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帝国玫瑰》经典读后感10篇
《法兰西帝国玫瑰》是一本由[英]弗洛拉•弗雷泽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兰西帝国玫瑰》读后感(一):暴风雨中的不败玫瑰
文/飞熊
我费了好长时间思考,这篇书评到底该怎么写。本书的主人公波利娜,是拿破仑.巴拿巴最宠爱的妹妹,从这个角度上这将是一本大有看点的书。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朵昔日的帝国玫瑰浑身是刺,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对付的。忍着脾气读到最后,我终于发现,本书的作者也没能很好的对付这个娇蛮的“罗马公主”,这个昔日的欧罗巴第一美女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本书从波利娜15岁写起,基本上是拿破仑迈向辉煌的时候。所以,读到最初的几个章节时,我以为这本书会围绕波利娜和拿破仑的纠葛张开。但慢慢读下去的时候,原来拿破仑在这本书中的分量少得可怜。
个人理解,这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前勒克莱尔时期,勒克莱尔时期,罗马王子时期,罗马王子死后。勒克莱尔和罗马博尔盖塞王子,是波利娜短暂的四十多年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他们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他的哥哥,那个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情欲在这本人物传记中成了最大的主题,而不是波利娜和拿破仑的之间关系,这样的写法势必要损失很多读者。但另一方面,作者这样做恐怕也是为了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到波利娜本人身上,而不是把她作为拿破仑的妹妹,把她当成一个主角,而不只是一个配角。
波利娜对勒克莱尔的爱,应该是真诚的,以至于在勒克莱尔死去时,她会在他的棺材里放上一缕她的头发,这样的举动同样发生在她儿子死去的时候。在此之前,她或许也有一次真诚的爱情。可那些在她人生中出现的其他男人们,那个为她完成了不朽的裸体像的雕塑家,那些艺术家、政客、军人们,数目之巨大,多得不可计数。在这些内容之外,书中也间接或者直接提到了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和政治情况,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观察那个时代的视角。
这本书就是《法兰西帝国玫瑰》,作者是弗洛拉•弗雷泽。弗洛拉•弗雷泽的家庭成员中有很多作家和政客,他的继父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他的母亲、祖母都是英国非常著名的传记作家。弗洛拉•弗雷泽,专注于为女性人物的传记写作,已出版的作品包括:《汉密尔顿夫人》、《卡罗琳皇后的一生》、《乔治三世的六位女儿》。
《法兰西帝国玫瑰》读后感(二):书评--法兰西帝国玫瑰
这是2015年我看完的第一本拿破仑相关书籍。
几乎每一年,都是在最炎热的季节阅读有关皇帝的著作,而今年显得尤为艰难。工作上的事情太过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但对皇帝的痴迷还是让我坚持下来。其实这本书阅读起来并不费劲,迄今为止,阅读皇帝相关的著作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即便这样,阅读这本书也花了六周的时间,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记载有关拿破仑家庭成员的出版物国内并不多见,拿破仑有着庞大的家族,就算亲兄弟姐妹,波拿巴家族就有8位成员。平时只能从皇帝的传记中依稀看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而像这样专门介绍他妹妹的读物,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
因此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全新的感觉。书中较为详细的记述着波利娜的一生,琐碎的财务,泛滥的情感,有几处战役和地名稍有误差,我想不影响大局。
就此,家族中其他成员是否也该相应立传,贡人研读。或许会逐渐在国内出版,我很期待这样的著作出现。
《法兰西帝国玫瑰》读后感(三):书评--法兰西帝国玫瑰
这是2015年我看完的第一本拿破仑相关书籍。
几乎每一年,都是在最炎热的季节阅读有关皇帝的著作,而今年显得尤为艰难。工作上的事情太过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但对皇帝的痴迷还是让我坚持下来。其实这本书阅读起来并不费劲,迄今为止,阅读皇帝相关的著作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即便这样,阅读这本书也花了六周的时间,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记载有关拿破仑家庭成员的出版物国内并不多见,拿破仑有着庞大的家族,就算亲兄弟姐妹,波拿巴家族就有8位成员。平时只能从皇帝的传记中依稀看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而像这样专门介绍他妹妹的读物,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
因此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全新的感觉。书中较为详细的记述着波利娜的一生,琐碎的财务,泛滥的情感,有几处战役和地名稍有误差,我想不影响大局。
就此,家族中其他成员是否也该相应立传,贡人研读。或许会逐渐在国内出版,我很期待这样的著作出现。
《法兰西帝国玫瑰》读后感(四):《法兰西帝国玫瑰》书评
法国大革命爆发,炮兵学出身的拿破仑·波拿巴投入军队,开启了辉煌璀璨的一生。百余年后,他的战绩,他的法典,他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依然光芒闪耀。
同样的,他的身高仍然是被嘲讽的对象。如《博物馆奇妙夜》,拿破仑由一名身材极其矮小的演员饰演,充满揶揄。
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统帅之一,拿破仑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详尽的描写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因为误判,威灵顿战胜了拿破仑,百日王朝随之覆灭。刚刚逃离厄尔巴岛的皇帝,又被囚禁在了圣赫勒拿岛,凄凉的度过残生。
英国作家萨克雷,法国作家司汤达,都在自己的巨作中写到拿破仑。《名利场》中,滑铁卢战役彻底改写了主人公的命运,爱米丽亚成为了寡妇,而蓓基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身为英国人,萨克雷并未对拿破仑作出直接评价,只不过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威灵顿公爵的赞赏。
《红与黑》中,于连表面上朝着主教的目标努力,私底下却对拿破仑充满崇敬之情。他厌恶贵族的惺惺作态,厌恶只讲究出身高贵与否,不注重个人能力优劣的社会风气。
庸才仰仗家族,享受荣华;良驹生于微末,苟且偷生。
于连懊悔自己生错年代,他一心向往那个小人物通过不懈奋斗,就可跻身贵族的岁月。
司汤达曾直言不讳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无一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拿破仑是在向世界证明:经过多少个世纪之后,凯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
言归正传,《法兰西帝国玫瑰》是波利娜·波拿巴的个人传记 ,她是深受拿破仑宠爱的妹妹。在科西嘉岛的波拿巴一族,因为拿破仑走向辉煌时,波利娜的人生也达到了巅峰。
但玫瑰带刺,波利娜的性格中也有尖锐的部分。比如,费尽心机的与诸位夫人争奇斗艳,享受世人的恭维,奢靡的时尚。比如,毫不掩饰对拿破仑妻子约瑟芬的讽刺,甚至在加冕典礼上刻意刁难。再比如,新婚不久便疏远卡米洛王子,不断追逐新的情人,新的恋情。
按照世俗的价值观念,波利娜绝非良善。不过,在拿破仑陷入厄尔巴岛时,她毅然决然的跟随。在拿破仑巨星陨落之际,她悲痛欲绝。波利娜对哥哥忠心不二,自然引来了居心叵测之人的恶意编排。
历史上的桃色事件,读来自然有趣。但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却是永远值得思索的问题。
《法兰西帝国玫瑰》读后感(五):一段历时半个世纪的过往——《法兰西帝国玫瑰》译后记
去年年底,虹影通过我的老同学找到我,希望由我来翻译她的英国友人,传记作家弗洛拉·弗雷泽女士的《法兰西帝国玫瑰》一书。当时,我手头的一部译稿正好完成,时间是有的,但是,心里是没底的,毕竟,关于这本书的女主,拿破仑的妹妹波利娜,我几乎一无所知,对那段时期的法国历史,也了解甚少。
半年过去后的今天,我很庆幸当初接下了这项译事,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半年来,从遥远的科西嘉岛启程,途经马赛、米兰、都灵、巴黎、托斯卡纳、普罗旺斯、圣多明各,直至厄尔巴岛、圣赫勒拿岛,一路风光,非比寻常。伴随着拿破仑史诗般的一生,从默默无闻走向荣耀的巅峰,又从巅峰跌落,沦为荒岛囚徒,我们看到,他最宠爱的妹妹,像一朵鲜花,从含苞欲放,到娇艳盛开,直至凋谢萎落。无上荣耀、绝世美貌、权倾天下、浩瀚财富,这些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一切,曾经紧紧地攥在这对兄妹的手中,到最后,如流沙般从指缝间滑落,尘归尘,土归土。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莎士比亚的名句:“我们除了把一具骨骸还给大地之外,还有什么可遗留给后人的?”这句话,印在我前年翻译的《笛卡尔的骨头》扉页上,是的,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的思绪时时会跳跃到那本书上,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地,巴黎。那本书译完后,我去了一次巴黎,寻找书中出现过的那些地标,有些赫赫有名,供如织游客瞻仰,有些隐藏于荒僻小径,需细细寻访。不管是哪一种相遇,都是美好的经历,看到自己笔端经过的地方,如此具象地呈现在眼前,那种欣喜,是对译者辛苦的最好奖赏。这一次,当熟悉的地名再现于笔下时,会有故旧重逢之感,相对会心一笑,我曾经在那里。
译完这本书,我会找个机会去一趟罗马。第一次去罗马,是在二十年前,地中海灼热的阳光下,蔚蓝的天空映衬出寂寥的废墟,这座城市和我去过的别处那么不同,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把它当作最令我惊艳的地方。第二次去罗马,拖着十几岁的儿子,依然是地中海灼热的阳光,阳光下是如潮的游人,惊艳的感觉被旅途的疲惫替代。第三次去罗马,我的计划中的行程,将会是一次私密的探访,我会径直走进博尔盖赛博物馆,站到波利娜的雕像前。
关于波利娜,这位在她时代被誉为最美丽的女人,我们知道得很少,如果不是因为卡诺瓦创作的这尊雕像,连她的美貌,都可能无人提及。这本传记,揭开了一段历时半个世纪的过往,在这段时间里,欧洲历史,甚至人类历史,都在被改写,而这位改写者,就是波利娜的哥哥拿破仑。那么,当拿破仑在战场上叱咤之际,波利娜在哪里?当拿破仑和各国统帅一一过招之时,波利娜如何牵动着他?而当拿破仑退到幕后,波利娜又是如何独自走到前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已经在书里了。我只是想站在雕像前,看看这位和我朝夕相处了整整半年的女人,然后,默默地追忆,在这冰冷的大理石下,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怎样的欲望,怎样的悸动。其实,不正是这些别人看不到的,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吗。
余彬
2014年5月31日
于上海
《法兰西帝国玫瑰》读后感(六):在权势中萎谢的法兰西帝国玫瑰
在权势中萎谢的法兰西帝国玫瑰
——读《法兰西帝国玫瑰》
林颐
传奇之所以传奇:故事里的人,必定被添了很多调料,烈火烹煮、小火慢炖,再经了岁月沥干风化,在口口相传的交头接耳之中,成就了她的神秘莫测、她的撩人遐思。
波利娜•波拿巴,自然有资格成为传奇里的主角。她美貌倾城,她情人无数,她追逐财富,她引领潮流,“欧罗巴第一美人”,拿破仑最钟爱的妹妹,她处于权力的中心,被历史裹挟着向前行走,同时以她的蝴蝶振翅改变着历史的某些瞬间。
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弗洛拉•弗雷泽,致力于对女性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创作,著有《汉密尔顿夫人》、《卡洛琳皇后的一生》、《乔治三世的六位女儿》等。这一次,她的视线凝聚在英吉利海峡的对岸,以《法兰西帝国玫瑰》揭秘波利娜的传奇人生,完整呈现拿破仑家族跌宕命运。
1796年,马赛港。本书的开端。15岁的波利娜打算离家追随她的情郎。弗雷龙曾经拥有耀眼的地位和广阔的前途,他以他的贵族风范和中年男人的气度吸引了少女波利娜。但那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陷入羞耻和赢得胜利只是一步之遥。随着弗雷龙的声名扫地,尽管波利娜想方设法竭力争取,她的婚事仍旧被波拿巴家族断然否决。
婚姻充当政治的筹码,这类事由来已久,恩格斯曾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出阐述,波利娜大概也明白了,她很快丢掉了类似的“天真”,后来她经历了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都提升了她的身价并为兄长拿破仑的事业作出了奉献。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上流社会,以政治联姻为节点,盘根错节组成了各个势力集团。波利娜的婚姻可以略窥一二。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女人总是为难女人。波利娜和她的嫂嫂约瑟芬势同水火。约瑟芬作为拿破仑配偶和法国皇后的身份是波利娜永远无法超越的存在。波利娜和拿破仑的亲密关系让约瑟芬嫉妒万分。两个女人旷日持久的战争令皇帝陛下十分头疼。
波利娜娴熟地扮演她的贵妇人角色。她迷恋珠宝、服饰到了极致。想想看,当初那个来自科西嘉岛、土里土气的乡下女孩在巴黎时尚圈受到的羞辱吧。何况她的还击不仅是意气用事,不仅是展现个人魅力,亦代表了波拿巴家族的交际策略。拿破仑鼓励她的奢侈,这种奢侈发出的光芒让整个欧洲的上层人士蜂拥到波利娜的沙龙。
虚荣与浮华包裹着波利娜。酒池肉林,声色犬马。她褪去了所有的青涩,如怒放的玫瑰,艳丽无俦,至死荼蘼。她如鱼得水、漫不经心地徜徉于巴黎社交圈的贪婪、自私、骄傲与虚伪之中,并且用她的不羁和随心所欲加速巴黎的堕落,有时候她突然跳出来,玩世不恭地大声嘲笑这一切。她的古怪性情和所作所为令她得到了“梅萨丽娜”的绰号。梅萨丽娜,古罗马皇后,克劳迪乌斯的妻子,因冷酷、贪婪、糜烂的生活和对权力的饥渴而出名。
波利娜对传言毫不在意。身为法国皇帝的妹妹,没有人敢对她真的不敬。波利娜无疑是美丽的,大量的肖像画、雕塑和纪念币,至今都在宣示她的美貌,但她的美,又有多少成分是用权势浇灌出来的呢?波利娜分享着哥哥的荣耀带给她的光环,她最聪明之处就在于她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兄弟姐妹常常给皇帝陛下扯后腿,波利娜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拿破仑。拿破仑战败流放,波利娜变卖财产、跟随照顾,并资助他复辟登位。波利娜唯一的忠贞,献给了她亲爱的哥哥。
弗雷泽为波利娜作传,她用她灿烂热烈的生命磨制了一面“镜子”——一面从乡野民间走入奢华宫廷、最后碎落于仆仆风尘的镜子。曾经映照那一页既往的历史,现在鉴照看客们的人生侧影。当权势消散,美貌就成了空壳。尘归尘,土归土,灰归灰。
《法兰西帝国玫瑰》读后感(七):英国女贵族眼中的法兰西玫瑰
如果你见到弗洛拉•弗雷泽(Flora Fraser)本人,基本会和我一样的感受,她是个优雅的老太太。而这个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为一个以美貌和淫荡著称的法国女人作传,这多少令人有魔幻现实感。 我们会很自然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她出于怎样的心理,竟然花费四年时间,调查、研究、论述这样一个与她截然不同的女人?这个拿破仑骄横霸道的妹妹,这个因意大利大师的裸体雕塑而传世的女人,在现代女作家的笔下,将以何种面目示人?而所谓的历史真相,将会还原到何种程度?
以上的好奇心敦促我翻开这本书,我想这部传记至少还会吸引两类人,拿破仑迷和女权主义者。波利娜既具有欧罗巴第一美人的身份(从留下来的美术和雕塑作品看,她的美貌具有超越时代的感召力),也荣耀的成为拿破仑最为宠爱的妹妹。而是否如传闻所说,宠爱到乱伦的地步,作者弗雷泽竟也进行了充分的考证。即使没有发展到这种坊间八卦的地步,波利娜的一生起伏,还是与他哥哥拿破仑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以骄奢淫逸为荣的妹妹,从她的角度看过去,作者挖掘出很多其他拿破仑书写中不曾涉猎的资料。拿破仑迷的阅读体验一定是八个字:“难能可贵、大开眼界”。因为作者出身于英国贵族,一生研读欧洲历史,并致力于对女性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创作,出版多部饱受赞誉的传记作品,使这部《法兰西帝国玫瑰》的史料真实性更加具备了品质保障。
女人写女人不好写,作为一个贵族的后裔、一个高雅的好女人,去写一个淫荡的坏女人就更难把握尺度和分寸。传说意大利雕塑大师卡诺瓦为波利娜雕塑,曾经建议她应该被塑造成雅典娜女神,但是波利娜坚持要把自己塑造成维纳斯,她说因为“没有人会相信我的贞节”。幸运的很,我们在弗雷泽的文字里,没有见到一点点轻视的语调。即使描写那些诱惑和挑逗的场面,叙述“美妙的胸部和腰身”,也有着大理石雕像般的冷静和客观。即使到了这个时代,无论在心理还是肉体上,女性已足够解放的时代,波利娜的任性而为,依然会为舆论所争议甚至诟病。很明显,以书写女性历史人物见长的这位英国女作家,在波利娜身上发现并试图告诉我们一些,她的观点,以低沉的声音说出了,对现代女性的关照。
这不是一本非读不可的历史书,但是一本很重要的有关拿破仑和女性解放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