自己赠予浑然不知,他们只是觉得,他们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很微小的事情,纯朴地和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或许,这就是生活所给予他们的真谛。

  小镇生活没有都市生活那般霓虹多彩,也没有山野生活那般清净寂寥。小镇生活就像要落入人间烟火的平凡,你总得在锅碗瓢盆和家长里短当中寻找到那一些特有的柴火味道。这也是我一直在书中寻思的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可能飘忽在金灿灿的麦浪里、说不定飞散在合欢树的花香间、或许还停留在自家酿造的黄酒当中,每一种不同的景色堆砌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幅最美的乡间闲趣图。

  我突然觉得,在小镇生活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儿,这里的生活无关乎于金钱的多寡,也不需要去关心浮躁的人情世故,这就是一场内心世界的平和。精神世界的富足才能够让你的心静如止水,纯朴和自在才是这小镇生活的主题。

  我愿流浪在小镇,这里承载着许多美好的过去,如果暂时的离别只是时光的无奈,但这依然无法阻止游子们心心念念对家乡的向往。

  (这个版本有修改和变动,谢谢@书评人林颐 的建议。)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二):让思绪回到小时候

  收到《我愿流浪在小镇》时,我正在家学点东西,然后快递居然也没有和我电话,只是把书放在楼下门卫,直到我下楼时门卫问我,有个快递是否是我的,才没有错过这本书。

  虽然有了一点小波折,对于城市中的人与人的信任,或是快递的工作态度恶劣,略影响了心情。一口气把新书看完,心情也好多了。

  本书写的是作者在故乡感受的点点滴滴,写的朴素也真实,有一些我在小时候也经历过,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农忙时的小晒场,夏日时的蝉鸣,和作者差不多的野菜拌饭,放牛,放风筝,还有各种民俗相关的回忆。小时候我们还会去水库边洗澡,钓鱼,田边哇泥鳅,在小水渠边上捞浮萍带回家给鸡鸭吃,等等。现在想起来真的太美好。

  小镇上也有小镇的烦恼,就像是在大城市不可避免会碰到态度不好的快递一样,也不像原来那样朴实了。比如拼死拼活欠债借款也要盖个一年也不会去住一次的新水泥房,只是为了让别的乡亲红红眼,这样回去的感觉也就像是变了个味,真正实在的人情味也慢慢消失了。

  自从爷爷奶奶过世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小时候的兄弟姐妹也都各奔东西,然而我还是很想念自己的小镇,破旧斑驳的瓦房,洗的灰白看不出原来颜色的沙发,老式的电视机,每次都用枯枝去烧饭的灶台,爷爷奶奶,整个家族聚在一起的笑颜,几个小孩天真烂漫在过年时放的烟火,幸福简单温暖的小镇上的时光。那儿是我和家庭长辈的起点,无数的长辈是在小镇上读书,长大,认识了同辈的大叔大妈,也是我能够放任思绪的地方,很安静也很安宁,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美好记忆。

  看了作者的书以后,想要抽个时间,和家中的长辈,和新增的孩子,一起再回去看看,去田里摘点菜回来烧,聚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我最为向往的。

  谢谢作者能写出这样温和的书本,很有爱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三):心之归处,即是吾乡

  发表在12月9日的《中国安全生产报》生命绿洲副刊

  手捧着范泽木的散文集《我愿流浪在小镇》书稿,耳边听着三毛填词、台湾歌手齐豫《橄榄树》里的忘情歌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心中却有了些恍惚。

  窗外的霓虹掩映、车水马龙,走马观花,瞬即万化,突然就感觉到外面这个繁华浮沉、纸醉金迷的熟悉的世界竟然变得那么陌生那么格格不入,即使当年对这座城充满热衷与向往,即使已经在这座城生活、打拼了三年的时间、安放了一个家,我却仍然像个过客一样无法生出由衷的热爱与沉迷。

  曾经我一度努力着执着想要融入到这座城,但是我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缥缈情结,叫嚣着、呐喊着,直到我看到范泽木的这句话——“找一僻静之所把不安的心,小心安放”时,我才恍然惊觉:心之归处,即是吾乡。原来这些年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心心念念的那个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而作者说他企图安放心灵之地,就是他的故乡,行文也始终紧紧围绕他故乡“木棉塔”展开,追忆那些你我深为熟悉的童年往事。所以阅读的时候,生出许多些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他说:“那时,我对家乡的一切都熟稔于心,我是家乡的活地图,当然我的小伙伴们也不例外。”

  他说:“穷其一生,我都无法淡忘那一阵阵响亮的蛙鸣。”

  他说:“多少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些收割芦苇的日子,那样的热闹与温馨,那样的坦然与真挚,那样的相濡以沫与诗情画意……”

  他就这样付以饱醮深情的笔端将故乡那些质朴的人、那些妙趣横生的童真韵事、那些刻在记忆里的风土美景娓娓道来,为我们细腻地勾勒一幅又一幅醉人而悠长绵绵、赏心悦目的生活图景。在这里,有最难以忘怀的乡音,有最质朴动人的乡亲,更有牵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情和浓浓馥郁的乡味。故乡于他,是苇花伴随着仲夏的到来而开得纷纷扬扬的灿漫时光,是王二叔拿着松果哄骗他说这是鸡蛋的奇趣往事,是和小马漫山遍野狂奔的猎奇探秘的闲暇快乐,是摒弃纷扰、聆听麦浪风涌的宁静恬然,是春日晒太阳、夏日听蝉鸣、秋日荡秋千、冬日烤火炉的温馨与诗情。

  只是,随着梦想的远行,上学、工作成了不可退避的选择。在这些“流浪”的岁月里,范泽木每每想起故乡昔日的温柔,他都会难过的落泪。他说:“生活是一片浩大的海洋,但总有个港湾,能让你静静停靠。”正因为有了故乡,有了故乡那些温暖人心的人和事,即使远家千里,即使跋山涉水,再多的心酸与无奈他心中也终有个地方可以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小心安放。

  然而,经转流年,重回到这个熟悉的故里,却猛然发现曾经的熟悉里生生剥离出一些陌生与疏离,从最初亲密无间的活地图到现在身如过客的客套与谦敬,他就像个虔诚的教徒一样,每次回家都像完成仪式一般,连那最熟悉的人和事也抵不过羁旅的牵绊,带着一种无形的距离,仿佛只可远观却不可亲近。

  我不知道是时间改变了我们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还是我们身处异乡渐渐淡忘了昔日的浓情乡味。但我知道每个游子心中都有一块不曾陷落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将故乡存放的地方,寄予流年、寄予爱的地方,不论朝夕,不论怎样颠沛流离,它就在我们心中小心安放,闲暇时就从记忆里翻出细细回味着时光那首诗。

  合上书的瞬间,我还徜徉在作者字里行间营造而出的浓情梦乡里,另一面却深切思念着我的故乡。我冲动地想要立刻回到我过去的故乡里看看,可是昔日的小桥流水、古道夕阳、熙攘人家,都已付之时代的大潮,销声匿迹了。诚如张抗抗说:“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我的故乡,你今安何在?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四):风情小镇里的一抹乡愁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五):我只愿,此生停留在你心上的小镇

  他说他厌了都市里繁忙浮躁的生活,只想拥有片刻安宁静好的闲暇时光。

  我问:“那怎么办呢?要不我们去一个远离尘嚣的小镇,然后过隐居的生活吧。”

  他笑说,知我者,妖精也。

  我一边得意,一边在脑海中构画出小镇的模样:雨水中无尽的荒凉、冰冷的石头、空空的双手。那是一个不必关心人类却可以用尽全部情感去怀恋一个人的小镇。

  那是海子的德令哈,却不是我们的小镇,因为它多了诗意但却少了温情。我更愿意,去一个充满阳光的地方,看着阳光安抚着大地上的一切,温暖着家禽也温暖着人;看着河水静静流淌,荡漾着波光,清澈见底予人清凉。他说今天的天气很暖,我说这水喝起来很甜。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无所顾忌地相亲相爱,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鲜活地生存。这里草木如织,风光如诗,风起麦浪涌,天高燕子飞。

  在这小镇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一天有每一天的故事。没有都市里千篇一律却毫无诚意的笑脸,没有浮夸、喧嚣和繁华,却时刻都能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的幸福。在这里,才是真正地生活而不是麻木地活着。用范泽木的话来说,在这样的小镇里,自己的心总能一下子就丰盈起来,心中的荒芜被瞬间填充,以一种春风吹绿了田野的方式填充心头的虚空。

  我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他迎着夜风笑了,“若能如此,那便甚好!”或许,只有在范泽木笔下的小镇里,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吧:那里万物有灵且美,人们坦诚相待,你在我的眼里,我在你的心间。

  如果可以,真想用尽一生的时间停留在爱人心上的这座小镇。这一生虽是平淡却也柔美,最温暖的光阴里,有最奢侈的爱恋。

  长久以来,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已经无法相拥取暖,人情稀薄得足以让每一个寻梦的孩子心冷身凉。但是在这样一座小镇里,却能找到我们梦想的一切,——除了没有高高在上的头衔和人人敬畏的目光。这里天空湛蓝,空气新鲜,相爱的人不必担心因为无车无房而被拆散,怀揣美梦的人不必担心有人戳破那梦境。这里没有旋转木马,但有朴质真实的爱情;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却能真正栖留我们疲倦的身心。

  我问他,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一个所在,你愿陪我到地老天荒吗?你愿随我在梦境里四下流浪吗?他像个孩子般笑得天真,纯净得好像清晨的风。他指着自己的心口说,你说的那个小镇,不就在这里吗?

  世界上美好的小镇很多,但真正属于我的恐怕只有爱人心头的那一座。每当翻开《我愿流浪在小镇》这本书,我总会想起海子诗中的德令哈。前者温情,后者荒凉,但两者都有着共同的指向,那是对一脉天真的渴望,对真实情感的向往。我只愿,将爱人心上的小镇狠狠地宠溺,然后静默地与他相守在毫不吝啬交与对方的光阴里。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六):最美的风景是故乡

  年少时,我们都生过叛逆之心,希望逃离故乡,越远越好。

  当我们长大后,真正远离家乡,我们才发现我们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虽然整天在水泥森林中游荡,但毫无归属感,孤独且寂寞。心中珍视的、魂牵梦扰的,却是在远方的故乡。

  最近读了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让我有一丝温暖涌上心头。范泽木的家乡是一个叫木棉塔的小镇,这里并没有大片火红的木棉,只有那蜿蜒的小径、低矮的平房、亲切的乡音和那些所爱的人们。

  故乡是美丽的,因为那里承载了了他太多的欢乐。重回故乡,合欢树仍静静地伫立在门前,可曾想起一个少年偷偷地爬上树,不愿下来,聆听着村里的万物私语,连吃饭也要用篮子拉到树上。在外公家有棵一心想站好大枣树,挂满枣后等着一家人去打,听着枣落入被单时的声音,是那么动听入耳。住在木槿花蕊丛中的外婆,用摘下的木槿花瓣沾上面糊在油中炸好,那是鲍鱼鱼翅比不过的美味,因为那有外婆爱的味道。在那墨色如稠的凌晨,外婆举着火把在前面开路,伴作者走最后的五里山路去上学,那些黑暗中升腾起的勇气,为他的人生铺上了坚实的底色;小镇剃头师傅在外公和他的头上进行推剪,好似翻新泥土般地犁田,淡淡的香皂味如同青草般让作者无比沉醉。

  故乡是慈爱的老人,看着作者快乐成长。春天作者在原野中奔跑,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空气;在静静地夏日午后发呆,享受寂寞平静的时光;看风吹麦浪涌,如同看一片金黄色的云;慢悠悠地走在田埂上,看着恬淡的、闲散的秋日像一场温柔的无声电影;下大雪时去山腰敲树上的雪,听雪落的声音。

  故乡如同父亲做的米酒,酒味醇厚,味道悠长。作者想起和山林中养蜂人的偶遇,听他讲父辈的殷切期望;和捉蛇人的传奇邂逅,却最终相忘于江湖;听春笋拨节,看彩云追月,枕着蛙声入梦,聆听树漏下的蝉鸣,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让人难忘。

  这就是故乡,因为它让你知道,你的成长虽然质朴但掺有爱的味道,虽然艰辛却有故人无私地给予,虽然远离但让你有根对你淡淡地牵挂。

  有了故乡,你永远不会飘荡无依。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七):回到旧时光里寻找另一种生活

  拿到这本书时,想当然的以为《我愿流浪在小镇》这样的书名,内容必然是对各类出名的、不出名的特色古镇的游记式介绍,是一本充满乡村见闻文化轶事的旅游手册。翻开装帧精美的书页,看到目录,已然明白,作者只是不想活得太匆忙,总是喜欢停留下来,驻足回想,自己的故乡——那个山中的小镇,和自己用脚步丈量过的旧时光。

  书的整体设计让人喜欢,简单淡雅。书中的配图基本上都是黑白色的乡村景色和事物,唯一的几张彩色图片,最能凸显主题,左边是灰暗阴沉的城市森林,右边是明亮温暖的乡村一角,我们在城市中拥堵焦虑时,想起了在乡间田野里赤脚而行,这样的鲜明对比,直指人心。

  乡村生活在我记忆中,充满了贫瘠粗糙单一,父母长辈们对我们的人生期待,和自己的设想一样,远离乡村,进入城市,过上干净丰富精美的生活。当我们长大后,远离乡村,过上儿时伙伴艳羡的生活,终于发现,我们仅仅是城市的过客。天天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朝九晚五轨迹恒定,常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夜深月明,魂牵梦扰的,却是最原初的开始,乡村生活的简单朴实。

  读了这本《我愿流浪在小镇》,获得暂时的宁静安定,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想找一处僻静之所把不安的心,小心安放。

  作者范泽木的家乡是一个叫木棉塔的小镇,这里并没有大片火红的木棉,只有那蜿蜒的小径、低矮的平房、亲切的乡音和那些所爱的人们。 正如所有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人们在木棉塔简单的时光中,过着朴实真挚的生活,节奏舒缓规律,按四季更替。

  “我依然去山上采摘野果,躺在地上打盹,在森林里嬉戏,坐在树阴下唱歌,但总演绎不出少时的情怀与那时的融洽。”

  那些乡野田间的寻常日子,在想念中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开端。消失的,记住了,成为生命的底色。

  “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从来不肯真正停留。”

  人的成长过程正如“猴子掰玉米”,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穿行,一刻不停,为了更大的目的,自动舍弃掉曾经的得到,因为无法承受太多负重。

  纵使回忆,也只是短暂停顿,生活依旧在向前奔跑。

  时光匆匆,故弥足珍贵。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八):一些故事早已远去,追回的是逐渐偏离的情深与意重

  如果成长是一个边走边丢弃的过程,如果生活是一边回忆,一边继续的事情,那么想念,就是那个短暂停留的顿点,是在已然流逝的光影与依然经历的人生中,凝滞下的时光悲慈。

  儿时记忆,更是一种时间上的绝对馈赠。

  当我们行色匆匆于脚步,神色惶惶于世界的大地之上,是否还有一处不道人知的角落?它毫不起眼,激不起任何为人称羡的华丽外表间,却载着鲜明的色彩,飘满馥郁的芬芳。它是否成为我们内心的棱角?面对虚浮的尘埃,发出尖锐的光。可能宁静是应对虚浮人生的安身立命所在,那么故乡便可以是收留迷茫心灵的永久港湾之一。于是当作者回顾家乡,念及童年,并再次给予深情眷念时,又是如此自然而然且必然行之的事情。

  想来孩提的时光最为纯透,那时只拿一颗透亮无暇的心,去肆意碰撞整个世界的美。那时美与丑的界限还没有很清晰,一切驶向未知,除了从心尖探出的许多好奇触须,其实心也是小的,只装得住即将发生的期盼,和当时拥有的细小幸福。世界如同一个涌满奇幻泡沫的地方,仿佛一直都不断地会有爆裂的小小惊喜。

  如今细想,最简单的时光中,城市竟有最丰饶的味道。虽不是繁花似锦的变换,却是朴实真挚的恒久。那样的生活节奏也始终舒缓着,规律着,按四季更替来执行。而作者笔下的故乡,同时陷落进太多人记忆深处的家乡。

  夏天的知了,秋天的田野,冬天的暖阳,以及春的呼唤。微风听得见沙的流动,雨水变幻着心情的起伏,合欢树上徜徉的双眼,看见天空湛蓝,无限高远。白日与黑夜,各有风采,人间与俗事,各自安宁。但终究是因为,家在故乡,爱伴身前,所有可称为美好的事物,属于消失的,却永远烙刻皮肤骨骼里的生命血液。

  还有那些寻常日子,每年又犹如盛世一般对待的挖笋、晒稻、采茶、走端午、杀年猪、酿酒等等,作者就像拈起记忆的一角,一下一下穿针引线,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直到把他念念不忘的故乡小镇完整兜起,然后用他质朴的笔触,售卖名曰旧日光影的独特亮彩。一次记忆的变迁,和一场儿时的缅怀,便显得尤为细密。但他不过是细密地道着想念,不放过任一处的遗漏和疏忽。但想念又是中规中矩的,一如作者的文字,翻动旧时光,且只是回顾过去。

  我们都有类似一些看似已经遥远的时光背景,一些故事早已远去,而它们实则是在灌溉了最初生命底色染成之后的,一种归退。

  那些消失的事物,浸润着成长轨迹,等待一次岁月洗礼,我们只需要沿着时间的线索,寻找从前儿时的自己。会知道,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之所以还在想望记忆深处的光景,是因为心中的小孩,一直都在。

  “当人生远离了那些浮华、喧嚣、热烈,远离了人群的热闹、名利、趋炎附势,人生,是往回收的。”

  往回看,不停擦拭生命底色,只为不忘朴实的幸福逻辑。

  “突然明白,弥足珍贵的,都是那些用心生活过的时光。”

  而只要用心,生活总给人不变的快乐来源。于此那些试图追回的,应该是流连在生活中心,却偏离于生活重心的,某些最简单,不幸变得最复杂的情深,与意重。

  《我愿流浪在小镇》读后感(九):人的存在,就是感情的存在

  我愿流浪在小镇书评

  人的存在,就是感情的存在

  说不清是因为什么被这本书打动。封面很简洁,一如这本书简洁的文字,插图远看有一种属于乡村的美的感觉,但是拿到书之后近看却发现画风并没有那么细腻。

  喜欢封面的那栋小木房子,喜欢封面的文案,不造作不夸大,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让人安定内心。

  可能觉得这本书最不贴切却又最贴切的地方是“流浪”吧。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旅行在乡村各处所见所闻的书,最后却发现只是作者回归到了家乡,回想起了那些恬静的日子的散文书啊。

  所以我也是那不安定的其中一员,就是嘴边挂着要出发却从未动身的“城市人”,只能渴望寄托于这样的旅行书里出发,可这本书与其说给我意外倒不如说让我的安定开始变得稀疏,开始变得珍惜当下,怀念从前。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去看看,来时的路。

  所谓流浪,是于外乡回不去的旅人,既然都以返乡了,又谈何流浪呢?

  可见作者想说的“流浪”并不是我们狭义上所理解的“流浪”,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回不去的心境,纵使以及还乡,可是物是人非,终究还是流浪于最初的那个心灵的“家”之外了。

  其实我对于这一类的书籍一向没有多大的兴趣,中国的乡土文化于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若不就是每次提到中国的乡村就总用人把“贫穷”“落后”一些词联系上,若不就是用一些很浮华的语言去过分夸大的描写。

  但我还是觉得,像《我愿流浪在小镇》这样的书应该多一些,由心出发,由真实出发,就好像一帧一帧地慢镜头,去真实纪录它所背后的内涵,而不只是渲染它的美景,考量它作为旅游的价值。

  容我提出一点,作者的文字简单,简单得让我有些无所适从,前面的几篇文字就好像小学生的日记,通篇都是比喻堆叠,我丝毫读不出作者想要叙述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是单纯地去写一整幅画面的景物吗?加之没有代入自己的感受去客观的写作,实在是水平欠缺。但是当我耐心读到后面几篇叙事的文章时,我才有觉得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错的,感情朴实,描写细腻,景物渲染充足,能够称作是一篇真真正正的很规范的传统文学式的散文。

  一篇好的散文,光有诗意是不够的,诗意多了只会让人觉得造作,也不应该全是无病呻吟。结合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的存在,就是感情的存在。

  写于2014.12.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