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26 02:0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精选10篇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一):读后小记

  易中天用两汉和罗马的对比写法,野心有点大,希望对比东西方文明,从而参透人类朝代更迭之定律,谱 写出政治文明演化之脉络,但题目大了,驾驭的难度也大,涉猎的东西太多,很多东西没有说透。

  两汉于两罗马有共同的地方,没有信仰

  罗马有着最为完备的政治制度,但是没有核心价值观,没有超脱于自然界的信仰,因此在生产力发展之后,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自我人权的重视,反而使得整个民族没有了向心力。对于“法”的重视,乃至于”教条“,使得其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无法形成凝聚的战斗力。

  同样没有信仰的汉朝之所以能够维系统一,在于没有人权的下放,而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下的“三纲五常”,从伦理上将皇权放置于所有权力的最顶峰,因此独尊儒术,但儒术服务于皇权。而罗马是,独尊于共和,但共和凌驾于皇权至上(其本身是没有皇权的)。

  东汉的没落

  其实对比中西方朝廷文化后期的演变,就是阴谋对抗阳谋,共和是选举制,选举阶段针锋相对,一旦结果尘埃落定,赢者通吃,败者也不至于丧命。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二):再遇易老师

  时隔一年再次拿起易老师的书,一年前易老师的百家讲坛听了一遍又一遍,他的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乐此不疲。“权利”、“民主”、“人权”、“法治”、“公民”等现代词汇最早从他那里得知,也认识了“韩寒”、“刘瑜”、“黄仁宇”、“康德”、“马克思”等一批有趣的灵魂,当然还有《南方周末》,这个大陆仅存的有良知媒体。哲学出身的背景,加上幽默犀利的言语,最为重要的,是他懂批判、重逻辑、而非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令他在百家讲坛中独树一帜,他的杂文甚至有马克思遗风。最近易老师沉浸多年的微博再度发声,为了是沸沸扬扬“辱母案”,但他的观点我毫不赞同,还有手中这本中华史,说实话我是有所失望的,觉得它过于通俗,甚至有偷工减料之嫌。不过依然有令我惊艳的地方,东西方两条主线的叙述方式、抛弃简单的道德批判,尝试从制度宗教等更深的纬度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绝不仅仅是中国史。我曾大言不惭地将他奉为我的精神导师,而今日发觉他已非昨日那么尽善尽美,但这没关系,反而让他变得更真实、更可爱,易老师,永远的精神导师。 ——2017年4月16日于沈航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三):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

  “大流士甚至立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最长工作时间和最低薪酬……”

  我在这一页折了一下,希望以后能找到相关考证依据。因为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经济法学界、劳动法学界都从来没能自豪的说,我们的产生不仅仅在十八十九世纪工业大生产,而是前推2000年。

  我把这页内容拍照发到读书会讨论组。

  “基于权利的劳动法和这个是两回事吧”

  “仁政出于个人或集体的统治理念,是自上而下施予的,被统治者仍是客体;现代对人的地位的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最低工资、休息权是人的尊严的保障。当然保护的效果可能一致,但出发点不一样。”

  ……

  这是主席的回复,然后我们就扯去了“人的尊严”这个德国基本法概念和人权、代议制政体与民主法治……

  记得姚老师曾说,很多知识分子名不副实,以自己拥有知识的广度为荣,即使不炫耀,也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拥有”。这种其实是知道分子。

  的确在初一看这个史料,我也挺想做个知道分子,你得先知道啊,不是么?

  跳出这本书看,这套书可能是易中天一生的扛鼎之作,当然鼎太大他扛不住可能就没法一直做知识分子,偶尔做做知道分子也是可以成为大众偶像的。后记记录了他对这本书的内心想法,原本我还觉得两汉两罗马的对比构思很有创意,看完后记我反而觉得是江郎才尽的拉郎配。后记中有两处:

  话说回来,关于无神信仰的论述还是不错的,不知道是否原创。

  这样的书,作为通识科普还是推荐的,先知道才能再知识。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四):用东方现代文明照耀世界

  这两天读完了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结合里面的内容做一些评价。

  第十八页。首先提到的是波斯帝国大流士时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易中天在这里写了“一统天下,唯有法。的确,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法律比武力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如此,才能无为而治,并长治久安。”这里面波斯从地理上讲,还是有收到东方文明影响的可能的,“一统天下,唯有法。”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历史上还多国家甚至是大帝国都没有明确的提出法制,即便是现代社会如果说“一统天下,唯有法。”那么指的应该是宪政,这个也仅仅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在实践并形成共识,因此不能这样下结论。

  第二十五页。这里提到了希波战争。雅典和波斯在作战,这段时间希波战争打了十几年时间,他提到了“独立、自由、平等,是希腊人的价值观。”“制度的优劣,很快就会决出胜负。”,“希腊的胜利是价值观的胜利。”当然,希腊在亚历山大这个时期,也是地跨欧、亚、非的国家,那么说这个胜利是价值观的胜利,我不赞同。在历史上,两个大民族活国家的作战有很多次次,最后到底谁胜谁负很难用价值观衡量。很多战争,都是由帝国战胜了民主或是共和制度,很多都是文明程度愚昧的一方战胜了文明程度高的一方。比如在中国,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更替宋,在当时,唐宋两代,我们中华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我们很难讲那个时候游牧为主的蒙古族处于一个很高的文明状态,这里我们指的文明,主要是在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易中天先生在这里这么去表述,还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他认为,代表自由、平等、独立价值观的西方民主制度是有先进性的。很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局限性。这本书里还体现了另外一种观点,书中提到世界应该有大区域的三大文明,即中华文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有差异的,那么,在这里我想围绕着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普遍承认现代社会以美国和欧洲代表的西方文明经历了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思想启蒙以后,奠定了以自由、平等、民主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构建了西方的现代社会制度,反映西方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经历现代的思想启蒙,在现代价值观层面,缺少共识,不能成为现代的价值观,在易中天的多本书中都提到了这个话题,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华夏文明去思考的。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首部《十二铜表法》,这个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依法治国的开始,也是他的一个全民大法。我觉得纵观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对法这件事用一个词儿表述的更好,就是依法治国。那么在权利形成上,依法治国,我觉得更加偏向于依法行政。

  第一百三十四页。这书作者可能有些遗忘,刚才作者说人一样要有信仰。在一百三十四页提到中华民族的时候,称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因为虽无信仰,却有理念,这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合起来叫纲常,也叫纲常伦理。”那么这个事情一定要澄清,人到底要不要信仰,如果我们可以认为信仰不是宗教的话,那我当然认为中华民族是有信仰的,纲常当然是信仰,纲常的基础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中华民族有别与西方的信仰。所以在这里呢,我觉得作者在这里用词的时候有所遗忘,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论这个问题,那么对这个《两汉两罗马》的评论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结束语:我认为作者选取了两个文明,在东西方文明以及西方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战争、交往、差异来写这本书。一方面带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一方面里面渗透了作者的一些感想。作者认为,自由、平等、民主这种价值观既奠定了西方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又奠定了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基础,认为这个价值观是很优秀的。但是,我觉得是这样的,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现阶段我们社会制度还不完善,发展还是有局限性。针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在古代,我们有和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但现代呢,中华民族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向西方学习,就像我们东方的一些小国那样,像韩国、日本、包括周围的一些地区台湾,东南亚一些国家新加坡、印度。全盘像西方学习,学习他的社会制度。但是,很多国家实际上都遇到了很多问题。对于我们中国来说,由于没有隔断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全面的普遍的实行了西方制度,迫使我们不得不接受西方现代的价值观,所以在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层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个我们大家以后慢慢分析,这里都不像西方那么纯粹,西方有共同价值观,基于价值观建立的社会制度。

  在东方,中华民族的两个选择。一、全面放弃我们的,隔断我们和古代价值观联系,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构建西方的价值制度。这个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丧失了中华民主的文化独立性。二、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我们现代价值观共识,以此为基础构建我们现代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构建我们的现代社会制度。因为,这也是可行之路,既然我们的价值观是“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按照“人之初,性本善”的思路,构建这个东西一样要重新构建我们这个社会制度,那么我们国家权力的来源,立法,简单的说就是立法权的来源,就应该是基于“善”的。所以,我们应该形成自上而下的,那么现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这个中国,就是采取这种至上而下的这种权力的更迭,由自上而下我们首先选择我们政权的传递,我们干部这种遴选接班人制度,从形式上,他像古代禅让制,他的从发点也是希望找到一位“善”的代言人,那么,这个人应该是我们权力形成的核心,所以,我们国家权力的形成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形成这种立法的机构。然后,立法,甚至可以对下一级立法进行授权,比如省一级,在进一步的遴选省一级的“善”的代言人,这是成立的。另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形成权力机构后,我们要行政。那么,由法律来确定行政官的产生,行政官的产生可以是选举制,因为他不是选“善”的代言人,是选国家的执政官,因为国家在行政上要和国际接轨,要遵循国际惯例,要提高国家的运作效率,所以需要有一个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执政人。他这个人,是有能力的、了解东西方差异的、可以进行国际交往的、可以让执行机构进行高效运转的。执政的这个人,一定要把权力放在笼子里,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刚才我提到“善”的代言人形成的立法结构,他坚决不能和行政混为一团,因为那个权力我们只要保护“善”,“善”是判断正义非正义。执政不是,执政官本身要有修养,但执政本身没有正义不正义,只有效率。从这个角度来构建我们国家新的国家制度,完成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的思想启蒙。我们一些有志之士携手努力共同构建出中华民族当代的社会制度,以此来推动我们民族向前发展,是可行的。我们再举个好的例子,如果我们以这样的价值观来建立我们社会制度,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很多东西,我们要基于价值观的现代法理学基础,我们的法律为谁服务,我们的法律为谁构成。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比如说刑法,刑法是一部道德法,实际上他有价值观,他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保护什么打击什么,他其实是基于价值观的。比如说西方,西方的刑法,是要严格的保护自由,这就要保护私,所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他把个人所有的东西都会量化成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智慧产权、所有的这个财产我们都需要保护他,保护的是私。所以,一切侵犯他的东西,西方是不能容忍的。在西方的刑法当中,无论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还是法律他们是一致的。在东方,如果我们坚持这种东方文明的价值观差异性,我们共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价值观,刑法是要坚定的去保护善,而不是私,我们应该保护什么,我们应该保护见义勇为,一切基于善良的行为。当然,法律有法律判断的标准,基于这个标准,你可以极大的去保护他,行使你的权利,就像行使自卫权一样。在美国,侵犯个人财产,进入私人住宅可以开枪,那么在中国,行善,中国刑法不是保护私,那么我们对财产的保护应该在民法层面上。因为民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非道德法,他首先认定平等主体,然后调整平等主体关系,不是一个道德法,是个工具法,我们在民法层面去保护。刑法层面尽可能的坚持和捍卫我们的共同价值观。

  高 鹏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三日 上午 于北京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五):我们模糊着的相似的脸庞的历史

  之前真心想不到写中华史的能写这样的大篇幅来写欧洲罗马史,可细想之下,罗马跟汉朝的确有太多相似之处了。为什么屋大维能成功,而王莽却失败了呢?罗马跟中华都是因为能共和,各个民族和平共存所以能发展至大创造出伟大的帝国。但是罗马由共和到帝制的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政治天赋,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因为我反复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缘故,钱老反复提及的每一种制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各种漏洞、缺口,需要后人不断的改善、进步这一观点拿来观察罗马的制度也是如此契合。

  人多好种田,神多好过年。罗马人认为神明多,节日也多,这些节日有罗马人的,也有外国人的,但无不换闹欢腾。比如2月15日的神牧节,就会挑选身材健美的男青年赤身裸体一路小跑,用手中的皮鞭轻轻敲打沿途遇到的女人,据说这样就能让民族人丁兴旺。这当然不是信仰,是游戏。

  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用。

  中国的神佛都是有用的。观音菩萨管生子,赵公元帅管发财,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和万事兴。如果圣母玛利亚救苦救难,也会成为崇拜对象。只要能带来实际上的好处,我们是不忌讳改换门庭的。

  罗马的神也一样,众多而且管用:战神马尔斯,谷神克瑞斯,酒神巴克斯,医神阿斯克庇俄斯。可以说有多少行业就有多少保护神,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引路人。

  但,中国和罗马都没有创世神。

  没有是因为不需要。实用主义的原则向来就是只管有用,不问来历。所以中国和罗马没有专职的神官,没有神在人间的替身和代表。罗马的神官其实是公务员,中国则只有游方道士和挂单和尚,甚至江湖骗子。

  罗马和中国,确实太像了。

  只有一点是不同的,罗马的神有着跟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和缺点错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马尔斯偷情的故事,就被做成雕像供人欣赏。作品性感极了,全无神性可言。

  原因在于国情不同。中国人以德治国,诸神必须道貌岸然。罗马人以法治国,便会坦然承认欲望的合理。何况他们的神并不承担道德教化和道德评判的任务。能给人间带来安康和快乐,便是功德圆满!

  这实在不好意思叫信仰。

  显然,有鬼神未必有宗教,有崇拜未必有信仰。神话可能是宗教的源头,崇拜也可能是信仰的起点。但从这两点出发,却完全可能走到另外一条道路上去。

  比如印度,比如佛教。

  通过崇拜、信仰、宗教等角度来看罗马跟我们,也如此相像。

  很喜欢这一卷,堪比《秦并天下》,让我读书时享受的愉快。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六):他们的世界,我们的家

  可能我的世界史基础本来就很弱,所以在恶补了《欧洲简史》和身边大侠力荐的《两汉两罗马》之后,对欧洲史还不能完全理解。因为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太不一样了。

  从小时候看到的“上下五千年巍巍中华史”,更感慨的是当时的技术,最让我觉得神往的是中国的古代建筑,非常震惊的是我们埋在地下的各种精美随葬品。非常疑惑,在当时生存困难、很多物力不够的古代环境里,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古人做出那么漂亮的器具和古建筑。

  我们的物质也变化了,通过很多故居景点来看,之前士大夫的府邸不过几间大屋,卧房和客厅都非常小。小时候我常常担心古人晚上看不见怎么办,没有灯,四处都黑漆漆的,多可怕。所以即使读唐诗那些描述出很田园的风光,感受到诗句的美,也暗自为古人晚上摸黑而担心。

  至今读中国历史,更愿意读传记,从一些事件处理上发现,纵然相距千年,但是那些传记中的人物,和我们现在要处理的关系差不多,处理关系的方式也差不多。所以更加明白为什么会有三纲五常,我们古人一切关系围绕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兄弟而来,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字:家。

  等到稍稍了解现在的美国、英国,现在的中国,看看自己身上的思想局限,看看“丑陋的中国人”,非常奇怪,我们中国这片土地,我们这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生活的土壤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明代的时候我们还是真正的上国,到现在我们就一直落后。

  因为我们一直都要考虑好维系自己家,经世致用也主要考虑在自己身上。另外由于历代一直是尊儒轻商,所以那些经世致用的科学没有办法来推广。

  所以虽然对欧洲史、罗马史虽然还不够了解,但是从这本书上,我能看到罗马的民主,和他们对罗马民主的献身,对原则的信仰与坚持。我们一直围绕着家,在人情关系、等级上精耕细作,他们欧洲人一直都在关注更广泛的东西,他们把我们觉悟人性的时间用在了信仰和科学上。

  所以懂得人的缺点的,是我们,懂得人类需要的是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在家这个小天地里,以家为单位,和其他单位之间进行比较、竞争,合作,归根到底,是器量小而精。什么时候,视野再开阔些,对所有人都宽容尊重,把耕作人情的心思用在维护我们共同原则、共同信仰上,用在改善大众、经世致用的科学上,那就好了。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七):汉朝与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读后感(八):两汉王朝与两罗马

  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从两汉王朝(东汉、西汉)以及罗马的两个制度(共和、君主)进行相应的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制度、政治体系、信仰以及两个王朝的兴衰。本书的篇幅明显偏重于对于罗马的描写,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相对于罗马的历史来说,读者对于两汉的历史可能更加的了解,所以也不需要多需篇幅吧,但是这样一来,又于这本书的书名又有点不相符,既然叫中华史,我到是认为应该更加的着重于对两汉的描写。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还是其它的原因,对于很多的内容,这本书也只是蜻蜓点水的讲述了,并没有太过于深入的去分析。这也是让我对这本书的评分并不高的主要原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