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10篇
《我终究是爱你的》是一本由张小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一):建议张阿姨把这书充实为性爱小说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言情小说的作家,琼瑶奶奶老了、没人看了,亦舒大妈不死不活、也没多少人搭理了,反倒是张阿姨,当年也没有怎么大火,现在也没有怎么受冷落,依然在这样费力的硬撑着,每年都会有几本书陆陆续续像没劲儿的水管滴滴答答、不冷不热。可是再怎么写、再怎么努力,套路再怎么换,在这个消费化爱情的时代,在这个网络言情滋生的时代,总显得有些太遥远太虚假,而且太尴尬,比如这本《我终究是爱你的》。你无法不承认这本书,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没有大努力构思不出这种侦探情节,也设计不出喜喜这样的主角。但是,这本书到底如何才能在一群网络言情白条鸡中凸显出张阿姨应有的特色来?您毕竟是名作家啊!
我觉得,应该充实性爱元素。
这不是一种贬低,而是一种高度的认可,因为小说中,性爱元素最容易写,只要会用“......啊......”这样的符号都能写出来;性爱小说又最难最难写好,古代那么多性爱小说,只有《肉蒲团》《金瓶梅》达到了艺术高峰,因为这需要李渔那样的超一流才华。不然,即使如才华如梁羽生、古龙,前者也只会“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后者只会重复使用“胴体”“长腿”,以黄为卖点的黄易,场景简单粗暴。内地的贾平凹、陈忠实,写性爱场景也是太粗鄙,像中学生作文.....
所以,之所以建议张阿姨把这本书充实为性爱小说,是对张阿姨才情和想象力的肯定和信任,也是对这本书特点的充分认识。才情和想象力无需多言,但这本书来看,如果有高质量的性爱元素配合,就堪称完美了。不是吗?有侦探元素,一场长期的、付费的自我追踪,有主角们不停的旅行、不断的变换旅馆,就是没有精彩的性爱,实在太乏味。这种乏味,似乎来自琼瑶的恶劣影响,男女猪脚似乎都被阉割了一样,但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禁忌,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何苦固守40年前的忌讳?
如果这本书充实了性爱元素,说不定可以成为像《扎莱太太的情人》一样,成为经典。至少,不会放在网络言情堆里就挑不出来。作家的活力在于不断突破自我,而不是简单重复,张阿姨,勉乎哉!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二):爱的深处是孤独
看到最后的一页,我的内心浮现了这样一句话:爱的深处是孤独。曾经以为有了爱才会告别孤独,如果没有那一定是得到的爱还不够,路喜喜却告诉我:正是因为深深的爱着,才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的孤独。
我终究是爱你的,可是爱你的方式却如此特别。张小娴笔下的女性大多心思细腻,敏感。路喜喜执着的喜欢着星座占卜,甚至十年如一日的看星座,那仿佛是生活的预言,而故事的情节也按照星座的预言不断发展下去。真本书的情节并非丰富,大多是路喜喜一个人的生活记录和感受,却传达出她内心的孤独,对自己雇佣跟踪自己的林克特殊的爱。
她的疯狂、她每日必喝的桃子味伏特加、她不断改变自己的样子,她喜欢一直被林克远远近近的跟踪着,她引领着他一同感受属于她自己的孤独生活。让我一直疑惑的是她是否真的深爱着林克,还是因为仅仅林克与自己的哥哥十分相似,而这些年来对哥哥的想念,对哥哥的爱让她疯狂至此。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占有,路喜喜占有着林克的视线,而林克却在这一场追寻中爱上了这个孤单的女孩,他拍下的照片大多是她的背影,在这一场追寻中,路喜喜与其他的男人住在一起,经历着爱情的甜蜜,虽然最后的最后以分开为结局,让我感受到的是对林克复杂的感情。她把林克当作自己的哥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悲喜,自己的幸福,一度在信中说自己生活的很好,很开心。一方面自己的内心极度的渴望爱,这样的距离和跟踪仿佛是你一场暗恋。
相比与以往的小说,这本小说的重点更多放在了路喜喜的内心情绪的描写上,就像张小娴自己写下的这本书尝试把爱情小说和侦探小说结合起来,是一场关于爱情相遇的故事。而故事的结尾让我悲伤,对于哥哥的死,让我觉得太过残忍,这世上喜喜唯一的亲人早已经不在,而喜喜却每日每日的等待着哥哥,追寻着哥哥。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在这段孤独的路上你是路喜喜还是林克?就像是我们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对于孤独的品尝各不相同,爱的深处是孤独,因为你看到的那个自己是对于爱的不舍,对于爱的占有。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三):关于过去,关于空白的张小娴
张小娴说这是2007年写的小说,文字的魅力恰恰就是在时间中不会失去自身的本性与特色。
作为全世界华人的爱情知己的张小娴,她的文字里总是洋溢着爱情的气息。从她的散文到小说,处处都有着她诉说的情感。与很多写爱情小说的作者不一样,张小娴对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注重。正如她自己所说,小说的主角路喜喜爱喝桃子味伏特加,为了写这本书,她也喝了不少桃子味的伏特加。我没有喝过伏特加,更没有喝过桃子味的伏特加,但是作者将小说比于生活,生活比于小说,已经有点“走火入魔”。而恰恰是如此的走火入魔才有了这样一本《我终究是爱你的》。
路喜喜终究是爱着这个世界,但是又对这个世界有着矛盾。爱情也好,孤独也罢,爱情从来都是与孤独挂在一起。她的内心深深惦记着爱的人,可是自己寄出去的包裹却在一年之后被退了回来。不管包裹是去了神游世界,还是怎样,她的爱一直都想着摆脱孤独,想着抵达那个会与自己结婚的人的心里。
爱情终究是孤独的,哪怕终究爱着一个人。著名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巧妙的将霍乱病与相思病交叉在一起,通过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病来导致他们的改变。男的依然爱着女的,女的却因为容貌与忠诚于爱情拒绝了男的。多年过去,医生死去,女人最后还是回到了男人的怀抱,年龄的增长,也许爱情的味道会改变,但是终究是爱情。
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也关于空白的张小娴的小说。说不上是典型,也说不上是一部足以媲美加西亚的小说。但是以其简练的文笔和巧妙的情节安排,足以让我们打开这本书来看看,读读,欣赏不一样的爱情,欣赏不一样的张小娴。也许,我们会从中看到我们的过去,填补我们的未来,抵达那个会和我们结婚的人身边。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的漂亮,可以说是漂亮的文字匹配了漂亮的装帧。值得收藏。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四):孤单的爱情
孤单的爱情
文/Sofia
说实话,起初看张小娴的这本《我终究是爱你的》时,若非想着要还编辑一篇书评,大约四分之一处我便想着要弃读。只是,没奈何,小说这玩意儿,若非通篇读完,我是写不出书评来的。
后来,才发现,这一点,大约是张小娴的这本小说的最大的弱点——开篇不够吸引力,很容易让读者弃卷罢读。而桐华的那本《半暖时光》虽然读着让人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但是却自有一番吸引力。
张小娴的《我终究是爱你的》开篇,矛盾冲突不够激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情节也不够紧凑。这个硬伤不知道会将多少潜在的读者拒之门外,为作者、同时也为那些弃书的读者留下遗憾。
在小说里,女主角得了一笔意外之财,这笔遗产虽然“意外”,却在情理之中。没有继承人的养母不将财产留给养女,还能留给谁呢?捐赠给慈善机构?NO!若非看透世事的人,谁都无法彻底丢开红尘中的几许羁绊,倘若不是没有心中仍有些许挂念的人,谁也不会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在自己死后捐赠给不曾相识的人。
只是,女主角如何处置这笔遗产,却构成了小说的第一个悬念。她为了一种温暖,一种被哥哥的影子追随着的温暖,花钱雇佣了一个酷似哥哥的私家侦探来跟踪自己。
其实,当我读到这里时,我心中不但为女主角的智商捉急,更为张小娴的名誉担心——张小姐,您这是拿自个儿的爱情知己的地位来开玩笑,您造么?女主阔了,既然有银子雇佣私家侦探跟踪自己,为毛不拿这笔银子去寻找哥哥的下落?她是真的思念哥哥,还是假的寄托?艾玛,当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银子,浪掷起来不心疼啊。
谜底尚未揭开,又来了一个新的悬念——倘若床头金尽,这种用钱买来的跟踪的温暖还会继续吗?这个问题很快便得到了解答。钱财再多,倘若不事生产、不懂经营,只出不进的话,终究有一日会坐吃山空的。女主角过了几年悠哉游哉的财富自由的生活以后,终于被现实打回了原形,养母留给她的遗产分文不剩。但是,妙的是,这个寄托了女主情愫的私家侦探却也是一个日久生情的人,这几年来,他就是她的影子,她是一个孤单寂寞的人,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人。他继续做她的影子,不为赚钱,只为自己的情之所系,即便她挣脱逃走,他亦紧追不舍。
这样的感情似乎有些顺理成章。偏偏又让人觉得脆弱无比。她怕融入别人的热闹的生活,她内心深处始终无法释怀的是她的哥哥,他虽然酷似她的哥哥,但是毕竟,他并非她的哥哥。而她为何没有请私家侦探追查哥哥行踪的谜团也在小说的最后得到解开,尽管她不愿相信,但是她知道哥哥已经不在人世。
两个孤单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爱上了彼此的影子:他跟着她走过了万水千山,走过了这些年,他的前方已经习惯有她;她从他的身上看见了哥哥的影子,她救赎着自己内心的温暖。可是,这样孤单的两个人,抱在一起,会感受到温暖吗?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五):恰好遇到
没有爱的人是孤独的;拥有太多秘密的人是孤独的;拥有太多过去,没法放下的人也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程度的孤独有谁会懂呢?有人说爱是一场修行,在修行的道路上,或许就有那么一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敲好遇到,然后修行便圆满了。
有人爱喝酒,一种是爱酒,一种是孤独。书中的女主角路喜喜便是喜欢酒的女子,而且只喝一种桃子味的伏特加。林克在跟踪报告中也写到过她的这种爱好,而路喜喜自己在打听林克的时候曾说伏特加是懂得悲伤的人喝的,在爱情的路上她或许也是这个样子,一直孤寂着,直到那个穿蓝色夹克的男人出现。喜喜的生活会让人有些心疼,因为她总是一个人。从林克的报告中可以详细的看到她的生活,她那寂寞的身影。她在酒吧外面踽踽独行;她从不同的夜总会走出来;她在人行道上边走边读报纸的占星栏;她走过灯火阑珊的夜街,一脸落寞。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年又一年,林克终于将这份工作这个被观察了多年的女人便成了自己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急她所需,守护安危,装做陌生人只是为了坚持一份情感,而这份情感在多年的相伴中已经成为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即使他们没有交流过。
书中没有太多曲折离奇的意外,也不是真的和侦探有关。这是张小娴书中新开始尝试的一种写作方式,而我却恰恰的喜欢上了这种守候的情感。喜欢着那种原来你兜兜转转又回来的感觉。就如路喜喜一开始的走投无路看到的征集舞娘的广告,多年之后她又走到了最初的状况。再比如她一直渴望和哥哥见面,心中抱着希望一个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当年和哥哥约好的地方。那个穿蓝色衣服的少年一直在她的心里,多少年都不曾改变,然后多年之后恰好遇到了相似的身影。
喜欢书中说的那种幸福。她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人,旧时的关爱与幸福又重回心头。因为心门打开,所以幸福会慢慢汇聚,点点滴滴在时间的积累下,终于能走出那一步。书中在对孤独追求的主线下,让读者看到一种如同喝伏特加酒的感触。喝酒或是为了喝醉,或是为了遗忘,为了品味酒的滋味。不怕喝醉,也不怕孤独,因为有一个人一直在身边。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六):那个男人遛着她的影子°
——评《我终究是爱你的》
文/蓦烟如雪
这是一个看似漫不经心不谈爱情,却处处融化着爱的故事。
像是印证了那句爱你的人,百米之外,从不会离开。
一个巨蟹座的沉默侦探,一个双鱼座的孤独女孩,看去没有交集的两人,因为一笔意外之财有了交集。这里没有血腥的谋杀,有的是其中一幕大块头的强暴未遂,没有老套的侦破,有的只是一个孤女在找寻相似影子,来了慰藉自己缺失的亲情。
路喜喜是拥有秘密的孤独女子,和千万翻滚于生活的人一样,她爱舞蹈,哪怕一个布景的小角色,可却也阴差阳错的与歌舞剧失之交臂,她每每去酒吧只点一种酒,桃子味伏特加,四十度的冲击感,不是品酌,而是慰藉那份失意的苦涩。
哥哥、侦探、占星栏、伏特加、还有那幅去任何旅馆都带着的《星夜》是她的全部。
她每每对身边人提及自己的哥哥,甚至假象地用哥哥口吻给自己寄信,嘘寒问暖的问候、生活的鼓励和生日的祝福等等,这些都是绽放在她心里面的孤独,她默默地用书信的方式来袒露自己的渴求。
所以,没放下的人是孤独的。
意外之财除去温饱,并没有给她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反她因为看到相似哥哥影子的侦探人林克,决定用这笔钱雇佣侦探林克跟踪自己,明知身后那个人跟着自己,却还是想揣测,侦探拍了什么,他像哥哥一样亦步亦趋地尾随跟着,像是从未走丢过彼此一般。
爱情是一百年的孤寂,直到遇上那个矢志不渝守护着你的人,那一刻,所有的苦涩的孤独,都有了归途。
是什么时候,他的跟踪开始渐渐变了味道。圣诞夜他用自己的职业技能间接告诉路喜喜,她遇到的不是良人,还多管闲事地去还击伤害喜喜的那个男人,包括多次危难之时的拯救。
一时的热心出头,或许是义气;但角色变换不再雇用却始终跟随于后,不是爱情又是什么?
遛着彼此的影子,呵护着她的周全,看似独影,却是双人。
养母的收养是为了讨好丈夫的变心,而喜喜的同意是为了再遇见哥哥,一切悲剧的苦难都会有个终结,可最后的一笔是深重的打击。事实捅破了她心里建筑的所有美好,那些假意的嘘寒问暖,那些幻想的鼓励,自我的祝福都渐渐分崩离析。
巧妙的相遇构思,假象式的让人一步步沦陷,最后捅开的一刀,让她醒悟一切都不是那么的真实。
最后的再遇见,都不比斩断过去来得快意。
她对侦探说:“我明天要结婚了!”
他问:“你跟谁结婚?”
“我会跟我结婚的那个人结婚啊!”
很多人说,看不透最后的结局。
我却想说为什么,小说故事一定满篇幅的我爱你,你爱我,甚至儿女双全,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结局更来得干脆。
就像最后的一句。
你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就在这里。
筱筱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七):张小娴中等水平作品
香港言情作家我看得最多的是李碧华,亦舒,张小娴。这三位也算是香港在大陆最红的言情作家。李碧华相对其他两位而言不算多产,因此作品质量整体水平都较高。就情节而言,李碧华在三位首当其冲,也因此,被改编得最多,痴男怨女,好不醉人。其风格也相当统一,文字总是一股子鬼气,可以看出受聊斋的影响很深。
看亦舒,更多的时候不是在看情节,亦舒铺陈情节能力不强,人物永远是那几个原型,情节也总是那几个原型,看亦舒,更多的是看一种生活态度,还有她的金句。相较于李碧华生死相随的爱情,亦舒只把爱情看做人生锦上添花的东西,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张小娴,张小娴的故事能力不如李碧华,(虽然据说她曾经为无线编剧,编剧过《义不容情》等大热电视剧),但是她的小说并没有按照快节奏的电视剧来发展情节。她的小说,情节相对都很缓慢。
张小娴对于爱情的态度刚好和亦舒相反,虽然,都是香港都市文化熏陶出来的,但是张小娴始终相信爱情,也让笔下的主人公为爱痴狂。
遇见张小娴是有很多故事的,不像遇见亦舒,和李碧华,只是一个读者遇见作者。
第一次读张小娴,是因为学校寝室紧张,把我们安排在宿舍老师那里,老师没收来几本书,就有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当时读,老师还说,你怎么读这种小说,不是你们读的。心里暗暗说,我几年前就读过克林顿情妇莱温斯基的自传了,这点算什么!
那个时候,还没有看过亦舒,也没看过多少都市言情小说,只读过几本校园言情,所以《面包树上的女人》于我而言,算不上大开眼界,也是眼前一亮的。
平凡简单如我们的主人公程韵遇上一个好似周杰伦个性的“方文山”,当时觉得张小娴太好玩了,是会猜吗,男主取名林方文。
如果说看亦舒的故事,因着其独有的自上而下的上帝笔法,你会觉得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都太遥不可及,太像是别人的人生了。好似小时候,听老人说公主的故事。
但张小娴的书,里面的女孩子总是失恋,她们大多没有太好的姿色,在爱里颠三倒四仪态尽失,甚至她们都没有好听的名字,也许这是为什么我曾经很喜欢过张小娴的原因吧。因为她写的她们是那么像我们。
后来看的第二本张小娴的小说,大抵是《三个A CUP 女人》,在看这本书之前,曾经想电话那个我告白被拒的男孩说,我很想他。当时以为深情,现在想来,不过是烦人。所幸,因为看这本书,终于还是没有拨出电话。
这本书里张小娴让男主人公非常意外地过劳死,这是张小娴的一个特点,似乎每部小说都要死人。
后面便一发不可收拾看起来,大抵都读过了。感觉她的小说质量差得挺多,都市平凡女人的故事,大抵写的还行,这也是是大多张小娴作品的主题,偶有一些别的尝试,则大多失手,印象里,有一部写吸血鬼的,让人读不下去。散文亦是都读了,个人觉得她散文功底优过小说。
最爱看的是《蝴蝶过居期留》,几个人的故事,像是在香港电台口播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那个故事曾经非常感动我。
这一本书,看得出张小娴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创新,不再是她最擅长的普通白领的都市爱情故事,而是一个不得志舞者的故事。不再有她喜欢的多线索,多人物。只有单个的女孩,孤孤单单一路上,不断遇见一些男孩,然后离开一些男孩的故事。
一个寂寞的故事,被张小娴淡淡展开,在前半段,还不错,但中间开始,由于小说故事性不强(虽然有一个悬疑跟踪,但基本没有悬疑)导致让人一度会想快翻。
中间过多的星座,也实在有凑字数之嫌,虽然知道作者是有寓意的,但也太多了。
故事的结尾些许有些意外,但也就如此了。只是对于书名非常不理解,不过可能是因为要在内地出吧,因为《三个A CUP 女人》,名字就变成了《我这辈子有过你》,好无厘头,而且,原先的一个蛮重要的情节也被替换掉了。
书的水准算是张小娴中等水准吧,不过插画好美。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八):和自己的影子谈恋爱
好像有一张白纸在我面前慢慢铺展开,不断涌现出天马行空的笔触和色调,扭曲成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大胆得让人咋舌的色彩搭配,肆意地宣泄着,流动着,像一幅无解的抽象画。不知为什么,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忍不住有这样的联想,许是因为我看不到情节,喷薄而出的都是情绪,或者说,情节已经不再重要,在这本书里,它只是附属品。
我不理解喜喜,我不懂她的孤独,她的绝望,我也不懂她对星座命盘的执着,但我能感到那种用力填补空虚,却愈发被抽空的感觉。于是我试着在她的情绪碎片里拼凑着我理解的涵义,这个生活拮据的小舞者热爱跳舞,却总是在选角中失利,眼看要山穷水尽,一份意外之财降临,她并没有用这笔钱改善生活,而是雇一个有点落魄的侦探跟踪自己。
于是一个追逐,一个若即若离,我看不透喜喜为什么明知有拥有幸福的可能,却要轻而易举地离开,但仿佛身后那个影子才是她的宿命一样,她上演着自己的生活,而一旦生活中有任何改变足以影响那道身影,她就再次踏上了孓然一身的道路。她始终都是孤独的,在林克的镜头里,她也一直是孤独的,这是爱人的眼光,不愿意有其他人占据她的生活。他们都在孤独中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恋,好像在跟自己的影子谈恋爱一样。
喜喜为什么会喜欢上林克呢?因为他身上有哥哥的味道,也许只是他出现的时机带来了这样的错觉,他也并不是天蝎座,但这种感觉难以言说。像林克跟踪她一样,喜喜也在跟踪这个熟悉的蓝夹克。直到结局,我才发现原来喜喜对哥哥不只是依恋,更有着负疚自责,她深知自己对哥哥的死亡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而这像一道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口,所以她总是选择逃离,用孤独来成全自己前行的道路。
我觉得自己可以开始理解她的行为了,但这还是疯狂的,绝望的,每一次短暂的满足带来的都是更大的空虚,所以看到结局时,我有点高兴,他们的生活似乎终于可以进入正轨,因为毕竟即使是恋着影子这样契合的存在,幸福也像空中楼阁一般瞬间即逝。当他们真正踏入彼此的生活,不再是追寻自己的影子,那么此刻开始的一点一滴,都会积蓄起来,好像长久以来填不满的空虚,终于落到实处,有了被充盈满足的希望。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九):在没有学会爱之前,请先学会享受孤寂
文/李小丢
《我终究是爱你的》是张小娴2007年的作品,标题里大大的“爱”字,和张小娴“言情天后”的名声,都使得读者们在翻开书之前就预设了这是一本爱情小说的立场。没错,这本书里讲到了爱与性,但都不是小说的主题,这本小说的主题讲的是“人的发现”。女主人公路喜喜本是三餐不继、孤苦无依的无名舞者,由于养母临终前留下的一笔巨额遗产,她得以剥掉教育、习俗、道德和种种约定俗成的规则给人制定的很多种标签,不用再考虑遵循社会规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人的真相,以及生命的真相。
“那个凄苦的星期三,哥哥来看她,她又一次挂着满脸泪痕催逼哥哥:‘你快点来接我走吧!’哥哥用手指帮她擦着眼泪说;‘我就是来告诉你,哥哥很快会有钱街你走,我们以后一起生活!谁也不离开谁。’那天,是她最后一次见到哥哥。她拨开阳台的栏杆上一束遮住她视线的紫色藤蔓,跟哥哥挥手。哥哥穿着一件蓝夹克,转头看上来,微笑挥手叫她回去。”
原本依赖哥哥,害怕孤寂的路喜喜,因着这般悲伤的往事而选择一个人生活。直到那天在律师行,看到窗外站着一个穿蓝色夹克的年轻男子,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她决定,付费让这个做私家侦探的男子跟踪自己,因为他身上有她久违了的那种感觉,她的哥哥,也是这个年纪。
这是无关爱情的开头,读者们带着一种“接下来势必会发生什么”的期待看下去,结果有些意外地发现:这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从一个旅馆到另一个旅馆之间做短暂地居留,唯一坚持的事情是把一副梵高的《星月夜》的廉价复制品挂在旅馆房间里,每天去酒吧里喝一杯桃子味的伏特加,每年过生日送自己一双特别的袜子。她没有固定的工作,偶尔设计些首饰赚点零花,经常一个人在街上乱逛,没有朋友,也没有与一个男人发展长期关系的打算。这样的生活,从二十四岁开始,一直持续到三十二岁,始终陪伴着她的,是那个名叫林克的私家侦探,如影随形。
相比起《三个A CUP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卖海豚的女孩》等张小娴早年的经典爱情小说,《我终究是爱你的》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因为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张小娴没有用悲欢离合催动你的眼泪,相反,她用路喜喜看似难以理解的生活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你现在在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路喜喜看似拧巴的,no zuo no die的生活,实则是忠于她的内心的,极其诚实的生活。她得到了一笔天降之财,也收获了温柔贴心的郑鲁的求婚,她本可以轻易过上别人眼中艳羡的生活,然而她都放弃了,转而选择用孤寂的岁月沉淀自己的悔恨和伤痛。在没有放下内心的包袱之前,她拒绝轻易地遗忘和自欺欺人。在没有学会爱之前,请先学会享受孤寂。
廖一梅说过:“爱与性都是容易的,人最本质的不满足是不被了解和孤独感。”张小娴已经不再单纯执着于爱与性的故事,她和路喜喜一样,发现在爱与性之外的人生,还有很多本质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一开始之所以无法理解喜喜,是因为我们周遭所有的人每一分钟都在填满自己的时间,都不希望自己看起来是没有事情做而闲待着。但是我们常常在忙碌之中忘记了,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忙碌,进而忘了自己是谁。人的缺憾就在于不断地要用外界的获得来填补自己的不安全感、孤独感等等,这种填补是永远填不满的。一如当初用眼泪和谎言来逼迫哥哥的喜喜。
因此,在遇到林克的时候,她不再急于占有和得到。她平心静气地阅读一本又一本书,一个人拖着行李完成和哥哥两个人旅行的约定,每天仔细地读报纸上的占星专栏,她享受有一个人就在离她不远处的笃定。在跟踪与被跟踪之间,她遛林克的影子,林克也遛她的。这是一种奇妙的陪伴,在漫长的一个人的生活里,治愈了两颗濒临破碎的孤寂灵魂。人活着本来没有什么意义,但只要活着,就能找到有意义的事,就像喜喜找到了林克,就像林克找到了喜喜。
《我终究是爱你的》是一部“反爱情”的小说,它打破了读者心中的爱情规范,爱不再是须臾不离的捆绑,也不是用来填补内心空虚的道具,甚至不要求灵与肉的忠诚统一。路喜喜与林克的爱情可贵之处在于,它帮助双方挣脱了心灵的枷锁,在爱别人之前,首先学会忠实自己,爱自己。幸运的是,张小娴的故事让我们坚信,我们终究可以在百年孤寂里,遇到那个治愈我们的人。
====================================================
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个读书类的微信公众平台:
读书有疑(微信号doubtsinreading)
每日推送一些有看头的书评(当然不只是我写的)、作品作家、精彩短篇等。编选的宗旨就是有趣、有品、有疑。欢迎喜爱读书的朋友们推荐、订阅。
快!关注起来!关注一下不会怀孕的啦!(●'ω'●)丿♡
《我终究是爱你的》读后感(十):爱你的人,百米之外,从不曾离开
张小娴的爱情作品之所以能够自成一派,为众多八零后女性所接受,要归结于她独特的小说风格,即用平和叙事的语言描写的都市里小人物的平凡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展示女性内心的复杂的情感世界,并且在作品人物经历中闪耀出很多平实而充满哲理的爱情语录。经典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如此,这本《我终究是爱你的》亦是如此。
《我终究是爱你的》,作者头一次将爱情小说和侦探小说结合起来,讲述了一个忧郁的私家侦探和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孩相遇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路喜喜,是一个充满舞蹈梦想却被无限拒绝,永远活在自己和哥哥对话中的孤独女孩儿,利用一笔意外之财,透过私家侦探社雇他跟踪自己,只因为他穿着和哥哥一样的蓝色夹克。多年之中,两人对于这段关系渐渐上瘾,从相识到深爱。待到她千金散尽,以为会失去他,但他始终跟在她身后。就像过去每天一样,在她百米之外,不曾离开。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随意挥洒想象,但现实却往往给想象一记响亮的耳光。小说里,女主角恣意的活在与哥哥对话的世界中,现实里估计早就送到精神科;小说里,女主角收到讨厌她的养母的一笔遗产,现实里这种事情估计等同天上掉馅饼。。现实待久了,偶尔活在想象里,把自己当成女主角,潇洒的活一回,也可以满足了。
小说里,女主每天看占星栏,她对星座的喜爱到了一种痴缠的程度。星座密语有时候是女主心情的象征,有时候是男女主感情进展的线索,几乎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读完这本小说印象最深的是桃子味伏特加,曾经试过桃子味和白兰地两种浪漫圆润的搭配,甜中带点微涩,甜味占主导,可以想象,桃子和伏特加的搭配应该是甜与涩的激烈碰撞,就像女主人公的理想和现实一样。
这本小说被称为最美小说,的确,无论从封面设计、内部插画甚至男女主角都是美丽的,美丽的事物给人美丽的心情,让人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中去感受爱情、感受温暖。
虽然有很多人问作者,最终林克和喜喜是否在一起了。我想,作者花费了整本书的经历描写“我终究是爱你的”已经给予了一个很明确的答复。虽然我有点怀疑喜喜只拿林克作为哥哥的影子,因为她在乎的几乎每次都是那件蓝夹克,但是我还是相信多年之后,那人仍不曾离开,这或许也是我对美好爱情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