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10篇

2018-06-25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10篇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是一本由(意)克里斯蒂娜•德•斯特凡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一):是传奇也是女人

  说道法拉奇,或许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她曾经她1980年采访邓小平在中国声名鹊起,她让人们看到的是“二十世纪采访女王”的风采。可是人们可曾想过她是怎样的努力奋斗才能记者男人时代里面站稳了脚跟,怎样的经历才让人们都敬佩的称呼她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在她有着崇高荣誉的背后,有谁能够理解呵护她同她携手一起走过呢?

  法拉奇是她的姓,奥莉娅娜是她的名字。她出生在一个不苟言笑家庭,她生长在一个装满书籍的家庭。是战争让她选择了记者行业,也是记者行业让她最终一人过完了她的一生。她虽然有过几段感情,却最后还是剩下她一人。

  她的初恋叫阿尔弗雷德*皮埃罗尼,一个大他六岁的记者。陷入爱河的奥莉娅娜和原来的自己般若两人,变得甜美而又脆弱。可是奥莉娅娜对感情的认真严肃让他从好奇变成了恐惧,他从她的身边逃开了。奥莉娅娜爱的认真,爱的执着,爱的几乎失去了自我。在这段感情里,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被救起的她甚至在精神病院住了一段时间。这段感情对埃利亚纳的性格还有她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再说她的第二段感情,弗朗索瓦*佩鲁——法新社当地分社的经理,一个相当帅气青年。他大她四岁,是国际记者界的一员老兵,他跟踪报道了朝鲜战争,近距离见证历史。那个在政治采访的岁月中一直陪在她身边的男人。他们之间相互钦佩,彼此欣赏。在他们还在交往的那几年里,弗朗索瓦对她来说是一个男人绝对模范。他脾气暴躁,但他很理解她,尊重她,只是他想,他就可以成为她一生的伴侣。但是五年的感情之间却被一个深层次问题困扰,弗朗索瓦已经结婚,而且是一个天主教徒。他们一起在西贡的时候,人们都知道自己随时可能会被杀,所以无暇顾及感情冲突,而后来离开了西贡,他们的感情却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弗朗索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承认自己做了令人惋惜的选择,他为自己没能选择离婚而惋惜。

  处理了与弗朗索瓦的感情,奥莉娅娜随后去参访了阿莱克斯。他在最恐怖折磨下也没有妥协,五年的时间内,他什么也没有透露。奥莉娅娜每次做参访前都会做详细调查,做好充足准备,再她眼中监狱中的阿莱克斯是一个英雄。阿莱克斯比她小了十岁,只是牢狱中的遭遇让他看起来十分苍老。奥莉娅娜并不知道阿莱克斯是她的仰慕者,但是这个惊慌失措、受过伤的男人却触动了她的灵魂深处。虽然爱情来的那么强烈,但是他们都是对于独立充满渴望的人,住在一起的两人常因为微不足道小事爆发争吵。于是奥莉娅娜明白了,欣赏一位英雄是一回事,和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一块儿生活则是另一回事。她说,和一个不快乐的男人在一起,怎么可能快乐?就连阿莱克斯自己后来也谈到了自己的所拥有人格的多重性。

  后来奥莉娅娜又遇见了保罗*内斯波利,是在派驻贝鲁特的意大利分遣部队保护她的士兵。又是一个五年过去,可是保罗毕竟年小她很多,他们还是分开了。这个跟随战争步伐辗转各个国家的女人,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陪她走到最后。她也曾跟随参访者多天却得不到参访机会,她也曾被关进监狱,她还有过在外差点被强奸的经历,战争中的枪林弹雨没有吓跑她,周旋于各国领导人的参访也没有吓退她。可是这个要强的女人,一生都在奋斗着,证明着自己的女人,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常人渴望的平淡携手的那一个人。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二):法拉奇,她死了

  法拉奇,她死了。 “她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都在忙于她的后事。”连死,她都设计的如此计划,如此周全,如此的“法拉奇”。 法拉奇她活于世,又离于世。她出生平凡,长相平凡感谢那会儿他们制造泻盐的厂家生产出的山寨货,她才得以来到这个世上。幼小没有父爱的她,在母亲坚强性格的熏陶引领下,为后面的传奇埋下了种子。感谢四零年那奇妙的一天,当父亲从外面突然回家嚷着“开始战争”的时候,她的人生注定将与政治相伴相随。那场战争让她一直生活在飞机轰炸中,弱小的她就像佛罗伦萨小镇一样坚强咬着牙活着。庆幸的是她有一个只有书籍的家,后来她自己也有了一个装满书籍的房间。我只能说是房间,因为这里也是她唯一能找到慰籍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把那里作为自己最后生活的地方。她从小就痴迷文字。每一页文字都仿佛在向她讲述故事字里行间都能引发她无穷的想象,直到她死,她很清楚写作是不让自己死去的唯一方式。 大学学医的法拉奇突然坚毅决定了自己的选择,哪怕那只是六岁时的一个梦。她冲破世俗眼光,拿着那张唯一敢说真话报纸冲着自己的父亲吼叫,这是呐喊,这是身体里面无可压制的声音,她也能让真话给更多的人听。在工作报社里虽然有鄙夷的眼光,虽然她也很年轻,但是心智已经很成熟。她早已明白,要想在这份由男人主导职业出人头地,就必须向大家展示出她更为出色一面老天是不会辜负努力的人的。因为她觉得,“成功是赠予年轻人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送给他们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后来的“平凡”故事铸就了传奇,战场真正体验生死硝烟的女记者,人类征服宇宙的见证者,六十多位政要面对面的质问者……这些都是她大学时对他父亲吼出的声音的践行。 法拉奇她敢与爱,又怕去爱。对于爱情,法拉奇用自己的一生来书写。从小说中,你可以感受向往爱情,不愿只坐在人生旅途的大车上,让爱情成为窗外的风景。但现实中,孩子,爱情,事业她却总是找不到合适位置来安放。虽然她为了第一个孩子愿意放弃现有的一切,但是内心孤傲刚毅的她注定不可能赋予另一个生命太多。虽然几段爱情都无疾而终,但是你能从中感受到她是真诚的,是真正的需要爱情的,从这儿看,她又回到了凡尘回归人间。这其实并不矛盾。当每一个传说要变成传奇的时候,她总是会打破世俗的传统,保持自我心里的世界不被外界所传染,每一个DNA都充满着斗志,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分割自己给另一个生命或者世界的。你可以说这是自私,但成为传奇的过程她却是最无私的。 没有遗憾,真的。 法拉奇,她没有死,她只是个传说。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三):穿越死亡:记一个女人的传奇一生

  说起来,哪来的人是生而坚韧的呢?生命的坚韧,不过是生活的砥砺,反复锻打出的质量——

  奥莉娅娜·法拉奇的一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时也运也。试想一下,如果她没有出生正在一战后二战前,成长在那段充满了饥寒交迫记忆动荡岁月里,大概,活下来的也只是一个叫奥莉娅娜的女人罢了。但那并不是奥莉娅娜·法拉奇。或许,正是因为在她成长的阶段无数次的与死亡擦身而过,在之后的日子里她才能表现的如此的无畏,并且经常向众人展示自己的这种无所畏惧

  这一生,她没有生下过一个孩子,有过爱情但是没有生活,没有披上过婚纱,有过爱的男人但是没有成家;这一生,她穿行过二战的反复轰炸,不止一次的直面法西斯那黑洞洞的枪口,亲身到美军入侵越南的战场上进行采访,听隆隆的炮声在头顶呼啸而过,在墨西哥城直面政府暴力,参加了玻利维亚的游击战争……印度、巴基斯坦、中东、南非……有战争和动乱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出现

  这一生,她永远昂着头走下去,永远充满了反抗精神,永远不肯屈服,就像是一头充满了愤怒的斗牛。她曾说,【对于记者这份工作,我倾尽所有。那时候的我是一个贫穷小女孩。在记者行业,我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女人。我充满好奇心,渴望能够见识到整个世界,感谢记者这份工作,让我能够完成这个愿望。我在一个妇女受到压迫和被不公对待年代中长大,通过记者这个行业,我证明了自己能够像男人那样去生活。】

  即便是时下,在许多行业中依旧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不可能做到完全男女平等。恕我直言,在那个年代的欧洲奥莉娅娜的性别虽然给她的工作带来了阻碍,但是当她面对着采访对象的时候,她的性别问题对她来说倒是成为了一种优势。就像她在谈及1980年的那次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的那样,“老实说,我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娇小的女人,这对我的帮助更大。关键是,邓比我还矮。”

  这话虽然不无调侃,但也是大实话。说起来,在很多采访的时候,尤其是她事业的初期,她的容貌倒是成为了一种有力武器。一位漂亮姑娘,而当她的采访对象多是男性的时候,很容易被故作无知的采访者忽悠的忘记了他们正在受访,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聊天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被套着说多了刹不住口。

  奥莉娅娜·法拉奇的采访风格是很有特点的,她很少按照事先预设的话题按部就班的走完采访。与其关注采访带来的后果,她倒是更愿意听凭自己的直觉行事。至于她的写作风格,就像是在和友人进行一次会话那样,总是极其自然

  “我写作的时候,就像是在给我的妈妈或者爱人写信一样。”“妈妈让我懂得,我必须拒绝使用晦涩难懂词汇复杂而又隐晦的对话。我的妈妈十分睿智,但是可惜没有什么文化,因为她从未上过学。妈妈之前总会对我说:‘请你写得简单一点!因为我也希望自己能看得懂。’”

  【大伯是奥莉娅娜的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在奥莉娅娜的一生中,她都会引述他的忠戒:“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

  她做到了,她也成功了!她成功的将自己的名字深深烙印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历史上。就像她童年的第一个偶像杰克·伦敦那样,长大后她也成为了一个作家型记者,能将好奇心和冒险融为一体。在她不做记者之后,做为作家的她依旧成功。

  奥莉娅娜在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年代出生。出生在一战结束很久之后,但亲身经历了二战风云的她,拜后来的记者工作之所赐,也算得上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战争与离乱的活化石了。童年的记忆,都是关于贫瘠匮乏的暗色,【唯一的奢侈品——文化】就是那些堆满了家中的书籍。但也正是因为生活上的贫穷,和精神上的不屈服,父母言传身教给孩子的反倒是过分的自尊

  母亲催眠似的反复对女儿们灌输,那个对于做生意没什么兴趣,明明是个出色的工匠,也没有稳定收入的父亲“是个艺术家”。这是否是出于不希望孩子对于父亲失去尊重的一种挽救呢?怀疑她父亲对待工作的漫不经心,和他的政治倾向不无关系/(ㄒoㄒ)/~~

  一心想要反压迫什么的,看着花钱雇他的人各种的不顺眼,反正,任谁要雇人谁也不会想找这种的。一个有着反抗强权传统的家庭,自幼浸淫在无政府主义的氛围中长大,可想而知,在这对“勇敢”的父母的教育下,孩子会学到些什么了——她始终都将自己当做“无产阶级者的女儿”!

  她也深深地牢记曾经听过的那段话,“听着,你很出色,但是不要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事实上,那些位于社会上层的女人不会给予其他女人太多的东西确切点说,是什么东西都不会给予。你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不要等着她们施舍,你要直接去争取。当然,这也会令你遭到他人的厌烦。”

  【“她很脆弱,但是她把侵略当做自己的铠甲。她会先发起进攻。”】或许,在心底她永远都是那个甚至没有一双“体面鞋子”,只能穿着“母亲给她缝的连衣裙和棉质鞋子”,走进大学课堂小女孩。但是她把自己武装的很好。于是,众人只能够看到一位迷人的意大利女性,充满了激情,行事严谨,但天性不乏浪漫气息

  即使她有着很重的心防,但她的个人感情生活却从来不寂寞。十四岁的时候她的初恋死在了战争中,被法西斯害死的,这让她一下子长大了。“在那个年纪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情:第一次爱上了一个人,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因为家庭的关系,她很早就被父亲带入游击队,亲身参与了佛罗伦萨抵抗运动亲眼目睹了斗争的血腥残酷

  或许是对自己家庭境况的在意,她在求学期间与人相处时多少表现的过于敏感了,就像是满身是刺的刺猬,她的下一段感情还是来自于工作后。不幸的是,在对的时间遇上了错的人,她的一腔真情对方看来只是“麻烦”。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曾这样爱过,第一次,她孤注一掷的去爱,去付出;就像要献祭自己般的决然……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失去了尊严。在此之后,奥莉娅娜的爱情中坚守的只是平等,就好像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男人能够做的,她也同样可以!

  童年的不幸,父亲没有儿子干脆把大女儿当儿子养,母亲虽然没有给予肉体上的暴力,但是哭着让他们上学什么的,也算是种感情上的勒索了。从还是小孩子起周遭人的言传身教,让她长成了这么一个不饶人的姑娘,无法设身处地的去体谅、宽恕别人。但是对于家人,她却是从内心里去维护的。她从不曾亲口说道自己亲人的不好(只要是对她帮助过的),大伯、父亲、母亲,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令她受了多少委屈啊。

  但是她从来不说他们的不是。即使能够看到像这样的记述,【在我所成长的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活得很艰苦,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亦或是在社会中工作中。但是这艰辛的生活让我受益颇多】。也从未指名道姓。时至如今,斯人已矣,也只能够从她和她周围的人所留下来的,对事件的回忆和对该人的形容中,那些前后矛盾的地方一窥究竟了。

  因为自己是失败的,但是又不肯承认,这都是自身的问题,只推托给时运不济,于是这样的父母转而将压力转移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将之视为自己的替身,要求其必须做到最好,否则,就是“不懂事”。【就像父母经常对她说的那样,她应该做最出色的那个人。】

  但事实是,很多很早就表现出超乎同龄人水平,但却被扼杀了之后发展潜力的音乐家,都有着类似的父母长辈。幸好奥莉娅娜不是学音乐的出身。文学的创作除了天赋,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勤奋,要不然,“伤仲永”也不是啥国内独有的现象。

  在奥莉娅娜的性格中,同样显著的则是其对文化的崇拜,和对文化人的鄙弃了。她对于知识分子没有好感,更乐于亲近那些没文化的人。或许,这和她为了谋生,大学都没能等到毕业有关。对于知识她是崇拜,又渴慕的;但是她获取知识的路途是如此的艰难,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能仅仅归咎其家庭状况的窘困。更该归咎于她激进的思想,这很成问题好吧?

  要知道,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她就是这样一个带有过多政治色彩的学生(当然,她也是在乎学业的,希望能够做到最好)。但即便是如此,她还是试图和联合同学准备组织几次罢课,只是因为没有人对她的这些“斗争”感兴趣,才不得不流产了。

  甚至在她看来,【医生是科学家中最具人道主义精神的群体,他们始终都在同死亡做抗争。“我一直认为,和其他人相比,医生还有孕妇最应该投身于政治活动中。”】呀嘞∑(⊙▽⊙)"a相信她和主席老人家一定很有共同话题。这真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了啊喂~

  (话说,我的母亲就是个法拉奇女士那种类型的女人,不过是一个成功,而另一个失败罢了。我行我素,为所欲为,不讲究规则,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说是天真的永远长不大,其实不过是固执的只肯活在属于她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和这些个革命者一样的自私到极品,根本就是“有我无他”。潜意识里就感觉,整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最无辜最可怜,顺者昌逆者亡的。幸好法拉奇女士一直没能把小孩生下来,否则她的孩子一定很可悲!)

  无论是这种纪实文学还是虚构文学,能使人感动流泪的原因是故事本身的内容所在,而不在文字华丽。作者的确挑选了个好题材,这位女性人物的一生跌宕起伏可谓传奇,极富故事性。该书正面地描述了主人公是如何以世界为舞台,从一名见习记者一步一步获得最令人瞩目的地位,甚而能够更近一步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力的。并通过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侧面的介绍了在记者这个行业中女性地位的变迁。

  【现在是女人最好的时候。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给予女人如此广阔且丰盛的选择,来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本传记就像是近代女性地位变迁的一个时代缩影。我们能够看到,主人公一路走过,…从更保守的老欧洲,到更开放的美国,……从对女性从业者阻力更大的上世纪前叶,到女人当男人一样用的新世纪初。虽然书的内容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但最终,也只是博得掩卷后的一声叹息罢了!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四):一言难尽,反正很屌

  可能是因为我也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父亲;可能是我也有男人般的气质;可能是因为勇敢果断暴脾气。总之,我就是感同身受非常理解惺惺相惜。法拉奇打五分,传记本身扣一分。整本书看下来逻辑线条让人不太满意,即使加上了比较多的细节却依旧显得略单薄。不过据说是最好的一本法拉奇传记,作者也因此声名鹊起。如果你想知道法拉奇有多酷炫,那这本传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想知道法拉奇为什么酷炫,那还是去看她自己写的书吧。

  这本传记就像是近代女性地位变迁的一个时代缩影。法拉奇从更保守的老欧洲,到更开放的美国;从对女性从业者阻力更大的上世纪前叶,到女人当男人一样用的新世纪初。总之,她的现代性,或者说是某种后现代的解构意识,体现了女权、女性意识在新时代的觉醒。这本书也极具故事性,所有的情结都在塑造一个独具魅力的女性。有一个细节,记者问她为什么给自己的书命名“无用的性别”,她傲慢的将头往后仰了一下,“为了好卖”,吐出嘴里的香烟。啊,我好喜欢这样的法拉奇。

  “一个人被赋予用于了解食物和经历事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这些时间就构成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由于它实在过于短暂,因此,一切稍纵即逝。”

  ”我的母亲哭着告诉我,要有理想,有抱负,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要学习,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我把我的荣誉献给妈妈,她没能上学,因为在她那个年代,穷人和妇女都不准上学,而妈妈既是穷人,也是女人。“

  ”当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十分失望,因为我不是男孩。后来,他就打我去打猎。“他教她射击,总是把她带到身边。法拉奇的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都极其苛求。他把自己的长女培养成战士一样的女人,奥丽亚娜十五岁时,和父亲走在佛罗伦萨的街道上,突然两个人都被防空警报惊呆了。奥丽亚娜没有勇气去抱住父亲,她躲在一个角落中,蜷缩成一团。当飞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地板和墙壁开始晃动。她啜泣起来。突然,她挨了一记耳光,这令她无法呼吸。女孩儿不要哭——父亲一字一句的说到。”

  “大伯是我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老师,他给我的忠戒:”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受原生家庭影响之重不需要我多说,奥丽亚娜出生在一战结束很久之后,但亲身经历了二战风云,童年是贫瘠与匮乏的,唯一的奢侈品就是堆满了家中的书籍。这个家庭反抗强权,反法西斯,无政府主义,参与抵抗运动,奥丽亚娜始终将自己看做“无产阶级的女儿”。并在小时候一次去修道院,发现修女在吃她节省下来献给耶稣的巧克力时,放弃了宗教信仰。“我会自豪的说,即使是在自己最困难,最沮丧的时期,我也从来没有向上帝祈求过任何恩惠和帮助。”

  二十二岁的奥丽亚娜得到了最好的职场指点:“听着,你很出色,但是不要被周围的环境同化。事实上,那些位于上层社会的女人不会给与其他女人太多东西,确切的说,是什么也不会给予。你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不要等着她们施舍,你要直接去争取。当然,这也会让你遭到他人的厌烦。”

  “她对美国一无所知,她的语言也并不流利。然而,她绝对不允许自己犯错。就像父母经常对她说的那样,她应该做最出色的那个人。她低下头,默默积攒力量,装作自己无所畏惧。她很脆弱,但是她把侵略当做自己的铠甲。她会先发起进攻。结果就是,美国人经常被吓得不轻。”

  这本传记把法拉奇一生中的几个男人贯穿成线,写了这些男人对她的影响。(我非常不能忍受每一个男人都自认为是自己成就了“那个法拉奇”。)

  她成年后第一次恋爱是和一个唯唯诺诺的记者,我觉得更是与少女的幻想谈恋爱。少女总是在心里把自己喜欢的人幻想的无比完美。这是一段不平等的爱,她一个人在付出,她一次一次地给他写信,送给他礼物,整日守在电话前等候他的电话,但他从来没有给她过任何的表示和回答,她的每一封信都在“寄往一个并不会有回应的地方”。她为了他做好了放弃一切的准备,成为了“一个祈求爱情的女人”,她“祈求一切原谅,她解释一切,在自己爱的男人面前,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后来她怀上了他们的孩子,最终流产,她crush out,服安眠药自杀,并患上抑郁症。

  “这段感情教会了我,爱一个人就意味着在自己的手腕上带上手铐。”

  “爱情只会让人不舒服。因为它让生活变得复杂,分散注意力,还要占用一部分精力,然而这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工作,但是这个不需要。”

  “面对非肉体的痛苦,人们却无动于衷。这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你胃痛,所有的人都会试着帮助你或者表示理解,但如果你的灵魂感到痛苦的话,没有人能够帮得到你。”

  “为了不让自己受伤,我将“无赖”培养成自己的一种美德,这也是我永远不会改版的选择。我拒绝把自己和某人永远的联系起来,多年来,我从来不会允许任何人成为我新的狱吏。飞机是我逃亡路上最忠诚的朋友,逃离一个地方对我来说毫无苦难。很多时候,这些受人尊敬的有名望的男人们根本什么都不想要。”

  “跟你说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从来没有爱上过谁。我该怎么办?我无法爱上别人,就这样,偶尔我也会假装一下,但是不久他们发现了会很痛苦,可是这是我的错吗?这就像是威士忌,出于礼貌,我喝下了它,但是我没法去品尝他。如果我品尝它,那会让我感到难受。事实就是,恋爱会让人感到痛苦,而我不想感受这份痛苦。”

  当她从爱情的沼泽中脱离出来重新开始工作时,她去旅行了,去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女性的生活条件。“男人最根本的问题源于经济问题、种族问题、社会问题,但是女人最根本的问题大都始于这个原因——她们是女人。”早期的法拉奇称她为“娱记”更合适些。她采访欧洲各大电影节、走访好莱坞,盯紧了明星们的私生活。她厌倦了,她去美国和NASA宇航员们待了几年,写了《永不陨落的太阳》,然后去了越南西贡,亲身参与到了惨烈的越南战争中去了,她开始沉思权利的秘密。

  她遇到弗朗索瓦,是个帅酷爷们儿的战地记者英雄。他带领法拉奇真正直面了残酷的战争。关于战争,关于民主与专制,这两人有相近的观点。战争的双方一旦开始厮杀,当用放大镜来看战争的细节时,就无法宏观的用正义和非正义来划分了。而越战则是对抗的两方都觉得己方是正义的,这也无怪乎奥莉娅娜有时支持美国大兵,有时又站出来为越共辩护了。奥莉娅娜心中是没有左、右之分,甚至憎恶左右之分,她向往民主自由,更多的则是一生都在同法西斯主义斗争,同法西斯主义的来源斗争。她追求的是真相,她会提最激烈的问题,来迫使她的受访者表露心迹。弗朗索瓦帮助她采访阮将军,还有武元甲,这让她一举成名。

  他们彼此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他们不但彼此相爱,还彼此敬佩。她认为这是越南战争赠送给她的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她成年之后所遇到的最美好的男人。在爱情面前,法拉奇缴械投降,她说:“人们不能在没有爱情的生活中继续生存下去。我做过尝试,但我没有成功。”但是,弗朗索瓦已经结婚,而且天主教的信仰让他不能离婚。这段感情让双方倍受折磨,她总是安排时间去和弗朗索瓦呆在一起,但是他却总是有自己的事情,总是要陪伴自己的家庭,她疲倦的时候也幻想他能够在身边照顾自己。

  “有的时候,我希望有人能够帮助我。我是一个十分孤单的女人,就算一个男人爱我,他也需要以某种方式同我竞争。爱上一个像我这样的女人,一个不会激发别人同情的女人,是十分困难的。尽管我十分清楚应该如何温柔。有的时候,我感觉需要调整自己,或者将自己的成功隐藏起来,这样才能够得到比简单地成功更加珍贵的东西。”

  这段感情维持了五年时间。 故事的结局是法拉奇把两个人所有的情书寄给了弗朗索瓦的妻子,然后说,”你不娶我拉倒,我把情书寄给你老婆了,以后我们也别联系了…“ 事后弗朗索瓦尝试修复两个人的关系,但是没有成功,四十年后,弗朗索瓦接受采访说:“我为自己没能离婚而惋惜。如果我当时离了婚并娶了她,她的人生应该会完全不同。如果我当时答应了她的要求,我会做好一切准备去帮助她。我很内疚,因为我们之间的憎恨而让她遭受了太多的折磨。但是我尊重了她的选择。她最终还是那个一如既往的法拉奇:脆弱,充满浪漫主义精神,专横。”(我怀疑这个男人是白羊座...)

  我看到这里突然想起高中的时候,初恋和妹子暧昧不清,潘总和M锅拿着我和他的照片丢在妹子面前…我站在天台上看着一直笑。我觉得对于法拉奇,就像她自己说的,她在意的并不是离婚结婚,也真的不是婚姻生活,而是你到底有没有这个勇气?你到底有没有这么爱我?一个充满能量抵抗强权的女人是绝对不允许自己喜欢的人懦弱胆怯的。

  她写了《风云人物传记》,这本书收集和延伸了她最著名的一些采访文章。(其实这本书可以当做了解政治和上个世纪历史的索引,也是美国新闻专业必修书籍。)她的政治采访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观点,当然她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竭尽所能的讲采访内容再整理呈现,她的内容都是站在她的立场上写就的。她知道这十分危险,但是她并不惧怕承认:”幼稚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种才能,因为它源于对人们的信任,对人们的爱怜,当我看到人们遭受痛苦与折磨的时候,我就会爆发出这种爱怜,这种信任。“

  她写梅厄夫人真是让我陶醉,我看过英格丽褒曼演过梅厄夫人自传《我的一生》,也看过家里老版的书(好像读库出了新版,可是太贵了。家里那本才1块多钱呢,这本要大概60)。法拉奇写”我找不到任何可以批评她的东西,即使是她的面容也无可挑剔。天啊!当然,关于美丽各有各的观点,但是我觉得她的面容十分美丽。“

  她说”在政治方面,我还是更喜欢女人。首先,她们不傲慢,也更加谦逊和简单。其次,她们不会装腔作势,更加善良,更加沉着稳定。当然,她们也更加人性。“

  一般来说,法拉奇不喜欢那些掌权的人,因为她不喜欢权利。其次,她还有自己的想法,这也经常可以在她的采访中看出来。她认为社会的公平存在于民主之中,自由之中。她反对专制,反对神权政治。她能深度挖掘强权人物的弱点和他们虚弱的一面。但是长时间的战地记者让她精力衰竭,我猜她当时应该在想”老娘不能总写越战吧。要知道我想写什么就能写,我要看新的东西。“

  1973年8月23日,法拉奇采访了希腊抵抗运动发起人、反独裁战士亚历山大·帕纳古里斯,那时他刚出狱。法拉奇问,“亚历山大,告诉我,男人意味着什么?”

  帕纳古里斯回答,“意味着有勇气,有尊严。意味着相信人类。意味着去爱,但不允许让爱成为避风港。意味着斗争和胜利。”

  两人从下午聊到第二天清晨,最后,帕纳古里斯问,“依你看,男人是什么?”

  法拉奇已经爱上了他,“我说,男人应该像你这样。” 这个男人将她所信仰的东西生动的表现出来:肉体的坚强和灵魂的顽强,对自由的痴迷以及面对强权的不懈斗争。

  她写”他的声音十分美妙。在他死后,我可以看一下他的照片,或仅仅是他尸体的照片;我可以触碰,穿上他的衣服;我能够使用他所有的物品。但是有两件事情我没法去做:一件是在电影中再次看到他,另一件更加困难——重新听到他的声音。那种带有喉音的美妙的嗓音,深沉得就像一把刀,直插内心深处。“

  法拉奇写这次会面几乎就是一场相认:”带着遗憾,你问我’为什么我们没有早一点相遇?当我引燃地雷,当他们折磨拷问我,起诉我,宣判我死刑,将我关入那座坟墓中的时候,你在哪里?‘带着内疚,我向你回答,在西贡,河内,金边,墨西哥,圣保罗…“

  你们知道的,很多文艺逼都喜欢说“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当然,我也相信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可是,大部分人是不配有天时地利的运气的(严肃微笑脸)。

  他们迅速走近,并结婚。但她迅速的明白了,欣赏一位英雄是一回事儿,和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一块儿生活则是另一码事。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狂躁的潜在性格以及很多分裂的人格的极为强势的男人,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她从中并没有得到持久的爱情的愉悦。但,1976年5月1日阿莱克斯的突然死亡则让他们永远的在一起了。而她的《男子汉》一书所写的就是阿莱克斯,其中几乎全都是真事。

  法拉奇在书里写到“也许我不爱你,或者不想爱你;也许我没嫉妒,或者不曾嫉妒;也许我说了一大堆真话和谎言,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爱你,我从没有这么爱过世界上的任何人,我今后也不会这么去爱世界上的任何人。”

  写到这里,我写不下去了,因为后面讲她晚年的生活,话题更为深层我很难表述。“我很少认识像我这样坚韧的人。”她说,她向世界展示出她刚强的一面,而拒绝展示她脆弱柔软的一面。“生存十分困难,死亡总是带着一种遗憾,存在上帝的这个概念帮助着人们去面对这两件事情,而且也可以给出一种无穷的安慰:对于这一点我十分明白。事实上,我嫉妒相信上帝的人,有的时候我真的是十分嫉妒。”

  毕竟,女人,除了男人和孩子,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特别提及的影响她的作家:

  Jack London

  Herman Melville

  Marcel Proust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五):强硬的女人

  知道法拉奇的名字是大约13年前了,而且用这个名字做ID了很久了,不过那时我并不知道她多少信息。这本书偶然在书店里看到就马上在亚马逊买了,时隔这么久,我也知道当年敬佩的人是怎样的人。

  这本传记重点突出的介绍了她的主要经历,包括感情,让我比以前更感觉到她是一个性格很硬,感情特别投入的人,有些偏执,但偏执的人也有一种幸福。

  原来她的标签不仅仅是“政治访谈之母” “战地记者”,原来她是个小个子女人。

  同时我也想,她感情这么强烈,会不会在新闻工作中有失客观真实,然后我又放掉了这个想法。我视她为偶像,因为我也想做那一样的事情——分享我想分享的。想介绍的人和事本来就是基于事实的,而不是基于编造出来的言论和行为。她若不重视真实,也不会要求自己去做大量背景准备和要去实地了。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六):追寻心中的那个英雄

  二十世纪初,奥莉娅娜·法拉奇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生。这座被徐志摩译作翡冷翠的艺术之都,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欧洲的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成了奥莉娅娜一生的眷恋,是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她的高度文化自信的来源。青年之后,她爱上了纽约——这是自由城市,这是她的向往。虽然定居纽约,但她依然一直请人护理在托斯卡的“城堡”,她的故土,她家族的全部回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航空公司都不敢送生命垂危的奥莉娅娜跨越大西洋回意大利,但奥莉娅娜还是坚持乘坐了私人飞机回到了故土佛罗伦萨,下了飞机就上了救护车,她又要去参加战争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了。

  法拉奇之所以能成为法拉奇,与她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期的历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二战、反法西斯是奥莉娅娜青少年的关键词,奥莉娅娜的父亲就是意大利抵制法西斯的英雄。其父起义被抓,面临酷刑甚至死亡的威胁,依然坚守。而且这位父亲并没有对女儿娇生惯养,早早地把年幼的奥莉娅娜放进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的战争中去了,一个传递情报的女孩,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奥莉娅娜日后对记者职业的第一要求是勇气了。中国人说“有勇有谋”,勇字当先也是此意吧。奥莉娅娜的母亲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身上的全部优点,隐忍、相夫教子、大劫当头时的沉着坚毅。母亲对奥莉娅娜的要求是,写出来的文章必须直白易懂,能让自己都看明白。是不是和江州司马有些像呢,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这样一个英雄的家庭诞生了一个青年时代的法拉奇——厌恶别人把她当作女性看待、寻找心目中的英雄、想去闯荡天下的法拉奇。

  奥莉娅娜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战地记者,似乎职业生涯的初期,称她为“娱记”更合适些。她采访欧洲各大电影节、走访好莱坞,盯紧了明星们的私生活。直到她去了越南西贡,亲身参与到了惨烈的越南战争中去了,也是在越南,奥莉娅娜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男人,弗朗索瓦。弗朗索瓦是战地记者中的英雄,是个越南通。弗朗索瓦这个充满魅力的男人,带领奥莉娅娜真正直面了残酷的战争。关于战争,关于民主与专制,这两人都有相近的观点。战争的双方一旦开始厮杀,当用放大镜来看战争的细节时,就无法宏观的用正义和非正义来划分了。而越战则是对抗的两方都觉得己方是正义的,这也无怪乎奥莉娅娜有时支持美国大兵,有时又站出来为越共辩护了。奥莉娅娜心中是没有左、右之分,甚至憎恶左右之分,她向往民主自由,更多的则是一生都在同法西斯主义斗争,同法西斯主义的来源斗争。她追求的是真相,她会提最激烈的问题,来迫使她的受访者表露心迹,甚至有时她是靠猜的。我想说,一个理性社会必须给予新闻工作者犯错的权利,真相只能无限逼近而达不到。言论自由的基础是新闻自由,新闻追求时效性,无法做到完全正确。在我看来,只要事关“公众利益”,及时但无法确定真伪的新闻也是可以报道的,只要特殊注明,事后加以补充完善即可。

  关于记者,就聊这么多吧。今天恰逢情人节,我想谈谈奥莉娅娜的爱情。奥莉娅娜是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女性,她的每一次爱情都是那么轰轰烈烈。年轻时,她堕过胎、服安眠药自杀过,救回来后觉得自己再也无力去爱了。后来爱上了弗朗索瓦,可惜弗朗索瓦已结婚生子,碍于宗教信仰无法离婚。其后,奥莉娅娜爱上了希腊抵制专制强权的英雄帕纳古斯里,这个年龄才到她一半的成熟男人。可惜帕纳古斯里最后被谋杀了,这件事给了奥莉娅娜沉重的打击,与之相近的是她母亲的离世,让她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后,奥莉娅娜爱上了一个立志成为宇航员的青年,相处不和然后再不往来。每次爱情都给了奥莉娅娜不尽的伤痛,但更多的是给了她不尽的美好。爱情本不在意年龄,似乎连理由都没有,爱得那么用力,用情那么深。这四个男人都曾经一度看到过法拉奇钢铁外壳下的柔软的心。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七):极致

  不知道该给这篇不是书评的书评定一个标题,因为自己会记叙得很乱。

  已经忘了从哪里知道的这本书,也是看完了,刚才才发现有电子版的,我想如果早些知道有电子版的,买了电子版应该会更早些看完吧,但是收获是否一样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这本书,名字和书的内容是很一致的,法拉奇,就是一个不会妥协的人,过了个不妥协的人生。从最开始小时候的经历,因为什么卷入走进战争,到后面走遍世界,评价采访不同领域,不同信仰的人,其实她的一生,就是围绕着,她爱写作,生性的怜悯之心和勇敢而走下去。因为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坚定和对自己人性之初就存在的个性的保留让她被世人所认识。

  看了这本书,自己算是第一次很认真的想要找她写的每本书,成套的阅读。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细节其实自己都忘了,因为对外国长长的人名和地名记不住,因为对历史,地理的不熟悉。但是尽管这样,还有有股莫名的劲促使着我每天花点时间看下去。也许是因为她的行业吧,做一名记者,采访者是我曾经心里面的梦想,这是自己内心向往的职业,还有就是她的一些性格和自己有相似的地方而又有很多做不到那么极致的诱惑。然后就是关于她的爱情,关于她未出生的孩子。

  也许是时间,让我慢慢的明白,人这一生其实是会爱上很多个人的,每一次爱情的到来都是意料之外的,而每一次我们都以为是此生挚爱,所以不管是怎么样的相处模式,一个永远保持个性鲜明的人是很难几乎不可能会找到一个人永远的陪伴生活下去。这样一来,好像每一段爱情,没有结果,没有童话故事般的圆满好像也可以被自己所接受原谅了。

  关于法拉奇对孩子的爱,对做母亲的向往也许我是可以理解的吧,那种伤痛,时间又怎么抚得平呢。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八):如果咬牙和血吞

  法拉奇不只是法拉奇,她也是桑塔格,是伍尔芙,是张爱玲,是千千万万外表强硬而内心躲藏女孩的女人。

  一个人的一生往往要从童年追溯起,是那个时候的千变万化,最终将她们熔炼成了后来的模样,外表的雷厉风行是父母赋予的命题,即使炸弹在身边不到几米处炸开,她也要如女战士般毫无畏缩,她的父亲说不准哭,她便说那是她最后一次哭泣。

  当然,她也热爱阅读,对于女性而言,知识是她们手中的唯一武器,她们利用这件法宝抵抗时代的不公、社会的枷锁,当一个女人有了头脑,她就拥有了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可能,她可以做大风大浪中的水手,她可以坦然承担事业,勇敢实现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某种性别的全部价值。

  即使现在已不是波伏娃论述第二性的时代,可女人全部的困惑便来自“女人”二字。法拉奇,这个站在曾经站在世界之巅的女人,也要因这两个字落下神坛,化作凡尘中哭泣的颗粒。旷世才女张爱玲,写尽世态炎凉与万种人心,却独独在感情二字上落了下风,在后来的后来,那个她曾经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的那个男人将本该深藏的故事变做卖点,终于让她冷笑出来。

  她们的一生本该圆满,她们的事业羡煞旁人,她们的才华无人能敌,可是,就因了感情的阴差阳错,变做凄凄惨惨戚戚。其实法拉奇的性格始终如一,只有在遇到那个男人时,她卸下所有防备,甚至想利用放弃事业来取悦爱人,然而,越是这样的烈性女子越是容易与负心人狭路相逢,因为她们的爱都不留后路。

  长有子宫的身体被赋予了生育这个使命,无论你履行或抛弃,它都一动不动,站在时间的深海凝视着你,血肉模糊的孩子碎了,成为她永难将息的噩梦,萧红亦写过一篇《弃儿》,这种巨大的哀伤可以让敏感的灵魂刹那沉默,没有谁真的冷血,那是与生命的擦肩而过。

  有些人一战再战,有些人从此萎靡不振,但对于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沉溺于恋爱游戏无疑于扼杀自我才华的行径,想必她们比谁都清楚,写作才是她们一生的真正宿命,幸福与美满本就不值一提。

  法拉奇和杜拉斯一样身材矮小,但内心却蕴藏着失足的爆发力,她笔锋犀利,从不卑躬屈膝,她甚至有些嚣张,不惧在枪林弹雨中穿行。

  她是一个传奇,年少成名,蜚声国际,采访过各界名流,也到过无数国家,她因才华被认可,即使受过伤的心伤痕累累,可一旦站起来,依旧是一个眸光锐利的“巨人”。

  我常常在想,世事总难两全,不是谁都能够事业爱情双丰收,或者,你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有如何?她们总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有些人评价张爱玲晚景凄凉,有些人说法拉奇一生无子,有些人说萧红被男人玩弄……他们永远看不到这些女人的另一面,那是飘摇在北风中也不肯离枝的叶,硬要遮染半边天。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九):她就是一本书,任何人都能翻阅,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读懂。

  如果说法拉奇对于文学的热爱是源于家庭的熏陶,那么勇气便是她与生俱来的美德。而这两点正好对于记者这一行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也立志做一名记者,不敢说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最可怜的是我现在对于这份理想已经开始摇摆不定了。对于法拉奇来说,她是勇敢的,她是一名完美主义者,她是在战争年代成长的人,她心中唯一的理想人物是英雄。她将记者这一职业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没有人可以再超过她。因此,这更加使我那举棋不定的理想遭受棒头一击。记者,最为高危职业之一,是属于像法拉奇这样的勇士的,不属于我这种没有坚定的信念,立场动摇不已的柔弱女子,我可能可以接受坐在演播厅里播送新闻,但绝不可能到外面日晒雨淋或者去更加危险的现场做直播,除非事情紧急。我也可能大学毕业之后就嫁为人妻,过上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日子,因为首先我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个吃不了苦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我并不羡慕法拉奇,因为她人生的另一部分是不幸福的。她的一生中经历了两次流产、她进过精神病院、在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真正的伴侣陪在身边。但我也是尊敬和崇拜她的,她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就,她一辈子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活得自由,活得有尊严,而这对于她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法拉奇有位英明的母亲,从小她就告诉她要好好学习,因为那是报复这个社会的唯一方法。她的性格也受母亲的影响而变得勇敢、坚强。她写自己小说的时候要求严格,只要写得不好,就算那是几百字的文章,她也会从头再来。对于已经写就的文章,她会一改再改,直到满意为止。虽然,她说她从来没有追逐过成功,而是成功一直尾随着她,但是她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家庭影响,她注定是一个成功的人,就像她大伯布鲁若预想的一样。

  法拉奇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是没留有遗憾的一生,她做了所有人应该在这一生做的一切。选择了这样的一生,对于她来说也许是喜悦的,但也印证了我妈妈从小就告诉我的一句话,女人不能够太成功,你是不会快乐的。所以,对于我来说,选择一个法拉奇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但也绝对不会平庸过一生。我现在仍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寻,虽然目标已渐渐清晰,但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至于成为一名记者,如果是无作为、平平淡淡的,还不如不做算了。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十):给法拉奇五星,传记本身减一星

  传记不算出众,但法拉奇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她是我所了解的最具有现代性的女性(阿伦特或许也可以算,但她的影响力毕竟不如搞传媒的人来的大。)她的现代性,或者说是某种后现代的解构意识,体现了女权、女性意识在新时代的觉醒。我这样的肯定不是鼓吹她那样的行为表征就符合最广泛的大众的道德伦理追求与判断,毋宁说,我是在声称这个社会存在着不一样的声音的正当性。

  我们来考究她的一生,战火纷飞的二战以及家庭的影响,造就了她男人般的气质。她的勇气果敢暴脾气,让她面对任何的困难都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她的私生活让我最有为难,当代社会环境不断鼓吹小三可耻,原配无罪,这样的口号,而那个写了《给未出生的孩子的一封信》的法拉奇居然做过小三!我在赞扬自由女性追求爱情的率真的语境下,很难不对他的原配表示遗憾。为此,法拉奇最后还是跟那个男的掰了。那个男的晚年后悔说,自己当初要是同意离婚,或许就真能给法拉奇一个家了。(那原配咋办呀)这是一个很吊柜的问题:当个人自由涉及到群体责任伦理的时候,个人“权利”能否妥协?我觉得是不能的——就算这种爱情是真实的。既然做出了婚姻的承诺,那总归是要坚持下去的。

  法拉奇跌宕的一生,在传记作者的笔下,味道淡了不少。换句话说,这本传记失误的地方在于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如果时间线索能够作为一个维度的话,那也是相当的勉强。在传记中,我看不到一个更活泛的法拉奇,或许,我们要想真正地了解这个女人,只能从她作品中略窥一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