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2 20: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本由[以色列] 阿里·沙维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一):民族性是一切斗争的起源

  似乎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犹太民族那样,充满身自豪感认同感的同时却又离散在世界各地。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大清洗和大屠杀迫使全世界各地、身份经历各有不同犹太人民聚集在当今的以色列地区。迫于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需要,以色列建国、以色列驱逐了生活在当地的阿拉伯人、现今的巴勒斯坦人,在此过程中以色列也犯下了对阿拉伯人的罪行。此后,以色列的崛起繁荣、自我的保护意识刺激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和民族,以色列是建立在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的犹太民族国家,宗教历史迫害使得双方都难以原谅对方,中东就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这本书很好剖析了以色列国家的发展历史、那些国家矛盾形成演变言语中不乏作为以色列人的自豪。本书不完全是历史书籍,亦可以看成是中东局势分析书籍。翻译略显糟糕,排版也不太尽如人意总的来说,如果你对中东局势和历史感兴趣、对犹太民族感兴趣,我推荐你看这本书。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二):读《我的应许之地》感想

  巴勒斯坦的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面临着种族存亡的威胁,但一直坚定守护自己信仰土地。为马萨达精神起敬,宁愿全部的犹太人奋起放抗就此灭族在以色列,也不愿失去自己的土地。如若无国何以有家?纳粹侵略者在西欧集中营里面杀害的犹太人无论老弱妇孺就是最好的证明自以为是的侵略者总是以为自己种族高贵和以为别人带来文明进步为卑贱借口屠杀无辜平民,侵犯别人的领土。但事实是,一场侵略战争成千上万的人们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在这个大自然中,人类百年后终归也是一撮尘土摆了,谁比谁种族高贵?信仰这个词很久以来,我都读不懂它的意义。在抗议时期的很多片子中,它反复出现意思共产主义就是数千万抗战烈士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的信仰。作为一个当代青年,我虽能理解但还没能深刻体会到这个信仰带来的坚定的力量。一些人会觉得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么有信仰。在我的浅见中,我认为不但是信教才是有信仰,坚定不移爱国爱家,爱护和平反对侵略这便是我的信仰。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三):何去何从

  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以色列,其他国家。

  以色列有太多与众不同之处,这本是一个只存在圣经传说里而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国家,却顽强生存了下来。她在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便遭到所有邻国组成联军的围攻。这个建国初期只有65万人的小国,用了整整一代人时间打了五场卫国战争与不计其数的小规模冲突才使得邻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相当困难。可直到今天围绕以色列的众多阿拉伯国家也不承认以色列的国境线,就如同以色列同样不承认一样,这是他们之间唯一能达成共识之处。

  大离散之后,全世界的犹太人用了一千年时间渐渐聚合在欧洲,又用了一千年时间,变成了欧洲公敌。欧洲某种程度上是以色列的代孕母亲,犹太人成了欧洲社会不愿意也不可能消化的果核,他们被吐回了据说是他们祖先所来自的土地上,那个上帝耶和华承诺以色列民的应许之地。

  如同上一次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建立犹太国一样,这一次的先行者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由欧洲抵达今天的以色列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们是“没有国土人民”来到一个“没有人民的国土”。

  麻烦的是,那里其实是有人的,从来就有。

  大屠杀让犹太人深刻领悟一件事,那就是要想不被灭族,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国家政府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这使得历代以色列政治家都成为冷酷无情务实主义者,在半导体收音机还不能造出来的情况下,以色列集合全国资源也要制造子弹。他们深信,想要生存下去,与其期望与邻国彼此释放善意,为善为伴,不如让对方感到彻底绝望与无尽恐惧来的有效

  如今,在这个“铜墙铁壁”里的国家,(关于铜墙铁壁有两层含义,对内而言,以色列各定居点为了安全皆如堡垒要塞,铁丝网与检查纵横交错,把耶路撒冷的穆斯林紧紧困住。对外而言,以色列周围的邻国又如铜墙铁壁一般把以色列牢牢围死。

  ),极端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与狂热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将以暴易暴的死结越拉越紧,这个伟大渺小孤岛国家将何去何从?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四):自说自话

  用电子书看的,只能看到阅读进度,对于书的厚度没什么概念,但觉得应该很厚重吧。

  关上网页,一个人静默许久,心情复杂,跌宕,起伏,纠结。不知道改写什么,也无法表达出心里的同情纠葛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无数的中东专家给不出完美的答案。

  这几天连续在看耶路撒冷的书,从BBC女记者的《耶路撒冷告白》到《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再到这本《我的应许之地》,对于这本书早有耳闻,写以色列的历史的,出版也有许久。不禁有些想笑自己的阅读方式——迂腐。不追畅销书,对于经过时沉淀的书,算是读一些经过时间和市场淘汰的书吧,省去了挑书的时间,避免因为书质量太差而失望

  关于此书,无须赘述,以色列的历史简介,从一个个鲜活人物视角来写一个个时间节点的发展历程,有点让我想起《万历十五年》从一个个小事去剖析整个历史进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条分缕析,当然也得益于作者作为首席记者精炼的文字独到见解

  《耶路撒冷告白》中关于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描写让人动容,个人命不可避免的卷入国家历史发展的洪流。一个以色列长大的人要回到自己的祖国生活居然要靠外来的律师为她争取居住证,多可笑荒谬又多可悲,民族之间的这种矛盾几乎无法化解。

  《应许之地》再次为我展现了这种民族之间的矛盾,一直以为以色列只有犹太人,原来还有人数庞大的阿拉伯人,有穆斯林有基督徒,甚至有上百万的巴勒斯坦人。国内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及时犹太人内容也是有不同的派系和分裂的。

  看电视节目曾有学生演讲说以色列人没有安全感,随时准备战斗,跟阿拉伯国家大了大大小小的仗才夺得这片promised land.无从去判断正义,阿拉伯人宣称这是2000年前他们的祖先居住的,而巴勒斯坦人已在此地生活了1400多年,以色列故意忽视了巴勒斯坦人的悲苦。同样有很多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提起犹太人,我总是会想到这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两千多年辗转世界各地,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精英,然而许多国家仍有排犹情绪水晶之夜、奥斯维辛更是把犹太人的苦难推向了高潮。于是他们需要一片土地来定居,来安放他们几千年的不安,他们从巴勒斯坦人手里夺取,同样伴随着鲜血牺牲残忍和掠夺。以色列建国,却刻意忽视了其他民族的苦难。

  读书的过程中才领悟到这个世界的联系真是很奇妙,这个国家的建立是在联合国通过决议的,原来是出于欧洲国家对于犹太人的愧疚。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其他大国身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

  关于这片土地的归属始终存在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如耶路撒冷被奉为三教圣城。近期看新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未以色列首都,不知是否算是为中东问题加了一把火。

  接下来,再去看看耶路撒冷这个城市的其他故事

  昨晚上跟室友聊天,说你别看书了,容易找不到对象,我觉得好笑问为什么,“你看的书多了,男生觉得你懂得太多,会被吓跑的”

  中午想写写随想,邻座的同事说你为什么要写“因为想表达想找人聊这个,没有人聊,只好写下来"

  最近思绪有些混乱,静下来再细细梳理。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五):全面立体的以色列

  一部以色列人记录以色列建国及近现代犹太民族奋斗历程的书,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是历史事件发生地的拜访复原了自西欧犹太人踏上巴勒斯坦至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书中有对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不公待遇的控诉也有对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土地村庄的纪实。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作为一个以色列人对于以色列建国的反思。作为一名以色列人,作者当然能为以色列所取得经济科技发展而欢欣鼓舞。在书中也看到,作为一名以色列人,对于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所带来的恶果。在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描述上,我认为作者基本上是中立的客观的。

  同时,作者还深度剖析了当下以色列国内的族群分裂问题,不同的犹太群体间的隔阂。以色列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强大那么不可瓦解,内部族群观念的不同正在侵蚀着统一的以色列。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深的佩服这些犹太人,不管他们是极端复国主义者也好,正统犹太人士,非正统犹太人。在全世界都抛弃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在这片狭窄,强敌伺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并称为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话语权的国家,这点是其他民族没有做到的。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六):唯有慈悲能够拯救

  在十九世纪末,一些具有天才远见和洞察力的犹太人已经预见到了二十世纪犹太民族即将面临的毁灭性的危机。虽然他们不能准确的预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但他们清楚的看到反犹主义在欧洲的日渐强盛以及犹太民族性的逐渐同化与消失。在这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驱使下,犹太复国主义被提出。这一主义号召离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两千年前他们祖先生存的地方——巴勒斯坦,重新建立属于犹太人自己的家园。

  《我的应许之地》讲述的即是这段充满荣耀悲情的犹太民族回归家园,建立以色列国的历史。作者阿里沙维特的祖父就是当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物之一。他放弃当时在英国安逸宁静的生活,自愿承担起拯救犹太民族的责任不远万里踏上荒凉的巴勒斯坦。充满期望的看着当时还十分贫瘠落后的土地,和当时很多的犹太人一样坚信犹太人能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家园,享受和平与安宁。但在以色列建国后的六十多年里,以色列的和平也从未真正到来过。

  一百多年以后,他的曾孙即本书作者面对着被重重问题困扰着,时刻处于恐惧中的以色列,试图去理解曾祖父当年的行为,他本可以在安详宁静的英国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命运放到这片荒凉而充满动荡遥远国土。在他试着为其曾祖父给出的答案里,他发现了犹太民族的命运是多么的悲凉沉重,无可选择。除了这片荒凉的土地,在其它任何地方他们的身份都只是暂居的过客。“所以雅法之旅是无可规避的。我们必须在雅法周边建造一个犹太民族家园来拯救我们自己。”他也试着假设自己出生在英国的命运,没有以色列的忧愁与动荡,享受英国怡人静谧风光。但最后作为一个以色列人的自豪感还是强烈的占据了他的内心:我生下来就是以色列人,我活着像以色列人,我也将像个以色列人那样死去。

  在犹太复国主义者们试图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家园之初,以巴问题就注定不可避免。但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和作者的曾祖父一样,选择对已经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生存了数千年的巴勒斯坦人视而不见。但以巴问题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爆发出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积重难返身体痼疾。在以巴两个民族的问题上,作者有着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以及客观深刻的认识。一方面被杀戮,歧视,隔离威胁着的犹太民族需要这片土地,于悲惨的犹太人而言,占据这片土地有着绝对的正义性与必然性。但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民族对这片土地的拥有也是无可辩驳的,他们的祖先在这里生存了数百年,他们的根在这里。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作者不得不无奈沉痛的承认“两个民族共享着同一个家园并为之争战,而这场战斗几乎是永无止境的。”“使这片土地上的这两支民族实现和平共处,很可能远远超过了人类能力。”作者对以色列的未来并没有绝望,但他明白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历史诅咒将一直盘旋在这片土地上。

  在以色列建国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以色列社会对待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派别与主张。但在作者看来,他们的想法都太过简单天真。作者以深邃眼光越过当下最严峻的占领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源所在。作者对问题的剖析处处显露着客观,自省仁爱的精神,让人感动。他的设身处地与博大胸襟让我想到以色列当代最负盛名的大作家阿莫斯奥兹在半自传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里记述的一段经历:有一天晚上奥兹和一个战友一起巡逻,他害怕的跟他的战友说:“我们等一下要小心,万一那些凶手……"他的战友很生气,对奥兹说出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你再说一遍?你叫他们作凶手?你有没有想过,当初我们这一大群犹太人,渡海来到这个地方居住,霸占了他们的地方,而他们就住到现在的难民营里,你认为你能叫他们凶手吗?”

  “坦白讲这就是一个生存的现实,当年因为战争,我们抢到了现在占据的这块土地,当时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人要我们,难道作为一个民族,不值得拥有自己的土地吗?但是问题是,今天我们还想霸占更多的土地,那就是犯罪,如果谁再多拿人家一分土地还觉得很高兴,那就是盗贼。”

  归根结底,唯一能消解仇恨的还是理解。多一些像阿里沙维特和那个战士一样能够客观理智看待问题,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博大的仁爱之心的人,也许这两个民族就能够互相理解,从而做到互相退让与妥协了。一方面,以色列人必须正视巴勒斯坦人的存在,不再妄想更大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也必须正视以色列国的客观存在。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七):很棒的书

  此书既写了犹太人,又写了阿拉伯人;既写了北欧犹太人,又写了塞法迪犹太人;既写左派,又写右派;既写世俗,又写极端正统,还有以色列犹太人现代的种种。作者有立场有观点,但没有因自己的立场而无视贬低任何一方,全书娓娓道来以色列建国的过程及发展至今种种,他们的荣耀,他们的苦难,他们所犯的罪。

  此书应该是全面的介绍了以色列的发展史,和以色列人的各类政治倾向,撕下普通读者心中“以色列人”的笼统标签,让读者看到了中东的复杂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以色列人本身的复杂性,

  看以色列建国各阶段人民发生的变化,对比目前国内种种变化也颇有启发。在了解以色列建国背后国际势力的此消彼长,再看目前中东乱局又能有新的想法。

  总而言之,是本很棒的深度介绍以色列的作品。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八):以色列危机——阿里·沙维特对历史惊人的洞察力

  地理学上有一个优美的理论,叫“分形理论”,它说在空中拍摄的1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与放大了的10公里长的海岸线的两张照片,看上去会十分相似,也叫自相似理论。以色列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度,它的建国史其实就是其他所有国家建国史的一个缩影。我非常佩服像阿里•沙维特这样能站在绝对高度去审视历史进程的人,虽然他没有伟大到给出自己所预见的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国家,这个审视包含两方面,一是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哪个历史节点?二是目前我们面临着什么问题?

  我们先说历史节点,从阿里•沙维特的这篇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无非经历以下阶段:第一,1897年,本特威奇先知先觉,意识到不列颠群岛并不是流浪了两千年的犹太人的家,这个意识成为建国最初的萌芽;第二,1903年,俄罗斯复活节大屠杀成为第一个具体的导火索,赫茨尔等第一批觉知到本特威奇内心萌芽的人开始了实际的复国运动;第三,在克服各种巴勒斯坦当地的抵抗运动之后,甚至内心信仰被打趴再建立之后,终于在1948年建立了以色列共和国;第四,建国后,建造供给房将流浪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召回,发展核工程巩固国家地位,巩固地位后设立定居点向外扩张;第五,无节制的扩张以及一味的发展经济,终于迎来了巴勒斯坦大起义的爆发,整个国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陷入了死循环:暴力、以暴制暴、对以暴制暴的以暴制暴;第六,在一系列的暴力和动乱之后,以色列开始重新思考和平,思考国家面对的问题,思考以色列的出路在哪里?第七,在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反抗之后,得出了七个潜在的威胁,这七个威胁来自于:伊斯兰、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国内、精神、道德以及身份属性。

  对应我们中国,显然我们已经走到了第六步,也许已经走到了第七步,我们已经找到了威胁,但我想类似阿里•沙维特这样对自己国家的批判性分析报告是不可能在中国出版的。

  看完历史节点,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以色列所有的威胁其实都来自于身份属性的衍生,建国之后对身份的处理失误带来了目前的危险处境,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这片土地2000多年了,很多事情已经不具备可追溯性了,在复国运动的早期,其实大家所有的做法都是想在巴勒斯坦这篇土地上完成对犹太人身份的自然构建,小心的撇开殖民主义,撇开法西斯主义,撇开集权主义,但是在建国之后,领导层对身份采取的做法并不是化学融合而是物理融合,这种物理融合就像殖民主义,在遇到大的冲击时,外围的敌人可以很容易侵入,内部的精神道德架构也很容易崩塌,比如作者担心的,当以色列核武器不再成为一把保护伞时,整个国家从上至下信心崩塌,国家结构很容易散架。

  那对于中国会有一个像以色列身份属性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胁点吗?我想是有的,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身份属性往上推一层无非就是影响各种人群认同感或者说凝聚力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内部团结问题,只是对于以色列在众多影响内部团结问题的因素中身份属性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指的是腐败、指的是Z独、G独和T独分子,指的是文化自卑而带来的文化侵略,只是在中国我们看不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些数据,我们容不了去做这类问题分析报告的学者,我们不知道哪个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素?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前,我们甚至无法判断这种掩饰的做法是好是坏?

  在我个人看来,以色列能够接受阿里•沙维特这样的学者已经非常勇敢了,如果犹太人还能够在了解真相之后依然挺过难关,那真是一个打不败的民族,在2000年之前,一个民族脱离它的发源地还能在2000年之后重聚,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民族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个惊喜的明天,而这个通向惊喜的过程值得全人类去学习!让我们拭目以待以色列后续的发展!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电子书 《知乎一小时》中的《以色列的建国史》,为以色列所震撼,想了解更多的以色列的历史,正好在亚马逊上看到这本书,就屯了下来。

  作者在书的开头说明了写书的目的:

  虽然以色列在当代表现地可圈可点:有效遏制了恐怖主义,科技高速发展,经济也势如猛虎。但是,在这些外表光鲜的光环下,以色列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巴以冲突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停息;以色列的区域霸权策略战略正经受挑战;犹太国家的合法性招到削弱;深度变革的以色列社会越发两级分化,自由民族的根基摇摇欲坠;调控不力的以色列政府不足以妥善应对诸如军事占领、社会分化之类的严峻问题(出自书中前言)。只有了解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在这个思路下,追述以色列的大历史,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有了这本书的主题:一个世纪以来,我的国家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处于现在的境地?是什么导致这一切?我们做错了什么?我们将走向何方?我深深的忧虑是否有依据?我们的犹太国家是否真正处于险境?以色列是否陷入了绝望的悲剧?我们是否能复兴和救赎自我,挽救我们深爱的土地?

  在书中,作者通过几十个具体的、深远的、心酸的以色列人的事例,带领我们进行时空穿越,来体会以色列的传奇:

  当穿越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了解到了犹太人所面临的灭种的绝境: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当时犹太人总数为1100万)死于屠杀,三分之二的东欧犹太人(当时东欧有七百万)惨遭屠戮,除却肉体上的威胁,世俗化和解放运动也在侵蚀着犹太人的民族特性。在这双重危机下,以色列人意识到,只有拥有自己的国家,才能让种族延续下去。于是犹太人选择了巴勒斯坦,可是,阿拉伯人在那里也已经生活了几个世纪。一个世纪的爱恨纠葛就此揭开序幕.......;

  当穿越到建国早期,看到逃脱浩劫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忘却失去亲人的伤痛,背弃先前的身份,为了生存而挣扎,奋斗,人们舍弃了“我”,成为了“我们”;

  当穿越到90年代,体会到作者面对关押,审讯巴勒斯坦人时种种的不人道的时候,对自己信仰产生动摇的怀疑......

  通过其他的资料了解到,在以色列到现在短暂的历史中,时刻面对着重重的危难,需要以一己之力(后来和大国的援助)对抗整个阿拉伯世界。此时,才体会到以色列的不易。在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取得空前对阿拉伯国家的优势,却在赎罪日战争开始阶段惨遭失利,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可能就是另一个历史了,也警醒了我们:骄兵必败!!!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回想起了小的时候看到的新闻联播中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这个时候,再去寻找对应的资料,加上平常了解到巴勒斯坦反抗组织的种种,几乎颠覆先前的观点。

  由于作者的阅历丰富,在书中很深刻地指出了以色列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通过这些矛盾,可以对以色列社会有更直观的了解。

  在阅读完后,回想整本书,不能自已,震撼于以色列的苦难和坚韧:

  这里没有期望和平,但是这里没有和平,至少不会很快迎来和平。这里期望安宁,但是这里却没有安宁,至少在这一代没有安宁。我们建立的国家,根基是摇摇欲坠的,不断的地震在动摇他,因此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拥有的东西是不断前进的冒险,是一场长途的奥赛德征程。

  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看看自己是否能回答书中开始提出的问题!

  《我的应许之地》读后感(十):以色列的过去现实与未来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第一章 初见 1897 在赫伯特·本特威尼的内心,有两种驱动他前行的力量:鲜活的历史记忆交织着不断进步的信仰,以及对于历史荣耀发出的实现现代化的决心与渴求。 联系上一本所读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犹太复国主义也有这各种各样的派别,有的激进,有的平和,以色列的建国史也是在各种思潮中起起落落。

  第二章 步入深谷 1921 1921年,74名弱冠犹太青年,来到巴勒斯坦贫瘠的哈罗德山谷。他们是反抗者,反抗着依靠别人施舍的犹太人,反抗着基督教的欧洲,反抗着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反抗着巴勒斯坦有毒的沼泽和巨大的石砾,反抗着巴勒斯坦原住民。他们将建立起以色列社会主义的农庄(基布兹)--艾因哈罗德。 在未来的岁月里,第一只盎格鲁-犹太人精英突击队再此成立,艾因哈罗德也将为以色列未来的军队奠定基础,22年后,他将拥有真正的军事实力,将巴勒斯坦人尽数驱逐。 基布兹社会主义也是犹太复国主义的一部分,他给新殖民主义披上了社会主义的外衣,带来道德的优越感,他赋予了锡安主义者社会凝聚力与精神支持,他的武装也将让最初的定居者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他的功过与是非,都随着以色列的建立而潜藏在岁月的长河中。

  第三章:柑橘园 1936 雷霍沃特的柑橘园是另一种犹太复国主义,它是人道,务实,温和和平衡的,他想通过19世纪是柑橘种子种植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相处的果实。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反犹高峰和大阿拉伯主义结合在一起,给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

  第四章 马萨达 1942 马萨达是古代王朝建立的要塞,公元66年,在这里,犹太人曾抵抗这罗马人的入侵,960名马萨达居民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自杀身亡,也不愿接受罗马人的统治。约瑟夫斯(约瑟夫问题的主角)《犹太战记》就曾记录下马萨达的故事。 在1942年,纳粹在北非势如破竹,阿拉伯-巴勒斯坦大起义风起云涌。现实的残酷使犹太人意识到:我们,或者他们;生,或者死。 什玛利亚胡·古特曼发起了攀登马萨达的活动,在活动中,犹太新的精神将被赋予,决定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不再是排干的沼泽或者孕育果实的种植园,而是一座矗立的沙漠要塞,它在荒芜土地上投射下的令人敬畏的身影。

  第五章 吕大城 1948 吕大城是阿拉伯城市,在它的旁边,医生莱曼建立了犹太青年农庄贝谢门。莱曼的村庄是独一无二的,他实现了创始人乌托邦式的价值观,他与周围的阿拉伯城市和村庄友好相处。 然而在1948年,一切都破碎了。以色列建立了,为了广大的土地和构建安全区,吕大城在战火中废弃,当初在贝谢门长大的犹太孩子,向着他们的邻居吕大开了火。在正午的30分钟里,200多阿拉伯人在清真寺避难所中遭到屠杀,成千上万的阿拉伯平民被驱逐出吕大城。 吕大是以色列的黑匣子,里面盛放着犹太复国主义的黑暗隐私。那些在贝谢门长大的犹太孩子们,对着昔日的邻居,朋友挥下了屠刀。 的确,阿拉伯的吕大和犹太的贝谢门终究不能共存,一片土地只有一个主人。“吃饱,喝足,因为明天我们就将灭亡。”吕大的毁灭,也代表着锡安主义者曾经宣扬着的民族精神:谦虚,善良,服务大众的毁灭。 但是,作者也这样写到“我将站在受责的那一方(犹太复国主义者),没有他们,以色列的国家将不会诞生;如果没有他们,我不会诞生。他们做了肮脏的、龌龊的工作,但令我的同胞,我的儿女,我自己可以生活”。

  第六章 供给房 1957 供给房是以色列为了安置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移民而建造的保障性住房,来自欧洲,阿拉伯的犹太人移民大多居住在这里。说他们是移民,其实是难民,他们有的刚刚在纳粹的屠刀之下侥幸逃生,也有的在反犹主义浪潮中不得不逃离故土;他们有的家人已经尽数埋葬在东欧集中营中,形单影只的来到巴勒斯坦的土地,他们也有的没法在反犹主义高涨的阿拉伯地区生存,举家搬迁至以色列。不管以前经历如何,地位高低,他们都已经是新以色列人。 安置难民和和发展经济成为以色列的国家工程。到1956年,以色列吸纳了超过100万移民,20座城市拔地而起,并提供了25个新工作岗位,新生的以色列成为了中东地区最稳定也是最先进的国家,这是史无前例的历史成就。 然而,代价又是什么呢? 背弃了巴勒斯坦的过去,背弃了巴勒斯坦的灾难,背弃了犹太人的过去,背弃了犹太人经历的大灾变。 在以色列的第一个十年,本古里安和领导的以色列漠视了生活在巴勒斯坦土地阿拉伯人的悲剧,漠视了曾经犹太人的历史文化与犹太人所遭受的大屠杀苦难。意识的缺乏是第一个10年所存在的问题。也许,如果以色列承认对于巴勒斯坦犯下的过错,它将无法生存;如果以色列表现出对于过去的同情与善良,国家也将走向崩溃。 就像改革开放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专注与经济建设,奇迹才能缔造。而一旦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冲突,也许只能仰望别人的奇迹了。

  第七章 核工程 1967 以色列的核工程其实并没有给我太大的感触,要想真正在世界上有着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不被其他人所威胁,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力量。值得注意的的是以色列的核力量是在法国的协助下完成的,让以色列成为了中东唯一拥有核力量的国家,今天,他的地位正在受到伊朗的挑战。“在大屠杀与民族复兴之间,在恐惧与希望之间,在生存与死亡之间——我们做出了迪莫纳的壮举,对于接下来的世世代代而言,这个举措究竟是祝福还是邪恶诅咒,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未知数。”以色列核工程的重要参与人员这么评价在迪莫纳的核工程。 所以,在和平的日子里,享受当下的每一刻,因此明天比昨天会更好,明天的明天比明天会更好。就像《飘》中说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第八张 定居点 1975 以色列的犹太人定居点是指以色列在通过1967年六日战争夺取土地上建立的犹太人社区。所以它一直充满着争议。在我看来,显然是非法的,殖民式的行为,但在定居者眼里,又有着不同的看法,定居点是1967年六日战争与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共同产物,两次战争,以色列从欢乐傲慢和弥赛亚式的幻想转变到了畏缩消沉,以及对于自身的批判。同时世俗的的、开创性的犹太复国主义已经被自鸣得意的犹太复国主义所取代,被一种世俗的薄弱意志所攫取。而与此同时,越南战争的失败与美国在东亚的撤离,更使以色列警醒,绝不能让以色列成为第二个西贡,也许这样才是定居点产生的原因吧。

  第九章 加沙海滩 1991 其实这一章没有太大的感触,1991年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作者作为预备役看守被监禁起来巴勒斯坦反对者,只是拘留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集中营”的翻版罢了。 犹太人把他所遭受的苦难加到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身上。

  第十章 和平 1993 《奥斯陆协议》与巴以和解,拉宾与阿拉法特在戴维营前历史性的握手。 “历史不是一个火车站,在历史的情境里,如果你错过了你应该登上的那辆火车,就不能指望有下一辆。” 巴以和解其实是在当时以色列副外长尤西贝林一手谋划的,他未经许可与阿拉法特方面接触,并通过含糊不清的手段将初步协议通报给外长佩雷斯和总理拉宾,他获得政府含糊的许可后,一个加速的和平进程就此开启。 改变拉宾的是以色列的小伙子们。拉宾意识到,这些21世纪的小伙子们可不会像他在1948年那般投入战斗。改变佩雷斯的是世界。他访问了很多国家,倾听了很多言论,然后,他意识到,他绝对不能把以色列变成一个新的南非。 其实,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巴以的和解是暂时的。他们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定居点的多与少,不在于圣殿山伤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圆顶清真寺,也不在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流血与仇恨;而是以色列的犹太人夺走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那片属于阿拉伯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不是6日战争获得的领土,而是1948年划给以色列,原属于阿拉伯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这片土地,谁也不会放弃,这才是冲突的根结所在。 土地是这世界上唯一了不起的东西,它是这世间唯一永恒的东西,它是唯一值得工作奋斗为之献身的东西。--《飘》。

  第十一章 控诉 第十二章 性,毒品以及以色列的现状 第十三章 上加加利 第十四章 现实的冲击 现在引用现实的冲击的一段话来总结上述的内容,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以色列已经经历了7轮不同的反抗:定居点的反抗,和平的反抗,自由司法的反抗,东方犹太人的反抗,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的反抗,个人享乐主义的反抗以及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的反抗。 定居者奋起反抗政治的规章和约束;反战分子反抗历史与地缘的现实;自由主义者们反抗太过现实的国家;东方犹太人们反抗西方犹太人的控制;极端正统派反抗世俗主义;享乐主义者们反抗犹太复国主义者集体思维的定式和令人窒息的因循守旧;以色列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反抗犹太民族主义。 然而,所用的反抗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反抗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本古里安所打造的犹太国;反抗那个兴建供给房、创建了迪莫纳、稳定了年轻的以色列的年代。 在第十一章中,代表东方犹太人和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的沙斯党创建人德里控诉阿什克纳齐犹太人的压迫,西方犹太人的精英对于人口大多数的东方犹太人的权力压迫。东方犹太人的声音慢慢在以色列收到人们的重视。 而在第十二章中,又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以色列,一个在深夜鲜为人知的特拉维夫。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一句话:“这些孩子活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点击鼠标,购买。所以,他们的爱情也是网络速食爱情,他们没有耐心,他们的要求立刻得到满足。” 在第十三章中,上加加利里描述的是巴勒斯坦的以色列,描述的是在北方的真主党与南方的哈马斯共同威胁下的以色列,是面对的伊朗核威胁下的以色列,其实,今天的以色列没有了1948年的军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也许当今的以色列,当国防军的士兵在灌木丛中与死神对话时,特拉维夫的青年们也许在夜店里挥洒汗水,释放荷尔蒙,正如作者所说,今天的以色列意识上正在慢慢崩溃。

  第十五章 占领罗斯柴尔德 2011 随着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大量高技术犹太移民和战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的红利,以色列在20世纪末已经21世纪出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然而繁荣之下也潜藏着危机,没有了军事科技研发所带来的大量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没有了当初犹太移民所带来大量新鲜血液。今天的以色列在人口结构上面临着重大问题,接近半数的以色列孩子在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学校或者阿拉伯学校,在2030年,世俗犹太人将成为以色列的少数派。而以色列的奇迹正是世俗犹太人所缔造。 如今,新一代的以色列政治力量正在登上历史舞台,2011年占领特拉维夫的罗斯柴尔德大街,作为新生一代他们参与了以色列的国内抗议,然而抗议又是最温和的,他们的行动,比开罗的运动(推翻穆巴拉克)更和平,比纽约的行动(占领华尔街)更有效。他们赢得了80%的以色列国民的支持,变革,也许已经悄然酝酿。

  第十六章 生存挑战 2013 伊朗核危机的乌云笼罩着以色列。在伊朗渐渐拥有核力量之后,中东的形式何去何从?作者曾说,也许,以色列早应该对于伊朗实行贝京主义,就像他对于伊拉克和叙利亚做的那样——炸毁核设施。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以色列也许将面对着一个拥有核力量的阿拉伯世界。

  第十七章 在海边 沿着赫伯特本特威奇的道路,作者又一次在以色列的土地上旅行,也许今天的以色列或许让作者有点失望,但是犹太人复国主义之父终究说过:“但愿,在这个地方可以涌出对我们命运多舛的兄弟的祝福”。 这本书就这么读完了,2017.01.25-2017.02.14,本书是《国土报》的首席记者,写下的文章把文字背后的以色列都能很好的展示给我们,5星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