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人》读后感10篇

2018-06-21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人》读后感10篇

  《美国人》是一本由[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8,页数:17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人》读后感(一):不同时代会得到不同的评价

  这本书在美国受到的批评多于赞美。尽管布尔斯廷写得生动有趣,但很多学者批评他过于聚焦技术商业,而忽略了谈论美国民主通常都要谈的议题:财富分配医疗保障家庭和多元族群。多元族群问题理解国民主的重要问题,也是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结论处提到的问题,他曾经预言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在平等的问题上永远不会达成共识。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托克维尔的预言是成立的,然而布尔斯廷以一种隐蔽方式否定了托克维尔的预言。

  这种处理结果招来了很多批评,因为这并不符合美国历史真实情况。然而,布尔斯廷是有意为之,他有着比学术更为深远政治意图。经受过法学专业本科博士多年训练的他,对现实政治有着强烈参与意愿

  他在政治上持保守主义立场,在那个弥漫分裂危机的时代,自然强调淡化矛盾,凝聚共识,强调美国历史中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因此,他成为美国战后“共识学派”(Consensus,又译“和谐学派”)的中坚人物。他笔下的美国自殖民时代起,就是一个以统一意识形态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凝聚在一起的多元族群共同体,既不存在明显阶级分野,也没有尖锐政经冲突整体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即便矛盾爆发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种学术干预政治的良苦用心,是一笔糊涂账,在不同的时代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其是非功过在哪个国家都难以评说。

  《美国人》读后感(二):从历史中寻找美国人的民族

  文/严杰夫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在《啊!拓荒者》中写道,“我们是这里的过客,而土地是长在的。真正爱它、了解它的人才是它的主人——那也不过是短暂的。”对于拥有200年历史的美国人来说,这句话深刻凸显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移民特性

  移民构成了美国文化核心部分。这一点从1620年带着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到达马萨诸塞普利茅斯那一刻起,就已被奠定下来。然而,也正是在此后的200年里,来自欧洲旧大陆,乃至于全世界的不同民族,纷纷成为新大陆移民的一部分,美国人就拥有了远超过其它任何民族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甚至延续到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一直到建国以后,所谓的“美国人”依旧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或国家观念。正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独立以后,他们不再是英国人了,却还没有成为美国人……他们依然是弗吉尼亚人或其他类型的殖民地居民” 。

  所以,美国是如何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又是如何“融合”为一个美利坚民族,就是一个极为有趣的问题。作为布尔斯廷最为著名的“三部曲”——《美国人》恰恰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布尔斯廷看来,美国人的民族性是在近400年的移民开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第一卷《殖民的历程》中,布尔斯廷指出,相较于习惯听从“有知者”阶级指导的欧洲人(包括英国人),早期美国人更愿意听从自身的经验。对于早期殖民北美的新英格兰人来说,广袤的新世界亟待去探索和发掘,却还面临着新大陆内变化多端气候和不断袭扰的印第安人。这就意味着,对于新世界的移民来说,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比对理论世界的探究,有着更大的紧迫性。因此,殖民地居民更有兴趣去推敲经验而非探究“真理”。这种思维方式,就被布尔斯廷称为“自明之理”。

  布尔斯廷认为,诉诸“自明之理”虽然没有取代所有美国人的思维方法,但是却成为一种主导的方式,成为属于美利坚人的精神状态。正如《独立宣言》中的第二句所写道的,“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这种自明之理代表一种被实践所证明的“真理”,而非某些精英阶层空想出的玄妙哲学。同样,这种自明之理代表了某种实用性。于是,在早期的北美殖民地中,多种多样的气候、经济景观地方传统,也就塑造了多种多样的法律制度职业标准。这让新大陆的法律体系看上去是如此粗糙,远不如旧大陆来得精细系统化。但是在新大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这种看似粗糙而不成熟的法律制度却拥有更大的弹性,而更能应对自如。这也是为什么,在早期美国殖民地历史中,从未诞生过一位伟大的神学家,却遍布了数以万计牧师;从未孕育过一位颠覆传统的法学家,却“生长”出成千上万律师代理人。

  直到美国人开始向西部拓展的“西进运动时期,这种诉诸“自明之理”的思维方式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在第二卷《建国的历程》中,布尔斯廷提到,19世纪,加州的探险者兰斯福德•黑斯廷斯曾撰写了一本《俄勒冈与加利福尼亚移民指南》,对自己商旅队在移民过程中的遭遇给予了详细描述。黑斯廷斯在其中记录了商旅队的“立法观念”:黑斯廷斯的整个商旅队构成了一个临时性的“立法机构”,但并没有制定一步法典,而是直接着手去裁决团队中的个体行为是否违法。黑斯廷斯的“立法机构”认为,除了造物主所确立的道德法典外,不再需要任何法典。正如黑斯廷斯的商旅队的做法一样,当时无数西进的殖民群体在移民过程中亦或是在殖民城市的建造经营过程中,都带有类似的观念。这种表面上看似类似于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法的做法,其实背后有着本质差别,源于英国的传统习惯法体系,有着数以万计的判例构成供后人遵循的司法“藩篱”,但在西进运动过程中的美国人,却是在塑造一种新的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并不是要替代原本存在的传统体系,而是要填补法律和规则缺失空白

  经过早期的殖民地时代,再经过波澜壮阔的“西进”时期,“自明之理”就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植根到了美国人的民族基因里。直到今天,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依旧是构成美国人的“主体”;即使是在美国社会内部,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移民”,依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即使不是所有的,也起码是绝大多数美国人,更习惯于那种“漂浮不定”的生活,而不是从摇篮坟墓始终停留在一处。所以,直到今天,“自明之理”依旧是美国人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所抱有的核心观念,这就使得美国社会400多年来都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态势。因此,布尔斯廷才会指出,“如果其他民族是由共同的确定结合在一起的,那么美国人则是由一种共同的模糊不定状态和共同的生机勃勃状态联合在一起的”。

  这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也让经济因素成为美国人生活中最关注要素。在布尔斯廷看来,美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事件发生,背后都是由经济因素主导的。例如,南北战争的爆发,在表面上是南北双方在对奴隶制不同态度的斗争,事实上则是对经济制度选择争执。南方人之所以坚持维持奴隶制度实际上是为了维持维系南方经济运转的种植园制度。

  独立战争之后,新崛起的美洲代理商垄断了南部种植园对旧大陆的出口,南方的农产品通过代理商销售到外部世界。对于种植园主来说,尽管代理商制度阻断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却也规避了种植园的经营风险,因为往往代理商不仅会向种植园主购买“期货”,而且还会在代理过程中,为种植园主提供许多附加服务。在此基础上,代理商和种植园主之间建立了紧密而稳定的经济联系,甚至于两者成为“莫逆之交”。于是,随着代理商寻求更多的农产品来获取利润,种植园主也就必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而南方对奴隶劳工的需求也就长盛不衰。在这样一种经济循环中,代理商-种植园主-奴隶构成了一个紧密而稳定的环形结构,其中一环断裂,就会导致整个南方经济模式的崩溃。也正因此,南方种植园主才会不惜发动战争,也要维护奴隶制的存在。

  经济因素起到核心作用的另一个例子,就是以托马斯•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式发明”。爱迪生与传统的科学家和学者有着很大不同,他的发明带有强烈的实用目的。就如他自己所说,“发现不是发明”,发明产生于目的。他认为,只要把适当的人适当地组织起来,他们就能像工厂生产任何其他产品一样,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出发明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爱迪生的工作室与其说是一种“实验室”,还不如说是一座“发明工厂”,他在这个“工厂”里将发明变成了大规模买卖,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爱迪生是美国社会创新的典型代表,驱动他们进行创新或发明的动力,并不是一般科学家所拥有的好奇心,而是一种切实的经济因素。

  诉诸“自明之理”、实用主义乃至于对经济的看重,这些都是布尔斯廷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美国人的民族共性。这部《美国人》出版之后,许多学者批评布尔斯廷,将美国历史片面地集中在商业、经济和技术领域,却忽略了政治制度等其它重要方面。对此我们必须承认,的确在许多方面,美国人都拥有值得赞叹的成就,但布尔斯廷提到的这些方面,才真正体现出了美国这一移民社会所拥有的共同性,并勾勒出了美国人的民族性。

  有趣的是,今天处在社会剧烈变动中的中国人,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分化,如何寻求普遍的社会共识,同样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恐怕许多中国人就会对美国人历史上拥有过的“移民体验”产生某种共鸣。尽管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背负着数千年的历史传统的约束,然而在城市化和全球化方面,却遭遇了同样的“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这样来看,起码在精神层面,今天的中国人与400多年前的美国人一样,都书写着自己的“出埃及记”。也因此,布尔斯廷在《美国人》中努力构建的美国人的民族性,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或许也就有一种特别价值

  《美国人》读后感(三):余秋雨专文:推荐布尔斯廷

  推荐布尔斯廷

  余秋雨

  zz上海译文出版社网站

  近几年来,让我最感为难的一件事是经常有读者来信要我推荐值得一读的好书。为难的原因是一般意义的好书太多,特殊意义的好书又未必适合多数读者。当然,偶尔也会遇到一两本很想大声向远远近近的读者们都推荐一下的书,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文学派历史学家布尔斯廷所著煌煌两部《发现者》、《创造者》就是。

  首先,这是两部气魄宏伟的书。就像世界上一切气魄宏伟的事物都有单纯灵魂一样,这两部书的主角只有一个:人类行动只有两个:发现和创造。《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它们“富有戏剧性”,那就是一个主角在演一出长达数千年的两幕剧。对世界历史作这样的提炼,不知历史学家们作何评价,而在我看来,则是提炼出了人之为人高贵,有一种心旷神怡痛快。一切琐碎曲折、机巧的智谋、轰然的成败,在这种单纯的提炼前全部黯然失色。我想,很少有历史读物能引发如此平缓强大的精神震撼

  另一方面,这又是两部最个人化的书。按照一位美国评论家的说法,是“富有人情味的历史著作”。布尔斯廷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情感个性投入到他的判断和取舍之中,而不像有的历史著作,故意否认作者血肉存在,以一种人见人厌的枯燥来冒充铁面无私公正。其实,历史发生的全息现场早已消逝,偶尔留下的片段史料哪能复活即便是一个片段的绝对真实?真正可靠的是整体的人类和个体的生命。只有个体生命才能感应整体人类,因此也能顺便感应千百年前的某些古人,只要这些古人被我们认为重要,并且有沟通缘分。布尔斯廷选取了一批他能感应的古人,用自己的生命将他们复活,结果历史就成了以他为中介的他们和我们的亲切会晤。历史并不外在,并不异己,而是有极大可能在我们心底升起,并把我们溶化。我想,这大概也是“文学派的史学家”这一学派的由来吧。

  这两部书都很厚,翻译成中文后近乎150万字,但我还是要劝繁忙的读者们尽量读一读,因为这种阅读很可能让你经历一次比较完整的精神洗礼,这在现代阅读天地中已是一种难得的经验和享受了。

  由此也想到要向上海译文出版社由衷地说一声谢谢。还在做学生年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已经是我心中的殿堂,它所出的那些经典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理论,我都会抬起头来仰望,小心翼翼地展读。我想,这家出版社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打下的高贵印记,是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生命的秋季,而它居然还在兴致勃勃地为我们推介着一部部真正堪称重要的书籍,年长而没有垂暮之感,厚实而绝不老气横秋为此我忽发奇想,它出版了《发现者》和《创造者》;而它自己也正是精神领域不倦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谨此感谢,谨此祝贺。

  《美国人》读后感(四):美国美吗——基于思考而得出的疑问

  美国美吗——一个(未谋其面只闻其声的)中国人的看法

  基于已经形成并成熟的理念理论为指到——仅须实际的实践和操作

  基于分权理念的政府制度演变——权力斗争的对内真实性和对外关系的虚假性

  基于各地方相似的发展历程和处境为依据——寻求自由与共和的协调(州的独立受宪法制约吗--一旦签署契约,违反它的代价是什么呢?)

  基于种族和信仰的由一而多,由共同到多样——中庸理念与现实矛盾的冲突

  《美国人》读后感(五):超级大国成长史,尽在《美国人》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大者如俄罗斯、美国,横跨大陆大洋;小者如梵蒂冈、圣马力诺,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国名都不得不另外写在一边。

  不过,国土大小只是客观形态,就整体而言,悦史君认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目前也就一个——美国。

  相比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美国从1776年独立到今天,也就200多年。

  如此年轻的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成为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呢?

  说到底,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成长,还是要从她的历史讲起。在这里,悦史君推荐一本好书《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

  《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共三卷,分别是《殖民地历程》、《建国的历程》和《民主的历程》,依次获得了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将美国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令人获益匪浅。

  能写出《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这种巨著的,也绝非凡人,作者丹尼尔·布尔斯廷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曾长期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他一生著述20多部,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在世界各地狂售数百万册的《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

  从拿到《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这套书开始,悦史君就孜孜不倦地阅读、学习起来,被其中的细节和思辨所打动,有不少感悟不吐不快。

  第一,殖民地历程,美国的雏形

  美国所在的北美洲大陆,原本居住着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等土著,但到了17世纪初期,随着100名左右的英国清教徒到来,这里开始出现了殖民地,这些清教徒把英国的传统与北美洲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大胆探索新英格兰方式,在此过程中与印第安人发生激烈冲突,后者的人口和土地都被大量剥夺。

  丹尼尔·布尔斯廷在《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的第一部《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中,将佐治亚、弗吉尼亚等殖民地的形成和不同的发展过程,非常细腻地体现出来,很多团体和教派的作用,也都得到生动的描述。

  而殖民地的哲学、博物学、社会教育、医学、科学等诸方面,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朝气和开拓精神。

  时间到了18世纪中叶,殖民地之间形成了不同于英国的新文化,他们与英国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波士顿倾茶事件,来反对英国殖民者倾销茶叶。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想要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但北美的13块殖民地却组成大陆会议,开始与英军正面作战,北美独立战争爆发,法国、西班牙、荷兰也相继参战。这个时候,殖民地的历史就算是到了终点。

  第二,建国的历程,扩张与矛盾

  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随着战场上英军的节节败退,美国宣告成立。

  这是北美大陆上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构成国民主体的新英格兰人擅长做生意,商人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成员,而且还具备普通法的思想方法和改革精神。

  1803年,在欧洲大陆激烈的拿破仑战争中,美国人从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手中,收购了路易斯安那。

  1812年,英军再次攻入美国,期间还焚烧了白宫,但美国人变得更加团结,最终赢得了胜利。

  1819年,美国人又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

  这时,美国南北的矛盾开始凸显,北方工业化发展很快,资产阶级希望有更多的市场,南方则到处都是种植园,还保留了大量的黑人奴隶。

  1845年,美国人通过多次美墨战争,收购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领土极大扩张,但在新土地上建立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南北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

  在《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的第二部《美国人:建国的历程》中,丹尼尔·布尔斯廷不仅讲述了这段波折的历史,还披露了购买路易斯安那,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一些趣闻和反差,很有震撼效果。

  第三,民主的历程,全方位崛起

  1861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后,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等南部蓄奴州成立美利坚联盟国,杰佛逊·戴维斯当选为首任总统,美国内战爆发。

  亚伯拉罕·林肯坚决维护统一,并在1863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在1865年取得胜利,奴隶制度在美国从此消失。

  内战结束后,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开始在世界上发挥作用。

  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世界各国都发生经济恐慌,在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出“罗斯福新政”后,经济才得到缓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为非常关键的力量,战后和苏联一起跃升为超级大国,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全方位崛起的脉络。

  虽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的第三部《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中,只写到20世纪60年代,但他对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惊人变化、社团的作用、移民的影响、生活文化的奇迹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观察。

  悦史君认为,《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是了解美国的一个窗口,可读性非常强;如果硬要说它有欠缺的话,悦史君觉得少了对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以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等非英国籍群体或人物的历史阐述。

  不过,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如果想了解美国的过去和现在,悦史君推荐《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三部曲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