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房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雪房子》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1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房子》的读后感10篇

  《雪房子》是一本由麦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雪房子》读后感(一):[雪房子书评/下雪了那就看雪]

  [雪房子书评/下雪了那就看雪]

  [SnowHouse/Enter]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在夸赞封面好美(楚婷姐好棒)简约里透着大气,深蓝色代表深沉。精心设计的“雪房子”字体有一种别样美感雪花生出细致规则棱角正放。小小的方框里安放着简单插图,下着雪的夜晚天是深蓝的,远处还有糅合了白色的浅黄月亮冰面光滑的,大大小小的房子矗立在一个地方,远处的山变成白色,而每个人,都曾在那座尖顶的教堂里,有过时光

  腰封上有落落推荐“虽然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故事,可有时她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棒棒哒,但是好像“让故事呈现本身故事的原本面貌,这就是最理想小说”的文案和这本书并不搭配啊。但是好喜欢那句“我们所做的无非是依照自己意识创造自己罢了”,尤其是在新近写下的几篇书评里都有对人性做一些浅显探讨之后,更是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赞同,自然,在这本书的书评里,也还是想要对人性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封面上写着的“维持幻象”。而对于麦璎,我只想借用落落的推荐里的一个词,“独到”,所以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惊讶里还有一些新鲜的,需要绞尽脑汁思考东西,值得花费一些时间却阅读和思考。

  [SnowHouse/Guest]

  我差不多全书读完了也只知晓了简介里“一个漂亮的女邻居”是温塔,“一个轻佻的女演员”是麦泽,“告别二十岁的夏天”是一段看起来不长却又很长的回忆,而始终不解的是“汽车和皮革味”

  开始写书评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笔,就好像读完这个故事像是感觉身处在说不清楚的云里雾里,一切真实存在却只是一片广阔无边的空寂。这个故事的情节太过零散人物描写充沛却也交织着只像在雪中留下淡淡的影子原谅只言片语理解

  每个人的追求都非常奇怪,他们所在圈子是非常奇怪的存在,与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实在是大为不同,可这一莫名其妙秩序也被作者完好建立。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就好像是一个圆圈,看似是有了些许的起色,但是不久后又会回到原点,不存在进步与退步的说法,不存在拥有失去对比,所以乏味,所以唯有通过一件件不可思议却又必须的事情肯定他们的存在。

  以青名为第一人称叙述,可见麦璎的野心。虽然故事都切切实实地发生在青名的周围,人物关系也皆由青名展开,可一切的关系却又没有关系,青名一直是被动的存在,就是其实青名可以换做任何一个人,这个故事也不会发生任何性质上的改变

  所以在青名眼中,一切的热闹都是清冷的,身边都是既不能算作朋友也不能算作陌生人的,与自己无关的个体

  而“告别二十岁的夏天”的修道院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才经由柯马、温塔和麦泽的回忆串联,与之相关的是多年之后看似正常的雷太太被送入了松先生诊所治疗心病,在修道院中工作,是没有前因后果的故事。

  而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前因后果无迹可寻,真实存在却又从未发生。

  就好像麦泽提及自己因为心理医生自杀而自杀的姐姐,而后又否定了心理医生自杀的事实。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故事,一次一次被建立,一次一次被推翻,一次一次不去相信,一次一次开始怀疑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是悲剧,对于某些人来说,比如二次结婚的雷先生渴望家庭温暖,换来的却还是一个人的一间屋子;比如逍遥自在最后却落下罪名的柯马;比如始终在自我束缚拯救间徘徊的麦泽

  这是一本烧脑的故事,阅读和思考这个故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些什么,可思考是短暂的,又是繁多的,会消失在现实的茫茫人海,却又存在于心灵的无人之境。

  愿每一个孤单的人,能够打开雪房子的门,走出来看雪。

  《雪房子》读后感(二):希望逃离这个世界的人们,都再不被天光伤害

  上一年,我一个人租一间小屋子。阳台深深浅浅的蓝色拼在一起,里面却总是弥漫着一股铁锈味。

  仿佛在青春期过去后,便失去了从前那般激烈的表达欲。很久很久,没有想要为什么写一些东西了。很多文章看过,心中的潮水退去,也便作了罢。

  但是这次,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写一写。

  我是那么喜欢麦璎笔下那些故事,那么喜欢她。去年六月,搬出宿舍的前一天,本来讲好把所有杂志都送给学妹,我却在擦最后一次桌子的时候犹豫了。可是它们堆了厚厚一摞,已经不允许我将其装入行李箱。我和它们面对面僵持了一会儿,随即跑出去买了一个新的透明文件夹。在空无一人寝室里,我用室友留在桌上的小剪刀把她的文章一篇一篇裁了下来,整齐地装进文件夹里带走。

  那些轻松的、又被深不见底的绝望浸透的故事,陪伴我度过大学中最孤独的时光。我一边被那些无厘头的小比喻逗得大笑,一边又被句子里的敏感不安与怀疑揪住了心口。故事的基调明亮天真,而行走于其中的人,却对看似美好天色视而不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度想起她发表在《文艺风象·知己》上那篇《某个冬季传说》。在那个故事里被直白表达出来的“冬天的树洞”,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贯穿始终的隐喻。

  只是在这里,树洞被挖得更深更大,大得可以盖起一间漂亮的房子。人将自己最重要的一部分封存在其中,剩下的部分走到外面去。

  有的时候我觉得,也许是我混淆了作者和小说。我用我积攒下来的阅读经验和对作者的了解去帮助自己理解新的故事。又因为被埋藏在故事的细节种种,想要再了解作者更多一点。

  毕业之后,对杂志、对层出不穷新生作家热情减退,很多读书计划都一再拖延的时候,我看着被压在几本专业书下面的那个文件夹,恍惚地想着,我只要读她一个人就够了。她的小说,个站,微博微信推送,有这些就够了。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但我偏爱那些浸泡在百利甜、巧克力与威士忌中的对话,他们轻松地讲述各自的故事,过去与现实的交织勾勒出人物于灯下模糊轮廓。他们之间的关系适可而止

  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当你被毕业、结婚、工作、与亲戚的周旋等等问题搅得焦头烂额时,麦泽转个圈走过来,坐下,笑着递给你一杯威士忌。你闻到她身上的香水味,甜腻腻的花果香。

  “嘿。”她说,“我们要不要聊聊加缪?”

  我几度被这个角色打动,在不知道第多少个失眠的深夜,我爬起来煮热牛奶,裹着羽绒服蹲在阳台的地上看书,麦泽和一高一矮两个女人的对话竟让我冷笑起来。

  我模仿她的表情,模仿她那些有意装腔作势台词

  “还是让我说吧,它无所谓成功,也无所谓失败,它是一个持续一生疑惑,一张永远都交不出结果的答卷。它保持在一种未完成状态当中,同时表示它有可能走向一个完美结局。”

  “你得学会只在愿意相信你的人面前胡说八道,在你中意的人面前变得可爱,这样你就是心甘情愿的,你就不会觉得累。你要是不这样的话,生活的重压很快就把你压垮了,我不喜欢看到这幅悲惨景象总的来说,我不喜欢——生活。”

  你知道吗,我也不喜欢生活。

  被人们反反复复歌颂的感情,只会令我感到愤怒,进而是深深的疲惫

  这些话不能对任何人说。

  为什么我会一直想逃避,为什么一直不敢真心示人,为什么会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

  “真正的绝望是放弃去抵抗绝望,并将生活在绝望之上延续。”

  正是如此,那些热闹的聚会、轻佻的生活哲学、全都建立在无所谓的绝望里。他们对此心知肚明

  文字细密的对房间食物、器具的描写,精致玻璃酒杯上的水滴的细节,空虚奢靡环境背后,是荒诞的生存哲学。

  “我说不好我是否希望进一步了解她,了解他们的生活,还是让属于他们的短片就永远停留在它们发生的地方。我有没有必要反复将一样东西拆分重组,以求一个真实的面目。但是我又不无绝望地想,真实在大多数时候也不过只是一种主观想象结构。”

  我想要从中找到一些积极的感情,但最终还是败给了这些人冷透了的心。

  麦璎曾经在微博上提到,她想写一个完全没有希望的故事。

  如果这本书是对这个愿望实验,我想,它是成功的。

  因为就连他们寄生的幻觉,都为虚假

  《雪房子》读后感(三):『搬运』雪是温暖的灰烬

  作者:梦鲤

  “死是海浪来袭前的沙滩,地上摆满了莫吉托,空气中只有雨水、酒、盐和薄荷味。”《雪房子》里这句对于死亡的描述,让人尤为记忆深刻。用轻巧的比喻把一场庄严肃穆的死描述得像新生般充满美感,重复读几遍后又会发现,句子里带着一丝非常细微的轻蔑与漠然。

  从一方面来说,《雪房子》呈现了一个半边缘化的世界,这里面涉及酒精烟草、枪支、宗教毒品与性。但若是仅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就显得有些过于肤浅,因为它同时也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故事。女演员、酒保、做过短跑运动员模特酒吧老板房东和他的太太,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麦璎所擅长的是将生活中一些既定存在但非常难以表达的感受用文字清晰地叙述出来,而这种驾驭文字的天赋又在这本《雪房子》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充满气泡味道的房间,还是带着信仰赠与死人亲吻,这些事物压抑烦躁释放平静常人都是能够有所触动但却无法进行描述的。但麦璎做的不仅仅是描述——她完完整整地构筑了整个场景来使人产生共鸣。“虚构现实场景比还原现实场景更加困难”,但她显然对此得心应手,并且完成得非常漂亮。

  《雪房子》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故事,而作为“我”的主人公视角,青名大概算不上一个非常称职的男主角。他游走在整个故事的边缘,每个片段都有他参与——至少是经由他的描述来使故事继续先前推进,但他从不涉足过深,永远处于旁观的状态。这或许与他本身的性格有关,冷漠得几近温柔习惯长久保持沉默,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在看《雪房子》的时候,青名总能令人联想起某片柔软空洞深海,那种一眼望不见底,幽深空阔,但什么生物也无法在里面存活的一片深海。

  当雷先生苦闷地带着酒来同他聊天时,青名很清楚,他只要稍微带着些诚意地去分享过往,或是在雷先生谈到快要深入实质的问题时追问一句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冷淡地给予他敷衍的安慰,雷先生就会立即将他在心中归类于亲密的朋友,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可以依赖和被依赖的朋友。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平静地完成这场本该更加深情的剧目。

  和麦泽也是这样,他本可以跟她发展出更加深层的关系,那种除了做爱和聊天之外彼此共享人生的关系。但他依旧选择待在原地,什么也不做。要是他愿意的话,他是能够让麦泽真正爱上他的,这或许很难,但的确能够做到。麦泽说他曾深入过世界的中心,但发现自己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这是恰如其分评价,青名大概真的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我的人生越清越干净,但冰箱一直很满。我对此感到满意。”最喜欢的就是他这句话。

  沉默而冷淡的人讨人喜欢,这仅仅是针对一小部分人来说。符合主流审美的话,柯马应该才是最完美的那个。容貌俊朗为人风趣,对什么事都抱有应有的热情和好奇心真诚温柔的同时又有着大把的过往故事,神秘感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自信同样是加分项。优越感谁都可以拥有,但能把它变成一个褒义词的只有柯马。当然,温塔和麦泽同样也在某些方面透露着一些美妙优越感,但这跟她们本身的冷漠有关,所以不能完全意义上与优越感或骄傲联系在一起。

  要说起最喜欢的人物的话,倒是觉得雷太太非常惹人喜爱。从一开始她表现出的小心翼翼就让人觉得特别可爱,那种稍微说话大声了一些也怕吵到别人的,始终在说抱歉的人,天真又柔软,别人对稍稍她好一些就恨不得十倍还回去,对这个世界的恶意一点儿概念也没有,固执地相信墙壁都是软的,而地板棉花糖,她就站在酒心巧克力里面,分给每一个朝她微笑的人大把糖果

  但在书的后半部分,雷太太的精神崩溃了。因为现实毕竟是现实,雷也实在算不上一个好丈夫。那条拉布拉多犬倒是让人记忆很深。但之后的雷太太住进修道院里,每天和啤酒花打交道,又重新变得快乐起来。像是一个鸡蛋蛋壳被敲碎后吓坏了里面的小鸡,可它很快变得安静,找到材料重新修补好了外壳后就可以继续与世隔绝心安理得快乐下去,而这层新材料究竟是什么它并不在意。

  书背面的内容梗概上,第一句话是“一个是漂亮的女邻居,一个是轻佻的女演员。”这两个形容词套在温塔和麦泽的身上概括得言简意赅,但总让人觉得它弄错了她们作为主角存在时最重要的意义。

  温塔的美,是带着慵懒的漠然,甚至有些倨傲,但她本身却并无意如此。而麦泽的美,是难以概括的复杂。仅凭外貌描述的话,或许很难在她们之间抉择出究竟谁的漂亮更胜一筹,或者由于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很难判断谁优谁劣。但读完整本书,发现好像天平更倾向于温塔一些。麦泽偏执又可爱,在细节方面就能看出来,例如她说话有时带着很重的鼻音,这让她在陌生人眼里显得娇嗔又有疏离感。

  但麦泽空缺了一部分,她不完整。而她在使自己变得完整的过程中从温塔那里承袭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也是美的一部分。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就是:“你先和一个人睡觉,然后你就什么都敢对他说了。”这点麦泽和温塔在青名身上都尝试过,效果也的确很不错。麦泽曾经被摧毁过一次,温塔帮她把世界一点点重建起来,所以她理所当然地依赖着温塔,也理所当然地混沌下去。

  《雪房子》里有大段文字是被用来描述酒和食物的,百利甜和热巧克力的甜腻气息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还有烘焙面包时的香气,使书本也变得温热可口起来。看到有关烹饪牛排的那一段时,有的人应该会想要动手制作试试看,而有的人则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美味的西餐厅。当然,后者的人数大概要多得多。在冬天的夜晚看这本书,要是手里不捧着一杯温牛奶或热可可,真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

  但看完《雪房子》之后有一个坏处是,当你在某时某地看到带有评议或批判性质的定论时,会下意识地将它与《雪房子》里所阐述的定论相比较,然后就会觉得你所看到的那条定论太过造作或肤浅。因为能够做到这本书中那样同时保持着理性思维和充沛情感的评论并不多,你又在随时随地接收到新的评判,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你就会开始对那些本来事不关己的人嗤之以鼻,再想要对这个世界保持装作无知的友善开始变得困难。青名有多冷静,这个世界就有多聒噪。温塔有多让人喜欢,这个世界就有多让人厌烦。小说里的人物难以成为现实,但你的确存活于现实之中。这的确是有些棘手的一件事。

  不过好在也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学着用麦泽的处世哲学来对待这个世界。让变得一团糟的自己去面对本就一团糟的人生,混乱无序地生活下去,等到自身与周遭都已经糟糕到无可救药的时候,生活就显得美好起来了。

  一个故事诞生之后,它就不再受谁掌控。它拥有了自己的生命,由片段缓慢成长为永恒。故事里的人们,在我们所看到的末尾结束之后,依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继续生活着。雪温柔地飘落下来,屋子里燃起温暖的炉火。院子里的秋千架,门廊前的空酒瓶,用像章做眼睛的雪人,一切都是白茫茫的。

  《雪房子》读后感(四):雪房子外面不下雪

  实以前也常常在风象上看到过麦璎的名字,但因为每次看杂志都很快,所以也没有特意留意她的文风,或者特意搜索她的文章来看。嗯,只是对这个名字熟悉了。但仅仅是从这个好听的笔名,加上风象给我留下的印象,以及上月在《最小说》上面看到的本人照片(呆萌得让人想捏脸啦怎么可以这么嫩!),觉得麦璎写的文呢应当是日系的、治愈的。然而,我想错了。

  其实十月份《雪房子》就上市了,当时因为对麦璎酱缺乏了解,身边有其他书急着看完,就没把它购入。十一月份闹书荒,加上当当的活动,就买了一本来看啦。前面说到,以为麦璎的小说应该是治愈的、日系的、柔软的,甚至一开始光看书名和封面,我把它理解成了一本童话。但是从第一页看起,我之前的印象,统统被推翻了。外表软妹的麦璎,在这本书的文字表现上是相当的成熟呢。不仅仅是文章结构,还是小说里传达出来的思想。看这种小说其实还蛮费力的,每一段里都包含着很多的信息量,人物大段的语言、“我”的思考,总是需要我花长时间来消化。弱弱地说一句,即使是今天下午刚刚看完全书,我也还是没有全身心地走进那个情境和故事里。是因为我自身的原因啦,看这种环境设定在西方的小说,总感觉难以融入。但这不妨碍我去表达自己的感想。

  我觉得,它讲的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故事。青名在见证着两个有点传奇的女人——温塔和麦泽的故事。而他自己呢?他却极少提及,他总是在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细枝末节都给观众讲清楚。说起来他的生活和那两个女人比起来,确实平乏多了。而在这个环境里的人们,雷太太、松大夫、助手等人物,也有自己生活哲学。这本小说通过人物的口叙述了故事的发展,同时加上自己的想法。(里面的人物们都好爱讲哦~)在这里发生了很多事,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毕竟,我太容易从那样的故事里抽离出来。麦璎的文字与其说是精致,更不如说是准确。喜欢那一个个生动的形容词。它们总让我产生“啊,对就是这样!我也是这么想的哎~”这种感受。

  因为故事常常在酒吧里进行,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些食物。这让深夜看书的人情何以堪。宽面条泪。雪房子里活色生香,食物的香气在房子里弥漫开来,他们站在里面觥筹交错,夸夸其谈,又那么的心不在焉。

  适合冬天看。很温暖。

  以上。

  《雪房子》读后感(五):病患们

  病患们

  作者:王昶朝

  这个世界本身是病患们组成的,这样的虚构空间可以理解为是世界的缩影。

  这个故事里发生了太多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我想到这之中存在的关于处事态度的隐喻。那大概是,每个人心中都隔着墙,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里面他们所执着追求的,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成功了,每个人都失败了。活在巨大的茫然里,你所存在的成就让你自立为王,忽视一切。

  在这之中,雷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爱他的狗却忽略了他的妻子。从书中第140页~141页可得知他结过一次婚,而他以为用钱就能解决包括情感的所有问题。

  作者对此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固此摘录:“它持续了很长时间,让他拒绝自我审视。对于一个原本就非常固执又取得一点儿成功的中年男子来说,自我审视无非是一个笑话,在他的生活里从来没有过这种东西,但他还是可以过得很好,这无疑就证明了他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中处处营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距离感很决绝。

  在第一章,故事出现了第一个精神崩溃者,我的叔父。文中有一小段描述,以景烘托出了这样一个形象“有一道阳光落在他身上,空气里的灰尘清晰地笼罩在他周围。他令我想起一句话:一部分人的生与死之间是没有过渡的。”

  仅仅出现的那一抹叔父的形象,生发出一种同情。但同时这种距离,让人不得不冷漠。

  主人公青名,在酒馆里工作。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也是逐渐展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绝缘体。

  青名从来没有认真的去进行过社交活动,只是被牵扯过来,换句话说,只是被那层虚构出来的热闹推着走罢了。

  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事发生在柯马、温塔、麦泽这仨不同寻常关系的人类曾一起居住的房子里。

  那所房子在故事进度条到了87%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以做啤酒为主的修道院了。松大夫开的。

  精神患者雷太太在这里变成了喜喜,在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扭曲压抑以后,和啤酒花们快乐的生活着,至少是比以前要快乐吧。

  言归正传,说说这所房子的事。

  麦璎在《雪房子》里的这个房子里虚构了一个人,萨克斯演奏家霍约斯。这所房子就是他的故居。第九章有4/1都在讲这关于这个人的传记。

  其中关于对比较偏激的艺术见解我表示认同:“书中伤感地说,他不得不承认,艺术改变了一些艺术家生活的形状,我们借艺术之名,将一些本不合理的事合理化。我们是应该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还是选择艺术。他们多多少少都面临过这个抉择,哪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这是对时代的一种拒绝,又或者是一种创造。”

  这一章略带残酷,那个艺术家本身拥有很好的艺术身份,但他同样是在某一个世界摇摆不定的人,霍约斯其实是一个内在纠结之人,没有所爱之人,纵使和很多女人在一起,也没有家。

  青名保持内心澄澈的同时,一直在告别。他与温塔有过一次性的交合,和麦泽在一天中发生过两次。

  但青名始终都像是去迎合一样,顺着当时时间的轨迹做了合理的事。他是真实的。

  麦泽和青名讲了故事里出现的第三个病患,她的姐姐。一个关于抑郁症与自杀的事件。深藏麦泽心底的事。

  救助麦泽姐姐的心理医生,最后在河中自杀,留下长长的遗书。其实那是内心的投影。没有人不需要被拯救,这种挣扎,心理医生也逃不过去。

  这导致姐姐精神崩溃,也离开了。

  那年13岁的麦泽,又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冲击呢?她对信任失去了信仰,这也可能是她在光鲜外表之后,躲在黑暗中注射毒品寻求解救的原因。

  “没有一样东西值得信任,我在那个时候学会了永远不要对外界需求太多。我们之所以能够同她共容,是因为我们的内里都是同样的荒谬和混乱,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故事里也有温情的地方,在故事即将结束的时候。

  第十一章,“我”和麦泽去那个变成了修道院的故居里偷一幅画儿。在离开的时候,麦泽在找一枚像章。“它曾是一个雪人的眼睛,那是她在来到这里的第一个冬天堆的雪人,我记得那场大雪。”

  这样的描述,又像是关于内心的一种修复。孩子气的回忆,唯一的可以称为快乐的时光。

  在这一章又出现了关于霍约斯的描述,但这都不重要了。他的出现只是为了引出麦泽自己的一些思考。

  她说“你只要有一点难过,一点不适,你就可以回到那个地方去。那个什么都不真实,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还可以理所当然的不信任一切的地方。”

  《雪房子》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能在雪中踩出“咯吱咯吱”声的脚印,却存在于无人之境当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