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摇滚乌托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10篇

2018-06-23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10篇

  《摇滚乌托邦》是一本由张艳庭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一):燃烧的思想火种 ——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印象

  夜阑人静风寒灯深。我一次又一次,沉醉于《摇滚乌托邦》的纸香四溢之中而不愿入睡。掩卷深思,仿佛听到一丝丝天籁轻奏。顿时,一天的疲累如朵朵白云慢慢舒展随风而逝

  因为和本书的作者张艳庭住处离的很近,我成了这部小说最早的读者之一。艳庭是一位有多方面才华的作者,创作有大量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多种体裁的作品。以前觉得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现在感觉他的小说更让人惊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部小说吧!

  一、对应色彩

  这是一部关于乌托邦的小说,用一个“音乐之城的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作对应,使作品的内容平中见奇,引人入胜。通过小说反观现实中我们这个世界,能让每一位读者看清楚那些束缚精神东西生活的各种压抑也在阅读完全释放了出来,产生的不仅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种狭隘共鸣,而是整个世界全人类的共鸣——因为小说弘扬的正是普世价值观念。这才是一部好作品应该存在意义和精神指向!

  大家都清楚这种对应性的写作手法,如果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是很容易失败的,一些作者似乎放弃了这种写法。可喜的是艳庭做到了,也写出了那种爆发的觉醒。

  也许只有产生某种距离的东西,才能让我们看得清楚,离得太近往往会很容易迷失自我。也许这就是虚构的意义,也是这部小说虚构一个乌托邦世界的原因。这样的对应写法,生动形象地对生活中丑恶事物进行了抨击敲打,对两个不同世界的思想做了大胆批判,这种勇气可贵武器

  二、悬疑色彩

  音乐杀人,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事情。这样的悬疑色彩在作品中出现,并描写恰到好处,阅读之中仿佛发生在了每一位读者的身上、心中,跟真的一样!从中也出现了“只有听懂了这个世界的音乐,才能听懂这里的语言”;“放音乐对犯人进行皮肉重罚”;“在这里的每个人的出生时都要在音乐圣殿接受音乐的洗礼”等等不可思议的情节。这些自然只是作者的虚构,读者在这里却感觉到越虚构越真实了起来。

  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小说在结尾的时候,同样出现了“飞船”这个我至今也不曾亲眼见到过的快捷交通工具。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都应该去尝试一下它的乐趣,到茫茫宇宙中开开眼界。就像我开始期待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同时也期待作品中某些部分不能完全被一般人所理解的精神思想,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现在不能被接受的东西,并不代表永远不能被接受。我渴望这种在放纵中的自由飞翔,希望更多人一起来飞吧。

  三、精神的拯救

  精神的拯救对于浮躁的时代无疑是非常迫切的。音乐精神的内化与灵魂的神性是相通的,而音乐所独有的大众化和广泛性,不得不令人敬佩。音乐精神一旦进入每个人的内心,其影响力之大,让我们这些用文字来写作的人感到汗颜。

  音乐的确是个美丽媒介,这部作品中也曾多次出现“这真的是音乐之城吗?”等这样的反问句子。不难看出作者对内心矛盾的解析,怀疑的东西让人害怕,真挚的东西让人感动。这不光是音乐精神的存在,更是人性的存在。这种精神一直在活着!

  对精神的拯救是件棘手的事情,也是对作者自己极大挑战。有一些人把精神当作了游戏,其实精神不需要假象,更不能成为假象。自娱自乐浪费生命表现形式之一。这部书的作者在作品中像传递神圣火一样,把它的光明交到了每一位读者的手中,温暖了自己也温暖别人,更多的人。有很多很多地方真的需要这种火种,一个写作者如果能够成为火种是幸运的。

  文/刘良伟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二):生命拐角绽开小花簇

  读《摇滚乌托邦》这本书的时候,我处于很糟糕状态

  为了找寻在自己世界还没来得及爱却死去的女朋友喜爱摇滚的纪陈张来到了音乐之城,跌跌撞撞间,在这座城市生存了下来。二十个章节,足以记载一座城市的过往与翻篇。

  在焦躁不安时收到这本书,或许是一种缘分。花了两天时间细阅,仿佛随纪陈张走了一遭音乐之城。爱情,从来都是弥足珍贵可遇不可求的,假若遇上男女比例几十比一的悬殊,该如何取舍?音乐,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追求,假若成为了生活的条文律例,该如何处置?抉择,有时候需要勿忘初衷执着。看过很多甜蜜过后束手无策的爱情,看过很多人奔波劳碌遗忘了梦想,看过很多人感慨被生活欺骗疲倦不已,却只是安于现状束手就擒

  在愁绪里辗转了很多天后,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出走,室外明媚的阳光洋洋洒洒照在身上,竟从心底生出了一股暖意。原来,是我不放过自己,放弃了生活。纪陈张遇上慕容秋天的那一刻,注定了这座音乐之城不再麻木循规蹈矩房东甘愿纵欲过度而死,陈慧不堪忍受身体的不忠自杀,朱丽对自由的渴求不惜违抗权势,这林林总总似乎昭示着一场即将爆发的颠覆。合上本书,久久不能缓过劲,纪陈张和慕容秋天最后的残缺深深扯痛了我,破碎美好或许美得更加惊心动魄。记得很多年前,她还是我的好朋友,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听彼此喜欢的歌,互相倾诉偶尔的烦恼。仅仅因为一次矛盾,打碎了这份简单的美好。她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很喜欢你,却也嫉妒你。”那时候,我无从开口,只能笑笑作罢。接着,是不愉快的僵持。日后,便再无联系。今日,却很想念这篇《摇滚乌托邦》故事给她听,很想告诉她,生命拉扯到极限大不了是一死,生前再多的计较不忘死后亦不过是过眼云烟。活着时,自由与幸福才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在我心里,一直很爱你,即使你给过我那么多的伤害,我却不曾记恨过你。

  作者以天马行空的奇诡构思生出了一座音乐之城,我的生命拐角处开出了一小簇花儿,原来,生活没我想象中糟糕,美好在下个未知路口到来。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三):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特质 — 解读 张艳庭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

  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特质

  — 解读 张艳庭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

  文/桂行清

  长篇《摇滚乌托邦》里的音乐之城,在初到者看来,无疑是一个激情奔放、自由、民主浪漫、且极富有理想色彩的城市,或者国度。虽然她更像是一座海市蜃楼,但她极具诱惑力,仿佛一切都妙不可言,是现实生活中青年人神往的幸福之地。当小说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纪陈张置身其中,他就是这样认为的。他既是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文本中一个充当故事线索叙述人,同时也是整个故事的亲历者。

  经历过最初的兴奋之后,纪陈张发现音乐之城并非如最初所想所愿,开始暴露出一个又一个弊端。这让纪陈张诧异惊讶,行走和生活在音乐之城的尴尬窘境之中。这些弊端和窘境无疑是现实生活中的残酷的隐喻和再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最美的女人仅为音乐之城的官员拥有。音乐之城官员才有结婚权力,官员不仅拥有音乐之城最美的女人,而且还是美妙音乐舞台上的歌唱者,词曲的创作者。但只有官员才能拥有乐器,进行音乐创作。老百姓不仅不能结婚,不能拥有乐器,甚至不允许发表乐评。

  但音乐之城的城民们对待这一切,对那些不属于他们的权利,好像不想抗争,只是逆来顺受,低眉顺眼,甚至心甘情愿去做音乐之城官员歌唱时的现场伴舞者。这些普通百姓在娱乐中丢失了自我,丢失了基本的权利观念和是非观,令人啼笑皆非欲哭无泪

  随着故事的步步推进,层层剥笋,小说以天马行空一样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瑰丽多彩的世界,难以想象的故事发展。这一切仿佛在意料之外,又都在作家笔下有效有度的掌控,不出这部小说形式和文本的框架之内。

  这部小说的寓言色彩在此彰显了出来。小说,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什么形式能够最好地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是小说创作者必须心里有底的。找到最适合主题的形式来进行小说创作,大概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要求。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作者张艳庭,就很好地运用荒诞或寓言体的小说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很好地承载了这部长篇小说鲜活的人物故事和主题思想,作者想要表达的理想(理论和思想)。从本文来看,小说作者不仅清晰传达出自己个体的理论与思想,而且进一步赋予小说现实社会层面价值。寓言体的小说艺术表现形式最大的特征隐喻与讽刺,也都在文中有清晰明显体现

  这种荒诞或寓言体的小说艺术表现形式,多为年青一代专家学者型的作家所采用。他们博学多才,深受国外文学艺术熏陶影响,他们热衷与喜爱,信手拈来。如出生于1978年的女作家张惠雯等。可喜的是出生于1983年的张艳庭也对这种形式的驾驭到了炉火纯青地步

  需要多说一点的是,这种寓言体小说不等于寓言,有人将之混为一谈,是对两种文体的不同艺术特质不甚了解结果。这两种文体对意蕴的表达决不相同:寓言往往把观点,对事物的态度直接明白地告诉读者,一目了然教育意味浓厚,但回味不足,缺乏令人咀嚼的余韵,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空间较小。而寓言体小说意蕴深远复杂,作者的观点深藏在情节之中,指归不明确,有时又是多义的。因此,它更具开拓性和参与性,内涵也更加丰富,多义,并能引起对社会其它事物触类旁通的广泛联想。小说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型的格局。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简单,褒贬情感鲜明。寓言体小说的人物形象则追求丰满、复杂,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普遍的代表意义。读后,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摇滚乌托邦》就是这样一部寓义深刻的寓言体小说。

  《长江文艺》资深编辑向午老师一直认为的叙事本身就是一个自圆其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从两个逻辑,生活的逻辑和文本的逻辑。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说得通,小说文本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在叙事不存在漏洞前提下,人物的怪异事件的巧合和戏剧性,甚至荒诞一些也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摇滚乌托邦》的叙事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虽然奇特但让人信服,愿意跟着这种想象走;整个故事的形式与主题思想也达到了完美统一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四):子虚乌有

  书中的音乐之城,更像是个名为乌托邦的反乌托邦。中外的乌托邦不算少,最终无一不以崩坏、消亡而告终。或许因为乌托邦的尽头永远是现实的残酷,所以纵使是人类理想,在大多数现实主义人心中却也甜腻得很。

  美好的东西要打碎了看,才美得更惊心。文学艺术作品里乌托邦本应是泛着天堂圣洁光芒的,也被解构得血肉横飞,让人目不忍视。

  想起之前看过的那个有关亚特兰蒂斯的故事片,灾难来临时,是两个城邦族长的后代成亲的时候,偏偏还有个女祭司女二,和女主争风吃醋。当时会觉得不能理解,想看灾难片的时候只有缠绵言情剧情。后来想想只有在科幻片里才有超人蝙蝠侠、闪电侠之类的绝世英雄拯救世界,哪怕是在传奇故事里,一介凡人又如何奈何得了天灾人祸。就像纪陈张,弱者的局限与无奈,他都有,我们也能感受得到,如同也进入那个迷幻混乱的世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音乐之城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最美的女人仅为音乐之城的官员所拥有。音乐之城官员才有结婚的权力,官员不仅拥有音乐之城最美的女人,而且还是美妙音乐舞台上的歌唱者,词曲的创作者。但只有官员才能拥有乐器,进行音乐创作。老百姓不仅不能结婚,不能拥有乐器,甚至不允许发表乐评。

  其实这与现实的时代与世界有着重叠与夸张了,含沙射影。 其实写到这里很想问问如果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好吧,事实是,我们并不会问,仔细想想也懒得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就像音乐之城的城民们,对生命,也并没多积极的态度。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五):梦想与现实的碰撞——读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

  每个人都渴望一个乌托邦,在那个乌托邦里,我们可以失去阻力惯性,我们可以比理想更理想。

  张艳庭的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把我带入了这样一个艺术乌托邦。

  作为一个读者,我跟随主人公纪陈张,边走边画下了乌托邦的全貌,从一开始的模糊不清,到渐渐明了,看清了血肉、骨骼疼痛、病灶,最终走向爱与平衡信仰

  小说以纪陈张与陈慧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纪陈张的见闻遭遇,逐步暴露出当下人性的软弱迷茫空洞,以及善良救赎

  文章一开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权力体系——建立在音乐之上的乌托邦。这里,政府代表着音乐的最高水平音乐家都可以成为官员。然而,我们渐渐发现,这样一座音乐之城,有着世界上最好的音乐、最好的音响设备,却连一把琴也找不到,因为这里的民众被剥夺了拥有乐器和创作音乐的权利。在这样一座音乐乌托邦去谈艺术,如同意淫。

  小说以一种倒置现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缺乏女性的音乐之国。这个国度似现实世界的一个尽头,因为重男轻女,现实世界的尽头便是女性的稀缺,男女比例极度不平衡,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直到死在圣山。在这个国度,女子要么嫁给政府官员,要么终生不得结婚……到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嘲笑声——构建一座艺术乌托邦形同意淫。

  纪陈张在这么一个虚空荒诞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个已经消失的人——陈慧,这本身就是一件虚空荒诞的事情。我们知道他会找到,但他们在这样虚空荒诞里重逢,他们还是最初的自己吗?能否回去?答案是,永远回不去了!因为那个世界的陈慧已经死亡。

  纪陈张在这个世界里,迷乱疼痛地活着,他爱上了别人,却还要寻找陈慧。“找到陈慧之后我该怎么办?”她问。“不知道。”他回答。在颠倒错乱的世界里,这个城市发生了兵变,市长慕容秋天被逼退位,沦为乞丐。恰是此时,纪陈张遇到了陈慧,两人对彼此的改变故作不知,却又极力克制、伪装。直到陈慧实在受不了这种分裂的人格,在圣殿里用音乐自杀,变为蓝色透明的尸体。最终他用慕容秋天的音乐让她复原、消失,如同在他们世界里陈慧的消失一样。他找到了陈慧,她却再次消失,他的世界回到原地,连同最初的梦想也一并消失。

  这样的荒诞需要一个终结,朱丽便是一个契机。真诚善良的朱丽,有倾城倾国之貌,她代表世间的真善美。慕容秋天用音乐救活了她,而她又用死亡来报答了他。她在国人注视之下慢慢升空,化为一道金光,可以说,这是人对真善美的最高期望。这个情节让人想到了《百年孤独》里的梅梅。

  文章结尾,作为无欲无求的中立者,慕容秋天终于创造出了解决这个城市男女失衡的音乐。此时文章开始有了“释”的味道,讲究“无住、无着”。纪陈张将慕容秋天的音乐放置在人们受洗的圣殿,音乐使这个城市的男女比例渐趋均衡。慕容秋天与朱丽结合的图形则成为一种图腾,结合、分离,成为男女,这个世界阴阳平衡,开始向一个正常的世界过度。

  最后,纪陈张曾经的女友陶桃也来到这里,并开始听他讲这个城市发生过的故事……

  这就是摇滚乌托邦。我们的梦想在与现实碰撞,我们在文字里寻找、对应、接受、拒绝、碰撞、感恩、流泪。

  《摇滚乌托邦》读后感(六):空想的世界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作者张艳庭,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音乐的好地方——音乐之城,带我们认识了一个人——纪陈张,一个为寻找自己女朋友来到这里,在这个奇异的世界,有着奇怪的规则,男女比例失调的地方。这里与已知的世界不同,这里是世外桃源?还是黑暗的地方?纪陈张是否能如愿找到女朋友?爱音乐的他在这里,是否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一切非现实的,都是幻想出来的,以此来逃避现实,不敢正面直视现实中的的问题,只是逃避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向往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这也是作者的乌托邦世界,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然后现实与理想还是一定距离的,毕竟理想的国度只存在于想象中,而现实中的还是要生存,还是要活下去的。一味的不满,而不去改变,只会越来越产生不满。

  当这个喜欢摇滚的纪陈张在这个奇怪的世界里,发现找不回来原来的爱情,他努力去改变,希望可以通过音乐改变这个城市男女比例。任何改变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任何改变都要经过时间的推进的,在经历诸多事情之后,能否改变这一切,纪陈张能否找到幸福,而这个奇怪的音乐之城,能否发生变化呢?

  作者张艳庭写的的非常有意思,这个故事,用了二十二个章节,来讲述这个奇趣的故事。他构幻出的这个音乐之城,音乐为主导地位,构成了权力的基础。多么奇特的构思。

  文中的这个城市男女比例失调,想想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前,虽说重男轻女的事情少了,但是依然存在,就从B超不告诉性别这事来看,还是不放心大众,凭什么就不告诉了,早晚都得生的。越是不告诉,搞得越神秘,越是有人就想要。心理问题,心理作怪呀。搞得还真得担心以后,那以后找对象才叫难呢。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这种地方,不存在于现实中,所以写出来,才格外有意思,许多人都在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生活,理想化的东西总会有不足之处,之所以不存在,仍是一定的道理,或许这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