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1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精选10篇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一):读书小结。

  从来都感知“唐”诗像一排跳动音符。今天,无论再如何努力,都无法道出一句像那样一个花季、华丽美学时代完美语言背景产生言语;更无法把言语偶然变成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时代里对爱的渴望失落:因为我们视觉体验匮乏、对于自我追求缺失农业个性伦理顽固生命出走经验丧失…可唯唐朝调整历史角度,给个人空间: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的大紊乱;所以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欣赏另一个生命的美丽精神状态无限扩大、生命经验无限扩大;所谓“大唐”,“大”,意在包容。唐朝整个时期诗歌,承载了老庄思想的“天地无私”。唐诗之所以令人惊讶动听,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宇宙意思。时代的特征赋予唐朝诗人极大自负感与巨大孤独感,诗人纷纷从人群中走出,把主词拿掉、剔除主观走向自然对话月亮、对话山水、对话花鸟。唐诗之所以令人惊讶在于创作者让我们感觉到整个生命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绽放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二):再读唐诗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问题:最好的诗,为何会出现在唐朝?

  最好的诗,是形式内容匹配完美的文学。魏晋时期出现了形式上的创新,为大唐诗歌盛世做好形式上的基础;而初唐张若虚、陈子昂的出现,摆脱了南北朝“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宫体诗糜丽诗风,重新审视生命对话自然,极大延展了唐诗的内容格局,便出现了最好的诗。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里有磅礴宏大的宇宙意识,有触及本质哲学天问,也有着细腻温婉的闺房思绪。离家远行的游子,独守闺房的少妇,究竟几时未见了?分隔两地愁绪他是否知晓?只有望着皎皎夜空中的这轮明月,想象着他也跟我一样,心里才有所慰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很喜欢书中对这句的解说,水穷之处就是云起之时,水穷之处是一个空间,云起之时是一个时间,在空间的绝望之处看到时间的转机,生命还没有停止,所以还有新的可能,新的追求。晚年的王维正因被迫担任伪官下狱穷途末路,后被宽宥柳暗花明,最终官至尚书右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的诗总是华丽的,又是孤独的,孤独到会与月亮与影子喝酒作乐。这位诗仙,就像从九天阊阖下落凡间的仙人,与世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知音无处寻,唯有对月饮。 月是这位诗仙最亲密朋友,他留存于世的诗篇约有三成与月有关。“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他看见山间明月的感慨;“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他儿时望月天真回忆;“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这是他仕途不顺时的哀婉叹息。李白的月是高贵的,与月为伴是孤独的,高贵与孤独的冲突成就了谪仙人,也成就了唐诗的盛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李白是难忘项背的仙人,那杜甫一定是在人群中无名的圣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最底层人民悲痛怜悯,其中的三吏三别,便成就了诗圣的美名。 蒋勋说,“我很高兴,杜甫会在某一个年龄那里等着让人对很多原来不屑一顾卑微生产生悲悯。”,或许再多走几公里,多过些岁月,我也会在生命里看见杜甫眼中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白居易和杜甫一样,作品多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悲悯,琵琶女、卖炭翁这些为人所熟知的形象就出自白居易之手。“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是新乐府的推崇者;“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的诗连老妇人都能看的明白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李商隐是我最喜欢的诗人,单一句“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便揪着我的心不放,实有晚唐糜丽的风采。他的诗多是无题,也对,这些诗若加上题目意味深度就浅了,倒不如就是无题,更有义山特色婉约含蓄

  晚唐的诗词,依然是华丽的,但是低调颓唐的华丽,连红与金都是暗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后,便以我最喜欢的李商隐诗作结,即便是近黄昏,也依然无限美好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三):遗忘唐诗

  《蒋勋说唐诗》和《蒋勋说宋词》的风格类似,蒋勋先生沿着文学史发展的大脉络结合美学的角度,对唐诗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解说。

  很难想象,在诗人辈出到可以车载斗量的大唐盛世,蒋勋先生居然只重点讲了一首诗和五个人:一首诗是《春江花月夜》,五个人是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从《春江花月夜》的出现,蒋勋先生提出了四个很重要的字——水到渠成。“文学作品如果不在那个时代,却刻意要做出那个时代的感觉,就会造作,留下很多经营痕迹,会破坏原有的完美度。如果不是在张若虚的时代,一定要发出那样大的声音,其实是勉强的。在唐代,因为水到渠成,拥有开阔胸怀气度的诗人才会将《春江花月夜》吟唱出来。”这和王国维先生所讲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样,正如第一讲“大唐盛世”所分析的一样,唐诗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诗歌这株植物经历了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之后,顺其自然地到了“开花”的时节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安排,不迟也不早,刚刚好在这个季节,刚刚好在这个地方。因此,深深赞同蒋勋先生的感慨,今天的我们,不管怎样努力,都再也写不出“唐诗”那样的诗歌来,因为,我们不属于那个时代。

  和蒋勋先生有同感的第二点,是对杜甫的看法。蒋勋先生说,自己在年轻时候不喜欢杜甫,其实,在读这一本书以前,我也有同样的看法,总觉得杜甫的那哪叫诗啊,密密麻麻一大片读下来,几乎就没有触目惊心可供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句子。杜甫的诗,仅仅依靠教室里抄写、解析、背诵,是永远也没法懂的。要读懂杜甫,得等到真正经历或目睹了普通人存在世间的悲欢离合、等到发现在这个世间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法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直到那个时候,方能体会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写下《三吏》《三别》那样的篇章。更重要的一点是,蒋勋先生并未拿李白和杜甫进行高低比较,他赞扬杜甫对民生疾苦关心,也同时欣赏李白的自我实现,“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开阔的文学观点

  关于诗歌的学习。蒋勋先生在解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个句子“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会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并说到,诗歌是一个遗忘的过程。这一点更是深有同感,儿时学习古诗词,除了背诵诗句之外,还得把老师让抄在笔记本上的“诗句的意思”背下来,因为得“考试”。到了后来自己也当了老师,回忆起背诵的痛苦,于是只让孩子们背古诗,“不求甚解”,结果可想而知……很多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当时未必真正理解,直到遇到某一个特定的场景,那一句诗忽然就莫名地脱口而出、甚至潸然泪下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读懂了。

  记得李连杰版的《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完太极,问张无忌怎么样,张无忌回答“全忘了”、于是迎战。唐诗,或许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试着遗忘。

  (2016.11.28)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四):唐诗的美和唐朝的美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8.1蒋勋 / 2014 / 中信出版社“结识”作者蒋勋还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中午,穿过热闹的中关村创业大街进入言几又书店,被蒋勋解读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构建的美感感动,果断下单。刚读过《蒋勋说宋词》就紧接着读了这本,相对于宋的旖旎细腻到有点小家子气的美,唐的美是豪情万丈,奋发向上的,因此也更被传统文化收纳。

  说过自己对描写月的诗词很感兴趣,唐诗中的月既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情,又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苦楚

  唐是包容万象的,有豪情,有侠胆,有奢华,有贫苦,还有无限的哲思。李白,杜甫,王维,乐天,义山,没有人是完整的,每个人只是选取了一个自己的视角观察去表达。但个人还是最欣赏白居易,既有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也有作为诗人的浪漫和对美的欣赏,他身上有一种二者兼备彼此和谐存在的恰到好处分寸感。

  最后说说书本身吧,相较于宋词,这本明显惊艳不足。一是文字略晦涩枯燥讲解专业,二是选取诗数量略多,冲淡了美感。

  阅读这两本书的目的不是专业赏析,更在于感受美,发现一个和中学教材里不一样的文化世界总的来说希望还是达成了。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五):蒋勋说唐诗

  都说文史不分家,但我好像一直只对文学有种近乎痴狂的迷恋,讨厌历史。讲《伶官传序》时,滔滔不绝讲了一节课的历史后,我才开始对历史有了一点点兴趣。读罢这本书,内心燃烧起一种强烈欲望,想走进风流恣意的大唐,想切身体会生命的极致繁华到彻底荒凉,甚至想跨越时空,体悟李白的轻狂洒脱,杜甫的悲天悯人,体会江河日下中各种生命情怀。蒋勋从美学的角度解说唐诗,对于唐朝这场空前绝后的盛世风华来说,再合适不过!首篇《春江花月夜》赏析最佳,细腻地捕捉到了每一句诗的个中情感,它们相互碰撞,就像聆听盛大的交响乐。《长恨歌》《琵琶行》次之,浅显易懂,不乏新奇见解,更适合学生读。唯一的缺憾是有些话在书中反复出现,不免琐碎絮叨。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六):我是不是读了假的诗歌

  还记得蒋勋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梦日边”一句,他说:“这是李白的浪漫。在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阻碍困顿时,他会做梦,用梦来把自己带到最美丽的世界。” 人家那是用典的好吗?!初中课本里都讲了,你偏说是李白自己做梦我有什么办法!?

  还有就是诗歌的解读错误和文化常识错误很多,不看豆瓣书评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另外,个人认为蒋勋把诗歌解读过度了,比如《春江花月夜》一篇读起来感觉就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什么联想到的不管合不合理都要套上去。

  还有我特别受不了的是蒋勋太多主观情感了,一篇文章绝对少不了“我常常觉得,我认为”

  唉…

  读完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吸收了什么,本来抱着扫盲的心态来读,结果感觉越扫越盲。或许是我的精神境界不够高吧…… 老师推荐我们读还要做笔记怎么办 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绝望啊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七):大唐的骨,诗词的势

  了解《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是看到中国诗词大会对于那位亚军女博士采访(忘记叫什么名字了),看诗词大会时就很喜欢人家可以学贯古今,中学时读诗完全就是为了考试而背诵,而现在似乎平添了许多感慨,那是一种对于美的沉思。

  对于唐朝我其实并不陌生,但是从从我固有的思维中抽取的是古代都是封建的、传统的,没想过大唐是那样的开放,以至于把今天都给比下去了,不但李白那样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写出“妾发初覆额”这样以女士为第一人称的诗句,白居易那样的写实派也可以有描写女性肌肤“ 温泉水滑洗凝脂 ”这样大胆的句子,就是今天我们自以为是开放的,但对于异性依旧是讳莫如深,更不要说是男性作者以完全的女性角度来详细描写的,也许读者会认为这个作家有些变态吧,像王小波那么胆大乏善可陈。唐朝的文化暴露万象,在盛世期间万国来朝,胡风已经完全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只有这样的背景,才会有武则天的掌握天下大权吧,这种事真的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允许的。

  说到这本书讲到的诗词,他并不是对于诗词的单纯解析,而主要讲的是诗人的情感,也许是年纪比较轻的缘故,我最爱的还是李白的大气磅礴和王维的隐士品格,并不是很能对杜甫、白居易他们的济世情怀有很强烈的感触。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并不是一个对于诗歌有多大感受的人,只觉得是一样的美,在读过之后却很清晰的了解了诗人在写每首诗时的情感,走的整个主旋律。而且书读起来并不枯燥,相反的是阅读越有兴味,兴之浓时就想吟上一首,我把喜欢的诗都抄在了墙上,每每读来都有一番韵味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爱的就是这种气势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八):美的门槛可以不高

  不知不觉,蒋勋先生的书已经读过多本,从《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细说红楼梦》到《生活十讲》、《吴哥之美》等等,涵盖美术、文学、旅行、生活等多个方面内容。蒋勋先生称自己要做美的传播者。他传播的是什么样的“美”?他怎样传播“美”?为什么对蒋勋的评价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看,蒋勋的观点不算独到创见。比如他在《蒋勋说唐诗》中讲到的,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准备,文学的形式已经准备到位,所以在唐代水到渠成般出现了像《春江花月夜》这样了不起的诗篇。实际上,叶嘉莹先生《中国诗体之演进》将中国诗歌从《诗经》开始的历史进行了精炼的概括梳理,将中国诗体的演进痕迹明晰于前。其中认为,唐朝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一方面完善了新的律诗、排律、绝句等近体诗形式。就学术观点而言,迦陵先生所谈,比蒋勋之言更为严谨。学术不够严谨正是蒋勋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然而蒋勋的作品面对的是大众,而不是专家。作品意图在给予读者美的熏陶,而不是进行学术研究。他的著述阅读门槛不高,代入感强。

  他能够平实浅白地阐释传统文化观念。比如《生活十讲》里面说: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正是这个意思吗?明白了是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要发展出一个什么样子,也就是“知命”,之后才能很安分地做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就像一株草不可能成为一棵树,一条鱼不可能发展出一只鸟,尽性成德,实践自己的命运,那么也就是“君子”了。君子是传统美德的化身。笼统地说美德无法有效地引导人生,把体现美德的行为告诉大家,才可能真正去传播美德。

  他能够恰当巧妙地连接起艺术世界与当下生活。比如在《蒋勋细说红楼梦》里,他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例子,把现代都市青年与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们连接起来。他说,这些大观园里的孩子们从小就熏陶在诗词的文化环境里,接受写诗的训练,结诗社、赏雪联句,实际上就是她们在做游戏,是她们的娱乐方式。就像生活在现在都市里的年轻人,在电子时代聚集在一起的娱乐方式就是打电动游戏。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快乐。经过这样一番类比,迅速拉近了大观园的艺术人物与现代年轻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可以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为什么大观园的存在是那么美好。有了这样的情感连接,古典文学才能继续存在于现代社会,继续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他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抽象的美学概念。比如,用最日常和大众的体验来阐释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甚至是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系:“内容是说我渴望爱,因为没有爱而空虚;可是光有爱的渴望和爱的失落,不一定能产生诗。《诗经》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爱的渴望与爱的失落变成了十六个字这么精简的文字,所以形式当然是重要的……诗人在某种感情当中,可以把自己的语言变成偶然的一个句子……而且这句诗让读到的人有共鸣,觉得它表达了一个时代里对爱的渴望与失落。……如果一个人写的诗只是在小部分人当中流传,还不能够把个人情感与大众进行对话呼应,那我称之为还在琢磨形式的诗人。”这段话或许也可以用学术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内容是相统一的,形式是高度精炼的内容,文学是对当下社会现实需求象征性的满足……哪一种语言会更有易于传播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艺术之所以能够陶冶情操,首先在于引发美的主观感受。蒋勋能够将知识积累与感性体悟结合起来,用美的声音和文字,来传递美的感受,从而传播美。他是一个文化翻译,将古代翻译成现代;他是一座桥社会桥梁,将精英与大众连接;他是一条鉴赏线索,引领读者在美的时空里自由穿梭。他降低了审美的门槛,让普罗大众的生活也可以沐浴艺术之光,而艺术也获得了大千世界沃土滋养。蒋勋的书不妨一读。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九):沙龙读诗"遇"蒋勋

  "诗"与"远方"老放在一起说,就觉得诗歌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其实"诗歌"就是民间老百姓口中传唱的歌曲,而"文章"(八股)才是居庙堂之高的事情啊。

  我们小时候学诗,一般会经过朗读、背诵、墨写、逐字逐句翻译等步骤,然后一定要再点出"中心思想",一般是作者珍惜时间的教导、思念家乡的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等。

  关于作者,一定是"李白,字太白",生于XX年,卒于XX年,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于XX年做过XX官职,于XX年不做(辞官或被贬)XX官职。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了解诗人也一定要跟他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而且是必然,是紧密联系。

  讲诗之人大都用尽典故,一定要掉好多书袋,释义尽量高屋建瓴,无敌鸡汤。读诗用诗之人一般被认为都是故作深沉、满身酸腐。我们离诗真的太远太远了。

  当然最近比较流行网络语言解读唐诗,讲太多诗人"野史",初读为之一新,再读无法深入,太过戏谑,对诗词理解浮于表面。

  蒋勋讲诗,不把诗高置于庙堂之上,不把诗疏离在江湖之远,不把诗混杂于闹市市井。

  他就像是坐在沙龙里,在我对面的一个老人,絮絮叨叨开始,敦厚的语言,平和的深情,讲声律与文字、形式与内容。讲尽盛唐的华美与豪迈,讲尽诗人的孤独与自负,张若虚的个体生命与自然宇宙,王维繁华落幕的豁达平静,李白自由盛放的生命状态,杜甫脚踏实地的社会意识,白居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新乐府"运动,以及李商隐的眷恋与幻灭。

  分作者叙述的方式,可以在理解诗人时代、性格、文法的基础上来理解诗,仿佛每一个诗人都可以看见,可以触碰,可以对话。没有着重讲述诗人的生平命运,却没有哪一句诗不在讲诗人的情感与命运。"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方式。"谈的只是诗吗?好像又不是,谈的是生命。

  诗都是整首出现,不再就"名句"论诗,也不用停下来去查典故。仿佛不是在读诗句鉴赏,而是在读一篇篇流畅的散文。

  没有猎奇,没有八卦,回到诗歌"文本"本身,理解词语和文法,体会思想与情感。蒋勋讲得循循善诱,像一个任课老师般认真负责,但又不克板教条。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不能够被翻译"也是蒋勋坚持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每个自己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阅读理解"不用有标准答案。但是这一切都是有基础的:热情地对待诗歌,真诚地面对生命。

  而同坐沙龙里的我,听诗、读诗最好的伴侣就是一杯红茶、一个原味苏打水,或者一杯清咖就行,因为不想去打扰心灵的丰富。

  至于吐槽蒋勋典故用错的,吐槽受众是贵妇群的,我不怪你,只是你太过纠结于细枝末节,而没能去理解借助唐诗这么美的形式,作者传达的生命善意与美好。

  还有,年至耄耋的老妪、衣食无忧的贵妇、或是目不识丁的农妇,都可以读诗,都可以懂诗。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后感(十):简介

  本书系在《蒋勋说唐诗》(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属于“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